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秋天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讀著它們,都能使人置身到奇特的異象當中,感受大自然給予的無限美好的饋贈!
兩位作者在自然景物里自然心情的表露,自然情緒的表達,沒有任何刻意的渲染,一切都在不經意間傳遞著,使人為在世間的渺小存在而輕輕地嘆息。
秋日里,尤其是晚秋,那零落的秋葉,搖曳的蘆葦,清涼的秋風,蕭蕭的秋雨,南飛的歸雁,給人一種獨立寒秋的空曠。而落日下的蒼茫則給人一種深沉的孤寂和色澤富麗的感官享受。在秋野中,那日落是一種靜謐,一種神圣,一種蒼涼,一種美好。《秋天的日落》不同于以往讀到的散文,作者雖然在這篇散文中寫了衰草殘莖的荒涼秋景,卻讓人感覺不到一絲悲哀、憂郁和惆悵,表現出作者一種豁達的人生觀。而《草色傾心》中,春天的小草剛剛發芽,一切是那樣的新鮮和新奇。作者把生命的那種弱小但不卑微,幼稚但不缺活力通過看、聽、想描寫得活靈活現。
純美的語言,純美的意境,淳樸的情懷使人感到一種蓬勃的積極向上的力量,仿佛自己就處在這自然的力量之上。這種感懷同樣貫串于兩篇文章之中,尤其在文章的結尾處都得到了升華,如“總有一天,太陽的光輝會照耀得更加妍麗,會照射進我們的心扉靈府之中,會使我們的生涯充滿了更大徹大悟的奇妙光照”(《秋天的日落》)。“這聲音,迅即漫上你的心。你,也就變成了一棵草,不,應當是草芽兒。”(《草色傾心》)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小學生作文的水平呢?
1. 指導學生觀察,激發觀察事物的興趣,使其愿觀察,愛觀察 如秋天到了,大自然萬物成熟,田野的莊稼,使人感到豐收的喜悅;山上的野果,使人垂涎欲滴 ……這時,把學生帶到田野中去,帶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秋天,去領略秋的神韻,飽覽秋的身姿,擁抱大自然的風光。湛藍的天空,涼爽的風;爭奇斗艷,傲霜斗雪的;黃澄澄的稻穗;金燦燦的佳果;碧波蕩漾的湖水,湖中肥大的鯉魚……這些都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喚起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激情。當學生有了觀察事物的興趣,喜愛觀察大自然時,要指導他們善于觀察,教給觀察的方法。比如,觀察一處景物,關鍵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觀察。怎樣才能抓住景物的特點觀察呢?對比觀察是一種好方法。一次郊游,我組織全班同學一起去銅佛頂登高。我要求全班同學,把觀察到的山花野果,山川溪流,朝霞夕陽,記在心里,細心揣摩,回來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作文中的景物描寫。 回來后,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想說要寫,可就不知道如何把銅佛頂寫真寫象。這時,我指導學生回憶到過的龍山,并和銅佛頂比較。同樣是山,同樣是水,同樣是封開縣境內,兩山差別很大,龍山奇峰怪石,野菊爭奇斗艷,溪流平緩;而銅佛頂則是另一番艷裝,青松挺秀,野果飄香,流泉飛瀑,百鳥布谷。這樣對比,銅佛頂的秋天的特點找到了。還應注意的是,同一樣的事物在不同時間內的情況。同樣是樹,秋天與春天不同;同樣是野果,夏天與秋天不一樣。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方位不盡相同,同樣是楊桃,從正面看它是五角星;……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時,認真細致地加以比較,也就是要善于觀察,才能抓住事物的特點,才能把它寫真寫象。
2. 指導學生聯想,把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使文章更生動更吸引人 許多學生的作文卻是干干癟癟的,使人讀了泛味,無印象,其原因就是學生不懂進行聯想。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聯想呢?其一,抓住一切契機,讓出現在眼前的具體事物在腦海中找出與其它事物相似之處,進行類似聯想。比如,“一棵大榕樹”把它想成“這棵大榕樹就像一把撐開的綠絨大傘”,“小鳥在樹上叫”想成“小鳥在樹上歌唱”,“一片片白云”想成“一片片白云宛如一座座覆蓋著白雪的小山”,“一條溪流”想成“一條溪流像鑲嵌在山間的玉帶”,“鮮花盛開”想成“鮮花綻開了笑臉,向我們問好”,……這樣在寫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加進實在事物引起恰當的聯想,使文章顯得生動具體,把具體事物躍然紙上,給讀者的印象就深刻了。
其二,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聯想。所謂相關的聯想,就是依據事物彼此相近,相關的關系,去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比如,當你看到水平如鏡的水庫,便不禁想到建設水力發電站,利用水庫的水發電,使千家萬戶用上電燈,利用水庫進行網箱養殖,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創造致富之路。同時,水庫的水灌溉萬畝良田,連年獲得豐收,收獲成果的喜悅……又如,我們由粉筆想到老師,由掃帚想到清潔工人……指導學生進行這樣的聯想,不但可以使景致更加宜人,而且使文章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這樣的聯想,既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又使人領悟到景致的內在價值。
其三,在平時指導學生聯想時,還可以進行對比聯想的指導。也就是說,根據事物之間相反或相對的關系由此及彼的聯想。比如,在寒冷的冬天,同學們對某家境貧寒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這令寒冬也遜色,由寒冬想到同學們火熱的愛心,兩者相對比,文章的中心思想就突現了。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是描寫冬天的。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是描寫春天的。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唐·杜甫《夏夜嘆》是描寫夏天的。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宋·秦觀《秋日》是描寫秋天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特邀撰稿教師:上海師范大學康城實驗學校 胡靜霞
要求:
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晶瑩可口的葡萄……讓人垂涎欲滴;漫步林間小道,你會看到飛舞的樹葉像可愛的黃蝴蝶;再抬起頭,你還會欣賞到千變萬化的秋天的云……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你一定會驚奇地發現今年的秋天很特別,很美麗!
秋天的落葉會送信,那是祝福即將遠行的大雁的平安信;秋天的果園很熱鬧,累累的果實在召開“我最棒”的慶功大會;秋天的云彩在演出,那奇特的魔術表演吸引了許多孩子駐足觀看……選擇一兩種你喜歡的景物,寫下來。
快樂導航:
同學們,要記住哦,寫景的文章,首先要有一定的描寫順序,娓娓道來;要有詳有略,看到的景物很多,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挑選喜歡的、熟悉的景物詳細描寫;還要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繪,這樣,你的文章才能脫穎而出。
瞧,康城實驗學校的沈睿姿,寫起景來就有她獨特的一套。
秋天的傍晚,我和家人在小區里散步。快到鄰居家院子時,一股花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走近一看,院子里有好多色彩鮮艷的。白像雪一樣白,黃球菊白里透黃,墨菊紫里透紅,紅像太陽一樣紅,還有那金燦燦的就像小姑娘金色的卷發……五顏六色,美麗極了!看來這家的主人一定很喜歡!(本文的開頭不疾不徐,讀來心生舒適。一組精悍緊湊的排比句,更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秋的嬌艷迷人。)
我們沿著小區的馬路溜達,秋風吹過,帶來一絲涼意。路邊大樹上的葉子變黃了,在秋風的吹拂下,紛紛飄落。地上有些地方已經鋪滿了落葉,遠遠望去,就像一塊金色的地毯。我迫不及待地踩上去,腳下沙沙作響。我豎起耳朵聽著,閉上眼睛感受著,覺得自己仿佛變成了一片樹葉,秋風一吹,我掙脫了大樹媽媽的懷抱,像蝴蝶似的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舞著……(“共情”是作文的一大妙招,在這里,小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片樹葉,表達了她對秋的熱愛。)
一陣鈴鐺聲由遠而近傳來,我睜開眼睛,看見一只雪白雪白的小狗,它有一個葡萄似的鼻子,一張大大的嘴巴,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骨碌碌直轉,走起路來尾巴一搖一擺,像個雪團,可愛極了!它在路邊停留了一會兒后向遠處跑去,留下了一堆便便。我心想:誰會有這個“小幸運”踩上后走“狗屎運”呢?這時,一個拿著晚報的男子走了過來,他停頓了一下,左看看,右看看,最后彎下腰,用手中的報紙把便便包了起來,扔進了垃圾桶。這一刻,我覺得我們小區的秋天更美了!(匠心獨具的結尾,老師自嘆弗如!)
指導老師 胡靜霞
一、形象的比喻
在作文中如果能有一兩處生動的比喻,那就會使文章鮮活起來。如一位同學這樣描寫春的,她把春比喻為“春姑娘”:春姑娘來了,她穿著翠綠的連衣裙,邁著輕盈的舞步,飄然來了,她給每一個觀眾都留下了一個熱烈的吻,吻著山岡,山清了,煥發出勃勃生機;吻著村莊,村綠了,穿上了一套綠色的絨衣;吻著桃樹,桃花立刻羞得滿面緋紅,引來了蝴蝶翩翩起舞。春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綠色的向往,哪里就有綠色的希望。這個同學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春姑娘描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充分地展示了春姑娘的美麗和可愛。如一位同學這樣描寫秋天的:“秋天猶如懷了孕的婦女,挺著碩大的肚子,披著金色的大衣,在農民的眸子里晃動。”這樣把金色的秋天比喻成孕婦,使農民看到了希望,充滿了喜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巧妙的夸張
在作文中使用夸張能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如:“看見這綠色的麥苗,就能嗅到面包的香味來。”這對蔥綠的莊稼進行了夸張,想象豐富,給讀者超前全新的感覺。在《晏子使楚》這篇文章中,晏子嚴肅地回答:“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人挨著人、肩并著肩,大伙都把袖子舉起來,就連成一片云;大伙兒都甩一把汗,就像下陣雨……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晏子用舉袖如云,甩汗如雨,極言夸大齊國人多,妙不可言。魯迅在《漫談漫畫》中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張,使我們立刻感受到燕山原來這么寒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變成笑
話了。
三、感人的細節
細節是文章的血肉,有血有肉的文章才能顯得豐潤有色,具有真情實感。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襖,蹣跚地走過鐵道……他用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的眼淚很快掉下來了,我趕緊擦干了淚,怕他看見。”這一細節,把年邁體弱的父親爬鐵道的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淋漓盡致,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情,同時也表現出“我”對父親的愧疚之感、傷痛之情。俗話說:文眼決定主題,細節決定成敗,在《保護環境,愛我家園》的征文比賽中,一個作者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年齡大約八十多歲,手拄拐杖,晃晃悠悠在大街上走著,一陣狂風吹來,地面上塵屑飛揚,空中飄飛著一些雜物,這位老人邊走邊盯著空中飄飛的塑料袋,追趕了七八米,他舉起拐杖,翹起腳尖,用拐杖的彎弓把飄飛的塑料袋勾下來,然后包著石塊放進垃圾箱里,這時才安然地向前挪著。目睹此景,我的心被震撼了。老人舉杖勾袋的細節描寫,透露出老人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精神風貌,實在是可敬可佩,老人的這一行為潛移默化影響著許多人們,這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四、生動的描寫
一出戲要有緊鑼密鼓的開場,一堂課要有錦言妙語的描繪,好的描寫就能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傳神逼真。如在講《祝福》這篇課文時,老師讓學生張開放飛的翅膀,讓學生發揮想象來描述祥林嫂的形象。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大雪漫天,狂風怒吼,炮竹聲聲,在現在文學人物畫廊里,艱難地走出一位衣衫襤褸,神色悲哀,白發蓬松,目光呆滯的四十歲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長的左手,提著一個裝著破碗的竹籃,干枯的右手拄著一根下端開裂的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魯迅著名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一個慘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迫害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這樣的描述既傳神,又有穿透力,使師生共同進入了《祝福》的意境中。
五、合理的引用
在文章中如果能合理地引用名言、格言、諺語、歌詞等,能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例如在以“奉獻”為主題作文中,一學生在作文中大量地引用了格言、名句,他這樣寫道:“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贈人一物似于玉珠,傷人一語勝于劍戟。”“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形容老師辛勤工作無私奉獻時,他引用了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然后又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樣就使文章大放異彩。如有位記者在美伊戰爭報道中寫道:“戰爭打響后,俄羅斯表現出‘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勢態,但并沒有‘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語言清新,文采橫溢,又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