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的繪畫作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結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我國一直有著悠久而豐富的節日文化資源,除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外,二十四節氣也是節日文化的組成部分。除夕吃年夜飯體現了家庭和睦的精神,清明節的禁火寒食體現了尊老敬祖的精神,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重陽賞菊據說是由晉代陶淵明而起……但很多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上,未能體會到傳統節日更深層次的意味。而現行語文教材中,以傳統節日為題材的課文也為數不多。在人教版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六冊語文課本中,只有《過故人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社戲》《端午的鴨蛋》《春酒》《游山西村》《阿長與山海經》共七篇(首),但涉及的傳統節日較多,有重陽、中秋、社日、端午、春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文,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比如教學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適逢端午,家家戶戶吃粽子。我從這一點導入,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談到的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習俗。在體會了作者借端午習俗抒發濃濃思鄉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鄉潮汕地區的端午習俗。由此引發學生探究各地端午習俗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節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二、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資源,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為了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少的缺陷,語文教師還應廣泛挖掘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資源,來提高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教師首先應廣泛搜集以傳統節日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優秀書籍,推薦給學生閱讀。如豐子愷的《過年》、錢鐘書的《辛巳除夕》、哈爾濱出版社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知識出版社的《清明節·中華傳統節日詩歌選》……其次,在課后閱讀訓練中增加有關傳統節日的內容,多設計與節日內涵有關的練習題。比如教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要求學生收集、誦讀有關中秋賞月的詩文,在同步訓練中選擇《中秋詠月詩三首》作為拓展閱讀的材料,設計與中秋節“月圓人圓事圓”的精神內涵相適應的題目。除了挖掘閱讀資源,有意地引導學生關注傳統節日文化外,還可以把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寫作教學的資源,在節日到來之際,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將自己對這些傳統節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達出來。我在初一學生的課外寫作訓練中,就設計了《清明情思》《端午粽香》《中秋月色美》《登高說重陽》一系列題目,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滲透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度。
[關鍵詞]美術課堂 孝道文化 “五四”模式
《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明確告訴我們“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得以施行的根源。在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小學課堂之中,美術課堂教學以它特有的教育直觀性、形象性、情感性、潛移默化性的學科教育特點和優勢,輔以創新的孝道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滲透孝道文化教育,對培育學生良好的德行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藝術是文人墨客表情達意的有效載體,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優秀藝術作品,無疑為我們的美術教學提供了可選擇的豐富資源。教師應該成為一個有心人,善于發現和選擇賦予孝德的優秀藝術作品和生活中的美好藝術形象,立足美術小課堂,遵循滲透五步(感知、進入、漸進、入境、提升)規律,運用孝道“五四”模式(五大內容、四種模式)的課堂策略,建構孝道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感和行孝激情,寓孝道教育于美育之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境界。
一、欣賞?評述。推己及人愛父母
情境陶冶式教學模式是使學生處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加強有意識的理性學習活動的方式。美術課上選取父愛、母愛為核心的作品,適當運用情境陶冶式教學法,創新“欣賞?評述”課的基本結構程序是:創設情境――引導感受――審美導引――綜合評述,以教師講述與啟發相結合,引導學生欣賞、議論,引發問題,幫助解決問題等方式進行審美導向的教學。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準確地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中的孝道感受,培養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多角度欣賞作品,通過推己及人的感悟,使孝道文化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心中,懂得感恩,學會尊敬和體貼關心父母長輩,并樹立努力學習為父母爭光的信心。
如在引導學生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中國當代畫家佟金峰《母親》的木刻版畫美術活動的創設情境環節,教師可以在出示欣賞作品后,播放歌曲背景音樂,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幾分鐘,然后再請學生說說對作品初步的感覺。教師充分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不限制他們的思索,旨在創設人性化的、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愛。
二、造型?表現。循循善誘敬師長
“造型?表現”領域是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在教學中,利用教師節的契機,抓住尊師這個重點,可以進行良好的孝道教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將美術知識的學習和尊師教育相滲透,做到深入鉆研教材,挖掘尊師因素并進行引導。在教學環節設置上,要找準尊師滲透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合點,有序推進。如《老師和同學》一課,最后讓學生創作一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師或同學的繪畫作品,要突出每個人不同的興趣愛好、相貌特點和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憶、觀察,捕捉老師最具有表現力的一面,激發尊師情意,進行創意表現。通過人物肖像的大膽表現,在提高美術綜合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老師的理解和尊敬,培養高尚的尊師情操,提高藝術修養。
三、設計?應用。創意緬懷學先烈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制作,傳遞信息,美化生活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充分利用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特點和目標優勢,結合四月份清明節,確定以緬懷先烈為重點,以孝道教育為核心,以創意制作為手段,組織學生思念、緬懷古今中外的能人賢士、革命前輩,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習,立志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圖強,成長為有用人才。此領域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由“目標確定――搜集信息――欣賞篩選――創作實踐――展示評價――拓展延伸”六個環節組成。
模式中“目標確定和搜集信息”這前兩項,是課前要做的準備,它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保證。在了解學生情況、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確立教學目標,在把握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搜集信息,師生齊心協力,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在《緬懷先烈》小報制作活動中,首先,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分工到圖書館、網絡查閱先烈英雄們的資料。其次,進行小組內的交流分享,并做好階段性小結。第三,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內容并對材料進行檢視和評議:如資料是否豐富,歸類是否清晰、合理;是否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參與態度是否認真;能否做好相應的記錄;能否與別人良好地交流和是否做作好階段性小結等,讓學生在材料搜集中飲水思源,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四、綜合?探索。潤物無聲謝他人
“綜合?探索”領域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學生活動,著眼于思維力和意志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感恩他人為重點,靈活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并進行有目的的篩選,加以綜合運用。以制作賀卡為例,可以設計成觀察欣賞激趣、發現探索研究、講解示范點撥、自主練習輔導、評講小結拓展五步進行,加強學習的綜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通過活動懂得感恩周圍的人和事,培養感恩心,立志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