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畫龍點睛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畫龍點睛的道理
畫龍點睛告訴我們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做事、說話一定要能抓住主旨,在關鍵部位一定要體現出精髓,只有這樣,才能讓事情有一個質的飛躍。
2、畫龍點睛的故事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叫張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張僧繇在寺廟的墻上畫四條金龍。張僧繇用三天的時間就畫好了,并且畫得非常像真龍。大家聽說后,都去觀看,發出陣陣贊嘆聲。可是,當人們走近一看,卻發現每條龍都沒有眼睛。張僧繇解釋說:“如果我給龍加上眼睛,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都不信,堅持要他加上眼睛。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給兩條龍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兩條龍騰地一聲飛上了天!
(來源:文章屋網 )
黃楊樹根雕藝術是工藝美術的一叢奇葩,以“天人同構”而呈現出的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融合,以不可重復而獨具的唯一性和特異性,令觀賞者拍案,收藏者傾心,也讓創作者沉醉其間。
說到底,黃楊樹根雕創作,就是使原先看似“朽木不可雕”而常被付之一炬的材料,通過創作者的慧眼和匠心,成為藝術品。在這一過程中,從毀棄物到藝術品的轉變,從天然美到藝術美的提升,從外在美到內涵美的發掘,得益于廣大黃楊樹根雕創作者們的不懈努力。
從毀棄物到藝術品的轉變
過去,從事黃楊木雕創作的工藝師,常會碰到這樣的難題:一方面,黃楊木資源日趨緊缺,另一方面,一些到手的黃楊木材料,或是外相怪異,或因內結節疤,不能按常規的傳統手段予以利用,進行創作;尤其是黃楊樹根,枝杈橫生,疤節累累,無法下刀,只得毀棄,既感到十分惋惜,又很無奈。
雕塑大師羅丹說過:“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丑,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美。”這符合辯證法。看似丑的毀棄料,是能在藝術中變成非常美的,當然,這取決于兩個必備的基本條件。
一是黃楊樹根具有轉變的固有因素。黃楊樹根形態多樣、結構各異,所對應的藝術美也不同。板結凝團的,可以從堅厚敦實的角度去考慮;洞穴孔隙多的,何不看作是琳瓏剔透?纏繞彎曲的,以柔韌的視角來觀察;即使是最普遍的癤疤瘤等,也可以與碩果繁花、奇崛異趣產生聯想。
二是工藝師們應有的審美能力。歌德說:“大自然不斷地和我們談話,但從不吐露它的秘密。”它的秘密,靠我們去觀察,去發現,進而去創造。同一件黃楊樹根,在不同的工藝師手中,會有不同的遭遇,命運也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工藝師個體的藝術素養不同。優秀的工藝師,會對黃楊樹根進行反復觀察、全面端詳,整體權衡。之后,發現特點,觸發靈感,展開聯想,進入構思。這樣,循形,覓神,擷意,取巧,再經過精雕細刻,方能成為佳作。
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客觀的,后一個條件則是主觀的,兩者缺一不可。相比之下,后一個更為重要。
從天然美到藝術美的提升
雕塑藝術大師羅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面對各種形態的黃楊樹根,如何發現它們的天然美,繼而提升到藝術美,對于創作者來說,取決于一雙藝術的慧眼。
黃楊樹根雕《大江東去》,是在“中國第六屆根藝美術作品展覽”中榮獲“劉開渠根藝獎”銀牌獎的作品。它的用材黃楊樹根,通體粗細不勻,凹凸不平,疙里疙瘩,上部又有裂杈。購買到手有一段時日,雖經數次端詳,卻仍未找到感覺,無法動刀,可又舍不得丟棄,只得暫時擱置。
過了好長時間,再把這段材料拿上手,經反復揣摩,發現樹根較粗突的部分,活像是飄動的衣袖,衣袖以下一長溜細削處,猶如古人的衣袍。如果把衣袖的飄動想象成是人站立在江邊,被江風吹拂而起,那么就有“戲”好唱了。繼而深思,這江邊古人選誰?垂釣的漁翁?渡江的船夫?吟詩的文人?如果選詩人,是含恨投江的三閭大夫屈原,還是赤壁放歌的一代詞宗蘇軾?作為創作者,十分崇敬坡,喜歡吟誦他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那豪放的氣概與隨風拂動的衣袖似乎有內在的聯系。
思考至此,豁然開朗,創作思路理清了,構圖躍然而出,下刀也容易了。把黃楊樹根的中下部完好地予以保留,不加任何人工雕琢,只在樹根頂上細雕出了蘇翁的臉部;樹根的分杈處,稍加刀鑿,成了手握的藜杖;又用大刀闊斧式的手法,雕出了一大綹胡須,既作為頭部與身體的過渡,使之上下聯動,渾然成一體,又表現了蘇翁政治命運坎坷歷經的滄桑。
這樣一來,一件《大江東去》作品便完成了:江風勁吹,浪濤翻滾。坡站立江邊,凝望赤壁,懷古撫今,吟唱出了傳頌千古的詩篇。作品中,坡的神情剛毅凝重,雙眼炯炯有神,這是精雕細刻的;隨風而起的衣袍,則是天然生成的。兩者的完美結合,使人物顯得豪邁而滄然、坦蕩而激昂,表述了“一襲衣袍,萬千情懷;一曲吟誦,千古留芳”的主題。
《大江東去》從構思到創作的全過程說明了:面對各種形態的黃楊樹根,發現它們的天然美,繼而提升到藝術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窺見創作者的綜合素質。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藝術的再現力,都取決于創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藝術素養。
從外在美到內涵美的發掘
劉開渠先生說過:“根藝是美術領域中一個獨特的門類,重發現,輕雕刻,刪削講究巧妙。”只有不斷觀察、發現,才能把黃楊樹根的天然美提升到藝術美,這對于創作者來說,是一種考驗;而面對外在美較為明顯的黃楊樹根,如何輕雕刻、巧刪削,發掘出它的內涵美呢?這對于創作者,無疑又是一道難關。
黃楊樹根雕《畫龍點睛》的用材,是一塊形狀奇異的黃楊樹根,樹根的一部份表面龜裂,顏色也與其余部分不同,呈深褐色,色帶延伸到樹根的上方后,形成酷似龍頭的樹瘤。相對于別的黃楊樹根,它的外在美較為明顯。不過,這么一個似龍非龍的樹根,如何發掘它內涵的主旨,使她的美得以呈現?
主攻黃楊木人物雕刻的創作者,一般會從歷史或故事人物的范圍去考慮。什么人與龍的關系可以表現?有喜好龍又害怕龍的葉公,有除三害斬蛟龍的周處,還有向龍王借鎮海寶針的孫大圣等等。最終,思考的著力點瞄準了南朝梁的名畫家張僧繇。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畫龍,點睛后的龍破壁而飛的故事,留給人極為深刻的印記,不少人把他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榜樣。于是,靈感閃過,形象浮現。有龍狀瘤結的黃楊樹根,與創作者原先的知識積累疊合,這一歷史典故有了可以用形象表現的載體了。
在構思布局時,作者僅粗略雕刻了張僧繇的頭部,設計成胡須下垂、頭顱微微昂起的形象,與龍的頭部十分接近,如有和龍竊竊私語的感覺,傳遞了畫家與作品表現對象的心靈感應。然后,又極為精細地雕刻了他緊握畫筆的右手,手指筋骨依稀可見,顯得蒼勁有力,那藝術造諸之深,胸懷豪放之情,都在一握之中。這樣,做到了輕雕刻,巧刪削,使作品呈現出“筆在欲點未點之際,龍在蟄伏騰飛之間”的藝術效果。再以《畫龍點睛》作為標題,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完成作業。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
2.填字成詞。
自相()盾畫龍點()()()充數張口()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一、精心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魏書生老師說過:“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教師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是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
(1)導入要有啟發性。當學生的求知欲望被調動起來后,他們就會反應敏捷、不易疲勞。比如一年級語文有一課《四季》,在講課前,我問孩子們:一年有幾個季節?你最喜歡哪個?為什么?這樣學生就很愿意讀課文。
(2)導入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導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笑過之后,引起進一步的深思,而不僅僅是一笑了之。
(3)導入要有新穎性。比如《借生日》這課,我首先問同學之間我們互相借過什么東西,聽說過把自己的生日借出去嗎?同學一聽特新奇,注意力馬上集中。
教師應當靈活運用一些導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①溫故導入。復習舊知識,引出新內容。②激情導入。用富有感彩的語言,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自覺進入學習的軌道。③設疑導入。老師精心設計教學懸念,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④故事導入。采用有意義、輕松幽默的故事把新課引出來。⑤演練導入。在講新課前教師通過掛圖、實物、模型等使知識直觀形象地進入學生的頭腦。
二、優美的教學板書,可以增強教學效果
優美的板書藝術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教學板書是一種課堂藝術,是一種可視語言,是教師口語的書面表達形式,是傳遞教學信息的手段,是課堂上教師常用的教學輔助手段。而對于學生來說,好的板書,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藝術的結晶,它能給學生美的享受,更能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它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板書要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結構嚴謹。好的板書,提綱挈領,能揭示課堂學習的思路,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難點,對教師的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板書輕松地掌握教學的重點,把握教學的難點。
(2)板書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板書過多過雜,就會妨礙學生對教學主要內容的理解。例如在給學生講《守株待兔》時,抓住一個“懶”字,畫龍點睛,使板書的“懶”字逐漸增大,恰如其分的表現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畫龍點睛”的結課,使知識得以鞏固
結課要精心設計,講究藝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的結尾對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歸納、小結的作用,對他們的思維起著整理的作用,對整堂課的教學起著“回爐”提煉的作用。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藝術的結課有多種形式:
(1)懸念結課。有的課文在結課時,給學生留一個懸念,就好像看電視連續劇一樣,讓他們急切地等著下一節課,這樣就為下一節課做好了鋪墊。
(2)回味結課。在講課的結尾時,用耐人尋味的語言引發學生對所學東西展開想象,回味再三。例如《平平搭積木》課文結尾時說平平還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那么就要讓學生思考這些房子給誰住,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3)激勵結課。教師要以充滿激情、耐人尋味的話語寄希望于學生,打開他們的心扉,給他們深刻的印象。
(4)延伸結課。將課上內容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5)游戲結課。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他們天真好玩,做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的游戲,可以鞏固教學效果。
四、高效的組織管理,是藝術教學成功的保證
教師在課堂上既教學又管理。一堂好課,不光表現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高效的組織管理才能上面。
(1)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積極課堂的重要條件。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必須講究藝術和技巧。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熱愛、信任學生,不偏愛優生,不冷落差生,做到公正處理問題,不嘲諷、挖苦學生。教師只有信任、尊重學生,學生才能表現出興致勃勃的情緒,大膽思維的神態,師生才能配合默契。
一、審題準確,防止跑題
要使文章符合題意,避免跑題,關鍵在于行文前的審題立意。審題,就是分析研究命題的意義和要求;立意,就是確立中心思想。審題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審題的結果,立意好不好,關鍵在于審題。“命題作文”有時沒有材料,“材料作文”需要自擬標題,“話題作文”雖然給出了話題,但也要學生自擬標題。作文要符合題意,就要對文題的各個內容作準確、全面的審讀和理解,然后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寫命題作文,首先要審清文題的內涵和外延,審清文題規定的文體,審清寫作要點;抓題眼,抓關鍵詞,抓謂語,抓修飾語,還要抓象征義、比喻義等。一些命題作文,尤其是要求寫記敘文時,最好的方法是把大題目變小,把虛題變實,把空泛抽象的題目具體化。抓住一點,寫深寫透,文章才會有針對性和現實感,才不會跑題。
寫材料作文,首先要讀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要吃透比喻義,二要抓住引申義,三要突出關鍵義。如果是記敘性材料,就要看它寫的對象是什么,反映了怎樣的主題;如果是議論性材料,就要想一想它的論點是什么;如果是寓言、詩歌、新聞性材料,就要通過分析文中的對話、抒情或點睛之處來把握其含意。
話題作文有單一話題和材料加話題兩種。對單一話題的審題,要理解清楚話題的含義。對材料加話題的審題,要讀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確定寫作的主題和角度,還要弄清楚寫作的要求。在審題時,我們還要注意,話題是寫作的范圍,不是寫作的題目。
二、扣題嚴謹,中心明確
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綱,是一根紅線,貫串全篇。它不僅要準確集中,而且還應該在行文時將其顯豁地展現出來。只有扣題嚴謹,文章的中心才能明確,寫作時才能避免跑題。具體的做法是:
1.巧用點睛之筆巧妙的點睛之筆,著墨不多,但常常會收到畫龍點睛的表達效果。所以,我們在寫文章時,必須在關鍵的地方用上幾句警語點明要旨,使文章的內容更加精練。“贅字冗詞不能有,點題之筆不可無。”有時著墨不多的幾個語句,就能使讀者豁然開朗,使文章思想內涵得到進一步升華,如題記、后記等。
2.妙置點旨位置首先,設計標題點題。文題要求自擬標題時,我們就用標題來點明中心,讓讀者讀后一目了然。《讓特長為你添光彩》《全面誠可貴,適合價更高》《生命因責任而輝煌》等文章,都是運用標題來點明中心的。其次,開頭、結尾點題。落筆入題,緊扣標題,為全文定下基調,使讀者一下子就能抓住文脈。結尾時在充分敘述、說明或議論的基礎上,一語中的,既能讓讀者充分地、準確地把握中心思想,又能在結構上收束全文。最后,行文段中點題。在關鍵處、醒目處適當地來上幾個點題的語句,常常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突出主旨的作用。把用于點題的幾個語句以獨立成段的形式表達,或者用小標題的方式呈現,是最醒目的點題方式。議論文中,敘述完事例論據后,如果能緊扣文題進行適當的分析議論,既能避免羅列事例、文體不清,又能起到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3.用例恰當,論證有力我們只有對事例選取恰當,分析有力,才能避免寫作時的跑題現象。有的學生在選取事例時存在兩類問題:一是泛泛而談。有些文章,總體構思尚可,角度也比較新穎,但在論述時只是蜻蜓點水,隔靴搔癢,論述不深入,不到位,說理僅停留在表面,文章缺乏說服力。二是缺少細節。這類文章,記敘六要素明確,但缺少一些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人物形象不鮮明,語言表達不生動,故事情節一般化,距離一類文的要求甚遠。若能在細節上稍加展開,就有望成為一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