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保監測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9-0322-01
前言:環保是一個社會問題,在資源、環境日益惡劣的發展時期,鋁資源市場的競爭環境日趨激勵。自焙槽鋁廠是傳統工業的前身,它使用的生產工藝技術落后、產能、效率低,能耗、污染高。之后,電解鋁成為鋁工業的主要生產模式,雖然總體生產工藝水平上去了,但是最根本的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問題依然沒有切實解決。
一、環保監測技術在鋁廠生產中的作用和意義
污染、資源損耗是鋁廠首要管理問題,它不僅關乎到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價值,還影響著生產工藝的經濟效益。污染問題嚴重、資源轉化率低的自焙槽鋁廠已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被電解鋁生產所取代。從經營管理角度看,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是經營管理的障礙,采用科學、有效的環保監測,是鋁廠維護生產秩序、保證經營效益的關鍵。尤其在鋁資源、鋁產品供需關系不穩定的經濟市場,如果鋁廠生產環境不符合政府規范要求,則鋁廠不單會被市場所淘汰,其經營行為也會受到政府限制。環保監測不僅是鋁廠需要履行的工作項目之一,政府也應提起高度重視,鼓勵鋁廠進行節能改造、探索生產工藝的降耗能力,使鋁廠各項生產指標達到環保要求。由此可見,環保監測技術的推廣使用,能為鋁廠營造一個規范、標準的生產體系,堅定“少投入,多產出”經營原則,向良好經營狀態發展。
二、鋁廠的環保監測技術
鋁廠環保監測項目有很多,如電磁輻射監測、節能監測、污染物排放監測等,要想開發與環保理念相契合的監測技術,其應用技術離不開先進科學理論的支撐,本文主要以電解鋁生產為研究對象,探究相關環保監測技術。
2.1 電磁輻射監測
電磁輻射對人傷害很大,《電磁輻射環境衛生參考標準》中規定,人在100KHZ-30MHZ頻段電磁輻射中,工作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由于鋁廠最大的污染源是電磁輻射,變電站、大功率設備、電解槽等裝置設備會產生大量電磁輻射。所以,鋁廠應在每個產生電磁輻射的裝置設備上安裝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安裝預先設計的電磁場源分布圖,有計劃、有步驟的落實監測工作。以電解鋁車間為中心,向四周延展,每個監測點的距離不得超過50m,邊界線距不得超過480-850m,如果中間有障礙物,則應適當調整監測點的空間位置。一般情況下,監測儀器為RR2、RR3A、RR8,監測點的工作頻率為0.15-100MHZ。
2.2 節能監測
我國《節能法》明確規定:“禁止新建技術落后,耗能過高,嚴重浪費能源的工業項目。”因此,電解鋁時電解設備、裝置都應進行嚴格的功能審查,通過監控能源利用情況,定量分析鋁廠各生產項目的節能情況。首先,監測、評價電解鋁過程中鋁資源的轉化、利用情況,并實時監督電壓、電流供能體系的完整度,檢測產品的各耗能指標;其次,對相關生產工藝、設備、網絡等技術性能進行節能評估,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監督鋁廠設備裝置、工作人員的運行、工作行為,并將其記錄在工作日志中;最后,根據節能效果測試電解鋁生產工藝的節能效益,利用數據統計,完善能源計量工作。
2.3 污染物處理監測
電解鋁工藝也會產生污染物,如氟化物,CO、CO2與SO2瀝青煙,粉塵廢渣,這些污染物是鋁廠日常生產管理監測的重點。
2.3.1 氟化物
氟化物是電解質蒸汽,NaAlF4電解時受高溫影響,會產生氣態氟化物,這些物質進入電解槽,會與水、空氣產生陽極效應,轉化成電解煙氣。除氣態、固態之外,電解煙氣還會隨著工業用水,流入電解槽中,干擾電解鋁生產工藝。鋁廠需在每個氟化物形態轉變節點位置,設置物質檢測儀器,控制氟化物擴散到整個電解鋁生產工藝中。
2.3.2 CO、CO2與SO2瀝青煙
氧化鋁與碳陽極發生反應,會生成CO、CO2氣體,如預備槽中的硫化物也進入其中,還會產生污染嚴重的SO2,融合組成瀝青煙。為此,檢測中心每小時都必須根據C元素固體生成量,測算污染氣體的容量,監測電解鋁生產工藝中瀝青煙污染物的含量。
2.3.3 粉塵、廢渣
粉塵、廢渣一般由碳粒子組成,電解槽長時間運行,槽內勢必會囤積大量碳粒子,這些粒子會隨著氟化物氣體、瀝青氣體、工業廢水,轉移到鋁廠周邊地下水、空氣、土壤中。因此,鋁廠會定期監測電解槽的碳粒子沉積量,定期修復、清除。
三、保護措施
通過上文對電解鋁環保監測技術進行系統分析可知,污染物、污染源種類多,監測任務重,要想利用有效監測,減少污染,提高節能生產效應,必須從污染物產生過程入手,在電解生產中應用節能原料、采用煙氣凈化回收工藝與設備,探討自焙槽環保達標改造的途徑。
3.1 發揮監測技術的導向性作用
由于電磁監測技術要求高,所以鋁廠需加強這部分監測工作的監管力度,確定工作指標、任務和方案,利用責任制度管理機制,將電磁監測工作分配給個人。同時,采用先進監測技術、儀器設備,安裝自動數據傳導裝置,創建智能化、統一化的電解鋁生產工藝鏈條。讓監測工作與日常控制管理工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數據信息為基準,規劃、調節下一階段鋁廠環保監測的工作重點。
3.2 優化生產工藝
在優化電解鋁生產工藝的同時,利用其它凈化、回收工藝,填補其污染控制、能源限制功能性空缺。高溫電解會產生氟化物、CO、CO2與SO2瀝青煙等氣體污染物,可引入濕法凈化回收工藝,在每個高溫加熱工藝區,安裝液化冷卻裝置,并集中控制調節溫度,以有效避免熱能損耗。此外,還可以選擇先進工業生產設備,如固反應器、袋式收塵器、VRI反應器等,將污染氣體、液體、固體收集到統一的處理裝置中,集中控制、處理。
結論:綜上分析可知,鋁廠的環保工作任務艱巨,涉及到很多的技術、管理問題,所以無論是鋁生產企業,還是行政機構,都應充分利用環保監測技術的應用優勢,一絲不茍的完成環保監測工作,使鋁廠中的每個生產項目會變得更加科學、完成節能減耗、控制污染的生產任務。
參考文獻
[1] 張振霄,王廷建,劉明遠.鋁廠的環保監測技術與措施[J].環保監測技術導刊(上旬刊),2011,11(23):101-112
[2] 李維.中日城市環保監測技術系統的運營模式比較研究――中國桂林市和日本熊本市的環保技術系統運行模式比較[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卷)[C].環境科學,2012,14(12):101-112.
[3] 楊飛,張新偉,王志文.環境在線監測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資源與節能,2013,15(11):135-158.
[4] 張久晨,信江艷.發電廠環保監測信息管理系統設計[J].電力信息化,2009,12(01):163-165.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保工作;作用意義
1環境監測的概念和意義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其中部分,對環境保護工作順利與否起到決定性作用。環境監測含義是借助特定的監測設備和手段明確測量出規定范疇內環境的污染物程度。有助于專人掌握該范疇內特定環境污染物的分布程度、變化規律以及污染濃度等。根據上述監測得來的數據能夠判定區域的污染情況和未來發展形勢。現如今,人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逐漸有了新的認識,環境保護工作應運而生。環境監測首先對地域的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全方位評估,掌握當地污染情況,根據監測結果劃分為不同污染等級,以便為后續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支持。環境監測的主體則是環境污染的標志性污染要素,環境監測可以劃分為水環境監測、土質環境監測以及大氣環境監測等。在進行環境監測時,通過采樣環境中的大氣、土壤和水,對樣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同時通過儀器測定樣本所含成分和濃度,使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測定出來,從而使環境污染的真實狀況能夠得到直觀體現,給環境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2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
2.1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依據
環境保護工作宗旨是利用環境管理、保護手段,恢復原生態系統的自身凈化能力以及避免人類生產、生活對環境污染。開展環境污染整改工作,首先要明確地域的污染物濃度的現狀,全方位認知環境污物情況,對污染物的規律變化進行探討研究,為后續環保方案的設計提供數據參考,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逐層復原,杜絕環境污染的再度發生。
2.2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重要的信息來源
國家出臺的環境保護有關政策包括環境影響評估機制的出臺。該制度明確了社會工程建設的投資項目的施工,首先要求該項目的坐落不會大幅度造成當地環境污染,且根據當下環境狀況開展環境影響評估。
2.3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
近幾年,國家針對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出了不少完善該工作的條例政策,環境保護機制。代表的機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級機制以及排污收費、污染治理整改機制等。從健全環境保護機制做起,借助各方力量下完成環境監測的功能,從而為實現環境保護奠定重要的基礎,促進國內環保事業的發展。
2.4環境監測是解決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方法
最近兩三年來,國內工業污染事件頻發,造成人心惶惶。作為環境保衛機關,對于突發性的大型環境污染事件應該及時發現,并追究責任人或責任主體,處理污染物,阻止污染物的進一步擴散。環保部門通過環境監測可以在出現污染情況時對污染范圍與遷移情況及時了解,確保所制定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方案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進一步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2.5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工作指明方
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開展后,得到的地域水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土質污染實際數據,能夠為后續環境整改工作提供數據支撐,讓環境保護部門了解環境污染濃度和發展趨勢,有效對環境污染物進行方向性的污染整治方案,督促環境保護業務的下步開展。
3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的有效措施
3.1在進行環境監測時提高隊伍業務素質
要求環境監測站的專業人員緊密了解保護地區的環境實情,提升對環境保護、污染物的認識,對于監測結果有直接的鑒定素養,避免人為業務素質造成的污染數據的錯誤判斷。對環境監測人員設立專門培訓認知,嚴格按照規范的程序、操作方式開展監測工作。所以,相關單位要對環境監測人員加大培訓力度,使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使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有效提高,促進工作人員對新型設備的熟練掌握,提高環境監測的整體水平。
3.2在進行環境監測時增加資金投入
為了擴大環境監測范疇,提升監測結果精準程度,則要求環境監測儀器具備先進性、精準性,加大資金成本,采購現金環境監測儀器,引入國際上主流的環境監測手段,結合國內環境實情開展科學、合理的監測工作,加強國內環境監測水平以及專業監測人員的業務素養,發揮環境監測于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應有的價值,為社會提供環保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
3.3在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時加強管理力度
優化升級環境管理部門的環境監測手段,引入國際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和方式。提升監測員工的業務水平,增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將監測人員業績和機關部門的政績掛鉤,間接督促環境保護部門注重對員工的環境監測的監管,利用獎懲機制強化員工實地工作職責感,迸發工作上進心,從員工監測操作等基礎行為做到高效的環境監測水平。
4結束語
監測部門面向當下的環境監測狀況后,主動調整環境監測技術、升級專業人員素養、環境保護部門從組織到個人樹立環境管理服務意識,深刻該意識并反映到行為中去,夯實人才技術優勢,擴展深入化的服務領域,從而讓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奠定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 監測 環保
引言
經濟的發展在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于人們所居住的自然生態環境提出了挑戰。由于過度發展經濟而忽視對于相關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人們所居住的地球正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化。新的科學統計資料顯示,北極冰川正在逐年融化,極地凍土和高原凍土層都出現了綠色植被,地球上的高寒區正在向著人類是以居住的溫度擴展。這些顯著的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人類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和污染的治理而產生的,因而也必須由人類來恢復居住環境的本來面目。
在環境科學中,環境監測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測定和研究環境的質量,是實現環境的科學研究的必經途徑和重要前提。近年來,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沙塵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資源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由于濫砍濫伐、過渡畜牧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1]這些都給人們的經濟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甚至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加強環境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勢在必行。在進行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許多手段與措施,甚至是多種有效措施的綜合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環保工作收到顯著的效果。環境監測是開展環保工作的有力手段,充分認識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中重要性,注重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始和落實,是實現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有效途徑。
一、做好環境監測的重要性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良好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質量的惡化只能導致人們社會中所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計劃和規劃的落空,良好的環境是人類開展各種活動和計劃的基礎。當前,全人類面臨著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嚴重、生產生活廢物排污超標、新型病毒抗體侵害人類及動物健康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因此,在全世界進行環境監測,提倡和切實履行環境保護工作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環境監測所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大。許多的環境問題已經超出一定的能力范圍,必須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完成環境的監測與保護。一方面,國家對于環境監測的工作指標和要求越來越高,在環境監測的項目、范圍和頻率方面在不斷的擴展和增加;[2]另一方面,對于污染源的監測質量要求也在提升,這體現在《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之中,企業的排污申報制度在逐漸的建立和完善;環境監測的市場需求在不斷的發展壯大,更多的企業關注環境監測,尤其是涉及到人們實際生活的水文、化工、室內環境監測等,都成為個人和企業關注和討論的重點話題。
二、環境監測的相關介紹
1、環境監測的概念
環境監測就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于環境質量和環境污染進行時時的監督與管理和控制。環境監測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應用 的,它在進行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的重要 的作用。在現代的環境保護工作中,環境監測主要發揮著對于具體的企業生產過程中環境污染事故的監督、認定、調查、測定等工作,通過具體的檢測數據得出環境值,從而為相關的環境科學保護部門提出科學合理的政策、作出相關的環境保護評估、開展具體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以一定的科學依據。
環境監測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已經逐步擴大自己的工作范圍,它從傳統的單純的環境監測擴展到了對于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大的環境背景的監督與測定。環境監測機構按照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監測標準、監測程序,對于環境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連續監督和管理,以實現環境監督信息 的全面性、科學性、合理性,以準確及時的反映人類作用于周圍環境所發生的效果。[3]
2、環境監測的相關內容
環境檢測的內容按照監督和測定對象可以劃分為對于污水的檢測、對于噪聲的監測、對于固體廢棄物的檢測、對于放射性污染 監測、對于生物污染的檢測、對于大氣空氣質量的檢測、對于電磁輻射監測、對于震動監測等多項監測。
3、環境監測的分類
①監視型的環境監測。監視型環境監測又叫做例行環境監測或者常規環境監測,是對于各個環境要素進行經常性或者是定期的監測。監視型環境監測是監測站的重要工作內容,是對于環境污染狀況、環境質量進行控制與評價的重要手段。
②特定目的環境監測。特定目的監測又叫應急監測或特例監測。按照監測目的又可以具體劃分為環境考核驗證監測;環境污染糾紛仲裁監測;環境污染事故監測;環境咨詢服務監測。
4、環境監測的工作原則
①服務規范的原則
服務規范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監測的過程中,以用戶的要求最高的工作服務準則,嚴格的履行相關的合同文本規定,向用戶提供優質、高效、規范的環境檢測服務。
②數據準確的原則
數據準確性原則要求環境監測站所采用的標準數據和資料能夠達到國家的相關的標準規定;環境監測結果的準確度應該在監測標準所允許的測量不確定值允許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允許出現監測數據的誤差,但是這一誤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值之內,不允許超出特定的測量無擦范圍。[4]
③方法科學的原則
方法可行原則要求環境監測工作所使用的方法盡量以國際通用的環境檢測方法為準,或者向這些標準靠攏;優先使用國際、行業、國家等以被證明是有效、可靠的的環境監測方式。
三、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
環保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環境監測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環境監測在城市規劃中的環保作用
在社會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經濟與環境是對立與統一的,發展經濟與保護可以統一進行、二者相互促進。我國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相結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此,我國相關的經濟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定了“三同時”、“三同步”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模式。“三同時”就是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時設計、同時實施、同時投入;“三同步”就是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開展。在具體的城市規劃過程中,要將環境保護計劃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的過程中,使之成為城市發展與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做好城市的環境發展規劃就必須基于城市環境的現狀,結合相關的參考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整合。參考數據最科學、最直接的來源于城市環境監測的數據庫,它是環境規劃的基礎。[5-6]
2、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和污染物減排中的環保作用
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和污染物減排工作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隨著我國政府對于節能減排的大力宣傳與貫徹落實,對于企業污染的整治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環境監測在落實污染企業的整改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為環境執法和污染物總量減排提供了科學依據。具體來講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違法排污企業進行明察暗訪。依據調查結果,對于超標排污企業予以警告;對于污染效果治理不佳的企業予以關閉停產建議;對于重點污染掛牌督查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上報政府職能部門予以停產治理;對于超標排污、沒有按照正常的污染治理規定進行污染物處理的企業,予以罰款警告處理。
3、環境監測在環境污染糾紛仲裁中的環保作用
在企業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事故時,要依據環境仲裁監測處理工作細則,對于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作出仲裁,這一權利是由環境監測部門來保障實施的。環境污染仲裁監測是環境監測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應用于環保執法過程中所發生的糾紛和矛盾,為環境監測部門提供數據參考,是環境部門作出公平、合理的仲裁的重要依據。作為環境污染仲裁的主要定性者,環境監測部門對于造成環境污染的相關企業有權作出環境污處罰決定,提出整改建議,確定主要的污染企業黑名單。
4、環境監測在環境科學研究方面的環保作用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跨越式發展。反過來,科學技術 的進步也依賴于一定的文獻資料、人類的長期的努力。如某些特定的科學 研究領域往往是以環境監測的原始數據資料為依據的。[7]環境監測和環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研究調查;工業新產品研制和工藝改革中的生態環境監測;節能減排中的環境監測;微生物利用中的微生物生態環境監測;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工作中的環境背景值調查。這些科學研究工作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監測數據資料。
結語
總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它所涉及的領域和部門眾多。在進行環境保護中必須依靠和結合各個部門、各個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到全民的行動中來。而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職能部門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環境保護政策制度的主要參考依據,因此,加強對于環境監測工作的支持力度是政府落實具體的環保政策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王淑霞,曹楊.環境監測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1,13(4):8―9.
[2]張繼澤,沈柏.加強環境監測管理提高監測總體水平[J].中國環境管理,2000.(4):26―27.
[3]鄭惠君.基層環境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03,22( 5) :49 50.
[4]楊衛芳.環境監測全程序質量控制檢查的開展與作用[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6(4).
[5]蔣燕敏.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儀器和儀表分析檢測,2004(4):44-46.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為目標,通過舉辦首屆市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活動(以下簡稱“大比武”),激發全市環境監測系統廣大干部職工“鉆研業務、爭當技術標兵”的熱情,形成學習監測理論,鉆研監測技術的良好氛圍,推動環境監測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二、組織領導
為加強全市大比武活動的組織領導,由市環保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共同成立全市大比武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大比武活動的具體承辦工作(領導小組見附件1)。同時組建專家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人員組成見附件2)。專家委員會全面負責大比武的技術審定和技術爭議的仲裁工作;監督委員會負責對大比武全過程的公正性進行監督。
三、內容和形式
首屆全市大比武活動確定的環境監測內容是:環境監測制度、技術規范以及其它涵蓋環境監測各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重點是監測分析技術方法、質量管理技術要求、綜合評價技術方法和監測儀器現場操作能力,大比武活動的形式是環境監測理論考試和現場操作,理論考試和現場操作比重為4:6(具體內容見附件3)。
全市大比武定于7月30日、31日在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集中進行。比武用所需儀器及物品采用自帶與統一配備相結合的原則。
四、報名及人員要求
(一)以各區市環保局為單位組成12支代表隊,每支代表隊由領隊1名、比武人員2名組成;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派2名比武人員參加。
(二)各代表隊所有人員必須經各單位審查批準(報名登記表見附件4和附件5),于7月16日前報全市大比武領導小組辦公室。(截止日期以郵戳為準)。
(三)各代表隊2名比武人員必須是環境監測站的正式在編人員。
(四)各代表隊比武人員必須參加全部環境監測理論考試和現場操作。
五、獎勵辦法
本次大比武以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分別設立個人獎、團體獎和組織獎。
(一)個人獎根據比武人員個人成績確定,獎勵比武人員個人;其中一等獎3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6名,優秀獎若干名。對獲得個人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的選手,由市環保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聯合授予“市環境監測技術標兵”稱號,優秀選手由市環保局授予“市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優秀選手”稱號,其中個人成績一等獎的選手按程序向市總工會申報“市工人先鋒”個人榮譽稱號。
(二)團體獎根據2名比武人員個人成績總和確定,獎勵各代表隊;其中一等獎2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對獲得團體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的代表隊,由市環保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頒發團體獎獎牌,代表隊成員頒發榮譽證書。其中一等獎的代表隊按程序向市總工會申報“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三)組織獎根據各區市環保局在全市大比武中的表現和大比武活動實際開展情況而確定,其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對獲得組織獎的代表隊,由市環保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頒發組織獎獎牌。
(四)市環境監測中心站2名比武人員只計個人成績,不計團體成績。
(五)對在全省大比武中獲得優異成績的我市選手,除省表彰獎勵外,按照以上規定給予相應的精神獎勵和適當的物質獎勵。
六、有關要求
(一)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確保比武順利進行。
關鍵詞:環保驗收;現場監測;工作流程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1-0068-02
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是落實環評和“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環保驗收監測的主要工作程序為:業務委托、現場勘查、方案編寫及審核、簽訂合同、現場監測、實驗室分析、報告編寫審核及報出。其中現場監測部分是確保整個驗收監測數據準確、可信的重要環節,為此規范和完善現場監測工作流程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從落實監測條件,布設點位,核實工況,采集樣品,采樣后的檢查,保存、運輸、交接樣品及儀器入庫等方面探討現場監測工作流程。
1 落實監測條件
現場監測小組到達委托單位后,確認安全及工況條件是否滿足監測要求;現場監測負責人將工作計劃及監測人員的具體分工告知委托單位,逐項落實需要配合和支持的工作;檢查各測點是否滿足監測要求。
2 布設監測點位
無組織排放廢氣監控點位要考慮排放源和建筑物位置、單位周界圍墻的高度和性質、單位區域內的主要地形變化和氣象條件,具體點位按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等規范相關要求布設。
有組織排放廢氣要合理選擇采樣位置和采樣點,確保采集樣品的代表性,具體點位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等規范相關要求布設。
廢水采樣點位的布設需特別注意:第一類污染物采樣點位一律設在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的排放口或專門處理此類污染物設施的排口;第二類污染物采樣點位一律設在排污單位的外排口;進入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和進入城市污水管網的污水采樣點位應根據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確定。具體點位布設按照《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規范相關要求布設。
噪聲、振動根據工業企業聲源、周圍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布局以及毗鄰的區域類別,在工業企業廠界布設多個測點,其中包括距噪聲敏感建筑物較近以及受被測聲源影響大的位置布設點位。具體點位按照《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等規范相關要求布設。
土壤采樣的布點原則應遵循《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等規范要求,采用簡單隨機、分塊隨機、系統隨機的方法進行采樣點位的布設。
3 核實生產工況
監測期間排污單位的生產設備、污染物治理和排放設備應處于正常的運行工況。對于“三同時”竣工驗收項目,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中規定的試生產階段工況要求,生產負荷應達75%以上(國家、地方排放標準對生產負荷有規定的按標準執行),對于生產負荷無法在短期內調整到規定要求的,應分階段開展驗收檢查或監測。
工況核查的主要內容包括運行狀況核查、能耗的核查及產量的核查。
4 現場采樣(監測)
無組織排放廢氣監測,記錄天氣狀況,測量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大氣壓氣象五參數。測量應將儀器置開闊地帶。若現場無適當的開闊地帶,可將儀器置于高處(但一般不超過15m)進行測定。監測過程中應重復測量氣象五參數1~2次。無組織采樣過程中如發現風向有顯著變化,應移動監控點位置后重新采樣。
有組織排放廢氣監測,打開監測孔時應避開氣體直射位置,以防煙道內氣體正壓,大量有毒氣體迅速噴出,造成中毒,并清除監測孔內的積灰。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的要求,根據所需采集的污染物狀態選擇不同的采樣方法。
廢水的監測,用待測水樣對采樣容器蕩洗三次后再進行采樣,采樣完成后應立即貼好標簽,以防混淆水樣;監測人員需按照采樣要求采集樣品。每次采樣完成后,按照規范添加不同的固定劑,并按照要求儲存。采樣時,應同時記錄所采集水樣的顏色、氣味、有無浮油等感官指標。
廠界噪聲監測一般在無雨雪、無雷電、風速
振動的監測,確保拾振器平穩地安裝在平坦、堅實的地面上,避免置于地毯、草地或雪地等松軟的地面上;拾振器的靈敏度主軸方向應與測量方向一致;測量應避免足以影響環境振動測量值的其他環境因素,如劇烈的溫度梯度變化、強電磁場、強風、地震或其他非振動污染源引起的干擾。
土壤的采樣可采表層樣或土壤剖面。一般監測采集表層土,采樣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監測(土壤背景、環評、污染事故等)必要時選擇部分采樣點采集剖面樣品。剖面的規格一般為長1.5m、寬0.8m、深1.2m。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觀察面向陽,表土和底土分兩側放置。
5 采樣后的檢查
采樣工作結束后,清洗、清理儀器并核對儀器的數量、配件;對于現場出具的數據判斷其合理性。若儀器監測過程中異常影響監測結果或數據不合理,應對存在問題的點位安排重新測量。
6 保存、運輸樣品
樣品從采集到分析的過程中,由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會引發樣品的各種變化。例如,好氣性微生物會使樣品中的有機物發生變化,影響COD和BOD的測定結果;CO2含量的變化,可引起pH和總堿度發生變化;某些物質的聚合和解聚也可使樣品發生變化;膠體物質的絮凝作用和沉淀物的吸附作用都會使樣品發生變化。為盡可能地減少以上變化的發生,必須對樣品實施適當的保護措施。保存樣品的基本要求是:抑制微生物的作用、減緩化合物或絡合物的水解及氧化還原作用、減少組分的揮發和吸附
損失。
樣品采集后盡快送回實驗室,根據采樣點的地理位置和每個項目分析前最長可保存的時間,在現場工作開始前安排合理的運輸方式。
樣品在運輸途中確保樣品從采集現場到達實驗室全過程受控,確保樣品的真實、可靠。
7 交接樣品和儀器入庫
接樣人員接收到樣品后,應檢查樣品是否齊全,運輸過程中是否有損壞或沾污;需對樣品的保存措施是否到位進行抽測,例如低溫保存的樣品是否加冰塊保存、加酸堿固定劑的樣品的pH值是否達到規范的要求等。
儀器管理人員根據儀器出庫單,核對儀器的數量及配件,檢查儀器性能,正常的儀器入庫,異常的儀器放入待修區。
8 結語
環境保護驗收工作是保證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投產并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在環境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場監測是驗收工作重要的技術支撐,因此規范和完善的現場監測流程是保證驗收成功的重要因素
之一。
參考文獻
[1] 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