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已經分別于2007年和2008年成功舉辦過兩屆。楊振寧、李安、姚明、中國維和警察以及中國登山隊等個人和團體都曾獲此殊菜。2008年,汶川地震,中國人在廢墟上鑄造起新的希望,北京奧運,世界驚艷于東方文明的瑰麗,中國體育健兒勇奪金牌榜首位,神七飛天,攬獲諾貝爾化學獎,智慧的中華民族為人類科技史劃上新的刻度。這一年,華人用堅韌、團結、勤奮、友善、大度、愛好和平、富于責任感的華人精神感動了世界。
講述:知名華人最浪漫的事
秉承往屆的評選規則,來自主辦機構的百名資深媒體人在科學研究、公共事務、競技體育、文化藝術和希望之星五個領域推選出十一個“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一個“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錢學森、錢永健、中國奧運體育代表團、北川中學的羌族孩子、楊紫瓊、馮小剛、查良鋪,神七航天員團隊、譚燕玉、李連杰、中國援非醫療隊、張藝謀、潘忠禮共12人獲得了榮譽。鳳凰衛視主持人用講故事的手法講述了獲獎人一個個感動世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并沒有局限于獲獎人廣為人知的事跡,而是從小處人手披露這些知名人物不為人知的個性化特點,讓觀眾體味到高高在上的英雄也有平常而可愛的一面。
為了紀念中國60歲華誕。華人盛典本年度特別增設“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大獎”。經過百名華語資深媒體人推選,這一特別榮譽被獻給著名科學家、中國航天科學奠基人錢學森先生。頒獎禮也以最隆重的形式頒出了這項特別大獎。在雄渾的軍樂聲中,主持人飽含深情地講述著錢老毅然歸國,默默治學將人生奉獻給中國科學事業的感人故事。講述錢老和夫人蔣英的故事時,主持人特意強調了一個詞“浪漫”。以往一些媒體對公眾傳播的錢老的形象通常是嚴謹的科學家,但鳳凰衛視此次的講述手法卻讓觀眾明白,科學是嚴謹的,但科學家也需要一顆活潑靈動的心,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更需要一顆浪漫的赤子之心。錢老和他的夫人蔣英女士,從1947年到現在已經攜手走過了62年的人生之路。他們青梅竹馬,很小的時候就被雙方的父母安排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合唱了一首童謠《燕雙飛》,在此后的漫漫人生路途上,他們的確攜手飛過了千里萬里。主持人還講述了錢老對音樂的熱愛。錢學森夫婦在美國結婚之后,錢老為蔣英買了一架鋼琴,那架鋼琴在錢老被軟禁的歲月里,陪伴著錢老走過了那段最黑暗、最艱難的日子。這樣的描述,讓觀眾感受到中國科學家不僅有對科學的愛,對祖國的愛。更有對愛人和家庭的熱愛,這無數的“愛”勾畫出了豐滿而具有人格魅力的中國科學家形象。
在整場典禮中,每一個名人,無論是在奧運開幕式中指揮“千軍萬馬”的張藝謀,還是橫掃好萊塢的“邦女郎”楊紫瓊,都呈現給觀眾如此平易而浪漫的華人形象,這樣的形象也更容易深入人心。
頒獎:世界因他們而美麗
頒獎這一環節有兩個看點,一是頒獎人對獲獎者的評價,二是華人何以影響世界。從對頒獎人的選擇,我們能夠發現活動組織的巧妙安排。李連杰的第一任武術啟蒙老師為愛徒頒獎。老師說徒弟建議他要穿一件有中國功夫特色的服裝上臺頒獎。當年的恩師為得意門生頒發影響世界大獎,這樣恰當的安排對老師、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欣慰。為北川中學羌族學生頒獎的是中國文聯副主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因為北川中學的羌族學生不僅是地震廢墟上的希望,同時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羌族文化的繼承者。而對于這些羌族學生來說,給他們頒獎的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作家爺爺。
鳳凰衛視利用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表明獲獎人的成就怎樣影響世界。在科學研究領域。錢永健出身科學世家,16歲便獲得了美國西屋科學天才獎。2008年,這位華裔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與其他兩名科學家共獲諾貝爾化學獎,讓華人的名字再一次刻在了諾貝爾獎的豐碑上。
潘忠禮作為年輕的科學家,在農業研究領域、食品安全保存技術創新上卓有成就。2008年,他在白宮接受了年度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是第一位在農業領域獲得此獎的華裔科學家。他的研究和貢獻,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和尊敬。
公共事務領域,中國援非醫療隊在非洲被稱為“最受歡迎的人”。他們是中非人民偉大友誼的歷史見證,是祖國和人民的驕傲。文化藝術領域,譚燕玉在設計理念里,糅合了東方情調和中國文化元素,由其設計的服裝以絢爛的色彩和獨特的風格令世界時裝界矚目。華人令世界關注的成就令整場典禮熠熠生輝,臺下觀眾無不為之振奮,為之動容。
對話:睿智、思想的精彩交鋒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是由鳳凰衛視和鳳凰網策劃發起,聯合北京青年報社、中國新聞社、《明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浪網、《星洲日報》、《聯合早報》、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亞洲周刊》、法國《歐洲時報》、美國《僑報》和北京大學等十余家內地、香港、東南亞、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富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年度盛事。
資澡媒體人代表全球華人觀眾提問,是華人盛典最具特色的環節。來自主辦機構的12位提問人從不同視角向獲獎人提問。他們中,既有老牌華文媒體的資深記者,從專業角度與獲獎人深度對話,也有新媒體資訊達人,提出網民最關注的“刁鉆”話題,更有北京大學的在校學生,與金庸大俠探討職業與夢想。
李連杰在回答《亞洲周刊》策劃總監陳慶源“用一句總結心目中最大的感慨”這一提問時說:“給出去的才是你的。我的朋友送我一塊表,戴在我的手上,我每天看的時候就想起他,所以他是給出去的,我每天都想他。北大的校樓,北大人從來都說是誰誰繪的,所以給出去的是你的,留在你身上的是暫時保管的,你最后走的時候,愿意不愿意,都得留下。”這一精彩的問答,贏得在場觀眾經久不斷的掌聲。
短短幾十分鐘,丁肇中用5個科學研究故事,以及總結的五個科研體會貫穿了整個演講。生動有趣的語言引來陣陣掌聲,讓現場聽眾受益匪淺,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勤奮工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一個故事:測量電子的半徑。**年前,有理論稱電子是沒有半徑的。**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專家們證明電子有半徑。剛拿到博士學位的丁肇中決定重復這個實驗。**年,在德國他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這個實驗,發現電子的半徑確實小到不可測量。
體會:對于一個做科學的人,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新粒子家族的發現。上世紀70年代,人們已知的基本粒子已經有幾百個,可以歸結為由三種夸克所組成。為了尋找新夸克,丁肇中建立了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目的是尋求新粒子。這個實驗不受物理學家們的歡迎,都認為這個實驗是沒有意義。同時,他們也認為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出這樣困難的實驗。到了**年,丁肇中終于在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完成實驗后,發現了新的粒子。新粒子的發現,改變了世界上只有三種夸克的觀念,改變了人類對物質基本結構的認識。
體會:做基礎研究,要對自己有信心,做你認為正確的事,不要因為大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
第三個故事:膠子的發現。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都知道,原子核里面有夸克,那夸克里面的力量是怎樣傳輸的呢?理論上說是由膠子來傳輸的。實驗的結果表明,膠子果然存在。這就很快、很簡單地把一個很重要的物理現象發現了。這次實驗中,有27名中國科學家參加了主要實驗,中國是第一次在科學實驗的國際合作研究史上作出重大貢獻。
體會:做科學,要對意外現象有充分的準備。因為此次實驗的原有目標是測量電子,根本沒有想到會發現膠子。
第四個故事:重視國際科學合作。我們知道宇宙是由類電子組成的,到底有多少種夸克?夸克有多大?夸克能不能分成更小的粒子?為了做這個實驗,過去幾十年里丁肇中一直在西歐核子中心工作。這是一個國際合作,有美、韓、中、印等20多所大學、600余名科學家參加實驗,約50個研究室。這個實驗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持。目前發現,宇宙中只有三種不同的電子。
體會:主持和領導一個大的國際活動,最重要的是要選科學上重要的題目,引起參加國的科學家的最大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參加國政府的長期優先支持。
大興區大約有15個這樣的城中村。官員們認為這是減少流動人口犯罪行為的新嘗試,《人民日報》說,今年的4月到7月,因為新建不少城中村,大興區犯罪率下降了73%。
不少城中村居民愿意接受這種隔離措施,但是批評者說,城中村實際是貧民窟,隔離措施使城市中的農民工受到監視,進一步與城市隔絕開來。另一些批評者甚至認為這與種族隔離政策無異。
編譯:韓琳
科學界“出擊”之禍
西方科學界的爭議有時可能陷入白熱化,但是很少會演變為斗毆事件。不過,這就是8月29日在中國發生的事:著名的科學博客博主、自稱“科學斗士”的方是民在街上遭到了一幫歹徒圍攻。這樣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在6月,《財經》雜志的科學記者方玄昌也遭到了相似的襲擊。警方逮捕了華中科技大學泌尿專家肖傳國,而肖傳國正是方是民的批評對象之一。
越深入了解此事,越發讓人覺得中國的科學界急需改善。方是民創辦的新語絲網站每年會貼出上百起針對科學詐騙事件的指控,中國還沒有處理科學詐騙的合適手段,方是民認為,官方渠道的缺失使他的網站成為與科學界不當行為進行斗爭的必要平臺。方是民網站上的部分指控確實能指出中國科學界的問題,但許多匿名、資料也不夠詳細的指控讓人想起了。
如果僅是單一事件,倒沒什么大問題,然而這只是某個更廣泛問題的癥狀。例如,2006年有120位中國科學家向中國科研政策制定官員發出了警告,提出了這種缺乏證據的指控和匿名人身攻擊會帶來危險。他們呼吁建立獨立的專家委員會,負責調查這些針對科學造假行為的指控。他們還特別提出這種調查應該保密,而且不應該在缺乏證據的條件下定罪。
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什么都沒有發生。從那以后,壞事接連發生,原本希望能點亮中國科學界黑暗角落的行動,換來的卻是可怕的人身攻擊。中國科學界必須自清,如果從的數量來看,中國是全球科學生產力排名第二的科學大國,這樣的事件只會讓人質疑這樣大量生產的科學論文中是否還有誠信。此外,如果中國的科學界缺乏誠信,這個國家的發展也必將會受到阻礙。
編譯:嚴格
救援又成功了
【關鍵詞】生物教學德育滲透途徑
一、以引言為導領滲透德育
教學實踐中,章節開頭引言部分的教學很少受到教師重視,有些教師忽略引言的教學,直接進入內容教學環節,殊不知引言正是滲透德育的良好開端,尤其對學生的情感、興趣激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引言為導領,從學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和身邊的生物問題出發,借助一定的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五彩斑斕、妙趣橫生的生物世界中,去領略、感受生物相關的研究領域、作用和意義,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必修一“從生物圈到細胞”一節的內容時,由于這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課,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很有必要。因此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利用課本引言中SARS病毒的爆發作為背景知識,用錄像展示2003年SARS病毒在我國傳播及危害的過程,創設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教材提供的資料,分別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來論證“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達到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目的。學生從引言中學會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部分到整體、由低到高認識事物規律的方法。同時,在分析和討論視頻的過程中,學生也體會到科研人員在反擊病毒、挽救人類性命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無私品質和奉獻精神,激發學生嘗試解決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以科學家為榜樣滲透德育
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眾多偉大的生物學家身上所呈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會成為生物課堂中滲透德育的良好素材,科學家的精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時刻散發著熠熠光輝,歷久彌新。因此生物教學應不失時機地講述生物學家的故事,介紹國內外最新科技新聞事件的偉大成果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尤其要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生物學家傳記,使學生感受、體會生物學家的情懷、態度和人生。高中生物教學由于課時限制,不可能每位生物學家都介紹,應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介紹。例如,在講解必修三“免疫”一節內容時,對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的介紹:屠呦呦于1971年在經歷了190次失敗之后發現青蒿素———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這些成就并未讓屠呦呦止步,她又于1992年發明出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雙氫青蒿素,并于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生物教材中有關科學家的榜樣例子不勝枚舉,只要教師在課堂中善于發掘,生物科學史中科學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定會成為生物課堂中德育的寶貴資源。
三、以知識為載體滲透德育
知識教學應該避免傳統意義上的強調碎片化記憶性的呈現方式,應該轉向以知識為載體,尋求探索知識本質過程中所體現的科學思維和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法的培養。高中階段生物學科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重點幫助學生建立辯證思維方式,用聯系、變化、發展的觀點辯證地觀察、思考、分析、處理生物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識時,絕不是簡單呈現其定義和反應式的回憶識別。光合作用是整個生物學中極為重要的核心概念,處于生物教學的中心地位。應采用概念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感知概念—理解概念—生成概念—運用概念逐步獲得有關光合作用知識本質的內涵,并將其內化構建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要讓學生重點掌握這兩個過程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以及發生的部位和條件,并從物質和能量轉變的角度去認識光合作用的意義。
四、以實驗為手段滲透德育
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驗證假說、總結規律、形成理論的依據。一個實驗從設計到完成需要腦、感官、肢體的綜合運用,它不僅在智力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在非智力上為學生設置了一個親身體驗品德行為的環境。學生在實驗過程所形成的敢于質疑的習慣、嚴謹求實的態度、用于探索的精神和樂于合作的作風,對學生終生受益。例如在“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書本上用30%蔗糖溶液處理洋蔥表皮,使之失水。此時,有學生提出:“既然只要外界溶液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就會滲透失水,發生質壁分離,那么能否用其他溶液來代替30%蔗糖溶液?”教師此時可鼓勵學生探討用什么溶液來代替蔗糖溶液呢?最適合的濃度是多少?學生經過討論和實踐發現用5%的氯化鈉溶液效果更好。這種敢于質疑、大膽創新的想法和用于實踐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又如“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中的改進:用蓋玻片的一側或者牙簽取代毛細吸管蘸取濾液劃線;濾紙條可以用圓形濾紙代替,把濾液滴在圓心上,再把層析液也滴在同一圓心上進行擴散等。這些方案的設計都顯現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體現了學生不囿于既定結論,敢于質疑和再創新的精神。
在電影中,金剛狼并不是“X戰警”中最厲害的,但金剛狼有自己的超級本領。除了敏銳的洞查力、超人的爆發力、實用的格斗技巧等之外,金剛狼還有兩大絕招。下面,我們就比對這兩大絕招,看看科學家們為打造出真正的金剛狼做了哪些努力。
超強的自愈再生能力
金剛狼老了,失去了年輕時的戰斗力,他不得不隱居,當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出租車司機。當然,金剛狼年輕時的事跡還在世間流傳,很多人企盼著金剛狼能重出江湖。與此同時,一家研究機構正在研究如何制造新一代的變種人。在現實里,打造如金剛狼一般不死的超級戰士,一直是世界各國軍隊的理想。
金剛狼的身體具有極為強大的自愈再生能力。無論是被砍傷、刺傷、燒傷,還是被子彈擊中、毒藥侵蝕、射線灼燒,他的身體都能在極短的時間里,有時甚至是瞬間,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迅速恢復原狀。這種超強的自愈再生能力使得金剛狼在核彈的直接打擊下,在地心的巖漿中,甚至在太陽表面都可以存活。
自然界中的超強再生能力
在自然界中,動物的自愈再生現象并不罕見。壁虎被強敵追殺時能夠斷尾自保,斷掉的尾巴隔一段時間會再長出來。海綿更是技高一籌,即使把它切成許多小塊,每一小塊都能獨立存活,并再次生長至成年。一種叫片蛭的扁形動物被切成兩段后,會分別長出腦袋和尾巴。即使片蛭的腦袋粉碎了,身體的其他部分能再生出的個體也保留了原來個體的記憶。這種自愈再生能力簡直可以和金剛狼相媲美!
可惜,人類的自愈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其實,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如何把其他生物的自愈再生能力移植到人體上,但所涉及的技術實在太過繁難,同時又牽涉到倫理方面的問題,因此這項技術進展緩慢。不過,這項技術也并非毫無進展,其中一個思路就是利用干細胞。
干細胞:實現組織和器官的自愈再生
所謂干細胞,簡單來講,是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自我復制能力的細胞。理論上講,它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任何一種功能細胞,用于組建任何一種組織和器官。這就為利用干細胞來實現組織和器官的自愈再生提供了可能。
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所有細胞都是干細胞,被稱為“胚胎干細胞”。隨著時間的流逝,胚胎干細胞發育成體細胞,將功能固定下來,就喪失了分化為其他成體細胞的可能性。當這些干細胞受到損傷,便不能自愈、再生。但在某些組織和器官里,干細胞還有留存,這部分干細胞被稱為“成體干細胞”。當器官和組織受到傷害后,成體干細胞就會開始工作,自行轉變為該器官和組織所需要的特定功能的細胞。這就是動物和人體的部分器官擁有自愈再生能力的奧秘。
人體的自愈再生技術成為可能
如果成體細胞能夠逆轉,重新變回干細胞,重新獲得分化為各種功能細胞的能力,是不是就可以實現組織和器官的自愈再生呢?循著這種思路,科學家展開了艱苦卓絕的研究。目前,已經有兩項技術實現了成體細胞逆轉為成體干細胞。一種是借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另一種是導入外源基因。這兩項技術共同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和他的團隊找到了第三項技術,僅僅使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對成體細胞進行處理,就成功地將其逆轉為成體干細胞。這項技術是成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的一個飛躍,為未來細胞治療及人造器官提供了理想的細胞來源。
心臟、肺、脊椎、手、腳、、牙齒等重要器官的自愈再生技術,正在全世界最先進的醫學實驗室里緊鑼密鼓地研究著。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自愈再生技術會走出實驗室,雖然還達不到金剛狼那樣的瞬間修復,但已經足以治療各種重大疾病。
艾德曼合金的利爪
若說金剛狼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他那酷勁十足的鋼爪。這鋼爪在左右手各有三根,有二三十厘米長,鋒利無比。平時,它們隱藏在金剛狼手背的肌肉里,每次準備戰斗時,它們從手背伸出來,觀眾仿佛能聽到骨頭和皮膚開裂的聲音。
艾德曼合金―造就金剛狼的利爪
金剛狼的骨骼和利爪原本是普通的骨頭。在一次秘密實驗中,金剛狼的骨骼和利爪都被替換為“艾德曼合金”。這種合金是以天外隕石成分混入碳合金,從而制造出地球上已知的最堅硬的材料。也只有具有超強自愈再生能力的金剛狼,才能夠在這種慘無人道的實驗中活下來,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金剛狼”。
現實中的骨骼植入技術
說來不可思議,將金屬灌注到骨骼中,這一神話般的事情居然早就實現了。骨骼是支撐人體、保護內臟以及支持運動的重要器官,因生病或者事故導致骨骼受損的病人,原本只能成為失去行動能力的殘疾人。但是后來,科學家發明了骨骼植入技術,將金屬鈦植入骨骼之中,修復并增強骨骼,使這些患者能夠正常生活。由于鈦比骨骼更堅硬,會與生長著的骨骼產生摩擦,使植入狀況惡化。為此,科學家又根據海綿的形狀,研制出泡沫狀鈦金屬。這種泡沫狀鈦金屬是由聚氨酯泡沫浸泡鈦粉和接合劑溶液制成的多孔材料,植入人體骨骼后,能夠與骨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用再擔心骨骼生長的問題。
鋼爪的備選材料有哪些
當然,植入泡沫狀鈦金屬并不會使病患成為超人,只會使他們成為正常人。鈦的性能也比不上艾德曼合金。要知道在電影里,艾德曼合金可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堅硬的材料。那么,世界上真有可以媲美艾德曼合金的堅硬物質嗎?事實上,我們很難確定世界上最堅硬的材料是什么。答案取決于強度的定義,定義不同,答案就不同。
單就硬度而言,鉆石,也就是金剛石,是最堅硬的天然物質。它是由碳原子緊密排列在一起形成的,極其堅硬。然而,鉆石的強度卻不大,用錘子一砸,它就會碎掉。用它來做金剛狼的爪子,固然使金剛狼“名副其實”了,觀賞效果也是絕佳,但用于作戰顯然不行。鉻,是自然界最硬的金屬,素有“硬骨頭”的美譽,用來制作鋼爪,是比金剛石更好的選擇。此外,石墨烯、硫化碳炔、單體鋨、碳/碳復合材料、纖鋅礦型氮化硼等合成材料在硬度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成為制作鋼爪的備選材料。實際上,用這些材料制造鋼爪多少有些浪費,因為不管是在工業機器、武器裝備或是日常用品制造方面,它們的用途比你想象的還要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