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細胞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一般資料2008年9月~2010年3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3150例宮頸疾病患者,年齡18~70歲,中位年齡35歲,來自柳州市及郊區各縣。患者大多未做過細胞學檢查,包括宮頸炎癥、宮頸糜爛、宮頸贅生物、陰道不規則流血等,無宮頸椎切和子宮切除史。
1.2標本采集及處理:用宮頸刷收集宮頸及頸管細胞,將收集的細胞洗入細胞保存液中,經美國Cy-tyc公司液基細胞處理器程序化處理制成直徑2cm的薄層細胞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
1.3細胞學分析方法:采用TBS(2001版)診斷標準[1],即:未見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NILM)、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級病變(ASC-H)、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包括HPV感染),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鱗狀細胞癌(SCC)、意義不明的不典型腺細胞(AGC)和腺癌(AC)。
1.4陰道鏡檢查及活檢:對細胞學陽性及臨床懷疑宮頸病變的陰性患者共3185例行陰道鏡檢下多點取材活檢術;將活檢結果按年齡段分析,即≤29歲組、30~39歲組、40~49歲組、≥50歲組,差異性分析用?2檢驗,顯著性差異界限為P<0.05。
2結果
2.1細胞學結果13150例TCT篩查:未見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NILM)12219例(92.92%)、LSIL(包括HPV感染)240例(1.83%)、HSIL96例(0.73%)、SCC9例(0.06%)、AC4例(0.03%)、ASC-US508例(3.86%)、ASC-H74例(0.06%);微生物感染項中,HPV感染121例(0.92%)、滴蟲感染59例(0.45%)、真菌感染232例(1.76%)、線索細胞>20%,提示細菌性陰道病(BV)457例(3.48%)、皰疹病毒感染5例(0.00%)。
2.2SIL的年齡分布篩查發現40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高于40歲以上年齡組;30~39歲年齡段宮頸上皮內病變的發生率高于其它年齡段,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2.3組織學對照在活檢確診240例LSIL、96例HSIL、9例SCC及4例AC標本中,TCT陽性305例,敏感性為87.39%;活檢2836例陰性者中,TCT陰性2695例,特異性是95.03%。細胞學跟組織學符合率分別為:LSIL84.17%(202/240);HSIL93.75%(90/96);SCC100%(9/9);AC100%(4/4)。
3討論
3.1近年來,我國宮頸癌的發生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發病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宮頸癌是一種感染性疾病(HPV感染),是可預防、可治愈的疾病。據報道,宮頸浸潤性癌5年生存率為67%;早期癌為90%;原位癌即CINⅢ為100%。因此對宮頸CIN和早期癌的及時高效篩查和正確處理是防治宮頸癌的關鍵。本次13150例TCT篩查SIL以上級別病變病例349例(2.65%),對照活檢,TCT檢測的敏感性為87.39%、特異性是95.03%。SIL檢出率跟國內崔彬[2]等用TCT檢測4000例(SIL以上病變檢出率2.21%)相接近;敏感性較王榮妹[3]等報道的稍偏高,表明TCT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篩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降低了假陰性和假陽性,有助于預防宮頸病變的發病率和降低宮頸癌的死亡率,這亦是防治宮頸癌的關鍵所在。
3.2本研究發現40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高于40歲以上年齡組;30~39歲年齡段SIL的發生率高于其它年齡組(P<0.001),與文獻報道相同,提示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4],也說明了宮頸上皮內病變與生育年齡段婦女有密切關系,提示該年齡段婦女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的必要性。
宮頸細胞學檢查是檢測宮頸病變的主要方法,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具有了關鍵的作用。有性生活的婦女應每年或每兩年進行1次宮頸疾病的檢查,能有效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隨著宮頸細胞學檢測技術和方法的不斷提高和發展,使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成為宮頸病變普查的一種可靠的脫落細胞學檢查,明顯提高了婦科宮頸病變的檢出率。現將本院550例TCT結果進行回顧分析。
對象與方法
1.對象:2009年8月~2009年9月來本院婦科門診進行體檢,年齡23~60歲的已婚女性550例歲。
2.標本采集及宮頸細胞診斷:常規消毒后,婦科醫生先用棉簽輕輕擦去宮頸的粘液,再用TCT一次性宮頸刷,插入宮頸內并輕壓,拇指和食指握住柄,順時針旋轉5~10周,采集宮頸鱗柱交界處及頸管的脫落細胞,將1次宮頸刷收集的細胞裝入細胞保存液的小瓶內,攪拌約10次,使細胞充分進入保養液,標本被保存直接送到實驗室。實驗室再通過離心技術制片,按TBS法做出診斷報告。TBS診斷標準,見參考文獻[1]。
3.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
結果
1.TBS結果:正常范圍內占0.4 %(2/550);良性細胞反應占98.4 %(541/550),其中滴蟲感染占1.3 %(7/550)、假絲酵母菌感染占2.4 %(13/550)、細菌感染(線索細胞>40 %)占5.1 %(28/550);鱗狀上皮細胞異常占1.3 %(7/550),其中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占0.9 %(5/550);不典型磷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ASCH)和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各占0.2 %(1/550);沒有檢出惡性腫瘤病例。
7例臨床所見慢性宮頸炎(糜爛、肥大、納囊、息肉)中檢出鱗狀上皮細胞異常5例,陰道炎和正常各1例。
2.不同社會因素TBS結果:感染檢出比例文盲、小學和初中高于高中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高于工人;農村高于城區;流動人口高于本地戶口,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550例體檢人群中,7例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檢出率為 1.3 %(7/550),說明例行體檢婦女有一定病變檢出率,同時提示,液基細胞學在體檢人群中篩查的病變主要是上皮的早期病變,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
轉貼于
本550例婦女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資料中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檢出比例在20、30年齡組分別為1.4 %(2/145)、 2 %(4/202)。育齡期婦女為生育高峰期,性行為活躍,感染和發病率均高。農村戶口2.5 %(4/163)、流動戶口1.7 %(4/239)、職業為農民2.5 %(4/163)的檢出率都高于同組。這幾組人群共同特點文化層次低,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對于生殖系統定期檢查認識不足,受傳統觀念影響生殖系統疾病羞于就診,加之收入低下,生殖系統疾病就診率偏低。另外,在慢性宮頸炎中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檢出高達71.4 %(5/7),這給高發年齡段定期體檢及臨床有慢性宮頸炎病史積極治療提供有利指導,且更加顯示了體檢的及時性和必要性。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身心健康。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趨向年輕化。宮頸癌的發生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CIN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潛伏期長達10年左右[2,3],其關鍵在于對宮頸CIN及早期癌的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表1 不同社會因素TBS診斷結果比較[例(%)]注:*與**組比較,P
傳統巴氏涂片細胞學檢查作為宮頸疾病的篩查方法已有很多年了,它的優點是自從應用以來明顯降低了宮頸癌的死亡率,并且成本廉價,缺點是傳統的巴氏五級分類法已不能適應現代臨床細胞診斷的要求。在涂片方面缺點還有,傳統巴氏的涂片上有較多粘液、血液和炎性細胞,上皮細胞過厚,使得一些異常細胞被遮蓋,據研究表明,致使53 %~90 %假陰性的涂片中沒有能診斷的細胞[4],在多數正常例行體檢中仍然采用此種方法。TCT與傳統的巴氏涂片操作方法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完善的細胞保存技術,將采集的標本立即放入細胞保存液中,可使有價值的細胞標本幾乎全部被收集,避免了細胞失水干燥,制成的薄片均勻,細胞結構清晰,背景干凈,有利于準確診斷,尤其對于細胞數量少、體積小的鱗狀上皮高度病變,提高了陽性診斷率,減少漏診率,同時也減輕了閱片者的疲勞感[5]。現在TCT檢測技術在宮頸癌篩查中的作用得到肯定,不少醫院將TCT檢測作為宮頸異常進一步檢查的主要手段。TCT檢測技術明顯提高涂片滿意率及異常細胞檢出率,使假陰性率降低,采用TBS診斷系統,使診斷術語標準化,客觀反映有意義的形態學發現,利于細胞病理與臨床間溝通,增加了標本的可信度[6],但在多數正常例行體檢中仍然未采用此種方法。
宮頸癌早期多無任何臨床癥狀,需要靠宮頸脫落細胞檢查才能發現,TCT屬無創性檢測,是目前代替傳統巴氏涂片最先進的方法。作為宮頸疾病的篩查手段,對宮頸癌早期診斷有很重要的臨床價值。TCT檢測還能對各種微生物如滴蟲、假絲酵母菌、細菌感染等提供診斷,大大方便了治療。應該在各類體檢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農村婦女宮頸癌檢查項目技術方案(試行)[EB].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9,20(5):210264.
2 Robert J Kurman, Diane Solomon. 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Vaginal Cytologic Diagnoses[M].New York:Walsworth Publishing,1994.81.
3 郎景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5):261.
4 J seph MG,Gragg F,Wright VC,et al.Cytohistolgiealc correlates in a colposcop ic clinic:a 12 year prospeetive study[J].Diagn Cytopathol, 1991,7:447481.
5 宋志琴,王藹明,何曉玲.液基細胞學配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 2004,10(4):106109.
【關鍵詞】宮頸細胞學;TBS報告系統;發展探討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238-01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居女性惡性腫瘤第二位。據慕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統計,每年約有50萬宮頸癌新發病例,占癌癥新發病例的5%,其中近八成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宮頸癌每年新發病例約為13萬左右,約占世界宮頸癌新發病例總數28%左右,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研究表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與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密切有關。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中,國內宮頸癌篩查的主要手段仍為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而以巴氏涂片為主,并采用巴氏五級分類進行報告,使得宮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下降近70%。巴氏的貢獻是巨大的,巴氏涂片已成為宮頸細胞學的代名詞。自1988年國際上提出TBS報告方式,并由美國癌癥中心細胞室于1994年向中國同行介紹以來,TBS報告方式逐步在我國各大醫院所采納。隨著液基薄層細胞技術(TCT/LCT/LPT)的應用,也促進了TBS的推廣,使得細胞學發展迎來了更大的機遇。宮頸細胞學檢查技術應用于臨床,半個世紀以來得到了不斷發展,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有了很大改進,由傳統的巴氏涂片、染色、分類法逐漸發展到了液基細胞(TCT),自動涂片,染色和Bethesda報告系統
TBS分類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科學、最先進的分類系統,它不僅彌補了傳統巴氏分類的不足,實現細胞病理學術語與組織病理學術語的基本統一,而且通過計算機輔助閱片發放圖文報告,能夠為臨床醫師提供更多、更豐富、詳細的診斷信息。此宮頸細胞學檢驗技術是一種既科學實用,且成本較低。“細胞刷”宮頸取材及液基細胞學,它能制備出高質量的宮頸細胞涂片,使細胞形態結構更加清晰,大大提高了宮頸癌的檢出率(鱗癌),降低了漏診率,使診斷水平逐步提高。
1 取材工具
“細胞刷”是公認的采集宮頸細胞效果最佳的工具,可獲得豐富的宮頸細胞,CIN-Ⅲ級檢出率高,并有助于檢出來自宮頸柱狀上皮的腺癌癌前病變。可獲得較多的移行帶細胞,包括化生細胞及宮頸管細胞。許多高齡婦女的鱗狀――柱狀上皮交界區大范圍地被鱗狀上皮化生取代,此時涂片上化生細胞比例可高于宮頸管細胞。因此,涂片中化生細胞和宮頸管細胞的多寡是衡量取材質量的指標之一。
1.1 采集方法:將“細胞刷”置于宮頸管內,達宮頸外口上方10cm左右,在宮頸內旋轉360°,繼而取出(最好轉數周)。插入細胞稀釋液管內,反復旋轉沖洗數遍,將刷上細胞成分盡可能地洗入稀釋液中,然后檢測。
1.2 儀器:試劑、檢測方法嚴格按鴻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實驗室使用說明書操作。
2 應用
TBS報告方式必然代替巴氏五級報告方式。巴氏五級報告主要集中在對細胞核異型性的描述,較抽象。 CIN-Ⅰ為輕度非典型增生是一種十分不穩定的狀態,很容易逆轉至正常,對這些病例應采取隨診觀察,不必要進行任何治療,要求半年復查一次即可。CIN-Ⅱ為中度非典型增生也是一種十分不穩定病變,可以逆轉。有文獻報告,有25%以上病例可逆轉至正常。為此對細胞學診斷為CIN-Ⅱ的患者,不必立即進行手術治療,而應強調隨診或進一步檢查,如做DNA檢測,活檢等。CIN-Ⅲ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應進一步活檢確診證實,進行必要的治療。
20世紀90年代,我國引進了液基細胞學制片技術,并逐步被國內各大醫院所采用,尤其在北京、廣州、上海及成都等地。由于液基細胞技術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敏感性高,漏診率低且無創傷性,因些可作為癌前病變的篩查,對宮頸癌早防早治起到積極作用。液基細胞學制片技術(LIQUID-BASEDCYTOLOGYTEST)是以液基膜式薄層細胞學技術、液基離心沉淀式薄層細胞學為基礎的制片技術,較有代表性。此外還有其他液基細胞制片系統及時性裝置等技術。近年來,我國國產液基細胞學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自液基細胞學問世以來,其液基細胞學制片檢查結果與傳統巴氏制片診斷結果的對比報道屢見不鮮,多數文獻報道提示液基細胞學制片診斷可提高LSIL及HSIL的檢出率,各類病變陽性檢出率也明顯高于傳統巴氏方法檢測結果。
3 對應用宮頸細胞學的建議
①取材要規范化,不斷提高制片質量,以保證鏡下診斷需要。
②重視細胞病理學科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
③推廣應用TBS報告方式。
④結合實際選擇合適的細胞學制片方法及設備。
⑤客觀評價細胞學在診斷中的價值,切勿以細胞學診斷代替組織學診斷。
4 討論
TBS的基本內容是“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采用描述性診斷替代巴氏的數碼分級式診斷。它包括:①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包括多種微生物菌落、炎癥、宮內節育器及放療后的反應性和修復性改變;②鱗狀細胞異常;③腺細胞異常;④來源于子宮外的各種腫瘤。其中鱗狀細胞異常又分為:①非典型鱗狀細胞,包括ASC-US及ASC-H兩類;②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包括HPV感染及CIN-Ⅰ的細胞學改變;③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相當于CIN-Ⅱ、CIN-Ⅲ或中、重度異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細胞學改變;④鱗狀細胞癌。腺上皮異常包括:①非典型腺細胞,性質未定,但非炎癥所致,應標明來自宮頸或子宮內膜;②非典型腺細胞,傾向于腫瘤,應明確是否來自宮頸管,其余則不能確定來源;③腺癌,分為子宮頸管型及子宮內膜型。
非典型增生的病變(CIN)和原位癌乃是同一疾病的連續不同程度的組織學改變,二者具有相同的病因學、生物學特性和自然病程,為惡性腫瘤的前驅病變,具有在將來的某一時間演變為癌的可能。同一宮頸常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CIN當然最主要的是最重要的病變。CIN是一個以輕度發育不良到重度異型性伴上皮全層層次消失的組織學圖像。
TBS報告系統的特點是除各種細胞判讀結果外,還包括了相應處理的建議,須知細胞學檢查結果是對病人作進一步檢查的依據,而不是進一步治療的憑證。不同的宮頸判讀結果需要采用不同方法進一步檢查,以明確病變性質。如有的需要定期復查,有的需要作陰道鏡及宮頸活組織檢查,有的需要檢測HPV的類型等。
【關鍵詞】 液基薄層細胞學(TCT) 宮頸病變 陰道鏡 多點活檢
宮頸癌是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宮頸癌在中國的發病率為14.6/10萬,近年來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1]。我院采用最新的TCT技術進行宮頸病變的普查,旨在評價液基薄層細胞檢測法在宮頸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收集 2008年5月~2009年4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患者,選擇無子宮切除史、宮頸錐形切除史、各種化療及盆腔放療,年齡21-68歲的患者5260例,行TCT宮頸細胞學檢查。
1.2 方法 標本采集,使用特制的頸管刷在宮頸外口及宮頸官旋轉5周收集脫落細胞,并將其洗入盛有保存液的小瓶內,然后送檢。將細胞標本通過迪艾全自動制片機系統程序化處理,將標本中的粘液、血液分離,制成均勻的薄層涂片,95%酒精固定、染色、閱片。
1.3 細胞學診斷 采用國際癌癥協會推薦的統一細胞學和組織學診斷TBS診斷標準:①正常范圍;②良性反應性改變,包括炎癥;③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④鱗狀上皮內病變(SIL),包括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和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⑤鱗狀細胞原位癌;⑥鱗狀細胞浸潤癌;⑦未明確意義的非典型腺細胞;⑧腺癌。
1.4 陰道鏡檢查及多點活檢 首先行碘試驗,選擇病變最重的部位取材,并作多點活檢。如無明顯病灶,可選擇宮頸移形帶區約3,6,9,12點處活檢。將經TCT細胞學檢查出的異常病例進行陰道鏡檢查并多點活檢,進行病理檢查。對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未明確意義的非典型腺細胞不做陰道鏡檢查,3月后復查。
2 結果
5260檢測的患者中,細胞學標本5165例滿意,58例基本滿意,37例需重新取樣。檢出鱗狀上皮原位癌6例(0.1%),浸潤癌4例(0.08%),腺癌1例(0.02%),上皮內高度病變59例(1.1%),上皮內低度病變84例(1.6%),未明確意義的非典型腺細胞7例(0.1%),未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細胞421例(8.0%),正常范圍內519例(9.9%),良性反應性改變4122例(78.4%)。其中滴蟲感染54例(1.0%),念珠菌感染192例(3.6%)。對以上細胞學檢出的原位癌、浸潤癌、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行陰道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細胞學與陰道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符合率分別為上皮高度病變內(LSIL)89.3%(75/84),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93.2%(CIN Ⅱ 31/35,CIN Ⅲ 24/24),鱗狀細胞癌(SCC)100.00%(10/10),腺癌(AC)100.00%(1/1)。
3 討論
3.1宮頸癌是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趨向年輕化,病死率持續處于女性惡性腫瘤病死率的首位,其中8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浸潤癌。有關文獻已經確定,宮頸癌是感染性疾病,其發生主要與人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因此,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疾病,甚至是可以治愈的疾病。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最關鍵在于對癌前病變進行正確的干預以防止癌變的過程。
3.2宮頸癌的發生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宮頸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潛伏期長達10年左右。如果在癌前病變階段確診,即可進一步治療或監測,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因此,做好宮頸癌篩查工作,意義非常重大。
3.3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子宮頸易于暴露,同時可以直接進行細胞學及活體組織檢查,因此宮頸癌可以得到早期診斷。本研究結果總符合率為91.6%,明顯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及原位癌檢出率。因此,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適用于臨床宮頸癌的篩查,是早發現、早預防宮頸癌發生的有力措施。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僅次于乳腺癌。對宮頸癌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發病顯得尤為重要。液基超薄細胞檢測(liquid based thinprep cytologytest,TCT)是目前國際領先的一種細胞學檢測系統。主要用于女性子宮頸癌的早期篩查。TCT可以檢查出宮頸癌前的最嚴重病變,從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1]是根據2001年第三屆國際Bethesda工作會議的要求,由著名細胞病理學家Solomon D及Nagar R撰寫完成的,是目前有關子宮頸細胞學分類和診斷標準最新最權威的一套系統,美國85%以上的實驗室采用TBS系統。TBS診斷標準作為宮頸/陰道細胞學報告的依據,會議提出了兩個術語,即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該術語的優點是用病變代替了腫瘤,從而能更準確的反映子宮頸病變的實質,因為LSIL并不完全是腫瘤性,多數可自然消退,而HSIL則具有向惡性方向發展的潛能。因此,這兩個術語對患者的臨床處理具有提示意義。通過8 524例標本的檢測,發現TCT應用于子宮頸病變的檢查極為重要。充分反映出本地區的發病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選擇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門診及住院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測患者8 524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46±3)歲。采取自愿原則,選擇宮頸細胞學檢查。
2.標本采集:將宮頸刷插入子宮頸管內并旋轉,按常規采取標本,將子宮頸刷立即置入保存液中攪拌、保存,送到本院實驗室檢測。
3.TCT檢查及診斷標準:TCT系統(南京東大迪艾生產);按儀器操作說明制片,將樣本制片后放置95 %的酒精固定,巴氏染色,顯微鏡檢查。依據《子宮頸細胞學Bethesda報告系統》[1](TBS)分類標準分為未見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細胞,TBS異常包括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輕度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Ⅰ)、中度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Ⅱ)、重度宮頸上皮內瘤樣變(CINⅢ),鱗狀細胞癌。CINⅠ、CINⅡ、CINⅢ均經過病理活檢證實。
4.人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ms,HPV)檢查:對所有宮頸細胞檢查異常隨訪的病例均采取HPV檢查,標本試劑采用人狀瘤病毒核酸擴增分型檢測試劑盒(潮州凱普生物化學有限公司)。聚合酶鏈反應(PCR)和反向點雜交(RDB),儀器ABI9600(美國ABI公司), HybriMax醫用核酸分子快速雜交儀(潮州凱普),檢查方法按說明進行。
結果
1.檢出率:無上皮內瘤變或惡性腫瘤病變占11.47 %(978/8 524);反應性細胞改變炎癥占84.0 %(7 156/8 524),其中滴蟲感染占1.1 %(82/7 156),假絲酵母菌感染占2.7%(190/7 156),細菌感染(線索細胞>40 %)占0.9%(67/7156);ASCUS占0.6 %(5/ 8 524);CINⅠ占2.2 %(185/ 8 524),CINⅠ合并HPV感染占70.2 %(130/185);CINⅡ6例,占0.1 %(6/8 524);CINⅢ占0.012 %(1/8 524);鱗狀細胞癌占0.023 %(2/8 524)。
2.不同社會因素婦科宮頸細胞學檢測結果分析: 18~35歲年齡組、從事餐飲及娛樂服務員職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TCT異常檢出率高于其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轉貼于
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鱗狀細胞癌占2.3/萬(2/8 524),CINⅢ1例,占1.2/萬(1/8 524),這與發展中國家資料報道的的原始發病率高達100/10萬,而發達國家約(4~10)/10萬基本吻合[1]。鱗狀細胞癌患者2例生活在偏遠山村,沒進行過宮頸細胞學檢查,刮片也未曾做過,年齡較大,早婚早產,多產,等接觸性出血時來醫院檢查,診斷為鱗癌。1例CINⅢ患者和2例CINⅡ患者是飯店服務員,性生活活躍、多,且伴有HPV感染,是發生宮頸上皮內瘤變的高危人群,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職業人群。文化程度低者較文化程度高者發生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發生率高,這應該與文化程度低者早婚、早產、持續HPV感染有關。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發生率南方與北方地區無明顯差異,可能與樣本數量少有關。20世紀70年代,Richart提出了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概念,認為不典型增生和異型增生的細胞,在本質上與原位癌的細胞無差異,是同一疾病過程,在上皮內連續的不同程度的病變,二者有著共同的病因、生物學特征和自然病程,具有演變為癌的潛能,為浸潤癌的前期病變。一般的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10年時間,絕大多數宮頸癌是逐漸變化而不是突變的[2]。CINⅠ癌變的潛能低,常屬自限性病變,而CINⅡ、CINⅢ轉變為癌的潛在危險高,將CINⅠ稱為低級別,CINⅡ、CINⅢ稱為高級別病變,又鑒于大多數輕度異常增生CINⅠ能恢復正常,將近50 %的中度異常增生CINⅡ也不再進展,即使是重度異常增生,原位癌CINⅢ也不一定都進展為浸潤癌,雖然高級別病變組病變持續存在,或進展為癌的潛能高于低級別病變組,但對于任何個體來說,生物學行為是不可預測的。癌前病變往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可逆的,然后發展成為原位癌階段,此時期可持續多年,在此期間可以沒有臨床癥狀或少有癥狀,但通過宮頸管的細胞學檢查,并經活體組織檢查方法可以得出明確診斷[2]。在癌前期階段癌變的細胞通常不會突破基膜,侵犯間質,更不發生轉移,如果在這個時期發現并給予積極治療,治愈的機會非常高,但當宮頸癌已衍變成浸潤癌以后,則發展很快,如果不經過治療,病人可在2~5年內死亡[2]。
本研究結果還發現,HPV感染者占1.53 %(130/8 524),CINⅠ的發病率當中HPV感染患者占主要。資料報道,在一項全世界范圍內上千例子宮頸癌研究中,宮頸癌HPV的感染率99.7 %[3]。但是感染HPV的人不一定都患宮頸癌,HPV感染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可潛伏在細胞內若干年,發病不發病與機體免疫力有關,與病毒因素、化學物質、宿主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目前已知的HPV已有70余種不同的類型,大約35種型別與女性生殖系統疾病有關,依據HPV與腫瘤發生的危險高低,人們把HPV分為低危險型和高危險型,低危險型常引起外生殖器濕疣等疾病,高危險型則與宮頸上皮內腫瘤及宮頸癌相關。如果感染了HPV而且出現細胞學改變(如上皮內瘤變),要進行HPV分型檢查,根據其型別來判斷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性。20世紀80年代,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發現了HPV感染與宮頸癌及其前期病變的病因學關聯。CINⅠ常由HPV6、2型引起,CINⅡ、Ⅲ則常伴有HPV16、18、31、35型等。聯合HPVDNA檢測和液基細胞學檢測CINⅢ和浸潤癌的敏感性可達91 %~100 %,聯合檢測的陰性預測值超過99 %,多數可達100 %[4,5]。HPV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基本因素,其他諸如過早性生活、多產、多、吸煙、服避孕藥等都是輔助式誘發因素。我們基本知道了解宮頸癌的病因,只要認真的定期篩查和隨診,就可以早預防、早診斷和早治愈。由于個體差異,在一些早期宮頸癌的女性事前往往無癥狀,體征也不明顯,做一般的婦科檢查靠肉眼醫生也很難對宮頸糜爛和宮頸癌前病變加以區別,所以宮頸普查為發現早期病變、早期治療提供了很好的鑒別診斷手段,及時發現,終止其向宮頸癌癥的發展,就有望使其治愈率達到90 %以上[6]
本結果還發現ASCUS 5例,占0.059 %。ASCUS可能與炎癥刺激、IUD或制片不良有關(3~6個月復查),也可能與CIN或癌有關,但細胞的異常程度不夠診斷標準。ASCUS可能包括HPV感染,但證據不足;還可包括不典型化生、修復、角化不良及萎縮性細胞改變。NCI 2001年第3次會議再次修訂了TBS標準,要求更加重視來自細胞學診斷中的ASCUS,它可作為陰道鏡檢查的最低指征,也可以在液基細胞學的基礎上檢測高危型HPVDNA。
巴氏分級報告系統已不再能反映當今對宮頸癌的認識,也不能滿足對患者進一步檢查和處理的需要,TCT學診斷技術克服了巴氏涂片檢查方法傳統宮頸刮片技術存在的材料太厚、細胞重疊、背景模糊和染色不佳等問題。細胞學診斷是實驗室診斷,不是臨床診斷,僅僅依靠細胞學診斷,就草率地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其結果往往是錯誤的。在臨床工作中,詳細詢問病史,遵循細胞學、陰道鏡和組織學活檢三階梯式診斷程序,是減少誤診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Mandelblatt Js,Lawrence WF,Womack SM,et al.Benefits and costs of using HPV testing to screen for cervical cancer[J].JAMA,2002,287:23722381.
2丁華野.病理專家細說宮頸癌[N].中國婦女報,20050818(3).
3Walboomers JM,Jacobs MV,Manos MM.Human papillomarirus is anecessary cause of inrasive cerrical cancer Worldwide[J].J Pathol,1999,189:1219.
4Jonathan S.Berek,Neville F,Hacker.實用婦科腫瘤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