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魯濱孫飄流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魯濱孫飄流記》,《魯濱孫飄流記》是英國著名作家迪福寫的,他寫了主人公魯濱孫因乘船早暴風失事,漂流到孤島上,獨立生活了28年。深刻的描寫出了魯濱孫積極樂觀,知足安命的精神。
《魯濱孫飄流記》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叫魯濱孫的英國人,他很喜歡航海和冒險。有一次,他在行海中不幸遇上大風雨,船翻了,船上所有的人都死了,只有他被漂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即使在島上沒有住所、沒有糧食還有可能會遭野人攻擊,但他戰勝了種種困難,在到上頑強生存了28年的故事。
讀完《魯濱孫飄流記》這本書,我至今都還有許多精彩片段在自己的腦海里。尤其是寫魯濱孫在沒有許多食物下,自己每天拿槍,帶著狗到森林里打獵。并且把捕到的山羊養起來,后來既然養成了一大群羊,還自己種了一些糧食。魯濱孫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使自己能夠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頑強的的生存起來,這是一個多么有毅力的人啊!拿我們來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爸爸媽媽把你當作皇帝來養大成人。許多人就連洗衣服、做飯都不會,還每天都在埋怨這樣不好那也不好。
魯濱孫這種不畏艱險,頑強生存,樂觀向上和正視現實的精神將陪伴我的一生,他讓我受益匪淺。希望大家有時間看看這本《魯濱孫飄流記》,魯濱孫這種可貴的精神一定會打動你的。
初一:張坤濤
關鍵詞:晚清翻譯小說;經濟個人主義;儒家倫理;國民論述
一、引言
晚清是翻譯小說大盛的時代,在這一時期,英國小說名著Robinson Crusoe(現在一般譯為《魯濱孫飄流記》)備受矚目{1},就筆者所見,當時至少出現六種中譯本,分別是:英國教士英為霖譯《辜蘇歷程》(1902),沈祖芬(1879-1910)譯《絕島漂流記》(1902),秦力山(1877-1906)譯《魯賓孫漂流記》(1902-1903),林紓(1852-1924)、曾宗鞏(1866-1938)合譯《魯濱孫飄流記》(1905)、《魯濱孫飄流續記》(1906),湯紅紱譯《無人島大王》(1909),袁妙娟譯《荒島英雄》(1909){2}。
大致說來,這些譯本分屬于晚清文學翻譯活動的兩個主要類型。一類是來華新教傳教士主導的文學翻譯。此類翻譯活動起源甚早,自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72-1834)以降,為了推廣基督教,傳教士將西洋宗教著述源源不斷譯成中文,其中也涵蓋大量文學作品,如《天路歷程》之類傳教士小說③。英為霖譯《辜蘇歷程》與之類似,原著中包含大量基督教內容,譯者加以翻譯、渲染,旨在傳教{1}。另一類則由中國知識分子主導,大規模出現于之后。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將小說視為啟蒙大眾的工具,無論維新派抑或革命派,都積極投身小說翻譯事業{2}。《辜蘇歷程》之外的晚清《魯濱孫飄流記》譯本均屬這一類型,譯者試圖借冒險故事激勵國人進取冒險,以救亡圖存③。
不過,對于中國譯者而言,在傳達冒險精神的同時,也不能不面對原著小說中其他類型的思想意識,有些甚至與晚清時期的思想潮流格格不入,其中之一就是作為商人的魯濱孫身上體現的經濟個人主義話語。所謂經濟個人主義,指的是原著中魯濱孫汲汲于金錢,并以金錢衡量一切價值的態度{4}。魯濱孫奉行的價值觀,就是資產階級商人的價值觀,以盈利為終極目的,處理人際關系時以利己主義為標準。在英國讀者看來(譬如英國教士英為霖),是習以為常,但是放到晚清的歷史語境中,卻形成了文化沖突。一方面,儒家傳統的義利之辨非常嚴格,“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另一方面,晚清國民論述強調的也是國民的公德、對于國家的義務,批判一己之私。而翻譯《飄流記》,是以魯濱孫為國民學習的典范,為了保持主人公的正面形象,譯者不能不設法清除經濟個人主義話語。
不過,并不是每位晚清中國譯者都接觸到上述矛盾,湯紅紱譯本依據的日文節譯本已經不包含此類內容,而袁妙娟譯本已湮沒,現僅存三篇序言,因此,本文論述的譯本只包括沈祖芬譯《絕島漂流記》,秦力山譯《魯賓孫漂流記》,林紓、曾宗鞏合譯《魯濱孫飄流記》、《魯濱孫飄流續記》。由于譯者推崇的倫理觀并不相同,處理文化沖突的方式也就有所差異。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并不認為晚清譯者可以清晰地意識到原著經濟個人主義話語的全部內涵,但是他們足以感受到魯濱孫的經濟活動體現的價值傾向,以及這些內容與中國儒家傳統與晚清國民論述的沖突。總的說來,諸位譯者對魯濱孫的經濟動機、人際關系的改動最為明顯{5}。而經過翻譯,譯本消解了足以支持經濟個人主義話語的文本內容,魯濱孫的商人形象也呈現出不同的新面貌。下文就具體分析晚清中國知識分子諸譯本如何處理魯濱孫所體現的經濟個人主義。
二、商人的游歷之志
沈祖芬的《絕島漂流記》完成于1898年11月,應該是《飄流記》、《續記》最早的中譯,譯者自陳譯書旨在“激勵少年”(頁1上){1},序作者高鳳謙進一步宣稱譯本可以“激發其國人冒險進取之志氣”(序言頁)。換言之,沈祖芬關注的是譯本的教育功能,希望借冒險故事激勵國人。該譯本完成時,小說界革命尚未開始,而沈祖芬的思路與梁啟超的小說救國論基本一致{2}。
譯者閱讀的是英文原著,但是對其形式與內容并不完全接受,有取有舍,大加刪減,全文僅僅二萬余字。譯本傳達的重點是魯濱孫的冒險經歷,基本保留了故事梗概,這當然是因為冒險故事與“激勵少年”息息相關。至于原著中的經濟個人主義內容,則屬于刪改之列。不過,由于刪節乃是譯者基本翻譯手法,很多時候也可能出于追求行文的簡潔,相對而言,他加以改動的部分,更能看出譯者對于原著經濟個人主義的態度。
首先,譯者改造了魯濱孫的冒險動機。原著中魯濱孫多次提及冒險乃是為了逐利,譯文中僅留下少量相關論述,并加以調整。例如原著開篇,魯濱孫與父親爭論,外出冒險與老守田園,哪種生活的物質收益更多,父親贊賞中間階層(the Middle state)的生活方式,魯濱孫則不然,兩者都把經濟論據放在首位③。沈祖芬則將父子論爭的長篇大論簡化為寥寥幾句,兩人提出的經濟論據也消失不見:
(父親)戒之曰:“譬如有人窮苦異常,不能自存,勢必糊口四方,或豪資坐擁,內顧無家室之憂,則出外游歷,勢所宜也。然余思之,天倫間樂事良多,何必惘惘出門耶?今令汝習律,則獲益不少,既可免風濤之險,又可得養身之理,學成之后,或為國家出力,或為律令掌教,豈不勝于游歷乎?”(頁1下){4}
沈譯中父親則認為只有極度貧窮或極度富裕的人才會冒險,勸魯濱孫安于現狀,在家侍親、求學、養身,沒有提及具體的經濟原因,代之以類似于修身齊家之道的言說。而魯濱孫冒險遠游,則是因為“不喜家居,雖好言訓誡,置若罔聞”,“游歷之志,無有人如吾之切者”(第1頁下)。
換言之,“游歷之志”也正是沈譯魯濱孫冒險的理由,對此的強調,貫穿譯文,而譯者保留的幾處經商情節,也據此而調整。例如魯濱孫初次經商,曾自陳逐利動機,沈譯則改變其思路:
既至倫敦,居無何,趁舟往阿洲海邊一帶游歷,因囊有余資,尚不致作水手以易食。余欲廣攜玩具,安置舟中,以便往阿洲哥尼亞等處消售,藉覓蠅頭,商之船主,船主允之。(第2頁下){5}
原著中是船主宣稱出海經商可獲利,魯濱孫欣然從之,但是在沈祖芬筆下,游歷才是主業,雖也經商,卻是游歷的副產品,只為獲取蠅頭,借以養活自己,避免淪落為水手(原著中魯濱孫后悔未能作水手,掌握航海知識)。
后來原著中魯濱孫在巴西經營種植園,雖然獲利,心中卻頗為不滿,以為生活方式與在家無異,依然處于中間階層。恰好當地商人計劃出海販賣黑奴,獲取暴利,拉魯濱孫入伙,他為之心動,再度冒險,遭遇海難,流落荒島。沈祖芬則調轉其思路,魯濱孫先是感嘆經營種植園還不如在家安居,“余居此數年,初合伙種甘蔗,遂能獲利,自思執業如此,一身已流入下等矣,若安居家中,豈作此微賤之事。回念父訓,不覺悵然”,隨后又慨嘆,“購田地種煙葉,雖較種甘蔗稍勝一籌,而心為利役,幾忘初志”(第5頁下),似乎不滿于為利所羈絆,一心重振游歷之志。而與商人合伙出海,恰是“因思余之至此本為游歷耳,久居此地,非計也,遂欣然從之”(第5頁下),與獲利毫無關系。直到翻譯至《續記》,魯濱孫前往中國經商,沈譯刪去逐利的言詞,只保留一句“意中不在經商獲利,不過藉此游歷耳”(第25頁上)。通過以上改寫,魯濱孫志在游歷,不在盈利,更不在獲取暴利,經商只是副業,是支持游歷的手段。
原著的經濟個人主義,還體現于魯濱孫對待人際關系的態度,而沈譯魯濱孫既然對金錢不以為意,處理人際關系時也不再以金錢為標準。魯濱孫初次貿易獲利,沈譯令其“以金砂五鎊九兩寄家,藉慰父母之心”(第2頁下)。原著中魯濱孫在摩爾少年佐立(Xury)幫助下擺脫海盜的奴役,但是脫險之后很快就將佐立賣給船長,只是提出只要佐立信仰基督教,十年后需要賦予人身自由,沈譯則渲染魯濱孫“不得已”的處境,“途中因乏資斧,將余所乘之船及黑童售與船主”,“心甚不安,因彼懇誠待我,今不得已被余所賣,為之惻然”,最后佐立“亦頗愿意”,方才成交,之后又“深悔之”(第4頁下—第5頁上)。魯濱孫返回歐洲,葡萄牙船主傾其所有償還欠魯濱孫的錢,并交付詳細的收支賬目,魯濱孫雖然熱淚盈眶,依然不脫商人本色,照單全收并出具收據,只是承諾取得巴西種植園就立即免去債務。沈譯則刪除這些細節,且魯濱孫取得種植園不需手續,并直接將“余贏之資,首報葡萄牙船主之恩”,隨后贈予前船主之妻一百磅,“以作養老之資”,并承諾“余在一日,必盡一日之心,以報前德”(第17頁上),他的兩個姊妹也各得到一百磅。原著中此時的魯濱孫,已然是知恩圖報,經過沈祖芬的改動,則更有人情味。
經過文本的比對,可以看出沈祖芬改造原著經濟個人主義的思想資源是儒家倫理觀。對照譯者的傳記,更加可以確證這一點{1}。沈祖芬自幼深受儒學熏陶,“十二歲畢四子書、《爾雅》、《春秋左氏傳》”{2}。后來自學英文成才,先后在上海、蘇州、揚州各學堂擔任教習,在揚州執教最久。在親友學生眼中,他為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誠”,他們紛紛強調“揚之人士皆敬事之,其為人德性堅定,待人接物,一出于誠”③,“先生款款之誠,以故少年后進爭附慕之”,訓誨學生也“誠意摯仍”{4}。
雖然譯者對原著中的經濟個人主義很難有清晰的認識,但是站在儒家倫理的立場上,譯者很容易感受到魯濱孫對金錢的追求,以及利己主義傾向,而在譯者心中,這類文化沖突自然而然轉化為義利之辨,于是通過刪節、改造譯文,基本清除原著體現的經濟個人主義。沈譯中魯濱孫雖然從事經濟活動,但是并不汲汲于金錢,雖然經商,但志在游歷,不在盈利,與人交往時也重情重義。可以說,沈祖芬對原著的改造與調整是有意識的,他的翻譯方式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接觸經濟個人主義時的直觀反應,既是拒絕,也是批評。
三、商人的愛國情懷
秦力山翻譯的《冒險小說·魯賓孫漂流記》可能是晚清最早問世的革命小說,譯者以此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借體寄生地傳達革命思想{1}。1902年12月至1903年10月,該譯本于上海《大陸報》第1至4期及第7至12期小說欄連載,涵蓋《飄流記》、《續記》兩書內容(第一至六回為《飄流記》,第十七至二十回為《續記》),白話章回體,未連載完,全文約四萬五千字。
秦譯所依據的文本有兩種,第一至四回譯自原著,其余部分“翻譯”自沈祖芬的《絕島漂流記》。原著開篇即體現的經濟個人主義內容(包括父子爭執,魯濱孫初次行商等),秦力山應該有所感受;沈譯雖然去除、改造了此類內容(包括經營種植園,出海販賣黑奴等),但保留了魯濱孫的商人身份,秦力山也不會不了解。秦力山對此有所取舍,以服從革命宣傳的需要。而革命宣傳的目的,則是將魯濱孫塑造成時時刻刻不忘愛國、愛種、愛群的英國國民,商人角色附屬于之下。不過,與沈祖芬不同,秦力山的翻譯方式主要是“演繹”,即在原著和沈譯基礎上大量添加內容。
與沈祖芬一樣,秦力山改造了魯濱孫的冒險動機。不過沈譯的改動至少以原著為標準,秦力山則插入與原著毫無關系的政治論述:
從倫理學上講來,大凡一個人在世界上,有對自己的義務,有對家庭的義務,有對社會的義務,有對國家的義務。人生幼時,受父母的教育,自然有孝順感謝的義務,但是對國家上,自己便是一個國民,對社會上,自己便是一部機關。大凡年紀已長的人,便要挺身做國家社會上的公事,要使我的國家,為堂堂正正不受侵害的獨立國家,要使我的社會,為完完全全不受破壞的自由社會,這才算得個人。(第一回){2}
而他之所以外出冒險,就是為了履行國民義務。這番論述,基本參照梁啟超的《新民說》,即中國舊道德中私德發達,以服從為特征,而公德付之闕如,必須樹立自由平等的人際關系,以愛國愛群的新道德取代以“三綱”為代表的舊道德③。這也是該譯本的主旨之一,之后魯濱孫漂流荒島、大戰蠻族,都是為了履行國民義務。在譯者筆下,魯濱孫“生平以愛群為志,凡有益于國民之事,即把我這斗大的頭顱送他,也是甘愿的”(第五回)。在荒島上,他看到野蠻人食人的場面,“不知不覺眼眶中涌出愛群的萬斛英雄淚,大哭一場”(第八回),決心“抵死也要報復這仇,以達我愛群之目的”,為了履行“救同胞的義務,即是被野蠻夾活吃下肚子里,我也不怕”(第十回)。而營救了白人同胞之后,“素常愛種”的魯濱孫則因為“得盡義務,心里不知不覺發起快樂來”(第十一回)。他一向以國家為重,即使娶妻,也是為了“使英國人種,生息蕃滋起來”(第十七回)。總的說來,秦力山筆下的魯濱孫以救國為己任,對他而言,民族主義就是信仰{4}。
不過,秦譯中的魯濱孫也從事經濟活動,但是完全與個人主義無關。與沈譯類似,秦譯筆下魯濱孫首次出海經商,不是為了“發財”,而是“尋覓遠游的機會”,而船主“聽得我說有環游地球的志氣,他對我說道,若是你搭我船去,我不要你的船錢,若是你要帶些貨物,所得的利益也是你的”(第三回)。不僅如此,魯濱孫還時時關注他人利益。例如經營種植園一段,在沈譯基礎上又加調整,魯濱孫認為,“生意雖然得利,皆是自己利益,沒有一點兒益人的事,想起來當離這地方,再游歷去更好,奈未得其便”(第五回),恰好當地商人拜訪,請求魯濱孫一同出海,幫助經理非洲貿易,魯濱孫欣然應允,至于販賣黑奴之類,則刪去不提。此外,魯濱孫還以經商為救國之途徑,認為“國欲富強,也須經理人有才干可靠的”(第十三回)。但是他從不認為贏利是為了個人,更反對犧牲他人以成全個人利益。例如原著中魯濱孫將摩爾少年佐立賣給船長,沈譯已經加以改動,秦譯更進一步改為佐力為了避免兩人“坐以待斃”,“自愿當苦工,只因你(魯濱孫)能愛群。若你餓死,便是世界上少一個愛群的人了”,魯濱孫先是“再三不依”,后來“見伊至誠懇切”,不得已同意,并提出“只求十年以后,許秀麗(即佐力)自立”,復又“頓足捶胸,哭道:我自己得脫奴隸之難,反使你做奴隸,我有罪了”(第五回)。魯濱孫變得完全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再如魯濱孫返國時,因緣際會獲得大量財產,譯者以沈譯為基礎,大力渲染魯濱孫的人情味,一面“報前德”,感激葡萄牙船主和前船主之妻,同時也不能忘記“骨肉之親”,資助兩個姊妹。不僅如此,譯者還添加情節,令其投身公益事業:
我現在把巴西的產業,一概售盡,算來這款項,盡夠我一生受用,但是安居此處,并無干一點兒的事業,盡一點兒的國民義務,不過把倫敦做個安樂窩,是不如一只狗兒了。雖然,我總不肯放棄責任,因與前船主的妻商量做些公益的事,前船主的妻道:“還是教育好”。我接著答道:我們設一個蒙學塾,我自為教師,我雖沒有什么學問,然只教蒙學,若把我學習過的學問教導學生,諒必有彀;而況教育在精神不在形式,我的精神自問亦有些兒,不比那狗彘不若的一班人”。(第十六回)
而對于只顧個人利益的行為,譯者則提出批評:
我道:“讀書原是很好的事,但是現今的人,往往讀我英國的書,不上二三年,便想謀一個館地,謀了一個館地,他的什么親戚,什么朋友,也不問他是做奴隸,是做牛馬,便都稱贊他的本事高強了,汝欲讀書,切不可做這沒臉面的事,辜負我的教育精神”。勿賴代連聲不敢。我自此日日教他讀書,歷了三年。(第九回)
譯者大篇幅的談論起讀書的意義,借機對晚清時期為西人效力的中國人大加撻伐,只有為救國而讀書、謀求職業才是正當,借讀書成就個人則不夠純正,為西人效力就更為卑劣,等同“牛馬”。
這其實就是秦力山之類革命派知識分子理念的體現。秦力山一生致力于救國事業,可謂職業革命家{1}。他19歲離家,就讀譚嗣同主辦的湖南時務學堂,后赴日就讀梁啟超主辦的大同學校,追求新知以救國{2}。到29歲于緬甸去世,除了投身革命事業,并無其他追求,“志堅行單,洵為革命黨典范”③。他倡導大公無私,在中國有奴隸、無國民的情境下,呼吁國人以“公奴隸”自勵,不計個人安危,抵抗政府{4}。對于秦力山而言,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個人的幸福,而在于是否履行了國民義務,是否有益于同胞。至于經濟活動,對他而言則不可能局限于私人領域,也必須服從于救國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秦力山自然不會接受原著的經濟個人主義話語,而是依據晚清國民論述的標準,重塑魯濱孫的商人形象。秦譯筆下的魯濱孫也因此具有革命派知識分子的特點,雖為商人,卻以救國、助人、利他為己任。這與原著經濟個人主義話語南轅北轍。
四、商人的中庸之道
林紓譯書種類廣泛,不過有相當數量乃是為救國而作,林譯《魯濱孫飄流記》(1905)、《魯濱孫飄流續記》(1906)之類冒險小說即屬此類{5}。不過,林紓與其他譯者的翻譯方式不同,他幾乎傳達了原著中的所有內容,正如他在《飄流記》序言中所稱:
譯書非著作書比也,著作之家,可以抒吾所見,乘虛逐微,靡所不可;若譯書則述其已成之事跡,焉能參以己見?彼書有宗教言,吾既譯之,又胡能諱避而鏟■之?故一一如其所言。而吾友曾幼固宗鞏,亦以為然。{1}
但是,林紓并非沒有“參以己見”,也并不認同原著的經濟個人主義。只是他的翻譯方式不是沈譯式的大幅刪節與細微改動,也不是秦譯式的改頭換面,而是在序言中用儒家的中庸之道闡釋魯濱孫的經濟活動與,并與之對應,零零碎碎地增飾、改造譯文。與沈譯、秦譯類似,林紓闡釋、改動的重點也是魯濱孫的冒險動機和人際關系。
在林紓的闡釋下,魯濱孫冒險遠出與中庸之道相聯系,這充分體現在《魯濱孫飄流記》序言中:
吾國圣人,以中庸立人之極。于是訓者,以中為不偏,以庸為不易。不偏云者,凡過中失正,皆偏也。不易云者,夷猶巧避,皆易也。據義而爭,當義而發,抱義而死,中也,亦庸也。若夫洞洞屬屬,自恤其命,無所可否,日對妻子娛樂,處人未嘗有過,是云中庸,特中人之中,庸人之庸耳。英國魯濱孫者,惟不為中人之中,庸人之庸,故單舸猝出,侮狎風濤,瀕絕地而處,獨行獨坐,兼羲、軒、巢、燧諸氏之所為而為之,獨居二十七年始返,其事蓋亙古所不經見者也。然其父之詔之也,則固愿其為中人之中,庸人之庸。而魯濱孫乃大悖其旨,而成此奇詭之事業,因之天下探險之夫,幾以性命與鯊鱷狎,則皆魯濱孫有以啟之耳。{2}
林紓筆下的魯濱孫之所以冒險,并非為了經濟利益,而是反對“中人之中,庸人之庸”,追求真正的中庸,符合“義”的中庸。林紓對譯文的改造基本與之對應。與沈祖芬類似,林紓將原著開篇魯濱孫父子的爭論改造為道德觀的沖突。父親不同意他外出,不是出于經濟原因,而是因為“以余相汝,殆為中材,胡不據中以圖存”,希望魯濱孫“能為中人”,而“凡此種人舉動,名曰中庸”,“中人處世庸庸,恒不一罹其害”(第2—3頁)③,換言之,即序言中所說“中人之中,庸人之庸”。這里的中人,既是就經濟狀況而言,“不貧不富之間”(第3頁),大致等同于原文指代的英國中產階級,同時也代表了道德追求,這是原著中所沒有的。于是,原著中魯濱孫與父親的爭論,在于選擇真正的中庸,還是庸俗化的中庸。魯濱孫不認同父親的庸俗道德觀,于是私自離家,冒險遠游。用魯濱孫自己的話來說,是“非乘風破浪不為功,且抗志于艱險之途以自磨礪”(第2頁,譯者添加),于是,追求中庸之道,追求“義”與乘風破浪、冒險遠游拉上了關系,經濟動機則被擱置。而此類言說不斷出現于譯文。
譬如魯濱孫初次經商,以及經營種植園的段落,原著情節為,魯濱孫因船長經商獲利,出于“發財的妄念”{4},隨之出海;后來不滿于種植園的生活,“渴望以超出事理所允許的速度迅速發財”{5},在他看來,守著種植園無非中間階層的生活方式,還不如當年留在家中,何必來到五千米之外,遂再度出海。林紓翻譯時去除了關于逐利的言說,不斷強調魯濱孫的壯游之志,下面分別是林譯魯濱孫初次經商,不滿種植園生活,以及決心離開種植園,再度出海的三段描述:
余此時職為估客,趁舟而渡,然助彼行舟,為力甚奮,固不以估客自待。……顧余命蹇澀已極,以余囊中有余金,衣服亦頗華美,風致又如文人,因之船人不敢命余以事。……余所識之船主……對余言及于基尼亞之佳況。余聞言悅甚,因告船主曰:“吾雖少年,然至有胸襟,欲縱覽世界。”船主曰:“少年茍愿行者,可勿出貲。”且引余同飯,狀如朋友。(第13頁)
吾躬耕于此,去吾特別之性質,不且至遠耶?初志本欲遨游宇內,何為作苦以消衄其雄心,寧非與吾志大戾?若作苦如此,胡不歸就吾親,矧吾親至愛至美之良規,吾均弗納,何為又效常人之所為?詎非于上流之中,退托于中人,以自圖活?則吾父固屢言之矣。若果如是圖生,則家中豈無良沃?亦不至涉百死,冒萬險,寄生于此。余平日常與吾友言:“居此必無事業,法非去五千咪之外,不能有成”。且余非馴習荒外之野人,與之相處于狉狉榛榛中,何名為探奇之男子?……自謂果能身至于荒島之中,尚可博意外之造化。但懨懨于此,為勢固骎骎,以眼前卜之,似可致富,然與始懷實悖。(第27—28頁)
獨不思余身已擁厚資,但以平易之心處此,已足成為富翁,且財源銳進,較余思想上尤速。顧乃決然舍去,入諸陷阱之中,為生人所不歷之境地,轉與余之命運,訴合無間,而體力因而強健。……(種植園)為日愈久,增益當愈富,余何能舍此而去?既而復念,余生平固好海天之游,設戀巨業弗去,寧非無謂?(第30—31頁)
在林紓筆下,魯濱孫雖為商人,卻有文人風致,充滿少年志氣,出海志不在獲利,而為“縱覽世界”、“遨游宇內”。本來魯濱孫是嫌棄種植園的利潤不夠多,林譯則變成厭倦此地“中人”式的安逸生活,安守種植園等同于當年父親贊成的“中人之中,庸人之庸”,雖然“似可致富”,“財源銳進”,“為日愈久,增益當愈富”,但與其本性不合,且消磨了雄心,違背了志向,算不上“探奇之男子”,故而毫不戀棧。原著里魯濱孫把自己在種植園的生活比作流落荒島,林譯則說安居種植園還不如流落荒島,可以經驗“意外之造化”,“生人所不歷之境地”。一言以蔽之,林譯魯濱孫不想固守種植園,不留戀財富,“好海天之游”,因此冒險出海,商業活動只是冒險的副業。這可謂整個調轉了原文的思想內涵,雖然手法不同,背后的思路與沈祖芬的翻譯異曲同工。
至于林紓對魯濱孫人際關系的調整,也以中庸之道為標準。林紓在序言里解釋道:
迨二十七年后,魯濱孫歸英,散財發粟,赒贍親故,未嘗靳惜,部署家政,動合天理,較其父當日命彼為中庸者,若大進焉。蓋其父之言,望子之保有其產,猶吾國宦途之秘訣,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者也。魯濱孫功既成矣,又所閱所歷,極人世不堪之遇,因之益知人情之不可處于不堪之遇中,故每事稱情而施,則真得其中與庸矣。{1}
《中庸》有“五達道”之說,指的是通過調節五種人際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來致成中庸之道。林紓對于魯濱孫“真得其中與庸矣”的闡釋,就是建立在他的人際關系基礎上,包括魯濱孫報答葡萄牙船主以及前船主之妻,以及資助自己的姊妹等情節。雖然這部分內容僅僅占據原著極少篇幅,又不涉及君臣、夫妻,而且魯濱孫作為人子也不夠符合儒家標準,但是林紓依然加以贊賞,并加以潤色。魯濱孫返回倫敦,尋訪前船主之妻,但她已窮困潦倒,無力償還欠魯濱孫的錢。原著魯濱孫已經足夠有情有義,不僅未索還債款,還有所接濟,并許諾圖報將來。林紓在此基礎上加以潤飾,魯濱孫不僅“毀券不令償”,并許諾“吾從絕處逢生,永不忘媼之前恩。使余有徑寸之力,亦必佽助,不令貧餒”(第197頁),加強了魯濱孫知恩圖報的形象{2}。
不僅如此,林紓還用儒家觀念來改造魯濱孫的人際關系。這里以魯濱孫與葡萄牙船主的交往為例。原著中兩人之間主要是商業信用關系,兼及友情,林譯中卻成為忠恕之道的體現。原著魯濱孫被葡萄牙商船船主搭救,欲傾其所有以示謝忱,遭到船長拒絕,魯濱孫稱其Charitable,generous,honest,Humanity(pp.33-36),在譯者筆下船長救人的動機是“(吾取爾物,即索爾命,)此豈仁者之所為?”(第25頁){1},魯濱孫也稱他是“仁人”、“仁愛覆載”、“仁恕”、“仁愛覆育”(第25—26頁)。原著魯濱孫回到歐洲后,老人雖然窮困潦倒,依然如數償還欠魯濱孫的錢,讓他大為感動,不迭地稱贊老人honesty and kindness,honourable,honest(pp.282-283),譯著中,對誠信的贊美則變成了“平恕不欺”、“忠篤”、“忠”(第200—202頁)。“忠”和“恕”正是《論語》中實現“仁”的兩種方法,根據朱熹的闡釋,“忠”是修煉自己道德的手段,“恕”是幫助他人實現道德修養{2}。所以,林譯筆下,兩人等于是君子之交,魯濱孫在老船長幫助下提升了道德修養。
林紓支持維新變法,借翻譯小說引進西學,不過他嗜宋學,深受儒家倫理道德影響,終生講究忠孝節義③。使用儒家思想闡釋譯作可謂林紓一向的策略,旨在強調儒家學說的普適性以及中西文化的契合點{4}。所以,林紓翻譯《飄流記》時,一面在序言中用儒家中庸之道闡釋魯濱孫的冒險動機與人際關系,同時對譯本加以細微改動,原著體現的經濟個人主義基本上被納入了儒家中庸之道的范疇。但是林紓所說的中庸,又與儒家原典中的含義不同,既包括“稱情而施”一類行為,也加入了進取冒險之類新的思想因素。
五、結語
在荒無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賓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他是絕望的,他曾想:我是多么不幸!但他轉念又想:全船就我一人活了下來,我還有什么可埋怨的呢?于是,他便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圍了高大的籬笆,做了桌子椅子,捕了小羊,并讓它們繁殖,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參閱。
魯濱孫漂流記心得1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之后很有感觸。它告訴人們在困難中不能喪失勇氣。勇氣和毅力是最可貴的,沒有它,你就永遠擺脫不了困境。
當一個人獨立生活在荒島上的時候,還有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人總不能被困難嚇倒,而應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挑戰自我。始終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在一次旅行的途中,魯濱遜乘坐的船在無人島上撞毀.這是哪里?熾熱的陽光,一望無垠的大海在魯濱遜眼前展開的是一幅怎樣的畫卷呢?然而,如果真的獨自留在無人島上會怎么樣呢?這里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動植物以外,無人島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直接使用的。魯濱遜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著更強的好奇心.
生活就像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于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向往都源于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
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我們是否有去珍惜,甚至還有人會去輕生,多么愚昧的舉動啊.想想魯濱遜,他為了生存下來,回到正常的社會中去,一直堅持不懈地拼搏著.而對于那些人們,我不知他們領悟到了什么.生活中是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這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應該去挖掘去體會,那我們才會得到更多.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只要發現簡單生活中的樂趣,我們的人生就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魯濱孫漂流記心得2我雖然是個男孩子,但天性膽小內向。為此爸爸和我一直苦惱不已。十歲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本書作禮物,讓我這個“小書蟲”快樂不已!當晚,雖已夜深人靜,但我還是滿懷期待地打開沁著淡淡油墨香氣的“禮物”——《魯濱遜漂流記》。
這是個關于“勇敢”的故事。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船在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船艙涌進大量海水,水手和乘客都被海水淹死了,只有魯濱遜一人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附近的一個荒島。小島上荒無人煙,就這樣,魯濱遜長達28年的歷險生活開始了!一個人,一座島,二十八年……對他的探險生活我很好奇,于是滿懷期待地繼續往下讀。
魯濱遜做了一只木筏,把船上的東西一一運到島上。他用帆布搭起帳篷,作為住處,并將船上的全部東西藏在住的地方,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但長此以往又怎么能行呢?怎么做才能長期生存下去呢?這的確是個嚴峻的問題!如果此時是膽小的我,又該如何面對呢?我不禁為魯濱遜暗暗擔心……
然而,魯濱遜到底不是像我這樣膽小怕事,他是個勇敢的人,是個有智慧的人。面對重重困難,他積極想辦法一一解決。他開始在島上種植大麥和水稻。他學會了制作簡單的面包等食物。對了,他還馴養山羊來保證肉食供應……你看,智慧的魯濱遜不僅解決了生存的問題,還在積極改善生活,真是讓我既羨慕又欽佩!
解決了生存的困難,對富于創造力的魯濱遜來說,并非難事,更可怕的是要面對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
魯濱遜說:“可是島上的日子可謂度日如年,我沒有人可以傾訴……”讀到他的孤獨寂寞,我的思緒不禁飛到了幾天前,爸爸因為要外出參加教研活動,晨星未落,雞鳴未啼,就將我送去了學校。此時空蕩蕩的校園里,幾盞孤零零的路燈發出慘淡的昏黃燈光,教學樓的巨大剪影像怪獸似的肆無忌憚地恐嚇著我這個膽小的孩子……我緊緊地抓住爸爸的手,遲遲不肯松開。我知道,此時離開了爸爸,孤獨、寂寞、恐懼會在瞬間吞噬我。對魯濱遜此時的孤獨、寂寞,我感同身受。何況,我面對的孤獨、寂寞又怎能和魯濱遜長年的孤寂相提并論!是的,孤獨、寂寞可以戰勝任何強大的對手!然而,魯濱遜并沒有因此消沉,并沒有讓孤獨寂寞淹沒自己!的確是這樣: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為再為你打開一扇窗。任何消極的事情之中,其實都有積極的一面。
魯濱遜是怎樣創造性地解決這個難題的呢?機智的他飼養了一只鸚鵡作伴,在和野人的戰斗中,救下了一個俘虜,取名“星期五”……于是魯濱遜的荒島歷險,不再孤獨寂寞,而是迎來了希望和陽光!
你看!有時,打敗你的不是你的敵人,恰是你的恐懼!面對危險,面對恐懼,最好的辦法是沉著冷靜,不怨天尤人,用智慧和勇敢戰勝畏懼的心理,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正如作者迪福所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我鄭重地告訴爸爸:我要和過去那個膽小怕事的我說“再見”。我要成為魯濱遜一樣的人!一個勇者,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事實上,時至今日,在我不斷的成長中,爸爸多次已經贊賞我成為了一個勇敢的小男子漢!
幸運地遇見“勇敢”的自己!感謝爸爸的“特殊禮物”,感恩爸爸的用心良苦!因為爸爸,我與書結緣;因為書籍,我進步成長!
魯濱孫漂流記心得3提起魯濱孫這個叫得十分響亮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是世界聞名的早期探險家。前幾天,我剛剛閱讀完了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飄流記》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直到現在,我還想著《魯濱孫飄流記》的驚心動魄。
《魯濱孫飄流記》講的是魯濱孫從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長大些,他隨好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學會了些本領,但幾次都十分失敗,都是死里逃生才活過來的。有一次,他從巴西出發,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嘯和風暴,全船的人除他一人外,全部被淹死,他游到一個無人的荒島,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東西和在森林中采到的野果,還有捕捉到的野獸,在那個毫無人煙在的小島上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又一個月,才和一些外來的人經歷了些戰斗,回到了巴西。
讀了這本書,我感觸很深,一個普通的人,怎能在島上僅用幾支槍、一些數得清的大米小麥,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魯濱孫辦到了。他曾在無藥而發高燒的情況下,利用簡單的煙葉、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種可以吃的東西。他一連幾天四肢無力,但他堅持到底,堅信自己的病一定會好的。他不因一些很難辦的事情而絕望的精神鼓舞著我。
在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一段時間,我的成績都大浮下降,我想:我為什么會考得那么差。后來,我尋找原因,重新振足起來,努力復習。終于,我又一次我考了前幾名。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個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堅持不解的奮斗到底。要不被客觀的條件所束縛,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學習,同樣如此。一次考好容易,難的在于要堅持每次考好。我想,只要自己勤奮、努力、持之以恒,我心中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個問題:我們生活道路還很長很長,以后,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重重困難、克服重重困難,是魯濱孫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回答。
魯濱孫漂流記心得4講述人類與自然的故事我也曾看過,可是相比之下《魯濱遜漂流記》更真實,更貼切。主人翁魯濱遜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卻很清晰,因為他都是用自己的雙手做成的。
魯濱遜這個人物是世界文學中第一個資產階級正面典型。他出生于一個有著幸福生活的中產階層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樂地過完一生,可是從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頭促使他離開了家,展開了一段刺激的人與自然的生活。魯濱遜在荒島上度過了二十八年多的艱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僅存的一點點人類文明所遺留下的生活資料向大自然展開頑強的斗爭。其中,以安頓家園,造獨木舟的情節可看出魯濱遜善于發現和利用的特點。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長,降伏--的事件,刻畫了魯濱遜堅韌不拔地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頑強精神,從而塑造了一個反映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精神面貌的形象。
作者笛福曾這樣點評魯濱遜:形象為不安于現狀,勇于行動,勇于追求,不畏艱險,按照現代文明的模式,開辟新天地的創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滿足于現狀,最好是不經過任何**就過著幸福的生活,而他們卻不知道沒有經過大風大浪的人是經不過任何打擊和挑戰的。有些人雖經過了一番考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一旦東西失去了,他們就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因為他們怕再一次為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大費周折。《誰動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沒有任何猶豫,馬上穿上鞋子去開始自己新的尋找。這樣,他們的心態和心境才會更平靜和從容,因為他們懂得去追求,所以他們的遠方就在不遠處。
魯濱遜也是一樣的,如果他沒有離開家,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沒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錢,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也就不會懂得用自己的雙手去制造東西,去捍衛自己的家園,他勇于向世俗挑戰:離家出走;他勇于和大自然斗爭:在經過大浪后也沒被淹沒;他勇于行動:在荒島上看見俘虜快被野人殺后吃掉,舍身去救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戰和磨練,我想:我們也應該這樣,要敢勇于挑戰,不被打垮,壓力越大則能夠越堅強,這才是我們的目標,要勇于行動、勇于挑戰、勇于追求,這樣才能創出一個堅強的自我。
魯濱孫漂流記心得5他,堅強。他,勇敢。他,聰慧。他,勤勞。波濤洶涌的海見了他也為之低頭;無人生活的島嶼為他喝彩;兇險的環境成為他立志的搖籃。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所搭乘的船在風雨交加的情況下沉沒了。所幸的是,他居然沒死。可是,他也因此而來到了一個無人的荒島。剛到時,他會抱怨上帝對他不公,為什么要讓他來到這個絕境呢?但很快,他就把抱怨變成了感激,因為,上帝讓他活了下來。隨后,他便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搭建了一個溫暖的家。他會把葡萄曬成葡萄干,馴養野山羊,種植一些作物等。當然,他也曾生過病。但我們這位勇敢的冒險家用煙葉草奇跡般地把自己治好了!后來,他在島上竟然發現了野人的腳印!但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非但避開了野人的襲擊,還與其中的一個野人成了好朋友,那就是星期五。自此之后,他的生活更完善了,多了個說話的伴。最后,他終于在他人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回到了家,當然啦,星期五也一起離開了那座荒島。
他,就是魯濱遜!勇敢的航海家。是他,讓我明白,緊要關頭不放棄,絕望就會變成希望;是他,讓我懂得,凡事試過以后才有權決定去與留;是他,讓我反省自己,認識到,我還不夠獨立!
我的天吶!從來沒有一本書令我如此癡迷!原來。人的潛力可以如此之大!人的智慧可以如此不受限制的爆發出來!人的生命和意志可以如此頑強!因為他的勇敢,頑強,聰慧,我的心也不由得震動;也因作者那精悍的語言,細致的描繪,我隨著故事的深入也投入到了故事之中,那一刻,我成了魯濱遜!
我想,當今社會就是需要這樣勇敢聰慧的人!目前,許多大學生畢業以后卻找不到工作。除了外界的各種原因以外,我想,這還與他們自身著莫大的關系!他們在學生時代只顧著讀好書,讀死書,不是人在讀書,而是書在讀人了!另外,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除了"會讀書"以外,就再也拿不出別的可值得炫耀的東西了。家長們都以"我家只有一個孩子"而過分的溺愛小孩,因此,他們會把小孩看管得很嚴,很小就讓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限制了孩子自己的喜好,從來沒有問過小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就這樣,孩子的天性被抹殺掉了,思維被限制了,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試問,這樣的人誰會要呢?這就是所謂"人才"嗎?往往越是窮人家的小孩越被看好,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勇敢聰慧,至少不會像有錢人家的公子小姐們嬌生慣養。他們像極了魯濱遜!他們也一定能在荒島上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可目前又有幾個"魯濱遜"呢?當然,我前面的話也不是在針對獨生子女,其實,在父母呵護備至的環境中長大也不是件壞事,至少,你不會被人欺負,可這樣的呵護又能多久呢?自己還是要學著長大!可是呢,如果你能好好的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就如魯濱遜懂得"因地而易",不讓順境消磨你那雄心壯志的話,那你會做得比窮人的孩子更好,因為你的條件更優越了。能否成為像魯濱遜一樣的超人,關鍵還是要靠你自己!
每次想到“勇敢”這兩個字時,魯賓孫那高大勇敢的形象仿佛又浮現在我眼前。讀了《魯賓孫漂流記》后,使我深有感悟。
魯賓孫是是一個勇敢堅強的人,因為一次不幸,在海上的船沉了,其他同伴都被大海淹沒了,而魯賓孫就被沖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面對饑餓、孤獨,也許很多人都已經放棄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但他卻沒有,他能在困難中看到光明,在孤島上搭房子,種糧食、養羊,就這樣孤獨的在小島上度過了28年。知道救了星期五之后才回到英國。
魯賓孫是個多么令人敬佩的人啊!在孤島上,面對種種困難,他卻依然沒有放棄活下去的希望。有時候我經常想:如果我是魯賓孫,我會怎么樣呢?面對孤獨、饑餓。.,我還有生存下去的欲望嗎?也許我不會有了,因為我實在沒有魯賓孫的那份勇敢。在這個周末,我和一個朋友一起到野外玩,在那里我們都開心極了,天慢慢的變得黑沉沉的,我和朋友玩的忘記了時間,看到天慢慢的變黑,我們才想起來玩的太晚了,正當我們要回去時卻忘記了進來的路,天越來越黑了,我的心越跳越快,一個清楚的意識猛然沖進我的腦海中:我們迷路了!心里越想越害怕,在旁的朋友已經嚇得哭了出來,在這個時候,我由想起了“魯賓孫”。想到他在孤島上孤獨的度過28年,我們這點困難算些什么呢?此時,我的心中充滿了勇氣,和朋友在野外度過了一個又黑又冷的夜晚,雖然很冷,但我的心卻是暖呼呼的,因為魯賓孫一直都在陪伴著我們,是“魯賓孫”給了我們活下去的勇氣
啊!魯賓孫,你是多么的勇敢!我們都敬佩你,因為有你,我們的生活才會有勇氣;因為有你,我們的生活才會有快樂;因為有你,我們的生活才會看到希望。魯賓孫你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這些名篇名著深受各國人的喜愛,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主人公:魯濱孫在前往南美洲的海上遇難了,他自己在島上生存,給予自己一切的東西,可是自己依舊是那么寂寞,后來就了一個野人“星期五”差不多兩年后,他又一次意外的回到了英國。
當魯濱遜現在一個可怕的荒島上時,沒有重見天日的希望,但他還活著,沒有像他同船的伙伴們一樣,被水淹死了。他先在被剔出來,與世隔絕,困苦萬狀。但他也從全體船員中被剔出來,獨免一死;上帝既然用神力把我從死亡里救出來,一定也會救我脫離這個境地。他與人類隔離,仿佛一個隱士,但他并未因為沒有糧食,餓死在這個不毛之地。他沒有衣服穿,但他是在一個熱帶氣候里,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住,他沒有抵御野人和野人襲擊的防御力和手段。但他所流落的島上沒有他在非洲看到的那種野獸,假使他在那里覆了舟,他又將怎樣?他沒有人可以說話,也沒有人來解除他的愁悶。但上帝卻不可思議的把船送到海岸附近,使他可以從里面取出許多有用的東西,使他終生用之不盡。他在島上住一個用船航搭起的帳篷,吃的是在船上留下來的食物,后來他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生活,安全是在一個簡陋的帳篷下,把羊圈養起來,雖然這么幸福,但是在島上面很寂寞。寫了魯濱孫漂到孤島上的事,突出了他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的生存。表現了他不畏艱險,執智堅持,聰明能干的特點。
魯濱孫,他那種不畏艱險、執智堅持,聰明能干,讓我能我向他學習,改了自己的缺點!
蘭溪市游埠鎮中心小學六年級:陳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