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運動會新聞報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個人風采大賽現場拍照和后期宣傳
2.運動會新聞采訪 , 拍照 , 通訊稿 , 網絡宣傳
3.書法比賽新聞報道
4.英文口語演講比賽新聞報道
5.校友座談會新聞報道
6.就業意識調查問卷
7.東南大學博導來我系講學新聞報道
8.兩期簡報
9.征文投稿
關鍵詞:電視新聞;報道策劃;存在誤區;科學認識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125-02
新聞是靠記者像蜜蜂采蜜一樣去采集來的,還是靠幾個人坐在辦公室里拍拍腦袋“策劃”出來的?這應該是常識,無需多問。可是在具體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人已把“策劃”當成搞新聞的主要手段,而對新聞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卻認識不足。一般來說,媒體的新聞報道策劃其實就是有計劃地進行采訪、寫作、編輯和編排。就電視新聞而言,就是通過策劃,使新聞節目的質量更高,更能吸引觀眾。策劃實際上是在已有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如何去做好報道的行為,如果只強調“策劃”而輕視現場采集,那么新聞工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就難以保證。
筆者認為,對電視新聞報道的策劃行為必須進行正確的理解,避免走進“策劃”的誤區。
一、新聞報道“策劃”的誤區
(一)設置圈套,造假做假
現在,一些電視新聞節目為了片面追求收視率,總是想方設法去“策劃”一些另類題材。
如雇一個老太,讓她背一個大包,假裝剛下火車,走在路上向行人求助。記者拿著攝像機躲在車內偷偷地跟拍,把一些看似很真實的長鏡頭自然地展示給電視觀眾;有的則在過往行人多的馬路上扔幾枚硬幣,看誰會來撿,讓撿錢的人在電視屏幕上出出丑,并在片子后面再發一通“現在的市民素質不高”之類的議論。如果把記者當作行為主體,那么采訪對象和受眾就是客體。靠設置圈套、造假做假“策劃”出來的“新聞”,傷害了兩個客體,一是愚弄了當事人,二是欺騙了受眾。
(二)小題大作,變相廣告
“有償新聞”是新聞界的四大公害之一,錯誤的“策劃”理念為搞有償新聞的人大開了方便之門。如一些小店開業,店主想做廣告又出不起錢,于是就請那些熱衷于搞“有償新聞”的媒體人士去“策劃”一些“活動”,花幾百元小錢買點水果什么的,到一些福利院或敬老院去“送溫暖”,同時叫上一些媒體的記者朋友來為店名亮相。有一家保健品商店做變相廣告的“策劃”可高明了,該店新進了一些“海馬強腎”保健品,急需做廣告,但沒錢,于是叫上媒體人士“策劃”。他們請來了一個老太太做托兒,裝作買藥時營業員錯給了她“海馬強腎”保健品。
稿子是這樣寫的:某地一個老太,最近一段時間晚上尿頻經常睡不好覺,于是她來到某地某路的一家保健品商店,營業員讓她買“海馬強腎”,說能治此病。于是老太花100元錢買了9盒“海馬強腎”。當晚服了一粒藥丸后就渾身發熱,精神異常興奮,整夜都不想睡。后來經過了解,原來,“海馬強腎”是一種治療男性障礙的藥物。報道名義上看是在對這家保健品商店進行曝光,而實際上是在為該新上市的保健品做隱性廣告,不但宣傳了藥效,還把價格也“標”了出來。
(三)主題先行,按圖索驥
有人說,新聞內容的“策劃”是主觀新聞客觀化。只要想出好的點子,就能做出好的片子。于是,少數幾個自認為是“精英”的人就開始閉門造車,他們為記者定好調子,劃好框框,甚至選好采訪對象,讓記者拿著“圖紙”去“施工”。對于主題先行的報道,你要想去找些例子,世界這么大,正反兩方面的都找得到。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按圖索驥的做法還存在著一個以偏概全的問題,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準確反映。
報道策劃的立足點應該是新聞的真實性,離開了真實,所謂的“新聞策劃”就成了“策劃新聞”,就是為了追求某種轟動效應,在主觀的預想和操作下人為地策劃一些可供報道的東西,這就走進了新聞報道策劃的誤區。“商業化的競爭,使得傳媒一方面表現出更加貼近讀者和觀眾,強化對新聞的捕捉,強化服務功能,改進包裝等等;而另一方面,在新的競爭環境中,爭奪市場已經不惜以新聞的真實性為代價,煽情聲色,弄虛作假”[1]。
現在,經過所謂“新聞策劃”而出籠的假新聞已越來越多。這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的底線是絕對不能突破的。那種妄圖通過惡意“策劃”、片面報道、刻意炒作來贏得收視率的投機做法,只會把電視媒體帶入死胡同。
二、策劃者與操作者認識的差異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萬事萬物轉瞬即逝,“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說明現實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長期坐在辦公室里的人是預料不到的。有時編輯策劃出一個自己認為很不錯的題材,但記者到現場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這就是策劃者和實際操作者對事物認識差異所造成的。因為許多客觀事實的存在、發展和變化是我們料想不到的,必須一切以實際情況為準。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在后。什么是新聞?新聞是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還未發生的事實,經過你的“策劃”,就能成為新聞嗎?“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報道策劃必須要忠于事實,反映事實。無論如何策劃,新聞報道都要實事求是、取信于受眾,丟失了真實性的新聞報道,即使策劃的再好也只能稱之為炒作,失去了意義。[2]”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要區別新聞宣傳與新聞報道的不同點,正確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絕對不能混淆報道策劃與宣傳策劃的概念,新聞宣傳可以有主觀色彩,而新聞報道卻要強調它的客觀性。新聞記者是社會公正的守望者,最講實事求是,由于記者的職業特點,有時他們在受眾的心目中甚至是正義和真理的化身。去“策劃”報道內容和題材,是違背基本的新聞倫理和職業操守的,喪失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應承擔的責任。這種現象再持續下去,將導致媒體公共性、公正性和公信力的名存實亡。
三、正確實施報道策劃行為
報道策劃作為媒體傳播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新聞報道的事前準備、角度選擇和事實提煉,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科學性。記者的職責是深入生活、發現新聞、報道新聞,忠實地去記錄和客觀地去反映客觀新聞事件,而不是先去刻意制造一個事件,然后再去加以報道。報道策劃以客觀新聞是否存在為策劃的前提條件,是一種被動的、“第二性”的行為,策劃要準確預知和估算受眾的心理期待與滿足的度,一旦超出了度,效果就會適得其反。不少媒體在策劃時對度的理解和把握不當,從而成為讓人反感的新聞炒作。
關于報道策劃,還有一個新聞預見力的問題。新聞預見力有利于新聞報道的前瞻性,是媒體現實抓住受眾的關鍵所在。報道策劃需要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預見力,不但要占有當前的信息,還應該把握那些尚未充分表現出來的、作用于未來的信息,并不斷挖掘和展示某一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在新聞報道時先聲奪人。當然,發揮新聞預見力的作用,不能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則你的報道就會失實,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如一些節假日報道、“兩會”報道、重點項目開工或落成、大型體育運動會等等。這些新聞事實的發生、發展過程,有些是可以預料的,策劃也不過是把這些報道做得更好而已。“別人按照慣常的思維報道,我獨辟蹊徑,圍繞著事件、會議、活動與節日本身,在橫向上拓展,在縱向上開掘,把新聞背后的新聞一一展現出來,使報道呈現出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力度。[3]”
所以說,報道策劃應該立足于客觀新聞事實這一前提,只能對報道活動進行有前瞻性的、有巧妙創意和構思的、能夠解答重要新聞熱點問題的謀劃與設計。這樣做是為了提高信息加工層次,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解讀,同客觀主義報道思想并不沖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媒體作為一種文化產業,應該而且需要適應觀眾的需求,生產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但同時又不能背棄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媒體既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要反映群眾的呼聲、愿望、社會生活的熱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
四、科學理解報道策劃要求
報道策劃不是策劃新聞,而是尋找新聞中的亮點、新聞價值之所在,并且賦予這一新聞亮點以恰當的表現形式,以達到“令人眼睛一亮”的報道效果。這是提煉的結果,也是深刻思考的結果。因此,不贊同“策劃”新聞,并不是要求編輯被動編稿,有啥編啥,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不斷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重點問題來主動尋找和組織稿源,做到由被動接受信息變為主動尋找信息,由單純接受信息變為積極參與信息的加工和及時反饋。報道策劃的目的是追求新聞報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增強節目的吸引力。一方面是爭取領導的滿意度;另一方面是追求節目的收視率。
特別是那些主題報道,為了做到位,是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的,同時更要強調它的客觀性和新聞性。一般是去尋找一個動態事件作為新聞由頭,再選擇部分典型事例加以分析,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由點入面,通過層層剖析來展示一個階段的成就,介紹某一方面的經驗,由此來闡述上級政策和措施的正確性。但策劃也不能脫離客觀現實情況,不能策劃內容,策劃的重點應該放在選取事例,角度切入,報道形態等方面。
要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進一步增強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就必須科學理解報道策劃,先弄清楚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當然,對于報道策劃,也有事先策劃和即時策劃之分。事先策劃就是某一項戰役性報道或主題報道的前期策劃,有報道計劃、報道方案、記者分工等等;即時策劃則是在記者報題時,編輯與記者進行及時溝通,確定做片方向、切入角度、片子的體裁、長度、形式等。科學理解報道策劃好處很多,一是有利于調動各種資源;二是的利于記者深入采訪;三是有利于使新聞主題鮮明;四是有利于組織最佳采訪方案,確保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正確的導向。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新聞自由社會責任傳媒操守.陳力丹自選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一、引 言
電視新聞的迅猛發展使現場報道成為電視新聞報道中一種常見并且非常重要的報道形式,出鏡記者則是現場報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這其中女性出鏡記者又體現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曾對現場報道作出了如下定義:“現場報道是指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獨立完成的新聞報道”[1]。這里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必須在新聞事件現場,二是記者獨立完成。無論是消息類、雜志類,還是直播類的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這些現場獨立報道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與出鏡記者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優秀的現場出鏡記者會成為各個電視媒體的標志性人物,也成為各家媒體所爭搶的對象,甚至人們會因為關注一個優秀的電視出鏡記者繼而會特別關注他或是她所報道的事件。這種例子在重大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重大比賽和戰爭報道的各類事件中不勝枚舉,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在余震不斷的災區現場,在臺風登陸的沿海前線,有新聞的地方都能看到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身影。因此,觀眾也對這些深入一線報道的新聞記者,像張泉靈、李小萌、柴靜、楊春、閭丘露薇這些名字耳熟能詳。
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曾經不無感慨的說過:“在重大新聞事件中,是否有記者在現場是衡量一個媒體實力和權威性的重要標志”[2]。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在突發或重要新聞事件發生時,必定在第一時間派出記者進行現場報道。在現場快速掌握有效信息,并在最短時間內發回報道,不僅考驗著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同時也體現出其所代表的電視媒體的實力和權威性。在這種“最新,最快,最全”的新聞報道“大戰”中,其競爭之慘烈不亞于一場戰斗,但這恰恰也是新聞報道的生命所在。“戰爭讓女人走開”,但這句話顯然不適用于今天的新聞“戰場”,在現場新聞報道的工作中,越來越多的“鏗鏘玫瑰”已然完美綻放。根據《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2014》提供的數據,目前全國新聞從業者中女性數量已經超過男性,占比高達51.5%。因此,別具一格的現場報道,女性視角下的話語表達,感性細膩的情感流露,對新聞現場細節的捕捉,都令她們的現場報道充滿獨特的性格,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新聞感受。
二、女性視角在新聞現場報道中的特色
(一)女性特有的新聞敏感性
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觀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廣泛而便捷,傳統媒體中的常規新聞選題如果以慣常角度切入,容易流于平庸,很難有新意吸引受眾關注。要賦予新聞報道競爭力,細節和深度都不可或缺。女性的細膩敏感特質,使女記者更具有捕捉新聞的觀察力和更強的新聞感受力,能在新聞事件現場眾多的事實中,發現一些看起來平常其實并不尋常的現象或細節,找到新聞的獨特切入角度,賦予新聞更多的新意。第十屆全國運動會時,柔道女子78公斤級決賽現場,當其他媒體記者都在關注決賽場上的孫福明時,南京電視臺出鏡記者卻敏銳地發現這樣一個細節,原本坐在場邊指揮的教練劉永福,把座位讓給了一個女教練,自己走到了賽場旁邊。立即意識到他可能會有什么舉動,果斷提示攝像將鏡頭從場上的孫福明搖到了教練劉永福,果然劉永福連喊孫福明的名字并用手示意其倒下,而原本在場上威風八面的孫福明在聽到教練的示意后,很快便毫無反抗地倒地輸掉了這場比賽。整個過程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從而將體育界的黑幕擺在了世人面前,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女性對新聞的敏感造就了這條在中國體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好報道。
(二)女性對細節的捕捉運用能力
細節決定成敗,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尤其需要抓細節,恰當的細節運用可以增強新聞現場報道的感染力,突出報道主題。2014年8月,持續的強降雨造成南京城多處地區積水嚴重,筆者來到其中一處居民小區采訪,在一棟居民樓前,嚴重的積水已經影響到了整棟樓居民的出行,甚至有的老人幾天沒法下樓活動。在進行現場報道時,筆者注意到不遠處的積水中漂浮著一根木棍,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積水深度的參照物,借助這個參照物,積淹水的情況非常直觀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盡管是一條比較常規的新聞報道,但是作為出鏡記者利用木棍做水深參照物的這一細節,成為了現場報道的亮點。
(三)女性視角的話語表達――生動、感性、貼近
電視新聞的語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畫面,二是聲音,這其中包含配音、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以及現場同期聲。現場的語言總是最生動、最鮮活的,女性在新聞現場往往最容易受到現場氣氛、情緒的感染,語言的表達往往更形象、生動、具體,也更為感性。2013年中央電視臺的《探潮亞馬孫》中,主持人張泉靈面對潮水的威力時打了一個比方:“亞馬孫潮呈現出巨大的破壞力,當它席卷堤岸時,甚至可以卷走成片的竹子,我們知道竹子的根部盤根錯節,要拉走整片的根部這是一種多么驚人的力量”,泉靈用我們所熟悉的竹子做對比,觀眾就更容易理解亞馬孫潮的威力。
(四)人文關懷中透出女性的溫度
新聞現場報道中人是主體,報道者、被采訪者、新聞事件中的人物都是新聞報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女性出鏡記者,性別賦予了她一種天然的優勢,相比男性,在一些軟性話題的新聞現場,她們更關注事件中個體的命運,更容易體會到新聞人物和受眾的心理,特別是對弱勢群體或者需要保護的特殊群體的報道時,會更加注重從拍攝畫面及報道角度和內容上保護被訪者的隱私。在新聞現場,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什么人都可能遇到,給赤身的瘋女人披上衣服,安撫悲痛欲絕的受傷民工妻子,也許只是一個握手,一個擁抱就會讓我們的新聞報道更有溫度。例如:閭丘露薇在對馬航失聯客機事件的報道中,馬航飛機事件中的中國家屬一抵達吉隆坡,就受到媒體們的追堵,這讓很多家屬反感。但閭丘露薇考慮到在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飛機一起失蹤的人,這些生活在等待和煎熬中的人,他們作為家屬的感受。因此,她們團隊一直保持對家屬的關注,并對一個馬來西亞乘客的家屬作了專訪,請這名父親講述他在飛機上的兒子的人生,兒子的愛好,兒子的生活,兒子的心愿,使電視觀眾看完這些有關生命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想要去關心他們的命運,能夠快點聽到他們的消息。通過報道,讓人們會對一群陌生人的遭遇保持關注,并通過這種關注,讓事件的當事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給予家屬以最大的慰籍。
(五)非語言符號更容易為女性所運用
非語言符號主要指表情語言、服飾語言、體態語言三個方面,它傳遞給大眾的信息是用語言或文字所不能代替的,也是對有聲語言的有益補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微笑,眼神的互動與交流已經成為女性出鏡記者非語言符號中使用最廣泛的手段。無論是現場觀察,或者是對著鏡頭報道事件,出鏡記者的眼神都包含著豐富的信息,甚至有時候面對被采訪者,眼神的交流還可以起到引導采訪進程,安撫被采訪者緊張情緒的作用。央視《新聞調查》的著名主持人柴靜曾不止一次地報道過矛盾尖銳的社會問題,但她在每次面對鏡頭時,都聲音柔和,神情淡定,貌似波瀾不驚,但背后卻蘊藏著一股巨大的能量。例如:在一次環保事故的報道中,柴靜笑著問“你可以面對我們的鏡頭保證,海正目前的排污指標是基本合格的”。雖然她的眼神是溫和的,但是她問出的問題,卻讓違法違規的受訪者冷汗頻出。有人曾作過統計,在124次采訪中,柴靜曾116次笑著問出了2320個尖銳的問題。這種冷靜、客觀、平衡的女性報道風格,不僅能夠讓當事方對問題的處理和想法在鏡頭前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還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特殊的心理震憾。
女性出鏡記者在服飾語言的運用上明顯比男性出鏡記者有更多機會和條件,她們往往會根據新聞事件的主題和要求選擇相應的著裝,恰當的服飾選擇會為現場報道錦上添花。比如:筆者曾在遇難同胞紀念館做現場報道,當時考慮選擇的就是深色外套,再在胸前配飾一朵小白花,更能表達一種莊嚴肅穆的情緒。而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做現場報道,內容輕松的,選擇穿著當地少數民族的服裝,則可以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使出鏡記者的親和力倍增。
【關鍵詞】體育報道 新聞圖片 動感美
美國《讀報研究》指出:在男性讀者中,每次讀報平均讀完報紙上一則報道的,只占13%;而在女性讀者中則只占11%。但同樣一份報紙,三倍以上的男性讀者和四倍以上的女性讀者看過一欄的照片。顯然,讀者看照片的興趣比看純粹的文字報道要大得多。而這一點在體育新聞報道中表現得猶為明顯。
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圖片已成為平面媒體和網絡新聞傳播的主要方式。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媒體競爭的加劇使新聞圖片日益成為平面媒體的主要法寶。不僅如此,電視媒體也開始借助新聞攝影圖片彌補新聞現場動態圖像的不足。因此,各平面媒體對照片的要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大大提高。
據美國加州一著名調查機構的抽樣調查顯示,在閱讀體育新聞的受眾中,人們對當天刊發的體育新聞圖片的關心程度與對比賽結果的關心程度相差無幾。以上諸原因使得體育新聞圖片在整個體育新聞報道中占有極重要的作用,成為體育新聞報道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較之其他題材的新聞攝影圖片,體育新聞攝影除了具有生動的形象性、信息的直觀性、強烈的現場可證性等共性之外,還具有體育新聞圖片獨特的個性,那就是動感美。
一、何謂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
攝影是平面藝術,也是瞬間藝術,因而攝影圖片上的被攝主體不可能是活動的,但是人們在欣賞有些攝影作品時卻會產生被攝主體在運動的感覺,甚至能夠從畫面中感覺到主體運動的速度,這種感覺就是攝影界常說的動感。而所謂的動感美,則是指動感圖片在讀者和觀眾欣賞時帶給他們的審美愉悅。
體育是人類自身的運動,運動員在發揮技術、技巧過程中處于激烈的運動狀態,可以說,體育運動是一種力與美的展現,而這種力與美又恰恰通過運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從學校運動會到奧林匹克運動會,體育比賽由一連串的動作組成,體育新聞攝影就是要捕捉這些場合的運動精神和動態效果。因此,在體育新聞攝影中,恰當運用動靜虛實等動態表現,能提高圖片的表現力,使體育新聞圖片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而動感美就成為體育新聞圖片最重要的審美因素,也成為體育新聞圖片的獨特個性。
二、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價值
從十九世紀末奧林匹亞山上的圣火被第一次點燃開始,體育競技和觀看體育競技便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大部分體育活動發生的速度都很快,無論是優美的動作還是激烈的拼搶場面都是一晃而過,無法細細欣賞慢慢體會。電視新聞雖然可以記錄整個過程,但卻無法滿足人們長時間欣賞某一精彩瞬間的需求,體育攝影圖片恰恰彌補了這一點。具有強烈動感美的體育新聞照片不僅能夠化瞬間為永恒,滿足讀者的閱讀和觀賞需要,給讀者帶來巨大的審美愉悅,而且拓展了人類的視覺體驗。幾萬分之一秒的高速閃光、幾十分鐘的長時間曝光帶來的動感畫面讓人有全新的審美愉悅。這也正是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價值所在。可以說,體育新聞攝影的靈魂就是拍攝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圖片。
三、體育新聞圖片動感美的獲得
對于創作者而言,動感美的獲得有多種方式,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劇烈動態凝固住,讓人從靜止的畫面中體會動作的驚險與激烈;另一種則是利用慢速快門、追隨攝影、變焦攝影等攝影技術使畫面產生虛實結合的效果,讓讀者在觀看時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以高速快門凝固動態瞬間
在競技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每時每刻都處于運動過程中,因而凝固動態瞬間并不難,難的是凝固下來的動態瞬間要有美感,因而創作者要按照一定的審美觀念,對體育比賽發生的一切進行選擇、概括和提煉,獲得具有動感美的照片。以2000年中國新聞獎體育類新聞圖片一等獎為例。這張圖片反映的是我國著名體操運動員劉璇在比賽時的情形。圖片中劉璇占據了大部分空間,臉上洋溢著自信,整個身體騰空而起,幾乎與地面平行,雙臂與雙腿同時后張,整個身體就像一張拉滿了弦的弓。整張圖片把一個轉瞬即逝的運動瞬間凝固了下來,具有極強的動感美。同樣的,澳大利亞全體育圖片社亞當?普雷迪拍攝的《悉尼克羅納海濱夏季綜合運動會蛙泳比賽》以高速快門捕捉到了游泳運動員菲爾?羅格斯在悉尼奧運會50米蛙泳比賽中的一個精彩鏡頭。讀者可以不知道這幅新聞圖片是誰拍的,也可以不知道這幅圖片上的運動員是誰,但是可以感受到畫面主體全速向前的沖力。高速快門凝固了被撥動的帶著漣漪的水面和被運動員激起的晶瑩剔透的水珠,最有趣的是運動員頭頂上的狀如觸須的兩串水珠,顯然是運動員躍出水面換氣時帶出并隨慣性向上飛揚而成的,卻仿佛運動員頭頂上生出觸角一般,在強化畫面動感的同時增添了一絲輕松幽默。
凝固動態的拍攝技術相對簡單,只須采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即可獲得,特別是攝影器材和設備越來越先進,技術上基本沒有太大的難度。然而選擇凝固哪一個動態瞬間對于現場攝影記者而言依舊是一個考驗。有人認為一些成功的新聞攝影圖片是“偶然碰上的”,其實這種偶然是攝影記者長期知識積累和臨場觀察、臨場經驗積累的必然反映,所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正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必須熟悉所要拍攝的體育項目并且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熟悉有關的體育比賽規則、運動規律和特點,善于選擇最佳瞬間。德國美學家萊莘認為,用靜止來表現運動應該選取前的一瞬間,因為這一瞬間能夠最有力、最集中地顯示運動過程及內容,能夠最大限度調動人的想象力,因此被稱做“黃金點”。因此,攝影記者要擅于發現和捕捉黃金點,除了具備扎實的攝影基本功外,還要知道何時會出現“黃金點”,這樣才有可能凝固具有動感美的動態瞬間。
2、以低速快門形成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主要是模擬觀眾現場觀看體育比賽時的主觀感受,拍攝時利用慢速快門、追隨攝影、變焦攝影等攝影技術使畫面產生虛實結合的效果,讓讀者在觀看畫面時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慢速快門技法主要采用比拍攝主體運動速度慢的快門進行拍攝,運動主體在畫面上產生模糊的影像。
較之以高速快門凝固動態瞬間,采用追隨技法形成虛實結合的畫面不太容易。但對于體育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卻是一種基本功,需要不斷的實踐才能熟練操作,拍出成功的虛實結合的體育新聞圖片。追隨拍攝首先要選擇恰當的快門速度,速度不宜太快,應慢于運動主體的運動速度;其次要會選擇背景,追隨攝影一般要避免大片的黑色與白色,彩色背景最好與拍攝主體的色采反差較大;同時還要注意光線的運用,要避免正面光,盡量選擇逆光和側逆光拍攝。追隨的方向可以根據運動主體進行多種變換,可以橫向追隨,也可以縱向追隨,可以斜線追隨,也可以旋轉追隨。美國記者比爾?弗里克斯和大衛?卡洛拍攝的《瓊斯奪冠》就采用了橫向追隨的技法。攝影記者在通過攝影圖片報道瓊斯以較大優勢奪冠這一新聞事實時,通過橫向追隨的技法,把看臺上的景物和觀眾化作一條條彩色的橫線,不僅突出了瓊斯而且強化了動感,增添了畫面的感染力,進一步強化了體育新聞圖片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無獨有偶,2001年中國新聞年賽銀獎《萬馬爭雄》的成功同樣歸之于對動感的表現。《萬馬爭雄》拍攝者對追隨技法的靈巧運用非常到位,畫面上疾馳的駿馬和全神貫注的騎手神態各異,有的騎手昂首揚鞭,馬兒四蹄騰空;有的騎手彎腰弓背,馬兒奮蹄如飛。運動的主體在追隨中得以凝固,背景則被拉成色彩斑斕的線條和色塊,更加符合人們的視覺心理;運動的主體仿佛要躍出兩維的畫面,讓人如臨其境,感受到現場白熱化的競爭氣氛。
變焦拍攝在快門和背景的選擇上與追隨拍攝有相似之處,但運動主體在畫面安排上有所不同。追隨技法對于運動主體的安排相對自由,而變焦拍攝時,運動主體最好位于畫面的正中,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有一種爆炸的效果,同樣可以達到強化動感和突出主體的雙重作用。
虛實結合技法說起來容易,但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得心應手,還有賴于攝影記者的熟練掌握。這也意味著對一名攝影記者而言,優秀的構想和嫻熟的技巧缺一不可。同樣的,對于攝影記者而言,在什么樣的拍攝位置采用什么樣的虛實結合技法不僅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也需要熟悉運動項目和運動員,這才有可能在運動現場做出最佳判斷,拍攝出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攝影照片。
結語
綜上所述,動感美是體育新聞圖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育新聞攝影的必然要求。具有動感美的體育新聞照片能夠化瞬間為永恒,滿足讀者的閱讀和觀賞需要,給讀者帶來巨大的審美愉悅。
體育新聞圖片的動感美可以通過以高速快門凝固動態瞬間和以低速快門形成虛實結合的方法來獲得。這兩種方法都要求攝影記者具有扎實的攝影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隨著攝影器材和設備的日益先進,視點和技法創新將成為體育新聞攝影記者面臨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①高潔,《讓體育新聞圖片更美些》,《軍事記者》,2006(6)
②劉兵,《體育新聞攝影的特點及課程結構》,《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5)
③陳文襄:《攝影秘決》,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12)
一、新華社報道奧運會的歷史
中國奧委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權利。1980年奧運會時,由于當時的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等國家沒有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奧運會。新華社當初派了三四名記者赴莫斯科參加了報道。對于在此之前的奧運會新華社都是依靠駐當地分社的記者進行報道。所以說,新華社第一次真正大規模的報道夏季奧運會是24年前,也就是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的,是隨著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國體育健兒首次全面登上奧運會舞臺時開始的。
洛杉磯奧運會時,中國體育代表團由300多人組成。國際奧委會當時給中國40多個記者采訪名額。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規定,通訊社在國家奧委會分配名額時是優先考慮的。當初新華社獲得了30個名額,第一次組成了大規模的報道團赴洛杉磯采訪報道。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從首次大規模報道奧運會時,就按照世界大通訊社通常做法,在主新聞中心(MPC)租用了1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設立前方編輯部,從現場直接播發中英文等稿件。此后,在連續6屆夏季奧運會報道中,新華社都延續了這一做法,在MPC租用辦公室和專用發稿線路,全面、及時、準確地報道各項賽事和組織者的籌備工作,與世界各大媒體展開競爭。
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時,新華社由于直接從國際奧委會獲得了采訪記者名額,參加報道的記者達到80人,是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我們在新聞中心租用的辦公室面積達250平方米。記者遍布在各個賽場,在雅典直接用中文、英文播發文字和圖片報道,每天的中、英文發稿量分別達150多條、圖片達500多張,為遍布國內的600多家報紙、200多家電臺和遍布世界各地的10,000多家媒體服務,盡量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如一些拉美國家的用戶需要某場足球或曲棍球比賽的照片,我們都及時提供。非洲國家的用戶需要一些有關非洲運動員的報道,我們也盡量滿足。
二、如何選派記者參加奧運會報道
新華社從一開始大規模報道奧運會,選拔采訪記者的條件之一就是記者必須懂英文、懂體育。奧運會報道中,不能進行語言交流或看不懂英文材料是很難進行深入采訪的。從上世紀90年代后的奧運會報道中,記者還要會熟練地使用電腦發稿、使用錄音設備等。洛杉磯奧運會時,新華社派出的記者編輯主要以懂英文為主,這些人直接或間接從事了多年的體育宣傳報道。記者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為奧運會期間的報道打好基礎。1984年奧運會時,雖然新華社第一次采訪報道奧運會,但該屆奧運會第一塊金牌同時也是中國奧運會上獲得的首枚金牌的報道,就是新華社首先向全世界播發的,引起了其他通訊社的注意。
對通訊社的報道來說,時效歷來是第一生命,就如同現在的網絡報道,雅典奧運會上國內幾家大網站在時效方面展開的競爭大家都有所聞。新華社在洛杉磯奧運會第一塊金牌的報道上取得成功后,日本共同社的編輯當天還到新華社辦公室,提出派記者與新華社記者一起采訪,了解新華社記者是如何采訪報道的。此后歷屆奧運會報道中,新華社都派出最強的陣容,為眾多的媒體用戶服務。即使在1984年奧運會上,為了爭搶時效,新華社特意租用了當時在發達國家剛投入使用的尋呼機,加強記者和編輯部之間的聯系。雅典奧運會上新華社租用了無線局域網傳輸系統,編輯可以在現場指揮記者,在現場對圖片進行處理,使圖片更直觀、更生動。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提高了圖片的質量,而且大大提高了時效。同時這也對編輯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采訪奧運會記者的裝備更加現代化了,這也使得記者的角色在慢慢轉變,要求記者必須是“全能”和“多面手”。以前文字記者只是單純寫文字報道,現在文字記者有時還要兼任攝影記者、音頻記者要完成的任務。雅典奧運會上,新華社每個記者都配備了手提電腦、全新的錄音設備和數碼相機。文字記者在承擔英文報道任務的同時還要采寫中文報道,還要承擔音頻采訪,有時還兼顧拍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記者的潛能。記者隨身攜帶錄音機和數碼相機,在采訪運動員或官員時,只要把錄音機放在旁邊,錄下聲音,隨后傳到編輯部,編輯部即可編輯成音頻報道及時提供給用戶。
三、新華社如何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報道
北京奧運會將是新華社在家門口與世界大通訊社在奧運會報道上進行的又一場激烈競爭。2006年10月,國際奧委會授權新華社擔任第29屆奧運會的東道主通訊社,同時組建國家奧林匹克攝影隊。國際奧委會希望新華社通過對奧運會各個方面全方位的新聞報道,在北京奧運會整體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中國的視角帶到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中來,確保對東道主運動員進行全方位的報道。
對于新華社來說,除了報道好奧運會、滿足世界2萬多家媒體用戶的需求外,還要承擔好東道主通訊社的任務,完成好國家攝影隊的拍攝任務。所以,北京奧運會的報道將是空前繁重的。對此,新華社早已開始了準備工作。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新華社即開始有意識地為2008年奧運會報道,進行人才儲備和實戰演練,不僅雅典奧運會,而且釜山和多哈亞運會也成為新華社演練陣容、鍛煉隊伍的場所。北京奧運會時,新華社享有與國際奧委會認可的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同樣的權利,國際奧委會直接給新華社分配了200多個注冊記者名額,人數較雅典奧運會時又有大幅度提升。同時,新華社還將在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設立600平方米的辦公室。屆時,新華社每天將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文、阿文和葡文等7種語言文字向全世界播發報道。
為更好地履行東道主通訊社的職責,2006年年初,新華社成立了北京奧運會報道籌備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文字、圖片、音頻、網絡等報道,了解國內外媒體用戶的需求,制定奧運會報道計劃,不斷加大對北京奧運會宣傳報道的力度。同時,新華社還密切跟蹤世界先進技術,不斷更新記者采訪報道用的裝備,屆時將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新聞報道。2005年在南京舉行的全國運動會期間,新華社派出了150人的報道團,按照奧運會的報道規模,在全運會上對編輯、記者進行演練。主要目的除完成全運會的報道,滿足用戶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讓記者編輯熟悉各個體育項目,熟悉規則和報道要求,從全運會的報道中開始考慮奧運會的報道,跟蹤世界上運動員的動向,為奧運會的報道作好準備。
除了進行報道人才方面的儲備外,報道北京奧運會還有很多事情要提前進行。不僅要考慮記者的吃住行、設備配置等問題,還要提前進行記者的分工、人力安排等等。作為一個報道團同時還要規劃哪些項目是重點報道,哪些項目可以放棄或者采用大會新聞公報;哪些新聞是通過盯著電視完成的,哪些是要數個記者合作完成的。新華社每逢重大報道都要印制一個報道手冊,內容包括記者聯系電話、住宿房間、人員分工、注意事項、發稿要求等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另外,對記者還要提前進行職業道德、外事交往等方面的培訓。
北京奧運會的新聞報道,競爭將會是非常激烈的,對于體育報道要求的專業水準也越來越高。這啟示我們在北京奧運會時,報道上要想高人一籌,就必須盡早開始各個層面的人才培養。培養一批既在宏觀上有把握能力,策劃、協調、應變能力強的編輯,同時要培養一批會使用新技術的攝影記者和專業型的文字記者,還要培養一批對分管項目常年跟蹤、熟悉項目的特點、熟悉教練的一線骨干記者。另外,還需要培養一批雖然不在體育采編崗位,但是熱愛體育報道,能間接性參與體育報道的記者。
從雅典奧運會的報道情況看,隨著新技術的推進和網絡、短信等用戶的要求,圖片的需求越來越大。世界大媒體的報道構成、人員結構也在進行調整。比如上屆奧運會,美聯社派出了80人的攝影記者隊伍,占總報道人數的三分之一。奧運會四年舉行一次,每次的報道無論從組織指揮,還是發稿手段和通訊技術設備的配備,又各不相同。每屆奧運會,世界各大媒體如同運動員在賽場上比賽一樣,總是提早策劃,不斷采用新技術,研究報道的新思路,朝著“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前進,朝著要高出對手、戰勝對手的目標而努力,在新聞競爭更加白熱化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