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驚小怪造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小做,漢語成語,拼音是dà tí xiǎo zuò,意思是把大題目作成小文章;出自《鬼的生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題小做成語的解釋及造句,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大題小做成語的解釋比喻把重大的問題當做小事情來處理。周作人《鬼的生長》:“但是千百年來已非一日,載籍浩如煙海,門外摸索,不得象尾,而且鬼界的問題似乎也多得很,盡夠研究院里先生們一生的檢討,我這里只提出一個題目,即上面所說的鬼之生長,姑且大題小做,略陳管見,仁候明教。”
大題小做成語的近義詞大驚小怪 舍近求遠 借題發(fā)揮 小題大作 大做文章
大題小做成語的造句1、搞了半天引開楊斌他們就是為了找他加入校隊的事兒,才多大的事兒至于用這樣大題小做嘛,周文韜哭笑不得。
2、其實古玉卻是大題小做了,因為他的大手剛剛覆蓋上去,天使兩只玉手便緊隨其后。
3、呼呼,老狐貍,就這點事還把我叫來,大題小做,好好學習個屁,算了沒心情了,回家睡覺。
4、鐘隊長似乎有點大題小做了吧,這HT戰(zhàn)隊我看就那樣,靠著運氣走到這里,今天就讓我們送他們回家吧。
5、不以為然?這淡淡的語氣好像伊麗絲大題小做多管閑事了一樣。
6、事實證明王世華有些大題小做了,或者說高估了王吉平的膽量,也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
7、江河為何會大題小做呢?這對于缺少領導藝術的王小民是絲毫看不出端倪的。
8、這道不是守衛(wèi)大題小做,要知道內(nèi)城內(nèi)除了第三軍團軍部,還有大大小小的官署。
9、而獨狼聽了又會覺得我在大題小做,倒不如這些話就不讓他們聽到,你們兩個知道就好了。
10、其實這個不能怪賽薇兒大題小做,畢竟畢水銀情況特殊嘛。
11、因為這些東西對于他那些公司成員來說完全是大題小做。
12、就連孟旭和孟匯都認為孟于是不是有些大題小做,或者說是沖動了。
13、雖然用一個殺手去對付一個學生太過大題小做了,但是如果是在晨光中學,那就不算什么了。
14、然后大題小做就可以了,主要是可以不讓其他國家說話就可以了。
15、老李,頭領要我們兩個人對付一個老頭,是不是有點大題小做了。
16、參加個招標會還請保鏢,大題小做。
17、我說師弟,你大可不必如此大題小做,師叔自有他的主意。
18、好了,不要大題小做,不要和師傅他們說,不然他們會擔心的,知道了嗎?
19、哦、沒事,我只是在想,這件事是不是有點大題小做了。
20、哼,區(qū)區(qū)凝氣一層,有必要如此大題小做?他想逃,我們陪他玩玩就是,難不成還會被他耗住?
1 轉(zhuǎn)變觀念,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興趣
1.1 建立寓理于情的情境。在課堂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行了分層教學:不僅在課堂中的講述、提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后輔導、作業(yè)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fā),從而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并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1.2 采用多種教學途徑上課,運用多種模式加深學生的課堂印象。在歷史課堂中,為了調(diào)動學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強化文字與圖像、聲音的結(jié)合,給學生以多種感官刺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構(gòu)建圖文并貌的畫面,無論是對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對提高課堂的效率,都比平面的文字、單調(diào)的講解要有效得多。①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于直觀的東西印象往往比較深刻,所以,我盡量多的利用多媒體,把許多的歷史情景、現(xiàn)象、線索等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印象。②教學方式多樣化,如,辯論賽、歷史故事會、歷史成語大比拼等。無論老師的課上的多么好,學生對于這類自由活動、氣氛寬松的課還是有著濃郁的興趣。③把歷史事實與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拉近學生和所學歷史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三次科技革命時,一些重大發(fā)明對當前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像火車、飛機、電燈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道理。
1.3 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歷史和地理的結(jié)合部分體現(xiàn)在歷史地圖中,用地圖或地域方位示意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加強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點是時事政治部分,今天的事實政治熱點,常常蘊涵著復雜的歷史因素,或是過去歷史的延續(xù),或是過去歷史對今天的影響,可不失時機的借助時事熱點,追本溯源,讓學生真正意識到歷史是一面鏡子,不知道過去就不了解今天,學習歷史并不是為歷史而學習,而是通過歷史的今天,更好地認識現(xiàn)實。
2 部分疑難課程繼續(xù)采用講述法
“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我基本上都采用了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講述方法,就是先從敘述史實入手,自然導出結(jié)論,最后加以分析總結(jié),得出規(guī)律。
3 幽默風趣的語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語言要求嚴謹,遣詞造句既要合乎語法,又要合乎歷史邏輯。口頭表達要符合遣詞造句的一般章法。
3.2 語言不但要求確切,而且能突出時代,不加虛飾。比如,“宦官”與“太監(jiān)”,“王權(quán)”與“皇權(quán)”,這種特定的稱謂,教師講課時往往會隨意使用。其實,后在宮里侍候皇帝的男子,明朝以前不能叫“太監(jiān)”,明朝以后不應稱“宦官”;西歐資產(chǎn)階級革命是“王權(quán)”,中國是“皇權(quán)”。因此,嚴格地說,應是該稱呼什么就稱呼什么。可見,語言確切的表達是歷史教師口頭語中的重要要求,否則,會出現(xiàn)知識性甚至科學性的錯誤。
3.3 力爭做到形神畢肖、情真意切而又文采兼?zhèn)洹8挥形牟傻臍v史教學,可以引人入勝,效果倍增。介紹人物,要還原其歷史面目,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講述社會興衰,要節(jié)奏起伏,聲情并茂;講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吸吮精神力量;講授文藝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微,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這樣,才是既不悖于歷史的真實,又把聲彩藏于史跡之中。
3.4 講課形象,描述有血有肉,講解有聲有色。 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形象生動的內(nèi)容,總體說來,教材語言十分精煉,但還要求教師搜集一些資料加以補充。比如,講述古代戰(zhàn)爭,倘若只是幾句干癟癟的“書面語言”,對作戰(zhàn)人物、場面、經(jīng)過不作描述,就很難再現(xiàn)歷史畫面,難以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又如,講解萬里長城,如果只說“長城工程浩大,雄偉壯觀”,就不夠形象。可見,言語的生動形象是改變歷史課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4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講課要精要,能讓學生充分參與
4.1 教師通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現(xiàn)在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特別強烈,而學生越是積極參與教學,思維活動越積極,對歷史現(xiàn)象和問題就越關注,興趣就越高。
4.2 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于課本內(nèi)容和問題有所側(cè)重,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講甚至不講。教師只簡單的進行補充和更正,學生如果有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另外的學生解答。這樣可使學生充分參與,避免了學生凡有問題都依賴老師給答案而不思考的情況出現(xiàn),強迫他們開動腦筋,鍛煉思維能力。
5 在歷史教學中結(jié)合語文教法
在上歷史課的時候,可讓學生像學語文文章那樣歸納大意要點,找出關鍵詞語,讓學生邊聽邊劃,加深印象,老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中學到的跟歷史有關的成語和典故,讓他們查其含義,接而引出這個成語的來歷,既鞏固了歷史知識又豐富了語文知識,相信學生都會很感興趣。真正做到“文史不分家”了。
論文摘要:中國式英語是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在英語知識尚未熟練掌握的情況下,在英語與母語之間尋求等價的詞匯、短語和句式,造成不符合英語習慣的中國式英語比比皆是,找出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的原因,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中國式英語即“Chinglish”,是指中國人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把漢語的語言規(guī)則運用到英語之中,受漢語思維方式和相應文化背景的干擾和影響而說出或者寫出的不符合英語習慣的畸形英語。學生在英語寫作時,由于母語的系統(tǒng)已固定,其影響根深蒂固,寫出的作文被“鑄入”了民族文化的語言形式,中國式英語的表現(xiàn)類型多種多樣。
“Your figure is very beautiful.(你的身材真好呀)”,“My stomach is a little hungry.(我的肚子有點餓)”等中國式英語表達在學生寫作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有些學生脫口或順手便如此表達,他們覺得太自然了,卻未意識到這是不地道的英文表達。由于受漢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和干擾,學生在英語寫作時犯中國式英語的錯誤最為普遍,這往往也是英語作文難以寫好的一大障礙。筆者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高職英語寫作課的教學,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促進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
一、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的原因
1.受漢語母語思維模式的影響。王還教授曾說:“任何人學英語,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母語習慣套在外語上。有時套對了,有時就套錯了,那些母語和外語不同的地方就更容易套錯。”因而產(chǎn)生中國式英語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者沒有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學生在英語寫作中長期使用母語思維,硬套漢語的規(guī)則和習慣,這樣就很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和影響。例如:“Our school has many trees.(我們學校有許多樹)”應改為“There are many trees in our school.”另外,西方人的思維特點是直線式的,表達時往往開門見山,開篇點題。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螺旋式的,往往采用迂回戰(zhàn)術,繞來繞去,才切入正題。很多學生由于受到中國思維方式的影響,喜歡在文章開頭花大量筆墨寫些導入性內(nèi)容,比如,Let me tell you an exciting film...;或者提出一些設問,If I had the chance,what would I do? Maybe I...,以期望讀者對后面的內(nèi)容作出推斷和遐想,這樣往往讓人讀來拖沓冗長,不知所云。
2.受到語言負遷移的影響。英國應用語言學家Corder認為,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學習者為學習一門新語言而采用的一種學習策略—遷移策略(strategy of transfer)。在學習新習慣的過程中,舊習慣(母語知識)必然會對新習慣(目標語知識)的學習產(chǎn)生影響,這種原有知識對新知識學習發(fā)生影響的現(xiàn)象被稱為“遷移”(transfer)。促進新知識學習的遷移被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阻礙新知識學習的被稱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新的語言知識基本一致,學生的注意力就易于指向不同之處,促進新的語言知識的吸收與掌握,這時就能實現(xiàn)正遷移,這樣的知識英漢兩種表達基本一致,學生容易掌握。但是若新的語言知識與已有的漢語知識結(jié)構(gòu)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時,母語會干擾新的語言知識結(jié)構(gòu)的形成,從而產(chǎn)生負遷移。例如:“在過去的十年里,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有學生寫成:My hometown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in the past ten years.句中,“我的家鄉(xiāng)”在英語中應作地點狀語而不是主語,應改為: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 in the past ten years.
3.忽視詞匯和習慣用語的搭配關系。“搭配”是指詞的組合關系。德國語言學家伊普森等認為“在一個語義范圍內(nèi),所有的詞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每一個詞的意義取決于這個語義場內(nèi)與之相鄰的意義。”比如wind與strong搭配,而不與big搭配。詞匯的搭配也有固定性,也就是說某些詞與其他詞的搭配已經(jīng)相對固定,如a pack of,heavy rain,fine weather,thick fog等都屬于固定或半固定詞匯。英語和漢語一樣,有許多的多義詞,同一詞和不同詞搭配,或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可能完全改變,以make為例:make a kite是“制作風箏”;make a fuss是“大驚小怪”;make believe是“假裝”;make friends是“交朋友”;make up one’s mind是“下決心”;make up a story是“捏造一個故事”;I heard you quarrel last night.You should make it up.這里的make up是“和好”。因此,講解單詞時給以典型搭配是使學生正確使用詞匯的有效方法。
4.硬套漢語,英語語法規(guī)則運用不當。產(chǎn)生這類中國式英語的一個原因是絲毫不顧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把漢語的句式硬搬到英語的句式中來。比如,I wish I can fly in the sky.這個句子學生想表達“我希望我能在天空中飛翔”。英語中wish后的賓詞從句,表示難以實現(xiàn)的主觀愿望,這類賓語從句中的謂語動詞應用虛擬語氣,即動詞要用過去式,所以這句話的規(guī)范英語應是:I wish I could fly in the sky.時態(tài)的誤用也較為普遍。英語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豐富的時態(tài),有時還能通過時態(tài)來表達說話人的感彩。如:You are always asking me such things!你老是問我這樣的事情!(用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厭煩)所以,傳遞同樣的意思,英語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態(tài),而漢語則要借助詞匯手段。中國學生在用英語來表達某一時態(tài)時,很容易受漢語句法習慣的影響,其具體表現(xiàn)在簡單句、復合句中中時態(tài)的錯用。如:I have given her a novel yesterday.(我昨天給了她一本小說)。應改為:I gave her a novel yesterday.
5.社交—語用性的失誤。Jenny Thomas在他的《跨文化語用失誤》(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書中,把語用失誤分為兩種: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與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其中社交—語用失誤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語用錯誤。此類中國式英語是由于學生不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將漢語的文化模式套用在英語上,從而導致交際障礙、交際誤解。比如一則流傳甚廣的笑話:對“Your wife is beautiful!”的反應為“Where? Where?”即是十分有說服力的例子。如果對漢語和英語這些方面的文化差異多加了解,就不會出現(xiàn)上述交際中的誤解與尷尬了。
二、如何減少高職學生英語寫作中的中國式英語
1.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寫作是一種產(chǎn)出性技能,是一種輸出,沒有一定量的目的語的輸入,輸出則難以產(chǎn)生。閱讀是英語學習者獲得目的語輸入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而且有助于積累和儲存更多的表達生動、文字精煉、合乎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子和句型。閱讀和寫作相結(jié)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通過閱讀既可以掌握和積累英語中常用搭配和習語的用法,又可以總結(jié)、探討西方人的寫作特點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大量閱讀積累寫作素材,還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
2.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寫作習慣。教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一方面要向?qū)W生分析、對比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讓學生在思想上有所認識,在寫作時有所考慮;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大量訓練,鍛煉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直線型思維方式對文章的語篇結(jié)構(gòu)進行構(gòu)思。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外國文化講座,引導學生觀看英文電影、收聽英語廣播、閱讀英語報紙雜志等,以上的活動能讓學生盡量多地接觸英語,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他們在語言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英語思維,從而避免跨文化交際時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
3.抓好常用詞匯的學習。熟練運用常用英語詞匯是提高高職學生寫作水平不可缺少的條件。教師在講授單詞時,除了詞意,還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單詞,遇有一詞多義或同義詞的情況時,應注意其用法的異同。教師可以通過例句,引導學生理解詞組、短語之間的差別,弄清其用法后進行反復的練習,以求熟練掌握并達到準確靈活地運用;講授單詞還要注意不能只抓住詞的外延,而忽略了詞的內(nèi)涵,要讓學生了解詞的語體色彩是褒是貶,是書面語還是口頭語,正式或非正式等,要完全掌握某個詞語使用的語境。
4.強化語法知識的運用。語法是組詞造句的規(guī)則。語法概念模糊不清,或知道但不能熟練地運用,一下筆就出差錯,這是高職學生在英文寫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所以教師要把基礎的語法知識,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反復的練習,在頭腦里得到消化,最終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平時寫作中出現(xiàn)的語法錯誤進行歸類,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事實證明,只有反復訓練,學生才能加深對已學語法知識的理解,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5.將文化知識滲透到語言教學。語言受文化的影響,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應該了解該民族的文化,了解其社會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改變以往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運用的做法,將文化知識寓于寫作教學,將技能培養(yǎng)與文化知識介紹同步進行。總之,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并重,是幫助學生克服中國式英語、盡快掌握規(guī)范英語的關鍵。
在外語學習中,母語的負向遷移不可能完全擺脫,這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寫作形成了很大的干擾,使學生難以寫出規(guī)范、地道的英語作文。雖然中國式英語的出現(xiàn)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并非不可克服。筆者相信,通過英語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學生的勤學苦練和日積月累,高職學生的英語作文一定能越寫越好。
參考文獻:
[1]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2]劉文紅.從詞匯層面看中國式英語[J].邵陽學院學報,2005,(10).
[3]薛勤.母語遷移·中國式英語·英語教學[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