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與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美麗的大國家里住著一位并不漂亮的公主.但她有著世上最美.最善良的心.....而在另一個國家里也有著一位公主,她長得很美,為此她很驕傲,心地也很壞.直到有一天兩位公主相遇了......
兩位公主一起走在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議論美公主比丑公主漂亮.當美公主聽見后便驕傲的抬起頭來,對丑公主說:"你聽見了嗎?別人都說我比你漂亮,為此你不配和我走在一起,你應當走在我后面."丑公主一言不發的走在后面,直到快走到王宮時, 丑公主看見了一位可憐人,便上前問她怎么了,那人說她又渴又餓,走不動了!丑公主叫來人把她扶回王宮.而就在這時美公主走過來說:"這么個臟人,你還要幫助她,真是有病啊!要是我早走的遠遠的...."可誰知一向不愛說話的丑公主反問美公主:"如果我們不愛這些老百姓的話,那么他們也不會愛自己的國家,我們的國家還算強大嗎?"話音一落,可憐人一下子變成了一位美麗的仙女對兩位公主說:"我覺得丑公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也因擁有美麗的外表."說罷就吧丑公主變成世上最美麗得人了!而美公主對仙女說她要一個白馬王子,仙女卻認為美公主心靈不美不配擁有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又把美公主變世上最丑的人便走了!
后來"丑"公主嫁給了一個王子在一起快樂的生活,他們一生都不忘幫助別人..而那個美公主卻在流浪可她還是改不掉那驕傲的個性..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美與丑
一、《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刻畫
1.1純潔女性之美
女主人公艾絲美拉達身上,作者傾注了大量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美,女主人公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對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人都施以援手,她幫助詩人甘果瓦避免了絞刑,盡管她和詩人根本不認識,這體現了艾絲美拉達的善良美德。女主人公代表著作者心中對人性的完美理想,如果全人類都具備艾絲美拉達的品質,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作者將其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典型,是人類對純潔人性的向往,張揚著一股追求理想的豪情壯志。
1.2宗教權貴的美與丑
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加德羅身上體現著美與丑的結合,加德羅具有正常人的自然性,他是一個學習優秀的學生,他學習刻苦,不茍言笑,和身邊的人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他代表著社會上普遍被接受的人物形象,加德羅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在醫學和自由學科領域都有著很好的成就,同時加德羅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當父親去世之后,他主動承擔了養家的重任,撫養弟弟長大成人,給予弟弟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他富有同情心,收養了相貌丑陋被視為魔鬼的加西莫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加德羅身上體現了宗教所宣揚的美好品德。但是在他身上卻有著雙面的韌性,在表面上他篤信宗教、清心寡欲,遠離女性,厭惡物質生活享樂,但是這些都是他的掩飾,他有著一副骯臟的靈魂,也有著普通人內心潛藏的罪惡,他表面上遠離女性,但是當遇到艾絲美拉達時,他依然不可自拔的愛上了她,的壓迫讓他的內心魔鬼的一面充分暴露,他千方百計折磨艾絲美拉達,直到這個美麗女人死去。宗教的本意是導人向善,讓人們正視內心的善良和罪惡,為人們尋求心理寄托,但是宗教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變成害人的工具,對原始人性的禁錮只會產生更大的罪惡。在加德羅身上也展現了人性的美德,但是這種美德稍縱即逝,就被原罪的丑惡所掩蓋,丑與美的對立真實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現狀。
1.3外表丑和心靈美
敲鐘人卡西莫多是美的代表,他外形的丑陋和心靈的美貌產生了強烈對比,真實展現了小人物內心的真摯美德。卡西莫多有著世人所厭惡的丑陋外形,以至于被周圍的人視為魔鬼,他生活在社會的最低端,忍受著人們對他的歧視和漠視,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他的本性沒有被泯滅,當主教收留他之后,他對主教忠心耿耿,甚至達到了愚忠的程度,當遇到艾絲美拉達之后,加西莫多也深深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女子,但是他在愛中混合著感激和尊敬的感情,是人性的無私、純潔和高尚的愛情。在遇到艾絲美拉達之前,卡西莫多的存在是作為一個加洛德主教的附屬,但是當艾絲美拉達給與他關懷之后,他才真正感受到溫暖,其人性美麗逐漸顯露,并且他發現了加羅德主教內心丑惡,這時候卡西莫多挺身而出,保護自己愛慕的女神。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和內心姣好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外表的丑無法掩蓋內心的純潔高尚,只有保持善良純真的內心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喜愛,在《巴黎圣母院》中美與丑的對比鮮明,作者就是利用這種感官上的差別來表現人性的善與惡,宣揚人性美的內在價值。
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道主義情懷
《巴黎圣母院》是一幅宏偉的浪漫主義畫卷,作者通過對比的方法將理想賦予美與丑的定義,在帶來人們社會現狀認知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情感震撼。在小說中,作者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人道主義關懷濃厚,作者同情包含善良的下層人民,抨擊道貌岸然的上層人物,濃墨重彩描寫人物身上的善良美,諷刺了宗教的偽善和殘酷,從而控訴了社會對基層人民的不公。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鮮明,丑陋的外表下掩藏著善良的人性,當別人需要救助,當社會需要正義的時候,作為普通一員的卡西莫多就會挺身而出,捍衛人性的光輝和社會的正義。
作者除了刻畫了主要人物的美與丑,還側重于下層群體和上層人物之間的美丑對比,在乞丐王國里面,雖然人們的生活艱難,人物形象落魄不堪,但是下層人們的人性卻沒有消失,他們相互關愛、舍己為人,當艾絲美拉達遇到困難時,他們不畏和權貴,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犧牲精神,但是與之對比的上層人物卻道貌岸然,雖然衣冠楚楚、優雅紳士,但是卻驕奢逸、人心險惡,美與丑的對比意味深長。在小說中,加羅德主教則是上層群體的代表,他在教眾面前得到了無與倫比的尊敬和敬仰,但是他卻沒有以宗教的規范來要求自己,當自己的人望突破了束縛之后,變成了殺人的魔鬼,外表美和內心丑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情感震撼。
三、結論
綜上所述,《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帶給了人們深深的心靈震撼,讓人們去深思社會帶給普通人的悲劇,作者通過三個人物開展故事情節,賦予了三個人物美與丑的對照,讓我們感受到人性所帶有的美丑,對善良的下層人們給與了同情,對腐朽的社會黑暗進行了抨擊。
參考文獻: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美麗的大國家里住著一位并不漂亮的公主.但她有著世上最美.最善良的心.....而在另一個國家里也有著一位公主,她長得很美,為此她很驕傲,心地也很壞.直到有一天兩位公主相遇了......
兩位公主一起走在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議論美公主比丑公主漂亮.當美公主聽見后便驕傲的抬起頭來,對丑公主說:"你聽見了嗎?別人都說我比你漂亮,為此你不配和我走在一起,你應當走在我后面."丑公主一言不發的走在后面,直到快走到王宮時, 丑公主看見了一位可憐人,便上前問她怎么了,那人說她又渴又餓,走不動了!丑公主叫來人把她扶回王宮.而就在這時美公主走過來說:"這么個臟人,你還要幫助她,真是有病啊!要是我早走的遠遠的...."可誰知一向不愛說話的丑公主反問美公主:"如果我們不愛這些老百姓的話,那么他們也不會愛自己的國家,我們的國家還算強大嗎?"話音一落,可憐人一下子變成了一位美麗的仙女對兩位公主說:"我覺得丑公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也因擁有美麗的外表."說罷就吧丑公主變成世上最美麗得人了!而美公主對仙女說她要一個白馬王子,仙女卻認為美公主心靈不美不配擁有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又把美公主變世上最丑的人便走了!
后來"丑"公主嫁給了一個王子在一起快樂的生活,他們一生都不忘幫助別人..而那個美公主卻在流浪可她還是改不掉那驕傲的個性..
關鍵詞:價值;真善美;假惡丑;認識活動;改造活動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4-0003-05
說到真善美與假惡丑,這些通過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實際行為來展現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價值現象,似乎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民族都有著各自的標準和看法。在筆者看來,現有的關于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許多論述,存在著明顯違背現實的缺陷:一是固守在傳統哲學思維的理論框架中來討論現實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問題;二是把認知活動環節中不同個人在不同層次關于真善美的判斷在現象上的矛盾絕對化;三是把認知活動環節關于真善美的認識,與價值(改造性實踐)活動環節中實際支配人們活動的關于真善美的價值觀念混為一談,進而使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們把對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認識,當做實際支配人們價值(改造性)實踐的實踐觀念,因而導致了價值認知與價值實踐的斷裂,助長了那種“說一套、做一套”的社會現象。面對如此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有必要對真善美與假惡丑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現實性探討。
一、認識活動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
在傳統哲學思維看來,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只是真與假或事實判斷的認識,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分屬于不同的思維領域,即真假屬于“事實”領域,而價值(善、美)則屬于“應該”領域。這種情況如果僅局限在自然科學領域,又不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系,那么多少還有些根據。但是,人類認識自然事物并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和把握它,而是為了改變它。為此,就必須與人類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這樣,認識自然事物的意義才能夠展現出來。所以,對自然事物的完整認識,除了真與假的認識外,還必須對自然事物在與人的生活相聯系的前提下進行有用無用的判斷,有大用還是有小用的判斷,以及何種事物及其屬性最有用的選擇判斷(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即價值認識)。
而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情況就存在明顯的不同。認識社會事物,就是認識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即社會實踐及其結果,以及由這些活動及結果所呈現的各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在對社會事物的認識過程中,作為認識對象的各種人的社會活動都具有價值屬性。沒有用或沒有利的事情不會有人去做,這不論是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不同實踐(認識性實踐即科學實驗,改造性實踐即社會生產)活動中,還是在認識和改造社會的不同實踐(認識性實踐即社會調查,改造性實踐即調整或變革社會關系)活動中,都能夠得到充分證實。即便是通過人的行為所呈現的情感活動和思想精神活動,也無一例外地具有這樣的屬性和意義。
所以,對自然事物的認識,不僅是為了認識事物的真假,更重要的是認識自然事物與人的社會生活的關系,弄清自然事物及其屬性對人的社會生活是有用有利的,還是無用無利甚至有害的,進而做出最佳的選擇,也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此基礎上,為建構可操作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產品和生產程序的設計等),進而付諸實施以實現價值作好準備。對自然事物所做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判斷,就是在這一認識過程中得以完成的。
首先是關于自然事物真假的判斷即認識,這取決于對自然事物自身以及與它物相互關系的認識。對自然事物自身的認識越全面徹底,對它的真假判斷就越準確,真與假的界限就越清晰、越確定。反之,認識越片面、越不徹底,真與假的界限也就越模糊。因為,對自然事物認識的不完全,就會為做出虛假的判斷留下空間。即使是部分的真,從局部來看確實是真的,但從整體或系統的角度來看卻是假的,因為部分不可能是整體。所以,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必須盡可能全面徹底,才能使真假的界限清晰而確定。由此,偽科學才難以有立錐之地。自然事物間的相互關系,是實現對自然事物準確把握的重要一環。沒有這種相互聯系,就不可能對自然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只有在聯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屬性才可能呈現出來,進而真與假的判斷也才會更準確,界限才會更確定,科學騙子利用事物之間的某些類似性弄虛作假的詭計才不會得逞。也就是說,對自然事物的信息和聯系性了解得越多,對自然事物的真假判斷就越明確,相關的根據也就越充分。由于現實中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所存在的全面性上的差異,對自然事物的真假判斷,也明顯地存在著層次上的差別。層次越低、越感性,就越呈現為真假難辨;而層次越高、越接近全面,真的因素就會越多,假的因素就會相應越少;如果達到了全面徹底的程度,那就意味著對自然事物的認識達到了真理性的高度。這樣的認識將不會給假的因素留下任何余地,這已為科學實驗的實踐及其結果所充分地證實。簡言之,只有對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達到真理性的高度,真與假的判斷才是最可信最可靠的。
其次是對自然事物有用與無用的價值判斷和在此基礎上做出的價值選擇。顯然,有用有利則意味著善,無用無利則意味著無善和無惡,無用無利且有害則意味著惡。趨利避害,在有用的自然事物中選擇最有用的,這些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只有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系才會是現實的。要對自然事物及其屬性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其前提是要形成對自然事物的真理性認識。沒有這樣的前提,對自然事物及其屬性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的準確度和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進而還會直接影響到可操作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使相應的實踐活動的成功率大打折扣。所以,對自然事物有什么樣層次的真假判斷,就會有什么樣層次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緊隨其后,也就有什么樣層次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判斷。對于具體的社會個人來講,不論其從何種層次做出的真假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或真善美的判斷,三者之間總是一種內在統一的關系,不存在相互間的矛盾和沖突。相反,不同層次的真善美的判斷,才構成所謂真、善、美之間相互矛盾的根據。就是說,只有在真理層次的真善美,才會有真善美與假惡丑判斷的可靠標準,而在其以下層次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判斷界限,則是非常容易混淆和模糊不清的。
所以,對自然事物的完整認識必須是真假判斷(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統一。這樣的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才配稱之為真理性的認識,也就是對自然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和貫穿著真理性因素的價值認識的內在統一。沒有被認知的自然事物,不可能有相應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產生,更不會有相應的真善美判斷的形成。沒有真知作為前提的善與美的判斷是不確定的和轉瞬即逝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幻的。
對于社會事物的認識,由于各種人的社會活動都具有價值屬性的特點,所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現象,就由人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結果直接地呈現出來。對社會事物的真假判斷(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來源于對人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結果的認識。與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活動一樣,對社會事物有著什么樣層次的認識,就有什么樣層次的真假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形成,同樣,也就有什么樣的關于社會事物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判斷的發生。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現象以及與其相應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判斷,對于具體的社會個人來講,不論在觀念層面還是在行動層面,都是直接內在統一的。而不同的個人之所以有不同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判斷,則是由各自所具有的不同層次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結構所決定的。只有在真理性認識的高度,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及其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判斷才是確定不移的。依據這樣的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和真善美的判斷,以理服人才有了可靠的基礎,建構和諧社會也才有了精神與思想上的保證。只有在這樣的層面上,假惡丑的判斷和相應的價值行為才沒有了形成和發生的空間,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才可能變成現實。
二、價值(改造性)活動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
認識自然和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把握自然與社會的運動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關系,使自然的變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在自然尺度與人的需要尺度內在統一的前提下,更加有利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并徹底擺脫自然本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束縛,用智慧和精神的力量來協調與整合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未來的發展。而要實現這一高于認知目的的目標,就必須改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不利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方面,也就是改造自然與社會的價值實踐活動及其結果。然而,人類社會迄今的發展歷史,卻呈現為在社會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的同時,作為人類社會生存之母的原生自然卻不斷遭到極大傷害的圖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被人們引為自豪的實踐活動,卻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害。能夠改變這一狀況的唯一途徑,就是在真理性認識的指導和規范下,也就是在尊重自然的普遍規律即生態規律的前提下,使人的需要的規律符合生態規律的要求。在人的需要規律與生態規律內在統一的前提下,建構科學合理的可操作的價值(實踐)觀念,也就是發明和使用符合真理性認識的全面性現代技術,科學地設計人工產品,科學地設計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科學地設計道德與法律等行為規范,科學地設計家庭生活與個人生活。只有這樣,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才能真正變成現實。而這一切美好愿望的現實根據和標準,就是人們在對自然與社會的真理性認識中所做出的真善美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任何人想做任何事,首先都有一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問題,這是價值(改造性)實踐活動實施前的必要前提。沒有這樣的前提,人想做事和滿足需要的動機就難以形成,更不會有可操作實踐觀念的建構和實際行為的發生,這是任何大腦正常的人都知道的常識性道理。問題的關鍵在于,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根據是什么。這個問題不解決,動機的發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實際社會生活的狀況來看,人們常常只注意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之后去做什么事這一表象,而往往忽略了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前提,以及做出判斷和選擇后,建構科學合理的可操作的實踐觀念的極端重要性。這兩個重要環節的丟失,一是導致了所謂真理與“價值”的矛盾和沖突(實為知性直觀對真理與價值關系問題的錯誤理解);二是導致了把屬于認識活動范疇的對客觀事物及其屬性的價值認識即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等同于實際支配改造性實踐活動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把分屬于兩種不同性質范疇的價值問題混為一談,進而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說一套,做一套”。這種現象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其特點:一是根據不充分地做出價值判斷和選擇,其根據常常不在客觀現實而在自身的經驗,具有典型的主觀色彩;二是有意無意地省掉建構可操作的科學實踐觀念這一重要環節而盲目地模仿他人,其根據不在自身而在外界,缺少創新的智慧。這樣的特點,造成了人們的生活經常遭致挫折和不必要代價的付出。所以,根據不充分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不科學不合理的價值(改造性)實踐活動的發生。也就是說,虛假的真善美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然導致假惡丑的價值實現。
因此,要最大限度實現個人、群體、社會的價值,就必須在人的認識活動環節盡可能地實現對客觀事物(自然事物與社會事物)的全面徹底的認識,在這樣的前提下,相應的真假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才可能準確到位,其中所蘊涵的真善美的關系才是最可信和可靠的。只有使人的認識上升到這種真理性的高度,由此而形成的真善美的標準才是最具普遍性的,沒有給謬誤以及相應的假惡丑留下任何地盤。在這樣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可操作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產品的設計、人的行為方式的設計、人的社會生活的設計),才會真正具有現實的科學合理性,也才能夠通過人的價值(改造性)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實實在在地呈現出來,而其中蘊涵的真善美的實現則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們,由于各自接受社會化教育的程度、生活經驗和所處的利益群體不同,其知識結構和認識、判斷、選擇能力就存在著層次上的差異性,相應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的建構和付諸實施及其結果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就是這種差異所呈現出的實際結果。所以,價值(改造性)實踐活動環節或領域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實際呈現,是由認識活動環節或領域的不同層次的真善美的判斷和選擇所決定的。有什么層次的真善美的判斷,就有什么層次的貫穿著這些真善美判斷的可操作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的建構和相應的實踐結果,即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呈現。也就是說,真善美意義上的正面價值和假惡丑意義上的負面價值,在認知與價值的相互關系中彼此是不矛盾的,有著內在統一的聯系。否則,任何具體的個人、群體就不會產生想做事和實現價值并滿足需要的動機,同時,也就不會有相應的價值實踐活動的發生。但是,這種個人、群體自身縱向上認知與價值關系的不矛盾,并不等于社會生活中橫向上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不會發生認知與價值關系上的矛盾。正是這種不同層次真善美之間的矛盾,才呈現出真善美向假惡丑的轉化。這是因為,在真理性認識層次以下的真善美的判斷,都是不全面、不到位的,與此相應的可操作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和價值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就必然呈現出真善美與假惡丑難以確定和辨別的狀況。你認為是真善美的東西,另一個人可能認為是假惡丑的;相反,你認為是假惡丑的東西,另一個人卻可能認為是真善美的。其原因就在于各自的認知層次和所處的立場不同,相應的價值行為及結果也就不同。要實際地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就必須普遍地提升人們的認識、判斷和選擇能力,而使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受系統的社會化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選擇。由此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相互溝通并做到以理服人,盡可能地避免社會發展中不必要代價的付出。其次,要徹底改變現有的人類社會自進入文明時期以來在自發狀態下所形成的不合理不科學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這不僅是先哲馬克思的夙愿,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和不同層次真善美的內在統一,進而呈現和諧社會并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因為,正是這種不合理不科學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長期維系并強化著不同層次真善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與所謂的現代文明制度形成鮮明的二律背反。簡言之,真理性認識上的真善美是實現不同層次真善美內在統一的標準和依據,進而,認識活動中的真善美的內在統一與價值(改造性)實踐活動中真善美的內在統一的統一,以及不同認知層次真善美的內在統一與不同價值(改造性)實踐層次及其結果的內在統一的統一,是實現最具有普遍性的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已經不是一個未來的烏托邦,而是現實社會中的人類愿意不愿意去做的問題。對于這種涉及到人類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到了人類認真地加以面對和深入思考的時候了!
三、認識活動與價值活動中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相互關系
在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的認識過程中,人們借助于科學實驗來認識和把握具有差異性的不同自然事物,從而形成關于自然事物的不同學科門類,統稱自然科學;人們借助于社會調查來認識和把握經過社會分工所呈現的不同活動及其結果,以及由這些活動及結果所承載的不同的社會關系和交往關系,從而形成關于社會事物的不同學科門類,統稱人文社會科學。兩類科學在相互聯系的前提下,各自的現實價值與意義才可能清晰地呈現出來。自然科學如果不與對社會的認識和把握相聯系而只是局限在自身范圍內,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展現不出來的,進而,關于自然事物的真善美的判斷也是不可能做出的。同樣,人文社會科學如果離開了人類對自然事物的認識和把握,就不可能有人類對自然事物的改造即生產活動的發生,尤其不可能有現代意義上的以科學理論和相應的科學技術為前提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出現,更不會有以此為基礎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關系的展開。這樣看來,割裂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聯系,兩類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將失去現實的根據,關于社會事物和人的行為及其結果的真善美的判斷也就無從談起。
由于人們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與把握受制于各自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知識背景,因此,在認識和把握自然事物的水平和能力上存在層次性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同樣,對真善美的判斷和選擇在層次上的差異也是必然的。但是,這樣的差異并不必然導致不同層次真善美判斷和選擇之間矛盾沖突的發生。因為,這種差異及其相互作用既可能導致相互的矛盾沖突,也可以導致相互的和諧與通順。只有后者,才是不同層次真善美和諧相處、互為前提、共同進步的理想狀態。而這種狀態的獲得,是靠人們之間的真誠溝通和以理服人所達到的相互理解來實現的。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不同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先進的理論和聯系實際地深入思考,不斷提高自身認識自然事物的判斷和選擇能力,這樣,實現真誠的溝通和理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應該看到,不同個體和社會群體之間存在認識上的不同或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能力或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去解決彼此的矛盾和分歧。因為,如果認識上的矛盾和分歧不能得到及時解決,那么,隨后的價值實踐(生產)活動及其結果,就必然導致不同個人和社會群體之間實際利益的矛盾沖突的發生和發展,也就是具體真善美與假惡丑行為及結果的現實展現。這時,社會發展不必要代價的付出就將不可避免。所以,要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把對自然事物的真善美的認識與對社會事物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的真善美的認識聯系起來,實現現實意義上的相互匹配,并在這樣的正確認識的指導和規范下,去建構可操作的科學改造自然和科學改造社會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并切實地付諸實施。只有這樣,具體的不同層次真善美的行為及結果才會現實、和諧地展現出來。
改造自然事物與改造社會事物的實踐觀念建構水平的高低,直接取決于認識活動環節所具有的認識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也取決于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的真善美判斷和選擇水平及能力的高低。有什么樣層次的認識和對真善美的判斷與選擇,就會有什么樣層次的可操作實踐觀念的建構和實施。因為,在認識活動環節所獲得的不同層次的真善美的判斷和選擇,必須貫穿在可操作的實踐觀念的建構之中,否則,就不會有具體真善美或假惡丑行為的發生。而要弘揚真善美、擯棄假惡丑,同樣也取決于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不同層次真善美判斷和選擇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否。當然,就實際的狀況而言,要實現具體價值行為上的和諧,還必須把改造不合理、不科學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作為建構可操作的科學合理的價值(改造性)實踐觀念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要使科學地改造自然與科學地改造社會相互匹配。這樣,不同實際價值行為及結果之間的矛盾沖突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得以避免,和諧社會的現實呈現才是可能的。
人類的現實社會活動的完整過程,是由認識活動環節(認識性思維即真善美的判斷和選擇與認識性實踐即科學實驗和社會調查的內在統一)與改造性(價值)實踐活動環節(可操作的實踐觀念即貫穿著真善美因素的價值觀念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實際活動及結果的內在統一)所構成。兩者在本源意義上,認識活動在先,改造活動在后;而在運動過程中則是互為因果的辯證關系,這是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方式不同于傳統社會的顯著特點??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及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現實呈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認識活動環節所獲得的關于自然和社會事物真善美的判斷和選擇,只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結果,不會也不能給人們帶來現實的利益和好處,它起著規范和指導建構可操作實踐觀念的作用。而改造活動環節所根據的對客觀事物的真善美的判斷和選擇建構起來的可操作的實踐觀念,是可以而且必須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實際利益和好處的、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價值觀念,是實際地支配人們改造性價值實踐活動的主觀決定客觀的東西。其中的真善美通過改造性價值實踐的結果實實在在地展現出來。不同層次的可操作實踐觀念支配下的改造性價值實踐活動及結果,最終能否導致整體的和諧,同樣取決于可操作的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的實踐觀念的相互匹配與否。如果匹配,那么,現實的人的行為及結果就可能以最具普遍性真善美的品格呈現出來,而社會和諧狀態的出現就是順理成章的,同時,假惡丑的東西也將在這樣的環境下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因此,這樣的和諧不僅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也是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在這樣的前提下,社會在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夠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