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習能力 自學 合作 歸納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不單單對學生有傳授歷史知識的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這會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當中,受益無窮。下面筆者就結合教材談談自己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幾點體會。
一、注重自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在沒有老師講解指導的情況下,一個人借助工具書、報刊雜志、互聯網等獨立閱讀教材,解決疑難問題,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通過長期堅持自學鍛煉出來的。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此可見,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多么重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傳授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每學期開學初,我都會利用幾節課的時間,教給學生閱讀歷史教材的方法,通過指導他們閱讀思考,將教材內容問題化,答案內容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慢慢地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提高了,自學能力就增強了。具體做法:導入新課后,先用多媒體課件或者小黑板等教具出示本課時提綱式自學目標,給學生10分鐘左右的時間,根據自學目標自學教材內容。提綱式自學目標一般包括簡要提示、教材基本線索和具體要求。如講授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1)以主要內容作為提示:A.我國最早的人類;B.北京人;C.山頂洞人。(2)基本線索:元謀人,約170萬年,打制石器,會使用火,采集、狩獵;北京人,約70―20萬年,打制石器,會使用火保存火,群居,采集、狩獵;山頂洞人,一萬八千年,打制石器磨光、鉆孔,人工取火,審美、氏族、采集、狩獵、捕魚。(3)具體要求:閱讀教材、劃出重點知識,說一說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分析一下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對于不明白的問題用筆標記出來,在聽課過程中有目的和目標地去注意聽。通過精心設計自學提綱,使學生在閱讀和講述的自我學習中,既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也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注重問題討論(包括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辨合作能力
課堂討論或辯論,就是教師或學生提出有爭議或探討性的問題,然后由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在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時,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也是合作者,要及時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撥、啟發、誘導、糾偏、歸納總結。課堂討論或辯論如果組織的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非常有利。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或辯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計要立足教材,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加強學科滲透,強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和思考,拓展思維空間。
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時,我設計了一道討論題讓學生辯論:“《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這道問題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和時代性,學生非常感興趣,進行了積極參與。下面是學生發言的摘錄:
學生1:失敗了,變法者商鞅被處死,反對變法的守舊貴族重新上臺。
學生2:成功了,因為商鞅雖然被處死了,但是他的變法內容卻還在執行。
學生3:成功了。商鞅被處死不假,可是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國得以推行。通過變法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并為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三、注重比較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分析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一個人智力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呢?教師要指導學生將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分成幾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然后去對比、分析、思考解決問題。
歷史教學中注重比較學習,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共同本質的現象中找出它們各自的特征,培養他們的分析思維能力。一是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進行分析比較,區別異同。如講七年級下冊貞觀之治時,可以指導學生將唐太宗和漢文帝作一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兩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1)都是開國皇帝的皇子、非常強盛帝國的君主、守成的成功君主;(2)面臨的都是前一個短暫王朝覆滅后留下的經濟凋敝的局面;(3)都勵精圖治,提倡節儉,輕徭薄賦,在位期間國力上升。不同點:(1)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2)漢文帝偏于守成,唐太宗則偏于創新,以天可汗迎四方來客;(3)漢文帝仁孝天下,唐太宗雄才大略;(4)漢文帝在對外關系方面一般向外敵民族納貢,派公主和親,唐太宗則直接派將軍隊掃平。通過對人物的比較學習,加深了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綜合分析思維能力的提高。二是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分析比較還可以找出一些歷史規律。如通過對歷史上兩個短命的王朝秦朝和隋朝的滅亡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出一個朝代滅亡的共性:嚴刑峻法,濫用民力,賦稅沉重等。
四、注重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摘 要: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數學史和課堂內容相結合,將數學概念還原到當時的事件中去,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到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伴隨著對數學教育的研究與發現,數學史對數學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具有積極作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為學生學習數學打下牢固的數學基礎。對數學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的意義和應用措施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數學史;初中數學;措施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教授數學史,將歷史上有關數學的奇聞逸事與課堂內容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
養,刺激學生的求知熱情,更能活躍授課氛圍,豐富教師的教學
手段。
一、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育相結合的重要作用
1.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授中適當地將一些數學史上有趣的小故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不僅有利于活躍教學氛圍,而且還能很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些數學家們的妙聞軼事還可以引導學生的人格成長,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巨大的幫助作用。深刻地了解數學史,就會發現很多偉大的數學家往往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例如,希帕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葬身魚腹,歐拉雙目失明仍然堅持心算,這些小故事都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對待數學問題的態度,對學生學習數學產生積極的影響。
2.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獲得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初中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將初中數學教學和笛史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數學史,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數學史是相關問題的發現、解決、論證的過程,也是前人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教師將數學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宛如自己在發現知識、完善知識一樣。數學是在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進行討論、反復驗證中完善發展起來的,學生學習數學史,學的就是前人在解決問題時的數學思維,讓學生遵循前人的思路,培養自身的數學思維。
二、數學史和初中數學教育相結合的應用措施
1.課前準備有趣的數學故事,引導新的知識內容
教師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準備一些數學史上有意思的小故事,以順利引導學生進入新的知識學習,讓學生在接觸新的知識的時候不會有陌生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在課前準備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著名的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的故事放到課件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這一有意思的故事,讓學生對“丟番圖到底活了多少歲”這個問題產生興趣,讓學生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學習本節課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有意思的故事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
2.課堂教學穿插數學故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由于身心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自控能力比較差。在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里,學生往往會出現溜號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講述一些有意思的數學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還可以將歷史名題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到了知識,還了解了“勾三股四玄五”“雞兔同籠”這些有趣的歷史典故,更加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中,因為在講解的過程中比較乏味,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比如,關于勾股定理的名稱,中國學者喜歡叫“勾股定理”,而外國學者則叫“畢達哥拉斯定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呢?是因為我國著名數學家趙爽在《勾股圓方圖解》早就論證了勾股定理,而外國人比我們晚了整整2000年。這樣有趣的數學故事既可以在課堂上引起學生的注意,還能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課后總結歸納,適當拓展學生的視野
在教授完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有趣的數學史問題,讓學生在開闊視野的同時還能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教師在課后就可以將歷史上的幾何難題“三等分角問題”告訴學生,但是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必深究,了解即可。
綜上所述,我們能看到,將數學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是十分重要的。著名的教育學家張繼宇說過:“將數學文化融于課堂,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接受數學文化的感染,與教師產生共
鳴,更好地理解數學。”將數學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思想,了解數學文化,還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主體地位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122-01
1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課堂教學氣氛是指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狀態的綜合表現。它是教師和學生集體相互作用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它影響著課堂上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
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2 創設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情境,營造學生思考和參與的思維氛圍
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發展以直觀形象作支柱特征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創設問題情境,滿足其探索求知欲,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形成自學能力和探究精神。
2.1以疑啟之,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講中英《》中“五口通商條款”時,以往的教學只是讓學生記住“五口”名稱與相應的地理位置,這樣的教學形式有些僵化。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讓學生思考,英國殖民者為何強迫清政府開放這“五口”?“五口”背靠的地域資源有何特征?英國殖民者的經濟掠奪傾向是什么?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討論。這樣,學生不但清楚地記住了“五口”名稱和相應的地理位置,而且對“五口通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而熱烈。
2.2以疑導之,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在自主學習課堂中,筆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學,其中精心設疑是關鍵。例如在講“一戰”時,筆者通過層層設疑:結合前面所學內容分析一戰爆發的原因并試分析戰爭的性質?一戰是如何爆發的(大戰的導火線)?主要有哪幾條戰線?其中西線發生過哪些重大戰役?1917年發生了哪幾件事情加速了戰爭的結束?大戰的結果怎樣?通過精心設疑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原由進行探究,效果不錯。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教學內容,認真鉆研教材,才能設計出有趣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3 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認知規律,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十分注重方法、規律的教學。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課中“黃帝”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歷史人物,教師必須對歷史人物的學習方法做一介紹,也就是要抓住歷史人物所處時間、身份(稱呼)、活動事跡,以及有何歷史作用或影響等去學習。學生在學會學習方法和小規律以后,逐漸地運用在自己的學習中,從而樂于學習歷史。我認為在今后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也會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4 采用靈活多變的互動形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4.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講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時,若按書本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難理解難掌握。我們不妨讓學生動手用橡皮刻漢字,這樣課堂上學生自然會細心捉摸、用心雕刻,興趣盎然、記憶深刻,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
2.2通過討論和分組活動進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老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論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時,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使學生學會了應該如何科學的評價歷史人物,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
5 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習動力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音、錄像、電影、電視、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體、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角度的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好像身臨其境,并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主動創新,最大限度地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為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利用教學情境。
在創設歷史情境時,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歷史、與教材的距離,架起學生與歷史之間的橋梁。
6 用探究、討論、辯論的方式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把教師定位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在教學中,只有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其主體性才得以體現。探究,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學習內容的感知、理解,使學生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針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組織廣泛的討論交流。要求全部參與、形式多樣、氣氛活躍,盡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積極地就歷史問題進行質疑、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和理論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多運用討論辯論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情緒放松,思維活躍,使學生從被動式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討論辯論的方式由于強調了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因而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主體性教學模式的運用是新課標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著力提升自身素質,轉變教學觀念,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異彩紛呈的綜合性藝術,完成自己的光榮職責。
參考文獻:
[1]莊素芬.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教學反思[J].廣東教育,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