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回憶的畫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就像是一本書,一本我從來沒有讀懂、也沒有機會再讀下去的書。
抱歉,因為放棄了用終生細讀下去的決心。
如今時隔已久,向來你必定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字里行間再也沒有我的一絲蹤跡。
這可怎么辦。
隨遇而安便是。
如果……
沒有如果。
現在的我,越來越愛在一張白紙上畫湛藍的天,天上怎能少了那輪耀眼的熾紅?說不出的暖。道不盡的眷戀。缺什么呢?哦,是一片海,那篇最愛天空的海。它是天空的守望者,用自己深邃的目光向天空表露出深情的凝視,好美。
我總要在畫的右下角一筆一劃的寫下你的名字,筆尖小心翼翼地滑動,力透紙背。真好,此刻的我隔你只有一厘米的距離。
海竟然在紙上滲了幾滴又咸又澀的水。
是畫太生動還是人觸了情?
這可怎么辦?
微笑面對即可。
可是……
沒有可是。
關鍵詞:埃里希?弗洛姆;人道主義;社會心理;工業資本主義;異化
中圖分類號:D092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03
收稿日期:20141128
作者簡介:袁羅牙(1980-),男,江西省宜春市人,江西科技學院思政部講師,哲學碩士,主要從事哲學研究。
*基金項目: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8卷
第5期袁羅牙:弗洛姆對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診斷:全面的異化
基于人道主義精神,以社會心理分析為視角,埃里希?弗洛姆對健全社會作了特定的界定,對資本主義各階段進行了分析比較,宣告20世紀的資本主義相對于18、19世紀而言,雖然在某些方面較為進步,但并不是一個健全的社會,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不如前些階段健全,總之一句話,工業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異化的社會,其中人的內心是病態的。
一、基于人道主義的“健全社會”
在闡述人道主義健全社會之前,弗洛姆對社會學相對主義進行了批判。社會學相對主義者認為,任何一個能夠運轉的社會都是正常的,只要個人適應所謂的“正常”社會,那他就是一個健康的人,病理學只用于個人對他所處的社會的不相適應。弗洛姆承認,與動物相比,人確實表現出幾乎具有無限的可塑性,但如果人生活在與其本性相反的條件下,社會違背了人的發展的基本需要,他將起而反擊,創造出與自己的需求更為一致的生存環境,或者走向墮落和消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人性并不具有無限的可塑性,而只是具有一些基本參量”,在弗洛姆看來,衡量人的健康標準不是個人對社會的適應性問題,而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適用于人,社會能否對人的存在作出滿意的答復。
在批判社會學相對主義的同時,弗洛姆批判了社會成員心理容易產生的錯覺――觀念中的“共同確認”,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天真地認為大多數人具有某些共同的觀念和感情,足以證明觀念和感情的正確性,而事實上,這種共同確認與人的理性和精神健康不具備必然一致性。在弗洛姆看來,對外界的認同應該是有選擇性的,認同不應該失去自我個性,而是保留自我理性的批判力,去克服由社會文化所造成的缺陷。
基于人道主義精神基礎,弗洛姆將健全社會界定為“符合人類的需求的社會”。弗洛姆指出,人可以通過臣服于他人、團體、上帝或者通過統治他人乃至世界達到與世界合一,然而,由共生關系的兩面――臣服和統治――達到的結合,是拿人的尊嚴作為代價的,人在結合的過程中喪失了自身應有的獨立和自主。弗洛姆強調,只有創造性的“愛”既能滿足人與世界相結合的需要,又能使人保持完整性與個性。
第二,超越的需要。弗洛姆認為,天賦的理性和想象力決定了人不愿做一個消極被動的存在物,而是希求超出扮演被動的角色。在弗洛姆看來,人能夠借助創造力來達到對自身的超越,創造的前提是對創造之物的主動關心和愛,如果人失去了創造力,他便選擇另一種超越方式――破壞,即不是創造而是毀滅生命來實現對自身的超越。
第三,友愛的需要。弗洛姆認為,人類失去了與自然的紐帶,等于失去了根基、家園,而人是無法忍受這種處境帶來的孤獨和無助的,他必須找到新的生存根基,如果沒有找到理想的新的根基――友愛,人就容易引發。就此,他批判了弗洛伊德所謂的欲望源自母親“性”的吸引,回到母親無所不包的子宮和養育一切的的深深向往。
第四,身份感的需求。弗洛姆認為,人可以定義為能夠說“我”的動物,能夠意識到作為獨立存在的自身。然而,工業社會中的人往往很難確定自己的身份感。在弗洛姆看來,一個人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感,就會尋求個人身份感的替代品,民族、宗教、階級和職業等都可用來幫助確定人的身份感,體現為“我是――‘正如你所要求的’”。工作的重復性和機械性,使得人們思想懶散,精神退卻,生命活力受到扼殺,創造性遭受抑制。
(二)消費的異化
消費是一種含有身體需求、人的感受的行為,是充滿意義的創造性體驗,是達到快樂的手段。然而,在工業資本主義,消費本身成了目的,人獲得物品是為了占有,以無意義的占有凸顯自我,“我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占有物所體現出來的我”。,精神分析不應該成為社會統治人的工具,而理當解蔽異化社會的真實面貌,消減社會對個人發展的壓制,挖掘人受社會壓抑的無意識層的理性及創造力,從而使人獲得獨立發展,并形成自我個性。
[參考文獻]
[1]馬斯洛.洞察未來[M].許金聲,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3.
[2]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蔣重躍,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3]陳學明.西方命題辭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255.
[4]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06.
[5]弗洛姆.惡的本性[M].薛冬,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42.
[6]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M].關山,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
關鍵詞:平面藝術設計;繪畫;關系;共同點;異同點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2-0067-01
平面藝術設計是利用多種方式將圖片、文字和符號等相互結合起來,并加以創造,形成具有藝術效果的設計作品。繪畫是畫家用手工方式在平面上對非自然或自然的場景、物體、人物等進行臨摹,從而形成平面效果的藝術。
一、平面藝術設計與繪畫之間的聯系
無論是平面藝術設計還是繪畫都離不開創新,除了在視覺感官上帶給人們一種美感外,還應當向欣賞者傳遞一種信息,表達一種理念。在20世紀之前,繪畫僅僅是以手工臨摹為主。隨著繪畫藝術的不斷發展和畫家技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畫家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手工臨摹,越來越傾向于表現自我,畫家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情感融入畫中,逐漸形成主觀自我的繪畫風格,繪畫藝術的性質也變得豐富、多樣,逐漸形成了象征主義、抽象主義、具像主義、情感主義、敘事主義和政治主義等。目前,很多平面設計師都注重創新,如何對原有的物體、事物進行創新、結合,形成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設計作品,是每一位平面設計師的設計目標。
平面藝術設計的內容包括圖形設計、字體設計等,繪畫是對圖形的再塑造,兩者傳達信息的形式都是以圖形為主,通過圖形表達作者的審美觀點和內心情感。平面設計師和畫家都要求不斷的提高創新思維,才能創造出更具藝術美感的設計作品和繪畫作品。早在原始時期,原始人類為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傳遞,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符號,并對各個符號賦予意義,在創造符號的過程中,人們用手工將內心想法畫出來,逐漸形成了符號繪畫。隨著歷史文明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繪畫藝術。
平面藝術設計和繪畫都是通過視覺向人們傳遞信息,人們通過欣賞平面設計作品和繪畫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設計師和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從而取得心靈上的共鳴,平面設計作品和繪畫作品也能以此實現藝術價值。
在平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入門教學內容中,主要包括五方面,分別是(1)平面設計概論、平面設計基礎、美術作品欣賞;(2)Photoshop基礎;(3)Photoshop操作實例、具體訓練;(4)CorelDRAW基礎、具體應用;(5)繪畫基礎訓練。由此可見,平面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平面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繪畫能力。
二、平面藝術設計與繪畫之間的差異
盡管平面藝術設計和繪畫都需要創新,但平面藝術設計的創意活動是想象的創造性過程,繪畫的創意活動是想象的再造性過程。平面藝術設計師不僅需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想象能力,還必須將自己的主觀意識盡量表現出來,在創造過程中還必須考慮設計作品的商業性和社會性。與繪畫藝術不同,平面藝術設計具有商品性和消費性,設計師不能將自己的全部個性投入到作品中,必須綜合考慮消費者、制造者和銷售者的視覺感受。繪畫藝術不具有社會性、商品性和消費性,畫家可以將全部個性投入到作品中,以此展現個人的自我理念。
繪畫藝術主要向欣賞者提供一種視覺上的手工制作效果,繪畫過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各種科學技術。平面藝術設計由于特有的商品性和消費性,要求設計過程不能獨立存在,必須借助設計軟件、印刷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才能設計出順應時展、極具時代感的作品,才能實現作品的商品價值。
繪畫藝術具有很多畫種,每種畫種都具有各自的技法特點和畫種風格,不能相互兼容。例如中國畫講究意境,主要材料是毛筆、宣紙、墨、帛等,在繪畫時十分注重筆觸的變化、走向等,產生實實虛虛、自然生動的畫面。水彩畫講究流暢、透明,色彩豐富,有層次感,作畫時必須掌握水彩顏色不同的特性,才能判斷顏料變干的速度,使不同顏色之間相互銜接,產生自然、虛實結合的畫面。盡管是兩種相同風格的畫種,也不同相互兼容,否則會出現技法混亂、材料不相容等效果。平面藝術設計對不同的畫種具有包容性,通過對技法的簡化可以將不同畫種的繪畫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具藝術性的作品。
三、結束語
平面藝術設計是設計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師通過平面藝術設計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或其他訊息[3]。現代設計教學中,仍然有基礎繪畫這一教學內容,平面藝術設計的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設計的基本法則,還應當具備較高的審美意識和繪畫造型能力。由此可見,設計與繪畫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與差異。本文主要從平面藝術設計與繪畫之間的聯系和差異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供廣大學者參考。關于平面藝術設計和繪畫藝術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值得筆者后期不斷研討。
參考文獻:
[1]李忠超.民間美術與現代平面藝術設計的關系[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4(17):57-58.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地區的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劇增,這樣造成城鄉結合部大量易感人群聚集[1],給我市的計劃免疫工作質量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計劃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種以控制和最終消滅相應的傳染病。有資料顯示,流動人口兒童的比例占服務地區兒童總數的15%~23%或更高,其接種率明顯低于常住兒童[2]。我們根據實際情況,作了大量的工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
1 流動兒童免疫接種現狀
1.1 流動兒童家長對計劃免疫認識不足:流動人口大多來自貧困地區,文化水平低,生活條件差,居住點變換頻繁,對子女免疫接種的認識不足,只知道有病看病,輕預防重治療。有的只忙于做工、經商,對孩子防病保健意識淡薄,而導致許多流動兒童不全程接種或無證無卡根本沒有接種過。
1.2 計劃外生育者的恐懼心理:流動人口中超生者居多, 家庭接生或私人診所接生者也時有發生,害怕被人發現,更談不上卡介苗乙、肝疫苗及時接種。他們把計劃免疫和計劃生育相混淆。
1.3 Ⅰ類疫苗實行免費后經費不足的問題有所緩解,但Ⅱ類疫苗的大力推廣甚至濫用有礙Ⅰ類疫苗的正常開展,有些接種門診(接種點)只講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自費疫苗應本著自覺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則由家長自愿接種,但經濟困難和疫苗費用高影響了貧困家庭免疫接種的積極性。
2 采取的管理措施
2.1 領導重視: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成立流動人口管理領導小組,業務院長牽頭,預防保健科科長掛帥,組織一批有責任心,工作能力強的骨干深入轄區第一線,與居委會管計生的干部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和配合,并與工商、派出所、幼兒園、學校等部門合作。建立健全流動人口計劃免疫管理制度,落實到人,加強監督和考核。
2.2 嚴格實行兒童預防接種證制度:由教育局和衛生局聯合發文,在兒童辦理兒童入托、入園、入學手續時,必須由家長持《預防接種證》到所在轄區的計劃免疫門診出具證明, 兒童預防接種記錄和查驗證明,未按規定進行預防接種的,應責成家長或監護人予以補種。
2.3 建立計劃免疫網絡體系: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實行了兒童預防接種網絡管理,采取手工登記與網絡查詢登記結合的辦法,對轄區內流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發揮有效的作用,控制相應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消除免疫空白點。
2.4 防疫部門廣泛宣傳動員,普及計劃免疫知識:根據流動人口的特點,開展經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宣傳單、標語等多種形式向兒童家長提供有關計劃免疫的常識,使兒童家長主動配合免疫接種。
2.5 適時了解情況, 掌握流動人口婚育動態,收集流動兒童資料并給予建卡、建證。加強對流動人口適齡兒童的摸底登記與查漏補種,每月1次,每次接種后,交待下次接種時間及注意事項。
2.6 嚴格按照計劃免疫技術規范操作,減少疫苗不良反應發生率,杜絕差錯事故發生,這樣可以提高流動兒童家長對免疫接種的認知程度,自覺接種疫苗,以預防相應傳染病,保障兒童身心健康。
3 效果評價與體會
經過全市計劃免疫工作者的通力協作,宜昌市的流動人口計劃免疫管理,五苗覆蓋率達90%,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達85%,疫苗相關疾病發生率正逐年下降,我市計劃免疫工作在加強管理,規范服務,提高質量,確保安全的思想指導下,朝著良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
參考文獻:
[1] 呂廣振.市場經濟對衛生防疫事業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1994,10(6):366.
【關鍵詞】 麻疹疫苗;強化免疫;護理體會
麻疹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易暴發流行。為保護兒童健康,2005年我國政府和所有西太平洋區國家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諾2012年消除麻疹,為此,我單位在全市開展了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工作,現將適齡兒童強化免疫麻疹疫苗后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收集年齡為8月齡~14歲兒童,均需強化接種,且無接種禁忌的500例健康兒童。
1.2方法: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麻疹減毒活疫苗,復溶后用1.0 ml注射器取0.5 ml備用,囑家屬協助暴露孩子注射部位,取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皮膚,用75%酒精消毒皮膚[1],待干后,皮下注射。
1.3結果:本組500例麻疹疫苗接種者,經門診隨訪7個月,均未見相關病例的患兒,有效地預防了麻疹的發生。
2討論
2.1參加培訓:參加上級疾控中心組織的技術培訓,熟練掌握安全注射和預防接種常見異常反應的觀察及處理。
2.2為目標患兒摸底造冊:采用電話通知在我中心建卡的8個月~14歲兒童,無論有無免疫史,于2010年3月25日~31日到門診接種麻疹疫苗,并將摸底兒童制表造冊,上報上級疾控中心。
2.3嚴格查對:①仔細核對兒童姓名和年齡,詢問健康狀況,有嚴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發熱或對雞蛋有過敏史的兒童不得接種。②檢查疫苗的標簽、名稱、批號、有效期及生產單位。本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紅色透明液體,如發現顏色變紫、變黃(變黃是有雜菌生長,變紫是安瓿有微細裂紋)、安培有裂紋、標簽不清或溶解后不清晰者均不能使用。
2.4使用前充分復溶:由于使用的是兩人份凍干麻疹活疫苗,應在加入1 ml無菌注射用水后待完全溶解后取0.5 ml待用,安瓿開啟后,30 min未用完,應廢棄。注意在啟開安瓿和注射時,切勿使消毒劑接觸疫苗。
2.5接種室準備:注射疫苗前要對接種室進行紫外線消毒后,開窗通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2.6接種后留觀15~30 min:要告訴兒童家長可能出現的反應和注意事項。
2.7接種后的護理:接種后應告知家長注意以下幾點:①接種后應讓兒童好好休息,不要劇烈運動,防止著涼;②注射當天,注射部位不要用水洗,保持干燥,避免感染;③避免小兒用手搔抓注射部位;④多飲水,以促進機體代謝;⑤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⑥叮囑家長隨時觀察小兒接種后的反應,其反應主要是發熱和皮疹。體溫大于38 ℃應服退熱藥,如果是疫苗反應,應在24~48 h之內自行退熱,若高熱不退或其他異常反應,應及時送醫院診治,皮疹主要有蕁麻疹和麻疹、猩紅熱樣皮疹,一般在接種后數小時至數日發生。輕癥口服撲爾敏、息斯敏或氯雷他定治療,重癥及時送醫院診治。500例兒童有2例在接種的當天晚上出現了麻疹、猩紅樣皮疹,給予口服息斯敏,外用爐甘石洗劑后第2天皮疹明顯好轉,第3天痊愈。
通過對500例兒童的麻疹疫苗強化,認為只要做好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做好宣傳,不良反應就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理,有效地減少不良反應及并發癥,使兒童計劃免疫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