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數學高效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數學的高效課堂是相對于低效和無效課堂而言的,這一過程主要涉及學生與教師兩個方面的活動,是一個在教師的積極引領下學生進行主動思維與發散思維的過程,可以在單位時間內明顯地較高質量與較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獲得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本質內涵在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高效性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性實現的,教學目標實現了學生在學業上的收獲。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不但有利于當前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有利于學生潛在能力的挖掘。
二、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1.轉變教學理念
新理念的課改教材注意研究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學習規律,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在內容的呈現上注意聯系實際,注意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探究性,講究啟發性,便于學生由感知到理性上的自學。為了反映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教師要切實改進教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提問學生,引導學生多思、多動手解決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勵他們關注周圍的實際問題,學習數學建模,用數學的思維觀念認識周圍世界的各類現象。有人形象地比喻:“過去是教師搭臺教師唱戲,現在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而高效課堂則是學生自己搭臺自己唱戲。”但這種先學后導的新理念是最困惑老師和學生的問題。
2.營造良好氛圍
“主體參與”應當是學生的一種積極自覺的自然行為,“強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應當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創設情趣盎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投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各種活動中,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有安全感,既不擔心“張揚冒尖”,又不害怕“丟敗丟丑”,思維的真實狀態便于教師及時采取對策,從學生智慧的閃光點中采集創造性思維的精華,從誤入歧途中總結經驗教訓,做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數學課堂應該是群言堂,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應是少數“高材生”的“才藝表演”。教師必須發動學生群體展開對課題的研討,對優秀學生固然要讓他們吃飽吃好,使他們的思維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但對所謂的后進生,也絕不能放棄,而要量體裁衣,提出適合他們“口味”的問題,讓他們在解決之后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學生群體參與互相啟發產生的互補、互促效應是個人單打獨斗無法比擬的。
3.優化課堂結構
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于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活動協調和諧。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后,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并有意識地讓它們產生“撞擊”與“交流”。這樣,學生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對某一例題的推演,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并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領會,能力也得到發展。
設計課堂教學層次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的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的組織課堂教學。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甚至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安排學生分析評論,并進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4.開展合作探究
【論文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高中新課程的熱潮向我們滾滾而來,通讀課程標準后,發現新舊標準都有一個不變的主題:“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而數學課堂教學除上述作用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是數學的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高中數學新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改革,改的中心問題是課堂改革,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打造高效課堂已成為新課標下的熱點課題。
下面談談我在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1. 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作為一節好課的幕后策劃者,其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讓每位學習者身臨其中,觸景生情,因為它關系到學生是否集中精力聽課以及本堂課能否順利進行。
比如我在講授“異面直線”概念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長方體模型和圖形中找出兩條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線,告訴學生像這樣的兩條直線就叫做異面直線,接著提出“什么是異面直線”的問題,讓學生相互討論、嘗試敘述,經過反復修改補充后,得出簡明、準確、嚴謹的定義:“我們把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叫做異面直線。”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找出教室或長方體中的異面直線,最后以平面作襯托畫出異面直線的圖形。學生經過以上過程對異面直線的概念有了明確的認識,同時也經歷了概念發生發展過程的體驗。還比如我在講授“二分法”概念的教學中,設計了中央電視臺幸運52欄目的電視節目“手機估價問題” ,具體是這樣設計的:首先給定手機價格的大致范圍500至1000元,接著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價。學生回答750元;我說高了,那么價格就會在500~750元;學生回答625元,我又說高了,那么價格就會在500~650元……經過這樣幾次折中并逐漸逼近的方法學生得到了手機的近似價格,順水推舟,我說數學上把這種方法叫二分法,然后讓學生嘗試敘述,得出簡明、準確、嚴謹的定義。試想這樣的問題情境,怎能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呢?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在充滿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好的問題情境是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聯系的“鋪路石”,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因此,每節課的導語是組織好一堂課、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而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這樣勢必影響學生及早進入學習的狀態。
2. 問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
我認為“問題”是數學的靈魂。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領性問題,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其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尤顯重要,它能打開學生求知的天窗。但是在數學課堂上問什么?如何問?我個人的看法是:
2.1 在關鍵處發問點撥。
也就是說問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思維過程,換句話說是看學生思維背后的東西。切忌華而不實的提問,如“是不是”、“有沒有”,聽起來熱鬧,實際上學生并沒怎么思維,達不到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
如函數概念的學習,我們的復習回顧一般有兩種提問方式:一種是提問學生“我們學過的函數有哪些”,另一種是提問學生“生活中的函數有哪些?舉例說明”。顯然,第一種比較膚淺,學生不需怎么思維;要想回答第二種,學生得進行大量思維,考慮舉的例子是否是函數,進而達到理解函數實質的目的。
2.2 提問還得注意以下幾點:
(1) 提出問題,要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
(2) 問題的提出要簡明、準確、循序漸進。
(3)問題要有啟發性。
數學課堂提問還有許多具體的方式、方法,有待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運用。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3. 運用變式訓練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
在解題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變式來改變題目的條件或結論,結論與條件對調等,揭示條件、目標間的聯系,解題思路中方法之間的聯系與規律,從而培養學生聯想、轉化、推理、歸納、探索的思維能力。
在解題教學的思維訓練中,變式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通過變式訓練,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改變題目,通過解題后的反思,歸納出同一類問題的解題思維形成過程與方法的采用;通過改變條件,可以讓學生對滿足不同條件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通過改變結論等,可培養學生推理、探索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解題的變式分為解題方法的變式與題型的變式。解題方法的變式有時稱為“一題多解”,在此以題型的變式為例舉例說明。《橢圓和它的標準方程》的例3:“已知一個圓的圓心為坐標原點,半徑為2,從這個圓上任一點P向X軸作垂線段PP1,求線段PP1中點M的軌跡。”可將此題目變為:
變式1.已知一個圓的圓心為坐標原點,半徑為2,從這個圓上任一點P向Y軸作垂線段PP1,求線段PP1中點M的軌跡。
變式2.已知一個圓的圓心為坐標原點,半徑為2,從這個圓上任一點P向坐標軸作垂線段PP1,求線段PP1中點M的軌跡方程。
變式3.已知一個橢圓的方程,從這個橢圓上任一點P向x軸作垂線段PP1,求線段PP1中點M的軌跡。
變式4.已知一個橢圓的方程,從這個橢圓上任一點P向坐標軸作垂線段PP1,求線段PP1中點M的軌跡方程。
變式1是對例題的模仿,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利用中間變量法求軌跡的過程;變式2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利用中間變量法求軌跡的方法,并要進行分步討論;四個變式的目的都是讓學生掌握利用中間變量法求軌跡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高中數學課堂上,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調查發現,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新課堂”,對一些教學形式進行了盲目照搬,不僅降低了自身的教學效率,還打亂了學生的學習節奏,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反感的情緒.
一、開放課前預習的形式
要想構建高效的數學學習環境,教師就要重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幫助學生預習新課.學生只有熟悉教師在課堂上要講的內容,才能與其建立良好的學習互動.傳統的預習方法,多是學生對課時內容進行自主的閱讀和瀏覽,標記出相關的概念內容.對于高中數學內容來說,這種方法對學生缺乏一定的引導性,學生的預習質量缺乏保障.教師不妨利用微課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講“空間幾何體”時,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如果教師仍舊按照傳統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預習,那么他們容易混淆那些具有抽象性的概念知識.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妨先根據學習要點制作微課視頻,在微課中插入一些動畫視頻,讓學生了解“多面體”和“旋轉體”的內容,明白“軸”的概念.然后在微課中利用空間演示的方法,讓學生認識“棱柱”、“棱錐”、“棱臺”、“圓柱”等空間幾何體,并掌握這些幾何體的基本結構特征、相應的概念與性質.微課式講解方法,能將課本中涉及的概念內容趨于形象化,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視頻的最后,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問題,如讓學生繪制出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計算一些簡單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使學生對之前的概念內容進行切實的掌握.
二、點明課中學習的主旨
結合高中數學教學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教學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身的學習目的,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點明學習主旨,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學習情感等方面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素養的目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內容展開串聯,便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整理.例如,在講“概率”時,教師可以拋出一枚硬幣,并提出問題:有沒有可能讓這枚硬幣的正面和反面同時朝上?根據常識,學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教師將硬幣正面朝上的事件設為A,將硬幣反面朝上的事件設為B,已知“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這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所以它們也可以稱為“互斥事件”,也就是“A∩B=?”.這時,教師可以順應引出“對立事件”的內容,幫助學生明白“其中必有一個發生的互斥事件叫作對立事件”,也就是“A∩B=?,A∪B=I”.同時,結合實例,幫助學生明白“互斥是對立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并正確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重視課后復習的作用
相比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高中數學學習強調學生自我意識的發揮.在這個時期,學生對于數學學都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巧.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這一學習特點,幫助他們在課后總結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整理和歸納.當然,為了活躍總結的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幫助他們劃分出合理的總結學習小組,使他們在合作中互相監督,互相進步,進而提高彼此的學結能力.例如,在對“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這個課時內容展開總結時,教師不妨將學困生、學優生和中等生混編在一個學習小組中.先讓學困生對“空間中點與線、點與面的位置關系”“空間中線與線的位置關系”“空間中線與面的位置關系”進行簡單概括,然后由學優生對這些內容進行語言文字和符號文字上的總結,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大家的知識盲點進行及時糾正,完善總結內容.之后由中等生根據大家總結出的要點和概念進行圖形上的繪制,讓概念點更加形象.這樣的總結過程,具有全面的兼顧性,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總之,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觀念是難以完成的.教師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中著手展開高效課堂的構建,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效率;教學策略
課堂是師生雙方教與學活動達到完美境界的主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并加強雙基的訓練!不但要激發學生的智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他們主動的去學!要提高學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盡全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發揮出最大的課堂教學效率。
1. 明確正確的前提:提高高數學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有三大領域,分別是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媒體技術,把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重組。在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可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來解釋向量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它的實踐意義與價值,體會到向量存在我們的周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提高學生自己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突破重點與難點 這是高效數學課堂的關鍵
每一堂課都要有側重,而且整堂課的教學都要以此為重心逐步展開。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要點與難點,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幻燈片將重點內容特別展示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關注與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堂課的一個教學的。教師可以通過聲音和手勢等,結合或應用模型投影儀或者是多媒體課件等直觀的形象的教具,來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投入到課堂模式中去,適當地還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幽默笑話,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在大腦中刻下深刻的印象,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的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與感知能力,全面加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3. 選擇正確的方法就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保證
每一節課堂都有每一節課堂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不同,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和教學對象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選擇最正確的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靈活采用談話和讀書指導,輔以誘思探究和自學輔導,加強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俗話說,管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所以說,只要是對學生有利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要去琢磨理解,將我們的學生好好的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全方面的水平。
總之,在教學中,只有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效課堂 小組合作 失效原因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217-01
當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觸的知識面也在擴大,思維能力更是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而傳統教學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與此同時,伴隨新課改進程的日益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于是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采用了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作為一所農村高中,我們也想順應主流,于是分別在高二文理科各選定了兩個班級進行小組合作的試點教學,但效果卻不盡人意,經過多次反思,現將出現的失效現象及解決方案總結如下:
一、課前預習效果不佳
課前預習是指學生根據高中數學的教學任務以及教學要求,在課前完成相應的預習內容。
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由于農村中小學仍然一貫實行傳統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次上課看到的都是一片片空白的導學案。
解決對策:習慣不是一日培養而成的,對于這種不按時完成預習作業的現象,我們采用課前留出5-10分鐘的時間來彌補課前的預習不足,達到使學生即便不能掌握教材初淺知識,也能大致了解老師的授課框架,這樣才能有效的掌握當堂老師的教授內容。
二、導入情景枯燥
現在高中課堂的導入形式單一,一般都采用教科書前面的導入問題,這部分內容有的與實際生活關聯不大,這樣自然不能勾起他們學習的興趣,當然這對合作學習也是不利的。
解決對策:這個問題的解決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前更加努力的備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資料,巧妙的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中的有趣現象結合起來。如橢圓及其標準方程這節新課可以這樣進行導入:師:“我們都知道24節氣預示著季節的轉變,大家學過地理,也應該知道我們地球上這種四季交替更換的現象是由地球的公轉產生的,那么地球是怎樣繞太陽公轉的?它的軌跡又是什么樣的呢?”這樣的導入設計會讓學生覺得原來生活與數學問題之間可以這樣進行轉換,一下子就喚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討論問題設置不合理
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明顯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的組內討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成員間爭得面紅耳赤不得其解或者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覺得沒有談論的必要,從而部分學生就出現嬉戲打鬧或者懶于討論的現象,這是因為我們設置的討論問題不合理,極端化的原因。
解決對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應作為一種形式而存在,要體現出一定的價值,設置的討論問題既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同時又能烘托出課堂的氣氛,過于簡單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不要設置,如推導橢圓標準方程時為什么要設問題,這就是知識層面的一個規定,所以并不需要討論這是為什么。而且設置的問題要層次化,能滿足組內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
四、學霸與學奴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現每個合作小組中都存在合作意識差,交流技能薄弱的同學,每次老師下達交流任務后,優秀的學生常常“大顯身手”,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成為小組中的學習頂梁柱;有的學生則習慣扮演聽眾,合作過程中不愛與他人溝通交流,既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其他同學提出的觀點也不質疑;還有一部分學生悠閑自在,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完全忽視團體合作的概念。眾所周知,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如此看來,小組中缺乏互動,沒有團體意識和合作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則令人懷疑。
解決對策:合作學習要特別強調在小組活動中必須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個人任務,以實現成員之間良性的互動和合作。要使學生們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他同伴學習負責。
五、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實施初期,好多教師還擺脫不了傳統教學的禁錮,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時候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所討論的問題還未解決,教師便終止了大家的探討,害怕其出錯迫不及待的給出答案,致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此外,小組合作學習也僅僅局限在學校內部的課上時間,很少有教師安排小組共同完成課后任務,課上小組在課下便自動解散。另外小組的構成形式也較為單一,多數是按照學生的前后座次序搭配而形成,這種簡單的分組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所構成的學習小組未能有效搭配。
解決對策:在小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研究的問題形成初步認識,然后再進行合作交流,不要害怕學生出錯,熟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試過了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還要注重小組人員的配置,組內應按照異質的原則,以高中低三個層次合理搭配,而組間則應按照同質的原則,及時保持各小組水平程度一致,這樣各小組在具體實施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討論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在小組的分配上還應進行人員輪轉,因為小組一旦形成固有的成員集體,必然就會產生強勢成員和弱勢成員之分,這樣在討論時,一般弱勢方就會被動接受強勢方的意見,使討論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周圍環境沒有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