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園林設計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景觀學;園林規劃;設計策略
景觀生態學知識體系完備,對于當代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較強的指導性。景觀生態規劃可以用于指導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全面提高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實現園林景觀達到多樣化發展目標。
1景觀生態學對園林規劃設計的主要影響
1.1提高園林規劃設計的整體性
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引入生態學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園林規劃設計的整體性,有助于滿足城市未來發展需要,對于促進城市園林快速發展、消除環境污染、優化環境有重要意義。在生態學的視角下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可以實現美化城市,構建和諧的城市景觀體系,符合園林景觀設計的長遠需要。在自然環境與社會因素協調發展理念下,園林景觀設計規劃更有優勢,可以有效節約設計成本,保證園林景觀更好地符合地方環境現實需求,這對于解決園林景觀建設施工難題有重要意義。基于生態學的園林景觀,實現了園林工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1.2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科學性
現代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觀賞需要,而且還要符合城市生態體系建設需要。只有在生態學的視角下,審視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才能滿足城市綠化內在需求,做到在滿足審美需要的基礎上,實現園林景觀設計人性化。運用生態學方法可以科學分析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理性標準,有助于加強對園林景觀規劃的科學指導。同時,運用生態學方法,可以實現地方綠化元素的有效運用,做到對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合理統籌,更好地發揮地方植物元素的應用價值。另外,在生態學視角下,可以進一步根據城市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排放的有毒物質情況,發揮園林景觀改善環境作用,對于解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問題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實用性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合理運用園林植物,發揮不同園林植物的應用價值。基于生態學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實現了從單一景觀向綜合性景觀設計的轉變,可以結合植物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征,實現樹木的優化配置。首先,現代景觀生態學充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測繪、全球定位技術,收集可以用于園林景觀規劃的數據,這對于解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結構布局問題有重要意義。其次,園林景觀規劃在生態學的關注下,實現了由平面到立體設計的轉變,園林景觀規劃更注重垂直結構的植物配置設計,對于資源的循環利用,營建符合長遠需要的生態發展模式有重要價值。最后,生態學理論還可用來檢測園林景觀規劃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對園林規劃的合理性做出判斷,指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不足,完善設計方案。
2景觀生態學指導下園林設計規劃原則
2.1自然優先原則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當遵循自然優先原則,注重實現自然條件與園林規劃的有機結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環境要素的基礎上,發揮園林規劃的實際價值。例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必須從地方自然環境氣候與現有園林資源出發,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進行園林景觀規劃。從地方植物特點與土壤環境特征出發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可以實現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充分運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環境,從當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樹木等條件出發,才能更好地發揮現有生態資源的應用價值,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符合生態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園林景觀植物的美學價值。景觀生態知識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完整的知識體系更有利于實現詳細、合理、全面綜合的設計目標。
2.2生態協調原則
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園林規劃設計應當實現人與環境的有機協調,做到人的審美需要與園林自然屬性的有機結合。強調在滿足人們園林使用需求的同時,能夠更好地保護環境,全面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綜合性與有效性。園林景觀設計應當在人與自然協調的基礎上,實現園林景觀規劃的多樣性目標,能夠結合不同的生態知識,滿足人對園林景觀的多樣性需求。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園林景觀應當注重自然景觀與城市發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園林景觀的社會效益,又注重園林景觀的生態效益,才能達到城市建設與園林景觀協調發展的目標,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應在生態學知識的體系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形成完善的園林景觀設計體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3融合發展原則
生態學視角下的園林景觀設計應當注重整體平衡和滿足園林發展持久需求。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當保持工業生產、城市交通、園林景觀的整體協調。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園林自然景觀是由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資源協調性,使整體效益得到最大化。與此同時,在生態效益的視角下,運用生態學知識,審視現有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生態漏洞,從而實現各種生態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觀生態學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3.1美化園林景觀
一方面,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美學設計上,應當結合人們的內在需求,科學合理的設計,滿足人們美學需要;另一方面,運用理論標準衡量園林景觀設計,從園林生態學角度審視設計中的不合理因素,從而更好地達到人文性與自然性的統一。例如,云南倘甸濕地公園建設規劃全面借鑒了生態園林設計規劃思想,主要結合轉龍鎮區位優勢,借助轉龍鎮樹木林立和水系縱橫的特征,發揮東川紅土地資源價值,以大山的情懷和紅土的厚重為基本設計理念,重點營造以濕地漫步、休閑水岸為主題的景觀設計。以保留原有植物為方法,搭配常綠樹種,達到展示紙馬古道觀景的目標。
3.2優化景觀要素
生態學原理視角下的園林景觀規劃應當把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礎上,提高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質量。首先,應充分了解園林景觀要素的多樣性、復雜性。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當維護園林的多樣性特征,凸顯園林景觀的個性,同時,合理運用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元素。其次,將多樣性與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機結合,在重構生態體系的基礎上,滿足地方生態系統發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方面進行有效的協調統一,在發揮生態效益最大潛能的基礎上,使生態環境建設趨于全面合理化。例如,為了提高園林景觀綠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綠線,重點加強了對龜龍湖公園、洛龍公園、入城公園綠化植物的規劃保護工作。
3.3完善綠化植物建設
生態學涉及動植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觀賞學等領域,這些具體的生態學知識都可以用于園林綠化植物建設。因此,在園林景觀綠化過程中,應當合理運用不同生態學原理,全面提高生態工程建設的綜合性效果,切實發揮園林綠化植物的應用價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時期規劃新建74個重點公園,圍繞滇池草海環湖濕地、風景林地為設計主線,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現有格局,實現一心、二軸、三環、四橫、五縱的綜合布局規劃思路。以“碧雞秋色、金馬朝輝、滇池夜月”為主題,重點種植常綠開花喬木,從而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
【關鍵字】園林景觀設計;生態設計;城市規劃
一、園林景觀生態思想及發展
1.生態環境意識的產生
人類和所有動物相同,他們在宇宙中出現時,只是作為自然中一個普通的組成部分。可是,發展到當下,人類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與自然環境的矛盾都已經岌岌可危。由于人類已經不滿足于大自然帶給他們的資源,渴望的物質越來越豐富,智慧與本領越來越大,再加上地球上的人數與日俱增,便開始無視其他生命的自然規律,把自然環境異想天開的進行自我改造,以至于全球各個角落都變得面目全非。現在,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地球不是自己的,人類不可能在地球上單獨存在,他們與其他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不能破壞以任何一種生物的環境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至此,一個備受關注的詞語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態”。只要人類想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生態”一詞所衍生出來的其他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首先,“環境問題”在世界成為研究的焦點,而環境意識是改善環境的基礎。人類從心理,意志,情感,知識等方面對人和環境的關系把握的總和就是環境意識。它是以和諧發展為前提,生態平衡作為基礎和核心,全面且具體的把握人和自然關系的一種意識形態。
2.園林景觀的發展
在30-40年代間最早提出了“景觀生態”一詞。但從1980年之后,景觀生態學自己的規律性才真正被研究和總結出來,一門有別于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應運而生―景觀生態學。研究設計過程與景觀結構的關系變化是它的特色。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充裕已不再成為是人們的夢想時,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環境與能源的危機,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開始在景觀設計中表現出來,這是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認識。
園林格局是園林元素的空間布局,園林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等。園林景觀的格局或者發展過程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演變,所以,景觀園林生態學是研究其過程和格局及其演變的科學。
二、城市景觀
城市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形成的,是居民在適應周圍環境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具有自己獨特的要素,例如生物、非生物和社會經濟等。這些要素通過人類與自然的循環演變等過程,相互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擁有人類生活特征的統一體。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也具有共同的性質,并且典型地和重復地出現在一定區域內,這就是城市景觀。城市園林景觀在區域尺度上具有重復性和規律性,尤其體現在它的鑲嵌性和格局中。
三、城市生態平衡和城市綠化
1.城市生態的發展
人類的生活伴隨城市進步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給環境造成了大量有害物質,人類的生活環境和身體受到嚴重危害。拋棄污染源和建立應用新的生態平衡系統,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辦法,現實證實拋棄污染源是不可能的了,建立新生態系統便成為了必行之路。生態學,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實質上是自然環境-城市環境-人之間的關系。雖然大自然生態環境循環系統表現更加充分,但人類的城市環境循環系統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城市環境循環中,植物在城市綠化中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作用。植物通過其生理的能量流動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是城市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對于人類所需要的生活環境條件來說,植物的覆蓋率是人類城市綠化的當務之急。
2.城市綠化的發展
現在,城市園林綠化的作用也發生著巨大的轉化。在人類與生存環境關系已經面目全非時,人類意識到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后,城市綠化已經是以環境保護,維持人類生態、身心平衡為目的進行發展,而不再單純停留在休閑游覽的基礎上。
談到環境,“風景園林”在我國已經是由古傳今。而在日本它稱為“造園”,在西方國家又稱為“園林景觀”。對于自然環境的修復,風景園林的改造占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發展到今天,城市綠化從“風景園林”逐漸轉變成“園林景觀”。
隨著人類對生態學研究的深入,逐漸使園林景觀設計的形象發生了改變,它的思想和方法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園林景觀設計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家庭花園式設計,而是尋求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一種生態平衡設計,從“小我”意識轉變到“大我”觀念。
四、生態學理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1.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在進行園林景觀改造前,生態平衡的要求在重中之重。保護現有自然環境,使它們盡最大可能少受到或避免不必要的破壞,因為在改造后想要形成新的生態系統還需要很長時間。根據生態平衡原理,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要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進行充分的保護利用,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
2.根據生態平衡原理,改善利用現有環境
循環再生是生態平衡理論的核心,所謂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就是能夠使能源與物質進行循環利用,杜絕一切污染,不必要的破壞,在循環利用原有環境資源的同時,減少新材料的使用需求,同時也減少了對材料生產的能源索取,其他材料也要達到環保要求。
3. 土壤的設計
土壤是植物生命的源泉,生態設計中,植物是主力軍,土壤是否適合植物的生產就顯得尤為重要。選擇土壤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是是否肥沃,二是保水性能如何。如果說土壤是植物的載體,那么現在該分析植物的主體了。根據植物不同的生活習性,選擇適合該植物的生長土質。在生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土壤是基礎,在改造首先就要對現有的土質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再根據現場和設計需要進行相應的對策。如果整體土質都不適合植物生長,通常做法是將其替換,把舊土挖出換走,或者有必要可以進行技術處理,如果只是一部分土質不合適,那么就可以直接在舊土上覆蓋種植土。
4.水的循環設計
在生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為了對自然環境建設有優越的改善,水設計的合理利用也尤為可觀。比如在這幾方面:水質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并且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濕地植物對水資源的作用也非常大,它不僅能夠對自己的自然環境進行凈化,也可以凈化污水的同時對植物生長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
結束語:
[關鍵詞]生態學 風景園林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U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3-0219-01
在我國,風景園林的設計和建設逐漸成為了城市規劃和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城市的發展使得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不斷的興盛,這樣一來就對環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所以在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也融入了生態學,使得園林建設更符合生態發展的需要。
1、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相關的主要生態學理論
1.1 生物多樣性原理
生物多樣性理論實際上反映的不僅僅是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度和均勻度等重要的指標,同時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結構穩定性,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質量在不斷的下降,環境資源的豐富程度也相對較為匱乏,所以物種會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調整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物種多樣性越強,其就越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景觀生態學中比較強調物種之間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應該堅持生物多樣性的原則。
1.2 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理論當前已經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但是就生態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當中,我們主要介紹國內研究人員給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個物種在某一個生態系統當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功能,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實際上和生態位是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性的,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園林綠地系統本身的綜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們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兩個物種是相互依賴的,它們只有異同生活的時候才能顯示出良好的生存狀態,二者是相互獲利的,根據這一特性,我們可以在園林中種植一些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強依賴關系的植物,這樣就可以充分的保證種群自身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態平衡原理
生態學當中,生態平衡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則,這一過程中的具體含義就是指生態系統在極其穩定的狀態下,系統內部的結構是協調的,在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上也基本上沒有非常大的懸殊,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出非常高的綜合效益。在園林生態建設的過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規劃和布局,要從整體上去控制,同時還要將自然生態引入到城市當中,這樣就可以有效的保證城市當中的生態平衡。
2、生態學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結合
2.1 應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2.1.1 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
相鄉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物種之間的交替以后對一個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生態系統的一個總成。這些植物對環境和氣候有著非常強的適應性,同時使用鄉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種管理和維護的整體成本,同時也能體現出良好的適應性,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還能完成自我養護,物種的消失成為了當前園林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物種的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視。
2.1.2 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
當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時期的人可能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在設計的時候,一定不要受到傳統設計模式的限制,不過從當前生態學理論的角度上來說,新的設計形式應該充分的考慮到場所的自然過程,也就是說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條件,設計實際上就是要將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體現在設計當中,從而更好的保證場所的健康和環境的質量,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最大程度的保留當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這樣既是對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設計和建設的成本。
2.2 基于生態調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場地現有的材料和資源
生態調控原理中的循環再生,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貫穿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始終,生態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和資源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減少了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態學的土壤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很重要。主要考慮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態學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質。特別是在風景園林的生態恢復設計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情況進行分析測試,選擇相應的對策。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圖油庫公園,舊煉油廠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幾乎不適宜作為任何用途。設計師沒有采用簡單且常用的用無毒土壤置換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細菌來凈化土壤表面現存的烴類物質,這樣既改良了土壤,又減少了投資。
2.4 以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為理論的植物配置的設計
2.4.1 植物材料的選擇
根據生態位理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擇配置植物種類,避免各個物種對空間和營養的爭奪,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生長良好,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視覺效果的園林景觀。根據各種植地不同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選擇植物種類,尤其是高大喬木優勢種的選配,直接決定了園林生態效益的發揮程度。園林生態設計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間、營養,各個種才能協調共生。
2.4.2 運用具有生態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樹種其生態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態效益就必須選擇那些與各種污染氣體相對應的抗性樹種和生態效益較高的樹種。
2.4.3 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結構愈復雜,系統也就愈穩定。因此,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個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3、結語
當前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都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同時在技術上也有了非常顯著的發展,生態學理論和觀念已經越來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態學理論對園林設計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也將會成為生態發展和工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會推動我國園林規劃和建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郊建設;農林生態觀光園區;規劃;設計
縱觀國內外崇尚自然,發展現代生態城市和現代農林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客觀發展趨勢。闡述創建城郊農林生態觀光園區的現實及園區類型,并提出園區規劃的步驟方法。
久居城市的人們更加向往田園風光,節假日郊游休閑、沐浴大自然、瀏覽園林景觀、享受農林多土氣息之樂,已成必然。縱觀國內外發展趨勢,深感發展城郊生態觀光園區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1國內外農林生態觀光園區的發展
重視自然、強調生態觀,人類已開始了積極尋求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模式:德國的“鄉村旅游”主要是開發和規劃大規模農場,并設置觀光景點和野營項目來吸引游客,其“市民農園”在都市或近郊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意大利以“農業旅游”注重現代化的農業和優美的片然環境、民風民俗、生態環境的結合。英國以“田園城市”的理論,構成城與鄉的結合體,規模不超過一定程度,四周有永久性的農業地帶圍繞,保持原有鄉野風光特色。法國巴黎的“城郊農業”十分強調生態、景觀、休閑、教育方面的功能,既有高度城市化。又有發達的農業。波蘭的“果菜園”是城市的農業休床觀光旅游形式,市民可以在其中勞動、休閑、度假、居住。美國的“廣田城市”,即帶有田園風光的城市,在城市邊緣地帶營造綠色觀光農業林帶;另一種是“農業游愁”,主要是度假農莊、觀光牧場的經營。加拿大主要時采取“度假農莊”和“土著旅游”,采用一些純自然生態和土著傳統文相結合的景觀。新加坡是“農業科技公園”,把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相結合,創建具有觀賞、休閑和出口創匯的多功能十大高新科技農業開發區。馬來西亞是把“國農級農業公園”建成富有熱帶特色、少數民族居住地的集農、林、牧、漁、旅游、觀光于一體的農業園區。
在我國,臺灣的觀光農業是農業與旅游產業的結合,觀光內容多種多樣,類型有:休閑勝地、農舍或鄉村旅店、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觀賞和研究、品嘗野味的休閑旅游、綜合性休閑農場。內地的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海南、陜西、江西、四川、浙江、河北、重慶、福建、湖北、湖南、遼寧等地出現了多種類型、并走向多元代和經常性經營的觀光農業園區。
2城郊發展農林生態觀光園區的現實性
當今,生態觀光,生態旅游又成為新一輪的熱點,用現代高新技術來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簡陋,以現代技術手段來復制純樸清真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構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環境,這是新時代人類的追求。作為特定歷史經濟條件下的生態農林業旅游、觀光農業、高科技農林業園區等等已開始升溫。建設觀光農林業生態園區是我國農林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林業現代化和城鄉園林一體化(大地園林化)并與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
城市由城區和郊區組成,城市的生態建設只著眼于城區內的園林化生態,不進得、不生視效區的生態建設,與郊區脫節,這是城市生態建設的問題和誤區。郊區具有許多生態建設的優勢和條件,規劃建設生態觀光園區,是城郊生態建設一體化的具體體現。
現代都市城區人口百萬以上,節假日、雙休日城郊休閑旅游(農林生態游、綠色休閑游、自然景觀游)人數日漸增多,發展并規劃農林生態觀光園區,已是現代城市創建“生態市”、“園林城”、“旅游城”的需要,不僅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還具有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現代都市城郊建設的現實意義。
3城郊農林生態觀光園區的類型
3.1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距城市10km以內,開發特色農園(果樹園、花卉園、蔬菜園、漁場、養殖場等),讓游客觀光游覽,入內摘果、采菜、賞花、釣魚、選蛋等,享受田園樂趣。
3.2農業公園按照公園經營形式,把當地農業景觀作為基礎的綜合性觀光游覽區,并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的公園。經營范圍廣泛,休閑、旅游、度假、食宿、物(農產品)、會議、娛樂等設施比較完善,可在園內展示名優特品種,舉行各種節慶活動。園區一般規劃有服務區、景觀區、森林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
3.3休閑農場這是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還可住宿、度假、游樂。
3.4田園化農業主要在城市近郊發展,以園藝術農業為主,種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樹、水產養殖,結合村鎮改造美化環境,集農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園、農舍于一體,同時輔以實驗、實習、游覽等服務設施。可以使游客游覽田園化農業景觀,體驗農業生活:為非農者是提供調劑性勞動:為學生實習勞動、青少年科普學習及國內外有興趣者提供學習交流的場所;也可結合安排城市下崗職工。
3.5農林業科技園區是農林業旅游與科技旅游相結合的產物:充分發揮農林業科技進步的優勢,廣泛應用國內外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進行農林業科技研究、試驗、示范、推廣、生產、經營等活動。在科技引導生產的同時,向游人展示現代科技的無窮魅力。
3.6花卉植物園是郊區綜合性植物園,匯集數量較多的草卉、經濟植物和觀賞植物品種,保存野生植物資源和珍稀瀕危植物,引進國內外重要植物園,匯集數量較多的草卉、經濟植物和觀賞植物資源品種,保存野生植物資源和珍稀瀕危植物,引進國內外重要植物種類,合理配置,結合林草等優美景觀的相間布局,成為種質資源豐富、園林景觀優美、具有觀賞、游覽、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場所。
3.7森林公園以林木為主的大農業復合生態群體,多變的地形、遼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灘、溝谷、草地,成為人們回歸大自然、科普、觀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處。一般距城市10~20km為好,遠離城市污染,空氣清新自然,森林景觀濃厚。
3.8民俗旅游選擇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莊,利用農村特有的民間文化和地方習俗為農業觀光休閑活動內容,展現濃郁鄉土風情和濃重鄉土氣息。典型純正的民俗多分布在遠郊,此類旅游距城20km,以外,可作為一日游的中途路經游。
4農林生態觀光園區的規劃
任何一個生態觀光園區的規劃必須進行四個步驟:第一步為調查研究階段。收集有關基地自然、環境、歷史、農林業背景資料,調查規劃范圍、用地情況、區位特點:主題定位、項目類型、時間和投資情況等。第二步是資料分析階段。分析研究資料,并定出規劃框架,明確規劃內容,初步勾畫出整個園區用地規劃布置。第三步是方案編制階段。完成方案圖件初稿和文字稿,形成初步方案,經討論、論證、修改初稿后形成正稿。第四步是形成成果文本和圖件階段。包括規劃框架、風格、布局、分區規劃、綠化、道路、水電、技術經濟指標等文字內容和相應圖紙。
參考文獻
[1]孫薇.論創建園林城市與實行郊區大地圖林化[J].防護林科技,2004,(6):41~42.
關鍵詞:生態園林:規劃與建設;問題及對策
1、 當前城市生態園林規劃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城市生態園林規劃與建設中由于規劃的指導性不足、深入研究少或研究范圍狹窄或研究方法不足而存在的一些問題:(1)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按傳統的模式常常僅有綠地系統的規劃,缺乏由生態學、經濟學、美學等理論和原理指導的城市生態園林系統的整體規劃。(2)在城市生態園林系統規劃中,大多只做綠地規劃,而且僅突出考慮的是公共綠地的設置、范圍服務半徑和面積,忽略了城市生態園林系統中各系統間的生態關系。(3)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注重綠地率等指標,而缺乏對“點、線與面”有機整體的生態學指導。(4)目前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指標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發達國家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5%,我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的最高值達到33%,而絕大多數城市綠化覆蓋率在20%左右;發達國家公共綠地人均占用量達4m2,我國公共綠地人均占用量只有0.6~3m2;發達國家綠化率達20%,我國綠化率只有5%~16%。(5)對城市生態園林系統中各系統的認識限于傳統園林范圍之內。僅僅停留在功能及美學意義上的景觀布置,同時也忽略了各植物群落結構、物種生態位以及種間的關系。(6)對于單位綠地、居住區綠地等的綠化,一般只提綠地率指標.不同程度或完全忽視綠地斑塊的相互生態關系及面與點線形成的生態關系.也缺乏對其跟蹤調查與監督。(7)對道路、濱河等線狀綠地往往強調綠地率及功能性的遮蔭及美感。忽略線狀綠地在城市生態系統殊的生態地位。(8)樹種選擇時以建設方及規劃方的個人喜好為主,甚至出現“長官”意志樹種。缺乏生物多樣性方面的考慮,對各類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組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缺乏系統研究。
2、完善城市生態園林規劃與建設的對策
2.1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
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發展,就是要拋棄以犧牲環境、資源和生命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增長的思想與做法。貫徹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時,首先要牢固樹立“綠色GDP”的經濟發展觀,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倍加愛護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其次要加強法制宣傳,特別是環境保護法的宣傳與教育,在全社會中努力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促進發展的良好氛圍。切實增強全體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四。第三要廣泛宣傳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重要意義,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群眾性生態科普宣傳活動,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和增強公民生態意識,切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第四應通過建設具有集生態科普、生態旅游、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示范等功能子一體的生態園林景區。供人民休息、游玩,發揮其潛移默化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的生態意識和積極參與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能力。
2.2 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搞好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與設計
科學規劃是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態園林規劃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類的福利為出發點,追求與實現人、園林植物及其景觀、城市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應用城鄉規劃學、生態學、系統學、風景建筑學、植物學、林學、藥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認識到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城市外部其他生態系統必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必須用系統的觀點從區域環境和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考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態園林的發展戰略規劃;以生態學中廊道的作用、結構與斑塊的關系等理論為城市道路、濱河等線狀發地提供科學選擇依據.以景觀生態學中斑塊的大小、形狀及邊緣生態效應等理論應用子城市生態園林中點及重點面的規劃,主要尋求城市中點及主要專用綠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態效應及其相連關系;運用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島之間以及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修建“廊道”(綠化帶),把這些分散分布的公園、綠地連接起來。以形成城市生態園林的有機網絡。堅持環境優先、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按照環境保護的要求,深化城市總體規劃的內涵,做好城市生態園林規劃,使城市市區與郊區甚至更大區域形成統一的城市生態園林體系。要科學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設置城市生態園林。確定以環境建設為重點的城市發展戰略。優化城市區域發展布局。使城市的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要貫徹“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理念,要開發新技術,大力倡導節約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編制規劃時要有超前性和預見性。規劃一定要站得高,全盤考慮,即使近期實現不了,要本著富規劃、窮建設的思想,積極推進實施啪。
2.3 運用科學原理構建城市生態因林
1)以生態系統平衡為主導,構建城市生態園林系統
生態系統平衡是指生態系統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功能、效益最佳。植物群落是城市生態園林的主體結構,也是城市生態園林發揮其生態、環境與社會效益的基礎,通過合理地調節和改變城市生態園林中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與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良性生態系統“生態園林”。在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中,應強調城市生態園林系統整體性,注重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選種,因勢賦形,使城市生態園林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與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拓展城市生態園林的內涵和外延,以維護城市的生態系統平衡。以發揮城市生態園林的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形成 城市綠肺”,改善城市呼吸系統,消除“熱島效應”。
2)按物種生態位原理。搞好城市生態園林植物配置
生態位是指某一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它體現和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問的關系。對不同分布區類型、光生態類型、水分生態類型和土壤生態類型以及物候類型的植物,可進行因勢利導的科學合理安排與因地制宜的配置。能否貫徹好生態位原則,直接關系到城市生態園林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關系到植物可否正常生長、發育、繁衍、定居和生態園林的興衰與成敗。在城市生態園林構建中,在追求生態美、人文美、自然美、個性美的前提下。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按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需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色澤豐富、種群穩定的高大、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問互相補充,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形成優美的景觀。在污染嚴重、氣候條件惡劣等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選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植物作為建群的物種,促進城市生態園林中種群的時空結構建立和群落的形成。時間結構要求各種植物特殊發育節律有關的時間成層現象:水平結構要求以不同地段內有差異的地形和無機生境鑲嵌為基礎,形成園林的五彩繽紛的圖案。空間結構指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結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增加視覺美學效果,如槭樹、杜鵑兩類植物在個體大小、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異較大。按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分異進行配置,既可避免種間競爭,又可充分利用光和養分等環境資源。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
人類渴望自然,城市呼喚綠色,城市生態園林以豐富的植物為材料、模擬與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改善城市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和觀賞能需要。它是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生命科學與人文藝術結合的產物,現代城市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建設與發展應該以人為本,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把關心人、尊重人作為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建設與發展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良好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王浩,趙永艷.城市生態園林規劃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