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規劃與建筑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景觀建設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居住區綠地的生態功能、景觀效果和服務功能對居住區環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區規劃的任務就是為居民經濟合理地創造一個滿足日常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適方便、衛生、安寧和優美的環境。居住區綠地是居住區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綠地在豐富生活、美化環境、改善小氣候、凈化空氣、保護環境衛生、避災和保持坡地穩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居住區綠地設計的原則
1、注重生態設計的原則
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居環境的惡化,以及生態學的發展,生態設計的思想應運而生。所謂的生態設計就是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遵循“以環境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簡單而言,它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某一尺度的場地進行規劃設計,著重營造體現自然生態環境和植物群落景觀的空間。居住區綠地設計就是要融入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將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一方面滿足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進自然環境系統的平衡發展,使人與自然高度和諧。
2、體現人性化的原則
居住區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因此居住區綠地設計要體現人性化的原則。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居民的戶外活動逐漸豐富,對休閑、健身、交往空間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區綠地設計過程中就需要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特點進行環境設計,體現空間的適用性和多樣性,從而為住戶提供多樣化的室外休閑公共活動空間。
3、塑造場所精神的原則
場所精神從廣義方面可理解為所在地方的地理、氣候、風土等自然精神和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狹義方面則是指景觀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條件的利用及表現。很多人在設計過程中將居住區綠地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來看待,設計的形式浮華空洞,沒有氣質。實際上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內涵特質,這種內涵特質是在自然與人文歷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居住區綠地設計只有充分尊重所在場地的內涵特質,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才能避免當前居住區設計中盲目地追求洋設計。
二、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與景觀建設
1、合理的組織空間
充分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挖掘住宅樓區土地潛力,以擴大綠化面積,彌補綠化用地的不足。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樓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變居住區的生態環境;而用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間,還能使兩側的景物互為因借,彼此襯托,花架在這里作為中景,使空間具有遠、中、近3個層次,產生空間延伸的效果。
2、合理的小品景觀
合理的布置園林小品,以豐富小區綠地的內容,增加游憩趣味,使空間富于變化,起到點景的作用,也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觀賞的場所。在居住環境中,小品不起主景作用,在景觀構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完善居住環境、提高環境質量、創造環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品造價低,見效快,對居住環境起到點綴、陪襯、填白等綠化景觀的輔助作用。小品的設置宜精不宜粗,體量不宜大,要根據居住建筑的形式、風格,居住環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層次及愛好,空間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當地居民的民俗習慣,選用合適的材料。小品的形式與內容要與環境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成為有機的整體。精致而小巧的花架、流動的噴泉、體現生活情趣的雕塑小品,能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同時也能很好地體現文化主題。小品在居住區硬質景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小品往往成為人們視覺的焦點和小區的標識。園林小品不僅要有形式美,還要有深刻的內涵。只有表達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因此,園林小品的設計要巧于構思。
3、重視水景設計
人的生活離不開水,自古以來的城鎮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特別要重視“水景”的設計。那么,水景設計的要點是什么呢?一是水質,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難的是成景。“一潭死水”會讓住戶掩鼻而過,叫苦連天。居住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也應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設計的同時,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綜合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氧量。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并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高低起伏,即體現自然,又節省費用。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時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等,讓人們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因此,關注居住區綠地綠化質量已成為當今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建設富有特色和個性的居住空間環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們每個設計者在規劃設計上不斷創新,不拘于前人的成見,不囿于已有的經驗,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夠創造出自然、親切優美舒心的居住環境。
4、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居住區綠地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住區的植物配置不僅僅是利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來營造視覺效果的景觀,同時追求生態化與多樣化,以植物學、環境學、生態學等為基礎,根據生物的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使居住區綠地景觀生態系統與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因子組成有機整體,體現環境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創造舒適、衛生、寧靜的生態環境。
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義就是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間的存在競爭、共生、寄生、他感等關系,因此在進行植物配置時考慮植物種間的關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種種植方式相結合,通過多樣的植物種類和復雜的結構達到植物群落的穩定,營造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同時,突出特色種植,采用主題園形式,形成主題化的綠色景觀。
植物配置還要注重地域特色,考慮觀賞性與鄉土化的關系。以當地優良的鄉土樹種作為綠地植物配置的主體,合理使用外來樹種,點綴少量各類觀賞性植物,通過常綠、落葉植物相結合,觀花、觀葉、觀果、觀干植物結合來形成多樣性、藝術化的景觀。
在植物品種的布局上,還要充分考慮園林植物的醫療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適當的多運用松柏類植物、香料植物和香花類植物,這些植物的葉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類物質,不僅對空氣中的細菌有殺傷作用,而且人呼吸這類芳香物質,有提神醒腦、沁心健身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須將藝術文化內涵和生態園林的科學內容充實到綠地的規劃設計中,既體現居住綠地景觀的個性與差異性,同時滿足人們不同的,多樣化的需求,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黃立藝.淺探現代園林景觀建設的藝術化[J].農家之友.2010(07).
關鍵詞:生態建筑;景觀設計;原則;要點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建筑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景觀設計要不斷以提高建筑使用群體滿意度為前提,加大建設生態建筑景觀的力度,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規劃的效率和效用,從而使居住人員能夠充分感受建筑景觀的美好,提高人們對建筑的滿意度。當前,人們對建筑環境越來越趨于綠色生態的方向,由此生態建筑景觀規劃設計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打造綠色生態建筑環境是以后建筑景觀必然的發展方向。本文就是針對生態建筑景觀設計提出一些見解,力圖為提高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參考思路。
1 建筑景觀設計原則
1.1 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是構建建筑實體周圍環境的重要環節,因此建筑景觀設計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首要出發點,從而增加建筑的滿意度,發揮建筑建設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觀設計要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要發揮以人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體的心理,并針對不同年齡的居住人群對建筑景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從而使各個年齡階層人的需求得以兼顧,只有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切實提高建筑的效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得以放松。
1.2 生態性原則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建筑景觀規劃已經成為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就要充分遵循生態性的原則,力圖把建筑景觀設計為綠色低碳生態的居住區,這樣就可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把建筑打造成園林化居住園區,提高人們的滿意度和舒適度,使建筑使用群體可以充分與自然和平共處,享受自然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樂趣。因此,在建筑景觀規劃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圖使用建筑周圍原有環境要素,使建設與原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1.3 功用性原則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們需求的滿足,同時還要保證建筑景觀功用性的發揮,要保證建筑景觀規劃能夠滿足人們對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說休閑以及運動和娛樂,這就需要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考慮相關設施的建立,比如一些運動器材和場所的規劃,同時還要設置一些休息的區域,使人們能夠有合理的交流場所,增加建筑使用群體的溝通,使建筑居住人員之間能夠增加親密程度。因此,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階層和年齡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區域,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同時要塑造景觀的藝術效果,使建筑景觀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體。
1.4 地域性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不能毫無依據,盲目推陳出新,要根據建筑坐落地點的整體風格進行景觀的構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觀整體色彩風格可以體現地域化的特點,這樣可以增強建筑景觀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觀與周圍大環境和諧統一,防止由于過于個性化的設計帶來的不協調,使建筑景觀、建筑與建筑依托的大環境能夠形式一致。
2 建筑景觀設計要點
2.1 景觀道路設計
建筑景觀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規劃設計,要充分發揮人行優先的原則,避免車輛使用對居住環境的影響。要充分設計道路的主次,要協調人行到與車道之間的關系,做到人車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擁擠和堵塞,避免對建筑使用群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建筑景觀道路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協調道路與周圍景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建筑的整體元素及周圍布景,設置一些小路,從而增加景觀的趣味性,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便于人們近距離的接觸自然景觀,使人們增加美的感覺,增強對建筑及周圍景觀的熱愛程度。
2.2 景觀植物規劃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中,植物是景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觀植物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建筑景觀植物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的適用性,充分保證種植植物能夠成活,并對造景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植物的選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樹種、病蟲較少、對人體沒有危害的樹種,這樣可以保證樹種的有效性。在種植方式上,要特別注意樹種的配合,注意喬、灌木、草以及常綠植物的搭配,充分創造建筑景觀效果。在植物選擇過程中,還要注意層次性,使景觀構造能夠體現層次性,要充分保證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養護的難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發揮景觀植物的功用性。
2.3 建筑小品設計
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發揮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別注意建筑小品的設計。建筑景觀小品能夠起到點綴作用,增添園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建筑整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人們能夠得到更好的視覺享受,同時能夠置身生態環境當中獲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諸如座椅、花架、燈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設計中要根據建筑整體意境進行合理規劃,使建筑小品能夠充分融入到建筑環境中去,并且能夠使靜態的環境得以靈動起來,同時要注意建筑小品設置要突出特色,豐富建筑景觀內涵,使建筑使用群體能夠自覺喜愛建筑景觀,并樂于走出室內,充分感受大自然風光,增加建筑滿意度。
3 結語
建筑景觀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環境及整體布局,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綠色和生態的理念,創造適合人們居住的美好環境,精心設計建筑景觀各要素,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與建筑實體的協調,創造一種視覺沖擊,從而增加人們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滿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人們對建筑的喜愛程度,使人們能夠充分與自然接觸,在居住環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感,同時,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進建筑景觀規劃設計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瑾.綠色建筑景觀設計淺析[J].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當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創新與審美價值取向[J].文藝研究,2009(1)
[3]袁毅.淺析建筑景觀設計中人文思想的體現[J].山西建筑,2008(9)
[4]董冰.建筑景觀一體化環境設計研究及實踐[J].新建筑,2012(2)
【關鍵詞】居住環境;景觀規劃;疏散場地;出入協調布置
Common problems and treatment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Li Fang
(Xinjiang Petroleum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Karamay Xinjiang 834000)
【Abstract】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reflect the Habitat concept of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cultural,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smart and green health. In this paper,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Key words】Living environment;Landscape planning;Evacuation site;Discrepancy coordination arrangement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也更加關注,住宅小區環境的優劣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更是健康的需要,更是體現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生活小區的開發及建設者表現出以景觀,環保,文化,生態,休閑,智能及綠色健康為主題的人居景觀設計理念。也就是開發建設者已經開始設計居住小區的景觀休閑文化,促進住宅小區環境向更好方面努力。
對于住宅小區景觀的規劃建設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視,購買房者希望自己所在的物業,能夠在今后的居住中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開發建設者也希望居住小區景觀給賣房帶來好運,同時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竟爭力。但現在生活居住小區景觀在設計和建設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如建筑強調個性突出與張揚,景觀建設與周圍缺乏協調,傳統景觀保護差等。雖然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和一些地方在設計規劃宏觀上做出引導作用,但是在景觀研究方面做的工作很少也遠不夠。在經過多年實踐及總結中可以認為,居住生活小區在規劃設計中問題比較多,從室外地形與建筑設計的關系,小品設計,水景布局等方面就小區環境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淺要分析探討。
1. 住宅區域環境地形利用問題
好的生活小區地形設計,對居住區的景觀有著難以代替的效果,對營造微地形上景觀空間有著重要的意義。很多用于建設居住小區沒有大的地形貌起伏狀,空間的分割與處理只有利用植物和景觀墻的手法達到,局限性大并加大了建設費用,用多了并不覺得新穎。
1.1 址形營造要適應傳統的風水習慣。中國傳統園林強調背山面水規則,其中山即靠山的意思,而地處北半球的中國,建筑物面向南易得到更多陽光,只有堆土在北向后,滿足傳統意義上的心理需要。而另方面北向地形較高對于抵擋北風是極其有利的。但是由于居住區的用地一般不會很大,地形由人工營造的尺度也極其有限,否則對于窄小土地則有壓迫感,影響到居民的心理感覺,據此,應該要求居住小區地形的高差一般不要超過2m為宜。
1.2 地形設計不要超過荷載能力。根據居住小區設計導則要求,要規劃停車位置,大型住宅小區如果規劃中設有地面停車場地,也就沒有綠化及景觀用地,這就是為什么多數大型居住區都建設了地下停車庫的原因。但是地下室的建設對于景觀規劃的限制十分明顯,如上面覆土就是最限制的。對于地下室頂板的設計,其承載力及板厚要考慮很多因素才能保證安全耐久性。
1.3 地形設計土方平衡是重點的考慮。在建設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中,早就做好了土方的平衡,對于設計的±0.00取值,相對于整個小區的景觀規劃關系重大,如果取值過高會需要大量土方運入,或者房屋室外環境有很多的臺階,極其不利老年人出行; 取值過低有很多的土方需要外運,增加了建設費用更不利于小區土方的改良。合理的土方設計是在土方平衡后約有地表0.3~0.5m厚的土方要運入,達到改善土壤利于種植綠化的需要是最合理的。從設計上看地形的處理應按照自然規律,宜山則岳,適水則澤,連綿有序,續斷有理。中國古典園林講究自然法則,地形營建的出現與消失不要突兀;地形設計應相互關聯,互相呼應,遵循和合乎自然規律。
2. 建筑設計與景觀的協調
2.1 建筑物入口門廳與景觀協調布置。許多景觀設計沒有做到建筑物底層入口,門廳相協調的合理布置,主要是施工圖不可能表示底層與室外的環境關系很清楚,另一方面是建筑底層設計與景觀設計在這個重要交叉點上成為盲區。例如建筑物入口臺階,無障礙坡道等,建筑結構認為應該由豎向設計來做,而豎向布置認為這是建筑物部分由建筑完成,造成在協調上不認真存在的問題。經驗表明應先由建筑提出方案,組織雙方人員協調會由景觀深化設計,這樣有利于住宅出入口與室外環境的有機結合。
2.2 景觀設計要保證消防通道及設施的完備。在一些居住小區消防通道交給景觀設計完成,但景觀設計往往只滿足消防車通行的功能,對于結構是否滿足很少進行考慮,特別是一些景觀規劃設計中,對于景觀的效果特別重視,對于消防車通道的隱形車道推薦較多。如設計4m寬的行車道一半做成硬質的,而另一半則為綠地,在結構上沒有采用消防車通道應有的結構形式,事實上存在著使用上的安全隱患。
另外一個是在8mX15m消防登高的施救場地上,按照規范要求最邊與房屋外墻的距離是大于2m~5m,這個地面距離往往會有一些地下窖井,為了能增加綠地面積,景觀設計會把該綠地擴大到8m左右,有時因重視不夠還在該登高處種植大型喬木樹,這就違背了消防的需要而留下安全隱患。
2.3 景觀設計要留足道路和停車場地。在景觀設計中對于地面停車量不要有過多的增減,特別重視規劃時的殘疾停車位要求。在居住小區地面停車場規劃考慮時,很少考慮停車場與景觀環境如何處理,只是根據需要安排一個停車場即可,但這會嚴重影響到景觀效果,需要綜合考慮科學布置。
小區的景觀道路應與建筑規劃道路為基礎,進行合理優化調整,達到更好的景觀布局,優化調整時要考慮建筑給排水及配套管網的規劃走向。但是在居住小區道路的規劃設計中,景觀道路的設計多數都是按照建筑規劃提供的路網進行下一階段的設計,很少對建筑的道路或停車場提出優化考慮,特別是一些銜接的道路,即沒有消防登高要求的小區內滿足通行的道路,建筑設計只是考慮通行方便的功能,很少想到道路對小區綠地的分割,對這個建筑小區景觀規劃的影響。這就要求景觀規劃時與建筑設計的溝通協調,最大限度滿足景觀營造功能上的需要。
住宅小區在非機動車出入口,殘疾人坡道的設計中,必須遵循人性化,方便合理的布置理念。由于在景觀設計上的細節考慮不周,特別是在非機動車出入口上設計了花壇,使居民出入造成了不便。對于建筑物出入口的坡道,許多景觀設計時坡道基本上是結合入口花壇設計的,因花壇與坡道互相影響,坡道轉彎時沒有需要的空間而受阻。這些細節設計中有時難以發現,設計人員的實踐經驗極其重要。
2.4 地下室出入口與疏散場地設計。對于地下室出入口與疏散梯的設計,要結合景觀整體布置考慮。如果設計要求遮蔽時則要選擇合理方案,與小區景觀盡量協調。地下室設計的防火分區都要有多個出入口疏散梯,居住小區疏散梯一般都會結合地下室的排風井道進行設計,但在景觀小區疏散梯要優化設計外表美觀。對于現在通行的作法是在建筑外墻設計木格柵或者在建筑頂加設小型花架等處理。
在進行地下室出入口疏散梯處理時,景觀設計要特別重視出入口的開啟方向,因建筑設計提供的總圖在建筑上表示的并不詳細,疏散梯的開門位置往往同單體圖不協調,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求建筑設計提供疏散梯的開啟方向,便于同景觀規劃的道路相連接。在地下室排進風井的設計中,在滿足建筑排進風面積和高席度前提下,優化美化該部位。在景觀設計中對于排進風井重視進風井設置,規范中對進風井百頁下沿格柵沒有排進風要求十分嚴格,一些進風井百頁下沿距地面很低,多數達不到1m,在景觀設計時很容易在豎向填土時堆的如此高,綠地排水影響進風的使用功能,要特別引起重視。
現在對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時,對排進風井深化設計多采用墻面裝飾或離開井道安全距離外種植遮擋處理,較多的種植桿高的對井道有好的遮蔽作用,同時不能對排風進行阻擋,達到景觀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效果。總的來說在景觀設計中只要對建筑底層平面及地下車庫出入口,通風口,采光井,人行出入口,水電及市政配套井位,配電室等設施充分了解,才能避免產生矛盾而不易收口,利于提升景觀檔次。
3. 建筑小品布置
建筑小品在住宅小區環境中占有重要位置,合理的小品供居民休息,展示及方便居民使用的設施。小品一般沒有內部空間,體量小造型新穎,富有特色講究愚意。現在居住小區的小品設計非常普及,要憑借其自身藝術感染力,為現代景觀規劃注入新的活力。景觀建筑小品在小區可美化環境,豐富情趣,為居住者提供文化休閑的便利。由于諸多因素影響,景觀設計建設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3.1 居住區的空間有限,多數是在有地下室的綠地上設計和建設,這就產生一個最常見的沉降的問題,需要景觀小區小品基礎設計放在同一斷面上,否則產生的不均勻沉降會對小品產生破壞,且影響到實際應用效果,并帶來安全問題。尤其是士地面建水池或高細的桿件,水池的滲漏水及高桿件的穩定性都是需要謹慎處理的重要問題。
3.2 對建筑小品之間的空間和視角處理。現在一些小區的景觀設計缺乏系統的理論根據,一般都是套用現成的相關規劃設計圖紙,因此小品的視覺,空間及體量上,多數設計均沿用城市景觀設計尺度,不考慮小區特殊性而生搬硬套,對場地小用地有限的居住區不協調。而對小品的選擇性設計時,要結合場地現狀適宜的休閑集聚空間。如小區設廣場時不少景觀設計熱衷于采用大尺度,硬化場地面積很大,這就存在一個認識上的偏差,居住小區要那么大硬化場地對環境有什么利?反而需要的綠地卻沒有了,小區最主要的是綠化面積這個原則不要失去意義。
3.3 小品的風格要協調,主題要明確。在居住小區小品設計或用種植作為主題。正是這樣容易亂。相互間又不呼應連貫,特別是現在一些別墅區都喜歡用歐洲或地中海的建筑風格,景觀設計也力求向這個方向靠攏,但是缺乏對歐洲或地中海的建筑風格的理解和認識,其這些景觀又套用中國的園林,不淪不類屬于什么風格很難協調。
3.4 對于雕塑作品設計慎重,主題明確。隨著時代朝流的涌現一些著名的雕塑進入小區,在一些住宅小區“大姆指及思想者” 形象也進住了。一個方面是需要的雕塑小品太少滿足不了需要,另方面是因為居住區建筑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嚴重。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應對環境的雕塑作品從主題,體量,尺度和材質顏色上提出具體要求。另外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對座椅,燈具及垃圾點也是重要的考慮內容,但是往往被忽略。一些居住小區環境中為圖省事,找一份既有圖去用,達不到使用效果。由于每一個小區有其自身的特點,應當獨立設計合適布置座椅,燈具及垃圾點,使之成為一個景點及亮點。
4. 居住小區水景的規劃布置
居住小區布置水景不僅是滿足人們觀賞的需要,更是使人們在生理,心理上產生舒適的感受。尤其是水可以有效調節環境小氣候的濕度和溫度,對生態改善作用明顯。水景在傳統上應用較多的手法,有著其它景觀無法替代的動感。現代的住宅區許多是用人工的方法修建的水池,人工瀑布,噴泉或山水結合的自然流水,使環境空間擴大,層次疊加靜中有動的趣味。
4.1 居住小區水景設置合理性,現在的住宅規劃中,水景是一個重要考慮的內容,不論是靜水,動水,跌水或噴泉,或多或少可能涉及到水的問題,由于氣候環境因素對水的運營管理十分關鍵。水景建成后交付物業管理后,多數從管理費用出發運行并不是很多且不正常,使水質富氧化,變色有味影響了居住區的空氣質量。使得水池回填土種植花草,合理的解決景觀設計的科學性,解決水質的自凈,流動等防腐防氧化的功能。北方居住小區水景設計應用更加注意,水資源短缺及季節性冬季時間的漫長制約其使用效果。寒冷冬季水管排空,凍土層較厚困難比較多,這些防凍措施如處理不當則處理難度大,管理使用成本高。
同時還要重視水景基礎不要跨越地下室位置,尤其是高層建筑地下室占用很大面積,上面綠化及建水池,雖然效果當時可以但環境的變化及基礎的下沉,產生沉降開裂的滲漏是很可怕的事情,查找位置十分困難,處理不妥整個地下室無法投用,其損失是很明顯的。
4.2 水池的安全非常重要,規范要求當水池深度超過600mm時要增加防護欄桿,現在許多景觀設計時追求水池自凈功能,而主要的還是追求景觀效果,對安全防護考慮較少,教訓報道也是經常出現。
居住小區水景的設計對采用的流量泵坑妥善處理,一些噴泉水景的泵坑受地下水影響,深度小于1m,只能安裝臥式泵,對泵的使用選擇很重要,布置放不進泵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另外在水景設計時要考慮水景的形式,高度,式樣,燈光及動力狀況,在優化設計時全面考慮達到最佳效果。對景觀燈的位置及顏色認真選擇,否則效果不會理想。
綜上淺要分析可以認為,現在廣大生活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處于起步階段,專業人才知識水平及技術應用經驗并不豐富,要趕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營造居住區土地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環境任重而道遠,需要設計者從人性化和對社會的高度負責精神,跟上時代步伐探索人居景觀設計的理念與新方法,滿足人類生活的不斷提升要求。
關鍵詞: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環境質量
中圖分類號:F1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人們對自然風景觀念普及的同時,景觀設計也早已深入人們的視野,"景觀" 與規劃、園林、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我所認識的景觀設計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這個概念更多的是從規劃及建筑設計角度出發,關注人的使用,即與作為自然和社會混合物的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1. 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意識
建立生態意識的首要問題是確立自然生態觀,自然生態觀基于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認識,既包括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人類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觀念,也包括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體選擇的概念。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人應該適應自然,而且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創造適于人居住的環境。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歷史悠久的造園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景觀也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
1. 1 城市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來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歷史悠久的造園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景觀也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規劃設計,因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的雙重破壞而興起,以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為己任。與以往的造園相比,最根本區別在于,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創作對象是人類的家,即整體人類生態系統; 其服務對象是人類和其他物種; 強調人類發展和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
1. 2 城市規劃中生態意識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設計,就是具有環境意識的設計。將建筑融于自然,使其與自然有機結合,保持地方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持自然環境要素不被破壞,因為自然景觀和大自然的環境質量,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計結合自然的觀點應該說更符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應取得一種和諧的關系。在建筑實踐中,以中國的風水理論為代表,風水理論對選址模式的論述,其實質是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這種環境觀是人們認識自然的基礎。西方現代工業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因而人們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師認為建筑物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應表現建筑與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 景觀規劃中的生態設計策略
當前,生態化建設實踐正在我國蓬勃展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及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態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人、城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型城市與傳統城市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生態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五大特征。
2.1 設計原則
2.1.1 穩定性原則
景觀在自然或人為干擾下不斷發生變化,不同強度的作用力產生不同的生態反應。不受干擾時,景觀水平結構向同質化方向發展,景觀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適度干擾可迅速增加異質性,景觀還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而嚴重干擾則使異質性迅速降低,景觀難以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產生新的動態平衡。
2.1.2 生態美學原則
景觀作為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不僅具有經濟、生態價值,而且具有美學價值。
2.1.3 實效性原則
景觀生態規劃強調生態合理性,即相對符合自然規律合理規劃,以達到符合人類生態的長遠利益,在規劃中深入分析區域及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能流與物流特征以及規劃實施后的生態風險等,維護與改善景觀的生態完整性,達到生態合理性。同時由于人類在景觀系統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也決定了景觀生態規劃必須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二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3. 生態原則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
景觀規劃設計利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地理學、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市政工程設計等學科知識,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使景觀空間格局和生態特性及其內部的社會文化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達到景觀優化利用。充分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景觀設計學要解決的是“一切關于人類使用土地及戶外空間的問題”。在有關環境規劃設計的領域內,景觀與生態的關聯最為密切,景觀設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態價值取向作為一種嶄新的景觀設計目標,是景觀設計發展到今天的必然趨勢,現代景觀的生態設計則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 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系。景觀生態適宜性分析是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部分,其目標以景觀生態類型為評價單元,根據區域景觀資源與環境特征、發展需求與資源利用要求,選擇有代表性的生態特性,從景觀的獨特性,景觀的多樣性,景觀的功效性,景觀的宜人性和景觀的美學價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觀類型內在的資源質量以及與相鄰景觀類型的關系,確定景觀類型對某一用途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劃分景觀類型的適宜性等級,適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體性、因子疊合法、數學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邏輯組合法五類。由此可見,景觀規劃設計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
3.1 景觀生態學理論指導公園景觀建設城市園林綠化是對城市公園系統、綠地系統和城郊風景區的規劃與管理,城市是其對象與主體。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動態變化的特定景觀,也就是說,城市園林綠化的主體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其主要特點在于自然景觀的破壞和人工景觀要素的擴大。
3.1.1 具體表現
( 1) 工業拼塊數量增多,環境污染源增多、面擴大;
( 2) 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
( 3) 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模地和綠地拼塊;
( 4) 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呈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都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來維持其正常運轉。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建筑;生態選址;節能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生態條件下的建筑選址考慮
建筑選址的選擇對于以后項目建設的各個方面都有決定性影響。選擇基址不僅要符合經濟標準、而且還要尊重國家和地方各種法律規范。選址工作要從整體的角度做綜合考慮。基于生態條件下的建筑選址既要將土地使用、建設密度及其環境保護都納入考慮范圍之內,還需要深入到每一個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細節當中。生態選址較之于傳統意義上的選址,在于它將生態環境作為選址時的重要因素而考慮。
基于生態條件下的建筑選址中,最主要考慮就是這個位置是否適合建設,以及建設后是否適合今后的發展。因此,對于分析和評價基址的各種優缺點就成了生態選址的關鍵所在。對于這一階段,要分析每個可能的地點,列出其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各自優勢。例如,在確定適合住宅發展項目的基址時,就應當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網絡的連接。對于被選基址的資源和能源潛力需要認真加以評估,尤其是對于水資源的狀況和以太陽能、風能為基礎的能源系統的潛力。在基址選擇過程中,識別社區的發展對該基址以及其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這個問題需要通過對生態環境的研究來解決。這些研究應當是包括土壤侵蝕、植被及其生長地的保護、水和空氣污染以及垃圾處理等。通過對建筑具體選址優缺點的分析,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和諧的居住環境,避免對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影響或者破壞,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還需要通過修復各方面的生態平衡而有效地改善建筑周邊環境。
生態選址及分析是生態建筑活動的首要基本問題。中國傳統風水理論選址的基本原則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我國“天人合一”樸素哲學思想理論在建筑選址中的具體體現。顯然,基于生態條件下的,建筑基址選擇應當針對實際情況,結合當地氣候、地理特征以及現有各種社會條件進行具體分析。影響生態選址的因素可分為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自然地理條件如地形、地貌、地質、氣候、土塌、水文、生物多樣性,社會環境條件主要包括現有的建設和設施、現有的經濟社會條件以及現行的綠化和環境保護狀況。
二.建筑生態景觀設計
對于生態景觀設計是建筑環境創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應當把景觀看作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的復合體,通過借助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進行處理,使其在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滿足自然生態的需要,并盡可能恢復已破壞的生態系統,成為注重生態的景觀。
傳統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都是環境要素的視覺質量,而“生態景觀設計 是通過兼顧環境視覺質量和生態效果的綜合設計。其中的操作要素與傳統景觀設計類似,但設計中既要考慮當地水體、氣候、地形、地貌 植物、野生動物等較大范圍的環境現狀和條件,同時還需要兼顧場地日照、通風、地形等具體條件和需求。
可以說,建筑景觀生態問題的妥善解決,有賴于對景觀生態系統更加深入而系統的科學研究,有賴于更先進和可靠的地理信息系統和分析技術及其與景觀生態規劃的結合。(目前景觀生態學定量分析基礎上的景觀規劃還遠沒有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景觀生態規劃還H JNil開始),更有賴于一種新的生態景觀規劃與建設理念及思路的形成,即重視景觀的整體個態效應,同時將人類視為影響景觀的重要因素,從整體上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而最終實現建筑生態景觀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毫筑的節能分析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建筑就像有機生命體一樣,是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并進行能量消耗而得以生存和運行的,在其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建筑從其周圍環境中獲得能源的能力以及對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體現建筑生態性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時,使建筑有效利用能源,將建筑能耗降至最低,從而不但節約能源同時又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生態建筑所關注和探尋的重要內容。
建筑能耗通過生產能耗、運輸能耗及其建造能耗所組成,在各種能耗中,狹義的建筑能耗一般是指建筑運行能耗。顯然在綠色生態建筑的理念下,對于建筑被使用的全過程中,應當充分而有效地使用各種能源。其可以通過三個層面來說,即場地選擇及其規劃節能、建筑設計節能及其輔助設備系統的節能。
對于建筑護結構是建筑能量消散經過的主要部件,外窗、外墻及其屋面保溫隔熱和防熱對于實現建筑的熱工節能起著關鍵的作用。對于外窗的的熱工節能來講,有以下一些主要技術措施,即控制各朝向窗墻面積比,提高窗的氣密性,提高窗玻璃、窗扇和窗框的保溫隔熱能力,用活動裝置保溫隔熱f窗的日照涉及房間在冬季利用太陽能采暖,而窗的遮陽和通風是實現房間夏季防熱的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外墻的熱工節能來講,在北方寒冷地區,建筑保溫尤其重要,在南方炎熱地區,建筑防熱尤其重要。外墻保溫隔熱主要采取外保溫隔熱、內保溫隔熱和單一材料承重保溫隔熱。而對于外墻的遮陽和通風是南方炎熱地區防熱的主要途徑之一,各種通風墻或防曬墻可以起到較好的防熱作用,其中利用植被對外墻進行遮陽防熱效果最好。
對于屋面的熱工節能技術,北方地區寒冷,采取倒置屋面是目前較為先進的一種做法;而針對南力地區炎熱,在屋頂設置通風間層、使用植被綠化遮陽、利用屋面蓄水以及被動蒸發冷卻,都可達到屋面防熱的目的。充分利用自然光是實現照明節能的關鍵。除了在建筑設計方案階段充分利用各種反光體(包括側窗反光體和天窗反光體)外.還可通過采用導光管道的照明技術(包括透鏡折射導光通道、內壁反光導光通道、光導纖維導光管道、通光管導光管道等)。另外從建筑生態技術的角度,根據設計所采取的技術含量的高低,將生態建筑分為低技術生態建筑、中間技術生態建筑和高技術生態建筑三類。在建筑生態設計上通過把概念和具體設計實踐相結合,將會收到客觀的生態效果。
四.結語
綠色生態建筑是把建筑物與能源、環保等緊密地結合起來,對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即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建筑設計中的反映。本文強調設計與生態相結合,利用該理念來進一步探討綠色生態建筑設計方法,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設計理論和設計實踐。綠色生態建筑是把建筑物與能源、環保等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有效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能夠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創造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工作生活空間結構。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應充分利用綠化這一有利的生態因子,為居民創造出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朱奎.綠色生態住宅室內微環境建筑設計研究[J].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