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氧化物的化學性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瀕危植物;羊耳蒜;馴化;化學成分
【中圖分類號】R28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003-02
The Endangered Plant Liparis Japonica’s Domestic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 of Identification
LIUUYongfengLIUI Jieshu
(Medicine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445000,China)
【Abstract】 Liparis japonica is the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protection plant provided by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author has successfully domesticated this plant from wild state within two years. This article tells the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and ha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dentification, in order to save this imminent danger plant, reserve resources for the species and play an active role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endangered plants;Liparis japonica;chemical constituents;domestication.
1羊耳蒜基本情況
羊耳蒜屬蘭科,約250種,廣泛分布于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于北溫帶,我國有45種,約有19種產臺灣,其余以西南為最多。由于生態的破壞和過度的采掘,在全球現已處于瀕危階段,現已被國際貿易公約規定的保護野生蘭科植物的一種。羊耳蒜,蘭科羊耳蘭屬植物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Miq.)Maxim.,以帶根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曬干。別名雞心七、珍珠七。生于溪邊、林下陰濕處。海拔在1400m~2000m之間。土家醫藥學認為全草有活血調經,止血,止痛,強心,鎮靜的功效。能治療崩漏,白帶,產后腹痛,外傷急救等病癥。[1]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假鱗莖卵球形,外被于膜質的白色鞘,下部具多數須根,如蒜頭狀,長6~12mm。基生葉2枚,對生,基部抱合而近對生;葉片狹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3cm,寬4~6cm,基部漸狹,先端鈍尖頭,花莖從中間抽出,高達20~40cm,下延成鞘狀抱莖(每年新發芽才有花莖)?;ㄝ阌?葉軸具翅;苞片膜質,鱗片狀,鈍頭,長1~1.5mm;萼片長卵狀披針形,長8~9mm,先端稍鈍;花淡綠色、黃色至紫色或紫色至綠色兩種,花瓣線形,與萼片等長,唇瓣較大,倒卵形,長8~13mm,不分裂,平坦,中部稍縊縮,其余花被片均較狹窄;蕊柱稍弓曲,先端翅鈍圓,基部膨大鼓出;子房細長,基部漸狹縮成柄,扭轉,柱頭長2.5mm。此花,不但形狀長得像熊蜂,并且還能發出一種相當于雌熊蜂分泌的外激素。雄熊蜂因此把羊耳蒜誤認為雌熊蜂,企圖同花進行交尾,結果碰上了花藥。這種移花接木,就把上面的花粉帶到了另一朵花上。蒴果綠色長倒卵狀披針形味苦,長達1~3cm,寬果梗長約1cm。花期5~7月,果期8~10月。羊耳蒜其馴化是指從山林與雜草叢中采掘回來于(2005年采掘),從野生到家養與場地、基質、光照、溫度、濕度、養分等方面的差異,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馴化過程才能適應。所謂馴化,是在羊耳蒜的栽培與養護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其逐漸適應新的生長環境。馴化時間一般3年,甚至更長。是通過其莖每年發新草,而一株發芽變成七八株時,馴化即告完成,以后進入正常養護。其主要馴化方法如下:分株與防腐從山上采回的羊耳蒜450余株,分六塊,每快75余株集在一起。栽種前剪去腐根與死葉病葉;但要注意不要碰傷葉芽。養護與管理:適當遮陽,保持通風。羊耳蒜怕強曬高溫,需涼爽通風的環境。一般安置在室外連用棚或涼爽通風的樹林下。合理攤肥,干濕相宜。蘭花施肥宜淡不宜濃。宜少不宜多。每隔4周可施由腐熟牛糞、萊麩等配制而成的專用肥水比例為1:10左右。如葉色發黑而尖端發焦,葉很快就壞掉,表示施肥過量,應停止施肥。施肥宜傍晚進行,第二天早上澆少許水。現已測定羊耳蒜的含水量為90,但羊耳蒜土忌過濕,澆水要隨季節變化和土干濕而定,保持一定濕潤即可,春秋季2~3天澆1次,夏季溫度高,水分蒸發快,又是羊耳蒜生長旺季,一般每日早晚各澆1次;冬季溫度低,水分消耗少,可5~7天澆一次。栽培應隨季節調節光照。早春、晚秋及整個冬季,應盡量多見陽光,初夏至早秋則需散光照射。成片栽培的,宜用遮光網遮光。遮光度為70%~80%,時間5~9月。夏季可用遮光、通風、灑水等措施,把溫度盡可能控制在適宜范維,特別是雨季要注意排水,在這期間是該植物能否栽種成功的關鍵幾個月,盡量避免受到強光照射。進入冬季,羊耳蒜在2008年冰雪災害下沒有壞掉,該植物具有很好的抗寒抗冷能力。防病與治蟲:有羊耳蒜苗在采掘時,即發現有葉斑病與介殼蟲,下山后溫度高,濕度大,更易受到病蟲的危害。羊耳蒜常見病害有葉斑病、腐爛病與白絹病。發病前噴保護類殺菌劑,進行防治;羊耳蒜的花主要蟲害有介殼蟲、蚜蟲、紅蜘蛛。防治介殼蟲,用40%樂果、或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噴灑。蚜蟲用40%樂果、80%敵敵畏1500~2000倍液噴灑。紅蜘蛛則用40%三氯殺螨醇、35%殺螨特1000倍液噴灑。7~10天再噴一次,即有較好滅蟲效果。
2化學成分研究
現國內外還未見其對羊耳蒜的化學成分研究未見相關報道,[2]為此對羊耳蒜的中藥化學成分進行的研究。
2.1材料與儀器
2.1.1AW120型電子分析天平(新疆嘉穎科技有限公司,精度0.1 mg);JY96-II超聲細胞粉碎機(寧波新芝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旋轉蒸發器RE-52(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飛鶴離心機Anke TGL-16G等。
2.1.2羊耳蒜(購買于咸豐縣藥商,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劉杰書鑒定,為羊耳蒜);乙醚、鹽酸等試劑均為優級純。
2.2方法與結果
2.2.1樣品制備將羊耳蒜干全草在60℃ 烘箱烘至衡重后用粉碎機粉碎120目-精密稱取干粉末2g置50mL燒杯中-加20 mL乙醚-置于超聲細胞粉碎機500w處提取15min提取液-用離心機離心除雜,離心液用旋轉蒸發器回收乙醇-得浸膏-加入石油醚除色素并將沉淀物-稀鹽酸溶解的樣品。
2.2.2結果分析樣品加碘化汞鉀試劑產生黃色沉淀樣品加雷氏鹽產生紅色沉淀。[3]由此分析羊耳蒜可能主要成分為生物堿。
3討論
本實驗現已對羊耳蒜進行馴化成功,現已對其進行組織培養過程中,為拯救瀕危植物、儲備物種資源作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起到積極作用,將為以后開發新藥提供理論依據及資源。
參考文獻
[1]方志先,趙暉,趙敬華.土家族藥物志[M].下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796-797
[2]宋立人.中華本草[M].8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36-737
【關鍵詞】有效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牽涉到物質分子(或晶體)化學組成的改變。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化學性質,這種化學性質是由構成它的分子決定的。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如:可燃性、穩定性、酸性、堿性、氧化性、還原性等、助燃性、腐蝕性,毒性等。它牽涉到物質分子(或晶體)化學組成的改變。
分子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物質就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或離子)構成但這些結構已經和物質的化學性質根本不同了。
化學性質的特點是測得物質的性質后,原物質消失了。如人們可以利用燃燒的方法測物質是否有可燃性,可以利用加熱看其是否分解的方法,測得物質的穩定性。物質在化學反應中表現出的氧化性、還原性、各類物質的通性等,都屬于化學性質。
化學變化,例如“蠟燭燃燒”。
化學性質,例如"蠟燭能燃燒”,在化學性質的描述中,常常伴隨著“能、可以、會、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學性質與化學變化是任何物質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氣這一物質,具有可燃性為其化學性質;同時氧氣能與氫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水,為其化學性質。任何物質就是通過其千差萬別的化學性質與化學變化,才區別與其它物質;化學性質是物質的相對靜止性,化學變化是物質的相對運動性。 碳和碳的化合物中二氧化碳滅火、甲烷及乙醇等燃料的燃燒等融合在一起,而且還新增加了一些諸如燃料燃燒過程中能量的問題、燃燒后的物質(如酸雨)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以及新能源開發等知識,使得教材從知識體系上更加系統化,形成了以燃燒作為主線,燃料的利用、燃燒帶來的不良后果、新能源急待開發等作為支線的一條知識帶。
例如,《燃燒和滅火》中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原來是一個由教師做的演示實驗,現在改為由學生參與的探究活動,并且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將實驗進行了改進,即對僅僅驗證白磷在熱水中雖溫度達到著火點,但由于沒有接觸氧氣而無法燃燒的實驗進行了延伸:將氧氣通入燒杯中白磷的上方后,白磷在出乎學生意料的情況下燃燒了,這個現象極大地刺激著學生去探索其中的緣由,探究活動也順理成章地被推到了,學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境中總結得出燃燒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原有的關于燃燒的體驗在課堂中得到了理論上的提升。同時,該實驗操作簡單易行,很適合學生合作完成,確為教材改革中的成功之筆。
再如,《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中增加了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有關酸雨的知識學生們在初一環境教育課程中就已經有了一些了解,但由于酸雨對自然界的危害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夠顯現的,所以,學生無法對酸雨對自然界的危害產生強烈的感受。于是教材在此處安排了一個酸雨危害的模擬實驗,用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到的溶液來代替酸雨,讓學生觀察其對金屬、大理石和蔬菜等物品腐蝕的情況。實驗實際上是將酸雨的效果進行了一些有效放大,實驗中,在學生的視覺關注下鎂帶、大理石被蠶食著,新鮮的蔬菜在溶液中變黃、變黑等現象無一不使在場的學生受到了觸目驚心的震撼,經過這樣一個極為成功的體驗性實驗,學生很容易接受酸雨對我們生存的環境的破壞這一事實,產生對新能源開發的迫切愿望。
除了按照教材的安排進行實驗以外,有些實驗還具有生成的功能,如課題1《燃燒和滅火》中蠟燭燃燒現象不同的實驗,教材只是注重了隔絕空氣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會對燃燒造成什么影響,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前面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結論,將實驗進行再開發,如提供部分器材或直接由學生自己通過嘗試性的實踐采用盡可能多的方法使正在燃燒的蠟燭熄滅,從這一活動的實施中我們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學生爭先恐后地嘗試著各種方法,除了書上介紹的方法外,還采用了書的扇動、用水噴淋、用剪刀剪去燃燒的燭芯等方法,這種嘗試不是盲目的,是將前面得出的結論應用在他們的具體方法中,理論的精髓在這里得以體現。因此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生成性開發不失為一種值得探討的手段。
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是初中化學中的重點內容,在中考中覆蓋面廣,分值最重。學生必須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我在教學中巧妙利用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對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進行歸納總結,學生在多年的中考中化學科都取得很好成績。
關鍵詞:最外層電子;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
1.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類別
根據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可把元素分為三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時,屬于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大于或等于4時,屬于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等于8(He為2)時,屬于稀有氣體元素。如,鈣元素的最外層電子只有2個,可推斷出鈣是金屬元素;氯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是7個,可推斷出氯是非金屬元素;氬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是8個,可推斷出氬是稀有氣體元素。
2.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得失電子的能力即氧化性與還原性
原子是元素化學性質的體現者,1~18號元素發生化學變化時,通常在原子最外層上發生電子的得失。如果元素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得到電子,表明其具有氧化性;失去電子,表明其具有還原性。因此,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達到穩定結構,其化學性質穩定,金屬和非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沒有達到穩定結構,故它們的化學性質活潑。其中最外層有4個電子以上的具有氧化性,最外層有4個電子以下的具有還原性。
3.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堿性
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時,屬于金屬元素,其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呈堿性,如鈉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為1,其氧化物為Na2O(堿性氧化物),其水化物為NaOH(強堿)。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大于等于4時,屬于非金屬元素,其對應氧化物的水化物呈酸性,如氮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為5,其氧化物為N2O5(酸性氧化物),其水化物為HNO3(強酸)。
4.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合價
元素化合價的確定依據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化學變化中得失或形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得失或形成共用電子對的數目通常由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所決定(有的跟次外層電子甚至倒數第三層電子也有關系)。其中,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等于它的最外層電子數,非金屬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和它的負化合價絕對值之和等于8,即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最高正價或最低負價。如硫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6,其最高正價為+6,最低負價為-2;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在化學變化中很容易失去,因此鎂的化合價通常顯+2價;氧原子最外層有6個電子,在化學變化中比較容易獲得兩個電子,或者與其他原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并且使共用電子對偏向自己一方,因此,氧元素通常顯-2價。
5.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離子的類別和所帶的電荷數
簡單的離子一般是由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在最外層獲得電子后所形成的粒子,所以,最外層電子數與離子所帶電荷數之間存在著決定關系。典型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較少(1~3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這最外層電子,失去多少個電子就帶多少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金屬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離子是陽離子,如Ca2+;典型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較多(4~7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得到多少個電子就帶多少個單位的負電荷,所以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離子是陰離子,如Cl- 。
6.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馬山中學530600
【摘要】當今社會化學的發展已成為眾多學科的重要基礎,文章從化學與生活、社會間的聯系、新舊知識的交叉,利用新聞的信息結合知識的特點來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情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培養學習化學興趣 化學與社會 化學與生活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迅猛發展的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它在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有關問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化學有強烈的興趣時,就會自覺主動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在新課標下,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此我主要談談如何利用物質用途來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1.從化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對某些化學物質的用途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加強化學物質用途方面的教學,引導學生走進課本,走進生活,走進社會,促成教材、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例如,在學習乙烯的用途時,學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種植物生長的調節劑,用它可以催熟果實。我可以感覺到這知識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組織學生閱讀有關的課外資料,并要求學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實驗:用熟蘋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學生們興趣很高,有些學生把這個家庭小實驗帶到學校里做。如:講述"鐵的性質"時,從家中的鋼鐵制品很容易生銹(像防盜網的生銹等)講起,引導學生展開"鋼鐵制品銹蝕條件的探究"(學生們饒有興趣的開展家庭小實驗),從而讓學生自主的去發揮、去挖掘、去探索、去實踐,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能力得到極大的培養。 因此,加強化學物質用途方面的教學,可以較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有利于老師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
我們還開設"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專題,以自然資源豐富的海水作為研究對象,引出海水中儲量較多的化學物質的提取、性質和應用。在探究典型非金屬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金屬鈉、鎂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同時,揭示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的本質,了解重要化學物質的工業制法。這樣處理,既簡化了無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同時將物質的性質與應用較好地統一起來,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對開發自然資源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從礦物到基礎材料"專題以礦物資源中獲得的重要無機基礎材料為主線,重點介紹基礎無機材料中包含的鋁、鐵、銅、硅等常見元素單質的冶煉原理,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金屬材料的防腐等內容。讓學生通過對鋁、鐵、銅、硅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提取、性質的探究,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深刻認識化學科學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方面所起的作用,養成從化學的角度觀察、分析化學現象,了解物質知識學習的思維特點。本專題的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景如合金材料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要聯系前兩個專題已學的有關物質間的相互轉化、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規律,及時應用和鞏固,加強學生對規律的再認識。
2.從化學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社會,離不開化學,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它跟社會生產及生命、環境等問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所以,可以利用與化學緊密相關的社會問題,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為素材,設計成相應的教學情景。如在經過對水的比較系統的學習后,我們組織了學生到明污水處理廠參觀,實地考察了污水狀況及污水處理方法。這又更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紛紛想知道課堂所學的知識從理論到實踐是怎樣一個過程,與工廠生產是否有相一致的地方?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不斷的升華和發展。從而對水有了全方位的認識,懂得了水的珍貴,并自覺地為地球上的一方凈水約束自己的行為。如化學在文物保護上的應用,運用化學來研究和保護問戶主要是通過分析文物的化學成分、結構,探索文物的裂變機理,為文物的科學保護提供技術依據和有效的防護措施,以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的損害能力。如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的壁畫受油煙污染極為嚴重,而使壁畫上的色彩不易看到。經取樣分析,根據油煙的成分,可才用弱酸(醋酸)固色,弱減(氨水)清洗的方法來清除。
3.利用新舊認識之間的矛盾創設情景
人們有一些日常觀念是錯誤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錯誤原因,引發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矛盾與沖突,產生學習的欲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 如在上到氯氣性質的時候,做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完之后,可以設問"燃燒一定需要有氧氣的參與嗎?",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學生也容易、清楚的知道答案,接著再指出初中學的燃燒定義不完善,重新解釋、強調燃燒的定義。這樣也體現了學生的認識規律:有淺入深。
4.利用新聞中的化學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
利用新聞中的化學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瘜W老師可將世界上最新的化學科學成就如綠色化學、碳管儲氫、具有胰島素功能的簡單天然化合物、SOD的模擬催化劑等知識介紹給學生。
利用新聞中的化學問題,設置研究性課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新聞,無疑是絕好的信息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周圍生活的世界越來越關心,新聞中利用化學藥品來欺騙消費者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些新聞中就隱含著很多值得高中生研究的課題。例如,我們在學"鐵及其化合物"時,報紙上有報道"利用化學品制臭干子"的問題,于是我設計一個 "臭干子之研究" 的課題,讓學生對自己愛吃的的小吃"臭干子"做一次研究。其中包包括"臭干子的制作原理"、"臭干子為和會臭"、"不法商人是如何仿制的"、"如何鑒別用化學制品制得的臭干子",按課題分組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去市場調查,返校后做實驗交流。由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與學生自己生活較接近,學生興趣很濃,參與積極性很高。通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加深了對FeS性質的了解,還同生物中的有關知識聯系起來,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化學意識,增強了他們的化學責任感。
參考文獻
——
酸的化學性質
主備人:
陳盛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稀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及原理,能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通過對酸的化學性質的梳理,學習歸納方法;感悟對比、推理及聯系實際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獲得親自參與探究的體驗,增強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理解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及有關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教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些常見的酸,如:鹽酸、硫酸。它們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鹽酸、硫酸具有哪些相似的用途?
學生:金屬除銹
教師:物質的用途主要由什么決定?
學生:物質的性質。
教師:酸能除銹說明酸具有什么樣的性質?我們用實驗來體驗。
活動探究:用藥匙取1個生銹的鐵釘(鐵銹的主要成分Fe2O3)放入試管中,再倒入約2mL稀鹽酸(或稀硫酸),觀察現象。
學生:鐵銹逐漸消失,溶液變黃。
教師:分析原因,指導書寫化學方程式。
教師:氧化銅能與酸發生化學反應嗎?
活動探究:取氧化銅粉末(用藥匙的柄把一端挑一點)于試管中,再倒入約2mL稀鹽酸(或稀硫酸),觀察現象。
學生:黑色粉末消失,溶液變藍。
教師:分析原因。
學生:書寫相關化學方程式
教師:小結——酸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水。
教師:觀察鐵銹與酸反應的試管中還有何現象。
學生:鐵釘表面有氣泡。
教師:引導分析原因。
探究活動:利用上述反應清除鐵制品表面的銹時,能否將鐵制品長時間浸在酸中?為什么?
學生:當長時間浸泡時,與鐵銹反應剩余的酸就會與鐵繼續反應,造成鐵制品的腐蝕。
教師:小結用酸除銹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聯系生活,鐵鍋的使用。
探究活動:有四種金屬分別是鎂、銅、鐵、鋅,現把它們置于稀鹽酸中,反應現象如圖,請說出與A、B、C、D各代表的是哪種金屬。
學生:描述反應現象,并書寫相關化學方程式。
教師:小結——酸能與多種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氫氣。
探究活動:稀鹽酸、稀硫酸分別與紫色石蕊溶液、無色酚酞溶液反應。
學生:描述現象。
教師:小結——酸能使指示劑顯示不同的顏色。
教師:總結——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
活動探究:慧眼識酸
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