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育指導意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職業道德教育包括職業道德行為和職業道德品質。職業道德行為和職業道德品質是所有銀行從業人員道德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了解職業道德行為和職業道德品質的內涵和結構,有助于提高個人職業道德素質水平。所謂職業道德行為,就是從業人員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倫理學稱作倫理行為,它包括道德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職業道德行為是有意義、有目的的行為,也是從業人員道德意識內容的外化、客觀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道德意識就是銀行從業人員道德行為發生的內部原因,表現著從業人員的愿望、動機、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因素的作用相互關系。而這些因素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就構成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的內部結構。
職業道德行為是職業道德品質的客觀內容,職業道德品質是職業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一定的職業道德行為經常表現出來就形成一定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就表現為具有穩定特征的職業道德品質,而一定的職業道德品質只有通過職業道德行為才能表現出來。
職業道德的基本職能主要表現為調節職能。它一方面可以調節銀行從業人員內部的關系,即運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職業內部人員的行為,促進職業內部人員的團結與合作。如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團結、互助、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地為發展本行業、本職業服務。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又可以調節銀行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人民銀行的地位是中央銀行,是所有其他銀行的典范。所以,在銀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品質方面更要很嚴格的要求。
關鍵詞:職業指導教育;質量;提高
職業指導教育是職業院校所開展的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為事擇人,為人擇事,使社會事業和個人才智得到圓滿發展之機會”,最終實現“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可見,職業指導教育不僅和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而且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息息相關。為促進職業院校職業指導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
1.提高職業指導教育的認識
“職業學校應深刻認識職業指導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工作環節,加強職業指導工作是當前推動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方向性的舉措”。為進一步推動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學校首先應該提高認識,站在推進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對待職業指導工作,把它與國家發展和學校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同教育改革的大局聯系起來,給予它足夠的關注和熱情的支持。為此,學校應為開展職業指導教育工作建立常設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和職能,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同時,還需要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只有資金到位,確保必要的經費開支,才能有效地進行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才能讓學生接受到較全面的職業教育和職業訓練,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從而真正保證職業指導工作各項具體任務的完成。
2.加強職業指導專業隊伍建設
“建立系統、高效的職業指導機構和隊伍,是做好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是保證職業指導工作取得實效的關鍵因素。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是當前職業指導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工業發達國家的職業指導實踐來看,從事職業指導與培訓工作的人員,大都接受過廣泛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知識的培訓,并且是在比較成熟的理論指導下開展工作的。目前我國各學校缺乏專職的職業指導教師,有關工作人員對職業指導的理論和實踐還缺乏比較系統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評價學生心理特點的方法,難以成為學生職業教育的主要指導者。所以我國應完善職業指導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加強職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培養和交流,從而提高職業指導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3.推動職業指導教學模式創新
職業指導教育較之職業技能教育具有很強的特點,如果一味沿襲甚至照抄照搬理論課的教授模式,很難達到應有目的。因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吸收與創新、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符合自身教育特點的教育模式。傳統的講授法成本低,節省時間,可有效傳遞大量信息,但學生參與少,個別差異難以兼顧。應努力探索適合學生當下需求的新的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并轉化為能力,最后經過反饋不斷得到修正,使職業指導課的教學目標充分實現,使學生的能力達到理想的狀態。通過網絡化教學,拓展新的教育平臺,打破教育時空界限,豐富教育手段、途徑, 有利于個性化指導服務體系的建立。
4.構建全程化職業指導教育體系
全程化職業指導教育模式,貫穿于學生教育全過程之中,貫穿于學生職業生涯和人才規劃之中。因此,學校要從入學前的招生咨詢開始,展示職業指導鏈條,指導學生及家長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素質來選擇專業;從新生入學伊始,就要把職業指導教育提上教育日程,納入教學計劃,并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做到因時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比如,一年級理論講授,應幫助學生完成各自的職業生涯設計。教育重點是樹立學生的職業觀念。二年級應著重指導學生強化職業技能,訓練人際交往和對職業的適應性。主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和就業能力、技巧的教育。實習階段是對學生進行職業實踐,幫助學生完成求職擇業過程,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最佳時期,應側重于就業技巧等方面。主要指導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就業制度和不同性質單位的用人制度信息,掌握求職技巧,調整擇業心理,培養創業的精神等。
5.加強職業指導與職業道德融合教育
職業指導應著眼于學生長遠的、全面的發展,其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良好的職業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學會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掌握職業技能。在社會轉型期內,職業道德作為直接作用于社會行為的特殊意識,具有其他道德不具有的社會現實性和具體性。尤其是在當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有待進一步塑造,職業行為有待進一步規范,高度認同的社會秩序和人們基本的職業道德尚需建設和加強的時候,通過教育,尤其是專門的職業指導教育,使學生首先學會做人就顯得尤為迫切。職業道德教育必然成為職業指導基本的、核心的內容。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職業指導教育,促進學生職業道德正常形成和健康發展,進而幫助學生逐步成長為能夠滿足現代社會需要的從業者。
6.化解學生職業理想與擇業現實教育的矛盾
職業觀是人對職業的根本看法,是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在職業生活中的反映,正確的職業觀最終將映射到學生個人的職業理想之中。職業理想體現著人們對未來職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人生道路具有指導作用,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由于種種因素造成不可控的落差。所以在職業指導教育中要指導學生在擇業時從自身素質、能力、學歷等實際條件出發,找準適合自己的崗位,既要考慮主觀愿望,又要考慮社會需求實際。逐步使學生樹立“先求生存,再謀發展”“不唯對口,用所長”的現實的就業理念,把解決生存問題作為就業的首選條件,只要自己的職業能力能夠適應其職業需要,就不要錯失良機,在步入職業崗位后再逐漸鍛煉自己的職業能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理想。
7.推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落到實處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結合個人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機遇和制約因素,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確定教育計劃、發展計劃等,并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歷程,考慮個人的價值、智力、興趣以及優勢和阻力,進一步詳細估量內外環境的優勢和限制,設計出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通過對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盡早使學生確定職業目標,清晰界定職業發展的區域范圍,厘清職業定位,保持正常的職業心態,避免職業選擇和技能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增強學生在職業探索和發展中的自我調整能力。另外,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能對學生自身起到自我激勵和約束作用,激發自身不斷為實現各階段職業目標和終極職業目標而奮斗。所以,只有推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使職業院校學生認識到對自己進行科學合理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要有效避免課堂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流于形式,演變為空洞的說教。
8.大力開展自主創業教育
意思是: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
這指的是《資治通鑒》,這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來源:文章屋網 )
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感覺,不一樣的安撫。
愛,不是完美而是補充的過程,
不是依賴而是互相攙扶。
一直孤獨地走著,
一盞沒有點起的心燈一直為你亮起。
直到遇見你,遇見你燦爛的笑容,
覺得一切真實而虛無。
而這一切證明塵封了多年的情感,
或許并沒有空等,
證明雖不是自己要做的事兒,
但我在做。
常常試著將關了的心門再次打開,
卻情不自禁的對著堆滿門前的相思發呆。
有些愛情很無奈,有些甜蜜也很傷懷。
孤獨的時候,我知道淚水是咸的,
那咸中總夾著一絲辛酸,
總在無奈的咀嚼著那一抹深深的思念。
寂寞的人兒經不起相思的煎熬,
心里的痛在慢慢的延伸。
最終,還是選擇了逃避。
因為夢中的綠洲只能是一種向往,
人終歸要走在現實的街頭!
現實中卻沒有綠洲。
愛一個人很難,忘掉一個人更難。
而我卻這樣的愛上了你。
我不知是否應該安靜地走開,
還是虔誠地等待~~
或許
你不知道,與你牽手,
曾是我多么渴求的!
無所謂選擇,無所謂傷痛?
我只知道時間的手心已慢慢漾滿相思。
誰的故事沒有傷悲,哪一種愛可以平淡而雋永?
誰不是繁華里善變的青藤?
走在行人稀少的街頭,踩著自己的身影,
我承認,我是脆弱的,雖然我努力想把你忘卻,
但我做不到。
我害怕獨自走在這片孤寂中的感覺,
害怕夢中的綠洲消失。
葉落了,花枯了,明年還可以再生,
花再艷,也終究會逝去的,
有時,我真愛那落葉,愛它瀟灑的來去,
不給人間留下一絲哀鳴;
愛它的包容,它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態度,
愛它眺望遠方的目光和回歸大地的微笑。
可是,誰又能一生都心如止水,
無愛,無恨,無怨,無悔?!
關鍵詞:舞蹈;健美操;遷移
在健美操和舞蹈的實踐中,如何利用運動技能的遷移原理,提高學生或運動員在體育課中和運動訓練中,迅速接受新的動作技能學習,或者解決訓練中出現的新困難,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健美操是一項追求人體健與美的運動項目,將人體語言藝術和體育美學融為一體,使健美操成為極具觀賞性的運動項目,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音樂是健美操的靈魂,如果沒有音樂的配合,健美操將不會充分體現它的藝術效果,失去其藝術感染力。舞蹈是一種舞臺藝術,健美操是具有藝術性的體育運動項目。雖然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它們同為動態的人體形象流動于一定空間與時間,它們的美蘊藏在一系列的動作、表情、構圖、音樂、服飾的整體效果中。它們之間存在著和諧,互相借鑒,互相吸收,可豐富各自項目的內容,大大提高各自的訓練水平。
1. 舞蹈與健美操的異同
1.1 舞蹈與健美操的相關
舞蹈和健美操有共同的表達方式,肢體語言,韻律與節奏是它們藝術美的體現,健美操的基本訓練中,從內容到方法、手段,大量移植了舞蹈的藝術,如:舞蹈中大踢腿、跨跳等一些難度動作,健美操中也存在,因此舞姿組成了健美操基本的身體姿態,用這些姿態完成的跳躍、轉體、平衡動作構成了健美操基本的動作難度。
兩個運動項目都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舞蹈中的音樂不是單純地隨腦子的意念而轉動,它還要聽命于音樂的節拍,學生可以通過音樂伴奏培養節奏感,使自己融入音樂中,并根據每個節拍處理好節奏,同時,音樂節奏的快慢也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或情緒。健美操的音樂更趨于節奏鮮明,節拍清晰, 強勁有力,熱情奔放,旋律優美動聽,具有振奮精神的情緒效果。
1.2 舞蹈與健美操的相異
舞蹈藝術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里來完成的,是一種在流動中消逝的空間和時間造型藝術。舞蹈長于表情,舞蹈中的感情比現實中的感情更集中、更強烈,它是人對現實情感的一種意識、反省和提煉。通過舞蹈可以培養學生表現美,表演美,富有節奏,充滿旋律感、形象性和飽滿的情感,能悅人之耳,爽人之心,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教師在教學中的動態是常態性的,通過舞蹈訓練可以使學生養成美的動態習慣。
健美操是以人體為對象,以健美為目標,以身體練習為內容,以藝術創造為手段,融體操、舞蹈和音樂為一體的體育運動。健美操可以增強肌肉韌帶和內臟器官,協調發展人體各部位的肌肉群,使人體勻稱和諧地發展,塑造形體美、緩解精神壓力,娛樂身心的功能。
2.舞蹈與健美操兩者之間的運動技能遷移
運動技能遷移是指以前所獲得的動作經驗,對新學習動作的熟練性掌握程度的提高或者下降,按一定的技術要求,完成某種動作的能力就是運動技能。運動技能的遷移理論認為:技能的遷移主要取決于運動動作的內容和結構特點,運動動作的技術環節越相似,學習過程中產生正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2.1 舞蹈動作為健美操發展提供素材
舞蹈動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風格各異,為健美操運動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動作素材,豐富了健美操的動作和內容。剛柔結合,以剛為主,動力性是健美操主要特征,動作性舞蹈力度強,幅度大,變化快,節奏分明,剛勁有力,與健美操動作的特點相一致。而抒情性舞蹈舒展、流暢、柔和,與健美操的柔勁相一致。
2.2 構成動作的要素一脈相通
舞蹈藝術所要求的人體運動不是自然形態或單純生理狀態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時間(節奏)和空間(動作),經過美化的極富于感彩的動作。健美操在時間與空間要素的要求上與舞蹈一脈相通。其時間要素都是通過節奏體現在動作過程中,要求力發于身體的中線,合理調節各肌肉群緊張與放松的關系,控制好在不同空間和時間上的肌肉用力程度 。同時,兩者呼吸不僅因人的生理需要具有實用功能,且具有表意和審美功能。內在節奏(呼吸和對音樂的理解)與外在節奏(動作的大小、快慢、強弱)的有機統一是他們共同的要求。舞蹈的獨特表現手法:舞蹈動作,不同于生活動作,要有藝術加工的造型性舞蹈的隊形、畫面(構圖),是舞蹈表現作品內容、處理情緒變化、連接舞蹈動作和步伐的紐帶。編導通過多種形式的排列組合,運用多維空間中呈現的相互聯系的美,創造了舞臺構圖的許多規律,為健美操編排提供了借鑒范例。
2.3 體能要求基本相同
體能是指健美操運動員和舞蹈演員機體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和演員掌握各類動作技巧的基礎,它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等內容。其中運動素質,諸如力量素質(力度)、柔韌素質(軟開度)、協調性等是構成體能各要素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2.3.1 力量素質
健美操與舞蹈對腰腹肌、下肢的彈跳力要求甚高。在發展跳與躍能力時,對下肢的力量和爆發力有相當高的要求,踝、膝、髖的屈伸能力和小腿腓腸肌、股四頭肌等都是兩者強調的重點,腰腹肌力量的改善,可加強人體立腰立背的控制力,可以說健美操與舞蹈對力量素質的要求無明顯差異。
2.3.2 柔韌素質
健美操運動員與舞蹈演員的肩、腰、髓、腿等部位均需要具備特殊的柔韌性,才能在運動和舞蹈中表現出大幅度的活動范圍。在舞蹈教學與訓練中,既要解決舞者的軟開度問題,又要重視舞者的韌性問題,體現出柔中有剛和剛中有柔的效果 。因此,舞蹈的軟開度對健美操的柔韌素質有積極的遷移作用。
2.3.3 協調性
健美操與舞蹈在成套動作中,要求肢體充分展示出動作空間的多變性、手臂與步伐動作及器械(道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復雜性,以及不同節奏和連接變化的多樣性。尤其在對音樂節奏和動作節奏的協調一致上,肌肉群的緊張與放松的合理調節上,以及在不同空間和時間上的肌肉用力分配上要求是一致的。
3.促進運動技能的方法
3.1 在健美操中,應合理選擇舞蹈動作
健身健美操鍛煉目的在于增強肌肉,韌帶、關節柔韌、力量等基本素質,提高心血管系統和內臟器官功能,使人們的身體能勻稱、全面得到發展,達到健身健美的目的。選擇和運用舞蹈動作時,應注意根據人體解剖、生理特點,選擇簡單、易學、安全、實用、有效的動作,直接為鍛煉目的服務。(要選擇與鍛煉部位有關的動作。用力必須是緊張與放松相結合,即鍛煉部位的肌肉緊張、用力,相反部位則放松。從整體看,動作要有力、有彈性、有節奏和韻律。)動作必須對稱,重復多次,幅度要大,才能達到一定的練習效果。
3.2 在競技健美操中,根據競賽特點和比賽規則,選擇和運用舞蹈動作
競技健美操是通過競賽,使運動員的動作技術和身體能得到最佳表現和發揮。它以力度強、幅度大、節奏快,變化快為主要特征。力度、幅度、準確性是評價動作質量的重要依據。選擇和運用舞蹈動作時應注意:手臂形態必須轉化成“操”化形態。直臂如棒,屈臂有角,手型成五指并攏或張開等,不能出現蘭花指等舞蹈手型。(掌握好幅度大的標準。健美操中的幅度大,與舞蹈中的動作開是有區別的。
4. 結論與建議
4.1 舞蹈動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風格各異,為健美操運動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動作素材,豐富了健美操的動作和內容。舞蹈動作為健美操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素材選擇,動作選材上合理有效的在健美操中添加舞蹈的元素才能展現出健美操的舞蹈藝術性,使得健美操可以以更好的 帶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
4.2健身健美操的動作設計,要考慮鍛煉目的,強調動作有效性,實用性和科學性。還要體現“美” 的韻律,有一定藝術性。
4.3在健美操中,恰當的運用舞蹈動作能幫助達到更好的訓練目的和表現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動作的選材上要合理的區分大眾健身性健美操與競技性健美操對動作的不同要求合理的在舞蹈動作中選材。另外,運動技能遷移可以分為許多種類。健美操和舞蹈在教學時存在運動技能遷移,但至今還沒有文章依據運動技能遷移的分類對兩個項目的基本動作教學之間的運動技能遷移進行詳細的歸類,建議今后應對此進行研究,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牛乾元.健美體操[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2:6-9.
[2]李萍. [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 , 2005, (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