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資產負債率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資金的籌集是企業經營發展的血脈。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是企業融資的兩種形式。受投資拉動經濟的宏觀政策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量不斷增大,施工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許多施工企業為了擴大發展,不斷承攬各種基建業務。大量業務的承接勢必導致企業內部資金積累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使得施工企業不得不采用外源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然而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不夠完善,并且建筑業中上市的大多數企業的每股股票價格一直低于其每股凈資產,使得企業無法采用股權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迫于這些因素,施工企業不得不采用大量舉債的方式進行融資,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偏高。而過高的資產負債率會對企業自身乃至國家的利益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資產負債率偏高的問題一直是企業財務人員和管理者急于解決的難題。鑒于資產負債率的重要性,自 Modigliani 和 Miller 研究的 MM 理論提出以后,合理資產負債率的研究就成為學者們普遍探討的問題。資產負債率是企業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例關系,它是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調節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財務杠桿,一直受到各類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對債權人來講,借款的收益性和安全性是其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說,債權人希望在其能夠承受的風險范圍內獲得更多的收益。通常情況下,債權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在借款前評估企業資產,考核各項指標,對企業資產負債率指標的考核尤其重視。只有當債務人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處于合理范圍內,債權人才會同意發放借款。當債權人收到債務人需要增加借款的請求時,債權人會根據企業當時的經營狀況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約束。當企業還具有一定的償債能力時,債務人增加借款的請求會得到債權人的同意。對資產所有者來講,投資收益的多少是他們重點關注的指標。
1.2 文獻綜述
美國學者 Modigliani 和 Miller[1]在 1958 年提出了可以稱得上是資本結構“鼻祖”的MM 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沒有企業所得稅的情況下,并且確保企業具有相同的經營風險時,無論企業資本結構如何變化,企業的價值都不會因為資本結構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進而Modigliani和Miller推出沒有最優資本結構的理論。隨后Modigliani和Mille(r1963)[2]在加入了企業所得稅因素的前提下,對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得出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企業價值隨著負債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極端的認為企業在處于完全負債情況下的資本結構是最優資本結構。此外, Miller(l977)[3]就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提出回歸 MM 理論。他認為,如果企業采取的是股權融資的方法,那么說明個人所得稅較高;如果企業采取的是債務融資的方法,那么說明企業所得稅較高。自此之后,MM 理論便成為國外學者們深層次研究企業資本結構的理論基礎,分別從資本結構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剖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
第二章 相關概念和理論
2.1 融資結構、資本結構和資產負債率之間的概念界定
2.1.1 融資結構
融資結構一般指的是企業所有資金來源之間的關系,包括從企業內部取得的資金和以外源融資方式取得的資金。它反映了企業債權與股權之間的比例關系,即長、短期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間的比例關系。企業的融資結構不僅反映了企業資產的產權歸屬問題,同時也反映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大小。當短期負債所占比重較大時,企業的償債風險越大;當長期負債所占比重較大時,企業的償債風險越小。
2.1.2 資本結構
狹義上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長期資本金(長期負債和股東權益)的組合及其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廣義上的資本結構則與融資結構相類似,指企業全部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它是決定企業償債能力和再融資能力的關鍵因素,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是衡量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指標。作為評價企業融資能力和財務狀況的關鍵,合理資本結構的研究就變得尤為重要。目前學者們對合理資本結構的研究往往是從股東權益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或綜合資本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出發。通過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達到降低企業財務風險、籌資成本的效果,使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 中央企業;EVA;資本資產定價;成本
一、引言
經濟增加值(EVA)的核心思想是剩余收益,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增加值是剩余收益的一個演進版本(Makelainen,1998)。經濟增加值的概念產生于1991年,由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斯科特―斯圖爾特咨詢公司提出,之所以將其引入企業價值評估領域,是因為EVA體系的考核結果反映一個企業的資本保值增值情況,考查企業彌補資本成本的能力。采用EVA體系對企業進行考核,可以修正會計制度對企業盈利情況的扭曲,能夠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盈利。而中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其盈利情況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大。如何更好地衡量中央企業的利潤是很重要的。因此,中央企業的績效考核有必要引入EVA體系。
二、目前中央企業綜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存在問題的分析
(一)目前的模型
在國資委2006年及2009年兩次修訂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對于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規定都是:“中央企業資本成本率原則上定為5.5%,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較重且資產通用性較差的企業,資本成本率定為4.1%。資產負債率在75%以上的工業企業和80%以上的非工業企業,資本成本率上浮0.5個百分點。”其模型如下:
EVA=稅后凈營業利潤-調整后資本×平均資本成本率
平均資本成本率=基本資本成本率+調整值
(二)存在問題及分析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1999―2009年國有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在68%~78%之間,主要集中在74%左右;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結果:同時期全國范圍內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主要集中在77%左右。所以,對于資產負債率調整綜合資本成本率的標準:工業企業75%以上和非工業企業80%以上是合理的。此外,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越高,融資的風險和成本也就越高。假設只有銀行借款,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范圍一般是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0.9―1.7倍。通過計算分析,由于資產負債率過高而增加的資本成本會提高綜合資本成本率約0.2%~1%。因為中央企業有國家作為支撐,在融資風險上較相同條件的其他企業要小,商業銀行在給中央企業貸款的時候,貸款利率會有一定的優惠,因此,在暫行辦法中,把資產負債率對綜合資本成本率的調整值定為0.5%也是合適的。
但是,綜合資本成本率由個別資本成本率和資本結構決定。個別資本成本率取決于企業有關利益相關者;而資本結構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的。自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將現代分析工具,如博弈論、企業價值理論、破產成本理論、成本理論等引入到資本結構分析中,從而使資本結構理論獲得了新的發展。也就是說,成本、破產成本和企業價值等也會對綜合資本成本率產生重要影響。由此可見,在暫行辦法中,綜合資本資產定價僅由資產負債率的高低作為調整指標的做法有些欠妥。
用資產負債率的高低來調整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目的是在績效考核的時候,對于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財務壓力,迫使企業的管理者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資產負債率,減少財務風險。本文通過實例分析僅由資產負債率的高低來調整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做法存在的問題。以中國航空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國航)和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南方航空)2009年的數據為例。
首先,從數值上分析。先來看一下兩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與按5.5%、6%和實際資本成本率計算的資本成本和EVA值的綜合表(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如果兩家企業按統一規定的5.5%的綜合資本成本率計算,那么計算后的資本成本比按實際綜合資本成本率計算的資本成本少約10億元,對EVA值的影響都在40%以上。于是,在暫行辦法中,用資產負債率的高低來調整資本成本:南方航空資產負債率86%高于80%(非工業企業)的標準,其綜合資本成本率提高0.5%,資本成本也相應增加了約3.0億元;而中國國航為77.43%,低于80%的標準,則不用調整。
其次,從負債結構上分析。不同的融資渠道,其融資的風險和成本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暫行辦法中,卻將它們等同看待的做法也需要斟酌。為了便于分析,假設負債是由無息負債、應付債券和借款構成。來看簡化的負債結構表(表2)。
從表2中知道:南方航空的負債主要是由銀行借款和無息負債構成;而在中國國航的負債中,除了銀行借款和無息負債,還包括90億元的債券融資。從償債壓力和資金流動性角度分析,債券融資的風險和成本都遠大于借款融資的風險和成本。而無論是成本的大小還是風險的高低,都是由利率反映的,因此,以利率為權重,將中國國航的債券融資轉化為與借款融資等同風險的負債。轉化公式如下:
根據萬得資訊2009年末的統計顯示:企業5年期債券的利率在7%以上的很多,有的甚至達到8.5%。因此,依據萬得資訊的統計結果,債券利率取7.5%。借款加權平均利率以企業長短期銀行借款為權重,對人民銀行2009年一年期和五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加權平均得出,為5.6%。根據公式,中國國航的90億元債券轉化為120.44億元負債,其資產負債率也變為80.3%,高于暫行辦法規定的80%的標準,所以中國國航也需要調整。
可見,由資產負債率來調整綜合資本資產定價,不僅要注意資產負債率的高低,還要注意負債的結構,需要先將負債中所有關鍵項目轉化為具有可比性的、相同或者相近風險的項目。這樣,資產負債率低的企業,可能由于其包含高風險項目的數額較大,經過轉化后,其資產負債率也可能超過暫行辦法的規定,如中國國航。
但是,即使兩家企業都按6%計算,仍然比實際的少6億元左右,對EVA值的影響仍在28%以上。也就是說,使用資產負債率來調整綜合資本資產定價起到了相應的作用,但是調整的幅度不足,與實際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影響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因素分析
(一)理論分析
本文認為,鑒于中央企業的特殊性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調整上,除考慮資產負債率及負債結構外,還應該加入企業價值、成本和破產成本三個變量。下面分別對這些變量進行分析闡述。
1.企業價值
企業價值是該企業預期的現金流量以其綜合資本成本率為貼現率折現的現值;是企業遵循價值規律,通過以價值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均能獲得滿意回報的能力。
之所以引入企業價值作為調整變量,是因為根據Ross(1977)的信號傳遞理論:投資者將企業的債務融資看作是資產質量良好的信號。而企業債務的增加,必然會增加企業的資本成本,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并且,根據企業價值的定義,只有在持續經營中能夠產生現金流量的企業,才能給所有利益相關者以相應的收益。而這種收益必需超過一定的水平,即資本成本,才會認為企業創造了價值;反之亦然。
上市企業價值的衡量一般采用托賓Q值。計算公式如下:
CV=P×TS
NCV=BVPS×NTS
其中,EV:企業價值;EMV:企業的市場價值;ARV:資產的重置價值;CV:流通股價值;NCV:非流通股價值;TL:長短期負債合計;TA:年末總資產賬面價值;P:每股價格;TS: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BVPS:每股凈資產;NTS:非流通股股數。
對于每股價格,A股市場上、B股市場上的股票以其市場年末每股價格計算;H股等其他流通股票,由于這些市場的情況不符合我國國情,股票價格不能很好反映企業實際,而且股票的定價原則基本上以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為基準,因此,對于H股等其他流通股票以及非流通股的計量,以年末每股凈資產代替年末每股價格。
而對于非上市企業可以采用剩余收益法來估算企業的價值。剩余收益法以企業當期的凈資產為基礎,以扣除投資者要求的回報后的凈利潤作為剩余收益,綜合進行企業價值評估。在剩余收益法下,企業的價值公式為:
2.成本
按Jenson和Mecking(1976)的定義,成本是指企業所有者由于缺乏關于人努力與客觀狀態的充分信息所導致的權益損失。
成本主要是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及債務融資而產生的。根據委托理論,隨著企業債務資本的增加,債權人的監督成本隨之增加,債權人會要求更高的利率,并且隨著股權的集中,管理層的利益與企業和所有者的利益的趨同性減弱,管理層更傾向于在職消費等。也就是說,隨著負債的增加和股權的集中,成本會增大。很明顯,利率的提高將直接增加資本成本;而在職消費等的增加會減少企業的收益,從而間接增加資本成本。
3.破產成本
破產成本是指企業支付財務危機的成本。它在負債率較高的企業經常發生。
根據MM理論,企業在債務融資的時候,會從財務角度權衡由負債產生的避稅效應(財務杠桿)與由于負債增加而增加的破產成本。隨著負債避稅收益的增加 ,企業的破產成本也會增加。只有在負債產生的避稅收益與負債產生的破產成本之間保持平衡時,才是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即最佳的資本結構應為避稅收益等于破產成本時的負債比例,并且只要企業存在負債融資,破產成本就必然存在。而大部分中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都很高,如五大發電集團都超過70%,有的甚至超過80%。所以,在研究綜合資本資產定價時,必須考慮破產成本。
對于破產成本的計量,采用DCF估值模型。根據Yuval,企業市場價值等于企業預期運營價值減去預期財務危機成本,則預期財務危機成本的公式如下:
EFDC=PV-MV
其中:EFDC:預期的企業破產成本;PV:企業預期的運營價值;MV:企業的市場價值。
(二)實證分析
筆者采用近三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在滬深兩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央企業及其上市子公司的相關數據,以實際綜合資本成本率、資產負債率、托賓Q值、營業費用率和EFDC/總資產為統計變量,采用多元統計中的典型相關性分析得出:企業價值、成本和破產成本與實際綜合資本成本率存在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557、0.455、0.618。可見,這三個變量與綜合資本成本率的相關性也是很高的。
以資產負債率、托賓Q值、營業費用率和EFDC/總資產為統計變量,通過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出: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3以上,說明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很強。公因子一個,公因子對原始變量信息的提取均大于50%,說明公因子對原始變量的代表性很強。各個變量的因子得分分別為0.603、0.273、-0.650、0.211。以各個變量的因子得分的絕對值與資產負債率的因子得分的比值為權重,以資產負債率的調整值0.5%為基數,計算出:這三個變量對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調整值分別是:0.226%、0.539%、0.175%。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央企業都需要按這三個變量對綜合資本資產定價進行。從企業角度看,企業經營的好壞,主要看其是否創造了價值。對于企業價值,只有當其數值低于前一年或前幾年的平均值時,才對綜合資本成本率進行調整。而企業的破產標志是資不抵債,因此,對于破產成本,當其與企業負債總和的合計數超過資產總額時,再對綜合資本成本率進行調整。至于成本對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影響,本文認為,鑒于前述中央企業的特殊性,所有中央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率都需要進行調整。
四、引入新變量后的綜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綜上所述,因為不同的融資渠道,融資的風險和成本是不同的,所以在由資產負債率來調整綜合資本資產定價上,不僅要注意資產負債率的高低,而且要注意負債的結構。同時,企業價值、成本都是對某一年度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而破產成本雖然不是某一年度確實發生的,需要由未來的事項來確定,但是只要存在債務融資,破產成本就存在,并對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EVA考核體系中,應該將它們作為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調整項。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調整結構示意圖如圖1。
綜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如下:
WACC=BWACC +V
V=zv +qv + pv + dv
其中:WACC:綜合資本成本率;BWACC:基本資本成本率; V:調整值;zv:資產負債率的調整值;qv:企業價值的調整值;pv:破產成本的調整值;dv:成本的調整值。
第一,基本資本成本率原則上定為5.5%;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較重且資產通用性較差的企業,資本成本率定為4.1%。
第二,按負債結構進行調整后的資產負債率在75%以上的工業企業和80%以上的非工業企業,綜合資本成本率上浮0.5%。
第三,企業價值低于前三年企業價值平均值的企業,綜合資本成本率上浮0.226%。
第四,破產成本與負債總和的合計數高于資產總額的企業,綜合資本成本率上浮0.175%。
第五,至于成本,所有中央企業綜合資本成本率上浮0.539%。
五、結束語
本文認為,在EVA考核體系中,綜合資本成本率需要在基本資本成本率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負債結構、企業價值、成本和破產成本進行適當的調整。當然,文章中新變量對于綜合資本資產定價的影響值是粗略得出的,并且影響因素并不僅僅限于本文所討論的幾個變量。盡管如此,本文對于在《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的綜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也起到了一定的補充和修正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 愛德華?I.奧爾特曼,伊迪絲?霍奇斯基.公司財務危機與破產 [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2] 孫杰.資本結構、治理結構和成本:理論、經驗和啟示 [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關鍵詞】 資本結構決策; 最佳資本結構; EPS比較法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1-0032-04
一、資本結構決策的依據
MM理論認為,資本結構能夠影響企業價值,因此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資本結構是最佳的;由于企業價值是以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為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現值,所以使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化的資本結構是最佳的;同時,股東財富最大化通常也被看作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之一,所以使企業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資本結構也可能是最佳的。
(一)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是未來息稅前利潤折現后的價值。假設M企業未來每年產生的息稅前利潤都相等為EBIT,加權資本成本為WACC,企業所得稅稅率為T,債務利率為Kdebt,未來所產生的息稅前利潤率為EBITRATE,資產為A,負債為D,所有者權益為E。
影響企業價值的兩個因素一個是息稅前利潤,另一個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是一個稅后的概念,為使其一致,息稅前利潤應該使用稅后價值。假設未來幾年的現金流量額都相等,則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就形成一個永續年金,即企業價值等于未來的息稅前利潤稅后價值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之比。由于息稅前利潤、企業所得稅稅率以及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都與資本結構無關,所以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沒有影響。上述分析說明,在資本結構決策中,資本成本最小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與資本結構決策無關。
這與MM理論相違背。有稅的MM理論認為有負債企業的價值等于具有相同風險等級的無負債企業的價值加上債務利息抵稅收益的現值,即有負債企業的價值由于節稅利益的存在而大于無負債企業的價值。如果有負債企業并不存在利息抵稅收益,那么MM理論的觀點就與本文的觀點是一致的。然而,有負債企業的利息抵稅收益是否存在呢?
由于企業的債務利息可以稅前扣除,從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進而減少企業的應交所得稅。所謂抵稅收益,就是指企業因為債務利息稅前扣除而少交的企業所得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企業能夠取得抵稅收益,那么國家一定會減少相等數量的稅收。可以通過分析國家的稅收情況反面分析抵稅收益問題。假設M企業負債為D,債務利率為Kdebt,企業所得稅為T,息稅前利潤為EBIT,企業應向國家交納(EBIT-D?Kdebt)?T的所得稅。對于國家來說,應收到EBIT?T的所得稅,可是現在國家只收到了企業交納的(EBIT-D?Kdebt)?T,那另外的那部分稅收D?Kdebt?T是不是所謂的抵稅收益?企業的債務利息可以稅前扣除,使得應納稅所得額減少,從而產生抵稅收益。根據這樣一句話分析,企業的債務利息為D?Kdebt,使應納稅所得額減少D?Kdebt,節約了D?Kdebt?T的稅款,所以D?Kdebt?T就是所謂的抵稅收益。但是,應該注意到,將資金借給企業的債權人取得了D?Kdebt利息收益。因此該債權人應向國家交納的所得稅為D?Kdebt?T。從這個分析看來,國家并沒有因為企業的負債而減少稅收。既然國家沒有減少稅收,那么企業也就不可能存在抵稅收益了。
但是,M企業由于負債的存在所交的稅款的確少于無負債情況下M企業所交的稅款。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所取得的利潤。有負債的情況下,M企業實際的收益為EBIT-D?Kdebt,應向國家交納(EBIT-D?Kdebt)?T的所得稅;無負債的情況下,M企業實際的收益為EBIT,應向國家交納EBIT?T的所得稅。顯然有負債的情況下M企業的收益小于無負債情況下M企業的收益,而有負債的情況下M企業的所得稅也小于無負債情況。所以M企業并沒有產生抵稅收益。
M企業支付給債權人的債務利息為D?Kdebt。債權人根據取得的這部分收益,應交納所得稅為D?Kdebt?T。債權人交納的這部分所得稅是從M企業取得的債務利息的一部分,相當于M企業通過債權人將這筆稅款交給國家。當M企業所得稅稅率與債權人不同時,國家向債權人收取所得稅時是按債權人的稅率計算的,國家從債權人處收取的稅款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D?Kdebt?T,但這個差異與M企業無關。因為M企業已經按照自己的稅率把稅款包含在債務利息里交給債權人,至于國家從債權人收取的稅款是國家與債權人之間問題,與M企業無關,M企業沒有少交所得稅,所以沒有產生抵稅收益。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權益凈利率對于股東來說,是股東所能夠取得的收益率,不受非財務因素的影響,能夠準確地衡量股東財富。至于每股收益,本文認為當股價一定的時候,權益凈利率與每股收益在決策方面是等價的。假設某企業的資產為A,資產負債率為F,債務利率為Kdebt,所得稅稅率為T,股價為P,息稅前利潤為EBIT,則負債為AF,債務利息為AF?Kdebt,凈利潤為(EBIT-AF?Kdebt)?(1-T),則每股收益為:
其中表示資本結構,當未來息稅前利潤率EBITRATE大于債務利率時資本結構與股權成本呈正相關;當未來息稅前利潤率EBITRATE小于債務利率時資本結構與股權成本呈負相關,所以,不論未來息稅前利潤率怎樣變化,資本結構都與股權成本有關。而股權成本就是投資者的權益凈利率,所以資本結構與股東財富相關。也就是說,股東財富可以作為資本結構決策的依據。由于每股收益與權益凈利率具有決策等價性,因此每股收益與權益凈利率都可以作為資本結構的決策依據。
二、資本結構決策的范圍
資本結構決策的范圍,就是為每股收益(EPS)確定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之內,確定最佳的資本結構。能夠反映資本結構范圍的比率有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權益乘數和長期資本負債率,其中資產負債率為大家所熟知與認可,所以下文通過對資產負債率研究來確定資本結構決策的范圍。
(一)資產負債率的下限
企業為了維持并且擴大經營規模,需要籌集長期資金。長期資金按照來源可以分為股權資金和債權資金兩大類。一個客觀的事實是,任何企業對股權資金或者債權資金的籌集能力都是有限的。假設M企業需要籌資的總額為A,M企業的股權資金籌資上限為S,S
然而,這只是M企業資產負債率的理論上限。在現實的資本結構決策中,資產負債率的上限還受到財務困境成本的影響。根據權衡理論,隨著企業資產負債率的上升,企業的破產可能性不斷增大,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隨之增長。值得注意的是,權衡理論只是提出財務困境成本的概念,并沒有給出財務困境成本的計算方法,也沒有對其性質進行描述。權衡理論認為,財務困境成本表現為“高管人員離職、供應商停止供貨以及潛在債權人停止向企業提供資金”等現象為企業帶來的損失。然而,隨著資產負債率的提高,盡管企業破產的可能不斷增大,但并不一定會出現高管人員離職、供應商停止供貨以及潛在債權人停止向企業提供資金等現象。上述現象顯然是在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超過了企業所能承擔的風險之后才出現的。這說明權衡理論所定義財務困境成本應該是一個間斷的函數。當資產負債率小于某一數值時,不存在財務困境成本;當資產負債率超過這個數值時,財務困境成本出現,并呈現出遞增的性質。可是,資產負債率的上升的確會使企業的破產可能性連續增大,所以財務困境成本理應具有一定的連續性,而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分段函數。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隱性財務困境成本表現為負債利率的提高,會影響企業的財務杠桿。為了取得財務杠桿利益,一個正常的企業會保持一定程度的財務杠桿效應,所以正常企業通常應該存在一定的隱性財務困境成本。顯性財務困境成本的出現,意味著企業的生存已經出現了危機。因此,一個正常的企業一定會避免顯性財務困境成本產生。假設Du為M企業產生顯性財務困境成本的臨界負債值,則M企業在進行資本結構決策時,可以選擇的資產負債率的最大值為Du/A。綜上所述,M企業資產負債率上限為:
由于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無關,因此資本成本最小化方法與企業價值最大化方法都不能用來進行資本結構決策。EPS比較法是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的,是可以用來進行資本結構決策的。然而,EPS比較法既忽略了風險也忽略了借款利率隨著負債比率變動而產生的波動。所以,本文利用改進后的EPS比較法進行資本結構決策。
三、EPS比較法的簡化
EPS比較法是追求財務杠桿效應最大化的方案。財務杠桿效應分為正效應和負效應兩種。當未來息稅前利潤率大于債務利率時財務杠桿表現為正效應,為企業帶來財務杠桿利益;當未來息稅前利潤率小于債務利率時財務杠桿表現為負效益,使企業產生財務杠桿損失。財務杠桿效應的不確定性就是所謂的財務風險。因此,利用EPS比較法進行資本結構決策時,理應考慮風險問題。而現有的EPS比較法,單純追求財務杠桿效應最大化,忽視了風險,所以有必要改進。另外,EPS比較法默認債務利率是確定的常數,隨著資產負債率的提高,隱性財務困境成本表現為債務利率的上升。所以,在EPS比較法的改進過程中,應該考慮債務利率的變動。
(二)EPS比較法的簡化
EPS無差別點=總資產×債務利率。在論述中有兩個條件必須滿足,即債務利率和股票價格必須是常數。但這兩個條件并不是總能得到滿足。很多情況下,股價或者債務利率會發生變動。由于,其已知條件實際上是債務利息和普通股數量,所以可以通過調整使股價或者債務利率統一。調整方法如下:
這兩個公式都是將利率或者股價調整為新利率或新股價。
原總資產數額是確定的,將原總資產按照新債務利率和新股價進行調整,原總資產調整后的數額加上新籌資的總資產,使得不同方案下的總資產是相同的。若將新籌資的數額進行調整,每種方案所調整的數額都是不一樣的,而原總資產是確定的,使得其總資產不相等,從而使整個推導過程都不成立。因此,當新籌資存在債務利率和股價有變化時,應將原有資產按照新債務利率和股價進行調整,并做出比較。
四、最佳資本結構的求解
(一)預期息稅前利潤的風險調整
不同的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是存在差異的,根據對風險的偏好不同,可以將決策者分為風險回避者、風險追求者和風險中立者。由于實際的決策中,絕大部分都是風險回避者,所以經濟學通常站在風險回避者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本文同樣以一個風險回避者的角度分析。對于一個風險回避者來說,當預期收益相同時,偏好于具有低風險的方案。也就是說,風險回避者認為低風險的預期收益大于高風險的預期收益。理論上認為,對于有風險的預期收益,風險回避者會根據風險程度對其打折。
由于風險回避者是在預期收益相等的情況下,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方案。也就是說,風險回避者是根據單位風險而不是根據總風險對預期收益進行打折處理。因此,財務管理學中用標準離差率v=來表示單位風險。為了對預期的息稅前利潤進行風險調整,決策者還需要確定一個單位風險折扣系數b。b與決策者的風險回避程度正相關,非常厭惡風險的決策者會選擇很大的折扣系數,而風險回避程度較低的決策者會選擇一個較小的折扣系數。
(二)債務利率的變動
根據風險調整后的預期息稅前利潤率與債務利率相比較,當調整后的預期息稅前利潤率大于債務利率時,此時負債越多越好,當調整后的預期息稅前利潤率小于債務利率時,此時負債越少越好。當負債增加時,出于風險與收益相對應的考慮,債權人通常會提高借款利率來補償信用風險,所以債務利率會隨著負債的增加而提高;同樣當負債越少時,債務利率會降低。
本文建立了一個以資本結構為自變量,以股東財富為因變量的函數關系式,運用數學的方法,求得使股東財富最大的資本結構。用資產負債率代表資本結構,用每股收益代表股東財富,求解最佳的資本結構首先確定資產負債率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進行求解。其次是確定資本結構決策方法,原有的方法都帶有缺陷,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對上述方法比較與改進,確定了資本結構與每股收益之間的關系,最佳資本結構使每股收益最大[1]。確定了債務利率與資產負債率之間的關系,負債越多使債務利率提高。確定了每股收益無差別點與債務利率之間的關系,利用對EPS的簡化得出。確定了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即預期收益,然后判斷出預期收益與無差別點之間的關系。本文利用這幾組的函數關系可以求出資產負債率,根據新框架求解出的資產負債率與之前確定的范圍相比較,求解出最佳資本結構。
案例:寶潔經銷商到底賺不賺錢?
2005年,寶潔公司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先后將山東八個地區的經銷商全部撤掉,原因在于這些經銷商不能滿足“專營”寶潔的要求。而這些經銷商對寶潔也是義憤填膺,認為寶潔給他們的投資回報率太低,不足以維持正常的經營水平。
雙方都集中在了投資回報率(ROL)上面,即做寶潔到底賺不賺
某著名營銷人士曾詳細地撰文指山做寶潔非常賺錢,他使用的投資回報率計算公式如下:
以一個生意規模為6000萬元的普通寶潔經銷商為例,他們的月平均業務收入是500萬元。寶潔公司所規定的經銷商平均庫存是10天~14天,而寶潔給經銷商的賬期也是14天。寶潔產品在零售店的賬期一般在7天―30天,平均利潤率是3%~5%,經銷商平均利潤率為1.5%~2%,并且寶潔的平均賬期應該在10天~15天左
好了,我們可以來對經銷寶潔生意的投資回報率進行估算了。
平均庫存天數:10天~14天,我們假設為14天。
寶潔給經銷商的賬期:14天。
經銷商對下游客戶的平均賬期:10天~15天,我們估算為12天。
假設年銷售6000萬元,月平均銷售500萬元,口平均銷售為16.67萬元。那么,一個年銷售6000萬元的經銷商的平均投入資金約為:
[經銷商對下游客戶的平均賬期(12天)十平均庫存天數(14天)―寶潔給經銷商的賬期(14天)]×日平均銷量(16.67萬/天)=200萬
通過估算,我們可以知道,做6000萬元一年寶潔生意,大約需要200萬元的營運資金。 假設如經銷商所言,年利潤是1.5%~2%,那么,寶潔的年投資回報率ROt=(6000萬×1.5%)÷200萬=45%
如果以2%的年利潤計算,ROI則是60%。
就45%-60%的投資回報率而言,這在快速消費品行業絕對不是一個低的投資回報率了。
相信所有人看了此君上述的闡述,一定會驚嘆于寶潔的產品如此賺錢,竟然可以達到最高60%的投資回報率,遠高于很多的投資項目。60%的投資回報率意味著只要一年投入100元,就能夠獲利60元,很多人為此張大了嘴巴。
他的這篇文章在營銷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為此展開了關于寶潔經銷商利潤的激烈爭論,甚至在各種媒體上互相質疑甚至對罵。
其實細究之下,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在推理上存在一定問題,先且不論其采用倒推出營運成本是否具有真正含義,在利潤率的闡述方面就用了毛利潤偷換凈利潤的概念,因此得出的投資回報率充其量也是投資毛利回報率,這是沒有扣除營運成本(例如銷售成本.市場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等)的回報率,因此并不能說明經銷商是否賺錢的問題。
以上這些專業術語和數據你是否明白?了解經銷商財務指標背后的奧秘,雖然無需像專業財務人員那樣咬文嚼字,但也不能只懂得一點點關于借錢、還錢、庫存的含義,你還要能看明白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才能看明白案例中的分析,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財務指標的基本訓練吧!
資產負債表:核算一下12月31日的資產
資產負債表涉及到三個重要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分為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固定資產主要是設備、房產、交通工具等企業氏期使用、而不是用于出售獲取利潤的資產,流動資產包括手頭上的現金、應收票據、應收賬款等;無形資產則有品牌,技術等。
負債就是拖欠別人的債務,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流動負債可理解為短期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付賬款、應何工資、應付稅金等等;長期負債是指那些在―‘年以上必須償還的債務,如房地產抵押借款、應付長期欠款和長期票據等。
所有者權益就是企業投資者對企業擁有多少權益,即將其資產總值減去負債部分,常被稱為凈資產。
以上三大指標都是以某一時間點而不是時間段為準,例如在年末12月30日那天我擁有多少資產、被欠多少錢等。二大指標無論在哪個時間點都應該構成一個等式:資產二負債+所有者權益,即: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
實例指標分析
假設某手機經銷商2004年年底開業,在2005年11月31日的資產負債表如表1所示,我們來看看他的資產負債情況。
此經銷商流動資產所占比例最大,而固定資產較少,正是經銷商典型的特點。在流動資產中,存貨是其重要部分。預付賬款是預先支出部分,也要記人流動資產。無形資產一般用于上市公司,對于還沒有太多晶牌概念的經銷商而言,無形資產可設置為零。
流動負債的各項目都比較好理解,需要注意:預付賬款記人流動負債,是因為客戶給你先期打入賬款但并沒有收到貨,因此也應算作負債。至于長期負債,沒有特殊情況,經銷商很少出現長期負債。
當然,單純靠這些面上的數字還不能看出問題的實質,我們還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首先看看企業的實力,這個在表上一日了然,主要看總資產狀況和所有者權益(即凈資產)。
其次可以透過資產負債表反映出企業的償還債務能力,常用兩個指標:
1.資產負債率。它反映企業資產中負債所占的比重,資產負債率的公式為:
資產負債率二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資產負債率用來衡量企業中長期的償債能力。資產負債是個較難分析的指標,按照常理,該比率越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但透過資產負債率也能夠反映出企業對于未來業務發展的信心。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企業資產負債率過低,則說明此企業借不到錢,或者對業務畏懼不前,未來前景肯定存在問題。當然也不9目過高,否則每天都舉債過日,抵抗償債的風險就低。
上例中的資產負債率為:400/570×100%=70.1%,可以看出它的資產負債率是很高的,說明此經銷商主要靠債務來維系業務發展,較少使用自有資金。
2.流動比率。反映企業流動資產總額和流動負債比例關系的指標。其公式為: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
這個指標主要是衡量企業短期償還債務的能力,因此只考慮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企業流動資產大于流動負債,流動比率>1,表明企業償還短
期債務能力強,企業流動資金小于流動負債,則流動比率
這個指標根據行業的不同而異。該經銷商流動比率為:560/400;1.4,這個值大于1,償還短期債務能力較強。
對于經銷商而言,由于固定資產和長期負債較少,因此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所表達的含義可以看做是一致的,只是兩個指標的公式分子、分母位置不同而已。
捌益表:2005年究竟獲了多少利
資產負債表是企業財務狀況的瞬間寫照,而損益表則是企業某一段時間內業績反映,因此很多人將資產負債表比喻為企業的一張快照,損益表是反映企業的一段錄像。從這個角度來說,損益表的編制必須基于某一段時間,以了解該段時間銷售額是多少,賺了多少,虧了多少。
在經銷商看來,損益表應該是決策人員和銷售人員最為熟悉的――張表,因為決策人員最關心業務收入,而那些需要對利潤負責的銷售人員則經常討論“是否賺錢、賺多少錢”。
損益表涉及三個重要要素:收入、費用、利潤。利潤;收入一費用,即:收入二利潤+費用。
實例指標分析
其中,主營業務成本就是常說的進貨成本,此經銷商是按照增值稅來繳稅的,因此主營業務稅金指的就是增值稅。中國的增值稅一般為17%,即此主營業務稅金為;(4000-3500)×17%=85萬元。
毛利潤指的是沒有扣除各種費用的利潤,在此例中為增值稅后毛利潤。在毛利潤扣除各種費用之后,就得到了稅前凈利潤。而各種費用包括了企業的各種開支,例如人員費用,市場費用、管理費用等等。用稅前凈利潤減掉所得稅,就得到了此經銷商最后的凈利潤。在本例中所得稅按照33%交納,即為:200×33%=66萬。凈利潤最后為;200-66=134萬。
透過損益表,我們能夠得到一些對于企業而言非常重要的指標。
銷售毛利率是損益表中重要的指標,它的公式為:
銷售毛利率二毛利潤/業務收入×100%
在本例中的手機經銷商銷售毛利率為:4.15/4000=10.4%
銷售凈利率和銷售毛利率最大的不同是扣除了各種費用成本,將企業真正賺取的利潤呈現在面前。銷售凈利率的公式為:
銷售凈利率二凈利潤/業務收入×100%
由于每個地方會針對一些企業給予所得稅優惠等條件,每個企業交納所得稅的稅率并不相同,為了方便統計,很多企業比較喜歡用稅前凈利率來做預測和統計。
銷售毛利率和銷售凈利率是考察企業獲利能力的關鍵參考指標。但由于產品不同,每一種類型提供的毛利率是有差異性的,不同類型的產品不太具備可比性。
現金流量表:真金白銀的價值
如果沒有信用體系,那么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就足以反映出一個企業的基本面貌。但現代社會大量使用信用政策,因此損益表中的利潤不再代表企業擁有相同數量的現金,也就是說賬面的利潤跟賬尸里的錢是不相等的。
這是因為損益表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記賬的。所謂權責發生制就是在記錄收入時,無論是否收到了現金,都在賬面上記錄你產生了收入;在贊用支出時,無論是否真的把錢花出去了,都必須記錄費用產生了,所以實際現金跟賬面亡的現金不對等。
因此,我們不得不通過第三張表,把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聯系起來,這就是現金流量表。與前面不同,現金流量表采取收付實現制,即只有真正發生了現金流入、流出時才予以記錄,其關注的是現金收支情況,因此現金流量表也是比較難作假的一張表。
現金流量表反映的只是企業一定期間現金流人和流山的情況,它既不能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也不能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但由于現金流量表是連接二者的紐帶,利用現金流量表內的信息,通常能夠挖掘出更多,更重要的關于企業財務與經營狀況的信息,從而對企業做出更全面、客觀和正確的評價。
實例指標分析
某手機經銷商的現金流旦表如表3所示。將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聯系起來,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等式,而這些等式正體現了現金流量表的“紐帶”作用。
公式一:現金凈增加值;期末貨幣資金―期初貨幣資金,即164=200―36。說明資產負債表上期末期初的現金差異,等于現金流量表的現金凈增加值。
公式二:現金凈增加值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值十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值十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值,即164=64+0+100。
公式三:資產負債表上期末期初的所有者權益差異,恒等于損益表的凈利潤,即170=36=134。
投資回報串:算凈利不算毛利
投資回報率簡稱ROI(Returnon lnvestment),指的是―個企業投資的回報百分比。用通俗的話表達就是企業投資了多少錢,賺回多少錢?
投資回報率需要以時間為衡量單位,“月”和“周”都不太適合表達明確的投資回報,而“年”是一個公認的時間單位。因此我們默認的投資回報率都是平均每年的投資回報率。
在使用ROI的時候,需要用準確的語言去定義利潤的概念。所謂回報,當然是指最后凈賺或者凈虧的部分,因此投資回報率公式中的利潤嚴格定義為凈利潤,即:
凈利潤;毛利潤―運營成本―稅金
廠商、經營單個品牌或者產品的經銷商、經營單個品牌或者產品的零售店非常容易統計出凈利潤,因為其成本不需要幾個品牌或產品分攤。但如果某個經銷商經營多個品牌或者產品,就很難將其中的一個品牌或者產品的成本從總成本中提取出來,也就很難計算出此品牌或產品的凈利潤。因此,很多行業的分銷領域,都喜歡使用更為簡單的毛利潤:毛利潤;業務收入―進貨成本,即“投資毛利回報率”。
不幸的是,很多人經常混淆了投資回報率和投資毛利回報率兩個概念。有一些一上游供應商也經常用投資毛利回報率來偷換投資回報率的概念,用以說服下游客戶。文章開頭的“寶潔經銷商投資回報率案例”就是――例。
【關鍵詞】機械上市公司;營運資本管理;企業績效
一、引言
營運資本又稱為營運資金,是維持企業日常經營周轉所需持有的資金,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萊瑞·吉特曼和查爾斯·馬克斯維兩位美國學者對美國一千家大型按企業財務經理的調查表明,財務經理在營運資金的管理上所花費的時間幾乎占了三分之一,這足以說明營運資金管理的重要性。營運資金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公司的流動資產總額,較強的流動性使該部分資金成為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的劑和基礎。狹義是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通常用來表示公司短期償債能力。
二、文獻回顧
1.國外營運資金管理文獻回顧。國外關于營運資金管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1)在內容上,從單獨流動資產管理到整體營運資金管理。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單個營運資金項目(主要是應收賬款、存貨等流動資產)。在20世紀70年代后,逐步擴展到了整體的營運資金管理,如Keith V· Smith(1979)首次探討了整體營運資金規劃與控制的內容。(2)在資金管理績效評價體系上,從流動資產周轉率擴展到了營運資金周轉期。西方國家早期營運資金管理評價方法用的是流動資產周轉率進行評價,主要衡量企業各項流動資產的周轉效率。這類指標主要有: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這些指標只能從單個方面反映流動資產管理狀況,而忽視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應用時經常會產生相互矛盾的現象。為了避免矛盾出現,Richard V·D和E·J Laughlin(1980)提出了采用現金周期指標,用以反映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狀況的全貌,他們將現金周期定義為:現金周期=應收賬款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3)在營運資金管理方法上,從單純的數學方法上轉變以供應鏈優化和管理為重心。在財務管理教科書上常見的營運資金管理方法有:組合理論法、數學規劃法、成本平衡法、概率模型法和約束條件發等,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營運資金管理方法以明顯轉向以供應鏈的優化和管理為重心。
2.國內營運資金管理文獻回顧。我國對營運資金管理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比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晚,營運資金作為一個獨立的財務概念是在1993年我國實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會計制度后引入的,自此國內營運資金研究才正式開始。1995年毛付根在“論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指出:應從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間的相互關系著手,將流動資金的存量配置與其相應資金來源聯系起來,從總體上進行觀察和研究如何據此制定合理的營運資金政策。王竹泉等人在“分銷渠道控制:跨區分銷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重心”一文指出“將跨地區經營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的重心轉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提出要將營運資金管理研究與供應鏈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等研究結合起來。
三、研究假設
1.應變量的選取。本文采用權益報酬率(ROE)作為應變量,權益報酬率=銷售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從公司財務角度看,權益報酬率是反應企業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指標,該指標包含了企業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綜合性最強的財務比率,直接反應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與股東目標價值相一致,能反應公司的績效水平。
2.研究假設。(1)流動資產(X1)比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流動資產比是指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即流動資產比=平均流動資產/平均總資產。一般情況下,流動資產要比非流動資產的盈利能力弱,企業留有過多的流動資產會影響企業總資產的盈利能力。所以提出第一個假設:a:流動資產比與企業績效之間成負相關關系。(2)流動負債(X2)比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流動負債比=平均流動負債/平均總負債,通常流動負債中占比最大的項目是短期借款和應付賬款,短期借款雖然在融資成本上低于長期借款,但是過高的短期借款會降低當年的現金流量,還使公司面臨較高的短期償債風險;如果企業較多的使用推遲應付賬款方式進行短期融資,就會降低企業的信用,不利于企業后期融資。上述兩種原因都會降低企業的績效。所以我們提出第二個假設:b:流動負債比與企業績效之間成正相關關系。(3)流動比率(X3)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流動比率是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即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雖然流動比率越大可以減輕企業短期償債風險,但是這也會導致企業績效降低,因為流動比率越大,說明流動資產就越多,流動資產的獲利能力相對于非流動資產而言較弱。所以我們提出第三個假設:c:流動比率與企業績效成負相關關系。(4)流動資產周轉率(X4)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流動資產周轉期=營業收入/平均流動資產。流動資產周轉率越高,其周轉速度就越快,公司就更容易地償還期債務和購買更多的材料,以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據此我們提出第四個假設:d:流動資產周轉率與企業績效成正相關關系。(5)現金周期(X5)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現金周期是衡量營運資本管理效率的綜合指標,它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現金周期=應收賬款周轉期+存貨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現金周轉期越短,資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從而就能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據此我們提出第五個假設:e:現金周期與企業績效成負相關關系。(6)公司規模(X6)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經研究表明,公司規模可以影響組織的結構和決策,進而影響企業績效。此外企業規模的大小是一個企業實力和信譽的象征,規模越大,則融資相對就容易,而且在融資過程中成本也相對較低,對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本文把公司規模作為一個控制變量,并用總資產的對數來代替公司規模變量。(7)凈資產增長率(X7)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凈資產增長率反映企業成長的速度,從側面也反映企業的經營績效。凈資產增長越快,表明企業前景越好。本文把凈資產增長率作為一個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中。(8)資產負債率(X8)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資產負債率越高則企業的負債越多,應付利息就越高,產生稅盾就越多,就越能提高企業的價值,所以資產負債率對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本文也把資產負債率作為一個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中。
四、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本文選取在滬、深兩地機械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總樣本數據為144個,為了實證研究的準確性,在樣本的選取過程中剔除了ST、PT的企業和數據不齊全的企業,最終選擇108個樣本數據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企業2009年度披露的財務報告數據。本文使用的軟件有EXCEL和EViews,其中EXCEL是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EViews是用來完成實證分析。
2.描述性統計。表1是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個別企業的流動資產比特別大,高達0.9。這說明企業營運資本采用的是穩健性融資政策,采用這一融資政策,企業的資產收益率通常比較小。個別企業保留較高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高達44,這說明企業沒有充分發揮流動負債的作用,或者是企業的應收賬款和存貨較多。還有的企業現金周期很高,達到400多天。
3.實證分析。本文分別用凈資產收益率(Y)作為公司績效衡量標準。選取的被解釋變量有:流動資產比、流動負債比、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比率、現金周期、總資產對數、凈資產增長率、資產負債率。并建立模型:Y=α+β1χ1+β2χ2 +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μ,其中βt是變量系數,t=1、2/、3、4、5、6、7、8,μ是方程殘差。
表2 實證分析結果
R-squared=0.307338,Durbin-Watson stat=1.582098。
從表2我們可以得出回歸方程:Y=0.1625-0.0904χ1+
0.2289 χ2-5.94Eχ3+0.0478χ4-3.96Eχ5+0.0090 χ6+0.0003 χ7+0.1300χ8+μ。從方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流動資產比和凈資產收益率顯著成負相關關系,即降低流動資產可以提高企業績效,即企業實行激進式融資可以提高企業績效,但風險比較大。流動負債比與企業績效顯著成正相關關系,這和假設正好相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機械企業一般是大型國家控股企業,知名度、聲譽比較高,管理制度完善。過多的短期負債或應付賬款不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危險。而企業正好利用短期借款利息的抵稅好處來獲得更多的節稅以提高企業績效。流動比率與企業績效成負相關關系,但不顯著,這可能是樣本比較少,數據不夠充分導致的。流動資產周轉率與企業績效成顯著正相關關系,提高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可以提高企業經營績效。現金周期與企業績效成顯著負相關關系,現金周期越短越能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控制變量公司規模、凈值產增長率、資產負債率對企業的經營績效都有顯著的正向效應。擬合度為0.31,這說明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可以用營運資本來解釋。
五、對機械上市企業的幾點建議
1.提高企業流動資產周轉率。從表2可以看出流動資產周轉率的平均值只有1.14,因此企業需要降低流動資產以提高流動資產周轉率,從而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2.縮短現金周期。機械上市企業的現金周期的平均值為82天,這說明存貨周轉期+應收賬款周轉期-應付賬款周轉期為82天。現金周期越長越需要營運資本,越多的營運資本對企業經營績效有負面效果。所以企業需要縮短現金周期,縮短現金周期的途徑有:在不影響企業聲譽的情況下延長應付賬款周轉期或者縮短存貨周轉期,盡量實行零存貨管理和應收賬款周轉期。
3.提高資產負債率。從表2中可以看出,機械板塊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的平均值是0.42,這和國外的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相比是較低的,美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在60%左右。所以企業需要提高資產負債率以充分發揮負債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袁光才,陳菊等.電力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結構與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08(9)
[2]劉運國,黃瑞慶等.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策略實證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