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1.1農業生態學的發展農業生態學是由生態學發展起來的,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它從有機體與環境關系角度為農業提供一些原理與觀點。例如資源負擔原理、食物鏈原理、能量金字塔原理、十分之一定律等等。生物體必須與環境條件相適應才能生存和發展,這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也是農業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例如小麥、棉花多分布于北方冷涼干燥的環境,水稻、甘蔗則多分布于南方高溫多濕的環境。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工農業結合日益密切,科學技術在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環境污染、能源不足和生態失調等反效果。

      1.2“生態農業”的內涵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是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相結合,不排除對先進技術的應用;科學合理地施用工業化肥、生長劑、保水劑等,擴大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能轉化;在植物保護方面,盡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農田病、蟲、草害,積極研究高效、低毒、無殘毒的化學農藥,把農藥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采取食物鏈加環的方法,發揮生物能轉化效率;推廣太陽能、風能、沼氣等非礦物能源的利用。

      2農業生態學對生態農業建設的啟示

      “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農業生態實際是農業生態學,是研究人為干預下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問題的科學。農業生態研究的就是這種人為干預或控制下農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為人類調控和合理開發提供科學的依據。所以,它是一個專門的學科,側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規律的追求。“生態農業”從字面上看,它本身是一種農業類型,它和旱地農業、能源農業、有機農業等一樣,是一個以特殊方式經營的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是農業生態學,生產對象是農業生態系統。它們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不能分離的。

      3新時期中國推行的生態農業建設

      3.1中國生態農業的類型無論什么樣的生態農業模式,都是在一定區域的土地類型上進行的,無論其規模如何,它們都是一個農業生產的系統,并且是一個結構和功能都優化的生態農業系統。依據各生態農業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征,中國的生態農業可以分為以下五種生態農業系統。

      1)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系統:根據各類生物群落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考慮到不同的生物對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進行合理組合,最終實現不同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類型。

      2)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系統:一種按照生態系統內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系統。

      3)主要因子調控的生態農業系統:針對當地的主要環境問題,采取人為措施對其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調控和治理。

      4)區域整體規劃的生態農業系統:在一定區域內,運用生態學規律,提高自然環境的協調能力,從而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2中國生態農業模式案例探析—以貴州從江縣為例中國幅員遼闊,沿海較發達地區和內地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從而使得兩者的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模式選擇和發展水平等方面不盡相同。本文以貴州省從江縣為例,總結了其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對本省同類型城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2.1從江縣區域發展概況從江縣全縣山地面積2963km2,占總面積的91.34%,壩子面積64km2,占2%,河流灘涂面積占4%。從江縣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4℃,森林覆蓋率65.13%。從江縣屬珠江水系,支流縱橫、水源豐富。通過資料研究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地區,耕地資源相對缺乏,且以梯田為主,糧食生產難度極高,產量低。

      3.2.2從江縣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模式

      1)稻田養魚、稻田養鴨模式:從江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稻魚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態農業模式,根據稻魚鴨共生的原理,在稻田養魚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生產經營。

      2)特色優質農產品產業化農業模式:從江縣因地制宜地生產發展高品質、特色農產品,加強產業化建設,一方面減少了糧食生產的壓力,另一方面促進了高品質農產品的生產發展。

      3)以沼氣為紐帶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農村沼氣建設已經成為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沼氣起著連接種植與養殖、生活與生產用能的紐帶作用。

      4)旅游業的發展:從江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由于相對閉塞的環境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從江縣擁有獨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有足夠的旅游吸引力。

      3.2.3從江縣生態農業模式經驗總結從江縣根據該縣的實際情況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模式積極推動了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根據這些問題總結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首先,存在大面積的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某些模式的應用推廣比例在不斷減小,對此國家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參與機制;其次,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不大,基礎設施薄弱使得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較差,應在優化農產品內部結構的同時建立各產業的農民協會,改善基礎設施;最后,農村勞動力減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又需要農民從生活習慣上作出改變,政府需要制定相關的支持措施,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務體系。

      3.3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展望目前,中國農業已經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全面推動小康社會的發展建設,社會對農產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僅是滿足數量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從農業生態環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統研究,使科技順利地融入到生態農業的發展當中,例如利用遙感技術,對土地鹽漬化、作物病蟲害、環境污染等進行動態研究;應用衛星成像系統,辨別農作物病蟲害,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情況惡化。中國農業應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模式,利用自然生態環境本身的系統能力,減少人為和藥肥的投入,改變其現有的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資源環境的綜合利用率,最終實現走生產安全可靠且高質量的農產品與生態環境健康和經濟效益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結語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強調結合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優點,把其充分運用到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中,克服傳統農業的缺陷,尋求人與自然的健康發展,構成有機物與無機物、生態環境內外部結合,實現農業體系中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生態農業要從地區的實際出發,合理搭配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的比例,通過合理的投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效提高。

      1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1.1生態農業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

      我國現階段是各行各業都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發展在向現代化進程邁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急需解決的現實困難,例如濫用化肥、農藥,農業污染等社會問題。我國農業生產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體污染,土壤生產力降低、農副產品質量低下。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生產因大量使用農藥,致使水體污染、土壤污染、農產品污染,農田的生產能力失調,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再生和人類的生活。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要減少對自然的掠奪和濫用,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為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1.2生態農業有利于農業長遠發展

      生態農業是吸收傳統農業在種植過程中的優勢,發揮現代化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即做到回歸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規劃,就是在發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等大農業的思路,這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必須條件。生態農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資源的利用效率,繼而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的經濟效益。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因重復、合理的使用資源、促進物質和能力的轉換,而顯著提高農業的生態效益。在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農業產品時,滿足人們日益多樣的生活需求。可以說,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有序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1.3生態農業符合市場經濟的需求

      生態農業發展中集合了我國傳統農業的優勢,吸收了國外農業發展的精華,在將農業本土化的進程中,按照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農業生態學的基本理論進行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質量和經濟效益,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引進新的物種,通過科學手段生產無公害的健康食品,實現農業的出口創匯。與此同時,伴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環保意識不斷加強,有機、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消費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可以有效引導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潮流。

      2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措施

      2.1發展生態農業工作要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實現生態農業需要各方齊抓共管,各地在農業建設中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主要需求,結合經濟發展現狀,遵循“全面、系統、高效、再生”的原則,尋找發展本地經濟的具體方法和有效措施,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以降低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在運用生態農業系統的觀點上,改變單一生產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生產、加工一體化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以有效提高農業產品的轉化率,促進資源、環境的穩步發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進的農業有機體。

      2.2發展生態農業工作要科學有效規劃

      要建設好生態農業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規劃,注重生態系統內部的整體性、防御性、系統性、調控性的特征,制定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一致的生態農業規劃體系。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實現生態農業的積極實施和有序發展。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將新的研究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實現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有機結合,到達社會效益、生態發展、經濟利益的相互統一。

      2.3發展生態農業工作要采取輻射帶動方式

      各地發展生態農業時要做到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根據當地的社會需求和自然條件探索適合的農業發展戰略和套路,采取以試點農業帶動大范圍種植的方式。農業生態環境中的關鍵問題是實現生態農業的系統工程,通過立體化種植的模式、養殖模式、觀光性質的農業模式,將綠色生態農業形成產業。利用試點的示范帶動作用,使優勢資源得以推廣,在改善環境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

      2.4發展生態農業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傳

      生態農業是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要將這一體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傳的廣度和力度,切實提高全社會和全體農民的環保意識,實現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目標。全社會要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會,建立完善的調控和服務體系,健全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從政府層面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項目和投入力度,把農業建設及綠色食品開發有機結合,促進生態農業的時代化發展。從政府層面發揮農民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推動新農村建設。利用科學技術改善農業和農村的生態結構現狀,引進農業新品種、科學新技術、種植新材料,提高生態農業的科學性。

      3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因此在我國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1]。農業生態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利用農業生產與農業景觀作為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提供特色服務,充分體驗現代農業的新型旅游產業。農業生態園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主要載體,不僅受到了眾多旅游者的喜愛,也具備了巨大的研究價值。在我國,觀光農業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形式為觀光農場,后來又逐漸衍生出農家樂,度假村等多種形式。通過多年來不斷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復合式觀光農業生態園,并成為了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觀光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而且能夠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農業生態園作為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結合的產物,是以生態農業生產為基礎,集旅游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筆者以福鼎秦嶼鎮冷城村農業生態規劃為研究實例,對如何因地制宜的規劃農業生態園進行初步探討。

      1項目區概況

      冷城村坐落在國家級風景區太姥山東麓妙帽峰下,距福鼎市秦嶼鎮西北方約8km,沙呂線旁。冷城村南、西、北3面為山,成懷抱之勢,東面為東海,風景秀麗,自然環境優美。西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姥山,南距福州200km,北接溫州100km,距福寧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6km,離已投入使用的溫福鐵路太姥山火車站5km,交通十分便捷。項目基地總體規劃面積約為166.7hm2。冷城村現有經濟的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由于近年來太姥山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三產業以配套太姥山旅游產業成為了秦嶼鎮經濟尋找新增長點的一種重要手段。冷城村不僅擁有絕佳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自然景觀,還保留著唐代的靈峰古寺、宋代朱熹講學的石湖書院,以及明代的抗倭古城墻遺址等著名的人文景觀。筆者依據鎮政府發展規劃,利用冷城村當地獨有的旅游資源優勢與旅游依托優勢,對冷城村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劃。除此之外,項目地由村政府負責協調,對田地與居民地進行整改,使冷城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經濟轉變;使農村大量的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發展當地旅游經濟,實現當地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設計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

      園區的規劃建設都應建立在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持自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按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理念,選擇優良物種,合理使用土地,科學安排生產,適量施用農藥、化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生態循環與經濟流通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維護旅游區的生態平衡[3]。

      2.2體現生態理念原則

      觀光農業生態園重點在于體現生態理念,傳達生態思想。在冷城農業生態園的規劃中,生態的內涵從4個方面得以體現。

      2.2.1自然式設計自然式設計是相對于人工化設計而提出的理念,通過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格局為出發點進行利用與保護,避免摻雜過多的人工化元素。在設計中,利用植物群落的布局以及地形與水體的處理,表現出自然的形式。對原有的自然環境所表現出的景觀片段按照生態學的原理進行取舍,突出生態美學。

      2.2.2鄉土化設計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并尊重當地的立地條件以及環境中的植被種類和自然史,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創造適合當地的景觀特色,創造出保護生態最為有利的景觀模式。

      2.2.3保護性設計通過對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因子進行科學的分析,結合生態學規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使設計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同時維持并保護良好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中應針對不同的對象,通過分析其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與價值的大小,進行分類與評價,按照價值等級體系,再進行土地利用模式的劃分,實現生態保護作用[4]。

      2.2.4恢復性設計許多農林類用地由于人類的過度利用而成為污染嚴重的廢棄地。在規劃過程中,應用生態學原理與科技手段,修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利用創造園林空間,使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重新恢復平衡[5]。

      2.3生產結合觀光原則

      經濟生產是園區最基本的功能,而在滿足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觀光項目,是挖掘農業生產副價值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規范的農業生產布局,利用農業生產所獨有的景觀效果,鼓勵游客參與,結合道路的開辟和周邊環境的綠化美化,使游客獲取生態性與農業性的審美,增強旅游活動的觀賞性與趣味性,倡導休閑觀光農業的理念[6]。

      2.4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規劃必需體現科普教育的原則,以便游客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應充分體現園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修復生境的功能,普及生態文化。使得冷城村旅游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傳遞生態知識。

      3總體規劃

      設計總體上把握了冷城村當地的農業生產現狀與土地利用情況,在不破壞現在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布局,目的在于實現生態農業景觀化[7]。并結合當地環境本身的優勢———深厚的人文氣息底韻,意在實現現代生態農業旅游和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

      3.1功能分區

      規劃了6大功能區:迎賓服務區、歷史文化區、生態農業區、文化教育區、娛樂休閑區、觀景休息區。

      3.2景觀規劃

      3.2.1交通組織規劃園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農業區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農業生態觀光園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干道寬約12~16m,用于汽車通行和游人集散;次干道寬為8~10m,連接到各建筑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5~2m。規劃道路以道路分割區域主題為出發點,以道路為邊界,道路內部所筐定的區域進行農業規劃,實現各個生態模式的并存。

      3.2.2植物景觀配置植物配置原則為力求接近自然,遵循生態學原理,合理配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四季植物的不同景觀,形成植物品種多樣、層次豐富、季相特征鮮明的綠化景觀效果[8]。①根據植物生態位進行搭配: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體種植,以及從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穩定的生態結構和生態系列景觀。②從季相上進行合理搭配:每一個季節都有幾個品種的觀賞植物形成整個園區的主格調,成為吸引人氣的觀賞亮點。③根據園林美學進行搭配:依據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進行配置,同時合理配置落葉和常綠植物,遠景和近景,個別突出和整體協調,給人們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④植物品種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注重植物的多樣性。充分利用苗圃原有長勢較好的苗木及宅旁樹木,以原有紅豆杉、白茶等為基調樹種。#p#分頁標題#e#

      3.2.3建筑景觀配置根據整體規劃,分期開發原則,生態園的建筑將按經營目標進行全面規劃,然后按實際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園建筑布局合理、格調一致,避免重復勞動,又減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維修養護費用。建筑景觀配置原則為:①建筑物格調應與生態園主格調協調一致,即以生態建筑為建筑物設計和建造標準。②在建筑風格上形成生態園自己的特色。③生態園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設施,可用簡單、生態的框架,配上各種藤本植物,形成外觀、色彩多樣的各種生態建筑。

      3.3冷城村農業生態園總體規劃目標

      冷城村根據項目區的實際情況,遵循景觀設計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現代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和冷城歷史文化旅游2條軸線,在此基礎上通過道路規劃(對外、對內)、植物景觀配置、建筑景觀配置等景觀設計技藝,形成了迎賓景區、歷史文化風俗區、生態環保農業區、文化素質教育區、娛樂休閑步道區、觀景區6大功能景區。其中歷史文化風俗區包括冷城古堡、石湖書院、靈峰古寺3個部分,娛樂休閑步道區包括濕地木棧道、燒烤場、四季植物園、生態竹林、觀景樓5個部分,文化素質教育區包括現代農業廣場、抗倭廣場、蝴蝶生態園3個部分,生態環保農業區包括白茶山、有機疏菜種植區、稻—鴨生態農業模式、稻—魚生態農業模式、稻—蟹生態農業模式、茭白—鴨生態農業模式、荷花魚塘、油菜地8大部分。形成了3條旅游路線:歷史文化旅游路線、生態農業旅游路線和現代文化旅游路線,將冷城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鄉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及現代的生態農業思想全面展現在游客面前,使游客不但可以感悟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痕跡,還可以感受清新的空氣、安靜的環境、空曠的田野、寧靜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民風。從而實現冷城村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資源共享、客源互補、共謀發展,獲取雙贏”的旅游模式開發,成為一個體現地方特色和新、奇、特項目相結合,以高科技農業為主導,以農業景觀為特色,以歷史文化為依托,集生產、觀光、度假、科教為一體的環境優美、景觀豐富、資源永續利用的鄉村生態旅游村莊。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對牛彈琴,在古人看來荒唐的事,現如今卻成為了一種“時尚”的學科,這就是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在菜園里裝上一臺聲波助長儀,給蔬菜“按摩”、“聽”音樂,不僅可以防病驅蟲,還可使瓜果蔬菜提前近20天上市……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已開始推廣運用于農業生產,而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據介紹,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領域引人關注的一個新的發展學科。它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量,還可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在實現農業科技升級的同時,達到保護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目的。

      因此,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被世界公認為是未來實現生態農業、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2010年3月9日,由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發展研討會”在天津舉行,旨在將已經成熟的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更快更好地運用于全國的農業生產。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已經揭開了傳統農業革命的序幕。

      草木也有情

      曾幾何時,以化肥、農藥為代表的化學農業在地球上開展了一次農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為解決全球的糧食生產和饑餓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化學品在不斷給農業生產創造神奇的同時,也在不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煩惱。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僅使農作物品質下降、地力衰退,而且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近年來,人們食而生畏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海南毒豇豆事件,再次引發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因此確保食品安全,已成為一個敏感而又重要的社會問題。

      此外,化肥與農藥大量用于農業生產,不僅消費者擔心,農民也有壓力。農民的壓力在于近幾年化肥與農藥價格的不斷上漲,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問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統計表明,2005年我國二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麥)的化肥、農藥平均投入占到生產成本的27%,是僅次于人工投入的最大一項,糧食價格上漲使得農民增收價值的34.8%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抵消,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而在天津市西青區水高莊村,還沒走進蔬菜大棚就已-隱隱聽到聲波助長儀的“歌唱”,悠遠而溫和的聲波,雖沒有人類音樂的悠揚、激昂、多變,但卻安靜、單純,就像放大若干倍植物生長的神奇聲音。更為神奇的是,整棚芹菜株高與粗細,圍繞助長儀呈放射形,也就是說越近的越高大、粗壯,越遠的越矮小、細弱。

      我國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倡導者,天津市農機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胡偉說,有生命的動植物跟人一樣,有情緒變化,有愛好追求。雖然它們的“語言”與“心理”我們無法通曉和理解,但聲、光、電、磁、熱等對人有作用的物理技術,對它們同樣有作用。簡單地說,就是音樂聲愉悅了動植物“心情”,“心情”好了身體內的活力就增強了,于是潛移默化地“多產奶、快長高”。過去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其實,草木也是有情有義的生命,因此,聽音樂、享磁療,都應是正常之舉。

      改善農業生態

      據了解,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科技人員就開始研究使用各種物理手段改善種子的品質,以達到增產的目的。如大連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研制出的磁場種子處理機,是依據磁場種子處理正向效應和種子微磁性互作機理開發的。這個看起來像影視劇中“太空車”的家伙,雖然其貌不揚,但卻有神奇的功能。試驗證明,磁化后的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增產幅度在10%左右,蔬菜平均增幅在10%以上。

      胡偉說:“物理農業這些基本原理,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體會,比如略加留意就可發現,凡高壓電桿附近的植物,都會相對長得高大茁壯,這就是電場對植物的作用。再比如,許多醫院使用理療方法,輔助病人手術后傷口愈合、治療跌扭傷等,其原理也是激發提高人體內的多種活性酶,促進新陳代謝。物理農業就是根據這些原理,按照生產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開發。”而聲波對植物的神奇作用早在20多年前國外就有了成果報道。美國科學家丹?卡爾遜還發明了聲肥技術,后來逐步發展起來的植物聲頻控制技術,成為現代物理農業工程發展中的重要技術。

      怎樣的聲波才能使植物“心情愉悅”?在這方面,青島物理農業科技發展公司的專家們有深入的研究與體會。他們根據植物自發聲和接受聲的頻率。以及植物生物聲學特性與環境的關系,模擬設計出一種聲響。這種聲響并非人類音樂的音符,而是類似鐘鳴的柔和單音。

      事實證明,這種聲音的頻率與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理系統波頻一致,彼此可以產生共振。共振可以提高植物活細胞的運動速度,促進各種營養元素的吸收、傳輸和轉化,增強光合作用,增大植物的呼吸強度,加快莖、葉等營養器官的生化反應過程,從而起到促進生長,提高營養物質的作用。

      眾所周知,影響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是化肥、農藥。由于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環境污染呈逐年加重趨勢,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于是,生態農業應運而生。而物理農業則是實現生態農業的主要途徑之一。

      胡偉認為,在實際生產中,能應用物理技術的就盡量應用物理技術,因為這可以有效減少肥料和化學農藥對土壤、大氣、水的危害,保護人類健康。而且,過量使用肥料和化學農藥還容易使有害生物發生變異。

      應用方興未艾

      天津西青區楊柳青果蔬博覽園,是2008年建起的4棟大型玻璃溫室,安裝了全套的現代物理農業裝備,包括溫室電除霧防病促進系統、溫室病害臭氧防治機、光控液化二氧化碳增施系統、硫磺熏蒸器等。這些設施的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溫室內濕度大、霧氣重、空氣質量差的問題。走進溫室,絲毫感覺不到這是個密不透風的空間,如同一步從北疆邁入南國,投身美麗如畫的植物世界。

      這只是天津市發展物理農業的“冰山一角”。據了解,早在6年前,天津就已開始物理農業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天津物理農業推廣面積累計超過3000余畝,建立科技示范點45個。應用效果表明,采用種子磁化技術可提高作物產量10%以上;聲波助長技術、電子殺蟲技術、溫室電除霧技術,均充分發揮了促進作物生長,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節約生產成本的作用。在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上,天津成為全國的先行者。

      除了天津,物理農業在遼寧、吉林、四川等地的應用也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

      “人為制造環境”使反季節生產成為現實;高壓電、磁場、等離子等,激發了種子的潛能,增強了自身的能力;仿聲學“愉悅”了植物;黑光燈、電療乏滅毒,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物理農業”的神奇力量,也看到了物理農業大有可為。

      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一、以生為本,注重生本

      以生為本的實踐性教學,也就是說,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好已有的自然資源,采用多種手段、方法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探究過程中,逐漸養成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他們愛國、愛家信念,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這種教學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老師主動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秉承的是新課改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努力探究地理學科和社會的聯系,使其成為新型的學習者。學生努力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社會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成就感,進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這樣,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資源優勢,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緊扣《課程標準》,重視實踐

      新《課程標準》是老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優秀經驗的積淀,經由專家總結出來對課堂教學具有指導性的綱領性文件,每一句話都是地理教材精華的濃縮,我們地理教師倘若真的能把它奉為圭臬,我們的課堂教學便能事半功倍。而實際操作中,我們有些同行往往是斷章取義,有的形式上走走,有的憑借自己深厚的語言功底,以異彩紛呈的講述來替代必要的實踐,這就會讓學生產生只要好好看書,認真聽聽就不會有問題的想法,從而產生思想上的懶惰。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從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現象出發,要求學生用課本知識解釋本地所發生的地理現象,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學生思考和探究。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必然要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探求答案。這種課堂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理解和接受知識自然比較快,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開發當地地理資源,充實實踐教學

      地理教學,如果不能很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所以,結合當地的地理進行教學,是確保地理課堂高效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們選取最能反映當地的社會與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與生態等重大民生問題,精心設計,融入課堂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鏈條。高中生的學習能力、生活閱歷、分析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課堂學習中不但能夠認識、了解家鄉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優勢,而且能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調研、考察,做一些基礎的研究性工作,為將來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

      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必然產生許多與自然不協調的現象,如何解決和協調好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成為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在課堂上講述這些,學生因為缺乏切身的體會,就會感到很抽象。但如果用本地的、學生身邊的一些可觸摸的例子向學生描述,就能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學生當然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學生課堂上主動參與的激情也將大大提高。例如,在講“生態農業”時,學生通過學習都知道,生態農業指的是遵循生態系統規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集約化經營,在保護原始農業生態系統的前提下,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的新時代農業發展模式。但這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僅靠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和例子,學生對生態農業仍然會是一知半解。這時候,如果我們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有沒有看到農民在水中養魚,水面養鴨,池塘邊養豬,再用豬的糞便去養魚的現象?”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生態農業,以水中養魚,水面養鴨,池塘邊養豬為例,說明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生物學中的食物鏈的原理,這樣既能獲得豐富的、綠色無公害的食品,又能改變生態質量和環境質量,防止污染,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能有效地節約資源,減少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這樣學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生態農業的概念了。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高清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