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股票投資邏輯思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股市動態吧”實盤直播欄目正逐步成為股民可信賴的吸取經驗和交流股票投資實戰心得的地方,相信欄目就有助于你在兔年的征戰中過關斬將!
股市動態吧(省略)實盤直播版成立已經第九周了。本周實盤中獲利最高的品種莫過于桃花島主的中信海直,一周漲幅高達19.14%,兩會期間,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透露,今年低空空域開放試點將擴大,爭取到2015年全國低空全面開放。未來五年通用航空將迎來井噴式增長。桃花島主是在上周五(3.4日)買入,一直持有到本周五。而同日還買入ST甘化,本周漲幅也是驚人的17.70%。島主精準的選股再次讓我們折服。
周一指數大漲之際,硅谷買入國聯安雙禧中證1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周二,再買入申萬巴黎深證成指基金。周四指數大跌之際全部賣出兩只基金。“股神”巴菲特曾說過,不買指數基金是你的錯。國內外研究數據表明,指數基金可以戰勝證券市場上70%以上資金的收益。在美國,指數基金被稱為“魔鬼”,其長期業績表現遠高于主動型投資基金。對于買入兩只基金,猜想硅谷是看好藍籌行情,同時為了避免因選擇某只藍籌股不漲或者藍籌板塊輪漲而踏空行情的風險,所以,選擇指數型基金博取指數上漲中的平均收益。這個穩健獲利的操作思路,兩全其美,兼顧收益和風險,算的上是一石二鳥的妙招。作為題材型的選手,如果有題材,就殺奔題材,沒題材就做指數。資金又沒閑著,的確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目前實盤中總資金排在第二位的熊少華,從2月9日開實盤帖到目前差不多一個月,截止周四絕對收益達到13.82%;盡管說不上輝煌,但穩健、從容,談笑間利潤慢慢累積。再從頭仔細翻閱熊少華一個月以來的帖子,熊少華的定力和買賣股票的邏輯、理念真值得好好學習。
熊少華2月9日開帖的時候,持有10萬股上海貝嶺、13萬股南京高科、20萬股華資實業和27萬股新黃浦,盈利狀況分別是2.44%,16.57%,-6.36%,-0.38%。可以說當時除了南京高科以外,其他的個股也并不是多好的牌。但其后的一個月,所有4只股票全部是帶來正的收益,沒有一只股票是虧損賣出的。2.14日全部賣出上海貝嶺時盈利7.09%,3.8日全部賣出華資實業時盈利5.21%。其余兩只仍然在手中,目前南京高科和新黃浦分別盈利33.39%,13.56%。此外,在這一個月中,除了短線參與過TCL和中糧地產,及買入并持有中達股份和中國中鐵以外,沒再參與別的個股炒作,而新買賣的四只個股也是只只盈利。可見,少而精的操盤策略是保證熊總穩健獲利的秘訣。
熊少華中長線,選股思路比較偏重低估值、低價格、低關注度的。對所謂的成長性覺得不靠譜,較低的價格去買成長性好的公司沒錯,如果市場價格已經包含了成長性溢價,熊少華一概不會去考慮。熊總“三低”價值投資策略,從資金、時間、價格的三維角度來看無疑是正確的。光有時間,沒有資金,價格無以波動;沒有時間,只有資金,價格也無法波動。因此無論是長線交易者還是短線交易者,都是以在一定時間內投入一定資金為對價,從而獲得一個在未來某個價格(不確定)兌現的權利。而這個權利的兌現價值等于交易者購買股票之后到賣出股票時,市場中所有投入該股票的資金和時間的綜合積(不是簡單的乘數關系)。
在
(二)ln-shim序列的bp濾波
頻譜濾波(bp)利用譜分析方法對經濟時間序列的周期進行分解。根據黃繼平、黃良文(2003j的研究,大致可以認為上證指數在18個月至60個_月之間存在波動,因此,可以把wp=1/18(p=18),wq=1/60(g=18)作為切斷頻率。采用bk固定長度對稱濾波,設定滯后項數為18,循環周期pt=18,pu=60,分解結果如圖3所示。從保存的權重矩陣可以看出,2~3年周期成分的權重最大,可以作為上證指數的循環要素。需要注意的是股市周期是一種重復出現的價格周期,它屬于時間周期。價格波動的底部稱為波谷,頂部稱為波峰,周期長度是從波谷到波谷測量的。
從序列循環因素圖可看出,在1994~1996,1996~1999,1999~2002,2002~2006,2006~2008年間存在上證指數的周期循環。當然股市周期也可以從波峰到波峰測量,但時間序列中波峰通常不如波谷那樣穩定而可靠。
2 公司管理能力。公司內在價值不僅取決于各種顯性的財務指標,而且公司隱性的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在股市周期性波動的波谷,尋求安全邊際高的投資目標需要同時兼顧兩個方面。投資大師巴菲特對公司管理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管理者的行為是否理性。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公司最重要的管理是公司資金的分配。從長遠來看,資金分配決定了股東投資的價值,如何分配公司盈利——繼續投資還是分配給股東,是一個邏輯和理性的問題。(2)管理者是否坦誠。在股市投資中,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以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為依據的,但許多管理者在對外報告公司業績時樂觀有余而誠信穩健不 足,這是經理人員為了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所致。因此,能夠堅持全面、真實地披露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風格,成為考察公司管理能力的一個標準。(3)管理行為是否有效。公司管理者可能盲目模仿、爭相攀比同類公司的行為,包括擴張、并購、建立經理獎勵制度等等,這些行為可能帶來平庸的回報甚至損失。
(二)公司外因分析
1 公司所處行業背景。行業研究是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的前提,也是連接宏觀經濟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橋梁,是價值分析的重要環節。行業有特定的生命周期,處在生命周期不同發展階段的行業,其投資價值不一樣;而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同地位的行業,其投資價值也不一樣。在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良好、速度增長、效益提高的情況下,有些部門的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同步,有些部門則高于或低于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因此,投資者應選擇與經濟增長同步的要素密集使用行業及在行業生命周期中處于成長期和穩定期的行業。
2 宏觀市場背景。(1)宏觀經濟及國家政策。經濟周期和政策周期對股市周期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在研究價值投資時,必須考慮作用于股市的外部力量所構成的系統性風險。對于宏觀經濟,主要考察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化及其趨勢,預測其周期,從而對股票投資做出前瞻性決策;對于國家政策,主要分析其對股市周期的影響和對行業的影響,以及對上市公司業績構成的影響。宏觀經濟和國家政策的變化,對于投資股票和持有股票時間都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2)投資主體。投資主體的構成對股市的發展及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方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在投資理念方面的差異是明顯的,因此投資主體也是研究價值投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目前投資者的過度反應仍然是價值投資可以利用的一個機會。
四、以2006~2008年市場波動周期為例進行檢驗
關鍵詞:過渡;邏輯;歸納;對比;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100-01
一堂課中合理地、巧妙地運用課堂過渡語,對開啟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將會起到有益的作用。因為,課堂過渡語在教學過程中既是引路語,提示和引導學生從一個方面的學習,順利地通向下一個方面的學習;又是粘連語,可以把一節課的內容銜接成一個整體,給學生以層次感、系統感。我在財會課堂教學實踐中,重視對課堂過渡的運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邏輯過渡
許多教學內容之間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聯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就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自然過渡目的,從而使講解和過渡渾然一體,不露過渡的痕跡,有利于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例如講述企業財務會計《短期投資的核算》時,從時下較熱門的話題買股票入手,先學習股票投資的核算,而后從投資收益的計算中得出股票投資的高風險性,為穩妥起見,推薦選擇債券投資,“從股票的核算中我們看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那么對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不妨搭配選擇另外一種投資債券投資,雖然收益不高,但風險較小,組合使用既可以分散投資風險,又能保持一定的收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債券投資的核算。”這樣把兩種不同的投資方式粘連起來,自然過渡到債券投資的學習。
二、設問過渡
教師在講完一個問題或教學內容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達到向另一個問題或教學內容過渡的目的。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過渡方式。因為這種方式使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學生。例如學習《應收賬款的核算》時,由應收賬款帶來的“三角債”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拋出問題:“企業可采取哪些有效方法可加速貨款回籠?”讓學生放開思維,積極討論后給出“現金折扣”這種方法,使學生在理解“現金折扣”的經濟意義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其具體核算。而后追問“在種種討債無效的情況下,應收賬款還是無法收回,就成了壞賬,那怎么樣才算是壞賬呢?”經過同學們的進一步討論,明確了壞賬確認條件。而后老師再問“既然壞賬是必然發生的,企業事前先應做什么準備?事后又如何處理呢?”,由此進入“壞賬準備”的核算。
三、歸納過渡
教學中通過對上面所講知識內容進行歸納小結,而引出下面要講授的知識內容,以達到知識過渡的目的。這種總結式的過渡,不但把前面的知識溫習了一遍,又能加深對它的理解。例如學習《固定資產折舊的核算》時,在學生們掌握平均年限法的計算后,小結得出折舊計算的基本公式: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折舊基數×年折舊率
那么結合加速折舊法的概念,引導學生歸納得出若要使年折舊額逐年遞減,則折舊率逐年遞減或折舊基數逐年遞減,即: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折舊基數×年折舊率――年數總和法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折舊基數×年折舊率――雙倍余額遞減法
由此進入計算折舊的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學習。
四、計算過渡
教學中引導學生按教師的思路進行計算,通過計算的結果而過渡到另一個教學內容。例如在財務管理《量本利分析法》學習時,從同學們熟知的公式:
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轉化成財務管理模式:
目標利潤=銷售量×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銷售量×單價×稅率
推導得出:
保本售價=(單位變動成本+平均分攤的固定成本)/1-稅率
加成售價=(單位變動成本+平均分攤的固定成本+目標利潤)/1-稅率
這樣過渡到《商品定價方法》的學習。
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單位稅金)
實現目標利潤的銷量=固定成本+目標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單位稅金)
這樣過渡到《營業收入預測》的學習。
五、對比過渡
當兩個教學內容之間相似或者相異時,就可以采取對比的過渡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教學內容采用辨析、比較、討論等方式意在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例如在《銷售折扣、折讓與銷售退回》的學習時,從同學們感興趣的商場打折引入“商業折扣”部分內容的講授,然后可以表格形式過渡到已為學生熟悉的“現金折扣”,將兩者進行對比。在要求學生掌握它們區別的基礎上,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兩者既然都屬于銷售折扣肯定有個共同點,即都有助于企業回籠資金。而后又可問學生:“如果從買了商場打折商品后卻發現有質量問題,該怎么維護自己的權益?”從銷售折扣過渡到銷售折讓與退回,后兩者內容相似,教學中同樣可采用對比過渡。
六、案例過渡
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整編活潑或嚴肅的案例,把知識點作為其中的元素嵌入到案例中,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其中,解決具體問題。整個課堂緊緊地圍繞案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某位老師在《應付工資》的教學中,以“農民工因工資糾紛抱嬰跳樓事件”作為出發點,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以調解員的身份參加教學,為解決案例中問題,在教學內容與案例之間循環過渡,工資的構成內容、計時工資計算的兩種方法、計件工資的計算穿插其中,解決問題的同時,輕松愉快地完成新課教學。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中,如果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學過渡,加上教者生動的表述,將會給課堂教學增添美感。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更深,課堂教學效益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特色得到充分展現,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獲取到知識。
參考文獻:
生活在商業高度發達、信息瞬息萬變、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的內在心境總是被紛繁的外在環境所煩擾著。從早到晚,從小到大,我們的心都被外物所牽制左右著。成語“心猿意馬”正是形容這種心理狀態,形容人的心思不定,如同猿跳馬奔一般。想了這個想那個,要了這個還想要那個。總之,永不滿足。
《大學》里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都要以這個“正心”為先。原因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意就是講,只有獲得內心的寧靜,而后才能泰然安穩,泰然安穩而后才能行事思慮周詳,行事思慮周詳而后才能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當然,未必每個人都要做出“治國、平天下”的壯舉。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做好“修身、齊家”的功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寵辱不驚,得失坦然,讓自己的心隨緣適意,用一種自然輕松、自由自在的態度來生活、工作、投資。
說到投資,又不得不提“股神”巴菲特與“金融大鱷”索羅斯。索羅斯在一次采訪中透露,每次在面臨重大交易之前,他都會把自己長時間地關在辦公室里,靜靜地思索哲學問題。他就是以這樣獨處、安靜思考的方式,讓自己達到心靜的狀態。“股神”巴菲特的做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把自己的辦公室設在奧馬哈市。他自己說,這么安排就是要遠離華爾街的喧嘩。在這樣的環境里,他才能心情平靜而不浮燥地做出各種重大投資決策。
一個人若能達到心靜的境界,懷著一顆平常心、清凈心,就不會被外界環境所干擾。平常心、清凈心有利于人們清醒地認識社會和自己,保持一個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有利于人們認清和實現自己的偉大志向。
都說財經人物很難出名到家喻戶曉,易憲容之后,左小蕾則是今年的另一個“例外”了。股指不到2000點的時候,她就開始唱空,―路唱下來,唱的淋漓盡致,也唱得“樹敵”無數。一些股民在網上列出左小蕾的N宗罪,其中包括有人指責她是“QFII的代言人”,有人自稱從“可靠渠道”得知左小蕾持有的股票,并列舉出來,網民一片嘩然,因為都是躥升的比兔子還快的“牛股”。
起初左小蕾的唱空就像夏天里的一絲涼風,不少股民把英“涼言快語”當作是對自己股票投資的風險提醒,然而時日一久,膩煩感油然而生――風險并沒有你說的那么嚴重啊,股指不照舊一路狂奔而來嘛! “五一”黃金周一過,4000點輕松躍過。一些網絡社區“不約而同”形成了“討左團”,一些股民甚至“泣告”,因為聽從左小蕾的言論,從2000點到4000點,始終不敢再次入市!
就像在《愛情呼叫轉移》中黃健翔的臺詞一樣:“我是跨圈兒吧!”左小蕾“左”是銀河證券的分析師,“右”也是一個投資者。雖身負罵名,但如果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滿,似乎沒有必要太在乎罵聲――這或許正是“左小蕾們”的原生性邏輯,畢竟,唱空不違背職業道德,唱空也是“有理有據”,股市泡沫越來越嚴重,一些“披呈戴帽”的sT垃圾股瘋狂地天天漲停。
如果上綱上線,似乎又會成為一個有關經濟學家“社會良知”的“中國式討論”,原諒筆者站不了那么“高”也望不了那么“遠”。如今在有關股市問題的討論上,有兩個明顯的傾向,一是動輒拿中國股市與國外股市做比較,二是動輒作“股指又創新高”的宏觀論述,把“指數高”直接等同于“泡沫大”。實際上,與其如此拎著皮毛“高屋建瓴”,不如靜下心來“細致入微”。
所謂“細致入微”,就是要從微觀的角度來審視現在的爭論。監管層早已開始關注股市的結構性泡沫,但是如果分類治理,比如對ST股的短線交易進行限制,改為實行“T+3”規則(買入三個交易日后方可賣出),三天內漲幅超過2%的實行“T+5”規則,雖然看起來挺美,但交易成本甚高,并且有計劃經濟之“嫌疑”。于是只能循序漸進,通過提高準備金率、加息,擴大匯率浮動幅度,以及以QDII方式將過剩流動性引向海外等來調控,雖然這種作法太過泛泛、治標不治本。
監管層在細節性治理和調控前陷入了兩難境地,這個時候如果眾專家學者,特別是像左小蕾一類的“明星專家們”,無論是看多還是看空,如果也是泛泛而談,則有失偏頗。先不論日本股市從40000點跌到8000點、納斯達克從5000點跌到1000點的例子是不是危言聳聽,或有沒有充當QFII的代言人的嫌疑,就算你是“善意提醒”,中小股民需要的也絕不是這種“父(母)愛主義”,而是―神細化的引導,一種分門別類的循循善誘。
不少人可能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以中國股市今日之瘋狂,包括5月30日上調印花稅這種緊縮的調控,也未必能達到多大的治理效果,一來這種瘋狂可能是“正常”的,讓平民百姓獨歡的財富直宴;二來,如果真要給瘋狂“降溫”,能起到“實質效果”的只有“破壞式開采”,用輪番且嚴厲的行政打壓來直擊軟肋。這顯然是另一種計劃經濟的思路,放在中國經濟急速轉軌的現在,不但不合時宜,還可能會出亂子,各種社會問題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