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政治與哲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血脂
【摘要】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與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相互關系,對血脂正常的頸動脈斑塊患者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進行分析,并探討其臨床意義。方法 根據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斑塊組137例、無斑塊組100例,檢測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對比分析。結果 AS斑塊組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異常者占61.31%(84/137),正常者占38.69%(53/137);血脂正常的AS斑塊組與血脂正常的無斑塊組比較,LDL-C、載脂蛋白B(apoB)含量和TC/HDL-C、LDL-C/HDL-C、LDL-C/載脂蛋白A(apoA)比值升高,apoA含量和TC/apoB、apoA/apoB比值降低,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斑塊組TC(5.34±0.91)mmol/L,LDL-C(3.21±0.75)mmol/L,其中LDL-C<3.37mmoI/L(130mg/dl)和<2.59mmol/L(100mg/dl)占59.12%(81/137),說明多數患者TC和LDL-C含量正常或僅僅輕度升高。部分患者檢測了血流變指標,僅血漿比粘度和纖維蛋白原差異有顯著性(P<0.001,P<0.05)。結論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升高,TC/HDL-C、apoA/apoB降低為頸動脈AS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血脂正常的AS患者LDL-C水平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對較高;臨床醫生應該充分應用頸動脈彩超檢查診斷評估亞臨床AS和心腦血管疾病危險性,指導調脂治療,特別是血脂正常AS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 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 血脂 脂蛋白 多普勒超聲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lipoprotein,apolipoprote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of serum lipid,lipoprotein and apolipoprotei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ients and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atients with normal serum lipid level.Methods Acuson Sequoia-c256the color Doppler ultrsonography,used a high-frequency transducer(7.5MHz).The patient’s head was placed on a pillow and turned slightly away from the side being scanned.After applying ultrasound get along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border on the neck,the transˉducer was placed above the clavicle.Both side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the origi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was evaluated by grayscale imaging,to determine the intima-media thickness for vessel wall,the smooth or irregular,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and obtained Doppler information.The thickness of projecting≥1.3mm was divided into the group with plaques and the thickness≤1.0mm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The patients with plaques137,men72and women65,age40to89years,mean age70.34±8.33;the patients without plaques100,men46and women54,age51to88years,mean age67.52±7.54.All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serum lipid,lipoprotein and apolipoproˉtein levels and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ˉterol(L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triglyceride(TG)showed a abnormal in the group with plaques only of61.31%(84/137)and showed a normal in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 of38.67%(53/137).The LDL-C,apolipoprotein A(apoA)&B,TC/HDL-C,LDL-C/HDL-C,TC/apoB,LDL-C/apoA,apoA/apoB in the plaque patients with normal blood lipi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group without plaques(P<0.001).The group with plaques were TC(5.34±0.91)mmol/L and LDL-C(3.21±0.75)mmol/L remarkably,38.7%had LDL-C<3.37mmol/L and20.4%had LDL-C<2.59mmol/L,in total59.1%(81/137).Although they noted plaques between both normal TC,LDL-C levels and decreasing TC,LDL-C levels.Conclusion Both increased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 and decreased TC/HDL-C,apoA/apoB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formation.Remarkably,atherosclerotic patients with LDL-C normal level achieve the same event reduction as those with apoB higher levels;plaque burden,rather than plasma lipid values,should be the target of therapy.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step in the diagnostic work-up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and its potential for evaluat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Key word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lood lipid lipoprotein Doppler sonography
近十年來采用影像技術檢出和測量頸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取得了不斷的進步,己被積極地推廣為早期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檢查手段,特別是血脂正常的冠心病(CHD)患者和AS患者 [1] 。本文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出137例頸動脈AS斑塊患者,并作血脂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37例均為2003年3月~2004年2月我院住院或門診患者,采用成組設計,根據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全部病例均檢測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斑塊組137例,男72例,女65例,年齡40~89歲,平均(70.34±8.33)歲;高血壓(HPT)45例,糖尿病(DM)11例,HPT合并冠心病(CHD)12例,HPT合并DM25例,頭昏27例,慢性支氣管炎13例。無斑塊組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齡51~88歲,平均(67.52±7.54)歲;近期發生高血壓30例,慢性支氣管炎18例,頭昏待診31例,體檢21例。
1.2 方法
1.2.1 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 采用美國Acuson Sequioa-c256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7.5MHz,由專人操作。
患者取平臥位,充分暴露頸部,頭略偏向對側,探頭沿胸鎖 乳突肌外緣縱橫切,掃查觀察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頸外動脈起始段(分叉后30cm內)內膜-中層是否光滑,厚度≥1.3mm并突向管腔內視為AS斑塊形成 [2] ;內膜-中層厚度≤1.0mm視為無斑塊。
1.2.2 血清測定 所有受試者均于清晨7:30~8:30空腹取肘靜脈血,采用比色測定酶學方法(澳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試劑)測定血清TG、TC、LDL-C、HDL-C、apoA、apoB。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ˉx±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LDL-C不同水平含量比較采用百分比(%)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TG、TC、LDL-C、HDL-C單項或多項異常的比較 斑塊組異常者占61.31%(84/137),正常者占38.69%(53/137)。
2.2 兩組血脂、脂蛋白、載脂蛋白含量及其相互比值的比較 斑塊組TC、LDL-C、apoB、LDL-C/HDL-C、LDL-C/apoA高于無斑塊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apoA,apoA/apoB低于無斑塊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見表1、表2。
表1 兩組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含量比較 (略)
表2 兩組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相互比值比較 (略)
2.3 斑塊組LDL-C不同水平含量比較 LDL-C<3.37mmol/L和<2.59mmol/L占59.12%(81/137),見表3。
2.4 血脂正常的53例斑塊組和72例無斑塊組血脂、脂蛋白、載脂蛋白含量及其相互比值的比較 斑塊組LDL-C, apoB,TC/HDL-C,LDL-C/apoA高于無斑塊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apoA/apoB低于無斑塊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見表4、表5。
表3 兩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同水平含量比較 (略)
表4 血脂正常的兩組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含量比較 (略)
表5 血脂正常的兩組血脂、脂蛋白及載脂蛋白相互比值比較 (略)
2.5 兩組血流變指標及血糖比較 部分患者檢測了血流變指標和血糖,兩組相比,血糖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 05),血流變指標中僅血漿比粘度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01和P<0.05),見表6。
表6 兩組血流變指標及血糖比較 (略)
3 討論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ATPⅢ指南提出:10年內患CHD的危險在10%~20%者,LDL-C水平應<130mg/dl;10年內患CHD的危險>20%或患有糖尿病者,LDL-C水平應<100mg/dl [1] 。本組結果顯示:斑塊組TC(5.34±0.91)mmol/L,LDL-C(3.21±0.75)mmol/L,說明多數患者TC和LDL-C含量正常或僅僅輕度升高;其中有38.7%LDL-C<3.37mmol/L(130mg/dl),有20.4%LDL-C<2.59mmol/L(100mg/dl),合計占59.1%(81/137),說明LDL-C濃度可相對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對較高(TC/apoB、apoA/apoB降低)。提示臨床醫生應該充分應用頸動脈彩超檢查評估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危險性,僅憑血清血脂檢測結果可能會給醫生對患者的診斷和調脂治療,以及患者的配合造成?定程度的誤導。
許多研究發現頸動脈AS與心腦血管疾病有良好的相關性,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疾病是CHD和AS(外周動脈和頸動脈) [1~3] 。本組結果顯示:斑塊組TC、LDL-C、apoB升高,HDL-C、apoA降低與無斑塊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和P<0.01);尤其是血脂正常(占38.69%)的斑塊組LDL-C、apoB、TC/HDL-C、LDL-C/apoA升高(P<0.001),apoA/apoB、TC/apoB降低,與無斑塊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和P<0.02)。進一步說明了apoB及含apoB的LDL-C水平升高與AS發生的關系,血漿apoB是形成早發性AS的主要危險因素 [
4] 。
斑塊組中有HPT患者82例,占59.85%(82/137),在 HPT條件下,血流剪切應力和環形張力均異常升高,使彈性大動脈的彈力層發生結構重排,動脈中層退行性變,血管擴張;通過血流機械力和血管緊張素Ⅱ對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等的直接作用,引起動脈內膜病變,促進AS斑塊的發生和發展 [5] 。
AS斑塊的形成機制較復雜,有多種因素參與。血流變指標中血漿比粘度、纖維蛋白原含量斑塊組高于無斑塊組,差異有顯著性(P<0.001和P<0.05),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減慢、血管壁的切變應力增高,致血管彎曲及分叉處更容易形成斑塊 [6] 。血糖水平斑塊組高于無斑塊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新近的研究發現胰島素抵抗常發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異常呈致動脈硬化脂蛋白表型:LDL-C/HDL-C比率的增高和同時伴有TC升高 [7] ,斑塊組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占27.18%(37/137),多數糖尿病患者并無顯著的LDL-C增高,
但其水平足以引起AS。
近年來國外學者利用電子束CT(Electron beam tomograˉphy)診斷冠狀動脈鈣化與血脂的對照研究,并指導臨床調脂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Hecht HS等用電子束CT檢出的822例冠狀動脈鈣化患者中,LDL-C<130mg/dl(3.37mmol/L)232例,<100mg/dl(2.59mmol/L)82例,共占38.2%(314/822) [8] ,認為影像學有助于無癥狀AS斑塊的早期診斷,作為治療指征比血脂更有價值 [9,10] 。Vit A等報道經手術證實,彩色多普勒超聲與CT掃描頸動脈AS斑塊檢出率相等,估計血管腔狹窄程度陽性率92.3%,陰性率95.0%,略低于CT;認為頸動脈AS斑塊的診斷彩超應作為首選,對指導外科手術有較高的價值 [11] 。斑塊形成是AS的明顯特征,它可以反映AS的程度。頸動脈解剖位置表淺易于顯示,是反應全身血管病變的良好窗口。頸動脈彩超檢查不僅可為診斷評估亞臨床AS及心腦血管疾病的調脂治療提供依據,還可提供諸如斑塊的大小、性質及血管腔狹窄程度等的詳盡資料,見圖1、圖2。臨床腦缺血癥狀的發生,既可由纖維鈣化的穩定性硬斑逐漸增大阻塞管腔所致,也可由富含脂質的易損性軟斑或混合斑破裂引起。
LDL-C、apoB、LDL-C/HDL-C、LDL-C/apoA升高,TC/HDL-C、apoA/apoB降低為頸動脈AS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血脂正常的AS患者LDL-C水平正常甚至降低,而apoB已相對較高。臨床醫生應該充分應用頸動脈彩超檢查診斷評估亞臨床AS和心腦血管疾病危險性,指導調脂治療,特別是血脂正常AS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本文圖片略)
參考文獻
1 ScottM,Grundy.Atherosclerosis imaging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ˉeases,2003,46(2):115-121.
2 黃靜,龔蘭生.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部位及其超聲分型.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6,12:35-37.
3 季建中,李華,侯惠鳴,等.腦梗塞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 血脂變化的研究.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8:1147-1148.
4 向偉.小兒血脂異常-基礎與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27.
5 楊嫻.綜述血流機械力和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學進展,2000,21:240-242.
6 孟立輝,蔣忠武,柳金明,等.腦血管性疾病血流變指標及血脂譜的測定分析.中國血流變學雜志,2000,10:178-181.
7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95-996.
8 Hecht HS,Superko HR,Smith CK,et al.Rel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identified by electron bean tomography.Am J cardiol,2001,87:406-412.
9 Harvey S,Hecht.Translating tomographic plaque imaging into treatment:iterventional lipidology.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3,46:149-170.
急性重癥腎衰竭(ARF)是泌尿內科的常見病癥之一,該病病情兇險,進展迅速,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嚴重危險患者生命。血液透析及濾過可以緩解全身炎癥,清除炎癥介質,有效改善預后,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主要有間歇性血液透析(IHD)和持續性血液凈化(CBP),為了探討兩種療法對患者的臨床效果影響,我們回顧性分析78例ARF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7年3月到2009年6月本院共收治ARF患者78例。急性中毒13例、 產科大出血8例、重癥感染21例、創傷大量失血27例、其他9例。男51例,女27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76歲,平均41.7歲。患者按入院順序等隨機分為IHD組和CBP組。其中IHD組38例,CBP組4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① 禁食禁水,營養支持,胃腸減壓[2];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充血容量;③改善胰腺微循環,通氣治療;④胰酶抑制劑奧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日4次,⑤維生素預防感染,重要臟器保護等。血液凈化治療:選擇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或股靜脈,采用中心靜脈置管(單針雙腔)作為血管通路。CBP組應用貝朗CRRT機進行持續靜脈血液濾過(CVVH)治療。濾過器為AV600S聚砜膜,血流量120~160 mL/min,置換速度為2000 ~3000 mL/h,超濾量根據生理需要及全天治療量具體設定,24 h持續治療。普通肝素抗凝,首劑0.3~0.5 mg/kg,維持劑量3~10 mg/h;有出血傾向時低分子量肝素抗凝,首劑20~50 U/kg,維持劑量1O~30U/h;透析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并根據透析效果酌情微調劑量。IHD組同常規血液透析,應用碳酸氫鹽血液透析,血流量200~300 mL/min,置換速度為300 ~500mL/min,每天透析1次,每次4~6 h。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行生化檢查、血氣分析和心臟彩色多普勒心功能檢測等,觀察兩組患者血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白細胞(WBC)、碳酸氫根(HCO3-)、心率(HR)、呼吸(RR)、血壓(BP)、平均血壓(MAP)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計算兩組患者的APACHE Ⅱ評分。
1.4 效果評價
顯效:治療后腹部CT顯示胰腺無形態學改變,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尿淀粉酶均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腹部CT顯示胰腺水腫明顯減輕血/尿淀粉酶明顯降低,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無效:治療后臨床表現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加有效率。
1.5 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均記錄存檔,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3 討論
腎衰竭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腎衰竭病情嚴重,進展快速,通常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腎小球急驟減退,腎小管功能障礙,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臟血流供應不足等,導致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以及氮質血癥等為臨床表現的綜合征。ARF早期大量炎癥介質的釋放,有效循環血量的供應不足,會影響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炎癥介質也會對腎血管產生強烈的收縮,產生多臟器功能障礙,炎癥反應的產物如壞死組織、各種酶類、蛋白分解產物、細菌毒素等,對全身臟器會產生很大的毒性作用,增強腎血管對加壓物質的敏感性,導致體內凝血與纖溶過程失衡。
血液透析及濾過作為臨床危急癥狀搶救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弱化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調節了免疫狀態,而且還可以為營養治療提供空間,保護重要臟器[2]。從我們的臨床體會來看,CBP具有以下顯著優點:(1)凈化效果好。通過高通透膜和持續性濾過清除大量液體,通過對流和部分吸附機制,可較為理想地清除中、大毒性分子,而且置換液成分的即時調整有利于改變血漿成分,阻止氧合障礙進一步惡化。(2)可有效維持內環境穩定。CBP能緩慢、連續、等滲地行使透析作用,有效糾正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穩定和改善血流動力學,通過補充堿基,清除未測量的陰離子、磷及氯離子,有效糾正酸中毒。本組CBP患者各項指標改善狀況均顯著優于IHD患者。CBP對于重建免疫內穩狀態和保護免疫細胞也有一定作用,余晨[3]等觀察了l2例SAP患者,CBP治療后單核細胞數上升明顯,HLA-DR表達增加顯著。(3)改善心功能。 CBP通過持續穩定的透析,可減少心肌抑制因子,恢增強肺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提高組織氧利用,提高動脈血氧分壓[4]。IHD可迅速改善癥狀,也兼有CBP的上述特點,但其效果顯著要差。由于其具有間斷性,治療效果不能持續,而且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大,這對于危重期患者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從臨床統計來看,CBP組在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方面以及相關指標改善如BUN、Cr、WBC等方面均顯著優于IHD組(P
關于何時介入CBP治療,一般認為在患者出現尿毒癥癥狀或水電解質紊亂時才開始,也有學者把APACHE 1評分作為指導CBP治療的參考指標,認為評分為15~25分是CBP介入的最佳時機,但上述范圍較為廣泛,因此實際介入時間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治療可明顯改善預后。Gettings[5]等將100例創傷后急性腎衰竭患者分為早期開始者和晚期開始者”,結果發現早期組的院內存活率要顯著高于晚期組(39%:28%;P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胰腺學組.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分級標準[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10):773.
[2] 梁劍波,溫德良,江麗屏,等.不同血液凈化方式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合并腎功能不全的療效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8,l3(3):163-165.
[3] 余晨,劉志紅,郭嘯華,等.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及膿毒血癥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3,12(1):2-9.
近代以來,亦即資本時代以來,無論是在重商主義、重農主義還是在古典經濟學那里,經濟學最初的含義也是政治經濟學,意即與城邦、共同體、國家相關的經濟活動。亞當•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論》問世之后發表了《國富論》,開始了經濟學的獨立行程,也就是說,經濟具有自己獨立的運動規律。李嘉圖理論的意義就是發現了一切經濟運動都是圍繞著“價值”這一共性展開的,對于價值規律的思考,標志著“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19世紀30年代以后,古典政治經濟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從一般價值走向剩余價值,直指社會生活的本質;另一支則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開啟了經濟學的非階級分析,即純粹數量化的經濟學分析,瓦爾拉斯的《純粹經濟學要義》可以看作這一學派的代表作,熊彼特曾贊譽此書為經濟學作為嚴密科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誕生。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都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特征就是越來越數量化、公式化、模型化,無論是強調國家干預還是主張進一步自由化,其基本的依據都是對經濟過程的量化分析,也就是說,摒棄一切非經濟價值的判斷。以社會價值中立的立場研究經濟現象各變量之間動態平衡及其變化規律,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主要追求。對于現代經濟學的這一走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過去我們主要是從價值判斷或階級分析的角度對其進行批判,認為這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意識形態。但是從知性科學、實證科學和形而上學角度去思考,我們卻發現這是一門知性科學成熟的標志,即從“理性經濟人”這一假設前提出發,排除一切非經濟因素干擾,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探索經濟過程的規律性。現代經濟學包括從微觀層面定量分析經濟行為主體的決策行為、操作過程及其經濟后果的性質和規律;從宏觀層面定量分析各國和各地區經濟增長或衰退的性質和原因,定量分析各國和各地區的生產要素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性質和規律,定量分析貨幣體系平衡和失衡的原因和規律;從超宏觀層面定量分析國際資本市場、國際金融體系以及各生產要素在世界市場上的變動和規律。
經濟學從政治經濟學向數量經濟學的轉化,說明了兩點,一是經濟學越來越脫離現實的人、現實的社會,而把經濟看作“理性經濟人”基礎上的純粹的數量演繹;二是說明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知性科學越來越走向成熟。正像馬克思所說:“一門科學只有能成功地應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也就是說,在假想的前提下,在排除了一切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下,經濟學已在相當的程度上用數量和模型的方式把握住了經濟過程的規律,但這種把握是知性的、工具理性的、形而上學的,而非現實的、實踐理性的、總體性的。“理性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一切推論的邏輯起點。現實的人是具體的,除了經濟屬性,他還有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血緣的、民族的等屬性。當一種學說專注于人的一種屬性,而舍棄人的其他屬性,這種研究本身就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同樣,人類社會也并不等同于經濟社會,除了進行物質生產,人類社會還必須進行人的自身再生產、精神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人與自然關系再生產,當一種學說把人當作經濟人,把社會當作經濟社會,而專注于人類某一種活動時,其思維的本質和內涵都是抽象的、知性的、形而上學的、狹隘的。它研究的出發點不是人的全面的存在和全面的需求,它研究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它探尋的目的僅僅是要說明理性經濟人的行為規律,因而一切非經濟因素在它看來都是要排除的偶然因素,也就是說,工人的苦難和人類的幸福不在它的思考范圍之內。哲學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總體性思考,因而當經濟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的時候,經濟自然進入哲學的視野,但是這種研究不是經濟學的路徑,而是哲學的路徑,它思考的重心不是經濟內部的經濟規律,而是經濟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如果說“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于事物的思維著的考察”,那么經濟哲學就是對于經濟行為的思維著的考察。在哲學看來,經濟不是抽象獨立的東西,而是人類千千萬萬種行為之一種,它無不生發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并服務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存在價值都必須以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來衡量。在哲學看來,經濟也不是孤立獨行的,而是與政治、社會、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孤立的經濟行為是不存在的。在哲學看來,經濟還只是在普遍聯系中發展變化的,尤其是在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錯綜復雜關系中,經濟展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因而一切經濟現象和經濟范疇本質上都不是非歷史的,永恒的經濟現象和范疇是不存在的,無論商品、貨幣、資本范疇都不是永恒的,而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這點講,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本身是抽象的、孤立的、非歷史的。它不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研究經濟,而是在假想的前提下研究經濟。
不難發現,經濟哲學是把經濟放到人類社會、人類歷史的大視野中思考的,而經濟學是把經濟從大社會、大歷史中抽象出來,經濟哲學思考的正是經濟學所忽視的,因而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言,二者具有互補性,這也正是經濟學家與哲學家長期喜歡對話的根本原因。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一種經濟問題的發生,其根源可能在政治、社會、經濟之外,這時如果一味以經濟的方法和理念去解決,結果就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對經濟的研究也必須有哲學的眼光。經濟學如果排斥哲學,其結果不僅使自己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越來越孤立和片面,而且有可能將經濟原則、財富原則、資本原則上升為社會的根本原則,而使自己墮落為為資本服務的工具。因為排斥哲學的經濟學只把人看作經濟人,把社會看作經濟社會,因而背叛了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的基本哲學立場。任何理論都是有哲學立場的,馬克思在其著名的《提綱》第十條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排斥哲學的經濟學立場,本質上就是市民社會立場,因而也就是資本的立場,因為市民社會的本意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經濟社會。在舊唯物主義看來,人就是經濟人,社會就是經濟社會,因此弱肉強食是社會的基本原則,財富急劇地向資本集中,以及一切人間悲苦都是合規律現象,不需要反思、不需要反抗、不需要改造,這種立場就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立場,它關心的是資本的增值,而不是所有人的幸福。現代經濟學標榜“價值中立”,而客觀上就墮落為為資本服務的意識形態,因為它并不關心人民、關心社會。但是如果哲學排斥經濟學,我們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現代經濟運行的規律,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現代社會。現代社會是以現代經濟為基礎和內核的,如果我們把現代社會和現代經濟比作兩個同心圓,那么現代社會是大圓,而現代經濟是小圓,以小圓取代大圓,是知性形而上學的資本立場,然而無視小圓的存在和規律,則是反科學的經濟虛無主義立場,真正的哲學是以對經濟的深刻理解為前提的。馬克思在其著名的《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因而在考察社會“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這里所指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計算的領域,就是經濟學研究的經濟領域。正是這種可計算性,使經濟學有可能成為科學。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對經濟的科學認識基礎之上的,離開了經濟領域,就沒有真正的哲學思維。正是由于經濟學與哲學的這種互補性,才使人類對經濟的認識更加完整和全面。
二、資本與經濟哲學
經濟哲學是對經濟過程思維著的考察,在所有的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對資本的全面認識,以便弄清資本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弄清資本、國家與人民的本質聯系。在經濟學看來,資本只是物,只是一種生產要素,但在經濟哲學看來,資本不是物,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正是這種關系奠定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因而市場經濟的真正起點不是商品,也不是貨幣,而是資本,是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由于資本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動力,因而一切經濟學,無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或現代經濟學,本質上都是對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過程的思考,對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思考。經濟哲學本質上也是對這一問題和這一過程的思考。如果說經濟學側重于物質過程,那么經濟哲學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側重于從宏觀上分析資本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經濟思想家不是沒有哲學,而是認為經濟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亞當•斯密就是在研究了人的社會本性,即《道德情操論》之后,專門發表《國富論》的,以證明經濟領域存在“看不見的手”,提出“理性經濟人”的假說。以后的所有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這一假說基礎之上的,無論各種理論之間存在多大分歧,但基本的理論前提是一致的。這就說明,經濟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資本是按照資本的邏輯發展的,這個邏輯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追求剩余價值的邏輯,用西方經濟學的話說就是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在市場經濟中,真正的主體是資本,工人是被排擠出市民社會的成員,他是從屬于資本并受資本剝削的,因而市場經濟表現為資本間的競爭,表現為“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正是資本的本性,導致了市場經濟的規律性。從理論和現實性上講,資本的本性是狹隘的,但是為什么狹隘的本性會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因為這是一個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社會,雖然每一個資本家的目的都是狹隘的,但是他只有通過滿足社會需要的方式,通過市場并生產社會需要的東西才能獲得利潤,由此展開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誰越能發現社會的需要,誰越能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誰越能高效率地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誰就能獲得最大的利潤,正是這種狹隘目的所導致的競爭,使社會的需要不斷被發現、被滿足、被高效地滿足。現代社會正是由此發展起來的。資本不僅推動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推動著科學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剝削的秘密是:“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機構。資本家支付報酬的,只是單個的勞動力,而不是他們的結合,不是勞動的社會力。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其次,人口的增長,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生產力。”正因為資本家看到了無償占有科學力量和勞動的社會力的可能性,發現了財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有史以來,只有資本家最重視科學,重視管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結合,并利用它們為資本的增值服務,從而創造了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生產力。因此,從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的發展講,資本是最有效的經濟發展方式。它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使人擺脫政治的、地域的、宗教的人身束縛;通過交換而不是強制的方式,把一切人力、物力組合進社會化機器大生產;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式積累相對剩余價值,發展交通、通訊、信貸,激勵教育、科學為生產過程服務;通過競爭,瓦解著一切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激發起一切人的致富欲望,并把市場交換推向全世界。自資本誕生以來,資本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搞市場經濟不能離開資本,不僅不能離開,而且要承認資本、發展資本。但是資本的發展“是和構成整個這一發展基礎的那一部分人口的利益相矛盾的”,是以雇傭工人的普遍貧困和普遍異化為前提的。
資本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的兩極分化,因此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資本既不是生產力發展的絕對形式,也不是與生產力發展絕對一致的財富形式。”資本的發展有四個界限:“(1)必要勞動是活勞動能力的交換價值的界限;(2)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和生產力發展的界限;(3)貨幣是生產的界限;(4)使用價值的生產受交換價值的限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400頁)因此,只要有資本存在,社會必然潛伏著矛盾和沖突。經濟學只思考經濟過程的必然性,經濟增值的趨勢和規律,而經濟哲學則必須思考經濟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思考經濟過程后果以及這種后果反過來對經濟的影響。因此從經濟哲學眼光看,資本只是一種與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的有限的生產方式,按資本的本性和資本的邏輯,資本運動的結果必然是社會的兩極分化,因而必然不能解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不能解決社會和諧與共同富裕問題,也不能解決由資本的局限性所導致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也就是說,資本的有限性決定了資本不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社會生活需要更高的生活原則。由此,我們必須把整個社會生活區分為兩個領域:經濟領域和非經濟領域,非經濟領域也就是民生領域或社會和諧領域,這兩個領域通行的原則是不同的。經濟領域,通行的是利潤原則、財富原則、資本原則,而在社會領域,通行的是人本原則或社會原則。離開了利潤原則、財富原則、資本原則,經濟就發展不起來,而離開了社會原則或人本原則,社會就要衰弱。資本的領域在經濟,如果認為資本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那么這在歷史上就被稱為資本主義。因此,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場經濟,而在于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以什么作為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最高原則。以資為本的,是資本主義;以人為本的,則是社會主義。資本的本性必然是想占領整個世界,使資本原則成為社會生活的最高原則,其結果必然是傷害人類和社會,因此必須站在人民和社會的立場上,思考資本的歷史必然性。資本的界域和有限性,就成為經濟哲學在當前的最主要任務。對這個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實際上是資本、國家與人民(或社會)的關系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個人都無法與資本抗衡,唯有組成國家,才可能引導資本,駕馭資本,使資本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組成真正的人民的國家就成為追求幸福生活的所有個人的必然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活的雙重性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政治國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僅在思想中,在意識中,而且在現實中,在生活中,都過著雙重的生活———天國的生活和塵世的生活。前一種是政治共同體中的生活,在這個共同體中,人把自己看作社會存在物;后一種是市民社會中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并成為異己力量的。”人的這種生活的雙重性,其根源就在于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生活原則的雙重性。因此,作為市民社會的一員,人必須要干活,要掙錢,要遵循市民社會原則,但作為政治社會的一員,作為公民,人必須要過政治共同體生活,熱愛社會,關心社會,并把公眾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由此提出了一個更深的理論問題,即資本、國家與人民的關系問題。在現實社會中,人并不等同于經濟人,社會也并不等同于市民社會,那么在經濟生活之外,人的全面需求和社會的全面需求如何得到滿足?一般人們是通過組織政治國家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一、寫作背景
改革開放的20多年,既是我國社會結構整體性變革的20多年,同時也是我國哲學研究創新的20多年。這一時期,我國哲學及其研究呈現出新的風貌和時代特征。第一,有強烈的前沿“問題意識”。第二,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哲學創新,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更注重以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帶動和促進基礎理論研究,以求哲學理論與哲學的創新。第三,關注人的生活世界。第四,努力恢復和確立人的主體性維度,更加關踐、價值、主體、人這一層面的問題。最后,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個性化傾向比較突出,研究的平民化意識日益增強,并且分化的傾向也較為明顯。該書的出版澄清了長期以來社會哲學學科觀念模糊混亂狀態,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大方向。
二、寫作特色
本書以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為核心問題展開探討,理論說明極具邏輯性,把對社會歷史的觀念稱為“描述”。以“濃厚的學術思想含量、貼近社會生活的現實分析和活潑的文字表述相統一”為寫作風格,以“科學、嚴謹、樸實、規范”為創作學風,來展開內容的語言表述,力求既有學理的嚴肅、又有現實感的活潑文風。
三、內容結構
本書中王老師以個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作為研究社會哲學的切入點,分為八個章節探討了現代實踐哲學的興起、超越原子論與整體論、探討一種復合正義論、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等問題。
王老師首先從社會哲學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入手,闡述了社會哲學發生和成長的可能性。接著論述了社會生活的基本方式即歷史哲學與社會哲學以及二者的區別。從而得出結論:市場經濟與社會哲學之間具有一種潛在的關聯性。接下來王老師界定了社會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指出造成研究困難的都是思維自身,應該讓定義適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領會去修正定義,修正理論思維,這種方法即為反思平衡法。由此,得出了對社會哲學對象的定義,即:社會哲學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的現實的總體把握。關于研究社會哲學的意義,王老師從兩個層面去論述,一個是現實層面的意義,再一個是哲學層面的意義,并總結得出結論,若現實生活與第一哲學兩個層面對于互相貫通,將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在書中,王老師一般的討論了關于社會生活的描述即社會本體論問題。在可能性層面上對社會的本體論問題進行了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最一般的理論框架,一個社會思想的一般坐標系,以便借助于這一框架對于既往的社會哲學理論進行一種批判性的考察,并由之而為探討理論發展的合理進路提供某種借鑒。在這一章中,王老師先是界定了社會存在論的含義,接著重點論述了社會生活的描述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強調指出政治作為一種技術為人類所特有。對于日常語言與理論語言的關系,王老師指出:沒有觀點就沒有理論,理論是觀點的產物;理論語言不可避免的是派生并依賴于日常語言的。對于社會生活理論描述的后果,王老師指出:科學語言的描述通常片面抽象,而哲學語言的描述則會受到兩個方面的約束,即它必須遵從理論語言的規范;它必須滿足整體性描述的要求。最后得出結論: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社會哲學的中心問題。
在書中,王老師介紹了人類本性的三維度,即生物性、精神性和社會性。指出 “人類首先是一種生物存在,不僅如此,人還是一種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人賦有意識,這使得人類從根本上不同于普通生物。”并進一步論述“結成社會是人類能夠作為人而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條件。”繼而得出結論:人之為人,只能“文化地”存在著,文化是人的宿命,人類的社會性是一種有文化的社會性。
王老師在書中指出,人類活動有三大基本領域,即經濟活動、精神文化活動和社會秩序。人類的經濟、文化、政治三領域的結構關系,也就是本書探討的基本社會結構。通過分析得出結論:人類諸基本需求的一般滿足方式是以“瓶頸需求”為基準的,在優先保證“瓶頸需求”獲得某種可視為最低限度的滿足的前提下,再盡量地去滿足其他基本需求。諸基本需求的滿足方式以“瓶頸需求”的滿足為標準,從而得出結論:社會基本結構是由滿足“瓶頸需求”的活動領域決定的。
在書中王老師還對社會價值進行了考察,指出社會的基本價值關系為權利和義務。并進一步闡明人類社或活動諸領域應遵循的價值原則為效率、公平和自由。接著詳盡的論述了社會性綜合價值--正義論。王老師認為: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分離性使得各個角度、各個領域的價值原則彼此沖突、難以并存。這種沖突和難以并存可能導致社會生活的不可能,因而必須予以折中協調,使之能和平共處,共同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這樣一種用以折中協調諸價值原則的價值原則,便是一種正義原則。作為一種協調諸原則之原則,正義原則便是一種綜合性的價值原則。正義價值的綜合性體現在對各對立價值的折中上。首先是對權利與義務價值的折中。書中主要以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去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三大領域經濟、政治、文化中的價值原則――效率、公平、自由――的平衡和折中問題。
四、觀點創新
在書中,王老師把社會的結構方式與人類的活動方式相聯系,闡述了經濟、文化、政治三大活動領域的基本結構關系從領域和一到領域分離的轉變過程。這是極具創新的觀點。
首先提出了“瓶頸需求”的概念。王老師指出:“諸基本需要的滿足不可能齊頭并進,而只可能是在保證各基本需要都能獲得最低限度的滿足的前提下,根據各活動領域的‘生產’能力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在活動量的分配上,起決定作用的便不是‘生產’能力最高的活動領域,而是‘生產’能力最低的活動領域,即‘生產’能力最低的活動領域有權要求優先獲得足夠的活動量以滿足最低限度的這種需求,這種其滿足手段匱乏或稀缺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只能按最低限度要求予以滿足的需求,可稱之為‘瓶頸需求’。”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秩序成為“瓶頸需求”。政治活動獲得特別重要的中心地位。這就意味著社會秩序的需求和生產獲得了一種基準的地位,進而意味著,要求以生產社會秩序的政治活動為基準來決定如何安排其他領域的生產活動。政治活動的中心地位決定了非市場經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合一的社會運行狀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于分工的市場交換所造成的人們之間以物為中介的依賴關系的普遍化,構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是市場交換的副產品。由于成本的低廉,這一生產方式成為市場經濟社會主導的社會秩序生產方式。政治活動的特別重要的地位在市場經濟社會不再那么重要,其限制作用也就成了弱強制,或不再強制。各活動領域各歸其位,形成諸領域相對分離的狀態。
由于在物質生活資料和社會精神兩種現實的生活需求中的物質生活水平一般地穩定在大致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水平上,易生波動的社會秩序對于人類的生存便有了決定性的意義,于是,主要地提供社會秩序的政治活動便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中心地位,并使經濟活動與精神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服從于建立或保持社會秩序的需要,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得三大活動領域以政治為中心而結合為一個其間具有高度密切關系的整體,即領域合一。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分工與交換高度發達,經濟活動高度社會化,人們之間由此而建立了一種相互依賴的經濟紐帶關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使得經濟活動本身就直接構成了一種保證社會秩序的力量。這樣一來,政治活動雖仍有社會整合的重大作用,但既然不再是社會秩序的唯一主要提供者,作為統合一切領域的中心地位自然不再存在。由此導出的結果是,各個活動領域間將不再存在一種直接的從屬關系,而是相互拉開了距離,相對地分離了。這可簡稱為領域分離。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這是從非市場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是社會結構所發生的最為根本性的變化。
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的引起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諸價值原則的疏離、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復調化等一系列變化。三大領域從合一到分離的轉變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理論體系,這為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馬克思;阿倫特;哲學;政治;政治哲學;不同路徑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3-0008-01
馬克思和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給現代社會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也引起了人們對他們哲學思想的極大關注。其中,哲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是核心和關鍵。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合理掌握與正確看待哲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是認識馬克思與阿倫特政治哲學的關鍵所在。
一、西方傳統政治哲學
早在古希臘開始,哲學就與政治糾纏不清。哲學真正從關注自然轉到人與社會中來是在古希臘時期的智者學派。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深受這種學派的影響,他雖然對智者學派提出的一些政治評判標準持反對態度,但也積極發展了智者學派對現實問題的廣泛關注。對蘇格拉底來說,哲學就是依靠科學辯證法來關注人與社會中的一切事務,這也是為人類的幸福生活尋找到了堅實的根基。這之后,柏拉圖繼承了老師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希望通過哲學去建立一個理想的政治王國,以充分實現哲學的偉大政治抱負,以此來完成老師蘇格拉底的讓城市更貼近真理的政治夙愿。后來,亞里士多德雖然在一些政治問題上積極反對兩位老師,但是在哲學關注人與社會的問題上,卻發展與推動了老師柏拉圖的思想觀點。在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第一個提出人向來屬于政治動物的觀念,并出版發行了其第一本政治哲學思想巨著《政治學》。
對阿倫特來說,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是誕生于蘇格拉底之后。在蘇格拉底死后,他的學生柏拉圖對人和社會政治生活實現的可能性已經持絕望態度,他開始懷疑起蘇格拉底政治學說的有效性 。正是因為柏拉圖對蘇格拉底學說的這一懷疑,才讓蘇格拉底對人和社會的關注由政治轉到了哲學當中,并開辟了西方政治必須服從與哲學的傳統。從這一形式來說,不管是柏拉圖還是黑格爾,其政治思想都沒有脫離以政治學觀念來作指導的前進方向。可以說,柏拉圖創設的西方傳統政治學是把政治理念看作高于一切的思考生活之路,這實質上就是獲得政治真理的途徑是經過沉思而不是積極活動來取得。這一觀念思想,在西方傳統政治學中是非常有威懾力的,很少有人去突破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雖然是在西方傳統政治哲學中起步并發展的,但他沒有對其政治學思想進行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阿倫特認為,從柏拉圖開始,經歷了三次西方傳統政治哲學大顛覆,分別是克爾愷郭爾的存在主義、尼采的行動主義和馬克思的辨證主義。在這三個哲學思想中,馬克思哲學思想最具有影響力,他的思想直接對政治的發展起到了一個決定作用。同時,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也十分重視,他認為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就是一個反對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理論思想。
二、哲學的政治實現
哲學的政治實現是哲學的主要思想。馬克思在年輕時雖然受德國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但他沒有被這種思想所左右,因此不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反對傳統哲學中閉關自守的自我直觀,積極強調哲學是時代的精華和文明的靈魂。在這一基礎上,阿倫特注重強調馬克思放棄哲學轉變到研究歷史和政治思想上來。早在1984年馬克思在一封信中就明確闡述了自身的觀點,認為費爾巴哈的政治思想過多關注自然而很少關注政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實質上是用資本主義的觀點去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也是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正是通過這種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才能從傳統的政治哲學中解放出來,步入到歷史政治活動中 。
三、政治的哲學實現
政治的哲學實現是阿倫特主義哲學的主要思想。以前,阿倫特是一個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人。自從納粹上臺以后,尤其是一些哲學家與納粹進行合作后,讓阿倫特認為柏拉圖的傳統意義哲學是與納粹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就從哲學轉到政治中來,重新來思考和看待西方傳統政治哲學,重新審視哲學與政治的關系。阿倫特認為,哲學與政治之間產生隔閡是開始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死對柏拉圖有著很大打擊,也讓其對蘇格拉底的學說產生了質疑,這就讓柏拉圖重新開始了沉思生活,哲學也開始逐漸從人類事務中一步步撤離。正是因為哲學的這種撤離,讓柏拉圖認為哲學就要離開政治,以后的政治行動就要服從于哲學,這種情況下,柏拉圖就用哲學消融了政治,這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在這個基礎上,阿倫特就開始為了政治而審判哲學,通過對哲學的重新反思來更好地實現政治。
在西方傳統政治哲學基礎上,阿倫特分析與總結了兩層政治與哲學的關系含義,首先是哲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這個關系問題也是對人類事務領域中的態度問題。態度問題本身也涉及到了哲學體驗與人類現實體驗之間的關系,他說明了自身的哲學體驗與人群中公共經驗的直接關系。其次是哲學與政治的緊張關系。事實上,政治哲學本來就處于一種張力之中,要么用哲學來統領政治,要么用政治審視哲學。因此可以說,阿倫特的政治哲學追求的是政治哲學的實現,在根本上也是一種反哲學的哲學思想。
四、結語
當前,伴隨著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政治哲學再一次火熱興起,政治哲學就變得異常重要起來。阿倫特力圖訴諸某種道德上的復古主義來應付現代性的基本問題,相對比之下,馬克思的理論很難說已經過時,不管馬克思哲學的預言是否已經實現,但他的思想對現在社會政治狀態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批判與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勇.論阿倫特哲學的時代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