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第1篇

      環球網記者李宗澤報道 此前英國媒體曾經報道,英國駐美國華盛頓大使斯恩瓦德曾幫助卡扎菲之子賽義夫撰寫博士畢業論文。斯恩瓦德方面于4月2日對此正式予以否認。

      據法新社4月2日消息,英國外交部確認斯恩瓦德確實在賽義夫留學倫敦經濟學院(LSE)期間與其見過面,但堅稱他并沒有參與撰寫賽義夫的博士論文。

      英國《每日郵報》此前援引LSE消息人士的話稱,斯恩瓦德對賽義夫的研究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并對賽義夫的作品提供過“積極的協助”。不過,該消息人士也表示,這種協助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合法的。

      賽義夫在2003年獲得LSE的哲學、政治和社會價值的碩士學位,2008年又獲該校的哲學博士學位。

      據報道,受到此次“論文風波”的影響,LSE正展開相關調查,該校已成立獨立調查部門,調查該校與卡扎菲政府之間的關系。而就在上月,校長霍華德戴維斯因與卡扎菲的特殊關系而被迫辭職,他承認接受了賽義夫提供的30萬英鎊資金。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游牧文化;烏桓;鮮卑;研究索引

      中圖分類號:K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8-0273-03

      一、論著類(含博士、碩士畢業論文)

      成永娜,《烏桓民族關系探析》,煙臺大學碩士生論文,2009年。

      郭鵬,《十六國時期慕容燕集團文化述論》,西北師大碩士畢業論文,2009年。

      閔海霞,《匈奴發展史研究》,蘭州大學博士生論文,2010年。

      吳松巖,《早期鮮卑墓葬研究》,吉林大學博士生論文,2010年。

      蔣東明,《慕容鮮卑興衰原因探析》,內蒙古大學碩士生論文,2012年。

      李莎,《論烏桓、鮮卑的南遷及其對漢匈關系的影響》,渤海大學碩士生論文,2012年。

      陶麗根,《拓跋鮮卑早期史地綜考》,內蒙古大學碩士生論文,2013年。

      郝燕妮,《慕容鮮卑對“中國”認同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生論文,2013年。

      劉洋,《東漢王朝東北地區治理政策研究――以東漢王朝與鮮卑的關系為重心》,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3年。

      梁云,《拓跋鮮卑早期歷史若干問題研究》,內蒙古大學博士生論文,2013年。

      周劉備,《唐代詩人眼中的漢代邊疆問題》,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年。

      李洪波,《兩漢時期的馬政與邊疆安全》,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年。

      李煥清,《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號與崇山習俗考論》,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論文,2014年。

      李路《漢代東北邊疆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交流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論文2014年6月

      張婷婷,《鮮卑族民間美術造型》,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年。

      高建國,《鮮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內蒙古大學博士生論文,2014年。

      二、論文類

      理論研究綜述

      傅新民,《融合、消亡、新生――北魏拓跋鮮卑文化改革沉思》,《網絡財富》2009年01期。

      閆祥云、馬成軍,《拓跋鮮卑史學自覺與北朝史學編纂》,《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姚勝,《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塔里木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李煥清、王彥輝,《匈奴“甌脫”考辯》,《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4期。

      王平、陳文,《簡述東漢前期對北匈奴的政策》,《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薛海波,《試論漢魏之際東北各民族的政治發展形態――以部落酋豪為中心》,《東北史地》2009年08期。

      閔海霞、崔明德,《試析南匈奴未能實現統一的原因》,《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李治亭,《論邊疆問題與歷代王朝的盛衰》,《東北史地》2009年11期。

      陳得芝,《秦漢時期的北疆》,《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09年12期。

      焦應達,《古代北方民族法律起源探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程尼娜,《漢代東北亞封貢體制初探》,《學習與探索》2010年05期。

      梁云,《內蒙古地區鮮卑歷史的研究意義》,《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秦樹才、梁初陽,《〈后漢書〉中國民族史史料概說》,《西南古籍研究》2011年06期。

      楊春奮,《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男子發式微探》,《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梁云,《早期拓跋鮮卑研究回顧》,《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王冉,《論早期鮮卑和東胡的淵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2期。

      付開鏡,《魏晉南北朝鮮卑民族性觀念的儒家化》,《史林》2012年06期。

      周麗莎,《魏晉時期鮮卑之崛起及其被打壓》,《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年12期。

      尹波濤,《略論馬長壽先生的北魏史研究――以〈烏桓與鮮卑〉為中心》,《西北民族論叢》2013年08期。

      李曉標,《區域旅游開發中的文脈分析研究――以拓跋鮮卑民族文化園為例》,《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年10期。

      李昆、李建鳳,《知網所見鮮卑族族源研究綜述》,《青春歲月》2014年01期。

      高然,《民族歷程與慕容改姓》,《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07期。

      戴光宇,《試論鮮卑語、契丹語和滿語的關系》,《滿語研究》2014年12期。

      趙紅梅,《漢代邊疆民族管理機構比較研究――以度遼將軍、護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將為中心》,《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09期。

      起源與發展史

      李海葉,《北魏時期的慕容與鮮卑》,《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黃河,《3-4世紀昌黎鮮卑胡姓群體初探》,《東北史地》2010年01期。

      趙學政,《詩歌(詞)中的北疆游牧史考――以匈奴、鮮卑為例》,《前沿》2010年01期。

      殷憲,《拓跋代與平城》,《學習與探索》2010年03期。

      李書吉,《拓跋魏代北史實拾遺》,《學習與探索》2010年05期。

      曹永年,《關于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問題――與李志敏先生商榷》,《中國史研究》2010年08期。

      潘玲,《西漢時期烏桓歷史辨析》,《史學集刊》2011年01期。

      劉軍,《論鮮卑拓跋氏族群結構的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1期。

      趙紅梅,《慕容鮮卑早期歷史談論――關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問題》,《學習與探索》2011年05期。

      梁云,《拓跋鮮卑西遷大澤、匈奴故地原因探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7期。

      楊軍,《烏桓山與鮮卑山新考》,《歐亞學刊(國際版)》2011年10期。

      倪瑞安,《拓跋南遷匈奴故地研究述評》,《東北史地》2012年01期。

      穆臣,《慕容鮮卑民族共同體形成考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7期。

      溫玉成,《論拓跋部源自索離》,《新疆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期。

      丁柏峰,《簡論吐谷渾西遷之后與慕容鮮卑的歷史分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崔向東,《論慕容在慕容鮮卑崛起中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02期。

      王鵬,《鮮卑人覬覦中原慕容世家的“皇帝夢”》,《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02期。

      劉宗銘,《簡述鮮卑族的起源及發展演變史》,《學理論》2013年03期。

      王天蛟,《嫩江流域是鮮卑入主中原的必由之路》,《理論觀察》2013年04期。

      魏俊杰,《論鮮卑段部的源流和興衰》,《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高然,《慕容鮮卑早期歷史考論》,《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8期。

      文化、社會生活與習俗

      高恒天、趙金國,《秦漢時代鮮卑族的道德生活及影響》,《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徐海晶,《從北朝上層女子看鮮卑族的貞潔觀》,《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孫險峰,《北魏鮮卑人的宇宙觀――從鮮卑人的祭天禮制看宇宙觀的變遷》,《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11期。

      莊鴻雁,《鮮卑薩滿文化三論》,《學術交流》2012年09期。

      王永平,《北魏后期遷洛鮮卑皇族集團之雅化――以其學術文化積累的提升為中心》,《河北學刊》2012年11期。

      陳鵬,《拓跋鮮卑七分國人時間異說形成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2年12期。

      呂凈植,《鮮卑非瑞獸辨》,《北方文物》2013年02期。

      艾蔭范,《尾音節為“隗”的古鮮卑人名音讀和意涵初判》,《北方文物》2013年04期。

      王春紅,《北魏鮮卑八姓之嵇、奚辨》,《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趙和平,《于闐尉遲氏源出鮮卑考――中古尉遲氏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14年06期。

      肖永明,《青海魏晉十六國墓葬的鮮卑文化因素》,《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曾順崗、張宏斌,《鮮卑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儒士命運――對北魏崔浩被誅的深層解讀》,《天府新論》2014年05期。

      孫楠,《鮮卑族口傳文學的史料價值》,《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9期。

      陸剛,《東漢鮮卑立體造型藝術發展脈絡研究》,《雕塑》2014年09期。

      宋丙玲,《從文本和考古材料探析早期鮮卑服飾反映的漢人意象》,《中國美術研究》2014年09期。

      陸剛,《鮮卑立體造型藝術作品構成形式解析》,《美術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政治、制度與軍事

      薛宗正,《關于慕容氏集成制度的探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李俊方、魏舶,《漢晉護烏桓校尉職官性質演變探析》,《北方文物》2009年11期。

      李大龍,《簡論曹魏王朝的鮮卑政策――以王雄刺殺軻比能為中心》,《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10期。

      李瑾明,《游牧社會領導者的作用考――以鮮卑君主的地位為中心》,《宋史研究論叢》2010年12期。

      金洪培,《淝水之戰與慕容垂復燕》,《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林永強,《漢朝針對降附烏桓的軍政管理措施考論》,《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04期。

      曹晉,《克里孟古城:檀石槐鮮卑軍事大聯盟的指揮中心》,《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毋有江,《拓跋鮮卑政治發展的地理空間》,《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2年12期。

      趙紅梅,《鮮卑朝貢制度構建的歷史軌跡――1―4世紀鮮卑朝貢中原王朝特征述略》,《學習與探索》2014年04期。

      程尼娜,《漢魏晉時期東部鮮卑朝貢制度研究》,《學習與探索》2014年04期。

      民族交往與融合

      王華權,《漢語親屬稱謂前綴“阿”成因再探――兼說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語對中古漢語的影響》,《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崔明德、成永娜,《烏桓調整與周邊民族關系的原因及其影響》,《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周惠泉,《宇文虛中新探》,《文學評論》2009年09期。

      孫玉景,《古代渾河地區民族族系嬗變及其文化特征》,《民族論壇》2010年03期。

      汪錫鵬,《由太和五銖到北周三品――從錢幣上看北朝鮮卑統治者的漢化進程》,《中國城市金融》2010年03期。

      羊瑜,《從六鎮鮮卑看拓跋鮮卑的漢化過程》,《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趙秀文、金鋒、包福存,《鮮卑族漢化與諾曼底貴族盎格魯化比較》,《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08期。

      莊金秋,《略論段部鮮卑與兩晉的關系》,《東北史地》2010年09期。

      束霞平,《芻議鮮卑族服飾對南北朝戎服的影響》,《絲綢》2010年10期。

      沈波,《對鮮卑族種屬的多角度探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金洪培,《叛服不常――略論慕容鮮卑與西晉的關系》,《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12期。

      高然,《鮮卑豆盧氏世系補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12期。

      趙紅梅,《烏桓朝貢東漢王朝探微》,《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11期。

      胡玉春,《鐵弗匈奴與拓跋鮮卑關系考略》,《黑龍江史志》2012年01期。

      王荔,《慕容鮮卑漢化過程淺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3期。

      李春梅,《匈奴與烏桓的關系考述》,《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3期。

      李莎,《論兩漢時期烏桓、鮮卑南遷的原因及對漢匈奴關系的影響》,《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管芙蓉,《鮮卑族入主中原的意義》,《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潘慧,《淺析拓跋鮮卑和中原文化的融合與沖突》,《絲綢之路》2012年08期。

      趙紅梅,《政治中心的移徙與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鮮卑傳統教育淵源解析》,《學習與探索》2013年02期。

      孫泓,《慕容鮮卑遷入朝鮮半島及其影響》,《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13年03期。

      鄭亮,《試論東漢與鮮卑的和戰關系》,《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年09期。

      劉彥坤,《淺析鮮卑文化在南北朝時期對民族大融合推動作用》,《商》2014年04期。

      孫顥,《高句麗與慕容鮮卑關系解讀――以陶器為視角》,《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崔向東,《烏桓、鮮卑南遷西進與北方民族關系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07期。

      楊懿,《華裔理殊:永嘉之亂前的慕容鮮卑及其改革動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7期。

      苗霖霖,《黨項鮮卑關系再探討》,《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年08期。

      考古研究

      吳松巖,《早期鮮卑考古學主要發現與研究述評》,《東北史地》2009年01期。

      韋正,《鮮卑墓葬研究》,《考古學報》2009年07期。

      倪瑞安,《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學科背景與核心問題》,《內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01期。

      吉平、劉海文、馬婧,《內蒙古南寶力皋吐鮮卑墓地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06期。

      陳孔壇,《“北周三品”錢幣是鮮卑宇文部漢化的物證》,《東方收藏》2010年11期。

      李懷順,《河西魏晉墓壁畫少數民族形象初探》,《華夏考古》2010年12期。

      潘玲,《東漢至魏晉早期鮮卑墓葬的特征與演變分析―以性別和年齡差異為例》,《草原文物》2012年03期。

      范恩實,《論西岔溝古墓群的族屬――兼及烏桓、鮮卑考古文化的探索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04期。

      吳葒、王策毛、瑞林,《河西墓葬中的鮮卑因素》,《考古與文物》2012年04期。

      潘玲,《長城地帶早期鮮卑遺存文化因素來源分析》,《邊疆考古研究》2012年08期。

      吳松巖,《拓跋鮮卑一種特殊的合葬類型―二次疊葬墓》,《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9期。

      謝洪波,《北朝鎮墓獸造型與鮮卑族漢化的關系解析》,《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林林、馮雷、郭松雪,《慕容鮮卑早期落腳點“棘城之北”考》,《草原文物》2013年09期。

      范兆飛,《北魏鮮卑喪葬習俗考論》,《學術月刊》2013年09期。

      張景明,《鮮卑金銀器與草原絲綢之路》,《邊疆考古研究》2013年12期。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法學基礎理論教育 法律認知科學 實驗 教學步驟

      法學基礎理論教育是法學教育的基石,由于其所涉及的理論問題眾多,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較多;長期以來,深受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影響;最近一二十年又受到了經濟學的重大影響,因此,傳統法學教育以講授、探討為主,后來受到社會科學的影響,加入了社會調查和經濟分析演算的模式。但是,法學教育與自然科學存在一定交叉,也能進行一些實驗課程,典型就是犯罪學、偵查學方面的實驗研究。在法律心理學方面,不僅能夠進行法律心理學的社會研究,還能夠進行生理、心理學方面的實驗研究,典型的就是從事“法律與認知科學”交叉問題的實驗研究。本文以“法律認知科學”(法律認知心理)實驗為例,對法律實驗問題進行探討。

      法律屬于社會科學,作為法律基本理論的法哲學問題則既屬于社會科學問題,又屬于哲學問題。所以,法哲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法律認知科學是指運用認知科學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對法哲學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法律認知科學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的法哲學問題,其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銜接。

      與傳統的法哲學講授、討論的方法不同,法律認知科學也可以采用實驗的教學研究方法。但是,法律認知科學實驗與自然科學(醫學和生物學)實驗有本質區別。一般的醫學和生物學實驗是研究生命體的生理狀況和病變的醫治問題,而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則是運用醫學或生物學的手段,研究法律決策中生理心理過程,研究人文社科問題的生理基礎。

      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教學步驟如下。

      一、實驗之前的課程講授

      1.相關法哲學理論的講授。法哲學理論的講授,主要是介紹現有的一些法哲學流派和主要的法哲學觀點爭議,這為日后提出問題奠定了基礎。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設計主要是運用生理實驗解決法哲學問題或者部門法的主要問題,所以人文社科問題是實驗的目的之所在。很多法律認知科學的生理實驗流程大同小異,運用的設備相差無幾,但是其所解決的法哲學問題卻大相徑庭,所以,相關的法哲學理論的基礎必須夯實,否則實驗就是無的放矢。

      為了進行“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就必須讓學生選修“法哲學”、“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各個部分法的法哲學課程(如“民法哲學”、“刑法哲學”、“訴訟法基礎理論”等課程)。為此,我們開設了“西方法理學”和“法哲學”等課程。通過相關法哲學課程的講授,并組織學生對部分重點問題、爭議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提煉出核心爭議之所在,由此設想日后可以進行實驗的粗略方案。這一點也是體現“認知研究”與“治療研究”之間的區別,體現我們研究的人文社科的目的指向(而非一般的自然科學或醫學意義)。此外,我們還為法學碩士生開設了“神經元法學”和“法律認知科學”等課程,對此類問題的探討更為專業、細致。

      2.聯系醫院的醫生前來講課。由于課程具有跨學科性質,這種課程需要其他學科的知識。而本學科的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跨學科知識背景,但畢竟其主導學科還是法學或法理學,在其他學科方面的學識顯然不如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邀請其他學科的教師或研究人員前來授課就顯得很有必要。而對于法律心理實驗課程而言,這方面主要是請醫院的醫生前來上課。這里包含了以下三類,一類是神經科專業的醫生,其為我們講解腦神經系統的相關知識。部分高學歷的醫生由于擁有系統的碩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和科研知識,甚至還可能從事過“認知”領域的生理研究,就能夠從“生理心理學”的“認知”角度為我們講解實驗設計的方案、流程等對實驗特別有意義的問題。

      3.帶領學生前往實驗室參觀。由于法學專業學生對工科和醫科的實驗室一般都比較陌生,如果他們對醫療設備或者醫學實驗室沒有相關的認識,就不可能設計出好的實驗方案,因此,非常有必要讓他們參觀實驗室或者醫療設備。在參觀的過程中,由醫務和實驗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其中包括儀器、操作流程和儀器軟件的介紹。老師和學生甚至可以進一步接觸機器,如進入密封的磁共振室,躺入磁共振儀器內模擬作為實驗的受試者。這樣,他們能夠親身體會到躺在儀器內接受檢查或實驗者的境況,設計出更加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從事“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儀器設備與“醫學治療和檢查”的實驗設備雖然相同,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差別。如磁共振機器,一般醫學治療目的進行的檢查往往只需要運用“1.5T”級別的機器;雖然這種級別的機器也能運用于“法律認知科學”實驗,但是相關實驗對儀器的要求往往更高,通常要求是“3.0T”級,此級別儀器在普通醫學檢查中的運用就比較少;認知科學實驗的磁共振儀器甚至使用到高達“12T”級別。

      二、帶領學生進行實驗工作

      1.通讀實驗報告。法律認知科學相關的實驗論文很多,必須進行大范圍的選題篩選。粗略篩選之后的論文,由任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研讀。研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看看研究現狀,知道他人的研究進程、重點、熱點和難點。通過這些研讀,我們就能夠根據現有的研究進度,選擇尚未研究(發表的)而又可能比較重要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日后實驗選題的大致范圍。

      二是參考他們的研究手段、流程,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借鑒。現在發表的論文,一般都會大致介紹實驗的流程。然而,學術論文畢竟不是實驗報告,其更多側重于問題的提出、解決和分析,流程的介紹往往比較粗糙。當然,部分學術論文也有比較詳細的實驗流程,對此類論文的仔細研習,就能對實驗設計產生比較大的影響。①

      2.對主題進行社會科學的探討。在進行文獻研讀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得出大致的可能的研究“主題”,這時返回法律社會科學領域,以法哲學的視角重新進行審閱,才能更好地獲得“生理心理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自然銜接。在生理自然科學領域可能可以從事實驗研究的“主題”,還必須獲得“法哲學”、“法社會科學”上的意義。因為,有的問題雖然在自然科學上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然而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看,其意義可能就會大打折扣(或者意義就不那么直接)。此類論文的價值更多是在“治療性”而非“認知性”。很多人文社會科學(法哲學)的問題雖然意義重大,但從自然科學(生理心理學)的角度看,在現階段卻還缺乏研究該問題的“方法”和“設備”。所以,必須獲得二者的協調和平衡。

      主題的選定是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第一個難點。這個難點意指“我們要解決什么主題”,其既涉及“什么主題十分重要”,又指“對該主題的研究到什么程度”,還指“現在已經具備研究該主題的手段或方法”。

      3.組織實驗設計。從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角度看,組織實驗設計的第一步是設計實驗方案,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設計何種方案、設計何種場景、設計何種問題,以及何種音像、問卷材料,都關系到實驗結果的真實與否。這也是法律認知科學實驗的第二個難點。我們要設計出一些“場景”或者“問題”,讓受試者在這種環境下能更真實地思考或者表達情緒,從而得出比較真實的實驗結果。

      西方國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比較巧妙的實驗設計,例如對于道德中不公正問題的容忍情況,研究者在最后通牒實驗中,部分受試者拒絕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這是其情緒化的表現。該實驗設計如下②:19名(方案接受者,“responder”)接受磁共振掃描,共進行了30輪游戲,對手(方案的提出者,“offer”)部分是人,部分是計算機。每次都涉及10美元的瓜分。對手所提出的方案中,一半是公平的(對半開),剩下的為2次“9比1”,2次“8比2”,1次“7比3”;在這些方案中,方案提出者的分配比例較大,而接受者的比例較小。結果是,對于公平的方案,方案接受者都接受了;越不公平的方案,則參與者的接受率越低,“7比3方案”至“對半開方案”的所有方案(即“5∶ 5”,“6∶ 4”,“7∶ 3”)都被接受了。在“9比1”和“8比2”兩種方案中,如果“方案提出者是人”,則其方案的接受率低于“方案的提出者是計算機”。這就意味著方案接受者對于不公平方案存有情感性反應。這種不公平引發的腦區為:兩側前腦島(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這證明了兩側前腦島(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厭惡不公平,作為負面情感的腦區,其反映出了對于不公平方案的厭惡。諸如此類實驗設計非常巧妙,就能夠為我們進行相關實驗提供設計上的參考或模仿。

      4.進行預實驗。在實驗設計之后,有必要進行預實驗,檢驗實驗的可實施程度。這種預實驗,可以提升實驗者的信心,也可以作為申請相關課題的依據。更為重要的是,預實驗還可以檢測實驗的可行性,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缺陷進行適當的修正。

      在預實驗之后,還必須進行志愿者的招募和篩選。

      三、實驗操作

      實驗操作是實驗的核心狀態。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流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與醫學實驗相比通常更簡單。其運用的儀器設備有核磁共振(FMRI)、眼動儀和腦電圖等,其中核磁共振最為典型。該儀器不僅運用于醫學治療和研究,現在還廣泛運用于認知科學的各類研究。核磁共振運用于法律認知科學的研究,主要優點在于其定位非常準確(雖然時間上稍有遲滯)。

      由于實驗的磁共振儀器操作是高度專業化工作(而且機器極為昂貴),只能由專業的實驗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因此法學教師和學生不能從事,在此不做詳細介紹。

      四、實驗之后的分析總結

      實驗之后的分析總結屬于實驗的后期工作,主要是數據、圖像分析,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分析總結。

      1.數據、圖像分析。數據分析具有客觀性,需要專業的實驗工作人員進行數據和圖像的分析。法律認知科學實驗主要運用核磁共振儀器,對于腦區圖像的要求比較高,還需要比較好的核磁共振配套分析軟件,對此進行精細的分析。此類軟件一般只有磁共振專業技術人員才會使用,由他們進行相關數據圖像分析比較科學。如果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必須建立數據模型,則還需要數學專業人士進行相關的工作。

      此外,除了實驗工作人員和數學人才外,還需要神經科專業醫師或者認知神經學專家對此類數據和圖像進行“認知神經心理”方面的分析。這種分析就是我們后期進行人文社會分析和理論化的基礎。

      2.進行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分析總結。與前一步工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相比,對實驗結果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的分析總結則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質。我們需要從已有的數據和圖像,根據我們需要解決的人文社科(法哲學)主題進行解讀。這種解讀是人文社科的解讀,是運用實驗數據和圖像得出人文社科的結論。所以,一定的主觀性是原有的實驗設計思路和人文社科理論基礎的延續。現有實驗的理論分析,如道德的情感性實驗,就需要根據道德哲學理論進行分析;“先天犯罪人”問題的實驗,這就需要根據刑法哲學理論進行相關探討。

      五、注意事項

      1.“主題的選定”、“實驗設計”和“理論性總結”這三點是整個流程的重中之重。這三點工作如果沒有做好,整個實驗就是失敗的實驗。這三點如果做好了,實驗獲得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

      2.法律認知科學的實驗需要人文社會科學(法律基礎理論)和醫學兩個大領域(兩大領域內還有各個小專業)的工作者進行跨學科的合作,尤其需要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因為隨著知識分工越來越精細,知識總量的迅速膨脹,此類合作需要跨越多個傳統學科。一方面,我們跨越的知識領域非常大,另一方面,在各種細微領域卻依舊要求保持原有的嚴謹性(否則就違背科學的客觀性)。所以,很難有一個人在多個領域內同時保有各個領域的專業技術水平。因此,為了在多個學科領域內的合作能夠維系原有各個學科的嚴密性,我們只能求助于多學科專業人士之間的合作。這是完成此類工作的最佳模式,所以我們必須組建緊密團結的團隊。

      注釋:

      ①在認知科學領域,例如以下論文:M.R.DELGADO,H.M.LOCKE,V.A.STENGER,J.A.FIEZ.Dorsal striatum responses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Effects of valence and magnitude manipulations.Cognitive,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03,3(1):27-38.

      ②Fiery Cushman,Liane Young,Marc Hauser.The Role of Conscious Reasoning and Intuition in Moral Judg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082-1089.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第4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主管單位: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大連民族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遼寧省大連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315X

      國內刊號:21-1431/G4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

      有很多同學都覺得論文寫作很難,其實不然,只要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寫作方法,就能夠駕馭各種論文。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與論文相關的內容是: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與基本規范指導

      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與基本規范指導具體內容如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集中體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學位論文在選題和內容上要有創造性和創新性,而且在表達方式上應具有規范性和嚴謹性。本規范適用于具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正式學籍的全日制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

      一、各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

      提交評議和答辯的學位論文由封面、獨創性聲明及版權授權書、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錄、插圖和附表清單、論文正文、參考文獻、附錄、致謝等部分組成并按先后順序排列。

      1.封面

      碩士學位論文封面(見附件一)、書脊(見附件三)要求如下:

      (1)論文題目:不超過26個字,可分兩行排列,中英文對照。

      (2)指導教師:論文作者本人導師。未經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遴選且在研究生處備案的合作指導教師,不得在學位論文上署名;署名的合作指導教師人數不超過2人。

      (3)學科門類:專業所屬的學科門類,如哲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管理學等。

      (4) 專業名稱、研究方向:應嚴格按照專業目錄和培養方案填寫。

      (5)日期:學位論文完成時間。

      (6) 論文封面顏色由專業點自定,各專業可選擇不同的顏色以示區別。

      2.獨創性聲明和關于論文使用授權的說明

      附于學位論文摘要之前,需研究生和指導教師本人簽字。見附件二。

      3.中文摘要

      碩士論文摘要一般為500-1000字。內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結果和結論,應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語言精煉。摘要應當具有獨立性,即不閱讀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論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見附件三。

      在論文摘要后另起一行注明本論文的關鍵詞(3-5個)。

      4.英文摘要

      與中文摘要對應。見附件三。

      5.目錄

      一般列至二級標題,必須與正文標題一致。

      6.插圖和附表清單

      論文中如果圖、表較多,可以分別列出清單列于目錄頁之后。圖表的清單應有序號、圖表名稱和頁碼。

      7.正文

      字數一般不少于3萬。論文正文是文章的主體,一般由標題、文字敘述、圖表、公式和數據等部分構成。寫作形式可因學科要求和研究課題的性質不同而異。

      8.參考文獻

      在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參考與借鑒。

      9.附錄

      凡不宜放在正文中,但與論文有關的研究過程或資料均應放入附錄。

      10.致謝

      致謝對象限于對課題研究、學位論文完成等方面有較重要幫助的人員。

      二、基本格式

      1.標題

      (1)一般分三級標題。具體要求如下:

      一級標題:黑體,三號或16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二級標題:黑體,四號或14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三級標題:黑體,小四號或12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間距可適當調節,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適的換頁位置。

      (2)可以用“章、節”、“一、(一)”、“1、1.1”等形式。使用章節標示的格式如下:

      第一章(一級標題,居中,單列一行)

      第一節(二級標題,空兩格左對齊,單列一行)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短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wwwxxx亚洲|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