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農業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發展不足;規劃建議
農業發展規劃,是指各個地區根據當前的經濟、社會、技術、自然等狀況與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而制定的具有綜合性、長期的一種計劃形式。本研究以簡陽市為研究對象,結合《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綱要,分析簡陽市的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規劃存在的不足與短板、并提出對規劃的優化建議。2020 年是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最后一年,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成效初顯,但是在規劃的執行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與短板,研究分析這些規劃實施中的不足與短板,并針對不足提出相關優化建。一方面可以為簡陽市制定后續的農業規劃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能將相關的不足納入后續規劃中,完善后續規劃。
1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1 綜合生產能力
簡陽市糧油播種面積239.93 萬畝,糧油總產量72.4 萬t;發展特色水果30 萬畝,總產量10.95 萬t;發展蔬菜29.9 萬畝,總產量47.68 萬t。全市已建成萬頭規模豬場28 個、標準化養殖小區236 個,成功創建部級標準化示范場3 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5 個;生豬出欄125.10 萬頭,羊出欄92.70 萬只,家禽出欄928.45 萬只,肉類總產量12.13 萬t。發展核桃14.4 萬畝,花卉苗木2 萬畝,香椿3 萬畝,林下經濟19.6 萬畝。實現水產品總量3.1 萬噸[1]。
1.2 產業化發展
簡陽市著力規范土地有序流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已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實現耕地流轉66.7 萬畝。推進7 個鄉村振興連片發展示范區建設,整合項目資金2.4 億元,撬動社會資本7.8 億元,發展特色產業1.5 萬畝,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率達50.24%,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87.56%,累計創建“三品一標”產品124 個[2]。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 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5 家。培育農業合作社1406 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2 個,省級示范社27 個;培育壯大集體經濟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40 個村、集體經營開發公司24 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個。登記注冊家庭農場137 個,培育種養大戶4000 余戶。
1.3 農業品牌創建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成投資6.28 億元,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8.52 萬畝,新增產業3.18 萬畝。重點打造“簡陽晚白桃”、“簡陽羊肉”和“簡州大耳羊”3 個區域品牌,注冊了“力盛”、“福海源”、“蜀嬌”、“天宮山”、“土蕩蕩”、“如林”、“蜀臺紅香椿”和“新星紅山雞”等農產品商標40 余個。簡州大耳羊獲國家級新品種審定命名,簡陽晚白桃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并進入2015 年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 強;“蜀新1 號”核桃獲通過四川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6 年9 月獲第13 屆全國林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蜀臺紅香椿”椿芽獲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稱號;注冊農產品商標40 余項,其中馳名商標3 個、著名商標10 個。
2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存在的不足
2.1 規劃作用不夠充分
簡陽市制定了《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但是在實際操作的層面,規劃內容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產業準入條件與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方面的標準不夠完善。簡陽市納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區域的過程中,各方面的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與變革,許多在規劃中制定的標準與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規劃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農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夠精準,一方面在規劃中相關農業政策的設計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實施過程中,沒有精準的定位,對于相關涉農政策沒有精確實施。第三是規劃中關于涉農的相關項目的整合度不夠高,各個涉農項目之間聯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每個涉農項目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進行項目建設,整合度不夠高。第四是在項目和業主引進方面存在隨意性和不可控性,規劃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強。
2.2 “農商文旅”融合不足
現代農業是一種多功能農業,應該強調現代農業的生態、觀賞、休閑、文化等多個方面。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在設計過程中,對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建、休閑農業與觀光農業發展、農業品牌建設等各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劃安排。但是,對現代農業“農商文旅”融合發展規劃不足,所以導致了現代農業的各個方面發展各成體系,沒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融合優勢,沒有充分激發現代化農村的發展優勢。導致簡陽市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融合度不高,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長,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低,農民的收入水平增長受限。
2.3 對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保障不足
簡陽市2019 年GDP超過500 億,農業對簡陽市的GDP貢獻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在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中,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方式能夠充分的增強農業的發展能力。提升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同時生產能力現代化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但在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中沒有提出如何提升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則體現為大多數的丘陵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傳統的種養技術、經營模式占比依舊較大土地規模化開發程度不高,農業科技程度不夠高、產業鏈條不夠長、市場競爭力不夠強,農業和農村資源碎片化現象嚴重。農村的生產能力依舊落后,生產技術依舊沒有實現現代化。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從而導致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而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不僅效率低,而且產量低、質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沒有經濟效益。
2.4 對農產品深加工比較薄弱
簡陽市規模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僅26 家、總產值約25 億元,其中精深加工率僅為34.2%,產值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產品主要為泡菜、調味品、糧油深加工,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響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在簡陽市現代農業規劃中,對農產品加工的相關規劃中,建設重點是建設農業生產園區,鞏固現有老字號品牌生產規模。對果蔬的加工僅處于初加工的狀態,但是這一類農產品可以進行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農產品又處于未加工狀態,在前期生產結束后就直接進入市場,價格與質量都不具備優勢。完善規劃中對農產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規劃,有助于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
3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優化建議
3.1 堅持規劃先行
首先,針對原有產業準入與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在規劃中不夠完善的問題,要充分的設計產業準入條件、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標準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慮簡陽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機遇與挑戰,以及“空港新城”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加強簡陽市涉農規劃與成都市的各項規劃的銜接。第三,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加大農業政策的支持力度與精準性,按照規劃的農業政策精準落實在相關的農業項目中。第四,在規劃中加強各項涉農項目的整合度,統籌規劃涉農項目建設,做到系統性與特殊性兼顧。最后,在規劃中要注重項目和業主引入方面的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3.2 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農商文旅體”融合是一個系統構造,其中的五個維度相互作用、彼此關聯?!稗r商文旅體”融合是包括空間融合、業態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態、生活、生產于一體的城市發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務城鄉廣大居民[3]。在規劃中充分將“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可以借助農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遺產、優美自然環境,培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等各個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茖W把握城鄉統籌和三產融合發展大勢,以農業為本構建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拓展現代農業生態圈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4]。第一,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互聯網”、“農業+品牌”等一系列計劃,促進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堅持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鼓勵各類主體將創意運用在各個涉農規劃中去。積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以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等契機,著力構建品牌運營體系,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以田園綜合體促進“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多功能、多業態搭建業務結構的綜合運營,跨產業、多功能,就超于了原來的綜合運營。綜合體突破了原有的慣性用途,從而在思想上打破慣性思維。激發原來收到局限的資產和資源效能,形成鄉村社會發展到廣闊產業空間[5]。
3.3 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
在規劃中加大對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給提升計劃,第一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重點研究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建立持續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技術體系,不斷的提高常規農業技術的科技內涵和組裝配套程度,大力發展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設施農業等為主體的農業高新技術,合理開發和保護農業資源,形成高效利用的農村能源與環境保護技術體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農業科技領域。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體系的配套和產業化開發[7]。促進農業各個科技領域相互銜接、緊密結合、協同發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對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例如,農業科研院所、技術市場、電視大學、技術講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動。在簡陽市的涉農規劃中,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現代化水平。在后續涉農規劃設計與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加強對農村農業生產者的技術培訓與農村生產設施的完善。促進傳統農業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并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
3.4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
第一,簡陽市的櫻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敗,保鮮難度大的特點,在采摘下樹后,能夠銷售的時間便迅速的變短,所以在簡陽市現代農業規劃中應該注重對這一類易腐果實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這一類農產品的產業鏈條,為其增加附加價值。第三,完善農產品的挑揀分級,做好差別化分類,細分市場消費類型,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在簡陽的現代農業規劃中應該注重農產品產后粗加工與精加工的品類與種類,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增強簡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產能。做好簡陽市的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一方面,對于傳統的以泡菜、調味品、糧油、面食加工等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升這些企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程度,加強品牌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簡陽的櫻桃、晚白桃與獼猴桃等果蔬類農產品,要逐漸完成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轉化,充分利用粗加工與精加工這兩種加工模式,衍生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簡陽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鄉村發展服務中心2019 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工作總結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葉國偉,楊坤,李玲玲等.成都市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進融合發展筑牢鄉村振興產業――大邑縣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探索與實踐[J].先鋒,2018 (9 ):35-36.
[5]楊海峰.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對策[J].文化產業,2018 (16 ):1-2.
“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更加充盈、豐富、安全
陳萌山表示,《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首次在國務院文件中明確從定性定量兩方面提出了現代農業建設“5年取得明顯進展、10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階段目標,并將有關現代農業發展目標細化量化為農產品供給、農業結構、農業物質裝備、農業科技等7個方面27個發展指標。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15年達到5.4億噸,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300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310元等。
“到時候,我們國家的現代農業建設將得到全面推進,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將更加充盈、豐富、安全,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得到較大改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廣泛普及,新型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專業化、標準化、規?;⒓s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标惷壬秸f。
為了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規劃》提出的任務目標,今后幾年我國將保證農業投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強化農業法制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兑巹潯愤M一步明確國家農業投入總量要持續增加、比例要穩步提高,縣級以上財政每年對農業的總投入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農業。今后繼續實施農業“四補貼”政策,增加補貼規模、擴大補貼品種、完善補貼辦法、增強補貼時效。加大動物強制免疫補貼力度,逐步完善農業生產關鍵技術應用與服務支持政策。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全面實施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農業農村改革將繼續深化,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發展農村服務業和鄉鎮企業,制定農村二、三產業加快發展的鼓勵政策。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等。
著力解決明天“誰來種田”、“誰來養豬”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陳萌山表示,解決“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需要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規劃》將“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十二五”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從增強農業公益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經營兩方面進行了部署,致力于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產經營服務。
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面,《規劃》在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規?;I化生產經營。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規?;a基地”。
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方面,現代化農業必須要有現代化的農民,《規劃》在重點任務中就“壯大農業農村人才隊伍”進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育一批種養業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鼓勵和支持新一代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在農村或者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的現代化經營。
在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方面,《規劃》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補貼力度、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等方面做了明確部署,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不搞一刀切,加強示范區建設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程度、文化習俗各不相同,農業發展呈現出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谶@種情況,《規劃》沒有要求各地現代農業建設齊步走、一刀切,而是創造性地把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劃分為重點推進、率先實現和穩步發展三類不同區域。
重點推進區域包括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其他主要農產品優勢區,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供給保障功能;率先實現區域包括東部沿海先導農業區、大城市郊區多功能農業區和農墾規?;r業區,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引領功能;穩步發展區域主要指草原生態經濟區,突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態保障功能。
石榴鎮位于漳浦縣西北部,背依石屏山山脈和梁山山脈與平和縣交界,東鄰綏安鎮,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公里。全鎮總面積206平方公里,擁有耕地4.5萬畝,山地16.8萬畝,下轄18個行政村、1個國有農場,總人口5萬人。
石榴鎮是漳浦的資源大鎮,是海西的農業重鎮,石榴鎮已有2.3萬畝的糧食生產基地,每年向國家交售征購糧310萬公斤,素有“漳浦糧倉”之美稱;1.2萬畝的糖蔗生產基地,每年交售糖蔗6萬噸;6萬畝的荔枝、龍眼、柑桔、香蕉、桃李水果生產基地,年產水果3萬噸;還有1萬畝的蔬菜生產基地,1萬畝的玫瑰茄生產基地,1萬畝的毛竹基地,12萬畝杉、松基地;30萬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另外石榴有近5000畝的溫泉旅游資源(包含東山村和象牙村)。這些資源都為石榴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特色產業一“石榴填鴨”,清朝年間漳浦籍宰相蔡新從北京引入故鄉,經民間加工,味道獨特,既有北京烤鴨的風味,又有閩南咸水鴨的獨特,肉質清甜可口,肥而不膩、百吃不厭,吃后口齒留香。2010年單季存欄數6萬多只,全年出售25萬只,總銷售額約2500萬元,截止2011年數據統計,單季存欄數增加到近7萬多只,全年出售預計達28萬只,總收入達3000萬元,成為我鎮農戶增收主要渠道之一。如今的“石榴填鴨”不僅在漳浦成為小吃店和大酒家的特色菜譜,而且走出漳浦,2011年春參加首屆小吃節,獲“我最喜愛小吃”榮譽稱號,走進了、廈門、福州、上海等國內城市甚至是港、澳、臺。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我鎮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按照鎮黨委打造“五大特色農業基地”的部署,標準化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其中利苑農業在攀龍、象牙村新增大棚設施農業600畝,面積達到2000多畝;發展食用菌面積達70萬㎡,特別是東山村成功引進工廠化種植的食用菌“杏鮑菇”、“黑木耳”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5萬㎡,總投資達5000萬元;新增花卉種植面積3500畝,總面積達到5000畝;新增蜜柚種植面積1500畝,面積達到3000畝;一些舊果園陸續改造發展高優蔬菜、水果,面積達1000畝以上。
產業發展有利條件
1、土地資源豐富:攀龍、勝利、象牙等村6000畝土地整理項目已開始實施;溫斗、芳林、下車等三個村6000畝土地整理項目已批準立項,預計2012—2013年開始實施。
2、龍頭企業帶動:利苑公司在設施農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培育廣闊的市場、成功的廣闊空間和成功的經驗。
3、交通便利: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公里,現申報紅色旅游專用道——山舊線已獲得交通部批準為一級公路。
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
按照鎮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定位,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省市縣委的重大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生態立鎮、農業興鎮,綠色崛起,趕超進位的理念,深入實施“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強鎮”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四區”建設,即現代農業區、生態旅游區、服裝加工區和城鎮中心區,實施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著力改善民生,提升發展水平,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發展方向和目標
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強鎮。今后五年,我們要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努力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超市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方面,要基本形成五大農業支柱產業,產值達8億元以上,高優蔬菜產業要達到2萬畝,產值達3億元以上;花卉產業面積要達到1.5萬畝,產值達1億元以上;高優水果面積要達到1萬畝,產值達1億元以上;食用菌種植面積要達到100萬平方米,其中工廠化種植的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上,產值達2億元以上;畜牧業要推廣科學化養殖,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相互協調,特別是石榴填鴨要創新經營模式,產值達1億元以上,實現企業化經營,強化品牌意識,提高品牌價值。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要著力扶持服務利苑農業繼續擴大規模,到2015年面積達到1萬畝,把我鎮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高端設施農業示范鎮;要著力推進食用菌工廠化種植模式,建設高標準工廠化的食用菌生產專業園;要加大力度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全面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和老舊果園改造,今后五年要再實施土地整理1.2萬畝,改造老舊果園6000畝,以此推動土地合理流轉,最大限度地推進農業的企業化、集約化、規?;洜I,加快促進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變。
項目建設
1、利苑農業增資項目,大棚建設面積達到1萬畝,總投資4億元。
【關鍵詞】 現代農業;功能分區;規劃布局;浮梁縣
浮梁縣總面積2867平方千米,為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山地面積比重大,耕地面積比重較小。其中耕地37.35萬畝,占6.5%,山地面積450萬畝,將近占80%,水域25萬畝,占4.45%;建筑物、道路等占地52萬畝,占9%。全縣農業人口人均擁有耕地1.28畝。全縣丘陵地面積183468公頃,還有高度低于200米崗阜地34404公頃,對于發展果木林、擴展茶園和耕地可提供大量的土地資源。
一、浮梁縣土地利用需求分析
1、耕地資源后備不足
浮梁地處丘陵山區,耕地面積比重較小,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困難?!笆濉睍r期是浮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改進耕地占補平衡機制,保障建設用地需求,是規劃面臨的重要問題。
2、農田基礎設施薄弱
浮梁縣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生產條件得到改善,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有些難題依舊存在。
3、中低產田改造潛力大
近年來,通過對項目區中低產田的綜合治理,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用地得到充分合理開發,提高利用水平,中低產田改造潛力較大。
二、功能分區原則
一是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相結合的原則。嚴格遵守節約和集約用地原則,統籌安排各項用地,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使產業結構與用地結構日趨合理。嚴格執行占補平衡制度,履行補充耕地的法律責任,并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開展標準農田建設,改造中低產田,確保耕地數量和質量不下降,耕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所提高。
二是區域統籌發展與資源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對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各方面相互協調,以達到協調發展新格局。
三是區域分工與主導功能定位相結合的原則??紤]區域內的農林漁牧結構,明確主體功能,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區域農業產業集聚發展。
四是農業增長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強農業綜合配套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功能區分與空間布局
浮梁縣現代農業發展總體布局為4個農業示范區,在功能上體現為一個核心區、兩個輻射區和一個推動區,即:
1、中南部高效集約型農業示范區域(核心區)
區域范圍:浮梁鎮、王港鄉、湘湖鎮、峙灘鄉、鵝湖鎮、臧灣鄉、壽安鄉。
基本情況:該區是浮梁的一個中心地帶,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區內蔬菜、水稻、林果業、水產養殖等產業優勢突出,同時也是全縣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中心。面積有1141平方公里,占全縣的39.8%;人口12.4萬人,占全縣人口的41%。谷物播種面積20萬畝,占全縣52%;蔬菜播種面積5萬畝,占全縣35%;林果業種植面積1.5萬畝,占全縣49%;水產養殖面積1.5萬畝,占全縣60%。
主攻方向:發展高效集約型農業,大力建設水稻種植基地、蔬菜林果生產基地、標準化水產養殖,加強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體系,達到“種養設施化、產品優質化、加工龍頭化、營銷網絡化、經濟高效化”,并依托蔬菜種植、漁業養殖開發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城郊體驗型休閑觀光農業,是都市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圈。
重點產業:水稻、蔬菜、林果業、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與物流、休閑農業。
2、北部品牌外向型農業示范區(輻射區)
區域范圍:西湖鄉、勒功鄉、江村鄉、經公橋鎮、蛟潭鎮。
基本情況:該區處于浮梁縣境的北部,歷來就是一個三省通衢的要道和繁榮的商業重地,不但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90%、動植物資源豐富,而且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早在唐代,就是全國的主要產茶區及茶葉的集散地。盛產茶葉、毛竹、木材;深山野珍茶油、竹筍、木耳、香菇等森林果蔬品種眾多,經濟發達,農業產業特色顯著。面積641平方公里,占全縣22.4%;人口4.16萬,占全縣13.87%。茶葉種植4萬畝,占全縣40%;谷物播種面積11.5萬畝,占全縣29%;野生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占全縣39%;食用菌種植面積0.3萬畝,占全縣33%。
主攻方向:調整農業生產格局,農業品牌外向化,以茶葉、菌類、野生蔬菜為重點,唱響“中國名茶之鄉”和“優質食用菌之鄉”。推進茶葉和蔬菜產業建設,目標是江西最大的有機茶和名優茶生產基地,嘗試性開發高香紅茶及高附加值的富硒茶。推動“浮北古村落文化”休閑旅游業。
重點產業:茶葉、食用菌、森林蔬菜、休閑農業。
3、西部糧牧互動型農業示范區(輻射區)
區域范圍:三龍鎮、黃壇鄉、羅家橋鄉、洪源鎮。
基本情況:該區位于浮梁西部,發展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區內糧食、畜牧、花卉苗木、果業全面發展。面積796平方公里,占全縣27.8%,人口6.3萬人,占全縣21%。谷物播種面積8.9萬畝,占全縣22%,食用菌種植面積0.48萬畝,占全縣36%,年末生豬存欄5萬頭,占全縣51%,年末家禽存欄11萬羽,占全縣44%,水產養殖面積6.25萬畝,占全縣25%。
主攻方向:整合農業生產資源,發展糧牧互動農業,建設糧食高產創建基地,依托此項措施,積極推行“豬―沼―糧”、“稻―鴨―果”等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設城郊設施蔬菜、生態農業農家樂特色村,發展城郊特色休閑觀光農業。
重點產業:糧食種植、畜牧養殖、果業、花卉苗木。
4、東部旅游休閑型農業示范區(推動區)。
區域范圍:瑤里鎮、興田鄉。
基本情況:該區位于浮梁的東部,境內農業資源豐富,西漢末年的瑤里古鎮,數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掩映青山綠水中,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瑤河兩岸?,幚镦偸a的“仙芝”高山云霧茶,宋代曾成為朝廷貢茶?,F代研制的“崖玉”仙芝茶系列曾先后三次榮獲國際金獎,被中國農業部評為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另外,野生香菇、木耳、茶油、火筍、苦楮豆腐、香榧、鴨腳板、山蕨等森林蔬菜,已經形成了產業。面積374平方公里,占全縣13%,人口2.3萬人,占全縣7.7%。茶葉種植2萬畝,占全縣21%,野生蔬菜種植2.52萬畝,占全縣36%,食用菌種植面積0.28萬畝,占全縣27%。
主攻方向:優美的自然環境,給發展旅游農業提供有力保障,結合瑤里旅游區建設,可開發農產品,打造出以農家生活為主體的休閑農業產業。
重點產業:旅游休閑、茶葉、森林野生蔬菜、食用菌。
【參考文獻】
[1] 鐘鈺,劉合光,秦富.新時期應多策并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2011.08.
[2] 陳百明.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態勢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05.
一、甘孜州農業園區建設概況
目前,甘孜州重點以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菜、川果、川牛羊作為6大主導產業,共啟動建設了21個現代農業園區,總投資16.2億元,建成基地24.72萬畝、飼養牲畜24.68萬頭(只),實現農業產值17.46億元,帶動受益農民3.93萬戶共24.99萬人,園區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4萬元。
二、主要亮點做法
(一)立足特色,合理規劃
理塘縣立足高原優勢特色產業,根據現有的水源、地勢、土壤類型、產業基礎、生產力水平、勞動力資源狀況和市場需求等綜合因素,建設規?;N養基地,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構建集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著力打造濯?,F代農業園區,覆蓋了濯桑、甲洼、藏壩3個鄉鎮,總面積達12.3萬畝,核心示范區9萬畝;九龍縣立足特色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圍繞牦牛、茶葉、花椒等特色產業建設高原生態農產品加工園區,構建九龍精致山地農業發展模式,集中打造3.63萬畝花椒基地、3萬畝魔芋基地、1.5萬畝茶葉基地;瀘定縣立足自然條件優勢,打造杵坭片區水果、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園區覆蓋杵坭鄉、德威鄉、冷磧鎮、興隆鎮四個鄉鎮,19個行政村,園區核心區發展食用菌基地1000畝、水果基地3000畝,輻射帶動園區發展特色產業7000畝。
(二)壯大產業,夯實基礎
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優勢農業,著力構建現代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理塘濯桑現代農業園區緊扣繞“一園多主體、種養循環、三產深度融合”主題,重點打造牦牛、果蔬產業,實現了群眾能增收、企業能賺錢、產品有市場、質量有保障、產業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初步建成“一軸三區六基地”產業布局,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四川省首批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瀘定縣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主要依托區域內果蔬產業及加工等基礎優勢,以食用菌、特色水果為重點,著力打造集農業主產區、農產品加工區、冷鏈物流區、農旅融合區“四大功能區”于一體的現代精品農業園區,園區綜合產值達2.14億元,帶動人均增收6300元;園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8萬元。
(三)培育主體,示范引領
理塘縣采取入股、出租、轉包、轉讓等多種形式鼓勵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集體牧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入駐現代農業園區,,不斷探索“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合作經營模式,健全完善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濯桑蔬菜現代農業園區依托“現代農業雙創中心”,按照“經營主體+服務平臺+服務主體”模式,探索建立了“五統一”(即統耕統種、統測統配、統采統供、統防統治、統購統銷)的生產模式,構建了“五位一體”(即經營機制、生產標準、溯源體系、市場開發、品牌營銷)的高原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服務體系的建立,2019年共為2家龍頭企業5個專合社和3個鄉5個村31戶農戶提供全程“代耕、代種、代收、代銷”的社會化服務6689畝;瀘定縣杵坭水果、食用菌園區培育新經營主體240個,從業人員1314人,參加各類培訓1300 人次,培訓覆蓋率達98.9%,園區產業利用網絡技術的通訊、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了噴灌、滴灌、土壤檢測、溫度計等技術先進實用配套技術推廣應用面積6900畝,推廣率達到98.5%。
(四)發展科技,提質增效
理塘縣人民政府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校(院)縣合作協議,科學制定以“土壤改良、配方施肥、休耕輪作、技術規范、種養循環、植保防治、疫病防控”等為主要內容的高原生態農業標準,占領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制高點。園區龍頭企業還注重自身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積極應用加工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開發推出新產品。科技創新團隊研發試種各類蔬菜新品種達20多個,牦牛肉奶新產品30多個,絨毛制品10多個,改變了極地果蔬和牦牛肉、奶、絨的生產模式,解決了極地果蔬和牦牛肉、奶、絨的生產加工制約瓶頸。園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經營主體培訓實現了全覆蓋,先進實用配套技術普及率較高。瀘定縣與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依托省農科院、省畜科院和州農科所、畜科所等科研機構,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研發能力。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發展4個,其中有馬鈴薯原種培育基地、羊肚菌種植基地、仙桃人工種植基地、貢嘎雪桃種植基地。建立健全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充分利用瀘定縣科技服務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技術服務,解決科技推廣難題。建有縣、鄉(鎮)兩級農技推廣站,村有駐村農技員,農技社會化科技服務覆蓋率每年增長5%以上。大力推廣羊肚菌、仙桃、特色水果等標準化種植技術,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人數達到1323人。
(五)打造品牌,拓寬銷路
理塘縣以“圣潔甘孜”農產品品牌為落腳點,通過電子商務雙創孵化中心、康藏陽光公司、鵬飛牦牛肉食品公司現有外銷渠道,加大高端農產品及旅游資源聯合推介力度,不斷提升理塘農產品、旅游產品知名度,借助“農奢會”公眾號,發展訂單農業,將農產品遠銷北京、香港、臺灣和珠三角地區,保障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暢通;九龍縣著力打造“中國花椒之鄉”,發揮正路椒、大紅袍、高腳黃品質優勢。開展茶博會,唱響茶葉品牌,打造出藏區生態茶葉品牌“臧雪”“臧紅”、“紙醉”、“金迷”等。瀘定縣已培育“瀘定紅櫻桃”“瀘定幸福仙桃”“貢日夏藏香豬”“瀘定有機羊肚菌”“雪森美好核桃油”等農產品特色品牌。培育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農產品11個、綠色農產品1個,有機農產品9個,瀘定紅櫻桃已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正在申報瀘定仙桃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三、存在問題
一是入駐園區企業實力參差不齊。部分入駐園區的企業,2019年銷售收入僅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規?;?、標準化程度不夠。
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如理塘縣濯?,F代農業雙創中心每年生產了大量的蘿卜,但主要只對蘿卜進行了清洗及冷藏保存,未生產諸如泡菜、蘿卜干等儲存時間更長的產品。產品附加值不高。
三是內生動力不足。理塘縣園區內的香菇產業示范基地,因其主要由五糧液集團援建,其產品也主要銷售到該集團,基本對外銷量不多,渠道相對單一,一旦五糧液集團不再購買,該基地將無法立足于市場。
四、對策及建議
1. 給予財政傾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甘孜州部分園區海拔相對較高、氣候惡劣、生態脆弱、生產生活條件差,中低產田比重大,有效灌溉面積不足,機械化作業難度大,導致園區內部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難度大、任務重,給予一定財政傾斜,進一步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