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產品發展前景

      農產品發展前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三農電商 ;通榆模式;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1-0105-02

      1 研究背景

      “互聯網+農業”是互聯網對農業的重構,也就是通過信息流打通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從而解決供需雙方信息無法共享的問題。此時,農業互聯網平臺成了產業鏈的核心,融通了整個產業鏈的物質、資金和信息流,使得整個產業鏈共生、共贏、互利。我們聚焦于通榆縣電子商務模式探討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可行性和展望。

      2 研究內容

      通榆縣位于吉林省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陲,是世界公認的優質農產品黃金產業帶,與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瑞士高山奶酪等知名產品處于同一緯度。通榆縣作為農業大縣素來就有“葵花之鄉”、“綠豆之鄉”的美譽,盛產雜糧雜豆、打瓜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破解長期以來的農產品銷售困局,2013年9月底,通榆縣招商引入杭州常春藤實業有限公司,在該公司主營通榆特色農畜產品,這也標志著通榆縣農產品電子商務項目正式啟動。在經營中,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通榆自身特色、以農產品原產地直供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發展之路。

      此外,作為全國第三個“千縣萬村計劃”農村淘寶示范試點縣,阿里計劃三年內在通榆縣設置100個村級淘寶服務站點,推動項目在基礎設施、物流通路、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建設期望吸引更多電商落戶通榆從而帶動通榆電子商務行業的整體發展。

      通榆縣電子商務模式有以下3個方面的帶動作用:①加強農村寬帶建設,實現電信村村通;②提高農民創新意識,吸引農民返鄉農作;③吸引電商人才進鄉,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3 通榆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優劣勢分析

      3.1 優 點

      ①資源整合高效。通榆縣在供應鏈端不僅聯合當地村落、鄉鎮以及一些有固定基地的深加工企業,而且聯合當地合作社組成合作社聯合社,從而可以實現運營商通過聯合社影響合作社,又通過合作社影響農戶的目標,打通了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讓產業價值鏈不斷增值。

      ②品牌化運作,擁有專業的第三方主體負責運營。通榆縣為當地的農產品取了一個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進駐天貓旗艦店且成立了縣域電子商務協會,幫助第三方主體運營。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產業鏈上進行標準化運作,統一采購、統一包裝、統一運營、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等諸多標準化嘗試,并且獨立的電商運營公司能保證營銷的質量,流量的運作,品牌的運營,從而保證整個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能持續地創造價值。

      ③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異化來體現農產品品質。通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會大大的增加品牌附加值,目前主要售賣來自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雜糧雜豆、葵花籽和具有國家地理標識的草原紅牛肉等,通榆縣便依托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了“三千禾”這條突圍之路。

      ④渠道建設價值高。通榆縣品牌化的戰略價值是可以帶動產業群的,上游產地可以更加集約化、規范化和現代化,下游可以帶動半成品、深加工產業及附屬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最終收益的還是老百姓。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主導。要探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初期肯定會遇到諸多問題,而政府的參與則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保證了農民在新的產業鏈之中的利益,政府通過農村合作聯社以及農村合作社作用于村民,起到了連接村民與電商公司的紐帶作用。

      ⑥營銷效應強。阿里作為交易服務商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價值網絡模式的提供者,是直接與各方進行接觸的公司,價值鏈上的任何一方都是阿里投資的受益者,與各方直接接觸的優勢是可以為平臺帶來巨大的流量,并且獲取農村消費者的信任感,營銷帶來的正面效益大。

      3.2 缺 點

      ①融資難。根據《2014~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截至2014年底,我國有各類涉農電商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雖然通榆縣屬于1%的部分,但是面對農產品附加值低,物流、保鮮成本卻居高難下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資本青睞,無法順利拿到融資的話,那么通榆縣涉農電商想要做的久遠也實屬不易。

      ②模式難以復制。通榆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雖然現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他地區不能簡單地模仿品牌化這條路,農產品實行品牌化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需要耕地有一定規?;图s化,沒有集約就沒有效率,沒有規模就沒有產量,并且品牌經營需要特色,而大多數農村的農產品并不具備先天的特色。

      ③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差。阿里盈利的指標是開店數量以及支付寶交易額,單家第三方運營公司對一個地區的壟斷經營與阿里的盈利目標有沖突,并且淘寶天貓的網貨下鄉,特別是農資產品的下鄉與村民的生活習慣有沖突,不利于阿里最終目標的實現。

      3.3 小 結

      從通榆縣農產品電商模式可以看出,涉農電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來改善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榆的“原產地直銷計劃”減少了流通環節,“去中間化”,因此推動了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這樣可以更多的讓利給農戶,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幫助解決農民“賣難”問題。由于農產品進駐網絡平臺這從終端需求倒逼生產環節標準化,提升農產品品質。但是通榆縣的發展模式難以復制,特別是在耕地難以集約化和規?;牡胤?,品牌運作方式難以實行,小規模散戶又缺乏信任與競爭力,阿里的可持續盈利能力也被被外界所質疑,所以通榆縣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成功范例,整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還有待觀望。

      4 發展前景展望與建議

      4.1 發展存在的問題

      4.1.1 網點分布

      現階段雖然網店建設逐漸增多,但是分布不均,十分分散,都集中在江浙、中國南部地區,并且網點覆蓋范圍有限,建設成本與發展也是需要長遠的期限,再者網點的利用率不可預期,雖然趕街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繼續的發展態勢,農民的接受狀態不可預期。

      4.1.2 渠道建設

      在農村上網購物最大的問題便是取貨不方便,各大快遞公司都只將站點設立至市鎮級單位,因農村基礎設施成本過大,若不是如阿里這樣資金雄厚的公司都不敢貿然行動,農村的分散卻又數目眾多的地理分布、相對較小的人口密度、尚未成熟的市場環境、和農村的消費條件都決定了農村電商發展的大成本投入以及較長的資金回收期。

      4.1.3 平臺利用率

      政府政策與市場大勢下,雖涌現了許多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與網站,但是實際可操作性很低,真正對于農民有用的信息有限,多網站信息的可信度無法驗證。

      4.1.4 推廣方式

      農村單一的宣傳渠道實際上減少了各個商家的宣傳成本,在相對單純的營銷環境中更容易大面積引爆宣傳,但是找到真正抓住消費者痛點的推廣方式卻不容易,因為越是單一的環境決定了消費者轉變消費習慣的心理成本比較大,如何能讓消費者放棄原有的消費習慣,就得充分分析消費者心理,在成本和消費者便利之間做一個平衡。

      ①資源整合。在實現農貨進城方面的權威性數據庫基本沒有,現今農產品的收購方式還是中小經銷商收購,往往出現村、鎮、市三地三價的情況。并且農民對于農產品的價格信息的變化并不了解具體情況,也出現同一鎮中相隔較遠的村都出現不同的價格,所以要改變農產品產銷模式,必須得有權威的農產品需求信息庫,實現需求信息明朗化,而現今相關網站雖多,但是信息有用性太低,并且相關的定價方式、物流運送等若要明確也是個難題。

      ②易損易壞品的倉儲與配送。近來生鮮物品比較流行,農村的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是生鮮物品的倉儲與配送成本非常高,不同產品對于配送的需求不同,造成了極大的配送成本,并且采購之后的生鮮類產品儲存時間有限,一旦客流量減少便是極大的損失。

      4.2 未來可行性分析

      ①人群接受度:新型交易方式便捷吸引用戶,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村網絡消費潛力巨大,根據e商網的消息,農民對網購的接受率達到八成。②技術可行性:相關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己得到大量應用,平均成本顯著降低。農產品企業的內部也必須建立必要的信息系統,以適應變化發展的需要。目前還有很多咨詢公司提出了實際的解決方案,這些都為農產品企業實施電子商務提供了技術支持。③經濟可行性:目前各電商大佬鼎力支持農產品電商,從長期看,新的交易方式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低下及其所帶來的回報必將超過技術設施的投資。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農產品保質保量的電商模式贏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綜上,農產品電商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正確經營才是發展之道,在依據現有平臺和政策的情況下提煉自身品牌價值,完善服務體系,才能擺脫政策依賴性,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4.3 發展建議――以AARRR模型為基礎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模型適用于產品的營銷,本分析旨在以通榆縣的模式的成功為基礎分析農產品走出鄉鎮應采取的思路,給其他農產品電商的未來提供可行的建議。

      ①獲取用戶(Acquisition)。依靠“淘寶”、“京東”等知名互聯網平臺引流,以政府信譽、地方特色為吸引,減少中間商,將當地農產品以短渠道、高效率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而且支持農產品也就是對農村扶貧的支持,有了這一口號也能激發消費者的同情心。

      ②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以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溝通工具可以直接與用戶進行實時溝通,從而增加用戶的參與感,吸引用戶的“點贊”或“吐槽”。

      ③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信息平臺的數據匯集與分析優勢,及時獲取用戶的滿意度數據,針對用戶口碑改善服務,從而增加顧客復訪率。尤其對于店家的長期粉絲級用戶應予以優惠。

      ④獲取收入(Revenue)。品牌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而且由于縮短了渠道,也就使得更多收益留在農民手里,真正幫助農村扶貧。

      ⑤自傳播(Refer)。正向反饋網絡效應的作用可以使用戶數量呈指數型增長。

      參考文獻:

      [1] 吳珍,鄒義勇,王天武.通榆全面開啟電商扶貧戰略[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5-04-20002.

      [2] 吳珍,高大偉,尹雪.借力電商“淘”脫貧困[N].吉林日報,2015-04-19002.

      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培育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5-17 -02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長期的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中形成的地方優良物質文化財富,實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制度,對優質、特色的農產品進行地理標志保護,是合理利用與保護農業資源、農耕文化的現實要求,有利于培育地方主導產業,形成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是入世后國際組織都必須保證地理標志的使用應遵循的既定法規。2014年全國地理標志產品登記注冊數量已達4576個,其中絕大部分是農產品。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形成了許多具有濃厚地域特點的農副土特產品。在南京已獲得的6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有5個屬農產品范圍。

      南京市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的保護和培育并不理想,與同類的省會城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除去地理位置外,也還有不足之處,存在的現狀應引起重視。

      一、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培育和維護,內在動力不足

      經政府和一些農產品地理標志生產企業的努力,南京市地理標志農產品已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但是還缺乏共同維護地理標志品牌而應付出的主動性。一些農產品地理標志生產企業和農戶只著眼于眼前利益,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培育意識不充分,也不積極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僅僅靠政府扶持,沒有全體生產者的主動參與,已經很難對不斷增長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進行有效的維護和培育。

      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重疊,政出多門

      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有三個部門都在管理:國家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這三個部門均依據各自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監督管理辦法進行地理標志產品的資質認定,各自的認定又出現交叉重疊,形成地理標志產品的多頭認定、多頭管理的現象。

      三、市場誠信機制缺乏,消費環境不健全,假冒偽劣產品打擊不力,導致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受損

      消費者無從鑒別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的優劣、真假,存在購買假冒偽劣產品的風險,也無法關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牌建設,市場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認可度尚不盡人意。

      四、地理標志缺乏嚴格有效的行政執法打假管理機制,打擊假冒侵權措施不力是制約我國實施及利用地理標志的最大障礙之一

      在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上面受管理權限影響,三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管理部門,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協調機制,在打擊假冒侵權上形不成合力。打假不力,直接影響了地理標志產品在市場上的聲譽。

      五、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評價體系及質量監管體系缺乏,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由于我市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利益個體眾多,質量把關一般都不嚴,很難進行標準化生產。各生產、銷售環節還沒有形成嚴密的質量監管體系,也缺乏相應的組織進行規范化管理,影響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聲譽。

      另外南京全面推行城鄉一體化建設,土地的經營規模不斷縮小,加之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也對相關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的生產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國加入WTO以來,國家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保護逐漸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規定了“符合規定產地及生產規范要求的農產品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保護植物新品種、農產品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國家又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并在國家相關農業發展的文件中提出加大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力度和培育名牌農產品,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等要求。

      農產品地理標志屬于涉農知識產權范疇,代表著農產品的獨特質量和信譽等與原產地相關的產品特征,在市場上有很大吸引力,容易引起消費者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認可,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已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一個新的亮點和增長點。作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歷史悠久,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歷代“南京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創造了不少具有特色的自然與人文的地方民俗及與飲食文化相關的優秀農副產品,除已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的鹽水鴨、雨花茶等幾個優良產品外,還有南京湖熟板鴨,江寧橫溪西瓜,高淳炻器,六合的豬頭肉、富硒米、活珠子、水芹、龍袍蟹黃包,溧水洪藍玉帶糕,江浦橋林茶干等。培育和申報地理標志農產品是促進我市農產品品牌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有效培育南京市的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推進農產品品牌發展,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管理的牽頭部門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和保護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農業主管部門無論是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地域的認定、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技術規范的制定和評價方面,還是在農產品的檢驗檢測上,都已基本配套齊全,且國家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利用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不收取使用費。故建議由農業部門牽頭統一管理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

      (二)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鼓勵和扶持發展優質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政府行為,是農業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首先,地理標志產品大都是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受益主體是廣大農民。其次,地理標志產品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度和產業化進程。再有,地理標志是一個巨大的無形資產,其地域內涵還會成為宣傳城市形象的名片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亮點。因此培育發展地理標志產品,對于保護當地特色產品,發展農業自主品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制定好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和申報規劃

      《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要求地方政府應將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利用納入本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中,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市農業部門可對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進行梳理,摸清本市“地理標志”資源的狀況,對農副土特產品的產、銷和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發掘、培育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會同市相關部門擬定本市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申報規劃和鼓勵政策,形成促進農產品品牌發展的政策體系。

      (四)加大對培育申報地理標志的農產品經費扶持

      農業部門應加大財政補貼,列出專項資金,作為加強對“地理標志”這類具有知識產權的農副品牌產品的引導、扶持、培育的專項經費,一旦地理標志農產品申報成功,將使農民長期受益。同時對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戶應給予一定的扶持補貼,以調動企業和農戶使用專用地理產品標志、創品牌農產品的積極性。

      (五)維護農產品生產者利益,做好綜合管理和服務引導。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在我國尚屬于起步階段,相關的保護措施和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何有效地培育和保護我市具有傳統地方特色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維護“地方特色產品”在消費者中的良好聲譽,還需政府各相關部門形成抓好綜合管理的合力。只有強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

      一要嚴格打假和依法實施保護。農業部門應協同公安、工商、質檢、行業協會等各部門的力量,運用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聯動打假,信息共享,重拳打擊偽造假冒和侵權,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提升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誠信收益。

      二要加強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管理。質量是品牌的生命線,沒有優質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就培育不出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品牌。農業部門應對地理標志農產品加強質量監管,建立和完善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及質量監管體系,同時還應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企業和農戶的質量意識、品牌質量意識,強化精品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積極申請使用專用地理標志,嚴格按標準和技術規范加工和生產,確保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及其他原產地特征,維護我市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

      三要深化服務,分類引導。農業部門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培育要加強指導,配套“農產品公司+農戶+標準化”的產業化模式,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企業和農民轉變觀念,鼓勵差異化競爭,以效益促發展,不斷提高品牌經營的自主意識,通過集體努力來培育和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發揮電子商務互聯網效應,開發地理標志農產品旅游休閑功能,以南京特殊人文歷史文化和生態景觀作為開發旅游業的優勢,實現產業綜合創收。

      四要加大宣傳,營造農產品創品牌氛圍。政府有關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特點進行宣傳,可在新聞媒體和互聯網上開設本市地理標志農產品小專欄,發掘南京地區特色農產品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內涵。農業和商貿部門還要搭好地理標志特色農副產品與市場消費者信息溝通的橋梁。如高淳區政府搭臺,每年舉辦固城湖螃蟹節,螃蟹產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156噸增加到如今的1.6萬噸,螃蟹銷售收入從966萬元增加到16億多。螃蟹養殖業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政府的宣傳推動影響力很大。

      讓具備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維護農產品品牌,彰顯獨特品質,不僅可提高我市農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增值增收,還有利于深入開發南京農業地理資源,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收入水平。愿培育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能為南京市創造出更多的農產品增值、企業獲利、農民增收受益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

      參考文獻:

      [1]陳學中.論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化管理[J].山西:經濟師,2011,(11):66.

      [2]陳敏.淺析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現狀[J].長春: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1).

      [3]曹琳.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化機制與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4]修文彥.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對策探討[J].黑龍江: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03).

      [5]楊鵬程,周應恒.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聲譽衰退及治理策略[J].南京:現代經濟探討,2014,(03).

      作者簡介:

      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學生;農業物流;專業化服務

      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并且這種影響至今仍未消除。隨著金融危機在中國蔓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投資消費需求下降,勞動力需求也隨之大幅減少。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則逐年猛增。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50萬,再加上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超過500萬人,導致2011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1]。又據統計,201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創歷史新高,預計將突破700萬人,較2011年增加50萬人??梢?,當下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比以前更加嚴峻的形勢。盡管金融危機后形成了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但在金融危機蔓延全球導致勞動力需求減少、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猛增、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難以就業、國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項目人數有限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顯。面對一方面是大學生城市就業無門,形成人才“閑置”,另一方面農村物流人才匱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積極引導大學生到企業就業或創業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是破解農村物流服務人才“瓶頸”難題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雙贏之舉,它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發展、順利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也已經證明,積極引導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消除大學生城市就業太難的現實背景下,積極引導大學生回到家鄉、回到農村就業或創業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對于農業增產,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引導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到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城市就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如果首選就業不行才考慮參加“三支一扶”、“選調(聘)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村官”等國家項目和投身軍營,如果這樣就業還是不成的話,受到觀念、事業發展前景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很多的大學生就開始干脆選擇待業。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還遠未消除,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并沒有減少,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的許多企業發展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遠遠不能滿足每年幾百上千萬大學生的就業需求。而投身軍營和參加“三支一扶”、“選調(聘)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村官”等國家項目的人數又是相當地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學生的實際就業率并不高,待業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為我國農業物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農業物流服務,嚴重地影響了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因而引起了黨和政府有關部門對此問題的高度關注,所以,我國農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前景廣闊。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引導高校畢業生去企業就業或創業,為全國約3.5萬個鄉鎮、70余萬個自然村[2]的農業生產提供農業物流服務,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多贏的戰略選擇。

      (二)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現代農業物流是從采購農業生產資料、組織農業生產到進行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產品的流動,也就是運用現代化的物流手段,對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儲運、分銷等從供應源至需求源的產品生命周期的計劃、組織、控制與管理,是從采購農業生產資料、組織農業生產到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傳遞在內的一系列計劃、組織、管理、控制的過程,活動的目的是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保值、增值[3]。所謂農業物流服務,是指所有為滿足農業生產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務,包括為農業供應物流、農業銷售物流和農業生產物流提供的各項服務。應該說,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發展,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發展現代農業物流的目的或者說現代農業物流的功能有兩個:一是要通過降低農業產前、產中的生產資料的流動成本和產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個農業生產成本;二是要突破傳統的流通領域無法實現價值增值的限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物流,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增值[4]。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物流,引導大學生從事農業物流服務,一方面,通過提供專業化的農業物流服務,減少流通過程中的中間環節,提高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從而減少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盲目性,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漲價,保證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降低農業物流乃至整個農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分類與包裝、配送、特種農產品運輸、特種農產品倉儲與管理、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需求預測、信息服務、成本控制、物流設施網絡和物流方案設計等增值服務,達到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目的。這些價值增值服務最終體現在農產品價格中,表現為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同時,完善的農業物流服務有利于開拓農村市場,促進農業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生產,并在基礎上,把農民組織起來合作經營,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取得農業規模效益。可見,現代農業物流促進農業產業發展。

      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民;信息素養;農業電子商務;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大。而且不同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人口居住比較分散,而且多是以小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并不大。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看,農村的購買力比城市差距很大。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農村物品的供應不如城市充足,相對來說,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村潛在的市場還是廣闊的。但是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制約因素,比如農村人口的流動,農民購買力的問題以及農民信息素養的問題,其中農民信息素養問題是主要問題之一。

      一、電子商務的含義及農業電子商務的主要內容

      1.電子商務的含義

      電子商務的含義是有些復雜的,考慮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從企業的角度來考慮,電子商務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或者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因特網來進行網易往來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不僅僅只是交易那么簡單,還包括電子網絡的維護,電子交易的可信度,商品的宣傳、介紹,貿易往來中的協議,商品的線上訂購,還有一些關于商品售后中的一些問題等。從相關組織的角度來講,電子商務能夠施行的前提是網絡的大規模使用,電子商務包括商務交易、企業和消費者,它是各個交易方之間用電子網絡的形式來主導和完成的任何形式的電子交易,而并不是依靠交易雙方的直接接觸來完成。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講,電子商務超越了傳統的商務貿易形式,是以信息數字化的形式進行的商務貿易,它通過網絡來處理和傳遞信息,這其中包括聲音、圖像、文字信息,同時還包含著一些貿易中涉及到的數據、商業貿易協定、競拍等一系列的相關規定。

      電子商務是伴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的,它是信息快速發展的衍生品。電子商務給商業的發展帶了新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商業交易的地域限制,甚至商品交易可以擴大到國際領域,使商品的銷售市場更加廣闊。同時,電子商務還減少了銷售的環節,有利于降低商品的成本以及銷售的價格。電子商務的推廣不僅適應了信息時代經濟發展的形勢,而且滿足了廣大消費者更高的要求,在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2.農業電子商務的主要內容

      在許多發達國家農業電子商務已經發展較為成熟,在農業領域所使用的也比較廣泛而在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尚處在起步階段,在農村應用并不廣泛,使我國農業失去了很多發展的機遇。因此,現階段認識到農業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是農村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農業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利用網絡為基礎和手段進行的電子交易活動,所不同的是交易的對象和商品的變化。簡單的來講農業電子商務就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利用成熟的網絡技術將農戶、相關企業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形成完整銷售系統的農產品的電子銷售形式。但是這并不是簡單的農戶與企業、消費者的聯系,這中間涉及到農業電子商務中的媒介,農業網站。農業網站是農業電子商務中的主體,“涉及企業、商、政府、消費者、商家以及認證中心,物流、監管金融等機構;電子商務再通過計算機網絡把相關聯的資料統一起來,信息技術在電子商務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1]農業電子商務的推廣將農戶與銷售者、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為大量的農副產品找到了廣大的銷售市場,最重要的是,農業電子商務保證了農業信息的暢通,促進了農業市場的流通,促進了農村市場的發展,帶給農民更大的實惠。

      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也面臨了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政府給予農業發展也多優惠條件,有利于農業發展形勢的好轉。但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在農業發展中也有許多消極的方面,比如,由于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業用地很多被侵占。農業信息不暢通,農產品很難向外傾銷,出現農產品價格過低的現象,還有農村勞動力的大量缺失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思考和亟需改變的。農業電子商務的擴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變這些問題。

      1.農業電子商務的施行有利于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的銷售一般依靠的是農民的直接銷售,銷售商的直接收購或者利用一定的實體媒介,比如農貿市場的銷售等。但是,在這種傳統的農產品傾銷過程中,信息是閉塞的,尤其是對于農民本人,在農產品成熟或者在當地過剩的情況下通過傳統的銷售方式根本無法賣出農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在農業電子商務普及后,農民就能利用快捷、便利的網絡及時了解全國各地甚至國際上的市場行情以及供求關系,能快速的為自己的農產品找到銷售的渠道,而且可以實現成批量、大規模的銷售,這對于農產品的向外傾銷是非常有利的。

      2.農業電子商務促進信息的暢通,降低銷售成本

      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方式,農民直接與實體之間進行交易,在交易的過程中,他們并不了解農產品的市場行情以及在各地的價格,就很容易出現農產品價格過低的現象。且在農產品銷售中一般都有中間商的參與,農產品的利潤都被他們盤剝,農民獲利減少。而且在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農民也不能了解實際市場的需求,只能每年重復種植同樣的農產品,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和轉型。在電子商務發展起來后,農民可以在網上直接查到各地農產品的價格,在銷售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很大的差價現象。而且在農業網站上,農民可以宣傳自己的農產品,通過宣傳找到網上的銷售商家,實現出售與收購的整體性,不需要中間商的參與,降低了農產品的銷售成本使農民獲利更多。更為關鍵的是,農民可以在相關的農業網站上得到農作物市場需求的信息,這樣更能把握市場行情,合理地種植農作物,增加農業收入。

      3.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產業化和農業的集約化

      在以往的農產品銷售中,農民的銷售都是分散的、零散的,這不利于農業的大規模、集約化發展。在利用電子商務后,農民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增加了農業收入,可以利用更多的資金投資農業,為農業的規?;彤a業化提供了條件。而且利用這種方式,農民對農產品的傾銷也實現了批量化和規?;?,這些都為農產品產業化的實現準備了條件。

      三、農民信息素養對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

      農業電子商務是以成熟的網絡技術為支撐的,它的發展前景和發展勢頭都非常好,但是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要依靠農民的信息素養的支持,必須發揮出農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爱斍稗r民的信息素養問題是信息化時代到來的需求,是農民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信息素養作為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素質,是這個時代人的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論從事何種職業的公民都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盵2]

      農民信息技術的掌握是農業電子商務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農民信息素養的培養。很多農民只是對電子商務有一些粗淺的認識,保持了一些興趣但是并不敢嘗試。這就需要有信息素養的支持,同時政府也要在這方面給與農民一定的信心和支持,鼓勵他們進行農業電子商務電子的嘗試,并且定期進行電子商務技術的培訓。只有農民擁有信息素養,才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找到農業電子發展的支撐。

      四、提高農民信息素養的策略

      1.政府應該加強扶持、宣傳,培養農民的信息素養

      在培養、鍛煉農民信息素養的過程中,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定期進行宣傳電子商務方面的支持,同時發揮干部的帶頭作用。關鍵性的一點是要建立電子商務技術訓練班,讓農民真正了解電子商務知識,而不是粗淺的認識。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在培養農民信息素養的同時,更需要進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道路和農村網絡的建設,這些都為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準備了重要的外在條件。

      3.對農民進行實踐性的培訓和指導

      對于農民信息素養的培訓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中,而應該給與他們更多的實踐機會,讓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政府相關部門創造條件使農民與相關企業、高校建立聯系,為農民提供實踐機會。

      五、結語

      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在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為農民提供了暢通的信息和農產品的銷售平臺。但是,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農民信息素養的支撐,這是我們所必須重視的。

      參考文獻:

      農產品發展前景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 金融 需求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9-0144-02

      農產品物流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分支,一般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流動,主要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包裝、運輸、儲存、配送、流通加工、分銷等一系列環節。現代農產品物流涵蓋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連接供給和需求主體,在現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搞活流通,提高市場效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也為“三農”金融服務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總體情況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城鄉要素交流的加速以及基礎設施的改善,我國農產品物流有了較快的發展。

      一是農產品物流總額穩步增長。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從2005年的1.28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23萬億元,5年將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5%。

      二是農產品物流主體不斷豐富。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運銷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等多種形式的物流主體不斷發展,綜合性農產品物流中心加快涌現,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對農產品物流的投入力度,傳統農產品運輸、倉儲、貨代企業等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一批新型農產品物流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了多主體、多層次、多模式的農產品物流市場格局。

      三是全國性農產品物流通道加速形成。目前,我國在大宗農產品物流上逐漸形成了北糧南運、西棉東運和水陸聯運的格局。東北地區與關內地區的糧食物流通道、“疆棉內運”通道、運河糧麥棉物流通道、長江流域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東南沿海糧食物流通道等大宗農產品物流通道逐步建成;鮮活農產品流通“五縱二橫綠色通道”網絡初步形成。

      四是新型物流形態和新型物流技術加速發展。農產品倉儲保管、運輸配送、裝卸搬運、分揀包裝、自動揀選等專用物流裝備廣泛應用,條碼技術、智能標簽技術、配載配送和路徑優化技術等得到推廣,冷鏈物流迅速發展。

      二、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金融需求分析

      隨著我國農產品物流進入加快發展期,農產品物流領域的投資力度將不斷加大,對金融機構而言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一是農產品物流中心的金融服務需求。隨著我國農產品生產區域化、市場全國化格局的形成,新型農產品物流中心成為近年來投資建設的重點。以深圳農產品公司為例,該公司不斷加快農產品物流產業布局,已先后在深圳等21個城市投資經營管理了32家大型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大宗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初步形成了一個全國性農產品交易、物流及綜合服務平臺,成為國內經營管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第一品牌。全面推行批發市場規劃、建設、管理、服務、食品安全的規范化、標準化,實施批發市場“網絡化”經營和高端“品牌化”戰略。2010年下屬批發市場(含網上交易市場)農副產品年度總交易量近2300萬噸,年交易額達1060億元,約占全國規模以上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的近10%。以每年增長15%測算,預計到2015年,年交易額約可達到2000億,可見我國農產品交易規模龐大。

      據測算,建設一個中等水平的10萬平米的物流中心(不算征地)需要投資1億-1.5億元。一個大型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投資額高達幾十億元。從全國來看,僅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項,資金需求將以千億元計。而從已建成運營的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運營情況來看,總體情況良好,適合金融機構介入支持。如廣東惠州農產品配送中心年交易量達2000多萬公斤,交易額近50億元,農行廣東惠州分行與該農產品物流園區合作,在為園區建設方提供信貸支持的同時,為入駐園區的商戶、供貨商以及上游農戶等提供結算渠道、資金劃匯、惠農卡及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開創了城鄉商品交易市場綜合服務的支農新模式。

      二是農產品交易市場改造升級的金融服務需求。據統計,當前全國有43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大部分果蔬的周轉流通,對城市的果蔬產品供應起主導作用。如北京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著北京市蔬菜供應量的70%,果品供應量的80%。然而,我國農批發市場大多數仍停留在批量集中進貨、零星批發銷售階段,功能比較單一,交易方式較落后,難以滿足當前城市蓬勃發展的農產品交易、中轉、集散需求,需要進行改造升級。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xxxx视频|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亚洲成A人片777777|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蜜桃传媒一区二区亚洲AV|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