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危機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 理論延伸 行為金融
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及相關原理與現實的偏離,催生了行為經濟學這一新興分支學科,有力地推動了當代經濟學的發展。行為經濟學對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和均衡產出等標準經濟理論內容構成了挑戰,近年來行為經濟學在市場競爭行為、勞動經濟和金融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有利于解釋很多復雜的社會現象。
一、行為經濟學發展歷程的回顧及其主要觀點綜述
行為經濟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它對傳統經濟學的基礎,即假設人的行為準則是理性的,不動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戰。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人類對外在事物的認識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則舍棄了,并把其簡化為一個個的點或一條條的線。人也成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優美的理論大廈無法通過檢驗科學的方法來檢驗與研究人的內在本性,也無法觀察到現實中人的經濟行為,因此更無法來解釋許多人的經濟行為之謎。這種局面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以轉變。萊布森等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了一種名為“行為經濟學”的經濟理論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經濟學提出了質疑和挑戰。
行為經濟學是一門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科學。行為經濟學嘗試對非理進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經濟學的界限及視域,在現實人的基礎上發展了主流學派的經濟人概念。行為論者并沒有拋棄主流理論,而是贊同其注重理性的,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但是,他們堅持對這一理論加以修正。他們認為,經濟人也對具有偏見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毀滅的行為和種種其它人類缺陷和長處做出反應。行為經濟學理論還關注公平、互惠和社會地位等許多其他方面,因此,行為經濟學試圖對傳統假定進行修正。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馬修•拉賓(mattew rabin)及已故著名行為經濟學家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sky)是行為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富有創見,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家。概括來講,行為經濟學主要就是:預期效用理論;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離理性的特征分析這三類代表性觀點。
二、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延伸范圍及領域
行為經濟學之所以盛行,不是因為其敢于對傳統經濟學提出挑戰,更因為是行為經濟學能夠自圓其說,其一些假設和理論觀點能夠更好地解釋現實,能讓大多數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為經濟學在現實中的理論主要延伸到以下領域:
1.當今市場競爭行為的心理特征
標準經濟理論描繪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需求規律的適應條件非常有限和嚴格。而向當今全球市場新格局和競爭合作新特點,許多高新技術產品、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產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以及電信市場、網絡產品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和文化產業等,引起了消費選擇行為新的變化,頻頻表現出明顯的偏離價格需求規律的現象:降低價格未必能保住市場占有率,屢屢奏效的一些非價格競爭策略和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供應和秩序、收入和社會則富分布、消費觀念和習性、生產力和科技創新水平處于相對落后和低下的情況下,消費選擇行為與標準的理論描述相距就史遠。無論是消費行為、企業經營行為和投資行為等,市場競爭行為選擇中心理因素的影響特征非常明顯。
2.勞動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業――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業率和工作變動時的摩擦失業)?原有理論對此給出了一個“公認”的理由,假定工資是在市場出清水平上預先給定的,以此為標準若勞動力過量供應,就會造成失業。但工資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還是剛性的呢?為什么有人頻頻跳槽,而另一些人則愿意終生廝守一個單位?這些不是能用勞動力市場供求規律簡單解釋的。“有效工資理論”、阿克洛夫(2001)的“交換禮物”等都試圖給出合理的解釋。理論和實踐似乎證明了在工資和努力水平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并且在長期內是很穩定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現實中勞動力市場并不是簡單地遵從工資水平提高、勞動力供應增加這一規律。如出租汽車司機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來決定工作時間的長短;老師讓一些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學生們不會僅根據報酬或津貼的高低做決定;幼兒園制定罰款制度是為了讓父母親及時地接孩子,但結果是適得其反。這些是因為當工資與價格變化的行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時,標準經濟理論中的價格交換效應就應予以修正。因為勞動者對勞動與休閑的價值判斷是因人、因行業、因時點不同而異的。另外,行為經濟學還研究指出,承擔風險、經營管理等活動也是一種類型的付出和勞動。
3.行為金融學
行為經濟學在金融投資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金融學中,有效市場假設的作用是奠基性和舉足輕重的。資產定價的標準均衡模型假定投資者僅僅關心資產風險,并利用公共信息盡可能準確地預測股票收益。這些假設在某些時候確實能做出確切的預測,但當價格變化的自相關性近似為0時,證券市場上卻出現大量異常現象。這些不規則現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設的資產投資者的“行為金融” ( behavioral finance)論應運而生(Baker, etal.,2004)。金融學中一個重要的異常現象是“股票收益之謎”:股票的平均回報要比債券收益高得多,為什么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并沒有令人信服的實證研究支持這一理論。為了說明其中的緣由,行為經濟學假定投資者具有損失規避的行為偏好,這能更合理解釋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還發現經驗不足的經紀人的反應如何遲滯,而長期操盤手的反應為何又過于敏感。行為經濟學還通過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實例來研究資本市場規模問題,關于個體股票交易行為的數據表明,部分投資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股票市場規模的極度膨脹,股票市場上的許多現象都與投資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有直接的聯系。
行為金融學的迅速發展,是由于金融理論把“寶”都壓在“有效市場假設”上了:投資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夠觀察和利用歷史資料。有人曾將有效市場假設美譽為:社會科學中認識最完善的一種規律性,然而,股票價格波動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內在的真實情況。行為經濟學發現了一種基于人心理活動的過度反應效應,客觀、深入地研究一系列異常現象,有助于用事實更精確地檢驗市場有效性假設。當然,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行為經濟學也迫切希望盡可能地減少心理學的內容,正在努力探討用一種統一的方式來解釋金融市場上的異常現象。
三、行為經濟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1.民工短缺的行為經濟學分析
沿海地區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神話,引起了企業界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理論界紛紛對此問題發表看法,并對民工短缺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綜觀這些分析,人多是運用市場、結構、信息、制度等分析力一法,基本沒有涉及民工的心理與理性,民工是該勞動力市場的主體,在分析民工短缺的成因時,不能完全不考慮主體對勞動力市場的相關要素以及勞動環境的認知而采取的相應的經濟行為。
而行為經濟學對于民工短缺這一現象分析得出的原因如下,民工短缺是民工對務工或務農行為的前景收入與參照點進行比較,進行價值的心理計算并衡量盈虧變化,通過改變價值主觀感受函數,從而影響和改變部分民工行為偏好的結果。因而,對民工來說,行為的前景收入是影響和改變民工外出務工與否的根本原因。具體而言,民工短缺的原因來自兩方面:其一,農民在家務農的預期收入近幾年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二,農民外出務工的預期收入則沒有增加或增加不多,其至是在降低。
2.對于資產評估失實的行為經濟學分析
所謂的資產評估結果失實,是指資產評估結果偏離待評估資產的實際價值,即由資產評估所揭示的價值結果偏離待評估資產的內在價值。資產評估結果失實涉及到的相關利益主體包括評估委托方、評估機構負責人和評估人員。其中,評估委托方和評估機構負責人是資產評估結果失實的決策者,評估人員是資產評估結果失實的具體實施者。
行為經濟學給出的解釋是:
(1)損失厭惡心理是資產評估結果失實的內因。人們不喜歡損失而喜歡獲利,這是人之常情。但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不喜歡損失的程度遠遠超過他們對等量獲利的喜歡程度,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損失厭惡”。資產評估結果失實就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結果。資產評估結果失實涉及到的相關利益主體,即評估委托方、評估機構負責人和評估人員都存在著損失厭惡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資產評估造假。
(2)從眾心理助長了資產評估結果失實的發生。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在模棱兩可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往往受到周圍因素的影響,即通常所說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指,人們在真實或想象的群體影響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多數人一致行為的心理狀態,即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的表現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從眾心理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它有可能使人們屈服于頑固的不良傳統及社會不正之風的壓力,改變正確的觀念和態度,與某些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保持一致,從而助長了不良傳統的鞏固和歪風邪氣的蔓延。
(3)懲罰力度小、違規成本低是資產評估結果失實的外因。法律上,懲罰分為民事懲罰和刑事處罰。相對于刑事處罰而言,民事懲罰的力度要小得多。我國對提供虛假資產評估信息的評估人員一般處以民事懲罰,由于懲罰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資產評估造假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雖然,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關于資產評估的法律責任,廣泛、零星地分布在各個法律法規中,沒有形成一部完整的資產評估法典。而且,其規定一般都較為原則或概括,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讓一些人有機可乘。
3.企業非理性定價行為的經濟學解釋
現實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往往出現偏離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理性定價行為,尤其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出現了許多完全有悖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價格行為,主要表現:盲目的價格跟進行為;單一的價格競爭行為;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的價格傾銷;合謀的價格協調行為。
傳統經濟學認為所有非理性的行為皆不存在。大量的經濟現實卻表明人們并不總是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決策,諸多的認知偏差不可避免地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行為,經濟學以現實為基礎構造理論,認為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觀念引導的成分存在,成功地對現實中的這此非理性現象進行了解釋:
(1)羊群行為。羊群行為理論是指人們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他人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它可能導致整個群體犯相同的錯誤,從眾行為的力量往往會驅趕人們去做別人都在做的事情。我國企業常用的“價格大戰”中,企業的價格決策就存在羊群行為。
(2)過度自信。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觀察和實證研究發現,人們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這種認知偏差稱為“過度自信”。
(3)賦予效應。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的主觀效用不僅取決于絕對消費量,還與相對消費量的變化有關。賦予效應就被用來分析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效用。它認為人們非常不愿意放棄他們已有的東西,表現出對損失的強烈厭惡,既得的事實使得人們對已有的東西賦予更高的價值。這種對現狀的偏愛、對損失的厭惡容易導致多種不理性的決策行為。
四、結語
從以上的對于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延伸和一些實際應用問題的分析來看,行為經濟學將更受關注,它的發展也有其明顯的特點,其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但又更加關注到人的非理;行為經濟學豐富了傳統經濟學分析問題的方式,增加了經濟行為分析的角度;行為經濟學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分析更接近現實,認為經濟行為的產生,有經濟和非經濟雙重因素。行為經濟學將越來越多的被用于解釋有關的勞動市場、金融及消費經濟等領域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愛梅,凌文栓.論行為經濟學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J].暨南學報,2005,(1).
[2]薛求知等.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應用[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趙英軍譯.Joachim Gloderg,Rudiger Von Nizsch.行為金融[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修長的脖子,有大衣覆蓋不夠苗條的腰身。于是,開始變得懶惰,可是如果你想要來年的春天,能立刻光鮮地出現在眾人面前――腰身苗條性感!那么,現在擺在你眼前的選擇只有兩個:繼續冬眠下去,或者趕快蘇醒過來――
冬天,是瘦身的好機會。在層層疊疊的包裹下,別人容易忽略你的身材,而你卻暗自努力,所以,為了美麗,千萬不要讓脂肪在這個時候悄悄地堆積起來哦,我們要把冬日的瘦身計劃安排得滿滿的。
1 項艱巨的工程
冬日瘦身要結合季節特點,防止脂肪在局部的堆積,而不是拒絕脂肪。此時女人的體型特點也以圓潤為主,如果一味地減肥,會使皮膚干燥,臉色不佳。冬季,體內所需脂肪相對春夏較多,為了避免出現虛寒的體質,一定要把握好冬季瘦身的度。
2大 法 寶
法寶一:矯形保健內衣
矯形保健內衣是最適合冬天瘦身的法寶。暖和又不露聲色,如同人的“第二層皮膚”一樣緊緊地、但卻是柔順地呵護住人體,在創造優美的人體曲線的同時,為身體帶來舒適的享受和健康的呵護。
法寶二:洗澡
這可是冬天里既舒服又便捷的瘦身方式。如有條件,可以去女子健身中心,享受SPA專業水療瘦身服務。同時,日常在家淋浴時,也可自行沖淋、按摩瘦身。把水龍頭開到最大,出水口離身體10~15厘米為宜,以冷熱水交替淋浴最理想。
3大 運 動
游泳
游泳30分鐘可消耗1100千焦的熱量。代謝速度非常快,能比平時更快地消耗脂肪。而且,游泳可以改變身體姿態,使腹部減肥卓有成效,臀部由于肌肉的增強變得更小而渾圓等等,所以游泳是極理想的減肥配套療法。而冬季游泳館里的人較少,環境較好,是最好的運動休閑場所。
搏擊操
目前在各大健身房最流行、最受會員歡迎的要數搏擊操。這種配合音樂節奏揮拳、踢腿的有氧運動,由于瞬間爆發力強、肢體伸展幅度大,對于想減肥的年輕人而言,堪稱是效果十足的“瘦身”運動。此外,搏擊操的揮拳、踢腿動作,也有助于緩解壓力。 心得體會:運動前先做10分鐘熱身,避免拉傷。一節課下來,真是痛快淋漓!
散步
冬季室內空氣質量很差,更應該到戶外多運動。散步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整大腦神經活動,增加大腦供氧量,而且還可以促進心臟健康,預防肥胖。散步對消除緊張、疲勞也十分有益,它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
4大 誤 區
誤區一:忌糖
最新研究表明,進食等量的糖類食品和高脂肪食品,相比之下前者攝入的熱量低得多,而且糖類食品的熱量極易被人體器官釋放,不像高脂肪食品的熱量那樣容易被身體儲存,因此食糖是在寒冷的季節里獲取能量又不至于發胖的捷徑。
誤區二:劇烈運動
運動并非越劇烈越有效,尤其是在冬季。只有一些持久的耐力型的運動如慢跑、騎車、游泳等,才是燃燒脂肪的主要途徑。
誤區三:少攝取熱量
降低食物熱量對減肥者來說無疑很重要,卻也產生了不少的副作用,比如頭暈、血糖降低、營養不良等。所以,必須遵守攝取營養均衡的基本原則,減肥者可以將每天攝取的食物熱量控制在1000卡至1400卡之內,同時注意均衡營養,適度運動。
誤區四:迷信瘦身食品
在冬季,人體相對比較虛弱的季節里,許多人減肥心切,而將瘦身食品作為主食,很容易因此患上貧血、月經不調等癥。事實證明,雖然很多瘦身食品均標榜含有足量的營養素,但實際上,有很多的營養素需要從天然食品中攝入,而添加劑往往難以被人體吸收,故而,對于減肥者而言,冬季在食用瘦身食品的同時,亦不可忽略攝入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
5種 飲 食
早豐晚儉
早餐和午餐可多吃一點,經常因加班而推遲晚餐的習慣則應戒掉,避免晚上處于休息狀態時因吃得太多而積聚脂肪。
少吃多餐
可做少吃多餐的嘗試,不要在一餐內吃過多的分量。
多喝開水
根據調查,每天飲8~12杯水可每周減重500克。餐前宜飲冷水,使胃部有滿足感,減少食量。
細嚼慢咽
慢慢地進食能令食欲降低,容易覺得肚飽。
關鍵詞:教學特點;任務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創新
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浪潮中,以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情境已經深入人心。結合本專業的教學特點,我系汽車商務專業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實戰教學,是提升每位學生業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在以《汽車銷售》課程中一個典型任務“店內接待”為例進行教學情境設計。
一、實戰情境式教學特點以及對教師的要求
1.實戰教學的特點
(1)實戰情境式教學:讓學生真切感受汽車銷售顧問的工作
狀態。
(2)提高教學質量,鞭策老師自我完善。
(3)真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實戰情境教學中對于自我在小組的表現十分在意,而小組的表現也代表了他們在一個任務中的成敗。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形成了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有助于建立團隊合作觀念。
(4)真正意義上貫徹培養目標:全面貫徹高級營銷人才的培養目標。
2.實戰情境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由于店內接待課程中應用實戰情境式教學,摒棄了傳統的三
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新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際需要為中心、以過程為重點的教學思想的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不是否定了教師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靈活運用引導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照本宣科,朗讀生硬的名詞解釋。
(2)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課程展開之前必須精心設計和安排課程內容和節奏。
(3)具有汽車商務專業學術背景,能夠將時常發生的典型性案例轉變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課堂教案;讓學生始終與市場變化保持相對同步,同時能夠提煉出變化的規律性。
(4)要求教師對汽車銷售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對汽車市場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對本專業所指向的就業機構有全面且深入的認知,對本專業的發展規律和階段有一定的了解。
二、工作任務分析
店內接待,是汽車銷售顧問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4S店銷售顧問在銷售準備后要進行的工作,也是導入銷售核心流程的第一步。通過店內接待服務給顧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這樣才能與顧客進行有效的溝通,判斷客戶需求,進行產品介紹,不僅是對上一工作任務的承接而且關系到銷售工作的完成與否,所以在汽車銷售工作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三、“店內接待”實戰教學情境設計
1.教學目標
該模式的設計需要指導教師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了解本專業教學的基本特點,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豐富的汽車銷售實戰經驗。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后,結合汽車商務專業的課程標準,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汽車營銷人員,本課程重點培養的營銷人員要具有意志和克服挫折的能力、具有人際交往和協作的能力、具有進行職業行為和時間的自我管理能力;方法能力是具有分析消費需求的能力;專業能力是具有職業活動所需的業務能力、具有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協調的能力。因此,該課程教學目標歸結為:
(1)知識目標:會描述店內接待目的;會描述店內接待流程圖。
(2)技能目標:能指出視頻中商務禮儀不妥之處;能說出視頻中流程的不妥之處;會運用話術進行需求探詢。
(3)情感目標:在小組合作演練過程中加強團隊意識;對學習產生興趣,建立自信心。
2.教學過程
(1)參觀企業,形成視覺沖擊,親自認識和體驗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通過參觀企業,讓學生知道客戶接待是汽車4S店中汽車銷售顧問、展廳經理和接待員、門童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通過學生親自觀察,銷售顧問進行店內接待時的工作過程,讓學生做好記錄,共同探討店內接待應具備哪些職業能力。
(2)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標準接待視頻完成學生工作頁。通過建構主義教學觀的研究,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的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播放標準視頻,由學生自己找出完成此項工作任務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然后查找資料,學習如何獲得這些知識和探討具備此工作能力的方法。然后分組實行,完成學習任務。
(3)設計情境,根據學生任務書編寫劇本,進行模擬演練并進行視頻記錄,組織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學生根據流程和學習情境,編寫劇本,進行彩排之后讓學生各組進行抽簽,確定次序,依次演練并進行視頻記錄。由于學生非常注重自己在眾人面前的表現,每個學生都會積極準備,在編寫劇本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引導不要做詳細解答,爭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播放模擬演練視頻,先由表演者自己找出表演過程中的可取之處與不妥之處,然后由其他小組成員評價,最后教師點評,并請表演者做好記錄,找到改進方法,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小組成員之間根據評價表進行測評,最后由教師點評,指出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途徑。
(4)指導學生完成學生工作頁并交回給授課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工作頁,使得課程教學任務的學習得到落實,然后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差異性經過課下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和學習途徑,使學習任務得到由淺入深的學習,真正提高自己的店內接待職業能力,
為學習下一個學習任務奠定基礎。工作頁交回以后,再進行模擬演練,并與第一次演練進行對比,不僅可以檢查學生課下的學習情況,還可以發現和發掘職業潛能,最后給出綜合評價分數和評語。
(5)模擬實訓軟件介紹與本課運用。實訓軟件中有視頻和知識構建圖,通過運用軟件,使得枯燥的理論教學更加形象生動,讓學生溫故本節教學內容,不僅加深了知識印象,理清了知識體系、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將自己所學再次與軟件內容進行比較,業務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學習情境設計特點與創新
1.將學習情境學習任務設計為多個簡單子任務,便于學生技能的掌握
2.采用實戰模擬演練情境教學方法
創設模擬真實接待情境,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且深入企業,與企業“零距離”接觸,將工學結合優勢發揮到最大,這也符合教育學建構主義認知理論。
3.教學媒體采用攝像機進行表演記錄
因為在表演過程中,時間短,表演者自己看不到自己接待過程,不能深刻認識不足,找到差距,所以我們采用視頻記錄的方法,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為學生出于面子,能認真對待表演過程,激發潛能。如果采用鏡子,只能照到靜止的部分,不能將接待動的過程做記錄,在后期點評時會缺少依據,要求教師在學生表演之后進行評價工作,不要在表演過程中打斷學生思路,影響水平的發揮。
4.本課程所有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都會在學生工作頁中體現
參考文獻: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6-0813-02 中圖分類號:R 692.405.047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62
微創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是目前治療腎結石最可靠的一種新技術,它具有微創痛苦小、操作簡單、手術可重復進行、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康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我科從2007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B超引導下采用微創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腎結石308例,效果滿意,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本組308例,男208例,女100例,年齡在6~78歲,平均年齡46歲,左腎結石153例,右腎結石155例,單發226例,多發82例。經腹部平片和靜脈造影或者B超提示,結石大小(1.5×2.2)cm~(3.1×3.4)cm。本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腎積水。
2.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醉下協助患者取截石位,將輸尿管鏡向患側置入輸尿管及支架管,然后改俯臥位,在B超定位下根據結石位置及形態選擇目標盞,多向腎后組中盞穿刺。使用17.5G穿刺針穿刺后,置入安全導絲,一次擴張至16F之后,置入輸尿管鏡證實進入腎盂內,定位結石,連接鈥激光發射低壓灌注沖激將結石打碎,沖出腎盂,反復碎石并吸凈結石,置入斑馬導絲及雙J管。
結 果
本組308例術后3~7天復查X線腹部平片。其中19例有殘留結石,需行二期手術。2例術后并發出血。其余拔出雙J管后未見腹痛、發熱、泌尿系感染等癥狀。手術時間1~2小時,平均1.5個小時,平均住院7~9天。
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由于對該技術了解較少,護理人員應該及時與患者交流,耐心向其解釋手術方法的優越性,預期效果,介紹工作,手術方式的優點,介紹同種疾病的治愈過程,并請成功病例現身說法,讓患者知道該手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手術方法,以消除患者對該手術的恐懼,增加患者對手術成功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積極配合治療。
②術前準備:檢查肝腎及凝血功能,B超檢查,CT,靜脈腎盂造影,做好備皮,皮試,配血常規準備。
2.術后護理
①出血的觀察: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密切觀察病情,持續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并記錄,1次/小時,平穩后酌情測量,觀察腎造瘺及尿管引流液的顏色、量及性質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并囑病人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如術后腎造瘺未有液體引出,應及時查出原因,在醫生指導下經低壓少量生理鹽水沖洗,或協助醫生檢查引流管的位置。
②活動與休息:術后囑患者休息3~5天,無明顯出血者可下床活動,如有出血應延長臥床時間,可做適量的床上運動,多飲水,保持大便的通暢。囑患者術后1~2周避免體力勞動,避免劇烈運動。
③管道護理:腎造瘺管對于需二期取石的患者尤為重要,它是二期手術的主要通道,因此必須有效妥善固定好腎造瘺管,嚴防脫落。術后首先交代病人及家屬翻身活動注意防腎造瘺管脫落,保持管道通暢,防止受壓扭曲。如腎造瘺管脫落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重新置管。術后3~5天復查腹部平片,如有殘余結石需要二次手術則保留腎造瘺管,如無殘留結石,一般術后7天左右拔腎造瘺管。拔管前先夾閉腎造瘺管1~2天,病人無發熱、畏寒、腹痛等癥狀,才考慮拔腎造瘺管。
3.并發癥觀察 ①發熱與感染:術后導致發熱的原因很多,可能與多發性結石往往有嚴重梗阻感染,加上術中逆行插管,沖洗,腎盂內壓力增高,手術時間長易并發感染,術后腎造瘺管及尿管引流不暢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常表現為寒顫、高熱、心率加快、引流液顏色混濁,嚴重時出現感染性休克。因此在護理上要嚴密觀察體溫變化,注意觀察有無感染征象,注意保持腎造瘺管及尿管引流通暢,遵醫囑使用有效抗生素,注意保暖防受涼,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多飲水,本組患者術后6例合并感染,經對癥處理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②尿漏:主要表現為腎造瘺管周圍漏尿及敷料潮濕,注意觀察有無血塊,碎石堵塞腎造瘺管。護理措施:可用手指向遠端擠壓導尿管,并用生理鹽水低壓沖洗腎造瘺管,以便通暢,觀察有無腹痛、腹脹、腹肌緊張等癥狀,警惕尿漏導致腹膜炎的發生[1]。
4.健康指導
①多飲水:鼓勵病人多飲水,保持每天2升以上。多飲水可使尿量增加稀釋尿液,減少尿中晶體沉淀,促進結石的排出,是最有效防結石復發的方法[2]。
②飲食指導:根據結石的成分進行飲食指導。尿酸結石應采用低嘌呤飲食,適當控制魚肉,動物內臟,多吃低嘌呤的飲食,如麥片、玉米、蛋、水果。草酸鈣結石者少吃高草酸鈣高糖的食物,如菠菜、西紅柿、馬鈴薯、蘋果。磷酸結石的應采用低鈣,低磷飲食,不宜飲用大量牛奶,多酸性食物,如梅子。
護理體會
微創經皮腎鏡碎石術具有創傷小,術中、術后出血少等的優點,但由于腎皮質厚血管豐富,某些患者結石復雜取石過程中易出血,加上冷的灌注液會引起患者寒戰加重出血,所以術后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尿管及腎盂造瘺管引出的顏色及量,尤其是血壓的波動,警惕出血傾向的發生。如引流液突然加深或引出大量鮮紅色液體時,病人自覺難受面色蒼白,伴脈快血壓下降時,說明有出血的可能,應及時關閉腎造瘺管,使血液至腎輸尿管內壓力上升,形成壓迫性止血狀態,達到止血的作用;個別腎結石病人的手術時間較長,長時間的俯臥位壓著胸部,術后回房應注意觀察呼吸的變化,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監測血氧的變化,如鼻導管給氧不足應給予面罩給氧糾正缺氧狀況,使病人順利渡過危險期;術中使用大量的灌注液,加上手術時間過長,可使水吸收過多,要注意稀釋性低鈉血癥的發生,特別對老年人和心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更加注意,當病人出現煩躁不安、意識不清、呼吸因難、紫紺時,及時報告醫生,作出相關的處理措施,使病人轉危為安。
參考文獻
[1]邱 玲.多通道經皮腎輸尿管鏡取石術治療復雜腎結石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39-540.
[關鍵詞]敬畏情緒;情緒評價理論;游客滿意度;游客忠誠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5)10-0080-09
Doi:10.3 969/j.issn.1002-5006.2015.10.00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記?孔子世家》
引言
一直以來,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在我國風景名勝中占有重要席位。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旅游目的地中,山岳型旅游目的地約占總數的30%。我國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5A級景區中,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也分別約占總數的56%和31%。常言道,“宗教因山秀而前趨,山岳因宗教而揚名”。山岳型旅游目的地最容易被賦予宗教文化元素,自古以來民間諺語就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說法,宋詩《次韻范師道龍圖三首》以“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來描繪“山因仙而靈,廟依山而名”的盛景。我國大多數山岳型風景名勝確實和宗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被譽為四大佛教名山,道教中四大圣地也位于“武當、青城、龍虎、齊云”之巔。旅游人類學家Turner認為:“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說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A tourist is halfa pilgrim, ifa pilgrim is halfa tourist.)”。這種觀點恰如其分地對游覽我國山岳型風景名勝的游客進行了描述:他們有的是帶著朝圣心情去旅游,懷著對自然的敬畏;有的則是帶著旅游情懷去朝圣,懷著對宗教文化的敬畏。因此,敬畏情緒可以被認為是游客在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中最主要的情緒體驗。然而,游客的敬畏情緒是如何產生,這種敬畏情緒又是如何影響游客行為,目前還缺乏實證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將詳細討論游客在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中敬畏情緒的產生機制和對游客忠誠的影響。
1 文獻回顧與理論
1.1 敬畏情緒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
敬畏情緒的研究基礎來自有關積極情緒的研究。Bagozzi等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可以促使人們分享積極的體驗經歷,其中積極情緒擴建理論(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進一步解釋了積極情緒在人類行為活動中的作用。積極情緒擴建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能夠在兩個方面給人們帶來正向的影響:首先是積極情緒能夠擴展個體的思維活動,其次是能夠構建個體的資源。換言之,積極情緒可以使個體產生更多的思維活動、增強認知的靈活性;同時,積極情緒還能增強人們的社會聯系,有利于積極主動參加活動、分享經歷。Isen也認為,積極情緒提高了個體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增強了正向的認知判斷能力。在國內研究中,郭小艷和王振宏對積極情緒的概念做了全面回顧,總結出積極情緒對認知具有啟動和擴展效應,不僅擴展個體的認知范圍,還能在組織中激發個體擴建個人資源,產生積極分享行為。Shiota等將敬畏情緒歸納為積極情緒中的一種,認為敬畏情緒就像其他積極情緒一樣,能夠激活人們的行為和行動傾向,并且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但是關于敬畏情緒如何影響游客行為,目前仍缺乏實證研究,學者們僅在概念模型上提出了研究方向。例如,Shiota等指出,游客在旅游中的敬畏體驗可以導致對周圍環境產生更強烈的連接,以及增加對旅游體驗的延長(prolong)、記憶(memorize)和再體驗(relive),即敬畏情緒可以積極影響游客在旅游中的感知、評價和忠誠;
1.2 情緒評價理論
Moors等認為情緒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經過Arnold、Lazarus等學者的發展已經在情緒研究領域中成為核心理論之一,用來解釋認知評價過程與情緒產生之間的關系。情緒評價理論認為認知評價過程是一種信息處理過程,是產生情緒的因果決定因素(causal determinants)。評價過程中處理的信息來自環境事件、個體關注、歷史經歷或其他敏感源(sensitivities)。Bagozzi等也總結到,情緒就是人們對周圍事件或所處情形認知評價后的心理解讀,人們在特定的環境狀態下對該環境認知評價后就能產生相關情緒并誘發特定行為。在研究環境如何刺激情緒的產生方面,Lazarus指出,情緒產生于個體為了自身利益對其所處環境進行的適應性的個人化意義分析或評價。因此,人們不僅接受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還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這種個體對于環境情況的評價即體現為內評價和外評價。內評價是對個性、信念、目標等內在的感知評價,即對自我的感知評價;外評價是對產品性能、他人的反饋等外在的感知評價,即對環境的感知評價。
情緒評價理論可以用于解釋敬畏情緒的產生。根據情緒評價理論,離散情緒的產生源于人們對事件的評價。在旅游中,游客感知的旅游環境也會刺激游客產生離散情緒,其中與旅游情境密切相關的一種情緒就是敬畏情緒。敬畏情緒的產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n”:第一種是感知宏大(perceived vastness);第二種是順從的需要(a need for accommodation)。感知宏大是指當人們面對浩大的物理空間或比個體強大的事物時所進行的外部評價,這種評價使人產生震撼、驚奇、激動。順從的需要來自Piaget的術語,表示人們在新經驗與現有心理結構不相適應時的心理重建過程,是個體面對文化和精神力量上的沖擊所進行有意義的心理圖式調整,即對個性、信念、目標等進行的內評價,這種評價使人產生渺小、謙卑、順從。此外,根據情緒評價理論,情緒體驗也會影響個體行為。例如有研究指出,敬畏情緒能促進人們的精神愉悅,對宗教持有更積極開放的態度,更愿意選擇作為旅游目的地。Nyer還從實驗結果中發現,積極情緒不僅是影響滿意度的前導因素,而且影響口碑推薦等后消費行為(post-consumption behaviors)。因此,情緒評價理論中“環境評價一情緒體驗一行為”的路徑構建了解釋游客敬畏情緒與忠誠之間關系的基本模型。
1.3 敬畏情緒的界定與測量
敬畏情緒作為一種積極情緒,普遍存在于人類的日常行為中,但對于敬畏情緒的研究最近才得到學者的重視。國內學者董蕊等首次對敬畏情緒進行了系統性回顧,指出敬畏情緒是一種復雜的混合情緒,其中包含了困惑感、欽佩感、驚奇感、服從感等多種感覺。在心理學領域對敬畏情緒的研究中,比較公認的解釋來自Keltner和Haidt利用原型理論方法(prototype approach)對敬畏情緒的內容做出的界定:原型理論認為敬畏是當個體面對自然奇觀、神圣宗教等環境刺激產生的一種包含有困惑、驚嘆、畏懼、謙卑等復雜情緒的綜合感受。原型理論還認為,引發敬畏情緒有3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個是有形性誘導因素,如高山、江海等使個體可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五感中直觀察覺的事物;第二個是社會文化性誘導因素,如宗教、神仙等與個體社會交往和心理交流有所聯系的事物;第三個是認知性誘導因素,如進化論、相對論等偉大的知識理論使個體產生深度認知加工和認識辨析的事物。人們在這些誘導因素所構成的特定環境中,一方面經外評價形成了對環境的感知,認識到環境的宏大、強大、悠長;另一方面通過內評價產生與環境相對應的內隱心理活動,促使個體感覺到渺小、無力、困惑。綜上所述,個體產生敬畏情緒的誘導源皆來自環境對個體的直接感官刺激影響和間接心理調整影響。
對敬畏情緒的測量最早出自Shiota等對積極情緒與大五個性與聯結類型(attachment style)之間的關系研究。但是,他們僅針對個體的敬畏情緒傾向做出預測,沒有進一步研究產生敬畏情緒的原因和后果。Powell等研究了游客在南極洲旅游時的情感和行為,發現敬畏情緒易于在宏大、新奇、極端的自然環境中被引發,并能增強游客滿意度。在Powell等的研究中,游客從5個維度上描述自己的敬畏體驗,包括人與自然的融人關系、強烈的精神反應、非凡的體驗轉變、重塑的個體存在感和油然而生的卑微感。Powell等的研究揭示了敬畏情緒的復雜性和多重性,為測量敬畏情緒和界定引發敬畏情緒的環境誘導因素提供參考。Coghlan等提出研究框架,認為敬畏情緒能夠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Coghlan等通過調查55名受訪者對旅游中體驗的敬畏情緒的語言描述,總結出游客的敬畏體驗包含了3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是立即產生的生理反應,例如震驚;第二個是通過對比過去經歷而產生的獨特體驗,例如驚奇;第三個是對未來要產生的心理圖式調整,例如鼓舞。Coghlan等的研究為測量游客敬畏情緒提供了理論維度。
1.4 游客忠誠
Prayag和Ryan認為旅游中的游客忠誠是用來評價旅游目的地績效的重要指標,它和營銷學中的顧客忠誠一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承諾,具體表現為游客在未來對旅游產品或服務的重復購買和再次光顧等行為。大量旅游研究文獻指出,口碑推薦和重游意愿可以用來準確測量游客忠誠。Zhang等利用元分析方法對過去的旅游研究文獻回顧發現,口碑推薦和重游意愿就是游客忠誠的具體表現。還有一些研究發現,游客滿意度導致旅游者產生口碑推薦和重游意愿,能正向影響游客忠誠。因此,游客滿意度可以作為引發游客忠誠的重要前導變量。鑒于游客忠誠在旅游研究和實踐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情緒評價理論為基礎,構建旅游環境誘發的游客敬畏情緒經由游客滿意度影響游客忠誠的“敬畏一忠誠”模型,從情緒視角解釋旅游環境對游客滿意度和忠誠的影響。
2 研究假設與模型
敬畏情緒原型理論指出,游客在旅游中的敬畏情緒體驗由有形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來共同誘發。結合我國山岳型旅游目的地的特點,旅游中的有形誘導因素可以定義為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誘導因素則可以定義為宗教氛圍。根據情緒評價理論和敬畏情緒原型理論,誘發人們敬畏情緒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人們對宏大的感知,即是人們對環境感知的外評價;除此之外,人們在特定環境中產生出的自我渺小感是誘發敬畏情緒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即人們在具有強烈沖擊性的環境中產生的自我反思所形成的內評價。因此,測量自然環境和宗教氛圍包括兩個維度,即游客感知到的宏大感和渺小感。Powell等通過對南極洲旅游的定性研究發現,基于自然的旅游導致游客產生強烈的與敬畏相關聯的體驗(awe related experience)。Shiota等也發現,游客面對雄偉的高山、神圣的寺廟等宏大場景容易激發出敬畏情緒。國內學者黃細嘉和陳志軍也同樣發現,游客在游覽寺廟時體驗到的神圣感是宗教旅游中的朝圣價值和體驗價值的直接表現。綜上所述,游客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宗教氛圍中的旅游將產生相應的敬畏情緒體驗。我國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具有和宗教氛圍相聯系的特征,絕大多數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同時承載了自然風光和宗教特色。因此,提出假設如下:
Hl:游客感知到的自然環境因素正向影響游客敬畏情緒體驗
H2:游客感知到的宗教氛圍因素正向影響游客敬畏情緒體驗
Turley和Milliman的研究發現,人們對于環境的積極的感知評價會正向影響滿意度,例如商場中的環境氛圍會積極影響顧客的滿意程度。Walsh等也發現,良好的購物環境有利于提高顧客的滿意度。本研究將影響游客情緒的旅游環境因素分為自然環境與宗教氛圍,提出以下假設:
H3:游客感知到的自然環境因素正向影響游客滿意度
H4:游客感知到的宗教氛圍因素正向影響游客滿意度
Nyer通過實驗發現,積極的情緒可以顯著提高對滿意度的預測能力。Su和Hsu對中國文化遺產旅游者的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可以直接對游客滿意度產生正向影響。Bigne等通過對游客在主題公園的旅游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同樣得到了類似發現,游客獲得的積極情緒程度越高,滿意度就越強。因此,提出假設如下:
H5:游客的敬畏情緒體驗正向影響游客滿意度
Zhang等回顧有關游客忠誠的研究發現,口碑推薦和重游意愿是旅游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構念,能具體表示游客忠誠。大量旅游學者的研究已經證明了游客滿意度可以正向影響游客忠誠。如Chen和Tsai發現,越滿意的游客越愿意向他人推薦該旅游目的地并越傾向于故地重游。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H6:游客滿意度正向影響游客口碑推薦行為
H7:游客滿意度正向影響游客重游意愿
綜合上述分析,本研究構建出我國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中游客“敬畏一忠誠”模型(圖1)。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設計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關鍵構念的測量中,對于無成熟量表測量的構念,根據文獻回顧中相關學者對構念的定義進行量表開發;對于有成熟量表借鑒的,均直接采用國外相關成熟量表,并由3位作者分別進行雙向翻譯,并根據實際研究情景進行適當修改。對于引發敬畏情緒的自然環境和宗教自然環境的測量,借鑒了Keltner和Haidt的敬畏原型理論模型中對誘發環境因素的定義。對敬畏情緒的測量,參考了Coghlan等創造的旅游中的敬畏情緒概念模型。對于游客滿意度、游客口碑推薦和游客重游意愿,采用的是旅游研究中比較成熟的量表。
首先,把設計好的預測試問卷置于網絡平臺,邀請具有峨眉山旅游經歷的本科生(樣本量N=98)作為被試者填寫問卷。然后,根據回收的數據對量表進行純化,去除了對Cronbach's 6c值有負面貢獻的題項,刪除了Item-to-total相關系數低的題項。隨后,在與被試者面對面交流后把預測試問卷中語義不清或理解困難的題項做出修訂。經過以上步驟,最終確定了正式調查中使用的量表(表1)。對于自然環境、宗教氛圍、游客滿意度、口碑推薦和重游意愿題項的測量都采用7點Likert量表形式(1表示強烈反對,7表示非常認同)。對于敬畏情緒的測量,采用了語義差異量表形式(1表示同維度消極的形容詞,7表示同維度積極的形容詞)。
在正式調查中,本研究的樣本來自四川省峨眉山風景區的實地采集,于2014年7月8-17日用10天時間在峨眉山風景區游客集散中心針對已完成旅游的下山游客發放問卷400份,收回完整回答問卷33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其中,男性占49.1%,女性占50.9%;20歲及以下占20.8%,21~30歲占38.7%,31~40歲占18.2%,41~50歲占16.1%,51歲及以上占6.2%;高中以下學歷占20.6%,大專及本科學歷占71.8%,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7.6%。全部有效樣本中,四川籍游客占29.2%,非四川籍游客占70.8%;以前游覽過峨眉山的游客占31.3%,沒有游覽過的占68.7%;完全不信佛教的游客占10.1%,可以接受佛教的占65.2%,每次會燒香拜佛的占22.0%,俗家弟子及已皈依的佛教徒占2.7%。3.2信度與效度檢驗
根據Anderson和Gerbing的方法,首先,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CFA),檢查測量的信度與效度。經過Mplus 7軟件的分析,CFA模型整體擬合指標為X2=930.064 (df=504), p0.90,SRMR、RMSEA
3.3 假設檢驗
由Mplus輸出的模型擬合指標,X2=935.302 (df=508),p0.90,SRMR、RMSEA
擬合模型結果顯示,游客敬畏情緒受到自然環境和宗教氛圍的雙重正向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y=0.497 (p
3.4 討論
從擬合模型可以看出,敬畏情緒的產生受到自然環境和宗教氛圍的雙重作用。敬畏情緒受自然環境的影響( y=0.497,p
敬畏情緒是旅游環境影響游客滿意度的關鍵中介變量。結構方程模型的間接效應檢驗表明.自然環境經由敬畏情緒對游客滿意度的間接效應為0.281(p
游客滿意度完全中介敬畏情緒對游客忠誠的影響。對敬畏情緒與游客忠誠之間關系的間接效應檢驗可知,一方面,敬畏情緒對口碑推薦的直接效應不顯著(β=0.079,p=0.229,n.s.),但存在間接效應(β=0.446,p
4 研究結論與意義
4.1 結論
本研究通過峨眉山風景區游客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中自然環境與宗教氛圍兩種環境因素促使游客在旅游中產生敬畏情緒,游客敬畏情緒又進一步影響游客滿意度與游客忠誠。實證數據驗證了情緒評價理論視角下游客的“敬畏一忠誠”模型,解釋了旅游環境中游客忠誠受到敬畏情緒影響的原因。另外,本研究模型中還檢驗了兩個中介效應。首先,游客敬畏情緒部分中介自然環境對滿意度的影響,完全中介宗教氛圍對滿意度的影響。其次,敬畏情緒對游客忠誠的影響又受到滿意度的完全中介。
4.2 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利用敬畏情緒原型理論解釋了游客敬畏情緒的產生機制,首次實證檢驗了旅游環境中游客敬畏情緒來自于有形因素(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宗教氛圍)的雙重刺激。(2)以情緒認知評價理論為基礎構建游客“敬畏一忠誠”模型,合理解釋了環境評價、敬畏情緒和游客忠誠之間的關系,為研究游客情緒在游客忠誠中的作用提供理論依據。在實踐意義方面,本研究有助于旅游景區開發單位和管理部門識別我國山岳型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特征,理解山水和文化元素對游客情緒的影響,從而合理開發、適宜打造、重點包裝一些特色景點,讓游客在旅游途中心存敬畏之情,提升對景區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