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破傷風病人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所致的一種特異性感染,是由細菌外毒素引發的以局部和全身性肌強直、痙攣和抽搐為特征的一種毒血癥,多見于各種創傷和戰傷,如銹釘、木刺傷和污穢的擦傷,也可發生于燒傷、凍傷、新生兒臍帶殘端感染、產后感染、動物咬傷等。我院于2011年10月26日收治了1例重型破傷風患者,在醫護人員精心治療和護理下,最終康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因"黑色素瘤術后1年,復發8月,喉緊4天"于2011年10月26日入住我院普外科,診斷為:1、黑色素瘤轉移?2、破傷風?入院后遵醫囑完善相關檢查及行黑色素瘤切除術, 10月28日,患者訴咽喉部疼痛,說話及吞咽困難,不能張口經我科會診后以“破傷風”轉入我科。轉入時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較差,頻繁發作陣發性抽搐,痰多。查體:生命體征尚平穩,苦笑面容,張口困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四肢肌張力增高。立即予以一級護理、吸氧、吸痰,并予以抗感染(青霉素等)、鎮靜(安定等)、化痰及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10月30日,患者頻繁發作全身陣發性抽搐,心率快,痰多,喉頭痙攣,雙肺聞及較多啰音,并出現高熱,T在39.1-39.6℃之間波動。遵醫囑立即行氣管切開術和持續心電監護、冰袋冰帽物理降溫、導尿等處理,同時繼續以吸氧、吸痰、鎮靜、抗感染、化痰、補液等對癥治療。11月8日患者抽搐逐漸緩解,停用鎮靜藥物治療。11月16日,患者未再抽搐、肺部感染好轉,拔除氣管插管。11月22日患者一般情況可,可起床活動,偶有咳嗽,痰量少,大小便正常,予以出院。
2 護理體會
2.1 一般護理
2.1.1 患者應安置一室,專人護理。病室溫度15~20℃,相對濕度60%左右,床旁配備搶救車、氣管切開包、吸痰器、氧氣、呼吸機等搶救藥品、物品。
2.1.2 病室內保持安靜,室內光線均勻、柔和,避免強光、噪聲等不良因素刺激。護士一定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使用器具無噪音。減少家屬探視,各項護理操作盡量集中在使用鎮靜藥物30分鐘之后,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2.2 用藥護理:按醫囑準確、及時使用TAT、鎮靜解痙藥、肌松劑、抗生素(如:常應用青霉素,可抑制破傷風桿菌,又能控制其他需氧菌感染。)、降溫藥等,觀察并記錄用藥后的效果[1]。為控制和解除痙攣,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的輕重使用鎮靜藥物,如:安定、力月西等。這類藥物有抑制呼吸作用,需注意觀察神志、瞳孔、體溫呼吸、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并密切觀察病人抽搐情況。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氣管切開的護理
破傷風患者抽搐頻繁發作時,可發生喉肌、呼吸肌痙攣,痰液堵塞氣道,而致窒息死亡,應盡早氣管切開。氣管切開是預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搶救重癥破傷風成功關鍵之一。其護理如下:
2.3.1 切口換藥 在應用鎮靜藥物控制抽搐后換藥1~2次/日,換藥時動作應輕柔,以免加重痙攣、抽搐。
2.3.2 氣道濕化 氣管切口處敷蓋慶大鹽水浸濕的無菌紗布,并保持其濕潤。氣道內每間隔1~2小時滴入濕化液(慶大+糜蛋白酶+生理鹽水)3~5ml,每天總量不超過250ml。霧化吸入每4小時一次。以防止分泌物粘稠,痰不能被吸出,造成堵管。
2.3.3 吸痰 吸痰時吸痰管應在無負壓狀態下插入氣管內(10~12cm),應邊提邊吸邊旋轉退管,切忌動作粗暴,以免引起抽搐。吸痰時動作輕柔,按需吸痰,如痰液粘稠,可先往氣道內滴入濕化液3~5ml,待病人吸數次后或霧化后再吸。如果一次吸痰不凈,應先退管,吸氧后再吸,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以防造成低氧血癥。注意觀察痰液的顏色、性狀和量,并根據痰液藥敏結果遵醫囑用藥,防止肺部感染。
2.3.4 嚴格無菌操作 吸痰管使用應一次一根,用無菌鑷子夾取,吸痰管口腔氣道要分開,若合用應先氣道后口腔,儲痰罐每班更換浸泡液,氣管套管先用1%過氧乙酸浸泡10分鐘,再高壓滅菌消毒,每日更換一次。注意觀察氣管套管是否固定,管腔是否被分泌物或結痂阻塞,并給予相應的處理。
2.4 加強營養 重癥破傷風患者由于反復抽搐、出汗,能量消耗大,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進食和吞咽困難,易導致營養不良和體液不足,在抽搐間歇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避免發生嗆咳、誤吸。對癥狀嚴重不能進食者,可在鎮靜藥物控制痙攣下或氣管切開術后,置胃管進行鼻飼或進行腸外營養支持,以滿足機體的需要。
2.5 發熱的護理 破傷風患者易引起傷口混合感染和肺部感染,從而引起發熱甚至高熱,在合理應用抗生素的同時,配合物理降溫,如頭戴冰帽,頸部、大血管處冰敷或使用降溫毯,盡量避免酒精浴、溫水浴,以免引起或加重抽搐。
2.6 加強基礎護理
2.6.1 為防止病人口腔感染,及時為病人做好口腔護理,2次/d,動作輕柔避免傷及患者口腔黏膜,擦洗完畢后在口唇涂液狀石蠟。
2.6.2 患者頻繁的肌肉抽搐,產生大量的汗液和分泌物,加之長時間臥床,易發生褥瘡,因此嚴格執行每2 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骨骼隆突處。密切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保持床整干燥,如有污漬及時更換。
2.6.3 患者使用大量侵入性操作,如氣管切開、導尿、靜脈輸液等,易并發感染。因此,要嚴格各項無菌操作。保持氣管切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切口敷料污染后及時更換。會用0.5%碘伏擦拭2次/d,用呋喃西林溶液膀胱沖洗1次/d,定期夾管排尿,遵醫囑留取尿標本檢查,預防感染。
2.7 管道護理 保持各種管道的通暢,避免打折或脫落。如保持輸液通暢,在每次抽搐發作后應檢查靜脈管道,防止因抽搐引起的輸液管堵塞或脫落而影響治療。
2.8 加強觀察:①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生命體征、尿量等變化,加強心肺功能的監護,警惕并發癥發生。②詳細記錄抽搐發作的癥狀、持續時間和間隔時間等,注意痙攣發作前的征兆,以便及時調整藥量,控制痙攣發作。③準確記錄患者每天液體出入量,保證水電解質平衡。
2.9 局部傷口的護理:對局部的傷口,在控制痙攣的情況下進行徹底的清創術,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局部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傷口完全敞開,并充分引流。
3 保護病人,防止意外損傷
①病人發生抽搐時,應用合適的牙墊防止舌咬傷。②使用帶護欄的病床,必要時加用約束帶固定病人,防止痙攣發作時墜床或自我傷害。③關節部位放置軟墊保護,防止肌腱斷裂或骨折。
3.1 嚴格消毒程序[2]:破傷風桿菌具有傳染性,應嚴格執行接觸隔離措施,防止播散。護理人員接觸病人應穿隔離衣、戴帽子、口罩和手套,身體有傷口者不能參與護理。所有器械及敷料均須專用,最好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的敷料及病人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廢物處理,室內用移動式空氣消毒器消毒每2次/日,每次30-60分鐘,床頭柜、床、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拖洗,每日1次。病人衣物、生活用品等經消毒液浸泡后使用,排泄物消毒處理后排放。
3.2 重視心理護理
破傷風發病急、病情重、病程長,病人大多數不了解此病,且本病引起的肌肉痙攣使病人極為痛苦,加之氣管切開后的不適和監護病房的孤獨與寂寞,患者非常焦慮和恐懼,我們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重視心理護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破傷風的發病原因、治療要求,使其對本病有所了解,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安定情緒積極配合治療,樹立完全康復的信心。同時要積極與家屬溝通,使其為患者提供更高的社會支持。
3.3 健康教育及預防方法
避免創傷;普及新法接生;正確而及時地處理傷口。未受傷時可預防性接種破傷風類毒素(自動免疫)。受傷后預防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 )1500U(1ml ,被動免疫),注射前要先做過敏試驗;或注射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它也是一種破傷風抗毒素,無血清反應,不需要做過敏試驗。
4 小結
由于患者病情兇險,預后難以預測,因此入院后醫護人員及時與患者的家屬溝通,使其對疾病預后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通過對該病人認真、細致、恰當的護理,減少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搶救治療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1本組病例中,男8例,女4例,最小年齡7天,最大年齡64歲,農村11例,城鎮1例,
1.2臨床分型按輕、中、重分型;輕型2例,中型4例,重型6例。
1.3臨床表現發熱10例、占83.3%,張口困難12例、占100%,苦笑面容12例,占100%,吞咽困難11例,占91.6%,窒息3例,占25%。
1.4并發癥并發肺部感染4例,占33.3%,并發尿路感染1例,占8.3%.
1.5治療結果治愈11例,治愈率占91.6%,窒息死亡1例,占8.3%。
2.護理體會在搶救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直接關系到預后,所以本組患者除一般常規護理外,還應重點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2.1病室環境設置專門病房,實行床邊隔離。破傷風桿菌是一種芽胞厭氧菌,存活能力較強,因此,要防止其播散,醫務人員出入須更衣、洗手,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等須作特殊處理(消一洗一消的原則)或盡量應用一次性器具。廢棄物須作焚燒處理。破傷風病人受輕微刺繳而發生抽搐,故須安排住單間,病室需避光、安靜、清潔、溫度與濕度適宜。合理集中安排各項治療和護理操作,并輕柔準確。
2.2按輕、中、重三型進行護理,中重型患者專人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是抽搐發作時,必須專人守護,防止發生意外。輕型患者應做好心理護理,消除緊張顧慮情緒,使其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抽搐及人工冬眠的護理
2.3.1痙攣和抽搐是破傷風患者的主要癥狀。控制抽搐發作和緩解肌肉僵硬是治療破傷風的中心環節,迅速有效地制止全身性痙攣對于防止喉痙攣引起的窒息,腦缺氧、腦水腫甚至呼吸衰竭均屬重要,為此為控制和解除痙攣,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的輕重使用鎮靜藥物和冬眠藥物,如:安定、苯巴比妥鈉、冬非合劑、冬眠Ⅰ號等。這類藥物有抑制呼吸作用,所以我們嚴格遵醫囑,準確應用鎮靜止痙藥物,每次用藥后要觀察記錄實際效果,以便調整用藥間隔時間或更換藥物種類,并且加強患者的各項監護,注意觀察呼吸、脈搏、瞳孔、神志、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重癥患者應詳細記錄抽搐持續時間、抽搐程度、間歇時間,并及時調整鎮靜藥物,使患者處于淺睡狀態。
2.3.2病人抽搐發作時,應用合適的牙墊防止舌咬傷,舌后墜時,立即將下頜向前向上托起,以防窒息。使用帶護欄的病床,必要時加用約束帶固定病人,防止痙攣發作時墜床或自我傷害。
2.4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呼吸道感染
破傷風患者抽搐頻繁發作時,可發生喉肌、呼吸肌痙攣,痰液堵塞氣道,而致窒息死亡,應盡早氣管切開。氣管切開是預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搶救重癥破傷風成功關鍵之一。本組患者施行氣管切開術2例,我們的護理措施是:2.4.1一般護理要求環境安靜、清潔、溫度適宜15-20℃,相對溫度60—70%,故每日用消毒靈液拖布擦地板4次,用1:1000消毒靈液擦病床,桌、椅及墻壁等,病室每日定時通風2次。
2.4.2設專人護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瞳孔、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尿量、若有發熱適當給予物理降溫,注意翻身防止壓瘡。
2.4.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口腔和套管的吸痰管應絕對分開,用于套管的吸痰管必須一用一換。
2.4.4患者術后1—3日呼吸道分泌物多,要隨時吸引,避免結成干痂堵塞套管,吸痰時注意導管插入感覺稍有阻力即可,最深可插入15厘米,不可太深,而且吸痰動作迅速,每次時間不應超過15秒,避免在一處抽吸不動,以免損傷氣管粘膜。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每2小時從套管內滴入藥液(慶大霉素8萬單位+糜蛋白酶5mg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毫升),最好用500ml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32單位,用輸液器排好氣,把頭皮針針頭剪掉,末端插入氣管內管約2—3cm,每分鐘3—5滴。這樣即濕潤了氣管又降低了感染率。[1]
2.4.5內套管的護理,保持內套管通暢,清洗消毒內套管4小時一次,分泌物多時2小時一次,小兒一小時一次,注意內套管不能離外套管時間過長,以免外管阻塞,取內套管時,必須將外套管固定好,以防將套管全部撥出。
2.4.6切口的護理,每次清潔消毒內套管時,更換切口敷料,切口周圍及外套管周圍用75%酒精或愛爾碘消毒,再蓋無菌紗布。發現切口分秘物多有感染時,在紗布上滴敏感抗生素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4.7注意觀察術后并發癥,注意套管內有無血性分泌物,皮下氣腫、氣胸,縱隔氣腫等,如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5加強營養重癥破傷風患者由于反復抽搐、出汗,能量消耗大,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進食和吞咽困難,易導致營養不良和體液不足,在抽搐間歇時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少量多餐,以免發生嗆咳、誤吸,對癥狀嚴重不能進食者,可在鎮靜藥物控制痙攣下或氣管切開術后,置胃管進行鼻飼,或進行腸外營養支持,以滿足機體的需要。
2.6發熱的護理破傷風患者易引起傷口混合感染和肺部感染,從而引起發熱甚至高熱,在合理應用抗生素的同時,配合物理降溫,如頭戴冰帽,頸部、大血管處冰敷或使用降溫毯,盡量避免酒精浴、溫水浴,以免引起或加重抽搐。
2.7局部傷口的處理對于傷口尚未愈合者,在使用鎮靜劑控制痙攣、抽搐下,常規消毒,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3%雙氧水徹底沖洗傷口,必要時TAT局部封閉。
2.8排尿和導尿管的護理對有尿潴留的病人及時導尿并留置尿管,保持尿液引流通暢,同時做尿道口和會的護理,防止感染。
2.9盡早使用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和破傷風抗毒血清以減少毒素與神經組織的結合。
2.10終末消毒
病人解除隔離,出院時沐浴更衣,進行消毒處理。病人死亡后病時用40%甲醛(12ml/m3)加熱熏蒸,密閉24小時后通風,室內各種用物1%過氧乙酸擦抹,被服暴曬4~6小時,死亡病人尸體應用0.1~0.2%過氧乙酸噴灑或擦拭全身,進行徹底終末消毒處理。3健康教育
3.1宣傳破傷風的發病原因和預防知識,指導公眾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創傷,普及科學接生,按期接受破傷風主動免疫的預防注射。
3.2傷后及時正確地處理傷口,及時就診。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198-01
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是臨床預防外傷后感染破傷風的重要手段,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破傷風抗毒素(TAT)是一種經胃酶消化后的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含有特異性抗體,具有中和破傷風毒素的作用,對人體是一種異體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可引起過敏反應[1]。但臨床TAT皮試出現陽性反應后多數通過脫敏注射可以解決,也有脫敏注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現就我科收治的一名TAT過敏反應護理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26歲,因頭皮裂傷于2008年12月20日來院急診。傷后無昏迷,無惡心嘔吐。既往身體健康,無明顯過敏史。查體:神志清晰,一般情況可,頭頂部見3cm×0.5cm頭皮裂傷,傷口少量滲血。經清創縫合后給予左前臂屈面皮內作破傷風抗毒素(TAT)過敏試驗。吸取1500IU破傷風抗毒素針劑0.1ml,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ml,然后于皮內注射0.1ml。20min后觀察皮試結果為陽性(皮丘大小為1.5cm,色紅,有偽足無癢感,無全身不造)。因病情需要又必須注射,遵醫囑,給病人進行脫敏注射,脫敏注射第二針10min后,患者感覺不適,見患者雙眼上下眼瞼潮紅,面色發紅,自覺面部腫脹、手指、腳趾發麻發癢,嘴唇發木,訴頭暈、胸悶、心悸,血壓100/60mmHg、脈搏106次/min。隨即全身出現大片蕁麻疹,局部肌注點腫大,皮膚發白有刺癢感。立即將患者放平,吸氧,1%腎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im,10%葡萄糖10ml+10%葡萄糖酸鈣10ml,iv,10%葡萄糖500ml+氫化可的松300mg,ivgtt。半小時后患者出現寒戰、聲音嘶啞,并逐漸出現左前臂腫脹,繼續觀察,保暖,皮疹局部使用冰敷,兩小時后患者寒戰逐漸緩解,聲音嘶啞仍存在,面色由蒼白轉為紅潤,各處皮疹明顯較前消退,癢感減輕。繼續吸氧,并用維生素C 3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ivgtt,同時為治療外傷遵醫囑給予抗炎、止血藥物。10h后患者再次出現全身癢感加重,多處出現皮疹。遵醫囑給予非那根25mg im,10%葡萄糖10ml+10%葡萄糖酸鈣10ml iv,10%葡萄糖500ml+氫化可的松400mg ivgtt,10%葡萄糖500ml+維生素C 3g ivgtt后緩解,皮疹未再繼續擴散,聲音嘶啞逐漸緩解,皮疹處用爐甘石洗劑外搽以止癢,以后再反復使用10%葡萄糖酸鈣10ml iv,三次,維生素C 3g+10%葡萄糖500ml ivgtt兩次,治療3d,患者各處皮疹基本消退,聲音恢復正常。
2 護理
2.1 患者發病后立即采取平臥、吸氧、保暖等措施:有利于腦部供血,減輕了腦細胞缺氧。搶救及時有序是挽回患者生命的關鍵;腎上腺素與地塞米松同時應用,是搶救成功的基本保證。腎上腺素能興奮心臟,收縮血管,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從而緩解過敏性休克引起的心跳微弱、血壓下降和呼吸困難等癥狀,是過敏性休克搶救的首選藥物;及時開通靜脈輸液,有利于補充血容量,有利于搶救藥物的隨時應用。
2.2 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的變化:發生過敏反應時組織液滲出增加,造成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血壓、脈搏的監測可提供補充血容量的依據;過敏反應時出現喉頭水腫,聲帶水腫導致聲音嘶啞,故必須監測呼吸的變化。
2.3 遵醫囑立即使用抗過敏藥物: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為糖皮質激素,可減輕炎性滲出,具有抗過敏、抗休克的作用。鈣劑能增加毛細血管壁的致密性,降低其通透性,使滲出減少,有消炎、消腫和抗過敏的作用。非那根對組胺所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腫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也能對抗組胺收縮支氣管和其他平滑肌的作用。
2.4 皮疹局部冰敷:冰敷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滲出減少,減輕腫脹。本例患者使用冰袋置于皮疹部位,間斷冰敷5h,效果明顯。冰敷既可防止皮疹擴散,還可達到止癢的目的。停冰敷后用爐甘石洗劑外搽以止癢。
2.5 做好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穩定病人情緒,關心安慰病人,減輕病人的緊張和焦慮。教育病人不要搔抓皮疹部位,以防皮膚破潰發生感染。告知患者以后有外傷時不可再使用TAT,可選用高效安全的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代替。
3 討論
3.1 破傷風是與創傷相關的一種特異性感染,可以發生在各種創傷之后,尤其是開放性外傷(創口深,污染嚴重者)有感染破傷風的危險時,及時做被動免疫,它是從動物(牛或馬)血清中精制所得的破傷風抗毒素,一種異體蛋白有抗原性,可導致過敏反應,用之前必須做皮膚試驗,即使TAT陽性也需考慮使用,但要采用脫敏注射。臨床較多見:皮試發生過敏者和TAT脫敏注射第1針后過敏者,此反應屬I型變態反應,是由于抗原進入機體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上的IgE特異性結合,啟動肥大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的活化信號,釋放生物活性遞質,作用于靶器官,從而出現癥狀[2]。藥物的過敏反應因人而異對于過敏體質的人,有時對某些抗過敏藥物也發生過敏反應,造成反復發作的過敏表現,因此在搶救治療過敏患者,用藥應謹慎小心,密切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2 及時有效的救治是搶救成功的關鍵。臨床上一旦確定是TAT過敏,就應立即按過敏反應處理程序進行處理,及時使用抗過敏藥物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該患者在第一次使用抗過敏藥物后,皮疹逐漸消退,癢感減輕,各種癥狀均趨于好轉,但10h后又再次出現前述癥狀,因此提醒我們在治療類似患者時要注意鞏固療效,動態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稱為失血性休克。常見于外傷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婦產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發生休克不僅取決于失血的量,還取決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過總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發生的。
搶救與護理
1.
立即將患者去枕平臥,有利于呼吸循環功能恢復,改善腦灌流。
2.
迅速擴充血容量
常取大靜脈,如上肢的正中靜脈,下肢的大隱靜脈,用套管針建立兩條靜脈,快速地輸血輸液。在緊急情況下可加壓輸入,同時開管。在輸液過程中要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尿量的變化,如血壓升高大于90/60
mm
Hg,心率減慢到100次/min以下時,可減慢輸液速度。因嚴重創傷者不但丟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濃縮,此時先輸晶體液比輸全血或膠體液更為適宜。
3.
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合理給氧
失血性休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吸氧后要改善缺氧狀態,糾正缺氧對肌體的危害,同時在吸氧過程中可加強呼吸道管理,及時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嘔吐物,以防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4.
糾正酸中毒
由于組織缺氧,體內的乳酸、丙酮酸蓄積、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視病情而定,選擇補給堿性溶液5%碳酸氫鈉或11.2%的乳酸鈉。
5.
改善心功能
由于大量出血,導致心臟排血量減少,動脈壓下降、脈搏快而弱、心率加快、心音無力,可適當應用洋地黃制劑如西地蘭等,增加心肌收縮力。
6.
應用血管藥物
輔助升高血壓,但必須首先補充血容量,可用小劑量血管收縮劑,使血壓升高,同時也收縮微血管,使組織缺氧加重,因此常合用血管擴張劑,如山莨菪堿等,以改善微循環。
7.
去除休克病因
如內臟出血、消化道出血不止者,休克癥狀稍有緩解,應及早手術治療,重癥患者應采取邊抗休克邊手術止血。
8.
一般護理
8.1
密切觀察病情
注意神志、尿量變化,測T、P、R、BP,每15~30
min一次,并詳細記錄各項搶救措施,另外還應觀察瞳孔的大小、對光反射情況,皮膚的溫度、色澤、濕度、皮膚轉暖紅潤表示休克好轉;同時應觀察周圍靜脈及甲床的情況,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
8.2
觀察尿量
尿量的變化常反應腎灌流的情況,尿量減少一半是休克的早期表現之一,休克患者需留置尿管,觀察尿量,休克是腎血液量減少及腎血液十分明顯的異常分布,當尿量少于20
ml/h,提示腎血流灌注不足,需加速補液,休克好轉時尿量可恢復,如每小時尿量達30
ml以上,表示循環狀態良好。
8.3
注意觀察微循環的改變
患者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出冷汗、脈壓進一步縮小,是休克加重的征象,如果患者皮下黏膜有瘀斑或骨折開放部位滲血不止,應向醫生提示考慮有DIC可能并準備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藥物,做好一切搶救的準備工作。
8.4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防止感染,并保證患者輸液、輸血、導管等各裝置管的通暢。
8.5
其他護理
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500
1 臨床資料
本組310例,男性196例,女性ll4例,平均年齡23.7(4~50)歲;受傷原因:車禍135例,壓砸傷61例,機器絞傷94例,其它20例;就診時間:8h內293例,8h以上17例;受傷部位,皮膚撕脫傷107例,指甲損傷68例,嚴重擠壓傷39例,手指離斷傷96例;傷口污染程度:傷口輕度污染69例,重度污染241例;就診時合并休克5例,意識清醒305例。
2 急診搶救及護理
2.1 確定傷情,糾正休克根據“一看、二問、三檢查”的原則,及時查明受傷情況。合并休克者應立即搶救,包括迅速止血、擴容、輸血、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等。待全身情況好轉時再行清創處理。
2.2 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