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年級語文教學困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文閱讀;時間;內容;效果;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247-01
在教育工作崗位上,我已經走過了九個年頭了。在這段時間里,感謝我身邊的同事及朋友們,更要感謝我的孩子們,是他們讓我收獲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深地體會到閱讀對我們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對孩子們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我有小小的收獲,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在這里愿與大家共同探討交流。第二學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40萬字,這是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我們雖然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卻在重重困難面前壓低了聲音。
我的困惑:孩子們的閱讀怎樣得到保障?
一、閱讀時間無法保證
今年我擔任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這為我從源頭上培育孩子們的閱讀意識,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提供了便利條件。我發現,三年級的語文課程內容多,任務重,對孩子們各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特別是寫話升級為作文。我們三年級的語文教師大多疲于指導如何作文,孩子們被淹沒于“開頭、經過、結尾”的作文練習中。這樣大量的課堂時間在“枯燥”中悄然而去,對“閱讀”僅僅是要求孩子回家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墒菦]有教師的示范與引領,在家長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又怎么可能培養出良好地閱讀習慣?
二、閱讀內容不好確定
現在流傳于各種書店的少兒讀物,閱讀內容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但書籍的質量卻是良莠不齊。對我們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到底選擇怎么樣的讀物合適呢 ?家長總是詢問教師,而我們的教師大多數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讓家長去新華書店看看,或者上網看看給出的推薦書目。問題在于,網上推薦的書目,本地的新華書店不一定都有,新華書店有的書目,家長選購回家也不一定適合孩子閱讀。我覺得,這無形中是我們教師放棄了引領孩子們閱讀好書的話語權。
三、閱讀效果無法測評
即使在學校與家長的宣傳配合之下,家長購買了大量的閱讀書籍,供孩子們閱讀,可是又怎么樣知道孩子們是不是讀懂了內容,讀出了知識,讀出了真正的個人感悟?又怎么樣知道孩子們是不是真的喜愛讀,是不是真的讀進去,又讀出來了?
我的思考:如何讓閱讀也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一把尺子。
在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教師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課外知識的儲存太少,孩子們的思維與語言不開闊,有局限性,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猶如鳳毛麟角。我想,這就是因為孩子們根本就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沒有通過語文實踐形成良好地語文素養。長久以往,只是在各種練習中增加了對語文學習的機械應付與厭惡。我們的教育怎么會成功,我們的課堂又怎能成為高效課堂?
我看到過這樣一段話,“語文的源頭,就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閱讀上,而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的心靈成長,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育,那么我們的孩子就不會愛上語文?!蔽沂冀K認為,沒有閱讀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教科書、教輔書,這并不是我們所提倡的真正意義上的書,這些書最多相當于母親的乳水,母親的乳水很重要,最安全、最容易吸收,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終身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個發育不良的孩子。
所以,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們萌生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提升閱讀的品味。如果我們的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會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這種教育注定是失敗的教育。相反,一個孩子在班級的成績也許普通,但卻對閱讀養成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生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語文教學實際上不僅僅像母乳一樣給孩子們最初的滋養,最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讓我們的孩子學會自主地飛翔。
四、多種方式呈現閱讀效果
老師們與家長們最關心的莫過是孩子讀了書,讀出了什么?到底有沒有用?我也發現對閱讀效果的測評很非常困難的。曾經在班級中我采用紅花評比的方法,從閱讀數量上做了測評,可是又發現有些孩子為了得到表揚對數量盲目追求,對書籍內容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也采用過各種比賽的形式,比如成語接龍比賽,講故事比賽,甚至是寫故事比賽??墒沁@些形式又不能全面的考察所有的孩子。應該從開學伊始,就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機制,包括評價的時間、等級的劃分、成果的展示、家長的配合,全面了解孩子的閱讀質量。需要強調的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而低年級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與鼓勵的,這需要我們教師做大量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大量有效的組織工作,做大量細致的觀察工作。不過轉一個角度思考,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的期望:讓教師的閱讀熱情點燃孩子們的閱讀激情。
1 預習的意義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預先了解學習的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好了良好的鋪墊,因此,課前預習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通過預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內容,內化了簡單易懂的知識,對不明白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問,教師作出解釋,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第二,通過預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預習過程中,通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分析和理解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前預習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新知識的掌握做好了知識方面的準備工作。
2 基于預習的教學模式
2.1注意預習要求的明確性
注意預習要求的明確性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預習習慣的前提,主要因為中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有必要對學生提出預習的明確要求,通過教師的幫助和預習指導,使學生在具體方法和步驟的指引下促進能力發展,讓學生明白在預習階段需要做什么,又該如何去做,知道目前階段預習要做些什么,又該如何去做。例如教學《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學生由低年級剛剛進入中年級,對自學生字生詞感到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預習指導時應把要求具體化,細化學習步驟,例如在課后生字表上標出生字部首,明確重點單詞,如“壩”、“傣”等生字。
2.2注意預習要求的層次性
中年級語文與低年級語文相比,教材版本的設置及書面作業的要求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在指導預習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學習適應能力,預習要求要循序漸進,注重預習要求的層次性,只有明確了預習內容的層次性,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才能理解透徹。例如分析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材內容的設置,其課文內容都全部標注了拼音,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完成閱讀學習。但隨著教學要求的不斷改革深入,要求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設置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教學難度,如分析小學三年級的課本教材,通過調查發現,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本教材取消了注音,課文中只標注了比較生疏字的拼音,其中有拼音需要標在括號內,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完成。由此可知,在預習過程中,不同教學階段的預習要求有所不同,在預習過程中注意預習要求的層次性,以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
2.3注意預習要求的思維性
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培養思維活動的起步階段,新課程改革下,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就要求在預習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預習要求中,可以針對課堂質疑,閱讀課文后,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掌握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如預習《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學生可以提出“課題為什么要加雙引號?”針對自己提出的質疑,通過學生進行自主嘗試解答,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扎實體驗思維活動全過程。除此之外,對于預習要求的思維性,還可以通過學生讀文后質疑,讀文后的質疑,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求知欲望,也滿足了學生不同個性的學習心理需求。
2.4注意預習要求的堅持性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即使再好的預習要求,若沒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來設計預習要求,到頭來也只能算是“紙上談兵”。因此,要想學生把預習要求扎實完成并堅持下去,教師就一定要注意從多方面推動學生預習的堅持性:首先,充分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適時鼓勵性評價。其次,做好預習的檢查工作。預習也是布置作業的一種形式,針對學生的預習,教師一定要注意親自批改,在批改過程中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和個性化的思維特點,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預習方法和點評策略。最后,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雖然課堂是學習的主要場所,但大多數預習預習作業都是在家中完成,因此,只有先做好家長的工作,讓家長明白學生預習的意義及重要性,在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下,幫助學生預習,預習要求才能夠真正得以合理實施,預習也才能在學生習慣養成階段得以堅持。
關鍵詞:分析;指導;培養;感受;表達
一、教師教學情況分析
由于從“寫話”到“習作”發生了質的飛躍,習作的內容更豐富,容量更大,語言要求更具體、更形象,所表現的主題也更深刻,情感更真摯。因此,教師往往感覺無從下手,一節作文課經常從選材到寫作方法講得面面俱到,而學生的習作卻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由于學生生活面比較窄,經歷有限,因此,往往造成無材可選、無事可寫,再加上他們語言積累有限,寫出的語句也很平淡,還有些孩子寫出的習作沒有層次,順序混亂,甚至詞不達意。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的畏難心理,覺得習作怎么這么難,慢慢地失去信心,放棄習作。
三、理論依據及意義
三年級在小學教育中正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是培養學習能力、意志品質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學生寫作興趣、習作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在習作起步階段,指導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教師指導得當,才能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習作基礎,讓學生感受習作的快樂,寫出他們小小心靈中的點滴美好感悟。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小學三年級正式從“寫話”進入“習作”階段。他們現有的語文知識、語言水平都影響著他們的表達方式。起步階段學生對習作有畏難情緒,怕寫作文。因此,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習作分析、小組討論,先將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針對起步階段學生習作出現的問題,我們教師從學情出發,在教學中采取一些措施,做到對癥下藥,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擴大學生的素材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我們將課題研究分三步走來進行:
第一階段:在教學中初步研究探索進行作文起步階段訓練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并確定其中較為有效的幾種方法。在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收集整理習作起步階段的指導策略。
在課題研究中,采用調查問卷法、實驗對比法、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探尋三年級習作教學的指導方法與策略。
1.確立目標,使習作指導有章可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3~4年級)學生習作要求是: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泥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是對我們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要求,也是對習作教學策略的指導。分析三年級的習作教學,我們發現,學生畏難于習作,教師困惑于習作教學,而我們將習作教學的門檻放低一些,這樣,學生樂于學,教師樂于教,互利互惠,既激發了興趣,又達到了目標要求。
2.培養興趣,熱愛寫作
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的作文回到生活當中去,解決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問題,讓學生感到有東西可寫,沒有題材、體裁、字數的限制,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引導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寫出自己的快樂,寫出自己的煩惱,凡是生活作文,想寫多少就寫多少,這樣起步作文,讓孩子覺得作文并不可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與寫作熱情。
3.學好語文,積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就要經常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鏡頭,以及在學校、家庭、社會出現的豐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和人物,用隨筆的形式把這些材料記錄下來,如課堂中隨機發生的事情,校園、班級里開展的各項活動,鄰里間的故事等。讓學生把自己親眼所見的、親自體驗的、生活中的新鮮事以“寫真”的形式記錄下來。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去觀察生活,去發現生活。捕捉生活的鏡頭就是為了強調“寫真”。由于學生明白了習作是記錄生活,不能瞎編,內容非常的生活化。
4.堅持練習
(1)結合文章構思,引導學生仿寫、構思。簡單地說就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兒詳寫,哪兒略寫……教材中有些文章明顯地體現了作者的構思和具體的寫作方法,抓住這些文章的特點,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文章構思的指導。
(2)延伸課文內容,實現遷移練筆。人教版三年級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練筆,這些小練筆都是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這種形式的“小練筆”就是絕佳的習作訓練途徑。因為學生學了課文,有了依托,覺得有話可寫,知道該怎么寫,寫作也就有了興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這樣的練筆水到渠成。
(3)發揮想象,鼓勵學生創意表達。想象力是學生習作的重要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任何創造。現行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場面、情節可以用來引發學生的想象。對學生在習作中非常有創意的表達,在班上交流,并給予鼓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種契機,巧妙地不留痕跡地指導學生習作。
第二階段:教師將自己確立的較為恰當的方法進一步進行探究試驗,并進一步研究從寫一句話到寫一段話如何恰當過渡,從寫一段話到寫起步作文怎樣轉變,從寫簡單的作文如何過渡到能較順利地獨立作文這幾方面進行研究探索。三年級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特別是書面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們立足于教學,從教學中發現問題,再從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經驗積累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積極尋求有效教學、高效訓練的指導策略。
第三階段:收集教師的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一、引導學生受自然風光,建素材倉庫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興趣在具體形象面前、具體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發。
(一)親近自然,尋找素材
引導小學生接觸自然,比如結合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學生去探索、認知每一個季節的特色,親近自然尋找自己寫作所需要的素材。結合我校所在的地區是蘇南比較特色的城市,無論是風土人情還是城市風光還是歷史人文,可謂是應有盡有,在學校附近就有美麗的公園,所以素材選擇方面,學生有很多的可選擇性,我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不同的季節自然界的特色。比如一次要求學生寫秋天為主題的作文時,我引導學生去參觀秋天常熟圖書館的銀杏葉、常熟虞山公園的紅葉等,親臨現場再去寫關于秋天的文章,學生就不會沒有素材了。
(二)農村新貌,激發夢想
我們常熟地區可謂是風調雨順、農業發達,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語言文字中蘊涵的美,也可以為學生的作文添上富有靈氣、充滿鄉土氣息的一筆,雖然作為城市學校,但是學校距離農村并不遙遠,有不少學生也有很多親近農村下鄉的機會。結合自己下鄉看到的一草一木、新農村的面貌等等,通過與長輩們談?P于農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夢想。比如稻香的味道、關于陽光下草木的清香味、農村小田埂上星星點點的野花、秋冬農村廣袤的蘆花等等,這些不去親歷親聞,恐怕是難以下筆的,而對這些的深入接觸,能為學生的寫作建立素材倉庫。
二、社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親身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素材
語文作為一門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社會生活是語文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助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并在活動中積累豐富的素材。
(一)親身體驗,抒寫真情實感
三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時期的學生其身心發展較快,學生對于外界的好奇心、想參與外界活動的欲望都是非常強烈的。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并抒寫真情實感是比較合理的方式。不少學生總是到了寫作的時候覺得無話可說,或者生搬硬套一些別人的文章中的語句,我鼓勵學生只要在寫作過程中善于將自己最深刻的感觸寫出來、記錄下來,作文就有了靈氣。
(二)參與活動,拓寬學生視野
三年級階段學生的課余生活已經比較豐富,寫作的素材來源源于學生的外界接觸,源于學生的視野。所以在生活體驗的習作教學中,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拓寬自己的視野。結合我布置的作文題目,學生正常情況下完成前都是絞盡腦汁、東拼西湊,我建議學生可以結合我所布置的作文內容,先進行足夠的體驗,積極參與活動,活動結束后再動筆寫作。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要求如下:請用“雨姑娘”、“荷葉姐姐”、“蜻蜓”、“青蛙”這幾個詞語編寫一段故事。我布置這篇小習作的時候正值公園荷花盛放的季節。我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去公園的荷塘邊看一看,再交流一下自己荷塘的所見所聞。到了周一,孩子們紛紛將自己在荷塘的體驗說出來,有的學生提到:“周六正好下雨,雨姑娘給荷葉姐姐來了一次非常暢快的沐浴,蜻蜓和青蛙躲在荷葉姐姐的裙子底下不敢出來?!庇械膶W生提到:“我在清晨去公園觀賞荷花,我發現荷葉姐姐的裙擺上面有點點的水珠,偶爾有青蛙在水池里躍過,蜻蜓喜歡躲在荷花上,果然是早有蜻蜓立上頭?!薄纱丝梢?,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觀賞活動,就不愁學生無話可說,并且每個人觀賞的角度不一樣、觀賞后的收獲也是大不一樣的,還有學生在觀賞后讀了一些關于荷花的詩歌,更進一步拓寬了自己的視野,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感悟文化底蘊,豐富作文內容
我校所在的地區物產豐富,文化悠久,獨特的地域風土人情孕育了異彩紛呈的鄉風民俗。有的學生在寫作時絞盡腦汁,或者干脆生搬硬套一些優美的字詞,看起來文章很美妙,其實內容很空洞。我建議學生用自己的樸實的語言來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作文應當要接地氣,才能讓人感覺作文的真實、靈動之美。
(一)走進民風民俗,領悟別樣風情
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當地民俗,探究民俗的來歷、演變,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常熟屬于千年古城,古城的小橋流水,古城的一山一水,流傳至今的風俗,依然蕩人情懷。比如常熟非常出名的白茆山歌,這是漢代張良在白茆傳授山歌,這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也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首白茆山歌都情真意切,山歌語言樸素、清新、自然、流暢。我將白茆山歌的音頻資料在課堂上播放,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視聽感悟感受民俗,領悟別樣風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和領悟中,引導學生內心生騰出一種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二)走近名人偉人,傳遞主流意識
關于課文類型問題,20年前的人教社“統編教材”將課文分為講讀課文、閱讀課文和獨立課文三種類型。新課改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了葉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精讀”和“略讀”兩類課文來編排。葉圣陶在《略讀指導舉隅》的序言中早有論述:“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章,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由此可見,兩類課文的價值取向不同,在教學中承擔的功能和任務也不同。筆者認為,對于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以下幾個方面:(1)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2)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課文,體會表達效果。(3)積累語言,加大語言訓練的力度。(4)加強朗讀的訓練和默讀的指導。而略讀課文的教學,不同于精讀課文,表現在:(1)內容上,理解要求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求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2)方法上,教師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他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和方法,自己讀懂課文。翻開小學語文教材粗略統計一下,三年級以上兩種類型課文各占據半壁江山。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對上述區別很模糊,也很困惑,尤其是對于略讀課文的功能定位不準,不知略讀課文該教什么,怎么教。在2008年10月的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會上,來自浙江的王春燕老師執教的略讀課《猴王出世》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在此,筆者不敢妄加評判,但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在這樣全國性的展示課中,略讀教學尚且呈現出失位、越位的問題,更何況教師的日常略讀教學課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與瀏覽。在第二學段: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在第三學段: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關于略讀教學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三為主”法,即“以了解課文內容為主,以學生自學為主,以默讀為主”。②“自讀交流拓展”法。③“三讀法”,即略讀課文教學更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建議采取幾遍讀的程序:一讀,讀準讀通,口誦心惟;二讀,畫畫批批,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收獲,積累語言。如果說精讀教學的特點是“條分縷析、纖屑不遺、面面俱到”的話,那么略讀教學的特點就是“提綱挈領、不求甚解、觀其大要”。這是人教社版崔巒老師在教材培訓會上提出的,筆者較贊同這種觀點。
抓住文本言意特點
文本言意特點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一般而言,在教學中教師過多關注言語內容而忽略言語形式,正如崔巒老師在全國第六屆閱讀教學大賽總結發言時所說:當前一個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王尚文教授曾說:“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言語形式’即‘怎么說、怎么寫’,而非‘說什么寫什么’?!闭Z文教學只要守住了“言語形式”這個門檻,那語文課就一定是上成語文課,而不是別的什么課。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許多語文教師對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把握不準,理解出現偏差,不清楚語文教學的任務是憑借文本語言,著重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提高審美的樂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首先要對文本進行解讀,準確把握文本的特點,從“寫什么”“如何寫”兩個方面,對文本的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作一番細致的解讀,不能一味注重內容的理解、人文感悟、思想分析,要從文本中發掘出具體合宜的“言語形式”,如捕捉統領全文的文眼、把握匠心獨運的篇章結構、指向易被忽略的標點符號、對比同一主題不同課文的表達等。尤其要找準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切入點,進行扎實有效的語文訓練。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9課《秦兵馬俑》一課的第8自然段,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先自由讀這一段,劃出段中的關聯詞語,多讀幾遍,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在了解兵馬俑的神態各異并理解了省略號的作用之后,引導學生想象兵馬俑還有哪些神態,再讓他們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這一句式說一說并寫下來。如此教學設計,可謂一舉兩得,既達到了句式訓練的目的,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實現了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的有機統一。
巧用課文導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