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德育滲透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化學這門自然科學充滿了豐富的德育內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氧化-還原反應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規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體現了內因與外因的相互關系;化學反應中的能量守恒,質量守恒,電荷守恒……等等這些內容對學生感悟辯證法,客觀對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積極指導作用的;化學實驗貫穿于整個化學課程,體現了以事實為依據的實驗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化學家們為科學發展矢志不渝鉆研到底不放棄的精神鼓舞著學生們執著追求真理……;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而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化學知識,教師可利用此平臺對學生進行和諧發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學發展史,化學家帶給人類的精神財富等等都能給學生更多的啟示。因此,本人認為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策略
從上文的分析,本人總結出以下幾點德育滲透之實踐策略:
(一)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綠色環保理念
化學實驗教學與綠色化學聯系最為緊密、最為直接,在實驗教學中貫徹綠色化學思想最為重要。本人在實驗教學中摸索到以下兩種方法:
1.將幾個實驗合并在一起,節約原料,減少污染。
例:“苯酚是一種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苯酚鈉和水。苯酚鈉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濁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會變澄清。”我們需要做兩個實驗,分別證明苯酚是一個酸性比碳酸還要弱的酸,苯酚能與氫氧化鈉反應。那么可以把這兩個實驗結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發現濁液變澄清,證明苯酚與氫氧化鈉反應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氣,發現澄清的溶液又變渾濁了,實際是苯酚鈉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氫鈉。這樣有效的節約了原料。
2.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前提下,將某些易產生有害物質的實驗換為產生無害物質的實驗。
例:“比較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實驗”,教材上用的酸、堿、鹽分別是鹽酸、醋酸、氫氧化鈉、氨水和氯化鈉,其中的鹽酸和氯化鈉溶液在通電時,電解產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氣,所以可以將鹽酸和氯化鈉溶液換為稀硫酸和碳酸鈉溶液,電解產物都是氫氣和氧氣。這樣既達到了比較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氣的污染。
(二)利用化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例如:我國化工先驅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學界一面光輝的旗幟。出身貧苦的侯德榜通過刻苦的學習,以 10 門功課 1000 分的優異的成績被公費派往美國留學。當他學成之際,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接受永利堿業公司的聘請,于 1921 年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發展中國自己的化工事業。面對外國資本家制堿技術的封鎖,他憑著外國人能辦到的,中國人也能辦到的信念,發明了著名的“侯氏制堿法”,即聯合制堿法。而對他的發明,他不僅沒有高價出售專利發大財,而是寫成《制堿》專著,將它公布于世,轟動了整個世界。但是當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與其合作時,侯德榜與其同仁卻凜然拒絕,寸步不讓。他們說“寧肯給工廠開追悼會,也決不會與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風亮節、愛憎分明的品質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進行德育滲透
1.無私奉獻精神
學生是教師教育對象,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又是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關系。因此,教師的專業道德別強調為學生奉獻的精神。
2. 以身作則,行動引領
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老師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提重物;如果老師在校園里隨手撿起一個包裝袋扔進垃圾桶;如果老師在升旗儀式上嚴肅、崇敬的唱著國歌;如果老師扶起了吹倒在路邊的交通指示牌;如果老師帶著受傷的打著繃帶的胳膊出現在課堂上;如果老師多年來捐助著幾個貧困學生。那么無需多言語,他的學生也會是充滿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因為老師的行動已經教會了他們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本人的研究及探索,本人覺得化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有意義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本研究也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對于在化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策略還不夠深入,也值得進一步推敲。
參考文獻:
[1]詹可義,新課程化學教學中德育工作亮點的反思[J].成功(教育),2012/03
[2]程平,化學教學與德育教育同行[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
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是在任何時候、任何課程教學中都應凸顯的德育內容.縱觀我國化學的發展歷史,有著許多燦爛成就.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所取得的優秀化學工藝,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勤奮、勇敢和智慧,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在講“H2的性質和用途”時,教師可聯系H2在“神舟”系列飛船發射中的作用,并告訴學生中國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擠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學家故事
滲透自強品質教育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可結合化學史,引入一些化學家的故事,學習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學、刻苦鉆研、實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艱難險阻、勇于獻身的執著與頑強的科研品質.例如,在講“元素周期表”時,教師可告訴學生:在化學元素發現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謂參加人數多、持續時間長、危險性大.為了制備出單質氟,前后跨時六、七十年,一些化學家不顧身體健康損害,甚至生命危險,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化學家亨利•莫瓦桑歷經數次實驗失敗和嚴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溫電解法制得單質氟,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化學難題.
三、憑借化學實驗平臺
滲透科學精神與品質教育實驗是化學課程的靈魂,是學習化學最重要的方法論之一.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化學實驗教學平臺,滲透科學精神與科學品質教育,并貫穿于實驗過程始終.
1.嚴謹認真的實驗態度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對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的各個環節提出具體要求,布置學生認真完成每一個操作步驟,以此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實驗態度.實驗中要求學生做到:嚴格按照實驗程序操作;如實反映實驗現象,尊重觀察到的細節;若實驗結果誤差較大,應在查明原因的基礎上,認真重做.
2.團結協作的精神
在化學教學中,不僅是分組實驗,還有許多單個實驗往往也需要兩個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臺儀器.只有學生間默契配合,才能保證實驗的有效開展.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形成整體意識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如,實驗時不要隨意動用他人他組的儀器和藥品;要服從小組長的統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實驗.實驗完成后,要保持實驗臺面清潔整齊和有序,為后面要實驗的同學提供方便.
3.環境保護的意識
如今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環保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話題.無論是化工生產,還是化學實驗,都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結合具體的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例如,在演示實驗“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時,教師可從環保意識培養角度設計多個思考問題:①空氣中排入過量的一氧化碳,會有怎樣的后果?②為什么要用氣球來收集一氧化碳尾氣?③實驗結束后,對于氣球內的一氧化碳尾氣,應該如何處理?在學生對問題③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拓展延伸出對化學實驗“三廢”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方法的思考.如,對于廢液和廢渣,應教育學生做到分類存放、及時處理,不得隨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廢酸、廢堿,可用中和反應進行無害處理后再排放.
四、運用化學學習思維
關鍵詞:優良品質;數學課本;德育素材
一、用老師良好的道德品質促使學生養成優良品質
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發揮自身指導作用及模范作用。老師不但需言傳,更需身教,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及良好的道德情操來感化學生,用真摯的語言教化學生,用賞識的目光激勵學生。老師的一舉一動、待人處事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學生,此影響力非常大。因此,作為為人師表的我們,更需謹言慎行,做好學生的榜樣,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達成數學教學中實行德育的目標。
比如:在上每一堂數學課時,我認真備好課,做好課件,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積極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如此,學生不但能夠快樂地學習,而且在心里還會對老師產生一種敬重佩服之情,同時還從老師行為上領悟到責任感,如此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幫助。處處做好學生的榜樣,以自身的道德品質及行為感化學生,使學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老師以身作則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
二、用心挖掘數學課本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學數學課本中,德育內容沒有擺在明顯的位置,它需要老師不斷深入研究課本,用心挖掘課本中存有的德育素材,將德育滲透在對知識的剖析中。
例如:在講“圓周率”這一知識時,我對學生說:“圓周率是我國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亦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值計算最精確的人。同時,我陳述了祖沖之在探求數學路上的感人故事,如此不但能夠引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讓他們認知到,自己身為祖國的接班人也有為國家建設做奉獻的責任感,促使他們更加發奮學習。這個知識點不但可以讓學生學到相關的小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刻苦鉆研的精神,進而使他們在將來的學習中更加自信、更加奮發向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需在自身的言傳身教及耳濡目染中對學生滲透德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具體方法
新課程改革條件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具體方法上,必須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突出“四個作用”。
(一)突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要使學生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得到生動的德育教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教師,應該善于以自己豐富的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感情。在備課時,教師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同時要善于把握住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靈活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二)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自覺獲取,這是能否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關鍵所在。
(三)突出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載體作用
高中化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具有散布性特點,貫穿于整個教材中,有的容易被教師忽視。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科學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將德育教育巧妙地嵌入到化學教學中。
(四)突出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依托作用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實驗活動比較多?;瘜W藥品的觀察、化學實驗的操作和分析總結、日常生活用品的化學分析以及食品安全,都可以成為開展德育教育的活動途徑。
二、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
中學化學的教材內容存在著豐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因素,體現了中學化學的本質特征,也是化學教學本身的客觀需要。
(一)通過我國古今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化學》高一教材的緒言向學生介紹了化學學科的形成、產生、發展的過程,也介紹了我國古代的化學成就。如古代,我們的祖先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造紙術、火藥的發明和運用分別比歐洲早10個世紀和5-6個世紀,造紙術和火藥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的化學工藝,也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兩者的發明和運用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冶煉和瓷器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化學工藝,這些技術也遠遠領先于世界各國。
在近現代化學史上,我國的化學家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建國后,我國在化學工業上成果顯著。例如:我國著名的“侯氏制堿法”把世界制堿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2003年我國的“神舟五號”載人上天;目前,我國的納米技術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等等。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能夠增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
(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于自然觀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化學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時進行辯證法思維的訓練,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進一步介紹天體、地球、生物和人體都是由氫、氧、碳、磷、鈣、鐵等元素組成的,進而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原則。在進行物質結構理論知識的教學中,通過介紹分子、原子、離子、電子的不停運動,明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論教育。
在“氧化一還原反應”一節的教學中,氧化與還原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它們存在于同一反應中,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學生可以從氧化還原反應認識到——滿矛盾的運動,這是辯證法的核心。又如:溶解與結晶,水解與中和,加成與消去等都是對立統一的實例。
量變到質變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觀點。元素周期律是量變到質變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質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又如混合氣體的爆炸極限,同素異形體性質的差異等都是量變引起質變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種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如:無機物中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機物中各種烴及烴的衍生物的相互轉化關系;即使同一種物質分子里不同官能團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環與羥基的相互影響。此外,結合相關內容,還可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現象與本質、共性與個性、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從而逐步樹立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環保意識教育
在全球,臭氧層遭受破壞,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漲,這一切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國外,如英國的煙霧事件,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等,都是由于工業“三廢”沒有有效處理造成的。在我國,每年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量也相當大,而且有增無減。大部分城市出現酸雨,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達數千次。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中所涉及到藥品及有毒或有害物質,特別是有毒氣體直接危害師生健康。因此,在實驗中,老師應對學生強調,做實驗時應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安全教育
高中化學教材安排了許多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課外實驗。有些實驗的試劑或產生物易燃、易爆、易揮發,有刺激性、毒性和腐蝕性,在操作時帶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防止實驗事故的發生,保證實驗正常進行,要對學生強調安全知識及急救措施的教育。
(五)挫折教育
認識挫折,是承受挫折、戰勝挫折的前提。有些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棄,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針對這種現象,可利用化學教材中的一些化學家的奮斗史,結合教材內容,開設第二課堂講座,來培養學生戰勝挫折的勇氣。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學校作為專職教育單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性作用。為了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發揮主要作用。根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我們可以認真組織學生開展以交通協勤、敬老助殘、愛心募捐,志愿者服務等為內容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加強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實行“陽光心理教育”引導,在理解和愛的基礎上,將知識傳授給他們,疏通他們的心理,幫助他們釋放心中的壓抑,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逐步適應現實社會。另外,要給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自由的空間,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注重行為規范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學校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要始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優化學校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突破傳統,向權威挑戰,還要給學生創造一次次實踐機會,使他們都有新體驗、新感悟、新收獲。
學校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中,要注重經驗總結與交流。選拔學科滲透教學能手,結合學校、學生實際,學科特色,提供研討機會。實現以點帶面,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個細節,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開辟“德育長廊”讓學生得到心靈洗禮。提倡每位教師以身作則做一件好事,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學生理解、思考、領悟“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內涵。增設討論課,設立一些道德細節問題:如路上遇見事,你會圍觀嗎?老師批評人,你看熱鬧嗎?亂扔雪糕棍,你不自責嗎?推門進出時,輕開輕關嗎?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明顯,但卻能讓學生深切體會良好習慣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徑。為了改革德育與學科教學“兩張皮”現象,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平等、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感悟、內化和升華?!罢n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多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各自形成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感染和教育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教會學生做人。歷史、地理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質,創設民主愉快氛圍,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數學課教師通過向學生講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物理課用鮮活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意識品格教育,審美教育。政治課通過“四結合”的方法,發揮德育主陣地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注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自然的感情;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和小論文,通過探究社會問題,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結合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英語學科的德育過程,是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與健全人身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賀語等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須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介,當好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參與者、評價者。
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精神的熏陶,從課堂中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實踐證明: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經常化、系列化,學校的教育教學才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