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洗澡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桂瑤早茭白;品種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60-02
“桂瑤早茭白”是安溪縣龍門桂瑤蔬菜專業合作社以“安溪茭白”為原始材料優選培育而成的茭白新品種,表現出植株高大、生長勢強、抗倒性好、早熟、高產、結茭性好、抗病性較強、適應性廣、肉質致密、口感鮮嫩、品質優良等特點,采收盛期比對照(安溪茭白)提早14d以上,產量比對照提高28%以上,耐肥力中等,耐低溫,適應性廣,較抗銹病和胡麻斑病。“桂瑤早茭白”于2013年經第六屆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通過。該品種經過多年試驗、示范,在完善栽培技術、提高產量品質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現將其高產優質配套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品種特性
1.1 主要特征特性 “桂瑤早茭白”為單季茭品種。植物生長勢較強,株型緊湊,株高180~210cm,葉色深綠,葉鞘淺綠色,葉鞘長度50~70cm,最大葉長100~123cm,葉寬4.1~5.1cm。每墩總分蘗9~20個,單株孕茭葉齡平均6.83張,茭白綠葉數可達7葉以上。殼茭青色,單殼茭重113~130g,平均121.3g,肉茭重90~100g。茭體膨大4節,茭肉長15~19cm,其中第2節和第3節縱、橫徑分別為7.43cm、4.66cm和4.84cm、3.57cm,肉質莖紡錘形、光滑白嫩、肉質純白、口感鮮嫩、細脆略帶甜味,供熟食。
1.2 主要經濟性狀 “桂瑤早茭白”一般667m2產3 200kg以上,單株有效分蘗8~16個,單株孕茭葉齡平均7.81張,茭白綠葉數可達7葉以上,葉鞘淺綠色,茭體膨大4節,殼茭青色,單殼茭重113~130g,平均121.3g,肉茭重90~100g。凈茭率為72.9%以上,茭肉長15~19cm,茭肉胸徑3.5~4.6cm,肉質莖紡錘形、光滑白嫩、口感鮮嫩、細脆略帶甜味。
2 繁殖育苗技術
茭白采用無性繁殖,因此在栽培留種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田間的提純復壯工作,及時去除雄茭和灰茭,淘汰不良植株。茭白收獲時,在大田中選擇產量高、生長一致、品種特征明顯、無病蟲害的茭墩,掛牌標記,作為種株。茭白莖葉逐漸枯萎后,及時處理枯枝殘葉,在冬至前把茭墩齊泥割平,結合清田再次剔除雜株和受病蟲危害的茭墩,留種茭墩在種苗田內淺水濕潤越冬。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整地施肥 10月中、下旬茭白采收結束后立即進行耕翻,使土地熟化疏松。在春季翻耕前施入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667m2施豬糞干20包(40~50kg/包)或豬糞2 500kg。田塊經過二犁二耙,做到田平泥爛,無雜草秸稈,并保持一定的淺水層。栽植前1~2d,每667m2施碳銨100kg、過磷酸鈣50kg。不施用除草劑。
3.2 栽種 茭白種植時間為春種。采用寄秧育苗移栽。育苗方法:母株從前年2月份移栽的茭白中選擇,在10月份采收完茭白后,到12月份挖母墩,齊泥割去地上部分殘株枯葉,整墩將短縮莖帶分蘗芽距地面5~7cm連泥挖起。用鋒利快刀把茭墩縱切8~10小棵,排列在預先準備好的苗床田。苗床田要翻松耙平,撒施適量過磷酸鈣,50g/m2左右。排好母株后先蓋肥沃細土,再蓋一層干豬糞,以蓋沒茭墩為度。苗床田經常灌水,保持濕潤,一般在苗長20cm時移栽大田。移栽前7d,將寄秧田中長勢過旺的株叢去除,可進一步減少雄茭。移栽時每小墩同樣要有3~5枝新苗,并要帶有老苔管。隨挖、隨分、隨栽。如果植株高度超過50cm,可以把超過部分割去,以減少水分蒸發和防止栽后招風,有利于提早成活。
作種的母茭墩在前一次采收后進行嚴格選種的基礎上,定植前進行最后一次選苗。苗的高度和長相要與大多數茭墩比較協調一致,若苗生長特高、特壯的茭墩,則有可能變異成“雄茭”或“灰茭”,應及時剔除。
茭白栽植株行距80cm×100cm或100cm見方,700墩/667m2左右,每667m2基本苗數3 000株左右。種植深度一般以老根埋入土中10cm,老株上部齊地面(老莖苔管入土)為宜,移栽適宜在陰天或晴天15∶00后進行,有利成活。
3.3 田間管理
3.3.1 追肥 種植后施好提苗肥、接力肥和孕茭肥。掌握的原則是前促、中控、后促。每次施肥時,先落淺田水,然后順行撒施,第二天復水,提高肥效。春種的返青后,約在移栽后7~10d,根據基肥、苗情,施好一次提苗肥,一般每667m2施腐熟廄肥或人糞尿1 000kg,如基肥充足,植株長勢良好,這次肥可以不施;第一次追肥后10d左右施一次接力肥(分蘗肥),每667m2施復合肥30~50kg,使茭白生長健壯,促進分蘗;植株開始孕茭時(扁稈期),及時追施一次追肥,以促進肉質莖肥大,提高產量,每667m2施腐熟廄肥或人糞尿2 000~3 000kg。
3.3.2 灌水 茭白在整個生長期間不能斷水,水位的高低應隨著不同的生育階段進行調節。一般按照淺-深-淺的原則進行,掌握淺水移栽,適水活苗,薄水促蘗,深水、活水孕茭,淺水收獲。嚴禁漫灌或長期缺水干旱。此外高溫時應灌跑馬水,以降低溫度,提高結茭率。種植時以3~4cm的淺水為宜,以利早春地溫升高,促進成活返青;成活后可加深到6~7cm,以后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步加深到18~20cm水位,但不能超葉枕(茭白眼);采收期淺水采收。
3.3.3 除草 種植茭白前進行耙田除草,以后田間發生的草要人工拔除,一般進行2~3次。田間植株基本封行,就不需再除草。另外,雄茭不能結茭,灰茭不能食用,沒有商品價值,應及時除去。還有一種強茭,它的生長勢強,地上部植株特別高大,不僅影響周圍茭白的生長,還有可能當作正常茭白分蘗,在下一年種植到大田中,因此也要進行清除。
3.3.4 剝枯葉、拉黃葉 在植株分蘗后期,清除枯老的葉片,隨即踏入田土中漚作肥料,使株叢內和株叢間通風透光,以利植株孕茭。一般從栽種后30d開始,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把枯老的葉片剝清拉光。尤其是在7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要進行一次,要求做到拉清不拉傷。
3.3.5 病蟲害防治 注意茭白銹病、茭白胡麻葉斑病(茭白葉枯病)、長綠飛虱、二化螟、大螟等病蟲害防治。采用輪作、清除枯葉枯鞘、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農業防治,頻振式殺蟲燈、黃蟲板等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化學防治害蟲,防治時間控制在1~3齡。在孕茭前及孕茭期慎用殺菌劑,以防殺傷黑粉菌,產生不孕雄茭。此外,在采收茭白前10d禁止使用任何農藥。
3.3.6 放養綠萍 綠萍不僅是優良的綠肥植物和水生飼料,而且可降低土溫、水溫,在6~9月高溫季節效果更明顯,利于孕茭及膨大生長(30℃以上時茭株停止孕茭),同時綠萍浮在水面上可避免陽光直射茭白,提高茭白光潔度。
3.4 采收 茭白采收的外觀指標是單株莖蘗假莖基部顯著膨大,緊裹的葉鞘即將裂開或剛裂開。采收過早,影響產量;若過期不采,會發青變老,降低品質,失去商品價值。采收時應逐行逐株進行,用鐮刀割莖肉下一節。根據氣溫情況,一般隔1~3d采收一次,天熱或盛收期則勤采。夏季采收時溫度逐漸升高,一般隔1~2d,高峰期每隔1d采收一次。為防茭肉變老發青,夏季采收期可灌25~30cm深水。秋季采收時氣溫下降,每隔2~3d采收一次。采收時要先將茭白與莖基部分開,齊苔管擰斷。另外在秋季采收后期,如見全墩莖蘗都已結茭,墩上要留1~2只小茭白不采,留作通氣之用,等再有分蘗長出后才可采收。因這時氣溫尚高,根部呼吸作用還強,田間水層較深,全部采收完后,地上部分會全部浸在水中,地下莖和茭墩就會缺氧而死亡。
3.5 選留良種 茭白因有黑粉菌共生而表現種性不穩定,必須每年選種及去雜去劣,才能保持其優良種性。孕茭初期,巡視全田,發現生長特別高大但無孕茭跡象的茭墩做好標記,在采收結束后及時連根及地下匍匐莖挖掉。在采收過程中發現肉質莖明顯變小,或剝開拗斷肉質莖發現是“灰茭”的茭墩也要隨時做好標記,在采收結束時一并徹底挖除。
在去雜去劣的基礎上,采收過程中發現整個株叢中多數分蘗生長整齊,苔管短,孕茭率高,孕茭期集中,茭形整齊,成熟一致,茭肉肥大白嫩,符合品種特征特性,無雄茭和灰茭,無病蟲害,產量較高,則將其作為入選種株,做明顯記號,于采收結束后,或原田越冬或挖出另選種子田假植寄秧,第二年萌芽后分墩作種。
參考文獻
[1]楊文波.安溪早茭白種植關鍵技術[J].福建農業,2012(10):15.
[2]鄭振佳.茭白無公害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08(1):57-58.
[3]楊建輝.茭白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8):42-43.
隨著**浦西中心主干道路網:申字型高架道路和三縱三橫地面道路的建成,內環線高架和**大橋空中銜接,浦東大規模開發、開放,龍陽路延伸,龍陽路立交貫通,尤其是取消收費后,大橋的平均日流量從初期的1、2萬輛激增到現在的10萬輛,最高日流量已經突破12萬輛。
然而,與高速增長的交通需求不相適應的是陳舊落后的大橋交通監控系統,建成通車至今沒有進行過較大的更新改造,除了緊急電話系統基本正常外,原有的車輛檢測系統已經癱瘓,零星分布的幾個黑白攝像設備性能下降,有的甚至已經失控。交通監控處于被動、落后的狀況。
為了改變**大橋目前不盡如人意的交通現狀,進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硬件的功效,有必要運用當代先進的ITS理念和高新科技,對大橋的交通監控系統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造。1.自動檢測、報告和數字錄像交通事件
能夠自動檢測、報告和數字錄像引起交通異常的事件,及時提醒監控人員確認、處理和跟蹤交通事件。所謂交通事件是指導致正常交通流突然發生擁擠甚至阻塞的事件,最常見的交通事件有:各種原因的車輛拋錨和各式各樣的交通事故。
通常,在交通高峰時段,例如上下班期間,盡管車道的流量高達1760[輛/小時],密度高達65[輛/公里],速度下降到27[公里/小時],但是從宏觀角度看,交通供給和交通需求總是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因為:如果經驗告訴交通參與者此路難行的話,大部分交通參與者會選擇避讓,甚至不惜遠程繞行;可是從微觀看,由于這種平衡處在接近飽和的臨界狀態,交通流的性質十分脆弱,任何干擾都會觸發交通擁擠甚至堵塞事件。
**大橋實時交通信息
在沒有外力干預的自然條件下,因交通事件引發的交通流的集結、涌堵過程是突然的,短暫的,然而阻塞、消散過程卻是十分緩慢的。屢見不鮮的事實是,焦急等待的排隊車流盲目的胡亂行為,導致交通狀況進一步惡化,誘發新的交通事件。
交通事件就象是道路的孿生兄弟,是不可避免的。
交通監控系統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及時發現道路上發生的任何交通事件,確定事件發生的地點、性質,事件的嚴重程度,火速救助出事的人員和車輛,盡快疏導和恢復交通。
如果沒有自動預警功能,僅僅依靠人工監視圖像,由于工作單調、疲勞,延誤、疏漏在所難免。在日本,強制規定所有交通監控系統必須具備自動預警功能,這個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評價交通事件檢測的質量,主要包括及時性和準確性兩方面,這兩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從實用角度來講,及時性比準確性更重要,因為不論交通事件報告正確與否,必須經過人工確認,當然頻繁地誤報是不可容忍的。
合理地布設檢測斷面和科學的計算方法,是提高交通事件自動檢測質量的兩個重要條件。
采用電子測量技術,自動檢測交通事件的原理并不復雜。根據實時檢測到的相鄰檢測斷面交通數據的異常變化,就能迅速檢知可能發生的交通事件。例如下游檢測斷面的流量和速度突然小于上游檢測斷面,就能判斷交通流正在下游檢測斷面附近集結,反之就能判斷涌堵的交通流正在上游檢測斷面附近消散。
雖然理論上講斷面的數量越多、間距越小越好,但是綜合評估性能和造價后得出如下共識:實用的檢測斷面的間隔距離為300-800米。
國內外普遍采用的計算方法是以車輛在環形線圈上的時間占有率為主要依據的算法。并不是因為這種算法已經完美無缺,事實上這是由于現有的前端交通信息采集設備車輛檢測器功能簡單、信息貧乏以及系統數據通信速率底下等原因造成的。本市高架道路交通監控系統的實踐表明,該算法對多變的交通狀況的適應能力較差,實際效果不甚理想。
去年11月20日開通使用的,安裝在**大橋浦西盤旋干道(距大伸縮縫650米)上的雙向6車道2個檢測斷面的交通檢測和監視系統,除了提供業主要求的流量統計功能外,還進行了各種交通參數檢測和大量的交通監控模擬實驗。同樣的系統也已經先后安裝在打浦路隧道、徐浦大橋及楊浦大橋。
連續幾個月圍著三橋一隧不停地的考察、研究和試驗,采用功能強大的SQ2000交通信息采集器,結合大橋實際情況,吸取國內外各種算法的長處,自主開發了一套“多參數加權滑動平均”算法。經過在**、楊浦實地反復測試表明,反應靈敏,準確度高,環境適應能力強。預期達到的主要性能是:交通事件的檢測時間不大于2分鐘,誤報率不大于5%。經過艱苦努力,我司已經具備了總體承擔**大橋交通監控系統改造的條件。
2.全方位、無盲區的交通參數檢測和視頻圖像監視
交通參數的自動檢測和視頻圖像的人力監視是現代交通監控系統中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為了實現上述交通事件的自動檢測、報告和人工確認、處理功能,交通監控系統必須具備全方位、無盲區的交通參數檢測和視頻圖像監視功能。
建議在大橋的所有通道,同時采用先進的交通參數檢測和視頻圖像監視技術和設備,全自動地采集交通流的流量、速度、密度、飽和度等交通參數,自動跟蹤或者人工操縱圖像監視和數字錄像,必要時還可以進行人工圖像抓拍。
道路交通的基本參數是交通流的流量(Q)、速度(V)及密度(K),即交通三要素,美國交通學者海脫提出了由三者構成的交通流基本模型:Q=K×V
其中:流量Q的計算單位為[輛/小時],密度K的計算單位為[輛/公里],速度V的計算單位為[公里/小時]。
交通參與者最關心的是相關交通節點交通的飽和程度,即交通飽和度。交通飽和度(S)是實時交通流量(Q)與飽和交通流量(Qm)的比值,即S=Q÷Qm
飽和交通流量Qm的大小和車道寬度W、交通狀況、視距、坡度等條件有關。當不考慮轉彎、視距、坡度等因素時,國際上通常按下述R·金伯公式計算飽和交通流量Qm=196×W2-979×W+2964[輛/小時]
常見的車道寬度和飽和交通流量的關系,如下所示。
車道寬度[米]
3.0
3.33.63.94.24.54.85.1
飽和交通流量Qm[輛/小時]
1,791
1,8681,9802,1272,3102,2582,7813,069
當交通環境良好時,取值可以高于上述標準值,反之則應該低于上述標準值。
為了更準確的反映交通狀態,著名英國學者韋伯斯特提出了關于交通流量的折算系數概念。從此,交通流量不再是簡單的不論車輛大小的純數量概念,而是將非標準車型折算成標準車型后的標準交通流量,計算單位為[標準量/小時](pcu/h),通常簡稱為流量,計算單位為[量/小時]。這一理論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國,折算系數的取值通常如下表所示。和上述飽和交通流量一樣,根據不同的交通條件,也應該不斷加以修正,使之更加貼近實際。
車輛類型
小客車
大客車小貨車大貨車拖掛車摩托車
折算系數
1.00
2.251.151.482.340.33
3.及時各種提示信息和指示信息
采用先進的能遙控顯示中、西文字符的點陣信息牌,自動或者人工各種交通信息和提示信息,例如相關路段和交通節點的交通飽和度(阻塞、擁擠、暢通)等提示信息和限速、關閉匝道等指示信息。
國內外長期實踐經驗表明,在路程較短、設施優良、對象單純、難以迂回的立體型大橋交通中,沒有必要采用在平面交叉路口或者高速公路中常用的交通控制方法對匝道或者干道進行交通控制,過去曾經企圖使用交通信號燈、可變限速板強制調節交通流的方法,效果不好,是一個經驗教訓。因為,一旦大橋遇到諸如保衛任務、交通事件等緊急情況時,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派遣警力或者管理人員到現場進行處置。
交通學者、交通工程師以及眾多外國專家一致認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也就是說,無條件地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信息傳播手段及時向公眾相關的交通節點的交通飽和度、交通事件等交通信息,是實現區域交通自適應的有效措施之一。
4.靈活可變的系統運行方案
交通參數檢測的運行方案,例如采樣周期、滑動時距,預期的飽和流量,預期的車輛行駛速度等,因能根據星期、時段、節假日、路段等不同情況,由系統管理員進行人工設定。
圖像監視的運行方案,例如自動數字錄像參數,自動跟蹤攝像點的數量、坐標、順序等,也可以由系統管理員人工設定。
事實已經證明,由于交通系統是一個復雜、隨機的系統,一成不變的運行方案是行不通的。根據積累的歷史資料和當前的運行狀況,認真細致的選擇最佳的運行方案,是交通監控系統的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5.自我評估系統的運行效率
一、引言
機械類機械制造基礎系列課程包括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械制造實習和實驗。其歷史悠久,在1980-2000年期間,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學時數最高達到120學時,機械制造實習(原金工實習)和實驗最長達到8周,一般由金工教研室教師負責教學組織和安排,通過教師設計和參與指導實習和實驗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緊密結合。但2000年后,由于課程改革,很多學校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被分解為材料成形技術基礎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兩門課,而且兩門課被分散到材料和機械兩個學院,原金工實習拓展為工程訓練課程獨立歸屬到工程訓練中心,導致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1]。單方面強調理論的重要性,或者單方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都不利于工程知識的構建。制造工程科學是建立在工程實踐和工程理論基礎上,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又能豐富理論的內涵。因此,理論課教師應積極設計相關教學環節,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實踐課教師應該積極配合理論課教師實現教學設計。從而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而不是將兩者脫節和分離[2]。國內高校中近年來對理-實一體化課程的研究逐步增多[3-5],但其方法有將課堂放到車間的邊講邊練,學用結合;有制定模塊,講練交替的;還有給予職業發展取向,強化技能應用的。總的來看還是停留在用實踐來理解工藝原理,進一步提高工藝技能。職業化教育的傾向比較明顯。國外一些知名大學,通過綜合性實踐課程和項目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6],例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所開設的機械工程實踐入門1和2,機械工程設計項目1和2;將有關機械制造工藝、機械設計通過項目和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更加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借鑒國內外在理論與實踐課程方面的改革經驗,通過對課程中一個特定章節的案例分析,為構建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綜合課程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打下實踐的基礎。本文作者在學校教學質量工程研究項目和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的支持下,通過文獻研究和調研,提出了構建“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綜合課程”的研究項目,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旨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及方法。
二、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設計
“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綜合課程”課程體系:以現代制造技術為基礎、以典型案例實踐與分析為先導、以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為核心、了解傳統工藝方法的特點、培養綜合工程能力和創新精神[7]。根據課程體系要求,按照教學內容,將每一知識點的教學按照先到實習車間進行實踐教學,獲得工程實踐的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歸納,總結。同時提出問題和項目任務,學生通過自學、設計、制作獲得產品功能;最后,再到課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創新報告。根據上述課程體系要求和分析,確定“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綜合課程”的教學內容為:體念傳統制造工藝方法,掌握先進制造工藝裝備操作,講授與討論制造工藝基本知識,進行典型零件工藝分析與制作實踐,項目設計與工藝設計研討,項目實施與制作、運行考核、報告與答辯。主要針對機械類專業原來金工實習和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兩門課合計學時為200,經過整合實際學時為176,其中實踐內容所占比例不能與理論教學完全分開,只能根據教學需要,有時可能要進行分析、討論,有時需要實驗、制作。按照課程章節內容同時安排認識實踐、講課、動手操作、工藝分析講課、項目任務實施與答辯。其中鑄造工藝理實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
三、鑄造工藝章節案例實施方案
1.教學目標。根據機械類專業對畢業生能力要求,本章節可以貢獻給專業論證中畢業生能力指標中的第3、6、7,具有初步鑄件結構設計能力、鑄造工藝設計能力;掌握砂型鑄造的操作技能;了解其他鑄造方法特點及應用、鑄造合金的特點及應用,能夠用3D打印技術實現工藝設計,并實施工藝過程。
2.實施步驟與教學方法。①鑄造工藝認識實踐。以班為單位到鑄造實訓室,優先由實習指導教師演示砂型鑄造過程,然后學生親自動手鑄造十二生肖工藝品。學生參觀實訓室,記錄相關設備、工模具。由教師組織看錄像片,了解其他特種鑄造工藝過程。②鑄造工藝基礎知識講座。由教師講授金屬及合金的流動性、收縮性、偏析與吸氣,鑄造性能與力學性能間的關系,討論鑄造合金的選擇。認識零件圖與鑄造工藝圖,分析鑄造工藝參數與鑄造工藝圖設計。③砂型鑄造工藝實踐。由實習指導老師安排學生鑄造兩通鑄件,從零件圖分析、鑄造工?圖設計、到選擇模樣、芯盒、造型、制芯、合箱、澆注、清理和質量分析[8]。其他造型方法(整模、活塊、三箱)的演示性示范講解。④鑄件結構設計原理講座。由教師講授砂型鑄造的鑄件結構設計,包括外形、內腔、壁厚、壁間連接的設計原則、減小鑄造應力的設計;其他特種鑄造方法的鑄件結構設計。⑤鑄造工藝綜合設計與制作項目。教師下達項目任務書(如圖1所示),組織學生分析典型鑄件的結構設計與鑄造工藝間的關系。結構設計與鑄造工藝的多樣性,分組設計不同鑄件結構和工藝方案。
四、教學效果分析
2016年3―7月,在材控1404-06,工程1401-02班中進行改革試點,學生經過有關鑄造工藝知識的學習和操作實踐,初步學會采用鑄件的結構工藝性設計原理和鑄造工藝設計方法完成槽輪鑄件的結構工藝性設計,鑄造工藝設計;并用FDM3D打印制作模樣和芯盒,然后用砂型鑄造工藝實現了鑄造工藝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學生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結果。通過結構設計獲得如下兩個結構的鑄件,由于結構設計中,中心輪轂高于輪緣,為了實現大批量機器造型,應采用分模兩箱造型,芯盒也采用兩半分開式芯盒。
2.FDM3D打印制作的模?雍托競小Mü?工藝設計,將三維圖轉換為3D打印文件,控制3D打印機打印獲得了模樣和芯盒。見圖2中所示。
3.砂型鑄造的槽輪鑄件。用模樣和芯盒砂型造型后獲得的鑄型以及澆注的鑄件見圖2。學生通過實踐―理論學習―實踐―設計―再實踐,獲得了本質上的飛躍。從過去金工實習完了就只知道造型、學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后也不知道如何指導實踐,到現在可以理解相關知識,不僅能動手造型、還能利用課程相關理論設計工藝、用3D打印制作模樣和芯盒、通過鑄造實施分析設計方案的合理性。
4.學生報告與答辯。學生根據各自的任務分工,首先完成各自的報告,然后由項目負責人完成整體項目設計與制作報告,報告提交后,由學生組成答辯委員會,教師也是答辯委員會成員之一,學生每個項目選一人,全班組成5―7人的答辯委員會,經過項目自述、提問和回答問題等環節,使學生得到一次完整的學習與實踐經歷,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反映“通過項目設計與制作,對課堂所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團隊協作解決一系列問題更是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通過這次實驗,我們逐漸學會將理論的設計與實踐的鑄造相結合,以結合實際為出發點,讓我們對機械制造工藝這門課程及鑄造這門技術學問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對我們今后這方面的學習及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四螺桿造粒機 靜刀 孔徑 孔密度 選擇標準
聚合物二廠 13線、14線兩臺四螺桿造粒機是生產線上的一次造粒機,反應釜內的物料經過四螺桿的擠壓以及動、靜刀的切割成粒狀,然后由風機打入到干燥器,物料經干燥后由研磨機破碎后包裝。一次造粒的效果及造粒量直接影響生產線的產品質量和產量,靜刀孔板孔徑及孔密度的選擇是決定造粒效果的重要一環。
1 四螺桿造粒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四螺桿造粒機是由兩組獨立的雙螺桿造粒機組成,一組雙螺桿造粒機由兩部分組成,即一側是電機、擺線針輪減速機及螺桿,另一側是電機、擺線針輪減速機帶動切刀部分。一組雙螺桿通過電機及減速機帶動,隨著轉子的旋轉,陰、陽轉子的齒相互嵌入對方的齒槽,致使齒間容積逐步縮小,從而實現齒間容積內物料的壓縮過程,物料被壓縮后進入造粒部分的導流板,經過導流板后物料被擠壓成條狀,然后通過動、靜刀旋轉切削成膠粒,從而實現整個造粒過程。造粒過程中,可通過調節擺線針減速電機的轉速、切刀轉速和表面活性劑供液量,來調節物料的產量及顆粒的大小,從而滿足生產需求。
造粒機處理的膠體的密度為1020kg/ m3,粘度>1000.00pa?s,溫度20-60℃,是一種高粘度、高彈性的聚丙烯酰胺膠體。
下圖為四螺桿造粒機生產工藝流程圖:
圖中的2即為靜刀,上面的小孔稱為靜刀孔。靜刀的作用:物料經螺桿擠壓通過靜刀孔眼時,被動刀以970轉/分鐘切割,造出的物料孔徑約為∮5毫米,形成連續均勻的下料。
在實際工作中,在對聚丙烯酰胺膠體的處理中,為了達到一個合理的處理量,面臨一個靜刀的選擇問題,主要涉及到靜刀孔的大小及孔個數(密度)的選擇優化。通過實驗的對比,下面對相關工作進行一些論述。
原則一:根據研磨機的破碎率確定靜刀板出料孔徑的大小。由于研磨機破碎能力相對固定,如果雙螺桿造粒機造出的膠粒粒度過大,則造成未破碎的大顆粒物料通過工藝流程反復在研磨機中研磨的現象,生產線處理能力將下降。
通過對比分析,對于靜刀孔徑的選擇有如下規律:當研磨機破碎率為10―30%時,選擇2.0mm孔徑的靜刀;當研磨機破碎率為 50%時,研磨機可以將較大的經干燥后的膠體顆粒研碎,這時可以選擇2.5-3.0mm孔徑的靜刀,相對應的靜刀孔板出料量將有明顯的提升,經核算,可以提產15%。研磨機的性能是決定靜刀孔徑的關鍵因素之一。
原則二:根據出料速度選擇靜刀板上孔的個數(密度)。
在靜刀孔徑固定的基礎上,靜刀板上出料孔的密度是需要確定的工作。孔密度小了,出料量小,另外容易造成螺桿內壓力升高,對螺桿軸承及密填產生影響;孔密度大了,則物料在由靜刀孔板擠出后,條狀物料因距離過近而相互粘連在一起,造成粘堵下料口的現象。這兩種情況均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這些論述在試驗中都得到了證實。
以下系裝置選用2.0孔徑靜刀在不同孔密度情況下,做的對比數據結果:
孩子們的想法總是那么千奇百怪,音樂課上他們的表現有時總是那么與眾不同,讓人回味無窮。
那是一節音樂欣賞課,樂曲是《雷明電閃波爾卡》,這首樂曲有著明顯音響效果--用鼓和鈸形象的模仿了雷鳴和電閃的聲音。備課的時候我就認為,如果問學生們鼓和鈸模仿了什么聲音,他們一定能回答出來。
課上的很順當,孩子們表現得也很不錯。聽完了第一遍我問學生:"同學們,這是大自然在向我們展示著怎樣的聲音?"孩子們果然很配合:
"老師,這是老天爺在下雨。"
"你的回答可真形象。"我表揚了他。
"老師這像是打雷的聲音,很大嚇人!"
"看來,你很不喜歡雷電交加的雨天。"
......
"真順利,表現挺合意"我的心里開始暗自得意起來。正要往下進行的時候,這時突然有一位孩子高高的舉起手。并且急切地叫著:"老師!老師!我!我!"生怕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學生加深對雷鳴電閃的印象;也為了尊重孩子表現的權利;我毫不憂郁的說:"志昊,你來說。"志昊激動的小臉漲得通紅:"老師!這是洗澡的聲音!就像這樣,把水澆在自己的身上!"嘩啦啦"志昊邊說還表表演。全班有一秒的安靜,立刻同學們哄堂大笑。
"洗澡?"洗澡!"
"連打雷下雨的聲音都聽不出來!"
學生們有拍桌子的、有抱肚子的......笑的是前俯后仰。井然有序的課堂一下子亂了套。我的腦中一片空白--晴空一個霹靂,真有一種想笑,卻笑不出來的感覺。"怎么會讓他回答問題?這怎么辦,與我備的教案不一樣,怎樣才能夠往下接?"再看看那個剛才還是那么天真的張志昊,臉紅了,眼中閃著淚光,小嘴緊緊的閉著,眼睛直直的看著我,仿佛是在問我:"老師!我說錯了嗎?"場面十分尷尬。"怎么辦!怎么辦!"是匆匆一帶而過,批評,還是制止?我腦中飛快的閃動著各種畫面:
批評志昊,讓他坐下。可孩子說的、表現的是自己真實的感受,音樂本身就沒有統一的答案,課標也明確的指出,音樂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表現,鼓勵課堂中聽到與眾不同的聲音。這不行!
繼續按照自己備的教案講下去,忽略志昊的回答,進行下一個內容,可是學生們還是會停留在原來的問題上,根本無心往下繼續。也不行!
制止其他笑的學生們,可是孩子們笑的沒有錯,相信誰聽、看到這樣的回答、這樣的表現也會大笑的。還是不行!
......
這時侯,突然間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對,有了!"志昊,你的表現非常有創意,看來今天的天氣實在太熱,我們真得在雷鳴電閃中洗了個澡,瞧!我們班多象一個設施齊全的大澡堂!賣票啦,賣票啦,十塊錢兩人,五塊錢不賣。"我一邊說著,一邊學著志昊的樣子把水往自己身上澆。"哈哈哈哈哈......真有意思。"全班又是一場大笑,課堂氣氛漸漸恢復了正常。認為自己犯了錯,一直紅著臉的小志昊也抬起了頭。笑從他的臉上帶走了尷尬,快樂又回到了他的身邊。
......
"同學們,記住這首樂曲了嗎?"
"《雷鳴電閃波爾卡》"
"志昊,你呢?記住了嗎?"
"《雷鳴電閃波爾卡》"志昊很肯定的聲音大聲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