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智慧教育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教學智慧;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9-0182-02
關于教學智慧,《教育大辭典》將其定義為: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境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加拿大學者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教學智慧是在處理事前難以預料、必須對待的問題時,以及對待一時處于激情狀態的學生時,教師所表現的能力[1]。小學英語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不是靠程序性知識和教學技術就能解決的,它對智慧具有內在的和必然需要[2]。教學智慧是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教學設計環節――用教學智慧建構生態課堂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小學英語教師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學生上,放在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上,放在構建新的教學結構和模式上,要充分運用教學智慧,變應付性為實用性,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力”,張揚師生個性,從而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巧妙預設,創設情境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它不僅可以學得,更多的是習得。學習英語,就像學習其他知識一樣,通過背誦、記憶來掌握,這樣的學習困難且容易遺忘;而習得則是在一種環境下,不自覺地融入到學習英語的情境中去,這樣的學習輕松且不易忘記。因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需要老師的智慧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真實、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英語。
(二)獨具慧眼,挖掘題材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以生為本,遵循“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其學習目的就是為了運用,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發揮學習的價值。雖然現在關于小學英語的書是鋪天蓋地,其形式也是五彩繽紛,然而其內容卻是參差不齊,這不僅需要老師用其智慧的眼光去發現優秀的教材,更需要老師深入挖掘教材,把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動、直觀、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英語,從而使教學更為有效。
(三)匠心獨運,設計練習
小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須借助作業練習來完成。作業練習是每堂課都是必不可少的,優秀的作業練習能適時地為突破重點、化解難點服務;優秀的作業練習還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優秀的作業練習也閃爍著教師的智慧光芒,可克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單向思維、封閉思維的弊端,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多元、主動、創新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學實施環節――用教學智慧實現動態生成
教師要在圍繞課程目標精心預設教案的基礎上,依循學生認知的曲線、思維的張弛以及情感的波濤,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處理生成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程,通過實踐不斷地總結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使智慧回歸課堂,真正實現用智慧演繹精彩的課堂生成。
(一)妙手偶得,妙筆生花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都將焦點集中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以及學生的主動發展上,課堂上有互動、有交往、有對話、有溝通了,課堂形成了教學生命場,它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其中不乏一些偶然性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是事先布置好的。作為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隨時捕捉那些大家所忽略細節,然后加以挖掘利用。比如學生的怪問題、怪動作、怪要求、怪表現等,面對每一個這樣的“怪插曲”,教師要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魄,正如馬克斯?范梅南講到的“機智表現為克制,機智表現為對學生的理解,機智表現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機智表現為潛移默化,機智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機智表現為臨場的天賦”等等[2],只有當我們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課堂上的“小插曲”,我們才能轉不利的環境為有利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正視錯誤,因勢利導
“錯誤”是一筆可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積極思維時閃爍的瞬間火花。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錯誤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課堂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偏差”、“失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教學中的一些“失誤”反而會給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面對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千萬不要輕易放棄,而要及時捕捉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所在,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新的課堂教學資源。在這一點上,可以轉移話題、轉換看問題的視角、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冷處理、讓學生歪打正著、對學生的異常言論或動作進行化解、把尷尬事化為善意的笑談、在發現疏忽或失誤后腦筋急轉彎等等。
(三)捕捉異端,點石成金
小學生思維活躍,在回答問題時常常給我們出于意料的答案,然而這些答案卻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這些信息無疑是可貴的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這些意料之外的答案時,要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也正體現了教師智慧的靈光。同時,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激發學生的智慧,讓師生共同參與問題的探討,在思維的碰撞中激發創造的火花。
三、教學反饋環節――用教學智慧完善課堂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學反饋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教學之初,教與學都需要通過回饋式反饋做好教學的各種準備;教學進行之中教與學的雙方都須借助于各種反饋信息不斷調整自己的教或學的行為;教學活動結束時,教學雙方都要知道有關教或學的結果反饋,從而強化各自適應的行為和鞏固成功經驗,并使錯誤的反應得到有效糾正。由此可見,教學智慧在教學反饋環節有著很大的應用空間[3]。
(一)及時反饋,實現高效
課堂教學結構安排,一方面要符合教學規律,另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凑n堂教學結構的安排是否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就要及時收回學生的信息反饋,小學英語教學要講講練練,邊講邊練。每一次練習都要及時反饋信息,把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采取合適的方式公開地予以糾正,使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同時調整教學程序,有目的地促進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二)全面多元,肯定鼓勵
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反饋評價,要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全面的評價。并且多用激勵性評價,發揮反饋評價的激勵性作用。智慧教學的評價,能充分把握好評價的尺度,肯定和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回答,善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對學生的發言,教師自己不急于作出評價,而是讓學生們自己評價,并要求師生們一起很樂意地傾聽他的心聲,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愉快和諧的環境,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雙方都得到發展[4]。
(三)智慧反思,追求完善
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復雜信息傳遞系統,在這一系統中,教師既是教學信息的傳輸者,又是反饋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整個教學系統的控制器。這就要求教師要智慧地反思,依據自身對教學現象和教學理論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銳機智并高效便捷地應對教學情境,而達成通融共生、自由和美的課堂教學境界。
總結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地教、智慧地學,教師教得學生更智慧,應該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5]。小學英語教學不是機械的知識授受活動,而是以智慧啟迪智慧、以智慧引領知識建構、關照生命成長的過程,小學英語課堂應該是開放、和諧、積極互動的課堂,是學生感知、體驗、實踐、合作的場所,這樣的課堂集統一性、趣味性、啟發性、民主性為一體,這樣的英語課堂教學必然是高效的。
參考文獻:
[1][加]馬克斯?范梅南.李樹英,譯.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杜萍,田慧生.論教學智慧的內涵、特征與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程廣文,宋乃慶.論教學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4]鄧友超.教師實踐智慧及其養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盧紅,劉慶昌.論教育智慧[J].山東教育科研,2001,(4).
Teaching Wisdom: A Way to Improve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RAN Juan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關健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精彩呈現
新課標品德與社會新教材圖文并茂,以圖為主。剛開始在使用以圖為主的新教材的過程中,我總感覺新教材好看不好教,不知道從何入手,不知道從何教起。開始把品德課上成了看圖說話課,后來校領導為我創造了多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去年,我又參加了國培計劃,獲得了與專家、同行共同學習交流的機會。結合本校課改要求,我以“六步教學法”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以豐富兒童生活經驗和增強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在實踐中構建基石,在反思中領悟真諦,在堅持中收獲超越,在務實中品嘗碩果,不斷摸索走出一條自己的教學之路。
一、研讀教材,關注學生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教材只是給執教者提供了教學的話題和素材,其中每一課的教學目標要因地、因時、因兒童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不僅研讀了大綱,而且細心研究了教材,首先仔細閱讀單元目標和單元設想,了解單元教學目標;再通過單元的每一課,知道各課之間的聯系;接著再細品全文,抓住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還根據實際情況突破重難點,使教學有實效。
品德與社會課程能提高學生在不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應對學生的收集能力和展示能力進行引導,及時給予評價,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整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同是為學生營造了更多的合作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每堂課上都有收獲和成功的喜悅。
品德與社會課程也是德育的一部分,體現了無痕教育的特點。其也是一門容易出彩的學科,學生隨時會給教師和同學瞬間的驚喜,產生長久的積極影響。
二、精心設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提高了學生在不同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也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發展。每一課我都用兩課時授完。第一課是預習課,引領學生仔細閱讀全文,根據每一板塊的內容,我要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問題要突破重難點,并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從中感悟其內涵。第二課是展示課,首先在小組內交流并對搜集的材料進行壓縮,然后與大家分享成果,最后談一節課的收獲??傊?,讓學生動起來,有所選擇,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才能使學生獲得內心認可的道德知識,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品德與社會課堂要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三、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情操
品德與社會也是一門突出“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課程。為了讓學生得到體驗,進入情景教學,可設計活動,讓學生在其中體驗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情操。如:執教“家人的愛”一課時,這課以“愛”為主線,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家人對孩子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蘊含著深深的愛。現今的獨生子女大多數是在家人的寵愛下生活和成長起來的,也因此導致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與欠缺,身在愛的海洋里卻感受不到。所以,我設計了“護雞蛋”活動,讓學生體驗爸爸媽媽精心照顧他們的不容易。接著,我又設計了“扶孩子走路”的活動,讓孩子拎兩個最大的、最重的書包當成“孩子”彎著腰“扶孩子”走50步中途不準停,學生走了一半就叫累了。于是我說:“你們知道嗎?你們學走路的時候家人就是這樣每天扶著你走路的?!苯涍^體驗,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為他們的成長付出的辛苦。這兩個環節是典型的活動教學,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紛紛表示要回報家人付出的愛。
四、操作實踐,情感升華
一、激發興趣,引導表達
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一些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卻不知道怎樣組織自己的語言,將自己的想法正確表達出來,而其他同學對于回答問題同學的語言混亂也表現出厭煩,這樣就更影響學生的表達。面對這樣的問題,老師應當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將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例如,在進行《負荊請罪》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等到每組都表演完之后再提出問題,此時學生必然會有較強的興趣,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再予以一定的表揚和鼓勵,采用交互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注重導入,觸發想象
老師在上課期間應該要注重帶動學生的想象力,這對于語文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才能帶動學生發揮想象力呢?最常見的一種是利用多媒體,多媒體能夠非常直觀地將事物表現出來,能夠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例如,在進行《太陽是大家的》教學時,由于這是一首兒童詩,其最大的亮點就是采用了擬人的手法進行創作。在詩中,作者將太陽比喻為孩子們的好朋友,她就像一個充滿活力的孩子一樣?!疤柺谴蠹业摹贝淼暮x是世界是和平的,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和善良的對待,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在快樂和溫暖中成長,世界永遠處于和諧中,永遠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
三、開放設問,諧趣思考
關鍵詞:課堂活動 設計 小學英語 教學智慧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全面推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將構建以任務型教學為途徑、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呈現出課堂轟轟烈烈、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的情景,然而,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課課上熱熱鬧鬧,課堂氣氛非常熱鬧,課后學生卻一無所知或者是知識掌握不牢固。為什么會出現這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式活動呢?主要原因是我們的一些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只注重了活動的趣味性、活動的形式和學生的主體性,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導致活動流于形式、表里不一。長此下去,不但學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養,而且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活動設計一旦運用不好還會損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將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課堂活動設計要有目的性,形式要為內容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活動途徑,通過表演、唱歌、游戲、競賽、猜謎和畫畫等小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來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初步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然而,我們常??吹竭@樣的情景,一堂英語課上學生又是說又是唱,又寫又畫又跳又演,有的老師玩完了這種樂器又去忙另外一種,忙得不亦樂乎,簡直就是一場才藝大比拼。這些課看上去既不像音樂又不像美術,更不像英語課,這樣的課能不能算成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任何活動都應是為了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如果采用的教學活動形式脫離了教學內容,偏離了教學目標,那么再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廣泛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易于學生參與體驗的任務型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PEP四年級上冊Unit 5“What would you like?”Part A的教學內容時,教師設計“Menu”讓學生“到餐館用餐”的活動,讓學生用畫好的食物卡片練習食物的單詞rice、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利用服務員進行招待、客人點菜的場景,練習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Can I have some noodles,please? Sure. Here you are。這個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學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樣的設計就是有效的教學設計。 轉貼于
二、課堂活動設計要緊緊圍繞主題,為教學目標服務
新課程理念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情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主要體現。我們曾聽過一些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有些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得很好,每一個環節緊密相連,如行云流水,自然一氣呵成,讓人感受到舒暢的美。如:一位教師在教學My favorite season(我最喜歡的季節)時,課堂上不僅復習了顏色、衣服、水果等單詞,還復習了一些活動,但是每一個活動都緊緊圍繞season而進行,最后逐步展開到讓學生練習寫英文詩、朗誦詩,整堂課自然、流暢。
三、課堂活動設計要有次序展開,循序漸進
課堂教學準備活動時可利用English songs、chants、guessing games等活動來調動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愉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的時候要注意活動的過程要有序地展開,注意每一個環節要層層遞進,像波瀾一樣逐步展開。
如以上提到的一位四川教師在上My favorite season(我最喜歡的季節)時,在教學完四個季節后,設計看顏色猜季節名稱進行復習,然后看圖片猜季節、看短語猜季節、讀句子猜季節,最后到學生自己寫詩、朗誦英文詩,每個環節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學生在不斷獲得新知和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中進步,這樣的設計可謂匠心獨具。
四、課堂活動設計以語言交際活動為主,體現語言文化滲透的有效性
關鍵詞:班班通 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見稿)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碑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進入了攻堅戰。我國已經確立了經濟建設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教育改革和發展以信息化推動現代化的目標。而基礎教育“雙基”目標的鞏固、擴展與提高,及課程改革的組織、實施與推廣,都有賴于學校信息化的有效推進。有人說,“班班通”的使用給中小學帶來的是又一次的課堂教學革命,這話一點也不假?,F在,大多數中小學“班班通”的主要功能是輔助課堂教學,收效頗大,而中小學“班班通”的主要功能也體現了這一點。
一、“班班通”的使用,促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學習效率提高。
“班班通”的開通,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普及,而多媒體教學使課堂內容集文字、圖像、動畫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從目前來看,各校學生的多媒體和網絡學習意識在課堂上已經有了明顯的體現。大型視頻投影器和電子交互白板的配備也較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通過投影屏幕讓每一個同學都看得清所學內容;作業直接被展現,進行講評,簡單方便;圖像被投放來欣賞,一目了然;視頻被展播,直觀形象。據調查,上課之前許多中小學學生總是非常關心是否用“班班通”設備,而都期盼著用“班班通”設備,他們也都認為,使用“班班通”上課,不知不覺就學到了東西。
二、班班通的使用,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必然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的師生關系理念雖然有教師應尊重、愛護、理解學生的觀念和要求,但它更強調的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的尊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師的答案是權威性的,教師在教育中占絕對支配地位。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教師不能主動與學生交心;學生幾乎都依賴于老師,這就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揮。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集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學校建成了“班班通”以后,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創新性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隨時可以上網了解這種信息、掌握各種知識。這時,教師是知識擁有的權威者的信條正在受到沖擊,“生不必不如師,師未必賢于生”的現實,促使教師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迫使自己奮起直追,不斷充電;另一方面,以合作者、指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地交流,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求過程之中,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碰到疑難問題時,師生共同利用網絡工具尋求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更多地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現代化的裝備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發揮其功能,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好中小學“班班通”的使用效益,需要每位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科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的研究中去。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充分發揮“班班通”的各種功能,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取得突飛猛進地提升,基礎教育改革必得以突破。
參考文獻:
[1]吳忠良,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實施效果的調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