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數字化轉型進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過親身體驗實際運行的“數字化雙胞胎”和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可以近距離感受虛擬與現實連接所帶來的生產力和效率的巨大提升。西門子“數字化體驗中心”還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案例,實景展現了不同類型和規模的企業如何實現更快速、靈活、高效的生產。
“通過數字化體驗中心,西門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數字化范例。在中國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西門子是可信賴的技術合作伙伴?!蔽鏖T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表示,“我們幫助中國多個行業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把數字化的愿景轉化為現實,并將繼續為中國客戶和社會創造價值。”
坐落在西門子北京辦公園區的西門子數字化體驗中心包括數字化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軟件(PLM)、全集成自動化、可持續能源和信息安全實驗室五大展廳,集中展示了數字化在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工程、生產制造和運維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具體應用。
其中,在數字化企業展廳,西門子物聯網操作系統MindSphere首次面向中國市場展示其理念與應用。西門子數字化體驗中心在向各界展示西門子數字化技術實力的同時,兼具孵化創新、產學合作的平臺功能。
“作為全球唯一一家能在產品研發與制造過程以及工廠管理的完整價值鏈上提供‘數字化雙胞胎’的企業,西門子能夠幫助企業實現端到端的數字化,使高效的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王海濱表示,“我們正在構建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攜手所有合作伙伴深度挖掘數據的價值?!?/p>
MindSphere是西門子數字化業務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制造商通過MindSphere可快速、高效地采集海量數據并挖掘數據中的價值,以最少的投入大幅提高生產設備的性能和可用性。西門子龐大的工業設備基礎和覆蓋眾多行業的專業知識,為MindSphere帶來獨特的數據采集和價值挖掘優勢。
開放的MindSphere不僅為第三方設備的安全接入提供了多種方式,覆蓋所有支持OPC UA通信技術的設備或系統,還能夠使更多的程序開發者和最終用戶借助這一平臺開發或使用多樣化的應用。西門子還計劃面向數據連接的應用程序接口以支持更多協議。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西門子已經攜手合作伙伴開發出了50余種App,將與源訊、埃森哲、Evosoft、SAP等眾多合作伙伴一起,不斷推動以MindSphere為平臺的生態系統的建設。西門子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已經幫助各種類型、規模不同的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出版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數字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
從世界范圍來看,美、英、德、法、加等歐美國家的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起步較早,發展速度也較快,幾十年來源源不斷地為出版業輸送了眾多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數字出版在這些國家出版業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這對出版學專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落實到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因此,這些國家的高等院?;蛘邍@數字出版和新媒體等新專業構建數字出版課程體系,或者對傳統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較為深入的調整和改革,以應對當前數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問題。以下,本文將探討美、英、澳三國出版學課程體系的數字化變革。
一、美國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數字化轉型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出版教育的國家之一。1947年,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創辦了暑期出版研討班,聘請出版業內人士講授業務知識,開創了世界出版教育的先河[1]。經過六十多年發展,美國目前有紐約大學、佩斯大學、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愛默生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37所高校設置了出版學專業[2]。其中大部分提供大學本科或研究生正規學歷教育,學制2~4年,畢業授予相應學級文憑證書[3]。另外,以高校為主舉辦的出版學專業證書班和短期培訓班也頗為發達,學員在修完相應課程結業后可獲得專業證書。如佩斯大學就可為修滿3~4門相關課程共計12個學分的學生頒發圖書出版、雜志出版以及數字出版等專業證書。美國出版學高等教育十分注重行業的人才需求動向,面對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各高校在出版學專業調整和課程設置方面作出了迅速反應。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出版研究中心是全美規模最大的出版教育機構,提供本科、碩士、繼續教育、證書課程和為期六周的夏季短訓班等5個層次和類別的出版學專業教育。近年來,該中心在專業名稱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大力強調數字化轉型。最核心的出版學碩士專業更名為數字與印刷媒體專業(M.S. in Publishing: Digital and Print Media),并增加了多媒體財務分析、出版與互聯網法、互動媒體導論、網站建設與內容開發、桌面出版、高級桌面出版、數字出版高級研討課等數字出版相關課程。中心還與紐約大學保羅·麥基學院(The Paul McGhee Division)合作開設了數字傳播與媒體本科專業(B.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繼續教育階段專業開設了電子書概論、出版工作網絡工具與平臺導論、新媒體技術:設備、格式、搜索引擎優化和網站流量等數字出版戰略和技術方面的課程,并于傳統的圖書出版、雜志出版等專業方向之外新增了數字出版專業方向。此外,中心還增加了數字出版學專業證書以及數字出版方向的夏季短訓班。
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同樣提供碩士、本科、繼續教育、證書課程以及短訓班等層次和類別的出版學專業教育。其課程體系的數字化主要表現在碩士和證書課程的設置上。近幾年來,佩斯大學為適應數字時代教育的變化,在碩士課程中增設了出版信息系統、現代出版技術、桌面出版、高級桌面出版和圖像、電子出版等數字出版相關課程。此外,該校還專門為碩士出版教育提供為期3年的全網絡化在線出版學碩士課程(eMSPUB program)。在證書課程設置上,開設了獨立的數字出版證書課程(Digital Publishing Certificate)和網絡媒體證書課程(Web Media Certificate)。
羅切斯特理工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媒體出版學專業(New Media Publishing)的出現標志著美國出版教育方向的轉型。新媒體出版是羅切斯特理工學院開辦的印刷工業中心(Print Industry Center)的五大研究領域之一,與此相對應而開設的本科和碩士專業主要是印刷媒體(MS. Print Media)、新媒體設計與圖像(BFA. New Media Design and Imaging )兩個專業。這兩個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與數字出版相關的新媒介觀、數字基礎、排版和頁面設計、出版系統信息建設、數據庫系統管理、新媒體設計導論、數字資產管理等課程。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羅切斯特新媒體專業幾乎完全從新媒體和具體的數字技術角度開設課程,更注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新媒體技術人才。
數字出版轉型的行為闡釋
清晰的轉型升級路徑為實現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多年來,北語社通過項目合作制培養起一支既熟悉傳統出版又適應數字出版的編輯、發行和管理隊伍,具備了實現轉型的人力資源條件。國家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相繼推出的各種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出版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出版社發展數字出版面臨的資金瓶頸。由此,北語社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戰略任務進入快車道,并逐漸取得經濟和社會效益,走在了全行業前列。
(一)制定數字出版戰略規劃
2011年,北語社在電子音像出版、網絡出版等業務先行摸索出的經驗基礎上,前瞻性地做出了依托專業特色,從傳統圖書出版、電子音像出版和網絡出版轉向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出版的決策,制定了數字出版戰略規劃并納入出版社“十二五”整體發展戰略中。
數字出版戰略規劃確立了如下指導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體制改革為動力,以思路創新為重點,以技術革新為契機,以隊伍建設為根本,以科學管理為保證,積極探索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經營管理模式,將數字技術貫穿于內容生產、過程管理、渠道傳輸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堅持科學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出版生產力,切實提高北語社數字出版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擴大發展規模和效益,實現傳統出版業態向數字出版的轉型升級,增強北語社的核心競爭力,使數字出版成為“十二五”期間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助力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十二五”期間,北語社將充分發揮國際漢語教育、文化國際傳播的專業出版和外向型出版特色優勢,堅持走特色化、專業化、精品化數字出版發展之路。主要戰略任務包括:完成存量出版資源的數字化整理和加工;以電子商務為基礎搭建網絡出版平臺、資源集成服務平臺和移動出版平臺;構建以語言教育類產品和外向型文化產品為主要方向并且種類齊全的數字出版產品體系;以國際市場為主體構建數字化的傳播渠道;通過重大項目帶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形成內容的關聯、挖掘、生產、加工、管理、傳播等全產業鏈的數字化。
(二)確立產品和技術布局
在數字出版戰略規劃的框架下,北語社立足于中長期的戰略需要,對數字出版產品和相應的技術實現方案進行了整體布局。
在產品布局上,北語社以漢語國際推廣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為根本方向,主要圍繞漢語學習和教學類、外向型文化類等兩方面內容進行特色化、全媒體、品牌化的數字產品開發和數字資源庫(平臺)的建設。其中,北語社具體規劃了移動媒體產品、工具類軟件和數據庫、網絡電子書、多媒體產品、以HSK和MHK為品牌的在線學習與評測系統、MPR出版物和點讀產品、音視頻產品等7條重點產品線。對各條產品線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北語社也規劃了各自相應的開發格局和重點,將中長期布局任務細化到當前,保證建設和開發的節奏性和連貫性。
在技術布局上,北語社堅持商業合作與自主開發相結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技術路線: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手段,將自身的內容優勢與技術服務商的技術優勢進行對接;另一方面,對于數字出版產品和服務體系的核心技術,則通過一次性買斷、前期注資開發等多種形式獲得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從而把握數字出版時代的主動權。
(三)建立組織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
為保障數字出版業務的順利開展,北語社成立了數字出版中心,作為數字出版發展戰略的主要執行部門,在其他事業部配合下開展工作。對數字出版中心實行目標管理,從運營機制、財務核算和績效考核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制度,通過科學的激勵與約束,調動數字出版中心策劃、執行選題與產品營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數字出版業務向前有序推進。
數字出版本質上仍是出版工作,規范的流程和嚴格的質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線。為此,北語社建立了從選題申報、人員組配、合同管理到編輯審校和文件歸檔的整套數字出版工作流程,并分門別類針對不同載體形式的數字出版物制定了相應的質量管理辦法,實行周期性質量檢查和質量管理責任制度。流程體系和質量管理辦法在數字出版業務運行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落實數字出版重點項目與產品
制定數字出版戰略規劃之后,北語社圍繞重點項目與產品,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數字出版各條產品線。目前,以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移動出版平臺和MPR語言讀物等為代表的重點項目和產品正在有序推進,進展順利。
1. 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
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是北語社數字出版戰略中最重要的集成性綜合項目,主要面向世界各地的漢語教師、學習者以及中華文化愛好者提供不同種類和性質的資源服務。平臺匯聚了海量優秀國際漢語教育數字資源與中華文化數字資源,以北語社自主品牌的產品和資源為主,同時鼓勵用戶上傳資源進行收費或免費的共享,實現了教育出版的內容體系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
遵循數字出版的商業邏輯,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提供“免費+收費+增值服務”的訪問模式,對資源進行不同層級的定義并設計不同的技術實現手段,從而既滿足大型數字出版項目盈利的需要以及目標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文化服務的公共性,實現長期的穩定發展。
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項目的策劃和執行體現了北語社對教育出版數字化的最新理念,即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教育出版從單本教材出版向教學系統構建、從內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務商、從實物銷售向網絡下載流通、從內容核心向用戶核心的四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和業務流程的再造,可以打造一套適合社情和市場的清晰的商業模式,逐步推進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升級。
2. 移動出版平臺及產品
緊跟移動互聯網的最新發展趨勢,北語社面向海外讀者打造了以傳播漢語與中華文化為核心內容的一站式全媒體移動出版平臺。平臺集成了產品內容在線預覽、音視頻點播、分類檢索、精品推送、產品導購、信息和本地書架管理等功能,為使用移動終端的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漢語學習和中華文化體驗服務。
同時,與平臺配套的移動媒體出版物也相繼研發。北語社把移動媒體產品線按照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了細化,尤其針對適合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閱讀的多媒體出版物和有聲電子書等細分類別進行了精心設計和重點開發,推出了多個以多媒體為展現形式,可以實現文本閱讀、動畫演示、發聲朗讀、視頻播放、錄音回放、交互練習、學習游戲等功能的獨立產品或應用。
3. MPR語言讀物
MPR出版物是北語社數字出版七大產品線之一。2013年,北語社啟動了MPR出版業務試點,與深圳天朗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確定合作意向,研發“中文小書架”項目。
“中文小書架”是一套專為海外兒童設計的漢語分級閱讀繪本。北語社還將針對適合的國際漢語教材產品進行MPR版本開發,盡快形成MPR出版物的產品線規模。
“中文小書架”MPR版的推出豐富了北語社漢語語言學習出版物的載體形式,通過這套試點MPR出版物的運作,北語社充分發揮外向型出版優勢,與數字出版技術成果實現了創新融合,開辟了利用“中國智造”的國際標準推廣中華文化的全新的出版格局。
未來計劃及趨勢研判
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以及移動出版平臺作為成本投入高、技術構建復雜、研發周期較長的大項目,經過2013年以來的建設,一期研發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具備了對外開放的條件。因項目主要面向國際漢語教育專業領域,北語社在立項之初就組織營銷與發行人員對項目開發應用前景做了針對性調研,摸清了平臺上線之后的目標市場需求特點。
在研發中,北語社也突破閉門造車的窠臼,利用教材推廣、教學年會、數字出版研討會等多種渠道,介紹展示內測版、未上載至服務器的本地版等多個版本的平臺系統,積極吸收與會人員尤其是漢語教師和漢語學習者的反饋意見,進一步完善平臺的功能設計。預計2014年底,全球漢語教學和文化資源平臺一期和移動出版平臺一期將正式上線,分別登陸國際互聯網和蘋果在線商店。首批21種MPR語言讀物已經在2014年深圳文博會正式展出,并已在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亮相。
產品制造技術的日新月異對全球制造企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產品個性化需求高、交付周期短、質量要求嚴格以及綠色制造標準不斷升級,使得制造企業更加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優化。如何通過建設端對端的平臺,有效提升多方協同、決策評估以及并行工作的效率是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2013年11月6~8日,2013年ESI中國用戶峰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以“面向‘十二五’的虛擬科技――集成、協同、體驗”為主題,ESI集團首席運營官Christopher St. John、ESI集團副總裁Vincent Chaillou攜眾多ESI集團高層及ESI中國合作伙伴,共同向到會嘉賓展示了ESI集團的成長歷程以及ESI在設計制造一體化方面的最新進展。本次峰會正值ESI集團成立40周年,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名企業代表、專家學者、ESI集團高層領導以及ESI中國全體員工參加了本次大會。
ESI在虛擬仿真領域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包括虛擬制造、VPS虛擬性能、全頻振動噪聲、CFD分析以及多物理場等一系列解決方案。近年推出的IC.IDO項目通過在各個學科和部門之間建立協同決策平臺,解決了從加工工藝流程到裝配的一系列問題。完成了多人或多小組的海量設計模型數據的整合,以1:1真實尺寸在立體的虛擬環境中進行展示,實現了基于超大規模完整虛擬樣機模型的無障礙多方協調、分析和決策等過程。采用先進的數據處理、輕量化引擎及沉浸式的交互體驗環境,在交流過程中給參與者帶來真實、全面的感知效果,從而快速、準確且全面地理解團隊中其他人的表達意圖及現場具體情況,有效提升了人員認知與溝通效率。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中國企業對虛擬技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中國企業在投入虛擬現實、數字化工廠方面已經慢慢轉向現實。越來越多的國內制造企業已經開始從單純的借助仿真軟件完成工程問題,過渡到整合CAE技術和可視化平臺,建立沉浸式的數字化樣機乃至整個數字化工廠。會上,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益小蘇和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工藝研究所耿朝勇副所長,向與會來賓介紹了虛擬技術在航空材料研究方面的應用以及面向數字化制造的工藝仿真實踐經驗。
“虛擬制造產品進入中國的頭幾年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在硬件投資上花費巨大,而收效并不明顯。ESI希望通過我們現有的,迎合‘十二五’規劃的虛擬制造軟件,包括我們在兩年前收購的VR虛擬現實產品,真正地幫助中國制造企業完成數字化工廠的數字化轉型,減少不必要的投資,真正實現數字化工廠的建設?!盓SI中國總經理崔志敏對記者說。
產業融合程度將進一步加深
數字出版主要是運用最新的數字及信息網絡技術,將傳統內容及原創內容以新的形態呈現。首先,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數字出版正以強大的力量消解著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消解著傳統出版業按介質分割的界限。其內涵不斷豐富,其產品不斷創新,其技術不斷進步。依托互聯網平臺,以內容價值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對圖文、音頻、視頻等出版內容和出版形式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地開發和利用,數字出版日益突出的表現為“全媒體化”,“一次制作、多元”逐漸成為主流。傳統出版單位、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和渠道運營商借助數字出版這一紐帶,相互之間的聯系及合作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數字出版的外延不斷擴大,并逐步向其他行業拓展。隨著“三網融合”(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的進程加速,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進一步大膽預言,出版業在實現多種媒體形式之間整合的同時,它與廣播電視業、影視業、娛樂業、IT等產業之間的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通過不同行業的融合,有效地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不遠的將來,出版作為獨立的產業將會融入傳媒業和其他內容產業中去,“大出版”將成為現實。
內容加工將更加專業化、人性化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升級,人們對閱讀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數字內容加工更加專業化。近兩年,跨平臺閱讀技術、結構化版式技術、內容結構加工技術等數字內容加工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數字閱讀終端產品不斷升級,帶動新型閱讀方式不斷涌現。
對于電子書而言,經過了2010年的井噴式發展和2011年的平穩發展,一是其移動閱讀功能將進一步得到加強,使讀者能夠做到隨時、隨地、隨心地閱讀;二是多媒體技術將有新的突破。新問世的彩色電紙書顯示屏將和多媒體技術有效結合,帶給我們圖文聲像并茂的全新閱讀體驗。
平臺建設成關鍵
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蓬勃發展,數字發行作為數字出版產業與用戶連接的關鍵環節,受到業界廣泛重視,逐漸成為數字出版行業發展的新重點。不僅傳統出版企業紛紛進行數字內容投送平臺建設,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吸引了大型電信運營商、文學創作單位、技術服務企業、互聯網門戶和大型電子商務提供商加入數字內容投送平臺建設隊伍,在數字內容集聚、商業模式、內容審核與版權保護、收益結算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并對平臺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規劃部署。目前,已形成了五種數字內容投送平臺的基本模式。未來,平臺建設仍將是數字出版的重要發展方向。
云出版成為傳統出版企業向數字出版轉型的必然選擇
積極推動傳統出版企業向數字出版轉型已成為中國出版業當下的核心任務之一。云出版的實施,構建了具備動態出版、知識服務等核心業務處理能力的“云出版與云數圖平臺”,進而合理優化產業鏈各方的利益分配模式,促進產業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和循環,為我國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現代化進程,提升行業整體效率與服務水平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云出版還可以有效提高出版單位的數字內容生產能力,推動其標準化、規?;纳a與經營,提高內容重用度,節約數字出版生產成本,提升出版物價值,進而優化產業鏈各方利益,為提高行業整體效率與服務水平、提升出版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
在用戶端,云出版不需要用戶去購買、安裝硬件與軟件,與一家一套的復合出版系統相比,它可以做到軟件的快速裝備(稱為“快速供應”),快速更新,快速升級。用戶也無需關心計算資源、存儲空間或帶寬等問題,極大降低了用戶使用系統的成本。
云出版平臺集成了優先出版系統、集約化排版印刷系統、知識挖掘和知識管理系統、多渠道系統等,可大幅降低出版成本,節約出版資源,最大程度拓展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實現綠色出版、低碳出版、科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