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公共藝術建筑

      公共藝術建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共藝術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公共藝術建筑

      公共藝術建筑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藝術化,公共藝術,城市建筑,建筑形態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態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表達主要是把建筑形態的藝術表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去尋求公共藝術與建筑形態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則,并探究公共藝術如何使其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通過建筑形態的藝術化表達出來,從而使公眾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 

      1.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 

       

       

      建筑藝術不僅是諸多藝術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而且有實際的物化功能,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思潮在建筑藝術創作中也有多方面的體現,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質功能和藝術表現力,成為新時代有力的注腳,并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極地影響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完善著公共藝術的審美意義。 

      1.3 百分比藝術建筑 

      在公共藝術融入城市建筑空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歐美國家已有相當長時間的成熟運作,在發展公共藝術的宏觀規劃機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藝術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涵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作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建設新建筑的時候,從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用作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這種作法好處在于,依靠長期立法和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使公共藝術的建設實施資金有了非常穩定的保證,從而使得城市公共藝術順利健康的發展。 

      法國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國的公共藝術就是在“百分比藝術計劃”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動下逐步走向興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裝飾的磚石低層建筑發展至國際風格的玻璃、鋼結構的高層建筑,建筑往上發展的同時建筑間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藝術計劃”的援助下,在州、市、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得以產生,創造出美國現代城市新景觀。美國各大城市里費城最早將“百分比藝術計劃”法律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里,由國家藝術基金會配合國家綜合服務部開展公共藝術推廣工作,在政府建設工程預算中撥出低額百份比用作公共藝術基金,通常是建筑預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般成長。 

      “百分比藝術建筑”可以說明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和發展在具體推廣實施過程中,是與建筑密切相連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預算,通過政策和法律來保障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藝術化的建筑形態選擇 

      2.1 純幾何體 

      公共藝術建筑范文第2篇

      1建筑化的公共藝術

      在“建筑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藝術應當從建筑和公共藝術的關系出發探求建筑空間與公共藝術的融合,關注公共藝術如何以建筑空間作為載體,表達其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對此,可以從兩個層次闡述“建筑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的概念和內涵.第一個層次是建筑的城市公共藝術.即某一建筑(主要指具有明顯公共藝術特征的公共地標建筑)本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凝聚著城市的歷史文脈,承載著城市的集體記憶而成為該城居民公認的美學符號和情感標識.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環境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標建筑,如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海世博中國館、新先鋒主義風格的巴塞羅那當代美術館[1]等等,更是以一種典型的公共藝術面貌展現在城市地域環境之中,成為所在城市值得驕傲的閃亮而飽滿的文化精神符號,如圖1所示.圖1地標式的“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Fig.1Landmarkarchitecturalurbanpublicart第二個層次是“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即城市公共藝術與建筑空間的融合,不僅在空間形態與之協調,也包括公共藝術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從整體到細部元素,有機而統一地融入到建筑空間之中,給公眾創造一個具有藝術性并富含人文價值的城市空間環境.城市公共建筑空間不僅僅是由建筑物構成的物質空間,同時也是公眾工作與生活的社會、精神空間.換句話說,城市公共建筑空間還是公眾精神與文化的載體空間[1].上述建筑與“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前者從城市整體著眼,把建筑單體作為城市中的公共藝術來分析;后者則全面系統地綜合城市空間環境和建筑內外環境中的各種構成要素,進行更為細化而有機地分析,如圖2所示.圖2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Fig.2ImperialWarMuseum,U.K.

      2公共建筑的形態類型

      公共建筑以及整體形態呈現在城市空間環境之中,并直接給周圍的公眾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從而營造出具有精神化的城市公共空間.知覺心理學告訴我們,“知覺的原始材料不是元素,而是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形式.”當人們觀賞建筑時,往往依靠直覺的視覺組織活動,直接完成對建筑整體形態的感知[2].一般來說,公共建筑的整體形態可以分為幾何體、雕塑體、象征體3種類型.

      2.1幾何體

      幾何形體是建筑表達藝術常用的方式之一,這類建筑空間大多經過既定的數學法則運算、推敲而得之.幾何形體形式多樣,主要有正方形、圓形、扇形、三角形等.建筑的空間形態通常由幾何形體經過不斷重復、連接、錯位疊加而成.純粹的幾何體構建則具有很強的規則性,強調突出純粹主義的形態效果[1].即在整個過程中強調整體,主張表現材料的自身特質,如圖3、圖4所示.

      2.2雕塑體

      雕塑對形體的體積組合有明確的要求,塊面形態是雕塑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光影對于形體的表現尤為重要.對經過組合后的形體進行加或減的處理,采用切角、鏤空等設計手法可以增強建筑形態的視覺沖擊力.

      2.3象征體

      公共建筑的形態大都象征著某種文化或精神,并試圖通過這種隱喻觸發民眾的思考.哲學家黑格爾曾將象征藝術分類為藝術的初始階段,設計師通常也會通過象征體的設計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形態意義

      3.1標識符號

      現代城市除了作為服務于地區或國際間商業、貿易、產業的集中地之外,業已成為信息傳遞、科技發明、文化娛樂、知識教育、公共藝術文化交流、旅游觀光及民俗世情的滋生傳承等多姿多彩、光怪陸離的人間大舞臺.城市公眾在長久歲月中積累下來的共同經驗和交流所達成的共識與城市的興起及滄桑緊密相聯.這種聯接從最細微的部分不斷延伸和發展著一座城市本身固有的文化精神,并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延續傳承.同時,城市特有的文化氣質能夠迅速地感染外來人群,并會成為初來者對這座城市情感記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作為城市的標識符號,豐富多樣的立面造型結合附著在城市環境中的各類公共藝術裝置,將會比一般的公共建筑更為直接地展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如圖5所示的城市標識符號,營造了向上運動的微妙的身體和精神感受的變化[2].

      3.2城市印象

      公共藝術從功能角度而言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直接體現了城市文化和現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與一些純粹的藝術相比,公共藝術的特性決定了其文化表現的強烈性.公共藝術承載的不僅僅是個體,還有更多社會的、文化的以及政治上的功能.藝術取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亦如海德格爾所言,現代美學的起源和形成并非直接來源于對藝術的沉思,而是取決于人的生存狀態[3].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公共藝術就是突出充滿美感的城市印象,讓公眾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樂趣,同時使城市成為公眾的詩意棲居場所.

      3.3文化精神

      文化代表著城市的靈魂和內涵,是一座城市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象征著城市的品格.城市既是人們生存的方式,也為文化的產生和發源提供了場所.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最客觀的寫照,由于其每一細節都反映著所處時代的社會面貌、生活方式、等文化問題,使得城市逐漸成為當代公眾觀察世界和展現自身的舞臺.一座城市是否包含著充滿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的公共空間,以及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藝術,已經成為衡量整個城市是否蘊含文化藝術品位的重要指標.“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城市標識,充分反映并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印象和精神文化.“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通過公共藝術和城市建筑空間的融合,通過公眾對建筑空間的體驗和互動,使人們時刻都在感受著一種獨特的文化情懷和審美情趣.

      4形態構建

      4.1基本形的構成

      現代藝術設計通常呈現出簡潔、幾何形、象征意義的抽象或是具象的形式.而以抽象的點、線、面、體等幾何圖案的組合作為造型的基本元素來塑造形體,使得流暢與簡潔成為公共藝術造型的主要特色.任何藝術造型形式都是由點、線、面在不同的視覺角度運動、變化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其表現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區別.如點以其所處的位置為主,線以其方向、尺度為主,而面則以其所有的面積為主.在藝術造型設計中,它們各自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和魅力.可見,每一個建筑元素不僅有其結構功能意義,還有因元素組織結構的傾向性傳達出超越其實用功能的精神意義[4].4.1.1點點的分散、密集運動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構成相對的線和面,處于不同位置的兩個點在同一空間或不同空間內都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定數量的點會產生聚合的趨勢,人的視覺會主動將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點串聯起來,形成線與面的輪廓.在空間中,這些點獨立而又聚合地進行著不同的交織與組合,從而會產生有節奏、有韻律、有意義的形式和意境,如圖6所示.圖6點的符號圖像Fig.6Symbolimagesofpoints4.1.2線線是點的運動軌跡,由點與點的連接,以及面的邊界、交叉等所形成的.線在幾何學中無粗細之別,但過長或過短地增加線的寬度,線就會變成面或點.在藝術造型設計中,線則被賦予了寬窄、長短、直曲等屬性.線的聚合、分散等有規則的運動,可以合成面,也可以排成有節奏、有韻律、有秩序的藝術形態,如圖7所示.圖7線的符號形象Fig.7Symbolimagesoflines4.1.3面簡單來說面就是線的封閉狀態.在幾何學中,面則是由線的運動軌跡或自身加寬,以及點的擴展等產生的.面的形式變換多,較之點、線更能體現出情感特性.在面的情感表現中,幾何形的面具有規則、平穩、較為理性的體驗;自然形體的面給人以厚實、生動的體驗;有機形體的面給人以柔和、自然、抽象的體驗;偶然形的面給人以自由、活潑、富有哲理的體驗.4.1.4體體是由面圍合而成的.體的造型方式主要有具象和抽象兩種.具象的形體是對自然事物的模仿或變形,這種情感體驗通常與被模仿的對象密切相關.例如古代的藝術表現幾乎都是對自然事物直接或間接的模仿,而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即在于將簡潔的、抽象的、幾何的形式作為時代的美學符號.隨著現代設計風的盛行,抽象的設計元素也逐漸盛行開來.這些自由、隨性、流暢而又灑脫的抽象元素伴隨著現代工業技術及新型材料的出現而變為可能.抽象的符號形式不僅可以體現自然的簡潔、生態、有機,還會給人以親切而聯想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圖8所示.

      4.2基本形的變化構成

      點、線、面、體作為公共藝術基本造型元素,以形、色、質、光的綜合表達,構成了絢麗多彩的現代公共藝術.4.2.1形形即造型,是空間構成的最基本要素,光與色都要依附于形態才能使建筑更具有表現力.建筑空間的綜合表現是由功能、技術和藝術組合完成的,功能是目的,技術是手段,形態則是表現形式.建筑空間是由形態展現的,人們也是通過建筑的造型來認識建筑空間的審美和內涵.如新建的澳大利亞約翰醫學科學研究院(見圖9)為低層研究實驗室設施,建筑如同多米諾骨牌,豐富了建筑的空間層次,提高了建筑的美感.圖8抽象的符號形象Fig.8Abstractsymbolimages圖9澳大利亞約翰醫學科學研究院Fig.9AustralianJohnMedicalSciencesAcademy建筑的形以點、線、面、體基本形式出現,并在建筑造型中發揮各自的“表情”,進而表達性格和情感.建筑造型的時尚、前衛、有個性不僅有較強的吸引力,還能夠激起人們對生活和對美的情感享受.4.2.2色空間中的色彩包括物體本身的原有色彩以及人為的裝飾色彩.色彩是建筑環境中重要的視覺要素,它同和其他視覺元素如形、光等一起傳達建筑環境的信息.色彩具有獨特的性狀,依附于其他要素存在,又與之緊密相聯.相對于其他視覺要素,色彩往往給人非常鮮明而直觀的視覺印象,它可以快速地創建情感和烘托氣氛,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可以說,色彩是建筑空間環境中最實際、最直接有效的一種藝術裝飾要素.其實,色彩本身并沒有美丑之分,每一種顏色都有自身獨特的美,正如繪畫時人們需要搭配色彩一樣,城市環境色彩也一樣需要適應環境,總體調配,而總體調配就是城市主體色調確定的過程[5].建筑空間色彩的設計,主要考慮色彩與材質的效應以及色彩在建筑空間中的使用面積.材料的質感肌理豐富了色彩的表現力.不同的材料反映出不同的色質.色質可分為反光、平光、啞光、透光等多種類型.例如由內墻漆、陶瓷和玻璃所制作的建筑裝飾材料,前者規整、亞光澤,給人以沉著、溫和、平靜的感覺,而后者在陽光下則耀眼刺目,如圖10所示.同樣,色彩本身的冷暖、輕重、軟硬等屬性也可以調節材料自身的視覺感觸.所以,如果能夠將色彩妥當地運用,可以帶給人們不同的空間感受,從而達到對空間藝術化設計的目的.圖10不同建筑裝飾材料Fig.10Variousbuildingdecorativematerials4.2.3質這里的“質”,主要指的是建筑裝飾材料的質感和肌理.自然界中的任何物體的表面都具有特殊構造且形成其表面特征,稱之為肌理和質感.建筑空間形態是由各種不同肌理和質感的材料組成的,如果說空間的造型首先引人注目,而后色彩進一步給以刺激,材料的肌理和質感則進一步加強空間的視覺效果,豐富了公眾對空間的情感體驗以及公眾對空間中材質的審美感受.在城市空間中,各種建筑或是精致,或是粗糙,或是繁雜,或是簡潔,或是時尚,或是永恒,或是堅固、宏大,或是親切、溫馨,或是富麗、高貴,這些特征都可以通過其表面材質傳達給公眾.建筑空間中各種材質的質感和肌理,不僅來自于視覺上,還來自于觸覺給公眾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審美體驗.“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更離不開材料的藝術表達.材質不僅是媒介和承載物、固著物,更重要的還在于材料自身被使用,并將其物理性質進行審美開發設計.不同的民族因為地域、環境等方面的原因皆有不同的偏好.材料的多樣化多元化是社會審美形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審美多樣化多元化的物質基礎,不可能使用一成不變的材料,也不可能有一種材料永遠都能達到最好審美效果的材質表現力.材質的多樣化是空間環境的客觀要求,特別是在當代城市空間環境中,高樓大廈構成現代城市空間的筋骨,傳統的材料諸如銅材、石材、木材等都會受到較大的局限,研究和運用各種各樣的材料營造時代性的審美空間環境是公共藝術價值實現的物質保證.一些建筑的外墻采用兩種木材的組合,提高了建筑外墻的質感,為我們研究多種材料在公共建筑藝術中的靈活運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圖11、圖12所示.圖11沭陽博物館方案設計(銅材的使用)Fig.11SchematicdesignofShuyangMuseum(usingofcopper)圖12塞維利亞世博會日本館(木材的使用)Fig.12JapanPavilioninSevilleExpo(usingofwood)因此,對于“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表達,除了要充分挖掘傳統材料的新的藝術表達語言,還要靈活智慧地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從而達到塑造更具藝術魅力和情感體驗的城市公共空間.

      5結語

      公共藝術建筑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技術;測量放線;難點;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building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alysis,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measuring unreeling analysis and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analysis the key part of three aspects,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round the special-shaped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center through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above a further promote the whole building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that play the vit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public buildings; Alien curtain wal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asuring unreeling; Difficulties;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異形建筑幕墻依托于傳統意義上的平面幕墻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與完善,這種特殊構造的建筑幕墻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工程實踐當中。何謂異形建筑幕墻呢?從理論來說,這種建筑幕墻的特殊性以幕墻表面所呈現出的差異性曲面特征來體現,在這種曲面幕墻的構造之下形成一種特殊的空間建筑效果,這也正是異形建筑目前具備突出藝術表現能力與感染能力的根源所在。好比天津市博物館中的“天鵝”仿生建筑,好比北京市天文館新館址所在的雙曲面中空型建筑,都是在異形建筑幕墻的作用之下成為了整個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相關工作人員也必須明確一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在充分肯定建筑異形幕墻工程建設價值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這種新型幕墻工程施工同傳統意義上的平面幕墻工程施工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性,施工難度更大,施工技術更為復雜,需要對其做概括與歸納。

      一、大型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技術難點分析

      首先,建筑異形幕墻表面形態的特殊性直接導致了幕墻材料構件的特殊性。現階段大部分幕墻型材會以一定程度的彎曲形狀存在,面材所必須的曲面彎曲特性使得有關幕墻施工構件的制作及加工難度顯著提升。與此同時,為確保構件彎曲形狀的穩定性與質量性,此類構件的儲存及運輸要求也比較高;其次,建筑異形幕墻空間造型的特殊性直接導致了整個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難度的大幅提升。以鋼結構網架為主的空間結構形式對于工程施工構件的體積、質量以及形狀指標均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不僅如此,有關這部分大體積、大重量構件的安裝施工處理也存在顯著的制約性,工程變動性大;再次,整個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放線難度比較大。造成這一問題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建筑立面形狀并非普通意義上的平面規則性,而是異形形狀,且這種異形形狀多以曲面,甚至是雙曲面的形式呈現,有關施工定點放線作業的執行難度比較大,定位處理需要在三維空間當中進行,最后,建筑異形幕墻,特別是球形面異形幕墻的節點處理難度較大。這類型形狀幕墻不但有著一定程度的平面誤差,同時也有著相當大的三維空間誤差,節點應當如何針對三維空間誤差進行調整是整個工程施工的關鍵所在。

      二、大型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測量放線分析

      由于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對于安裝精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針對異形區特別是球形工程進行施工作業的過程當中必須以如下的測量放線方式來確保整個施工作業的精度。

      (一)立體三維法測量放線分析。為確保整個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測量放線精度的有效性,現場施工作業人員給應當在對工程軸線精確性進行復核的基礎之上,借由幕墻公差設置相應的參照基準軸線,在對軸線精度復核無誤的基礎之上將其確定為輔助基準軸線,從而提高測量方向的準確性。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在于:考慮到基準點以及基準線位差對計量參數造成的誤差影響,現場作業環節應當選用全站儀裝置對基準線以及基準點之間的幾何關系進行復核測量,確定相互之間的幾何尺寸,以點線間幾何精度的提升來實現整個測量放線精度的提升。

      (二)弦高法尺寸定位測量放線分析。這種測量放線方式多適用于異形建筑幕墻圓弧形部門的尺寸定位。現場作業人員應當利用全站儀裝置對立面幕墻左右兩端的控制線予以確定,利用經緯儀裝置,在操作室內放出平面控制網基準線所在位置的基礎之上對異形建筑幕墻的進出位予以確定。

      三、大型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工程關鍵部分施工分析

      在放線測量基礎之上,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應當著重關注對特殊結構部分的處理,在施工過程當中著重營造異形幕墻的結構特征,尤其是針對樹葉狀坡屋面以及陶土板幕墻施工,施工過程中應當著重關注以下幾點問題。

      (一)樹葉狀坡屋面施工分析。對于呈現樹葉形狀的坡屋面采光頂幕墻施工而言,應采取的施工方式如下所示:首先,選用全隱框幕墻系統,將該系統固定在屋面施工底部主體的鋼結構當中;其次,在側向主體鋼結構施工當中以軸線的分散式布置凸顯樹葉根莖的設計思想。屋面采光頂側面玻璃插入位置應當事先與軸線固定U槽相連接,選取一定厚度的鋁塑板對連接部分進行外包裝。在此基礎之上,屋面采光頂底端應當選用不銹鋼材質螺絲進行固定操作,實現屋面采光頂主體鋼結構與此部分鋁合金龍骨的固定性連接。

      (二)陶土板幕墻施工分析。對于涉及到陶土板幕墻施工的建筑異形幕墻工程而言,施工過程當中應當始終確保整個幕墻系統的開放式,以此最大限度的緩解應用密封膠而帶來的化學污染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在于:由于陶土板幕墻施工橫縫位置上下兩片相鄰的面板當中均有著一定的棱角角度,確保以上棱角角度在建設施工中的充分咬合能夠避免雨水沖刷并流進異形幕墻內部。與此同時,在整個陶土板幕墻施工當中,為使得平板面材在于球形異形結構固定的過程當中更加的平整與順滑,視覺上更加合理,應當在上下相鄰面板中增設一道豎向延伸的間隔條性裝置,一方面能夠緩沖視覺沖突,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開放式建筑異形幕墻系統中的橫向縫隙直接暴露在室外環境當中,從而優化異形幕墻工程整體施工質量。

      四、結束語

      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明確一個方面的問題: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與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日益完善,社會大眾持續增長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對新時期的建筑施工事業提出了更為全面與系統的發展要求。可以說,建筑施工事業的建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的建設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建筑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作用之下,形態特殊、造型多元的異形建筑幕墻以其極強的藝術表現與藝術感染力,受到了各方研究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本文針對大型公共建筑異形幕墻工程施工技術這一中心問題做出了簡要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曲春瓏.蔡鵬程.宋紅等.蘭華國際大廈單元式玻璃幕墻及異形弧體的設計與施工技術. [J].建筑技術.2006.37.(09).656-659.

      [2] 杜志偉.論工程建設質量控制研究—幕墻施工為例. [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1).

      [3] 陳圣華.建筑工程中有框玻璃裝飾幕墻施工工程工藝分析. [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06)

      公共藝術建筑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公共藝術 民主社會 公共性 公共意識 權利意識

      導語

      公共藝術一詞分為兩條脈絡。一條是針對城市公共空間而言:它設置于公共空間之內;以城市雕塑、裝置藝術、公共壁畫、行為藝術、景觀藝術、環境藝術等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作為載體;涉及藝術批評、城市規劃、藝術管理、藝術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生態學等學科;以非特定的社會群體或特定社區內的居民大眾為受眾;向社會公眾開放,通過公共渠道與大眾接觸,并接受其自由參與、討論、批評的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①另外一條是針對素質教育中德、智、體、美、勞中"美"的教育部分而言:它包括文學藝術、音樂藝術、美術藝術、舞蹈藝術、戲曲藝術、戲劇藝術、影視藝術等,目的是普及藝術基本理論,培養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并對藝術作品形成一定的鑒賞與批評能力,使人全面發展。②其中第二條脈絡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

      針對城市公共空間而言的公共藝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式被提出。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使用這個概念。③

      一、公共藝術與公民社會

      迄今為止,公共藝術在世界范圍內仍未形成被公認的統一描述。盡管如此,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公共藝術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公共性與藝術性。公共性限定了公共藝術的范圍,藝術性則決定了公共藝術的性質,兩者之所以可以結合,與民主政治和公民社會有著密切聯系。

      (一)藝術走入社會

      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藝術基本被上流社會與權貴把持,藝術的存在與否對廣大民眾生活內容與方式的影響甚少。文藝復興運動使藝術在部分上擺脫了權貴的桎梏,但同時使藝術走入藝術家的個人世界。大眾之于藝術仍遙不可及。18世紀啟蒙運動之后,藝術品開始具有商品形式。這種文化與市場的結合,使藝術成為一種可供討論的文化,如此藝術開始逐漸走入市民生活。18世紀中葉,藝術批評成為一門專業,批評活動架起藝術家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藝術開始引起公眾更多的關注,此時的藝術與中世紀相較,更具有公共性。

      (二)現代公共藝術產生

      20世紀60年代,西方文化經歷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后現代多元化發展的思想使具有文化多樣性特征的公共藝術有了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德國文學理論界出現"接受美學"流派,使藝術的研究中心,從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轉移到藝術欣賞者。這一流派的思想雖然針對文學藝術界提出,卻與公共藝術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藝術欣賞者的地位不斷提升,廣大藝術理論家達成共識:藝術欣賞不再是被動的審美感受,而是欣賞者對藝術文本創造性的審美活動。④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弧》、林瓔(Maya Ying Lin)的《越戰軍人紀念碑》以及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的《7000棵橡樹》標志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共藝術出現。這幾個作品被公認為現代公共藝術的開端,皆因其引起了公眾廣泛的爭論與參與,涉及由公眾引發的社會問題,并因公眾的干涉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結局:作品《弧》是極簡主義風格的雕塑,作者應約為紐約聯邦政府的公共空間設計,因受到公眾的強烈反對,政府最終只好將其拆除;《越戰軍人紀念碑》的方案,評委雖然認可,但因作品藝術上超前、政治上含蓄,公眾爭論不休,后經藝術家據理力爭和適當妥協,才得以實施; 《7000棵橡樹》是波伊斯為倡導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而提出的一項公共藝術計劃,即廣泛發動市民出資參與,在卡塞爾市區種植7000棵橡樹,并在每棵橡樹旁安放一座1.2米高的玄武巖石柱。是迄今世界最偉大的生態雕塑,它由公共藝術家與市民共同完成,生動的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是活的公共藝術品。

      (三)公共藝術與公民社會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最重要的屬性。公民社會是公共性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公民社會的基礎,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意識形態中才能產生公共藝術。

      公民、公民文化與公民社會三者相互依存。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公民文化,是公民社會的內在精神。公民社會是公民文化的外在形態,只有在公民文化和公民社會之中才會有真正的公民,公民只有在公民社會中才能產生真正的公民文化。⑤

      二、我國民主社會轉型中公共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還處于民主社會轉型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入,信息產業的發展,文化交流變得頻繁且傳播速度驚人。人們對于民權、民主與公共的意識也在持續加深加強。然而民主、民權思想在我國從提出至今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與西方國家相較還非常薄弱。人們的權利意識和公共意識雖然在不斷提升,但長期的封建統治的治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在國民思想中留下烙印。公共藝術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發展會存在一些問題。

      (一)公眾參與性不強

      公眾主動參與公共藝術的意識不強。參與公共藝術應該包括:設計前期的構想規劃階段、設計階段、實施階段及作品與活動落成后的評論階段。目前我國公共藝術中公眾的參與多停留在作品與活動落成后的評論階段,并且參與過程不主動,持續時間較短。至于落成之前的各個階段,公眾基本參與不到,原因有兩方面:一、公眾無機會。二、公眾無意識。

      (二)過于追求數量,忽略公共藝術的質量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城市雕塑,公共環境設施開始出現在各城市中。更有一些城市開展"雕塑",這一現象令人擔憂。⑥

      1、資源浪費嚴重

      大量的雕塑興建,過度強調數量,不考慮雕塑傳達的內在精神,忽略雕塑與城市環境的相容性;模仿跟風現象嚴重,不考慮城市自身的歷史發展脈絡,千城一面,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從長遠來看由于作品質量不高,沒有長久的精神力量支撐,經過數年或數十年被拆除的可能性大,將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2、過于關注形式,忽略公共藝術的本質

      開展"雕塑"是因為對公共藝術有需求。但并不是所有雕塑都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也不局限在雕塑領域。

      目前我國的公共藝術多放在對造型等外在表現形式的研究上,重藝術性,輕公共性,造成對公共藝術理解的偏差。藝術性雖然決定公共藝術的性質,但公共性才是公共藝術的核心精神。公共藝術不是某種具象的藝術形式,也不是一種統一的流派、風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間的藝術能夠在當代文化的意義上與社會公眾發生聯系的一種思想方式,是體現公共空間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一種精神與態度。⑦

      三、我國民主社會轉型中公共藝術發展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針對公眾參與性不強

      1、公共藝術的公眾是公民

      作為公共藝術的公眾應該由人民逐漸過渡轉變為公民。 人民的概念把個人意識淹沒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不能得以體現,差異消失導致真正的共性無從談起。表現在公共藝術中:把公共藝術的公眾理解成了整體而未細分至個人;人民沒有主動參與公共藝術的意識或認為參與與否無關痛癢;如此導致公共藝術的公眾話語缺失,人民與公共藝術之間存在深深的隔閡。而公民的概念,個人只是法權身份的一種轉化,身份的形式盡管單一,但個性卻被保留下來,人們有著強烈的公共意識、權力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公民的存在,是公共藝術得以順利進展的前提。因此由人民轉化為公民,是社會責任意識、民主與權力意識逐步提升的過程,更是公共藝術能夠不脫離其核心本質發展的前提。

      2、公共藝術的產生是藝術家與公民互動的結果。

      公民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公共藝術的構想、設計、實施與評論中。不可否認,公共藝術家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要高于一般公眾。公共藝術比一般藝術更強調公眾意識,公共藝術家應該盡量將個人意志融入到公眾意識中,但不意味著要以犧牲個人創作水平來迎合公眾。以損失一方利益換來的平衡,也會造成問題:作為公共藝術家,不能全面表達對公共世界的理解,委曲求全的結果是喪失了創作激情而使整個公共藝術事業的發展受到影響;作為公眾,公共藝術家有意降低能力以達到平衡,有不對等的意味,會引起公眾的不滿,產生抵抗情緒,難以產生客觀的評價。公共藝術家與公眾之間不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而是平等共享的關系。⑧

      應該承認并允許作品與公眾之間存在落差。公共藝術不同于其他一切藝術形式的最大特征是:它不以作品在物質形態上的完成而終結。即使它伴隨公眾的參與和爭論實施完工,也不代表該作品已經結束。公眾的評論可以一直持續進行。正因為落差存在,溝通、爭論、評判才存在,公共藝術才存在。在這種公眾參與的溝通與評論中,藝術家可以了解公眾的世界,公眾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藝術家想要傳達的內涵。你爭我辯的過程,是公共藝術家與公眾共同成長的過程,也是公共藝術成長的過程。

      3、公眾對公共藝術作品及活動的前期介入

      公眾不能參與公共藝術前期構想規劃設計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城市公共藝術因資金需求大、技術要求高、部門合作多,涉及財政撥款、城市規劃、景觀園林建設等問題,政府干預較多,公眾話語權不能得以全面施展。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建立健全我國關于公共藝術的法律法規。在現有國情下,適當采用國外實行已久的藝術百分比制度。(設立百分之幾,可根據我國不同區域城市的不同發展狀況做出相應合理的規定。另外我國港澳臺地區公共藝術的發展要比內陸地區先進,并設有適合自身地區發展的規定,內陸的深圳隨還未設立明確法律條文,但公共藝術事業發展的較為成功,內陸其他省市皆可作為自身發展的參考。)

      (2)充分利用高速發展的電子網絡信息技術。在作品設計之前,向公眾宣布計劃,并廣泛征集群眾意見,集思廣益,匯總整合。將公共藝術進行過程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以公眾容易接收的形式(電視、廣播、網絡、招貼、海報等)予以傳達并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避免浪費。以國家、城市、地區、社區、小團體等為單位分別設立關于各單位的公共藝術論壇,方便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的溝通交流。

      (3)盡量開發公眾與公共藝術家共同實施完成的作品與活動。波伊斯的《7000棵橡樹》是這類公共藝術作品的典范。公共藝術家可以此作為啟發,帶動公眾參與到整個作品的設計實施中,使整個過程成為一種公共藝術,而不局限于最終的藝術作品。

      (二)針對過于追求數量,忽略公共藝術的質量

      1、豐富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其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并不單純局限于城市雕塑。它可以通過公共壁畫、景觀、裝置、行為藝術等形式來表達,甚至可以融入音樂、視頻、影像等多媒體技術。城市的公共空間多種多樣,根據空間大小的不同,可以設立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包括街道標牌、座椅、垃圾桶、綠化、建筑外立面等公共設施,加以好的設計都可以成為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所以發展公共藝術,完全不用單瞄準雕塑一項,從一些細節入手,反而投資低、見效快。

      2、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獨特內涵

      千城一面的現象,是對公共藝術的誤讀,也是對城市文化的誤讀。每一個城市因歷史背景不同,都擁有各自獨特的文化藝術,公共藝術也應根據城市本身的文化內涵找到適合自身的表達出口。這個出口可能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但卻可以通過這樣一角引發該城市內公眾最廣泛的關注與探討。

      3、以藝術批評搭建橋梁

      藝術批評家的力量不容忽視。當公眾面對層出不窮、風格迥異的藝術作品時,往往不知所措,對公共藝術的解讀不知該從何下手,理解通常也停留在感性層面,很難做出科學、深刻全面的判斷。這時就需要藝術批評家站在理性的立場,根據一定的標準,利用科學的觀點,對藝術作品做出全面的闡述與解讀,幫助公眾有效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作品。藝術批評在引導公眾的同時提高了公眾的藝術鑒賞力。⑨

      結語

      公共藝術并不單純為美化人的生存空間而存在。它以藝術美學的觀念為指導,主旨在引發公眾的思考與討論。公共藝術涉及的不僅是物質實體、空間外殼等可見部分,還包括不可見但對人起作用的社會部分,它是藝術的,更是公共的,是藝術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綜合。⑩所體現的是社會對公共空間民主化進程的需求和對公共權力的重新審視。公眾對公共藝術,不僅要求與表層信息對話,更期待與深層感情對話。要解決公共藝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將這些問題放在當下存在的社會結構中去分析,本文提到的只是問題中的一部分,還有更多關于公共藝術的問題應該被發現和解決。

      注釋:

      ①董雅/雎建環.公共藝術生存和發展的當代背景[J].雕塑,2004(4)第21頁

      ②王增.公共藝術教育[J].美術大觀,2009(01)

      ③孫振華.公共藝術的觀念[J].藝術評論,2009(07)

      ④曾耀農.藝術與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7,第18頁

      ⑤熊易寒.觀念的進化:由人民到公民 [J].書屋,2004(05)

      ⑥張健整理.公共藝術在中國[J].藝術.生活,2005(02)

      ⑦周成璐.公共藝術的邏輯及其社會場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緒論

      ⑧張健整理.公共藝術在中國[J].藝術.生活,2005(02)

      ⑨王美艷.藝術批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6頁

      公共藝術建筑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筑設計嘗試關鍵未來發展

      1.水利工程建筑設計歷史背景及現狀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設計內容主要是用于容納和保護水利設施、設備以及配套設施的水工建筑物,比如各種規模泵站的泵房及其配套的配電房、啟閉機房等。從廣義上講,也包括水利設施周圍的維護、管理用房及管護人員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國以來,我國眾多的水利工程以其各自的功能執行著對水資源的治理、開發和利用的任務。但要做好2l世紀中國水利這件大事,就必須將社會、人與水之間的關系納入水利科學研究之中,提出新的治水戰略,將以前不太為人們所重視或者是限于條件尚無力去重視的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并進行研究、探討和嘗試。

         水利建筑本身作為一門跨專業的學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師擔當設計,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會有大的問題,但不少水利工程師由于缺乏足夠的建筑學知識和藝術訓練,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藝術和美觀的需要,做有建筑藝術化、環境景觀化的水利工程設計力不從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給人們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鋼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藝術創作設計屬建筑學理論范疇,但建筑師往往因缺乏水利專業技術知識和對農村水利工程環境的了解,無法勝任水利建筑的設計。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水利建筑越來越多地開始注意視覺效果,很多水利建筑還與旅游景點相結合,成為旅游景觀的一部分。南京地區有很多老“三邊”水利工程,基本上沒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配置,更無力考慮建筑藝術、生態環境等問題,隨著水利事業的不斷進步.發展與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單位紛紛提出申請,要求進行改造和調整。因此,創造條件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實現“以人為本,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發展戰略,以適應當今社會對水利發展的要求,高質量地進行水利工程建筑設計已勢在必行。

         2.實際工作中的探索與嘗試

         2002年,根據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需要,我院及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找準水利科技與建筑學兩種學科技術的契合點,引進建筑行業的先進技術,成立建筑設計所,將水利工程設計與建筑學相關理論及藝術相結合,把水利工程設計與建筑藝術創作共融于水利建筑一體,先后在南京市六合區紅山窯水利樞紐拆建工程、無錫市泊瀆港水利樞紐工程、南京市雨花區中興橋泵站工程、南京化學工業園雨水泵站工程等水利工程設計及江寧區趙村水庫水利工程景點和浦口區路南水庫“佛手湖”等景觀水利工程設計中,嘗試實施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思想,創造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了文化與技術的交流與跨越,提高了水利建筑的環境價值,增加了設計的科技含量,促進了水利建筑的科技進步。通過幾年來的探索研究以及多項工程的設計實踐,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好評。

      我們認為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的幾個關鍵為:

      (1)總平面設計

         水利建筑總平面設計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體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設施的總平面布局,主體建筑物一般包括閘、壩、泵站等,配套設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綠化、活動場地等。以泵站為例進行總平面設計,泵站樞紐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電房、辦公樓以及職工宿舍、食堂、車庫、鍋爐房、大門傳達室等附屬建筑。過去的總體設計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圖,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環境總體規劃設計的傳統設計模式,這樣缺少了對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對環境的規劃,總圖往往有大片位置無設計內容,對這一大片空白區建設單位對其的使用和建設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無序性。我們調整了過去老的設計模式,詳細規劃和建筑環境設計環節,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邊緣或離城市較遠,常與風景區結合等特點,水利建筑的總平面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區布局合理,內部交通流線簡潔、順暢、有序,建筑物之間聯系方便,減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間的交叉干擾,而且應注重環境設計,考慮設計綠化、休息空間.職工體育運動場地等,豐富整體空間造型。同時各個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種布置方式,各有其優點,具體采用哪一種布置方式,則應因地制宜,根據具體環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強調環境。

      (2)建筑平面設計

         同總平面設計類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設計程序首先是由水工專業、水機專業、電氣專業等提出專業設備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專業和建筑專業共同確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專業主要把握建筑在總圖布置中與交通的關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內部交通關系等方面是否滿足規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時建筑設計人員應積極發揮主動性,考慮建筑空間的有效使用和綜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點,其結構的布局是按水工設計規范,滿足水力條件和機泵設備安裝的要求,在與建筑專業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討,才能相互協調。幾年來,從多項工程的設計中我們體會到,水工結構與建筑藝術的配合過程,是一種磨合和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過程。水工設計不僅為水利建筑藝術化創作設計提供了技術保障,更是為營造新型的景觀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水工與建筑設計巧妙結合,可達到減少投資,優化設計,美化環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樹立創新意識,對設計思想的發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才能創造出一流品質的現代化水利工程。

      (3)建筑造型設計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亚洲尹人香蕉网在线视颅|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456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jjzz亚洲亚洲女人|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国产专区一va亚洲v天堂|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三级高清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xxx|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