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道德教育的本質

      道德教育的本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的本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道德教育的本質

      道德教育的本質范文第1篇

      關鍵詞:KMDD;道德判斷能力發展;本科生導師制;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7-0099-04

      一、引言

      近十多年來,國內高校為了適應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需求,把源于英國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引進本科生教育體系,在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地進行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個性化引導和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方向提建議,強化專業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角色。

      研究表明,除了專業指導之外,導師對培養本科生良好的人格和思想道德水平有著較大的直接影響[1]。導師的一言一行對本科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使本科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導師的思想和行為模式行事。在目前,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本科生數量激增的背景下,本科生導師制不僅旨在建立良好的導學機制,提高學生專業素養,也逐漸成為高校實施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新一代大學生,面對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道德現實以及社會沖突,經常感到困惑和迷惘。他們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更多地灌輸什么是美好的道德品質,卻很少培養他們在面對道德沖突,需要真正解決問題時候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KMDD教學法引入本科生導師的教育模式,探討KMDD教學法對學生道德判斷發展的影響,為導師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另辟蹊徑。

      二、KMDD的理論基礎和內涵

      KMDD全稱為“康斯坦茨兩難討論法”(Konstanz Method of Dilemma Discussion),是由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康斯坦茨大學教授喬治?林德(Georg Lind)利用其開發的道德判斷測試(Moral Judgment Test,簡稱MJT),結合道德兩難困境故事的討論,作為一種干預方法,來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1.道德判斷測試。道德判斷能力已經被證明是道德的核心,是現代社會中最為需要的道德要素[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把道德判斷能力定義為“個體基于內心的道德原則,做出道德決策和判斷,以及能夠根據這些判斷付諸行動的能力”[4]。

      林德基于哈貝馬斯和阿佩爾的哲學觀點、科爾伯格的道德判斷能力的定義、皮亞杰的情感-認知發展理論、雷斯特的道德偏好等級理論以及認知心理學的心理測量方法,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道德行為和發展的雙面理論”(Dual-Aspect Theory of Moral Behaviors and Development),并在此基礎上于1976年采用實驗問卷法編制了用以測量被試道德能力的MJT[5]。

      基于上述理論,林德用實驗問卷法(Experimental Questionnaire,EQ)評估道德的動態結構,將心理實驗設計和心理測量結合,通過記錄被試者如何解決爭議性的道德問題,尤其是那些與他們立場相悖的困難問題的觀點,評估被試者的道德判斷能力。

      MJT不是詢問被試者關于故事中的主人公應該如何去做,而是在已經明確主人公的行為選擇之后,被試者如何從等級量表上對主人公的行為進行判斷,并對每個困境中一系列12個不同立場的論點進行判斷,分別有6個觀點喜歡和6個觀點反對主人公的行為。MJT并不關注被試者對故事主人公的行為對錯實質性的判斷,而是關注被試者對解釋故事主人公行為的不同論點的接受程度(詳見表1)。

      在KMDD教學法中,MJT作為測量工具,分別用于道德兩難困境故事討論之前和之后,所得到的前測和后測測量的結果用作評估KMDD教學法的效果。

      2.道德兩難困境討論。道德兩難困境故事是KMDD教學的重要組成,作為促進道德判斷力發展的干預工具。道德的本質不能分解為單一的反應,而必須放在特定的環境中,例如優秀道德品質中的信任、可靠、真實、公平,不能根據一個人的單一表現或某種行為進行判斷,而必須根據一整套的行為在具體環境中的表現,環境因素影響著決策者做道德決定的能力[6],而道德困境故事中的情節就提供了道德判斷的背景環境。

      促進道德推理能力發展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開展道德兩難困境的小組討論[7]。參與討論的成員圍繞著道德困境問題各抒己見,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KMDD強調營造平等溝通的討論氛圍,即使與對方持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討論雙方依然具備互相傾聽、理解對方意圖的能力。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8],個體成員在聆聽他人不同觀點的時候,也許會產生認知失衡,經過自我調節,把他人比自己更勝一籌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科爾伯格認為,認知失衡是促進道德推理能力發展的內驅力[9]。

      KMDD的小組討論需要小組成員積極參與,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在整個討論中,教師不能干預小組成員的自由討論,需要打造一個思想自由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也不能成為討論的主講人,因為當教師在講話的時候,學生其實在接收教師的觀點,也就是在忙于信息處理,沒有足夠時間進行問題反思。而研究數據表明,教師在KMDD教學過程中談得越少,學生道德能力發展的效果就越好[10]。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已經有研究表明,連續幾次實施道德兩難困境案例討論,有助于道德認知的發展[11,12]。然而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KMDD教學法引進本科生導師課外輔導活動,旨在檢驗在一個學期當中,僅僅實施四次KMDD教學法來干預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發展的有效性。具體研究問題包括:①KMDD教學法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②通過KMDD教學法的干預,學生的認知有哪些變化?

      2.研究對象。被試者為廣東某高校2011級國際商務專業創新班的30名學生,而前后測的有效數據為26份,其中男生有4名,女生有22名。在實驗期間,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9.5歲。

      3.研究步驟。①2012年2月,在林德教授的指導下,編撰簡短的道德兩難困境的故事,主題涵蓋畢業分配選擇、教師評分決定、情感問題以及職場發展的兩難抉擇。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引導人對生活的建構,幫助學習者學會關注、反思、改變生活,提高人對發展美好生活建構的品質和能力[13]。因此,所編寫的主題都與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關。②2012年3月底,進行前測。被試者登陸林德教授的網站,填寫MJT問卷量表。③2012年4月至5月,進行4次干預實驗,每次間隔2周。每次實驗歷時不少于90分鐘,實驗的內容是利用KMDD法討論道德兩難故事,將不同領域的道德兩難故事呈現給被試,完成一系列組織討論、意見表述、觀點采擇、總結評論等標準KMDD步驟。實驗期間,一直與林德教授保持聯系,匯報實驗情況。KMDD教學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導師講述主題故事,利用故事情節的起伏適當地稍作暫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揭曉主人公所做的決定前,讓學生思考之后,邀請幾位學生對案例中的主角所面臨的困境進行簡要評析,如“你覺得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嗎?”“你覺得這個決定對你而言有多難呢?”;導師宣讀主人公所做的決定,并觀察學生的反應。之后,請學生閉上眼睛投票,表示贊成還是反對主人公的決定;將課室分成兩個區域,贊同主人公決定的學生坐在一側,不贊同的學生坐另外一側,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小組,并自由表述見解;小組討論結束后,請正反方的學生在班上輪流表述各自的想法,同時導師在黑板上記錄正反雙方的觀點;接著請學生思考正反兩方觀點,有哪些觀點值得他們欣賞或認同,或者對自己有所啟發或觸動,并在班上分享他們想法;交流結束后,導師請學生再次閉上眼睛,投票表態是否贊同主人公的決定,觀察是否有學生改變初衷;接近課堂討論尾聲,導師邀請學生發表對整個活動的感想,導師也可以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課堂討論結束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活動,作為干預的輔助內容。反思的內容可以包括KMDD討論過程中的任何學習心得,例如討論的主題、討論過程、同學的發言、老師的講話等,以書面報告的形式進行記錄。④2012年6月初,進行后測。被試者再次登陸林德教授的網站,填寫MJT問卷量表。

      4.數據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18.0處理前測和后測的數據,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數據分析,并且參考Hycner的“現象學內容分析法”的框架和步驟[14],分析被測所撰寫的反思報告。

      四、結果與討論

      1.KMDD法提高了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如表2和表3所示,MJT后測得出的道德能力分數,即C分數明顯提高了將近8.56分,p=0.036

      2.KMDD改變了學生的認知。通過討論道德兩難故事和反思學習過程,被試的書面報告反映出以下幾點認知方面的變化。①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絕大多數的誤會都是由失敗的溝通引發的,而學會傾聽是消除溝通障礙的手段之一。88%的被試表示,通過四次的討論活動,他們認識到溝通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尤其感受到傾聽的作用。Stella在她的書面反思報告中寫道:“在與同學討論過程中,我明白了要善于傾聽,要多傾聽別人的意見。”

      KMDD教學法要求構建民主自由的討論環境,每個參與者必須互相尊重,讓發言者充分表達其觀點,然后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不是急于辯駁對方,而是專心地聆聽,充分地收集信息并觀察,同時觀察對方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全面解讀對方的思想。正如Linda的感悟,“感觸頗多,感受到溝通的重要……驚奇地發現傾聽對正確的理解和連貫的表達非常重要”。②學會欣賞他人不同的觀點。85%的被試認為學會欣賞和接納他人不同的觀點。欣賞和接納異見是認知發展中自我調節的過程,使個體完成“平衡―失衡―平衡”的過程,促進認知的發展。KMDD教學法中側重引導參與者在民主溝通的基礎上對不同觀點的理解,甚至贊賞,分享彼此“互有啟發、互有觸動”的觀點,能夠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兼容并蓄,培養廣闊的胸襟。Flora寫道:“學會欣賞接納與自己截然不同,甚至爭鋒相對的觀點,要對事不對人。班上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很多人的觀點真的讓自己的思維增廣了,將來在工作上,自己都不應該固執己見,要廣納善言才能進步提高。”Ray表示:“我學會了欣賞,而不是辯解或者指責他人的對立觀點。其實,我發現正反方都有很精彩的論點,這也引起了我對一些事情的進一步思考。”Echo也有類似的看法:“經過幾次討論,我似乎已經養成了多方面考慮問題的思維模式,覺得自己的思維還是成熟了,學會欣賞對方的觀點是我學習的重要一課。”③感受到同理心的力量。81%的被試認為,感受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同理心,即換位思考,構成情商的一部分,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個人發展、成功的基石。通過充分討論故事的背景、情節和主人公的決定,學生逐漸地體會到主人公的抉擇的兩難,能夠產生移情效應,而在欣賞對立方觀點的討論環節,學生也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David談到:“經過幾次討論,我覺得自己有時候看問題太主觀、太片面。其實,只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尋求多幾個角度,答案就會大不相同了。”Michelle則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總結:“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差異,當我們做決策的時候,應該還要考慮別人的具體情況。”Inez贊揚說:“這種類型的討論能夠幫助我們成為善解人意的人。”④增強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在討論過程中,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Louisa說:“通過小組討論和觀點分享,我對其他交往不多的同學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發現了他們的可愛之處。”班長Alvin評論說:“我們從交談中交換了思想,從辯論中提升了境界,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價值觀,更加珍惜我們的友情。”可見,KMDD的活動促使了學生增進相互了解,有利于他們建構正面的人際關系。⑤展現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被試的報告還反映了一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也表明KMDD可以激發學生的正面態度。例如Joy寫道:“在做困難決定的時候,不要被眼前一時的困難遮蔽,要相信人生有很多機會。”Eva說:“我們遇到什么難題的時候,不要氣餒,要積極地向別人請教、詢問。”Janette表示:“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應該多點理解別人、多點寬以待人,最重要還是要尊重他人。”

      五、結語

      本研究結果表明,KMDD教學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同時促進學生理解傾聽的重要性,學會欣賞別人的觀點,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之間更好地相互了解,有利于提升溝通技能,增強集體凝聚力。

      因此,本科生導師在組織班級活動的時候,可以借鑒KMDD教學法,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相關的兩難決策困境,組織學生討論,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導師的“育人”角色。

      參考文獻:

      [1]馬驍,耿雙燕,董伯力.發揮導師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2012,(1):35-36,73.

      [2]楊韶剛,吳慧紅.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2):55-60.

      [3]吳慧紅.道德研究新視角:道德判斷測驗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4]Kohlberg,L.“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Moral Ideology”in M.L.Hoffman and L.W.Hoffman(eds.)[J].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New York:Russell Sage,1964:381-431.

      [5]Lind,G.“30 Years of the Moral Judgment Test-Support for the Dual-Aspect Theoryof Moral Development”in:C. S. Hutz& L.K.de Souza,eds.,Festschrift for Angela Biaggio.[M].Porto Alegre,Brazil: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EB/OL].http://uni-konstanz.de/ag-moral/pdf/Lind-2013_30_years_moral_judgment_test.pdf 2013.

      [6]Trevino,L.K.,Butterfield,K.D.and McCabe,D.L.The Ethical Context in Organizations:Influences on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1998,8(3):447-476.

      [7]Sclaefli,A.,Rest,J.R.&Thoma,S.J.Does Moral education improve moral judgment?A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using the Defining Issues Tes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5,55(3):319-352.

      [8]Piaget,J.The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T.Brown&K.J.Thampy,Tra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9]Kohlberg,L.Moral Stages and Moralization: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In T.Lickona(Ed.)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Theory,Research,and Social Issues(pp.31-69)[[M].New York:Holt,Rhinehart and Winston.1976.

      [10]Lind,G.Favor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Moral Development-A Multiple Interventions Study with 3,000 Students in a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EB/OL].http://uni-konstanz.de/ag-moral/pdf/Lind-2009_Favorable_learning.pdf 2009.

      [11]Blatt,M.&Kohlberg,L.The Effect of Classroom Moral Discussion upon Children’s Level of Moral Judgment[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75 Vol.4:129-161.

      [12]Lind,G.Can Morality be Taught?Research Findings from Modern Moral Psychology[M].Berlin: Logos-Verlag 2002.

      道德教育的本質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儒家文化中的“忠怒”之道強調人應該以愛人之心、愛人之能去對待他人,視人如己,施愛于人。因而,“忠怒”之道應該是確定教育倫理基本前提的合理選擇。但是,在遵行“忠怒”之道時可能會導致交往中的“寮權”傾向,時此可以通過補充“最小價值介入”的原則加以克服,即通過對話、商談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

          教育倫理是教育理論界非常關注的問題之一。然而,當人們對教育倫理進行深人探討時,都會不可避免的遇到確定教育倫理的基本前提這個問題。因此,筆者擬從儒家文化出發,探討教育倫理的基本前提。

          近期,國內一些知名學者先后撰文探討了教育的倫理特性問題。有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人們形成了一些關于教育活動的共同認識:教育要傳播文明精華,剔除文化糟粕;教師應誨人不倦,教人為善;學校應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適應社會需要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他們對教育基本倫理的預設,并進一步從社會發生學及價值倫理的角度進行探討,認為教育倫理的基本前提是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教育倫理的基本前提應該具有普遍性及永恒性的特點,而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的觀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文化共享與育人成才,其所面向的“人”并不等同于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所有的人”。同時,有學者對教育倫理的基本前提的確認,是通過教育功能的合理性達到的。在這里,以功能的合理性取代現實的合理性,會導致教育從業人員責任心的喪失。為了給教育倫理提供一個合理的前提,必須到歷史及教育生活與各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為此,我們試圖通過對儒家文化的倫理前提“忠恕”之道的探討,從而確認“忠恕”之道是具有現實合理性的教育倫理的前提。

          教育倫理的出現,反映了人們開始重視教育中的倫理關系,并把它作為完善教育活動的重要條件進行研究。教育活動本身從其原初狀態開始,就內在地包含著兩方面的事實:一方面是教育與人的生理成熟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可以稱之為事實性教育活動;另一方面,教育更經常的是與人的精神世界產生聯系,由于精神活動的參與,使教育活動不可避免地打上價值觀的烙印,這就構成了價值性教育活動。而在價值觀中,倫理觀念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使得我們在對教育活動作出價值判斷時,必須以一定的倫理觀念為依托。這樣,教育倫理便進人了我們的理論與實踐視野。同時,教育倫理在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著的發展演變中也是客觀存在著的,并不以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為轉移。由于教育倫理融匯于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因而教育倫理也就是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者與其他人員、受教育者與其他人員發生互動時所遵循的倫理道德規范及準則。

          為了保證教育活動中的倫理關系能夠行之有效,就必須要有一種觀念,這種觀念是教育活動中各種倫理道德規范及準則能夠成立的基礎。我們將之稱為教育倫理的基本前提。

          在先秦時期,很多先哲就強調:“恕而行之,德之則也。”(《左傳·隱公十一年》)這里講的“恕”,就是指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哲們認為,這是一切德行的基本準則。《管子》一書也作過明確表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管子·小間》)“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版法解》)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則把“忠恕”之道作為其“仁學”思想的核心之一,并對此作了明確的解釋:“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從《論語》中對“忠恕”之道的闡發可以看出,“忠恕”既是一個整體,又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忠”作為綜合性的倫理品質,具有多種含義:一是盡心盡力;二是大公無私,《忠經》將忠釋義為“中也,至公無私”;三是忠貞不二,《忠經·天地神明章》強調“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四是堅持正道,忠作為一般品質,要在終極倫理品質和終極行為規范的指引下運作,這就是《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所說的“忠者,中此者也”。恕,即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心撰心,以己量人,考中度衷,設身處地。

          “忠恕”之道,講的是人應該以愛人之心、愛人之能去對待他人,視人如己,施愛于人。“忠恕”之道是達到仁、實施仁的方法和途徑,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就是以己度人。在此,孔子一方面表明仁是他思想體系的核心,另一方面又明確地告訴人們,做到仁德的著手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所以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以承認人心皆同此好惡、且人我之好惡同等重要為前提的。因此,“忠恕”之道既是建立在人類共同情感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人類的尊嚴之上的德性倫理。

          孟子認為,凡屬同類都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本性,否則,人類是無法進行交流的。因而,在教育活動中雖然存在著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經驗水平的差異,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因此,語言等方面的不同并不能阻礙人類情感溝通和交流,文化的不同雖然代表不同價值的取向,但這只是相對的,并不意味著完全不可“公度”(common measure )。實踐的發展是動態的,在這一過程中,多元化與一體化是同時并存的。人類既然能夠結成社會,當然也能夠結成文化共同體,進而能結成“地球村”。正因為如此,才能想別人之所想廣行別人之所愿,將心比心,相互對待。從積極方面說,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方面說,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儒家看來,人們行仁愛,講道德,不僅僅是為了獨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兼濟天下”,要在成人中去成己。因此相比較而言,在這兩者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后世儒家學者對忠恕之道以及忠和恕的關系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作了許多深人的研究。宋代朱熹對此解釋道:“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宋濡認為,“忠恕”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忠恕”二者中,“忠”是前提,沒有“盡己之心”的“忠”,便沒有“推己及人”的“恕”,“恕”由“忠”出,同時也體現出“忠”。朱熹的弟子陳淳對此作了這樣的概括:“大概忠恕只是一物,……蓋存諸中者既忠,發出外來便是恕。……故發出忠的心,便是怒的事;做成恕的事,便是忠的心。”(《北溪字義·忠恕》)顯然,宋儒的這種解釋,既把“忠恕”看作是踐行仁德的兩個不同的遞進層次的要求,同時也強調了作為道德主體之“己”的道德自覺性,認為兩者是一種發于中而形于外的關系。宋儒所說“忠恕只是一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道德動機和道德效果的統一。所以朱熹說:“盡己之心而無隱,所謂忠也,以其出乎內者而言也。”(《論語或問·卷一》)宋濡黎靖德也說:“忠恕兩個離不得,方忠時未見得怒,及至怒時,忠行乎其間。”(《朱子語類·卷六》)總之,在儒家思想中,“忠恕”之道所強調的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由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發揚視人猶己的高度的同情心。這就是宋儒二程所說的:“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河南程氏遣書·卷十一))對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儒家又把它叫作“絮矩之道”。所謂“絮矩之道”,就是以法度、準則度量事物,以自心的感受衡量、理解他人,并以此來要求自己,從而遵循道德規范。這里,“絮矩之道”不僅是一種實現仁德的方法和途徑,同時還包含著這樣一種思想:即要實施這種方法和途徑,道德主體就必須嚴格地要求自己,發揚“反求諸己”的精神,自覺地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關于這一點,濡家的經典《大學》作了如下的論述:“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絮矩之道。”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以同樣的心情讓別人得到,既要從自己想到他人,又要從他人來檢討自己,要通過親身體驗和替代體驗去多方理解他人,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

          “忠恕”之道與自由、平等、博愛一樣,都體現了人人平等的基本精神。“忠恕”之道存在的基礎是人有共同的人性,共同的生理需要和心靈需要,共同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有同等的存在權利。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忠恕”之道是社會成員之間個體交往的最普遍的原則。

          由于教育是以人為目的的事業,而生活在教育領域中的人在事實上存在各種差異(這里所說的差異不是指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平等,更不是缺陷或障礙的代名詞,它僅僅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現象。為此,我們要承認它、接納它、尊重它、利用它,差異可能被認為既是積極的又是消極的),因而參與教育活動的每一個人的心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我們應該本著“忠恕”之道所蘊含的人人平等的基本精神,既要通過親身體驗和替代體驗去多方理解他人,又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教育者應該讓人們明白,學生首先是為了自己、為發展他自身的潛能而學習的,由此來獲得更好的生存意識,內心充滿快樂的陽光,他在與他人及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發展了溝通的能力。通過個人生活與集體生活力量的合作,他為創建一個更人性的、更公正的社會貢獻出了一份力量。顯然,教育者本人應該首先發展這種溝通的能力,不了解存在的樂趣、不了解在不斷變幻的問題情境中傳遞知識的樂趣的教育者是不可能啟發誘導受教育者不斷發展的,更不可能遵行“忠怒”之道去推動教育活動的拓展。

          作為構成教育活動的重要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雖然抱有的教育目標各異,但是在國家或社會教育目的的協調、導引下,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目標方面是能夠達成一致的,即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益于社會并獲得健康發展的人,同時教育者也在其中獲得了不斷的提高。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參與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應該致力于使教育更加貼近真實的生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接受教育是讓人感到愉快的事,為此,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教育者)應該密切關注現代社會(電視、電腦、因特網、動畫片等)來創造一種適合受教育者的恰當的教育環境。由于這種教育情境的存在,因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便具有了存在的依據。

          “忠恕”之道在教育領域中能夠推行,并成為不同個體進行教育交往的基本倫理前提,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最起碼的尊嚴、價值和權利,而且人的學習、生活、需要等各方面都具有根本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我們可以從不同歷史時期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關于人性的假設中得到驗證。這種相似性的存在,使得參與教育活動的每一個體,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對其他個體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切實地實施立人、達人之道。最終保證教育活動的和諧與開放,從而遠離隔離、排斥等不公正的教育現象。

      道德教育的本質范文第3篇

      【關鍵詞】法學專業 本科教育 職業道德教育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62-01

      法學專業本科教育往往是為社會培養從事法律、司法工作或者與法律相關工作的專業性人才,因此畢業生的專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會直接影響其工作的質量以及工作中的公平性。現階段,各個具備法學專業的本科院校都積極的強化自己的專業建設,并不斷的補充優秀的師資,因此法學本科階段的專業化教育往往能夠達到理想水平。而由于本科課程中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幾乎為零,加之司法考試中道德教育比率的不足,整個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體系中對于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工作非常的缺乏。因此,現階段法學專業教育開展的過程中,相關的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的探究,以逐步的提高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比重,進而強化本科階段學生發展職業道德教育。

      一、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對于法學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針對法學本科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進行探析,因此在本節文章首先對其重要性進行簡要的闡述,以充分體現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對于本科法學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必要性,進而促進文章整體分析的有效性。

      法學專業本科教育重在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法學畢業生往往會從事律師、法官、法律顧問或者其他與法律相關的職業,而這些職業的特殊性就表現在與法律的密切聯系,因此畢業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技能來保障相關當事人的權利外,還應當積極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道德素養,進而保持自己的客觀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學專業人才職業觀、道德觀的培養,進而督促法學畢業人才在從事法律工作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公證的來處理法律事務。因此,從從業人員道德素養來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對于法學人才的培養有著顯著的重要性。

      二、法學本科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

      根據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對于法學本科階段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節根據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學法學教育的現狀來對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進行分析。

      1.明確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在法學本科專業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職業教育的實際效果

      現階段法學本科教育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比重還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試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職業道德的比重也相對較低,因此整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在法學本科階段的開展工作幾乎無法獲得相應的教學效果。所以現階段的專業建設過程中,大學要注重法律職業道德在法學本科專業教育中的定位,并引進專業的師資來從事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而通過課程設置、課程時間的保障以及優秀教師的推動,法律職業教育的實際效果才能夠獲得最為有效的提升。

      2.適當提高我國司法考試中法律職業道德的比重,高校與社會共同保障教育的開展

      考試往往是作為對一個人能力考查以及對一個人學習進行約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國司法考試除了是對法學專業學生起一個考查和約束的作用外,還肩負著為國家挑選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擔,因此司法考試不僅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甚至對于整個社會都有著特殊的意義。而在強化學生職業素養以及推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國的司法考試就可以適度的提高法律職業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對學生專業素養做嚴格要求外還應當積極的對學生職業的素養做相應的考察。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專業教育會依據司法考試的實際要求來逐步的進行調整,進而高校與社會進行聯動,共同保障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而考試內容的變化又會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一個良好的督促作用,整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在高校、社會以及學生自己的聯動下將會取得最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3.優化教育教學模式,以教學效率的提升來促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強化

      法學專業本科教育在我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展,但是現實的情況下,不少的學校仍然采用教師機械化灌輸的模式,即讓學生被動的記憶教師講述的一切內容。在這種環境下,即使學校能夠安排入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其教育的開展也只是通過相關條例的灌輸來進行,進而其教學效果始終無法被有效的發揮出來。因此在現階段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專業教師要創新法學專業培養的模式,通過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形式優化教育教學的模式,進而從教學方法方面不斷的提升法學本科教育的效率,以保障在有限的課程教學時間和課程安排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同樣能夠發揮出積極的效果,保障法學專業培養高質量的法務人才。

      三、結束語

      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對于法學專業本科教育階段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顯著的意義,現階段,由于高校教育以及司法考試中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缺乏,整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無法得到顯著的提升。因此法學專業教師要積極的從課程安排、教學方法等方面促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進而保障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質和量,以為現階段高技能、高素質、高品德的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最佳的保障。

      參考文獻:

      道德教育的本質范文第4篇

      一、“三本”大學生就業觀特點

      1. “三本”大學生社會價值觀正逐步弱化

      現在很多“三本”大學生選擇就業單位的時候,以自我為中心,過于重視個人價值,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只考慮到自己的愛好興趣,從而忽略了社會與國家的真正需要,不愿意到祖國需要的地方或偏遠山區中,缺少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淡化,同時對“三本”大學生就業時的社會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高校輔導員要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

      2. 在就業過程中“三本”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較弱

      “三本”大學生因為學歷相比于“一、二本”的學生而言,處于不利位置,所以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難免對“三本”大學生存在一些偏見,甚至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提出一些比較刻薄的條件,雖然沒有明顯的表示,相當于換種方式拒絕“三本”大學生的應聘,連競爭機會都未曾給予“三本”大學生,這讓“三本”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增大了其找工作的難度。

      3. “三本”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較為嚴重

      在入校的時候,“三本”大學生的成績確實比“一、二本”的學生有較大的差距,并且大多數“三本”大學生都是在獨立的院校,這讓“三本”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隨著自卑心理的存在,使得“三本”大學生認為自己不管是學習能力或各方面的素質都比不上“一、二本”的學生,妄自菲薄,沒能正確認識自己,缺乏自信,自我否定,不敢表現自己,最終只能遺憾地失去機會。

      二、加強“三本”大學生就業觀教育的幾點建議

      1. 加強“三本”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端正他們的就業觀

      輔導員要及時對“三本”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端正他們的就業價值觀,價值觀的教育要與時俱進,要肯定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但也教導學生不要有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并且輔導員要及時指導“三本”大學生的就業技巧,使得他們可以熟練運用一些筆試的準備工作與面試的技巧,讓他們在應聘用人單位的時候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筆者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會存在出爾反爾,不講信用的現象,比如毀約、不按時參加工作等。所以,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讓其在工作的時候不僅能發揮其應有的水平還能端正人品。

      2. 加強“三本”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與勇氣

      “三本”大學生很多都生活在條件較為優越的家庭中,平時養尊處優,自然缺乏吃苦耐勞與艱苦奮斗的精神。所以,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懂得如何應對,心理承受能力差。針對這種現狀,輔導員應該加強“三本”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個人心理輔導、心理素質游戲、心理健康講座等,加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區別現實與理想,及時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這樣遇到挫折的時候才能平靜應對,利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現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特別是“三本”大學生。不過只要大學生們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用足夠的信心與勇氣將危機轉化為動力,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在社會中站穩腳跟。

      3. 鞏固“三本”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

      對于“三本”打學生而言,基礎知識的學習比“一、二本”的學生確實存在差距,因此,輔導員在平時的工作中應著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由“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將專業知識掌握好,這樣才能在就業過程中脫穎而出。除此之外,社會實踐也能讓大學生得到相應的鍛煉,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為大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可通過開展大學生的創業大賽,一些推薦大學生到單位、企業參與實習工作,輔導員要給予正確的指導,讓學生能夠在實習過程中吸取經驗、得到鍛煉,傳授一些實用性較強的知識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所以輔導員要認識到實習工作對學生的重要性,將它看做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次歷練,及時發現學生的缺點,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自我完善,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道德教育的本質范文第5篇

      學了一學期的參與式教學之后,了解了導學案,但對于它的作用,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去挖掘和發揮,陳曉燕老師給了我前進的指引。

      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

      以“導學案”來引領學生學習,支撐課堂,讓孩子們變"苦學"為"樂學"。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合理預設有效生成

      導學案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主要包括四個板塊: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課堂活動,課后作業,設計時努力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課脈清晰。

      1、讓學生通過聽磁帶,讀書,思考,查字典,查閱教輔資料完成導學練習等形式初步感知和理解新授課內容,并嘗試解答和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這在我們的課上是很少見的,特別是語篇教學中,老師都預設好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聽錄音回答問題}

      2、課堂活動是學案的主體部分,要努力創設真實的情境,引領學生開展問題研究,合作學習,同時要捕抓即時生成的信息。{活動部分,我們平時一直在實踐,并以創設真實情景為追求,開展pair work, group work,survey等活動,即參與式教學的大動小動。}

      3、課后作業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鞏固新知,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兼顧習題的類型,難度,數量,堅持分層要求。

      案例:牛津小學英語《On the farm A》教學中,預習后設計的環節,

      在新課開始前,唱一首與“farm”有關的兒歌“Bingo”然后通過Daily talk and Free Talk復習曾學過的單詞“early before”并從一般現在時“Does he···?過渡到Did you···?”進行提問,為后面的學習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

      在新授部分,老師設計了“today,last week”兩個topic,引導學生在聽讀課文的基礎上,嘗試提出問題,獎勵制度激發。

      在完成課文問答的基礎上進行課文回顧retell(根據板書)

      通過品讀對話“what did you do?what else did you do ?”進行了“pair work”的拓展操練和展示在有效地指導和合作后,他們展示表演了對話,老師適時地鼓勵和肯定學習,希望這樣能更好地保護學生語言表達的熱情。

      依據重點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what else did you do?在Fun with English 環節,設計了四個難度不同的練習,抓住學生樂于挑戰的個性。

      二、合理使用導學案,堅持原則有效實踐

      1、提前下發導學案,作為一部分家庭作業為第二天的新課學習做充分的準備,堅持及時反饋,讓老師對學生的預習效果有所了解在課堂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有利于指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預習方法。

      2、靈活使用導學案,預設根據生成調整。

      3、及時反思導學案。讓學生動起來————生本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點滴體會

      生本教育作為現代教育思想,所關注和弘揚的理念是: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充分發展人的潛能;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人具有發展的需要,人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生本教育因其高度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全面依靠學生,從而使教育獲得無窮的生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大力推廣“生本教育”的過程中,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本人堅信在英語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開口,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及運用學習素材,進而增強他們的自學能力。為此,本人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漸探索出幾種英語生本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說過: Tell me, I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在多年來的英語教學中, 讓我真切感受到這一點。在英語課堂上如能恰當地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各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課堂教學會變得更豐富、深刻,達到“無聲勝有聲,快樂教學”的效果。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本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點滴體會,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指正。

      一、 互幫互助,共同進————成立英語學習小組

      生本教育體系認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學習的天性,學生基本上是討論者,他們個個喜愛討論,也能夠通過討論深化對知識深度的認識。因此,我們的英語課堂生本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討論的生本化,討論的常規化。只有討論生本化、常規化了,就不必擔心學生的潛能發揮不出來。我劃分小組也是從張芹老師那里學來的,劃分小組的方法和張老師的是一樣的,我想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下面以Word Game環節的教學過程為例:以前,學生們掌握一個單詞靠的是教師的反復帶讀和學生的反復跟讀,帶讀一遍又一遍,跟讀一遍又一遍,直到學生基本會讀為止。然后教師講這個單詞的幾種用法。這樣學生學到的單詞不可能超過老師教的幾種用法,只能是效仿,效果并不理想。現在好了,受益于生本教育,嘗試著將學生分成四人英語學習討論小組,指定一名小組長,在小組長的組織帶領之下進行小組討論學習。而且,經常是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一些與本課詞匯學習有關的資料,例如,某些單詞的常用搭配,某些單詞的特殊運用等。然后,在課堂上,讓每組學生派代表展示和運用這些詞匯。同時,如果小組還存在內部解決不了的問題,也鼓勵將問題展示出來,進行小組之間的互助交流,最后由教師做補充和小結。顯然在這樣的課堂下學習的學生,再也不會覺得英語課堂的枯燥無味了。學生掌握單詞的數量及用法遠遠超過傳統的教學形式。他們在課堂上相互學習、交流、探討、研究,卻沒有任何心理上的束縛與壓力,暢所欲言,滔滔不絕的討論氣氛一浪高過一浪,人人都在參與討論,人人都在把自己的想法及獲得的信息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對于英語的學習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二、我是小小老師———————讓學生扮演教師角色

      生本化教學的特征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天性潛能,學習和思維的本能作用。人天生就有表演的天性。在英語課堂上,將師生的角色進行置換,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在實踐中,就拿課文講解來說吧,我是這樣操作的。讓學生在課前分小組進行課文的自學,提前提煉課文的重難點部分。在課堂上,以加分的形式鼓勵各小組積極參與課文的“教”,最后由教師做補充,做總結。這種做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在課堂上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他們又是熱烈討論,又是請教老師,或上網查相關資料。而且,每當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老師和同學們肯定時,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例如,有一個小組負責講解課文時進行了充分的組員分工,有的負責提問,有的負責解答,有的負責記分,有的負責評價,有的負責動作表演等等,把整個課堂搞得趣味橫生。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求知的“原動力”發揮出來了,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講故事

      講故事是一種原始的但又行之有效的授課方式。對故事的興趣,是人類認識需要的一種精神表現,是使學生“獲得盡可能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情感和認知統一的本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傳統師本體系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很多零碎的知識點,學生們也是很艱難,很無奈地“咽啃”教師已經咀嚼過的東西。這樣的課堂氣氛很沉悶,學生感覺也是比較痛苦的,根本沒有達到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的教學目的,更加體現不出語言的交際性。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嘗試著讓學生編故事和講故事。編故事的要求是盡可能多地利用本課學習過的單詞、詞組、句子等去編寫任意主題、任意情節的故事,然后由各小組派代表將本組的故事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其他小組的同學聽。結果,在課堂上,所有學生通過編故事與講故事的活動,很好地培養了自身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由此可見,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串編成故事,再將故事惟妙惟肖地講出來,不但從真正意義上掌握和鞏固了所學的內容,而且還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開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四、今日錯,今日糾 ————讓學生默寫當天錯誤的單詞

      英語學習到了初二階段,背單詞開始成為孩子們最頭疼的事,可是課程內容多,詞匯就多。我堅持每天聽寫單詞,每個單元有多少單詞我會事先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就讓學生標注出來這一單元共有多少個單詞,這樣一方面便于我給學生布置背誦的任務,單元單詞少的時候我就讓學生20個、20個的背誦,如果單詞多的時候我會讓學生30個、30個的背誦,另外一方面讓學生熟知在學習這一單元時需要他們掌握多少個詞匯,而且學生前一天回去背誦的內容就是我第二天要聽寫的內容,聽寫完后我都會立即批改,并記錄聽寫情況:全對的有哪些,有進步的是哪些,哪些需要重新聽寫。并在班上表揚全對的和有進步的。要求重新聽寫的課后找組長或到辦公室找我進行聽寫。一段時間后,我訓練了幾個有責任心的小組長,讓那些要重新聽寫的找小組長去完成。放學后如果還沒合格(錯三個單詞以內算合格),就留下來繼續背。但一想到強行留學生不僅會讓老師疲憊,而且也不符合學校教育的規定。學生晚回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對老師也會產生抵觸心理。所以又立即采取家校合力,讓家長配合在家給孩子重聽寫的方法,然而由于家長們個別水平的確有限,聽寫情況離理想狀態還是感覺有千里之遙。

      這一學期我改變了方法,我當天聽寫完了之后盡量趕下午上課之前給學生把聽寫本發下去,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錯了那些單詞或者是短語,然后默寫好自己錯誤單詞的漢語意思,然后找我默寫,如果默寫合格了的話我就在本子山簽上MISS MA,這個MISS MA的簽名很重要,第一:有了MISS MA的簽名不用訂正10遍,只訂正3遍就可以了,第二:有了“MISS MA”還可以換德育考核分,一舉兩得,學生每天默寫的樂此不疲,我簽名也簽的很是開心!

      五、分層輔————具體學生具體分析

      因為英語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例如在一班,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采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于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搞提高;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后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六、幽默,讓教育潤物無聲;幽默,讓教學方法大道無痕。

      早在幾年前,就有教育專家提出了快樂教學法,而快樂的標志是什么?課堂氛圍至少應該是快樂的,輕松的,和諧的,還應該時不時地迸發出笑聲。另一位著名的教育者也指出,看一堂課成功與否,就看課堂上的笑聲的多與少。其實這也道出了幽默課堂應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理想課堂教學狀態。

      一次考試時,試題中出現了both…and …的句子,結果不少學生在理解時根本搞不清“both”和“and”之間的并列關系,導致出現了種種錯誤。于是,在訂正試卷時,我首先請英語成績好的學生起來用both …and…造句,一名學生站起來說:“My teacher is both beautiful and friendly.”這時我笑著說:“哪個老師身上同時擁有beautifulfriendly這兩個優點?”我問著學生,但是手在自己頭上指著,這時學生都受不了了,這時全班孩子笑著大聲說:”MISS MA,說的就是你。”一句玩笑式的幽默,不僅讓學生明白了“both”“and”表示“兩者都”并列關系,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一節看似枯燥無味的練習課,因為幽默的話語,重新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

      幽默來自活生生的現實,來自課堂教學的師生生活。凡是幽默,都是現場即興造就的,而不是刻意設計的,是自然生成的,而不是有意為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注意力投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目光始終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細察學生的情緒變化,表情的細微差異,及時地評判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幽默風趣的話語消除學生心頭的疑惑,不安,緊張等因素,引導學生調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七、向張芹老師學習----讓學生發明傻子定律

      課堂教學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我也嘗試著像張芹老師那樣讓孩子們自己去發明定律這些張芹老師所說的傻子定律,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去記憶語法點或是詞匯短語之間的區別。有一次我在講on the tree 和in the tree中on和 in的區別on thetree是樹本身的,而in the tree是樹上外來的東西,學生特別容易搞混淆,結果我想到長在樹上的橘子是orange,而且orange第一個字母是o,所以這樣記on the tree就很好記了。這學期第四單元中bring和take的區別學生就特別容易搞混,bring是拿過來,take是帶過去,講過很多遍,結果錯誤率還是很高,我就讓學生自己去想怎樣去記憶,我們班的張志超就想到一個很好的方法。(幻燈片)還有就是 f變V加es的名詞學生每次都容易搞混,我就讓學生記了一句順口溜:妻子拿刀去殺狼,架后小偷逃命亡。(這里面出現的詞語: wife,knife,wolf,shelf, life)學生一開始聽到這個順口溜覺得特別新鮮好玩,一會他們也就記住了這幾個單詞。(arrive in 和arrive at的用法)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一区国严二区亚洲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不卡动漫|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