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期貨走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產品的價格取決于其供求關系的變化,但近年來農產品的頻繁波動并未有供求大的波動伴隨,而是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與國際的特征越來越明顯,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特點、影響因素等。主要分析結果表明:①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受股票、期貨等金融產品的波動影響顯著,具有波動溢出效應;②國內農產品價格受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也非常顯著,特別是大豆、玉米,與國際同產品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有時趨勢會滯后2-3個月左右,有時同步;③雖然國內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比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小,但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季節波動更加明顯,我國大多數農產品價格的上升都是滯后國際同類農產品。
【關鍵詞】
金融化;波動溢出;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中圖分類號 F224.0 文獻標識碼 A
0 引言
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玉米瘋”、“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向錢蔥”、“火箭彈”等網絡名詞折射出人們對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等大幅波動的形象比喻。農產品價格的這種大幅波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特別是玉米、大豆、小麥等糧食的價格走勢,長期以來困惑著人們,因為近年來糧食產量的變化是平穩的,全球并未出現嚴重的糧食歉收,我國糧食產量逐年遞增,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糧食總產量已突波60000萬噸大關,實現了“十連增”,從糧食產量的變化很難找到其價格頻繁波動的原因。
學術界對農產品價格及其波動原因的研究,長期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以克魯格曼(Krugman,2008)為代表的源自供求形勢發生變化的解釋,認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拉動對農產品的需求,包括弗蘭克(Frankel, 2006)、利普斯基(Lipsky, 2008)等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及貨幣市場超強的流動性拉大了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07)認為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的增加導致農產品需求增加的解釋;另一種是農產品“金融化”的解釋,如馬丁(Martin Redrado,2009)等人認為農產品價格的逐漸“金融化”才是導致其頻繁短期波動的真正原因,我國學者蘇應蓉也指出供求狀況難以反映農產品價格被動,而期貨價格與指數基金的投機大大推動了農產品價格被動,李東衛提出了我國應對糧食金融化危機的對策,史晨昱對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大宗商品的金融化過程進行了分析,等等。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近十年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資料,分析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金融化和國際化的特點、波動的相關性、波動溢出的效應、金融波動對農產品價格的沖擊等,分析中結合實際數據,展現不同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各自特點,并找出應對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的有效對策。
1 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走勢及波動特征
近年來,無論是國內農產品的價格,還是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都表現為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征,而且伴隨著價格上漲的趨勢,其波動特征也越發明顯,波動的次數和幅度也有擴大的趨勢。
1.1 國內農產品價格走勢及波動特征
縱觀國內農產品價格的走勢,以小麥、秈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的價格為實證對象,采取我國農產品集貿市場價格指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是環比價格指數,為了便于比較以下折算成了定基價格指數,2002年=100,參見圖1)。2003~2013年期間,我國幾種重要農產品的價格都存在明顯的上漲趨勢,漲幅都在兩倍以上,以棉花價格漲幅最大,最大漲幅達3.5倍,其次花生、大豆、秈稻和小麥,玉米最小,為2.3倍左右。從波動的幅度來看,花生價格的波幅最大,其變動的標準差是71.02,其次是秈稻和棉花,價格波幅也較大,變動的標準差都為56,然后依次是大豆、小麥和玉米,相差不多,標準差為40至50之間。從波動的季節特征看,玉米和棉花的季節特征最為明顯,往往是收獲的季節,價格升高明顯,如小麥得的價格高點在6、7月份和年底,玉米的價格高點在10月份及年底、年初,秈稻的價格高點也在年底和年初,而大豆和棉花價格波動的季節特征是,上半年價格高,下半年價格低。從分布特征看,經過Jarque-Bera(JB統計量)的檢驗,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農產品的價格波動都服從正態分布,說明波動的可控因素比較少,市場化特征明顯。 圖1
1.2 國際農產品的走勢及波動特征
近十年來,主要國際農產品價格無論是增幅還是振幅都明顯超過歷史水平,特別是價格波動大起大落明顯。自2002年以來,包括大米、小麥、大豆、玉米、花生、棉花在內的主要國際農產品價格都上漲了2倍以上,花生漲幅達4倍,大米、大豆、玉米翻了3倍左右,棉花和小麥漲幅相對較小,上漲了2.2倍左右。
從波動方面來看,多數國際農產品價格在2008年上半年達到一個歷史高峰,而后受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幅下挫,形成一個最大波峰。2010年底到2011年初也有一個大的波動,像棉花、玉米的價格也達到一個高峰,波動幅度較大。其次,在2003年下半年也有一個明顯波動,但不是所有農產品,而是大豆、玉米、棉花的個別現象。近年來,有波動更加頻繁的趨勢,花生和大豆的價格仍處于高位,玉米和小麥價格有些回落。
1.3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對比
同期國際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如果以國際期貨價格為統計(2002年=100),表現的特征為,整體上漲幅度都大于國內。棉花的期貨價格,遠高于國內價格的漲幅,但波動幅度并不太大,與國內棉花市場價格的波動差不多,其次是玉米,十年間價格上漲3倍左右,波動幅度遠高于國內,大豆和小麥的國際期貨價格波動幅度也都大于國內,特別是,大豆期貨價格波動幅度最大。國際農產品的季節特征不如國內農產品突出,大多都不明顯,從分布特征看,國際農產品的期貨價格走勢服從正態分布更顯著,市場化特征更明顯。表2
2 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與國際化的特征表現
2.1農產品價格金融化的表現
2.1.1農產品期貨――金融化的工具。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比較長,價格波動也非常劇烈,早期,生產者在制定農產品價格只能根據上一期農產品的價格,承受了巨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建立給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矛盾之間筑起了一種緩沖機制,目的是通過期貨市場特有的價格發現和回避風險功能,使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轉移,起到緩解農產品價格波動以及穩定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作用。所以,農產品期貨品種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期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成為當今期貨市場的主流。目前國際上交易的農產品期貨有21個大類、192個品種,除傳統的小麥、玉米、大豆等谷物期貨外,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生豬、活牛等畜禽產品的期貨品種也陸續上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當今世界上交易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所,其提供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權威價格,引領著全球農產品價格的走勢。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是我國第一個農產品期貨市場,批準上市的品種主要有小麥、棉花、白砂糖、綠豆、PTA和菜籽油,而后成立的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要農產品期貨有豆粕、玉米、黃大豆一號、黃大豆二號、豆油、棕櫚油。可見,隨著農產品期貨的發展,農產品價格金融化的腳步逐步加快,國內外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農產品價格的金融化。
2.1.2 金融產品與農產品價格變化的聯動性實證。
(1)趨勢比較。農產品期貨市場建立的本意是,通過農產品期貨品種發現未來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但事與愿違,近年來在農產品供求關系沒有發生大的關系的情況下,農產品期貨價格卻大起大落,其價格走勢越來越與其它金融產品,如股票、石油、黃金期貨等,變化趨勢相一致。以國際花生價格(阿根廷價格)為例,觀察近十年來,它與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收盤價,月度數據)相對比,發現其上升和下降的趨勢及波峰、波谷都基本一致,只不過在2002年底及2008年初的兩個高點上,國際花生價格高點落后道瓊斯指數高點5個月左右,即有5個月的滯后期存在。經計算,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7665,伴隨概率0.0000,統計上表現為顯著的正相關,說明農產品期貨價格的金融化特征非常明顯。
我國農產品的變化趨勢也基本上與國際農產品期貨及現貨價格的趨勢一致,一般波動會滯后2-3個月左右。以我國的大豆集貿市場價格與芝加哥期貨大豆價格比較為例,與其滯后2個月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特別是2004年年中、2008年上半年、20011年初的三次變化高點,都有較強的一致性,價格下降的趨勢也基本相同。變化中底部不斷抬高,反映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總體趨勢是不斷上升的,價格上漲是一個長期趨勢。由于大豆是我國目前主要的進口農產品,其金融化和國際化最為明顯,其它農產品的變化都與大豆價格變化有基本一致的趨勢,滯后國際相同產品價格變化3個月左右,趨勢的一致性比大豆略差一些,但也很顯著,反映出我國農產品金融化和國際化的進程是非常明顯的。
(2)相關性分析。農產品價格金融化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其價格與股票指數走勢、期貨價格走勢的高度相關性。為了實證出這一結論,我們選取了12個指標,計算它們的相關系數矩陣并利用統計方法檢驗其顯著性,12個指標中一類是反映金融產品價格波動的綜合股票價格指數,分別采用國際上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和國內的上證綜合指數,另一類是國際上的農產品的期貨價格和離岸價等,再一類是我國農產品的價格,主要采用的是我國集貿市場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的種類上主要采用便于國內外比較的小麥、大米、粳稻、大豆、玉米和棉花,實證它們變化的相關性大小。
實證的結果顯示(參見表3),除了泰國大米FOB價與道瓊斯價格指數相關性不顯著以外,其它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都達到了統計上顯著的標準。主要結論有:①道瓊斯指數與上證指數、美國小麥墨西哥灣離岸價、美國2號黃玉米墨西哥灣離岸價、國內棉花價格的相關系數較高,統計上顯著,說明國際的小麥、玉米和國內的棉花金融化程度較高,而國內外大豆金融化程度較低;②相同農產品,國內外價格的相關系數較高,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與國內大豆價格的相關系數達0.903,國際棉花價格指數與國內棉花價格的相關系數達0.884,美國2號黃玉米墨西哥灣離岸價與我國玉米價格的相關系數達0.831,反映出我國農產品價格國際化特征明顯,特別是大豆、玉米和棉花;③國際農產品價格之間、國內農產品價格之間的相關系數普遍較高,特別是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與美國2號黃玉米墨西哥灣離岸價、美國小麥墨西哥灣離岸價高度相關,我國粳稻價格與我國小麥、玉米價格也高度相關,反映出不同農產品之間的價格相互關聯,傳導特征明顯。表3
3 結論及對策分析
通過實證分析看出,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金融化與國際化特征非常明顯,首先是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受股票、期貨等金融產品的波動影響顯著,其次是國內農產品價格受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也非常顯著,特別是大豆、玉米,與國際同產品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有時趨勢會滯后2-3個月左右,有時同步。雖然國內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比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小,但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季節波動更加明顯。我國大多數農產品價格的上升都是滯后國際同類農產品,先是大豆價格上升后逐漸向其他農產品趨勢傳導,導致農產品價格的普遍上揚,但棉花價格例外,棉花的價格常常是我國價格上漲在前,國際棉花價格上漲在后,2011年初我國棉花價格帶動國際棉價上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國內農產品的價格變化有一個互動的趨勢。
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對人們生活的沖擊往往是負面的,只有掌握它的波動規律,因勢利導才能將它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因此,應對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與國際化的對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改變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傳統觀念,關注國內外金融產品價格變化
傳統意義上,根據經濟學的需求理論,農產品的價格主要依賴于其供求的變化,人們預測農產品的價格重點關注其未來的供給與需求,但隨著金融的發展,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金融化特征愈發明顯。這就提示我們,預測和判斷農產品的未來價格變化時,要倍加關注國內外的財經信息,包括國內外重要股票指數的變化、農產品期貨價格的走勢等,把眼光放的更遠一些,提前預知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大方向和波動幅度。同時,對于未來農產品的價格變化,在判斷上還要改變只關注本地區影響因素的觀念,擴大范圍,特別是農產品價格變化國際化的趨勢,要求我們把握農產品價格變化的國際動向,關注國內外農產品價格變化的聯動效應。
近年來,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金磚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等經濟事件的不斷出現,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沖擊,金融產品也不斷放大、夸大這些事件,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也蔓延到了農產品的價格波動上,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的現象不斷發生,像“玉米瘋”、“豆你玩”、“蒜你狠”等現象就是很好的佐證。我們要認清這些價格波動的本質,它們是金融特征的表現,而并不完全是實物市場的表現,認清金融對價格波動所起的放大器的作用,真正把握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規律。
3.2 建立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基金,積極應對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
既然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已成為一種固有的形態,我們就要積極面對,努力尋找其波動趨勢的內在規律,有效化解其波動所帶來的風險。目前,建立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基金是化解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的一種有效途徑,一方面基金經過投資農業類股票、農產品期貨等金融產品增加收益,使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當農產品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補貼農戶,使他們盡量避免因價格下跌造成的“谷賤傷農”現象發生。
3.3加強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信息化建設,及早掌握價格變動的方向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開展了多年,包括農產品供求信息在內的服務平臺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與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給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怎樣將與農產品相關的國際金融產品及時反映國際農產品價格變化的信息平臺搭建起來。長期以來,我們農產品價格信息的收集主要面向國內實物市場,忽視了對國外農產品金融市場及國際農產品商品市場的價格信息收集,導致我們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源頭認識不清,常常處于信息被動接受的地位。
加強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信息化建設就是開放農產品價格信息的視野,將影響農產品價格的金融因素、國際因素納入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全方位掌握農產品價格的完備信息,通過互聯網、手機等現代信息工具及時交流價格變化的信息,掌握價格變動的方向。引起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的因素之一就是信息溝通不暢,因此,加強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信息化建設,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以及給農民帶來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蘇應蓉. 全球農產品價格波動中金融化因素探析[J], 農業經濟問題, 2011, (6).
[2]汪來喜. 我國糧食價格上漲因素及其導致糧食危機的分析[J], 農業經濟, 2011, (9 ).
[3]李衛東. 我國應對糧食金融化危機的對策與思考[J], 糧食問題研究, 2011, (3 ).
[4]劉詩白.論過度金融化與美國的金融危機[J], 經濟學動態,2010, (4).
[5]顧國達,方晨靚.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成因研究述評[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
[6]Scott H.Irwin, Dwight R.Sanders. Index Funds, Financialization, and Commodity Futures Markets[J], 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2011,33(1).
[7]Irwin, Scott H., Dwight R. Sanders, Robert P. Merrin. Devil or Angel? The Role of Speculation in the Recent Commodity Price Boom(and Bust)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2009,41(2).
11月中旬,CPI數據公布前后,國內政策出現年內第三次大轉向,決策層對于連續上漲的物價尤其是農產品價格開始進行嚴厲調控;貨幣政策上,10月末基準利率開始調升,11月又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連續向市場發出緊縮信號。政策“漂移”,市場遭遇甩尾,投資者錯愕之余爭相出逃,大盤大幅下挫,近500只個股跌回國慶前價位。
經過近一段時間的調控和調整之后,近期農產品價格出現明顯回落,資金供應緊張也出現緩解跡象,市場風險得到充分釋放,最慘烈下跌已告一段落,中長線建倉機會或已悄然到來。
政策急劇轉向
市場走勢總是難以預料。7月開始,俄羅斯平原一場大火拉開了農產品價格飆升的序幕,歷來走勢相對平穩的糧食作物率先啟動,小麥期貨7、8月間價格飆升近一倍。此后,在天氣因素和美國量化寬松美元下跌推動下,農產品價格開始全面大幅上揚,各類農產品相繼發力,CRB農業指數自7月1日的3905.66點飆升至11月初的5862.55點,漲幅超過50%,棉花期價飆升一倍創140年新高,原糖期貨最大漲幅近150%。國內方面,農產品期、現貨價格同樣出現多個品種價格創歷史新高的局面。
在農產品價格推動下,近月CPI開始飆升,遠遠高于原定的3%目標,而在美國QE2推動下,外匯占款急升,熱錢流入明顯加速,投資者普遍預期通脹未來將進一步加速。10月CPI數據出臺后,政策聲音急劇轉向,從緊論明顯壓倒雙底衰退論,政策層面此后也是重拳頻出,嚴厲程度超出市場預期。從管理通脹預期到保增長再到貨幣政策從緊,政策的連續轉折也使得市場從二季度開始一波三折,走勢跌宕起伏。
調控成效初顯
經過連續的政策打壓之后,物價連續上漲的勢頭受到明顯遏制。11月,棉花、原糖等前期漲勢最為兇猛的國際期貨價格普遍急跌,原糖曾連續兩個交易日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跌幅;國內方面,聚乙烯最多下跌36%,棉花期價下跌30%,橡膠下跌25%,白糖下跌20%。商務部最新公布的上周食用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雙雙回落,其中,前期漲幅最大的蔬菜價格周環比下降5.9%,降幅擴大3.3個百分點。
此外,需要關注的是,國內工業產品尤其是化工、建材等產品的上漲更多的是受到國內節能減排、限電限產的影響,近期走勢明顯強于國際市場。由于美國等成熟市場國家經濟相對低迷,國際原材料價格、工業產品走勢明顯落后于農產品,于是我們看到以農產品價格為主的中國CPI屢創近期新高,而以工業產品、服務價格為主的美國CPI連續下跌,美國核心通脹上月更是創下有紀錄以來新低。由于工業產品價格國際、國內聯動性更強,而年內節能減排目標達成,短期供應緊張將極大緩解。在上述背景之下,11月CPI增速可能將成為較長時期內的高點。
資金緊張局面緩解
本文認為:未來農產品的投資價值將出現分化。鄭州棉花,盡管價格的大幅上漲已經反映甚至透支了利多的基本面,但在趨勢尚未有明顯結束的信號之前,我們不建議空單的介入。谷物類作物的玉米、小麥、早秈稻方面,玉米的中長期基本面向好,前兩年需求對庫存的透支以及國際上玉米價格的強勢,令大連玉米期貨市場可能難以再現2000元/噸以下的價格;小麥、早秈稻市場炒作,但作為主糧作物,我們認為不適宜建中長線單。在眾多農產品品種中,我們認為豆類、油脂市場仍然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其強勢特征可能延續至來年第一季度。
本輪強勢特征料延續至明年首季
再次重申農產品已經開始步入牛市的論調,除寬松的貨幣流動性因素外,來自基本面的理由:1、市場最大的利空已經結束,新的關注點朝著利多方向轉化;2、時間周期上配合,上一輪牛市盤整的時間為1年8個月,本輪市場盤整到2010年7月歷時1年8個月,農產品7月份的大漲走勢有揭開農產品新一輪牛市的征兆;3、指數基金、投機類基金等對待農產品的態度已經轉為積極的加倉信號;4、比價關系溢出效應提升術來豆類市場的拓展空間。本輪牛市節奏可能與上一輪相似:CBOT小麥到CBOT玉米到CBOT大豆。基于來年播種面積激烈的競爭格局,CBOT大豆、玉米市場的強勢格局有望延續至2011年第一季度。
美元反彈對農產品影響相對小
我們認為短期內美元仍可能繼續反彈,這可能會對前期漲幅過大的商品形成壓制,但對農產品的影響預計有限。其原因,我們認為支持農產品上漲的主要動因在于其自身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不是美元走軟因素所致。盡管美元的反彈在初始階段,農產品也可能與其他的商品一起受到一些沖擊,但整體我們認為美元的反彈對農產品的壓制作用非常有限,隨著美元反彈進入中后期,CBOT大豆、玉米將可能無視美元的反彈,按照自身的軌跡繼續上行。
調整過后仍有繼續上沖動能
農產品價格面臨供給面壓力
近期公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實現“十一連增”。全年糧食產量60710萬噸,比上年增加516萬噸,增產0.9%。
在國內外農產品價差懸殊、國內接連豐產壓力驅使之下,國內農產品市場進口增加、銷售困難,大量農貨進入國儲系統,庫存的變化也成為影響當前農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應將每年糧食進口量限制在不超過1100萬噸,這比2014年1930萬噸進口規模減少約43%。
在這一形勢下,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的大豆、油脂及原糖等市場備受關注。目前這類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大豆市場高度開放,國內大豆種植比較效益低,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食糖進口價格過低,價格持續下跌,造成糖企全面虧損、蔗農收入下降等。2015年這些局面是否有望得到改善?
盤面顯示,進入3月份,豆類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連續下跌。光大期貨研究所農產品部研究總監趙燕表示,進入3月份后,隨著巴西罷工活動影響的逐漸緩解,CBOT豆價再次震蕩回落并帶動國內豆類跟盤回挫。與此同時美元連續攀升及原油維持弱勢等宏觀利空因素亦對國內外市場構成壓制。年后國內豆類市場跟盤反彈行情也暫告一段落。
3月10日晚,美國農業部公布了中性偏空的3月份月度供需報告,再次確認了美國及全球大豆供應寬松的格局。
對于油脂市場近期出現的整理,方正中期研究員楊莉娜認為,美國農業部供需報告和馬來西亞月度產銷數據均令市場失望,加上美元強勁反彈,原油回落,難以對連續回落的油脂形成有力支持。
豆類向下 白糖向上
對于農產品后市,分析人士指出,還需要緊密關注國內外市場動向。楊莉娜表示,后期豆類市場關注點或需轉向美豆新季種植面積的預測、南美物流和上市情況、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回升以及需求改善情況。“若油脂終端需求沒有實質好轉,與粕相比較需求變化無法體現,豆棕油低位整理的走勢料難有實質改變。 ”
魯證期貨農產品研究員李振強也指出,目前國際市場美國、巴西、阿根廷庫存均處于高位,而國內需求有目共睹,未來仍會偏弱,總體看供需格局仍沒有改變,市場將延續偏空邏輯。
今年4月份以來,在債務危機加重、失業率居高不下、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下,工業品回落的幅度遠遠高于農產品,但近期走勢相當粘著,陷入上下兩難的境地。而農產品在需求剛性的背景下,出現天氣利多,易漲難跌。實際上,資金已經聞到血腥味,今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中,金屬市場的資金流出了10%,農產品市場的資金則流入了15%,這或許又是一次發起沖鋒的集結號。未來在資金的助推下,豆粕會否再次演繹2004年和2007年的超級牛市行情,值得思考。
由于今年北半球大豆播種面積增加,CBOT大豆期貨價格一直被壓制在1000美分/蒲式耳以下運行。但是,對于農產品來說,播種面積的增加是潛在的利空,這一利空能否實現則要看天氣和單產。CBOT大豆和豆粕價格在產區氣候炎熱的影響下,7月上旬以來出現較大幅度上漲,技術上,大豆一旦升破過去幾個月的盤整區間上沿1000美分/蒲式耳,豆粕升破300美元/噸,上漲空間將被打開。
從波動周期看,過往豆粕的幾次重要爆發性上漲行情,多數時候都出現在2月和8月前后,這與南北半球大豆這一時段正處于灌漿期有關。目前美國農業部預計美豆的單產為42.9蒲式耳/英畝,如果單從絕對數值來看,這是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商品期貨價格決定于對未來預期的變化上,很多人在分析的時候都忽略了一種利多,那就是當潛在的利空或者預期的利空不能實現,所形成的反噬,這種利多往往更具突然性和殺傷力。一旦再次出現如2005年后的連續3年里優良率持續走低的情形,豆類價格將再次飆升。
對國內豆粕市場來說,大豆進口量增加、豆粕未來供給增大和肉類價格上漲、飼料需求增加的多空因素同時存在。根據商務部的數據,6月進口大豆實際到港588.60萬噸,7月進口大豆預報到港580.32萬噸,龐大的進口量在保證豆粕供給的同時,也對豆粕價格形成壓力。6月份以來,豬肉價格在消費淡季明顯上漲,這對刺激未來補欄有好處,但要注意這波上漲主要是前期價格下降,存欄不足所致,并且從肉價到飼料價格再到豆粕價格有個傳導過程。加上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預期,因此,內盤豆粕走勢可能弱于外盤。
此外,就整個農產品板塊來說,白糖、棉花、玉米、小麥等品種都出現了可觀的漲幅。在比價效應和市場氣氛上利多豆粕,尤其玉米、小麥和豆粕在飼料消費領域,都可以提供蛋白質,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歷史上,在豆粕價格高企時,多次出現以小麥代替部分豆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