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校;渝東南;民俗;擺手舞;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223-01
一、渝東南民俗擺手舞簡介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區抵觸渝東南邊陲的武陵山區,渝、鄂、湘、黔這四個省在這里接壤,是渝東南的重要門戶。擺手舞作為一種流傳并盛行于土家族聚居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凝聚了土家族傳統民俗文化的絕大多數內容,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一種集中體現。
擺手舞按照規模大小可以分成大擺手和小擺手,對于大擺手來講,它是每三年至五年在幾個縣的交界處舉行一次,參加人數達到上萬人,舉行歷時七至八天,舞蹈中包含了復雜的軍事狩獵的內容,并且擺出了套路陣法。對于小擺手來講,它是在本村或者是本寨舉行的,每年都會舉行,是把農耕作為主要內容的,在跳舞的時候,人們都是圍成很多層圓圈,并由一個人領舞。其他人則是跟著跳,它具有很強的即興性。
二、高校開展渝東南民俗擺手舞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識促進其傳承和發展
土家族的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特有的文化活動和教育形式,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它的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響,使得擺手舞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也或多或少發生了一些改變,從而使得對擺手舞熟悉或者是有一定了解的人越來越少,使得擺手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對于學生來講,特別是大學生,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流行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把民俗擺手舞融入到高校教學中,正好符合了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以及所強調的文化多元化,不僅能夠使民俗擺手舞散發出新的光芒,而且能夠使當代文化的融合加快。就目前而言,很多的民族院校以及音樂學院等等院校都把設置了民俗舞蹈這一課程,而渝東南的民俗擺手舞也是其中之一,民俗擺手舞在高校的開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夠對這一舞蹈比較精通,從而成為這一舞蹈的傳承者。當然,不單單只是專業院校,對于普通的院校來講,民俗舞蹈也同樣具有了很高的存在價值。
(二)有利于學生受到家文化的人性意識的熏陶
首先它具有了民族精神的價值,土家族的民俗擺手舞中有一些戰爭的場面,體現出的是土家族先民英勇奮戰和不拍犧牲的精神。其次它具有了文化藝術的價值,土家族的民俗擺手舞的大擺手、小擺手以及土家族原始戲劇、土家族的民間吹打樂以及服飾等等的傳統文化現象,對土家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起到而來綜合的載體作用。
學生在這樣的完全習俗化的音樂和舞蹈中來對本民族的特有的音樂和舞蹈進行學習,毫無疑問是能夠受到教育的。土家族擺手舞通過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和豐富的教育形象,不僅能夠促進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那么,學生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習到土家社會的生活方式,把土家社會所期望就像勤勞、樂觀、勇敢以及豁達等等的價值觀以及勞動、生活和生產等等方面的行為規范進行內化,而且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的個體思想以及個體行為也能夠逐漸融入于民族文化之中,從而他的職業意識以及角色意識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三)有利于學生獲得社會生活必須的知識
對學生的教育來講,除了在進行知識的傳授中讓學生獲得精神品質之外,還是要讓學生獲得相應的謀生技能和本領。古代的生產相對來講比較簡單,所以,勞動者所需要的復雜技能不多,它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師徒式的模仿,通過口耳相傳以及通過言傳圣教這些形式來獲得的。而擺手舞流傳了數千年,其中的狩獵舞主要是對漁獵動作以及各種野獸的動作進行模仿,就好比趕野豬、干猴子、空拳斗老虎、犀牛望月以及蛤蟆跳等等這些動作。學生通過對這些舞蹈動作的學習,實現了勞動技能以及生產經驗的傳遞,從而獲得相應的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和個體謀生的需要相滿足。
三、結語
總之,通過擺手舞教學在高校的的開展,不僅能夠維護民族的多樣性,而且能夠促進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能夠使學生受到一定的熏陶,促進學生個性特征的形成,所以,相關人員應該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盡可能的讓民俗文化、民俗藝術走進校園,使民俗文化不至于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被人淡忘。
關鍵詞:微信;民俗文化;張家界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族長久沉積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集成。而在現代化、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民俗文化逐漸被簡化、拋棄,不少民俗節日和民俗習慣被民眾遺忘了。隨著網絡的發展,公眾開始文化尋根,不少傳播主體利用網絡傳播地方民俗文化。張家界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在20世紀末其因優美的自然環境聞名于世。同時,張家界是多民族聚集地,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多民族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但相對于張家界旅游業迅猛發展的速度,民族文化傳播表現出滯后性。雖然張家界地區的傳播主體都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傳播張家界的民俗文化,但傳播效果不明顯。本文通過對微博、微信、網站等多種網絡傳播載體傳播內容進行內容分析;同時,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現今張家界民俗文化網絡傳播面臨的困境,并針對問題提出對策。
一、民俗文化傳播的困境
各地區傳播主體從互聯網的興起至今,不斷更新傳播載體和形式,利用網絡傳播民俗文化。但受到技術、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民俗文化的網絡傳播效果不明顯。(一)傳播主體缺乏主動傳播意識,受眾被動接受網絡傳播民俗文化傳播,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傳播主體的專業性和主動性,主體的主動性影響著受眾了解民俗文化的程度。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多處于被動傳播狀態,主要表現為:互動頻率低,留言不回復;后臺維護不及時;傳播民俗文化內容較少,信息傳播滯后,更新慢;內容多為說教,信息同質化現象等。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微信是國內最大的APP,全球用戶超11億。[1]2015年,微信每月活躍用戶數5.49億,近80%用戶關注微信公眾號。[2]根據問卷調查得知,每位受眾至少關注了5個微信公眾號,60%的受眾關注的公眾號里沒有推送民俗文化的相關內容,而有74%的受眾表示愿意閱讀、轉發公眾號推送的民俗文化信息。面對龐大的受眾群體,傳播主體雖然利用微信公眾號傳播民俗文化,但內容、數量與受眾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傳播主體缺乏推送、更新民俗文化內容的意識,同時缺乏主動服務意識。網絡載體中,基本都有互動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載體的互動方式基本形同虛設,留言、在線咨詢無人回復,只有旅游網站的在線咨詢回復相對及時。部分網站主頁中還存在子網頁點擊打開出現空網頁、無法連接等現象。(二)傳播內容更新滯后,難以滿足受眾需求網絡的發展,新型接收終端的出現,增加了受眾了解民俗文化的渠道,豐富了民俗文化內容。內容、數量增多,質量卻沒有提升,內容同質化、枯燥;傳播符號單一等現象一直存在,而37%的受眾認為內容更新滯后是影響張家界民俗文化傳播效果的原因之一。在對各載體傳播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統計后得出,內容更新滯后主要表現為:一、載體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傳播不多且少有更新,網站主頁相關民俗文化內容1次更新后再無添加;眾多信息1天之內全部更新;1年內信息更新量少于10條的載體占樣本總數的40%。張家界民族事務委員會官方網站,民族研究板塊共21條信息,最后更新日期為2015年9月15日。民族知識板塊共5條信息,內容關于張家界地區土家族、回族、苗族、白族的源流及習俗文化的介紹,時間均為2013年5月29日,之后最新更新日期為2015年9月16日。二、活動報道不及時,事后傳播居多。張家界民俗活動舉辦頻繁,各載體均參與活動傳播,但多為事后總結報道。前期活動宣傳內容少,事中現場傳播不及時,導致公眾無法了解活動舉辦情況。民俗文化內容編寫參差不齊,傳播符號單一,表述簡單不夠生動,難以滿足受眾需求、吸引受眾注意。同時,在民俗文化傳播中,內容制作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首先,專業民俗文化傳播內容、種類豐富,但專業性強、內容枯燥,多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保護和各種政策條例的解讀。其次,非專業性網站傳播內容雖通俗易懂,但內容口語化、簡單化、同質化,受眾雖能理解,但不能延伸。(三)網絡傳播力度不強,傳播效果微弱網絡媒體多以轉載為主,原創內容不多,導致民俗文化同質化。同時,專業傳播張家界民俗文化的載體不多,多結合時政新聞、政策宣傳等。內容傳播也以轉載信息為主,自創性內容不足。在張家界市黨政門戶網站中點擊“旅游咨詢”,其中內容為《張家界日報》中相關旅游的新聞報道,雖然張家界地區官方、企業、個體都有意識利用網絡傳播民俗文化,但內容無針對性,效果不明顯。官方網站傳播無專門板塊介紹地方民俗文化,多數內容為條例及政策傳播、知識普及,內容枯燥、缺乏趣味性。論壇旅游攻略對張家界民俗文化的傳播多為美食,而且僅一筆帶過。在旅游攻略傳播中,個體傳播主體具有隨意性、不夠系統的特征。各類傳播主體在傳播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性,僅圍繞自身媒介發展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傳播民俗文化內容。導致民俗文化傳播內容無特點、針對性不強、吸引力不夠等,從而影響了民俗文化的傳播效果。
二、解決民俗文化傳播困境的建議
在網絡信息海量化的今天,凸顯民俗文化網絡傳播過程面臨的困境,如何在眾多地區都利用網絡傳播當地民俗文化的環境下脫穎而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以受眾需求為導向,豐富民俗內容在調查統計中,不同的傳播主體為滿足自身載體的發展,都會加入民俗文化的傳播。但大多傳播內容都依據自身載體發展對內容有所取舍,很少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來制作內容。要改變這一現象,傳播主體應掌握公眾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以公眾需求編寫民俗文化內容。根據問卷調查得出,有1/3的受眾是以旅游攻略為目的來了解張家界的民俗文化的,特色飲食、民族服飾、節慶活動是受眾最感興趣的前3項。因此,傳播主體一方面要以張家界的自然資源為依托,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路線,深入介紹民俗文化景點、美食、建筑等。另一方面,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自駕游、個人游成為熱點。為避免個體對景點了解不夠,可讓用戶利用掃描二維碼的方式,來獲得介紹張家界民俗文化歷史的說明性文字;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近期的景點活動、門票優惠等相關內容;利用免費Wi-Fi“搖一搖”的方式獲取景點視頻解說等。利用移動互聯網傳播民俗文化不僅滿足了受眾需求,豐富了民俗內容,還帶動了張家界的經濟發展、擴大了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二)網絡傳播載體整合利用張家界地區的傳播主體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網絡傳播載體來傳播民俗文化。從最初的PC端口到移動互聯網,不斷更新傳播載體和形式,擴大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但在多年網絡傳播民俗文化中,71%的受眾認為民俗文化傳播效果不大;40%的受眾認為傳播力度不夠是影響傳播張家界民俗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傳播主體之間應加強聯系、整合資源,共同傳播。傳播載體利用民俗文化活動,利用各類傳播載體的特點,分階段傳播。事前做到多種載體共同傳播,利用視頻、微信等形式宣傳造勢,激發受眾親身參與活動的興趣。事中利用微博、直播平臺進行現場直播,讓受眾了解活動發展進程。事后整合內容,全面傳播,擴大影響力,形成定期民俗活動,以便傳播民俗文化。多類網絡載體整合利用,除了不同載體、不同傳播主體,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也應相互合作,擴大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三)樹立品牌傳播意識民俗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要將張家界民俗文化傳播出去,兩者傳播應同時進行。傳播主體在傳播民俗文化的過程中,以物質文化為基礎,非物質文化為補充,樹立品牌傳播意識,提升民俗文化傳播價值。以活動為依托,進行同名網站傳播。以張家界《魅力湘西》為例,《魅力湘西》以湘西地區的民俗文化為基礎,用歌舞劇的形式傳播湘西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活動,深受觀眾喜愛。《魅力湘西》帶著地區民俗特色走向國際,擴大了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之后,還推出了《魅力湘西》的同名網站,除了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增添了在線預訂、電話咨詢等項目,利用二維碼來傳播民俗文化,讓公眾全方位地了解地區文化。以已有節日為基礎,定期舉辦民俗活動。張家界是多民族聚集地,民俗活動多樣。樹立品牌意識,以已有的節日為基礎,逐漸擴大傳播范圍。張家界以土家族、白族為主,較有影響力的節日為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節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張家界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節已成功舉辦6年,活動的表演內容以土家族傳統習俗為主。而張家界的元宵燈會則匯集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的民俗活動。元宵燈會吸引了近20余萬人參加,其中還有不少外國友人。樹立品牌意識,應建立在已有的活動、節日的基礎上,重點傳播、創辦品牌,形成獨特的地區民俗文化。
三、結語
關鍵詞:大湘西;可持續發展;文化生態;民俗旅游
一、引言
歷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圍甚寬,現在的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稱湘西州)、懷化市、邵陽市和益陽市的安化等地都屬于其范疇。本文主要從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定義湘西,為和湘西州區別開來,稱之為大湘西,主要包括張家界市、湘西州和懷化市。大湘西地處武陵山脈,長期以來居住著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為主。在長時間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飾、飲食、節慶活動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大湘西一直以來相對閉塞,民俗旅游資源保存豐富而獨特,土家族的吊腳樓、哭嫁,苗族的銀飾、攔門酒,侗族的風雨橋、侗族大歌等民俗風情享譽海內外。從大湘西的旅游資源來看,民俗旅游資源是其無可爭議的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在開發中實現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無疑應成為大湘西地區的正確選擇。
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張家界的秀華山館、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開發形式基本涵蓋了當前民俗旅游開發的主要模式,即以秀華山館為代表的民俗博物館;以德夯苗寨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張家界土家風情園為代表的主題風情園。但該地區民俗旅游發展很不平衡。張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的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開發較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湘西州和懷化市發展民俗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開發中凸顯出的問題
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在開發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凸現出許多問題,影響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遍地“開花”,缺乏統籌規劃
近年來,民俗旅游逐漸成為熱點,大湘西各個地、州、市憑借自身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出眾多的民俗旅游景點,據統計,各種類型的民俗旅游景點近20處,但大多規模較小、項目雷同、重復建設多、布局欠合理。各個地、州、市相互之間沒能統籌規劃、整合,各地的民俗旅游資源難以形成合力開發出民俗旅游的精品,形成品牌,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形象并不清晰。
(二)重仿輕真,深度挖掘不夠
開發中過分商業化扭曲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主要表現在民俗旅游被機械地舞臺化、藝術化,民俗文化被隨意地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與鄉土氣息,使一些民俗旅游脫離當地的社會生活,缺乏自然樸素的真情,如在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所展示的并非真正的土家族傳統服飾,婚俗表演缺乏土家族特點,存在欺、哄、騙等不良現象。在開發民俗旅游時,不重視對傳統民俗的挖掘和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制造出許多假古董、偽制的古建筑,旅游實踐證明,純粹人造民俗和風情風光不再,正在被市場淘汰。
民俗旅游開發后由于缺乏民族學、民俗學方面的人才,又沒有尋求相關高校、科研單位的智力支持,民俗文化沒有專人調查研究,開發層次淺,缺乏深度,止步于對民俗現象特別是奇、怪甚至庸俗的民俗現象的展示,游客的參與性不強。
(三)主流文化和旅游的雙重沖擊,文化生態面臨失衡
少數民族地區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與保存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矛盾,大湘西地區也不例外。一方面,要應對主流文化的現代化、全球化沖擊;另一方面,隨著大湘西對外開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來發展旅游業,大量外地游客帶來的“示范影響”改變了當地人的價值觀念,也必然會對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承產生影響。大湘特的風俗習慣、民族藝術和手工制品等吸引了眾多游客,而這些“獨特”之處,往往又是“脆弱”之處,在外來文化的壓力下很容易遭到破壞。我們已經看到,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多種文化的吸引,大湘西開發民俗旅游的地區民俗文化已遭到歪曲和破壞,變化速度也大大加快。其民俗文化面臨喪失自身獨特的品質,被現代主流文化所同化,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生態失衡的危險。張家界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已岌岌可危了。
三、大湘西民俗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漸成為主流的、新的全球性旅游發展哲學。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是通過開發旅游地民俗旅游資源,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民俗旅游的經歷,同時,促進當地民俗文化保護、發展,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大湘西要實現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做到:
(一)堅持三個原則
1.民俗文化獨特性原則
這是指發揮“唯我獨有”、“你無我有”的民俗旅游資源優勢,充分體現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創造出獨特性的民俗旅游項目。民俗文化要在全國、全世界占有位置,關鍵在于特色和優勢,民族特色和優勢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誘人之處。游客旅游動機之一就是探秘獵奇心理,他們所感興趣的也是異質文化的不同點、特殊點。因此,大湘西要根據自身實際,結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優勢,開發出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俗旅游產品。在整個大湘西旅游區,重點開發張家界市的土家族民俗旅游、湘西州的苗族民俗旅游、懷化的侗族民俗旅游。
獨特性原則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真實性的基礎之上。現代人旅游又是一個求真求實的過程,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有著可靠的文化背景和真實的民俗存在,符合現代旅游者求真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認真挖掘蘊藏在民間的民俗遺存,去劣留優;同時,要開展民俗研究,對本區域的民俗加以科學整理。其次,要抓好本區域民族文化的精品挖掘,科學開發,營造一個逼真的文化背景,樹立大湘西民俗旅游的鮮明形象。
2.居民參與原則
即民族旅游村寨的居民參與,共同營造民俗旅游的氛圍,共享民族開發的利益。民族旅游村寨的開發,涉及到開發商、旅游中間商(旅行社)、政府管理部門、村寨居民等的利益。在開發實踐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村寨居民的利益,使他們成為旁觀者,這就需要政府引導,開發商要與村寨居民加強溝通,融為一體,共同經營好村寨,實現共贏,從而實現民族村寨的可持續發展。
3.保護與尊重民俗變遷并舉的原則
對游客構成吸引力的傳統民俗在當前面臨一個保護和民俗變遷的問題。處于當前這樣一個變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對待大湘西的傳統民俗文化一是發揚,既要保留、保護民俗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和精華,又要揚棄、克服民俗文化中落
后、消極的成分。在開發和利用大湘西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實踐中,存在著優劣不分、把糟粕當精華、歪曲民俗的現象。二是尊重,要寬容地承接來自大湘西之外的外來文化,尊重當地民俗的變遷,不能打著保護的幌子,拒絕當地民俗的變化和發展。
二)選擇三種優化模式
1.民族民俗博物館
廣泛收集民族民俗的各種實物資料和聲像資料,建立博物館,館內一般可分為展示、演示、收藏、科研等區。在博物館全方位展示該地區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同時將其建成該民族的保護和學術研究中心。建設時,博物館的總體布局、建筑風格等要充分體現該地區的民族特色。
大湘西目前建有張家界市的秀華山館、鳳凰的山江苗族博物館、永順王村的溪州民俗風光館等民族民俗博物館。但規模偏小,所存資料有限,學術研究價值有待提升。吉首市是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擁有一所在民族研究方面頗具實力的高等學府——吉首大學,可規劃在吉首市建立一座規模較大、特色明顯、功能多樣的民族民俗博物館,使之成為大湘西地區民族民俗文化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和發展基地,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原生態民族村寨
也有學者稱之為民族生態博物館。它是在民族地區原有自然環境及設施基礎上改建而成,保存當地原有的建筑、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服飾、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居住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員也大多是當地居民。原生態民族村寨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環境,把人與大自然緊密結合起來;該村寨還必須融于周邊的文化氛圍,共同建成原生態協調的民族村寨。原生態民族村寨是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潮影響下,中外學者共同探索出的一種嶄新的民族文化旅游持續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實現動態保護與開發民俗文化雙重目標的新型旅游發展模式。
目前,吉首市的德夯苗寨、懷化通道縣的皇都侗文化村是發展較成熟的民俗村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德夯苗寨位于張家界一猛洞河一鳳凰古城黃金游覽線上,地理位置優越,現屬張家界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企業化管理,管理理念和方式較為先進,今后應把德夯和周圍的吉斗等苗族村寨作為一個社區加以保護和發展,維護該社區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的平衡,建成湘西州的苗族文化保護區和原生態的民族民俗旅游村寨,將其打造成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品牌和示范基地。
3.挖掘民俗精髓,豐富旅游產品
大湘西民族民俗資源豐富,對傳統的餐飲、民居、工藝品和民俗節慶活動等進行挖掘既可開發成單項的旅游產品,如鳳凰古城將沱江邊的吊腳樓改造成家庭旅館,張家界把土家十大碗搬上游客的餐桌等。傳統民俗又是包裝大湘西旅游產品,提升其文化品位取之不竭的素材。
(三)建立四種保證機制
1.政府主導,企業運作
發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宏觀上應堅持政府主導。政府要做好統籌規劃,在對民俗旅游資源充分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科學、權威、可行的區域民俗旅游發展規劃,明確開發重點。大湘西各個地州市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很難做到統一領導,因此,在開發大湘西、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形勢下,有必要成立一個權威的協調機構,建立定期協調機制,共謀本區域民俗旅游的發展。發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微觀上要實行企業運作。三種優化模式中,原生態民族村寨在經營體制上適合采用企業運作,一般采取公司+居民(農戶)的運作模式。此種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必須考慮到村寨居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居民參與民俗發展的機制。
2.重視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要保護和發展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大湘西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旅游規劃設計等人才。因此,必須加強此類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與本地和其他地方高校、科研單位協作,實施“借腦工程”,加大人才培養和民俗文化學術研究的力度。對于民俗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和一線服務的員工(如表演人員等)的培訓,也應引起重視,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加到培訓中去,因為他們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從而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證。
3.加強制度建設,實現民俗文化生態平衡
在旅游開發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對人文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未能引起充分重視。在發展民俗旅游的過程中,我們在強調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要保護民族文化生態環境,保持民族文化生態的平衡。
首先,要通過制度化的手段保護好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不要停留在號召和宣傳層面上,應通過制度化的手段實施強制性保護。大湘西所屬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縣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惠條件,制定民俗文化的保護法規,借助法規的強制性力量對民俗文化實施保護。2006年5月,湘西自治州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湘西洲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這標志著湘西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其次,要利用發展民俗旅游的正面效應喚起當地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群體及其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從而自覺地發揚和繁榮本民族文化。再次,要通過編寫鄉土教材、舉辦傳統節慶活動等形式教育、引導當地居民珍視本民族傳統民俗文化,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實現民族文化生態的平衡。
【關鍵詞】湘西 土家族 傳統體育文化
湘西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保靖、永順、龍山、古丈、吉首等縣市,由于各民族互相促進和諧交流,在其他各個縣市也有土家族分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勤勞勇敢、富有智慧的湘西土家族人民,不僅創建了悠久的歷史,而且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湘西州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不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中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土家族山歌、擺手舞、跳喪舞、擺手歌、梯瑪神歌、哭嫁歌、喪鼓歌、茅古斯、打溜子、土家織錦等,都以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成為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藝術的珍品。如土家族擺手舞,因其內容健康、古樸剛健、形象優美、富于民族特色而成為永不衰敗的藝術花朵。伴隨著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是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世史詩,它展現土家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濃厚氣息,體現土家族人民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形象自由、生動活潑而顯著于歌壇。
1.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現狀
1.1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現狀
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容廣、范圍大,是土家族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習俗、節慶活動中所產生的,與土家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競技性等價值功能。目前,這些項目平常主要是在湘西當地學校開展,節假日在民間開展的的項目也比較多,也有個別項目進入州運會與省運會等民族運動會,主要以競技體育的形式發展。在學校開展的項目主要有打陀螺、秋千、擺手舞、爬桿、高腳馬、踢毽球等。節假日在民間開展的項目主要有高腳馬、賽龍舟、摔跤、擺手舞、射駑、打陀螺、搶貢雞、秋千、踢毽、抵扛、茅古斯等項目;在當地以競技體育形式發展的項目主要有毽球、高腳馬、秋千、射駑、打陀螺、射箭等項目[1]。總的來說這些項目的開展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茅古斯、擺手舞、打陀螺、高腳馬、擺手舞是當地開展較好的幾個項目,在節假日表演的時候稍具一定規模。比如在 2008 年湘西自治州50周年周慶的時候就有茅古斯和擺手舞近千人的大型表演,2012年10月湘西第十二屆運動會中會中,首次將土家族秋千、陀螺、高腳等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州全運會,豐富比賽的內容、增添比賽的趣味。土家族傳統體育是人們在生活、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和傳承下來的,具有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競技性等特征。我們開發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從健身類、競技類、表演類、游戲類、武術氣功類等五大類去開發[2]。其開發內容如表1:
表1 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類型
1.2 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加上湘西具有獨立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土家族傳統體育旅游得到很好的發展。以永順王村古鎮、龍山里耶古鎮、洗車河原始文化生態區為首的人文景觀的景區,他的傳統體育旅游得到大力的開發,茅古斯舞、擺手舞、劃龍舟、秋千、武術等項目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3]。但各旅游景區表演內容具有重復性和單調性,不能夠很好的吸引和留住旅客,其中以跳馬舞、竹梆舞、龍舟為主,物質技術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還具有有很大的開發空間。湘西土家族傳統節日中的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相當豐厚,但節日旅游在湘西體育旅游中的融合效果并不明顯,“舍巴節”、“擺手節”、“二月二”、“四月八”等民族節日都鮮為人知,造成了體育旅游資源的浪費。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良好的交通區位與配套條件、民間體育文化的豐富性與神秘性、體育運動資源的豐富性與多功能性等優勢。我們在開發土家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優勢條件,全方位進行合理性與保護性開發,保證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性。其開發的內容如表2:
表2 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內容
1.3湘西土家族傳統節日體育開發現狀
湘西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舍巴節、二月二、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月半、中秋、重陽節及早齋節、族年、女兒節、打土地會等傳統節日。近些年,由于國家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加大對各個民族地區的政策和資金投入。湘西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土家族傳統節日文化價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和保護土家族傳統節日,發展民俗旅游業,舉行各種民俗節慶活動、體育運動以及在旅游區開展民俗體育表演等傳統體育活動,大力宣傳和發展土家族傳統節日體育文化。土家族地區的人民也十分注重對本民族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每到這些節日,他們都要舉行場面隆重的慶祝活動,他們唱擺手歌,跳擺手舞、毛古斯舞,舉行劃龍舟、摔跤、武術等傳統體育運動。如,2012年在湘西永順縣芙蓉鎮舉行的“中國(湘西)土家族舍巴節”活動,表演的茅古斯、擺手舞、梯瑪歌、打溜子、咚咚喹等土家族傳統體育運動,以原生態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厚重的土家文化傳統。目前,湘西土家族地區節日體育開發的內容,如表3:
表3 湘西土家族主要傳統節日體育內容
1.4.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學校和群眾中開展現狀
隨著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各湘西少數民族運動會的定期舉行,宣傳了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到學校和社會群眾中來,傳承和弘揚了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但由于湘西把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引入學校并且當作教學內容的也只有吉首大學,而其他縣市的學校由于體育師資、體育經費、場地設備不足而影響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開展的情況,影響了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身具有健身和娛樂等價值功能,可以豐富社會大眾的休閑體育生活,增添社會群眾的健身內容。但由于沒有組織和計劃性,只是在政府的鼓勵和倡導下,只能起到短暫的效果,年輕人在滿足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漸漸對這些近乎原始的體育文化娛樂失去了興趣,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因為各種原因而開發有限而擱淺。
2.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特征概述
湘西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民族文化,使得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這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逐步產生并且成熟起來的。通過調查發現,湘西州土家族世代相傳并流傳至今的傳統體育種類非常豐富、項目眾多,它們體現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情感和價值取向,具有健身、娛樂、觀賞、競技、教育、政治等多種功能。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土家族居住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民俗節日、、農耕文化、對外文化交流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表現出一個勤勞勇敢、樂觀浪漫、開放豁達的民族文化特征。
2.1地域性
湘西州土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湘西州這片具有神秘色彩的大山中,加上湘西州地理位置比較偏避,經濟改革大潮進入這個地方速度比較慢,使得湘西州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生活質量不高,交通不發達。土家族正是由于生活在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使得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依然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比較原始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農耕文化、漁獵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他們生活方式形式多樣,每到重要的節日,他們都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比如:唱山歌、擺手歌,跳茅古斯、擺手舞等傳統體育活動。
2.2宗教性
湘西州土家族以白虎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崇拜,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戴虎頭帽、穿虎頭鞋,使孩子們從小就得到祖先的庇護,不受鬼怪驚擾和恐嚇。土家族人民這種對白虎的崇拜信仰代代相傳,他們對祖先的崇拜,包括對祖先廩君的崇拜、對土王的崇拜、對家先的崇拜。在湘西州土家族地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滲入到土家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成為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力量。他們通過對祖先的崇拜,寄予美好的祝愿,希望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土家族人民會通過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來表現對祖先的信仰,誕生了與體育活動有關的宗教文化。比如:土家族的“梯瑪”祭祀文化,“梯瑪”是整個祭祀活動的執行人,他用土家語唱“梯瑪神歌”,帶領大家表演茅古斯等土家族傳統舞蹈。所以土家族地區的宗教意識強烈,不同的宗教祭祀文化透到了土家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結構特征,所以說宗教文化是土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
2.3娛樂性
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依靠土家人民口傳心授世世代代傳承和發展下來的,經過土家人民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觀賞性等民族特點。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樣性,部分體育項目也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競技性,但是從整體上看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的娛樂性大于其具有的競技性。在土家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節日之中,有許多的體育比賽和文藝表演,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開心,有的是為了娛神,表示與祖先分享快樂,有的是自娛,以獲得內心的滿足,有的則兼而有之。比如:土家板凳龍、打三旗、摔跤、扳手勁、射箭等傳統體育運動大都安排在休閑和民俗節日之余的時間進行,體現歡度佳節、歡慶豐收、祝賀新婚、閑暇消遣,將娛樂融于體育之中,增強了歡快的氛圍。
2.4民俗性
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土家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與土家族人民的漁獵、軍事、農作、節慶習俗密切相連,并依靠民間體育賽會和民俗節令活動得以開展,憑借民俗習慣得以傳承。湘西州土家族有著眾多的民俗節日,它起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是土家族人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湘西土家族地區民俗節日不僅起源于歲時節氣,而且還起源于生產、祭祀、祝賀、紀念、社交等活動,包含著土家族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土家族的“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六”等傳統節日,土家族人民通過慶祝這些民族節日,用跳擺手舞、唱擺手歌等活動方式來求吉祥,求福順。祈求福壽能夠降臨到人們的身邊,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也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美滿。土家族人民通過慶祝不同的民俗節日,舉行風多彩的民俗表演,既滿足了自己的心里需求,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最大的貢獻就是推動了民俗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之間的相互融合與互動發展,促進了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
2.5集體性
土家族是一個非常團結友愛、勤勞勇敢的民族,他們世代都居住在一起。湘西州土家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積累和流傳下來的具有土家族人民集體智慧結晶的傳統體育文化,是土家族傳統文化在多個方面的各個體現,有著非常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湘西州土家族傳統體育活動中,參加集體項目的活動的人數占到了絕大多數,每個人都積極的參與其中。土家族人民舉行的傳統體育活動主要以集體項目為主,單獨對抗性的個體項目比較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運動當中來,鍛煉他們的身體,愉悅他們的心靈。參加比賽者除了進行激烈的競爭外,還表現出了強烈的集體榮譽感[4]。在這類充滿競技性、表演性、觀賞性的活動中,集體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作,往往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即使作為旁觀者觀看,也不得不被這樣的運動所吸引,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加入到活動中來,為自己的集體歡呼鼓勁。這種把個人榮譽和集體榮譽融為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對培養民族團結和民族精神以及傳承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的作用。如:土家族的擺手舞、茅古斯舞、劃龍舟、跳紅燈、板凳龍等傳統體育運動,是一些集體性的運動項目,由于其規模比較大,參與的人數比較多,集體榮譽感體現的非常明顯。
2.6簡易性
舊時,由于土家族人民地處山區,位置表較偏僻,生活水平、生產方式比較落后。使湘西土家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開展的規模也比較小,參加的人數也比較少。這些傳統體育活動大多簡便易行,有的是在田間地頭,有的是在山林地里,有的是在屋內和院外等地方舉行。這些體育運動的舉行和開展沒有專門的體育活動場所,也沒有專門的體育器械,更沒有嚴格的裁判規則,土家族人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有的是山上的自有之物,有的是生產生活工具,簡便適用,便于在民間廣泛普及和開展。如:土家族的打三旗、五子旗、打石碑、高腳馬、滾環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操作起來簡便易行,對場地、器材以及技術沒有過高的要求。也沒有具體比賽規則和裁判規則,大多都是自由競爭,人為的開始和終止比賽。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2CTY032);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2YBA257);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吉首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項目編號:JSU-CX-2012-31。
參考文獻
[1]韓英甲、王煥波.試析在高校體育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必要性[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20(12):127-128.
[2]秀、肖紅偉、孫楠楠、胡楠.湘西土家族健身類傳統體育項目的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J].體育世界.學術,2011,3:94-95.
[3]李曉鳴、喻躍龍、劉彥等.湘西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狀況及其開發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2,9(8):102-104.
[4]李杉.四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及其發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4):64-167 .
作者簡介:
姚銳(1990—)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酒店;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34
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當下,酒店開始追求差異化,突出酒店自身特色,特色酒店的概念也應運而生。特色酒店是指在普通酒店結構的基礎之上加上綜合的設計元素后,彰顯著不同文化或氣質底蘊的酒店。特色酒店在國外早已有先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海底旅館,旅館一次接待6個客人,要想到達這座獨一無二的海底旅館,客人需要潛水21英尺,穿過熱帶魚群后才能到達旅館的走廊,每個客房都有一個42英寸的窗戶可以觀賞水底世界。旅館的餐廳有“美人魚”為旅客服務,盡管海底旅館價格昂貴,依然供不應求。佛羅里達的海底旅館具有先天獨特的優勢,旅館坐落于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著名的潛水勝地Key Large,命名來自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這些都是佛羅里達特色旅館的優勢。
利用先天地理人文優勢發展特色酒店在國外已經非常普遍。再如加拿大魁北克冰雪酒店(Hotel de Glace)。魁北克城一年四季分明,春天賞河,夏天賞花,秋天賞楓葉,冬天賞雪,游客絡繹不絕。Hotel de Glace是一座用冰建成的酒店,每年初冬11月底_始搭建,次年1月1日開張,3月份停業任其自行化去。冰雪酒店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參觀或住宿,感受獨特體驗,供不應求。
利用自身優勢打造特色酒店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當下,是發展酒店業和旅游業的不二之選。渝東南利用自身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打造特色酒店也是一條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1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酒店的優勢分析
1.1自然條件
自然是人文的基礎,必然會影響該地域的文化,以達成自然和人文的和諧統一。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往往披著神秘的面紗,擁有神奇的自然風光。渝東南是中國西部四川盆地東南部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系交匯的盆緣山地,森林覆蓋率達到49.4%,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擁有烏江畫廊、仙女山、天生三橋,芙蓉江、芙蓉洞、小南海、武陵仙山、阿蓬江、黃水國家森林公園、千野草場、阿依河等眾多自然風光,自然資源豐富。渝東南的古樹、奇石、溶洞層出不窮,石柱的千年白果樹和現實版的“鬼吹燈龍嶺迷窟”,酉陽的紅石林,黔江的將軍石和太平洞等等都是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杰作。
自然和人文二者關系密切,而且我國人文文化概念就來自自然。旅游是一個求異和求同的過程,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通過找尋不同于自己周邊的體驗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但是,由于人類擁有普遍的動物同一進化,人類對于大自然的審美在潛意識中有一種共通性,即對自然的青睞和親密。渝東南地區神奇獨特的自然風光是吸引游客,滿足游客旅游求異和求同心理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1.2人文條件
渝東南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優勢,為打造特色酒店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渝東南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下轄地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都是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積淀了悠久的、豐富多彩的、極具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1.2.1衣
渝東南的少數民族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土家族和苗族服飾都有鮮明的特點,展示著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意蘊。土家族的女性服裝講究整潔、漂亮,配上珍貴的金銀首飾,具有顯著的文化符號特征。土家族的男性服裝在風格上體現勇武、彪悍的男性氣質,更滿足男性日常生活中衣物講求寬松自如、行動方便的要求。苗族服飾更是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成為鮮明的民族文化符號。可以與湘繡、蘇繡、蜀繡、粵繡相媲美的苗繡巧奪天工,苗族服飾上的圖案所傳達的文字表達功能和文化寓意功能更是為苗族服飾添上了神秘色彩,成就了苗族服飾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這些特點如果用在特色酒店的工作服裝中,將是全方位打造特色酒店的一個亮點。
1.2.2食
一個民族的飲食凝聚著這個民族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旅游者在享用風格迥異的餐飲的同時,也會通過體驗飲食的美學價值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土家族的“土家十大碗”,苗族的酸味菜肴無不凝聚著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餐飲是酒店重要的服務項目,將渝東南豐富的土家、苗族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餐飲當中,也是打造特色酒店的重要途徑。
1.2.3住
吊腳樓是土家族和苗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在建筑領域一直獨領,享有很高的美學評價。歷史上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土家吊腳樓大多置于懸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懸挑來擴大空間,下面用木柱支撐,不住人,同時為了行走方便,在懸挑處設欄桿檐廊(土家叫絲檐),大部分吊腳橫屋與平房正屋相互連接形成“吊腳樓”建筑。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臺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吊腳樓材質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鮮明的酒店建筑既是彰顯民族文化的標志,也是突出特色酒店的途徑。
1.2.4樂
旅游是一個追求精神性享受和滿足的過程,作為旅游的目的地酒店,依托少數民族文化打造的特色產品無法擺脫“精神性”要素的存在。因此,娛樂風俗是能被旅游者普遍接受的。農歷正月初九,三月三是土家民俗歌舞的盛會。土家族豐富的山歌資源,情歌、哭嫁歌、擺手歌、盤歌等山歌歷來被文化學者所注意。土家族的“擺手舞”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具有旅游價值的文化載體。擺手舞起源于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擺手歌分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等抒情性作品。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說,“在所有社會場,無論是文學場還是權力場運行的起始之處,都存在著幻象,都要投身于游戲中”,它提示了“我們用來衡量一切虛構的現實,不過是一種(幾乎)獲得普遍認同的、為人們接受的對象”。人們對于潛伏于風俗娛樂中的游戲心理有普遍的趨同基因,因此,渝東南特色酒店打造過程中,娛樂風俗的引進也是一項能被旅游者普遍接受的舉措。
1.3外力驅動
從根本上說,市場實體是由賣者、買者和作為整個生存基礎的制度規范在交換的基點上構建起來的。國家以第三者的身份參與社會的每一個經濟契約,又是社會強制力的最終來源。國家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其存在既可能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又可能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重慶市政府近年來非常關注渝東南的旅游市場,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為渝東南的旅游市場提供了一個合理使用資源的框架,并促進渝東南地區經濟增長與社會整體福利增加。2012年重慶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渝東南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意見》,2015年重慶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大旅游”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年重慶室政府《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這些文件均對渝東南的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政策引導和發展扶持。
2渝東南打造特色酒店面臨的主要問題
2.1酒店建設中對民族文化重視不足
重慶市人民政府對渝東南的少數民族文化高度重視,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2年了《關于加快渝東南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意見中著重提出開發渝東南民俗文化產品系列,如秀山花燈文化藝術節、石柱土家民俗文化節、彭水嬌阿依民族文化藝術節、酉陽桃花源土家擺手舞節等“活動型”節慶賽事產品,精心編排以傳統土司苗王文化、地方生產生活習俗為主要內容的“風情型”民族民俗休閑體驗產品。在重慶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渝東南的旅游業突飛猛進發展,但是我們也從中發現,在旅游配套設施建設住宿方面呈現同質化,趨同化,渝東南最具優勢的少數民族文化在酒店產品中幾乎沒有體現。以酉陽為例,酉陽酒店約194家,酒店建筑沿用民族文化特色―吊腳樓的客棧約67家,數量占酒店總數的34.5%。在民俗風情資源豐富的酉陽,酒店建設中能夠充分展示民俗資源的寥寥無幾,客棧中服裝沿用民族文化特色的幾乎為零,酒店飲食文化中傳承發揚民族食品特色的酒店為數也不多。
2.2酒店打造中沒有立足旅游全局構架
酒店作為旅游的終結點,對旅游整體過程的體驗至關重要。愉悅的酒店入住體驗必然會加強旅游整體過程的舒適感受度。渝東南在發展旅游的同時,酒店也發展數量也非常迅猛,星級飯店,旅游度假村、汽車旅館、鄉村旅舍、農家樂等形成一個龐大細密的住宿接待體系。但是在這個住宿接待體系中,特別是對于重點打造的民俗風情區域,酒店建設和極力營造的少數民族風情文化旅游出現斷層,能夠在酒店完美體現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酒店趨于零。
3渝東南特色酒店建設路徑思考
3.1挖掘文化魅力,突出文化特色
文化是增強酒店競爭力的屏障。酒店數量飽和,客人就會挑剔酒店,這個時候文化的魅力就凸現出來。例如,魯迅文化酒店――紹興咸亨酒店。紹興咸亨酒店通過演繹魯迅小說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一躍成立咸亨集團,后通過文化挖掘,將文化注入到經營中,成為發展特色酒店的標桿。“共性標準一流,個性特色唯一”,越來越成為酒店參與競爭的門檻。渝東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渝東南發展旅游業的源泉,同樣也可以成為渝東南酒店業參與競爭的資源。
文化也是增強旅游吸引力,增強旅游感受度的保障。渝東南經過重慶市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旅游業蓬勃發展,全方位的住宿體系也蓬勃發展起來,如何將渝東南的珍貴資源――少數民族文化魅力挖掘出來,將文化特色展示在酒店建設中,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是渝東南酒店應當思索的問題。旅游離不開衣食住樂,將渝東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挖掘出來,廣泛的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游客文化沖擊力感受,不應該忽視酒店這個環節。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應用在酒店的建筑、著裝、餐飲,以及提供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務,都是增強酒店實力,進而提高地方旅游業吸引力的有力舉措。
3.2提升服務標準,構建文化體系
服務是一種感受,作為旅游的目的地酒店,一流的服務標準不能少,全套文化體系更是不可缺。全套文化體系是將酒店置身于當地的旅游大系統中,將酒店作為特色旅游業中的重要體現因素,進行全方位,統一的文化構造。如果將酒店視為一個旅游產品,那么依托地域環境、周邊環境與民族習俗產生的旅游產品會給游客更真實和更完美的體驗。旅游是一個全方位的體驗,將渝東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挖掘出來,廣泛的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增強游客文化沖擊力感受,酒店將是旅游最完美的終結。重慶市政府歷來非常重視渝東南的旅游業,2016年《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長廊,將旅游業發展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支柱產業,將渝東南構建成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對渝東南的服務設施酒店業進行了充分細致的指導,擬在大仙女山風景區建成星級標準酒店40家以上,接待床位5萬張以上。擬在烏江畫廊風景區建成特色主題飯店5個、五星級酒店2個、四星級酒店2個、三星級酒店8個、星級農家樂50個。擬在武陵仙鄉旅游區建設舟白零換乘樞紐酒店、民族風情城酒店等三星級以上酒店10家,建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個、市級示范點5個、休閑農莊50個、接待床位3萬張。擬在世外桃源旅游區建設桃源仙居、桃源山莊、土家大院、桃源小鎮、阿蓬江大峽谷等度假酒店30家,打造鄉村客棧、鄉村酒店和特色民宿500家以上。擬在邊城古鎮旅游區打造洪安古鎮、西街十里花燈?錦繡武陵等游客集散中心,建成三星級以上酒店5家以上,培育民族特色餐飲名店、鄉村特色客棧30家以上。將酒店建設通盤在渝東南的“大旅游”建設背景中,在民俗特色區域全方位打造民俗特色旅游,特色酒店的建設勢在必行。
4結語
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決定濟環境,渝東南地區既是生態敏感區又是生態脆弱區,保護生態,合理開發資源,有利于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局面。重慶市政府也為渝東南的旅游市場提供了一個合理使用資源的框架,以促進渝東南地區經濟增長與社會整體福利增加。針對渝東南重點發展的民俗風情功能區域,打造全方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區,每一個旅游要素都是打造的重點,都是增強渝東南的旅游吸引力的環節,渝東南民俗風情發展功能區域色酒店的打造將是增強渝東南旅游實力的重要思考點。
參考文獻
[1]周昆叔.自然與人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