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通信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關鍵詞:沈從文;文學創作:道家自然觀;人化的自然
沈從文的文學創作與他生活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態學中,“生境”fhabitat)又稱“棲息地”.是生物個體或種群所處的特定環境.比一般說的環境更為具體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講.除了遺傳基因.兒童時代的早期經驗在一個人個性的形成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對于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生長發育來說,早期經驗更具有重大意義.它可以持久地影響到文學藝術家的審美興趣、審美情致、審美理想,而如此重要的早期經驗正是從一個文學藝術家童年時代所處的“生境”中獲得的正如托爾斯泰在晚年時向人們訴說的:“孩童時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記憶里.在靈魂深處生了根.好像種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中一樣.過了很多年以后.它們在上帝的世界里發出它的光輝.綠色的嫩芽”。
自然環境對于作家童年心靈的濡染.沈從文算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沈從文出生在封閉而又美麗的湘西風凰縣.那里山清水秀.風景秀美童年的沈從文盡管受到學校和家庭的禁錮.但是他還是想盡一切辦法沖破這種牢籠.沉入到自然界中.沉人到社會人生中頑童沈從文對書本以外大干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這使他能超脫學校與家庭的束縛.甚至是摧殘而進入與自然山水.自然人生融為一體的身心兩自由的境界.而他對自由的追求首先表現為與自然山水的親近。沈從文的童年一直在湘西度過,20歲后他才到北京求學.然后在郁達夫、徐志摩的幫助下開始文學創作。于是。童年靜美的生活記憶.故鄉淳樸的民俗風情.一齊涌出沈從文的筆端湘西的淳樸民風和秀美的山水風光造就了其陰柔內向,酷愛幻想的氣質特征,這種性格特征決定了沈從文對湘西“人生形式”的追求和對“鄉下人”精神的張揚這一心理傾向.表現在他的創作中.就有著明顯的心理傾斜:對“鄉下人”的“人性”的贊揚和對“城里人”的諷刺沈從文經常自詡為“鄉下人”或“鄉巴佬”.以與城里人相對照在沈從文看來.“湘西世界”是美于“城市文明”的.他用富有濃厚鄉村氣息的筆觸和傳統的情操同“現代文明”相抗衡.在自我慰藉中達到心理的平衡這一點既不同于艾蕪的邊地作品.也不同于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表現對純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淳樸的懷戀。
在談到《邊城》的創作時,沈從文曾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連在一起時.各人應有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這種通過個人的哀樂而達到人類之愛的企圖不正與道家“自愛”與“愛人”精神如出一轍嗎?在沈從文的小說中.人物極其平凡普通.然而正是這些平凡普通之人卻具極高的心性.他們與世無爭.自珍自愛卻又能與世共融.他們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和執著.他們是精神上的“貴族”《邊城》中擺渡的老人因為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敏感.被儺送二老誤認為“彎彎曲曲”“不利索”,過渡人給的錢.他堅決不收,有時推卻不了.他也決不占人家半點便宜.必用這些錢買些茶葉和煙草供過渡人享用在外人看來,老頭是助人為樂。是愛人,而在他自身恐怕首先是求得心里安穩與平衡.是出于自珍自愛.所以在這里自愛與愛人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重自然是沈從文對道家精神的認同重視自然是道家精神的核心。認為:“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有一個‘自然’”沈從文認同道家重自然的精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然環境沈從文認為.自然是人類活動的場所,是個體生命展示個性的舞臺所以.沈從文在小說中.總是極力渲染各種自然環境因而沈從文又說.他的小說人物大部分是“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人物可以“在背景中凸出.但終無從與自然分離.但把人縮小到極不重要的一點上,聽其逐漸全部消失在自然中”二是自然即人之本來,也即先生所說:“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是自己如此”沈從文力主道家重自然的精神.希望以此來恢復中國人的自然性.即人性要自然而然.不受約束。
沈從文重自然源于他的個性與生活經歷孩童時的沈從文很頑皮.想盡辦法逃學,拼命從自然這部書中吸取養分沈從文的自傳里就說過:“二十年后我‘不安于當前事務.卻傾心于現世光色.對于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這份性格的形成,便應當溯源到小時在私塾中的逃學習慣極明顯,對于后來用筆有顯著影響。”他喜歡水.他認為自己幼小而美麗的生活大部分與水分不開水教會他美和思索以至日后.他的許多作品里都有水的影子15歲時.沈從文成為一名軍人軍人的經歷讓他對社會又有了新的認識.對他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這也可以從他的自傳中看出:“這一份經驗在我心上有了一個分量.使我活下來永遠不能同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了——我看了些平常人沒看過的蠢事.聽了些平常人沒聽過的喊聲.且嗅了些平常人沒嗅過的氣味.使我對城市中人在狹窄庸懦生活里產生的作人善惡觀念.不能引起多少興味.一到城市中來生活.弄得猶豫孤僻不像一個正常‘人’的感情了”。
沈從文的創作是一部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學.關懷人性是其根。30年代的中國戰亂頻繁.沈從文先后當過士兵、班長、文書、書記,過早經歷了生活的殘酷和戰爭的野蠻.然而他的作品卻呈現與同代作家不同的世界。茅盾、巴金、老舍等作家主要描繪了正在變革的社會現實.其作品的批判色彩甚為濃厚與此不同.沈從文在生命的建構與人性的緬懷中淡淡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種精神可以說是與莊子的思想一脈相承的對自由人性的歌頌與對自然的崇尚是莊子生命哲學的精髓所在.莊子哲學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歌頌生命.歌頌人的自由自在的存活狀態他生活在亂世.那時的人們人性扭曲,生存壓抑.生命處于極不自由狀態莊子以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超然姿態實現了自我對生命與人性的關懷。
在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里.人們終日與古樸、寧靜、和諧、美妙如畫而又充滿靈性的大自然為伴,擁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們的人性、人情、道德與孕育他們的大自然保持著一種異質同構的關系在作者的審美意識中.他們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靈他們真情所至.率性而為.不受任何陳規陋俗羈絆.也不為任何世俗禮法約束四狗和阿如在山雨洗凈了的大自然中“撒野”,神巫違反“魔鬼習俗”去追求“天許可”的愛情.兒子特意筑路以方便母親去廟里與和尚相會湘西民間的道德處于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它體現了人們的習慣、樂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趨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灑脫。
莊子把對人性的理想寄托在“神人”身上.在《逍遙游》中寫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彼械拿鑼懚季哂忻撾x塵世的美的特征。沈從文筆下的主人公都是這樣的自然之子.他們似乎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樣純潔善良.和湘西古雅的風情融為一體邊城的女子是溫柔純凈的.是愛與美的化身.她們心底善良淳樸卻又執著剛強。就像一泓深泉,清靈卻不見底?!哆叧恰防锏拇浯洌抢洗膶O女.她的身影飄蕩在山水相融的風景中.生活簡單而又自足。勤勞自然、美麗善良、恬淡溫和、寧靜執著構成了她人性美的全部.顯然作者在這里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理想如果說女性在這里體現了自然和諧與人性恬靜優美的一面.那么他筆下的一部分男性則帶有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沖動在《龍朱》中,龍朱便作為男性人格的完美代表自然不加雕飾的原始的出現了.他“美麗強壯像獅子.溫和謙順如綿羊”.集獅子與綿羊于一身的男性完全是純粹的自然之子,他們熱情、真實、誠實、勇敢、女性的陰柔和男性的陽剛配合的恰到好處。完全體現了人性的完整和自然。兩性之愛是沈從文經常關注的.它自然而又美麗純潔.不在乎一切外來的干涉.沈從文常常把男女之間的戀情置于自然的背景之下?!队旰蟆分小奥犚磺写笮∠x子叫.聽晾干了翅膀的蚱蜢各處飛.聽樹葉上的雨點落在地上的跳躍,聽在身邊一個人的心跳.全是詩的”。靜謐中生命躍動的聲響交合著從林間隱隱綽綽的意象.四狗的愛情就在這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中萌發、膨脹、生長.情感及欲望在一種飽和狀態中走向極致.生命力在充分的張揚過程中也正蘊蓄著新的生命依山傍水的湘西無疑孕育了沈從文對湘西的向往與崇敬.他的筆端.隨處都流動著自然的身影.人則在自然的掩映之下生存活動。
《三三》中,三三從小就在“比屋連墻、嘉樹成蔭”的堡子里長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她完全生活在幾乎純自然的環境中.沒有與人錯綜復雜的關系.也沒有外在力量的限制和束縛。
生命形式如真空一樣純凈透明。三三與自然互為象征,互為背景。互為對象。三三還在與寬容博大的自然的交流與對話中達成共識和默契:“三三的事.魚知道的應當比母親還多?!彼麄兓ハ嘁蕾嚧烬X相依.從而使三三完全釋放生命的欲望與沖動.盡顯生命的歡愉與跳躍。自由人格獲得了解放與歸依在這走向返樸歸真的過程中.人其實也就實現了精神上的自由與逍遙.在無根的飄浮中找到了生存的立足點.自然也就成了人類的生命之根.
沈從文從道家的思想中尋覓到了心靈的契合點.因而極為贊同道家的“返鄉”之說.尤其羨慕道家恬淡虛靜的“化外之境”的理想.在自己的小說中.沈從文構筑了一幅幅原始意味極濃的湘西世界圖式:兵卒純善如平民.與人民無侮無擾。農民勇敢而安全.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磺惺卤3忠环N淳樸習慣.遵從古禮。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A025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T011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N011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33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21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A061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G058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R008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9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008 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W590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G288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G662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G523 內科理論與實踐
E104 內陸地震
A026 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A111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G513 內蒙古醫學院學報
P004 內燃機學報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釀酒科技
A110 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665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 H071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T034 農藥
T924 農藥科學與管理
H404 農藥學學報
H279 農業工程學報
Z008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H773 農業環境與發展
H278 農業機械學報
H286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H222 農業現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調
H219 排灌機械工程學報
U602 皮革科學與工程
U604 皮革與化工
G759 齊魯醫學雜志
N041 起重運輸機械
E021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E361 氣候與環境研究
E352 氣象
E566 氣象科技
E359 氣象科學
E001 氣象學報
E633 氣象與環境學報
* X532 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
X018 汽車工程
X013 汽車技術
P001 汽輪機技術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強度與環境
C007 強激光與粒子束
X021 橋梁建設
U018 青島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
G061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CODE 期刊名稱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論與應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選期刊 1/34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稱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變·畸變·突變
G481 癌癥進展
A003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31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關鍵詞:漆畫;傳統;創新
漆,名詞。古為“桼”,上為木,下為水,中間“ノヽ”是指在木上劃兩刀讓水流下——就是漆。木乃為漆樹,故漆畫之漆是天然形成,微毒、干后可入藥。漆樹主要生長于北緯19°~42°至東經97°~126°的山地和丘陵,也就是我國的南至廣東,北至遼寧,西至西藏,東至沿海和越南、日本、朝鮮、緬甸等地。由于材料的特殊性,亞州地區漆畫發展最為鼎盛。
我國是用漆最早的國家,但多為器。漆畫一直伴隨著漆器而行,仍附于漆器之上,故在創作上受到一定的制約。直到20世紀30年代,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學生把漆藝與繪畫相結合首開漆畫先河,20世紀60年代中國一批藝術家受越南磨漆畫的影響,在傳統漆器中汲取養份,漆畫在中國成為新興的獨立畫種。
雖然漆畫近年越來越受到矚目,但似乎仍然游離于主流繪畫之外。漆畫創作時材質的多樣,創作過程中技法的繁復,使一些漆畫家走入誤區,是表現漆畫的傳統工藝和材質的美感?還是否定漆畫的傳統工藝更多的追求現代技術與材料的支持?一直是現代漆畫家思考的問題。
德盧西奧邁耶說,作品是否滿足藝術的首要條件是美,如果沒有美,那么它根本不是藝術。133229.Com漆畫在創作過程中,無論珍視傳統還是勇于創新,都只有一個目的——美。正如藝術的起源眾說紛紜,而人們更傾向于多元說一樣,漆畫的創作更應該是多元化的。誠然,漆畫悠久的歷史決定著它材質的特殊性、技法的多樣性是其他畫種所不能比擬的,但這也使得在漆畫的創作上容易局限于只表現傳統技法的蠅頭之爭上,而忽略了漆畫作為一門藝術的追求,創作出沒有靈魂、沒有精神、沒有感情的作品。在漆畫的創作中只有繼承傳統并且勇于創新,才能創作出成功的漆畫作品。
一、重視傳統與勇于創新之爭
漆藝與中國的文明史同步發展。世界上最早的漆器發現于余姚河姆渡,據今已有7 000多年,作為用漆最早的國家,漆藝術為中國的藝術發展史乃至世界藝術史寫下濃重絢麗的一筆。漆的最早應用從實用出發,所以多為可盛物之器皿,最早的漆畫附于漆器之上,做為漆器的裝飾。隨著人們審美的逐漸提高,不再滿足于實用至上,漆畫作為漆器的附產品誕生并慢慢成形。
漆藝歷史悠久,但是作為漆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從器皿上走下來成為獨立畫種的——現代漆畫,僅有百年歷史。因古代漆畫多依附于漆器之上,使人大多重視“器”,而乎略了“畫”。古代漆畫雖然附于漆器之上,但并非單純的附庸關系,而是借用器皿展現其獨特風格,傳統漆畫的材料以珠玉、金銀用得最多,這樣華麗有余謙遜不足,這并不附合中國人提倡的中庸之道,而依附于器皿之上,提升了器皿價值,也使得華麗的形材變得謙虛、低調,顯示漆畫本色,為單純的器物增添了生命力。
古代漆藝對現代漆畫影響深遠。由于漆器藝術超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孕育了中國漆畫藝術,更對周邊朝鮮及日本的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藝術殿堂上,中國的漆畫藝術被奉為正宗,被許多國家群起模仿。漆藝7 000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技法和經驗,王世襄謂其:“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傳統是自有文化以來千萬先人智慧的結晶,人離開客觀世界,離開傳統就不能創造出任何東西。傳統漆藝的發展賦予了現代漆畫家取之不盡的寶藏,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名訓,更是充分證明,只有繼承傳統才能把漆畫藝術發揚光大。
但是,傳統的東西并不是真理,也有其不足之處,不是說繼承傳統就是死拉著傳統不放,無視時代的發展。未經發現的等著我們去創造的客觀世界更加豐富。今天的時代是一個文化多元,畫種林立,畫派紛呈的時代,僅僅拿傳統技法和傳統的創意思維、題材來表現現代漆畫顯然是不夠的,只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進,勇于創新才能把漆畫藝術更好地發展。
二、漆畫材料和技法上的古為今用與創新
漆畫最重視材料和技法的研究,材料和技法的多元性是漆畫的優勢之一。漆畫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繼承與發展是現代漆畫家思索的問題。從材料上來說,漆畫脫胎于漆器,而從精美漆器多服務于王室這一特殊性來說,漆畫的材料大多為金銀、松石、珠玉等,雖然“色艷質美”,但名貴不易得,也有悖于現代人質樸的以人為本的審美風格,現代漆畫家不滿足于材料的局限性,近幾年來漆畫運用蛋殼鑲嵌、鋁粉研磨等多種材料,可謂點石成金,自有一種質樸大器之美。
色彩上,從樹上采割下來的生漆經過加工后呈半透明褐色,經調以顏料才可呈豐富的色彩。因漆本色所致,千百年來漆畫的色彩以深沉含蓄為美。紅、黑兩色更是漆畫美到極致的顏色。吳冠中曾說:“素白的宣紙與墨黑的漆都極美,樸素大方的美是我國傳統漆藝棲息的溫床?!币彩怯捎谄岬倪@種特性無法調制出鮮艷的色彩,只能利用珠貝等天然色彩及花紋來提亮局部,卻缺少足夠的靈動性。許多漆畫家把透明度較強的化學漆運用到漆畫中,調配出的色彩更加豐富艷麗,配合天然漆的色彩,可謂“漆”彩紛呈,即尊重醇厚高雅的天然生漆的原汁原味,又欣賞生漆之外的新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做到漆畫藝術的多元發展。
漆畫技法中的髹涂、描繪、鑲嵌、刻填、磨繪、變涂彰髹、堆塑、雕漆等都是直接從古代漆器裝飾法直接繼承而來。技法的多樣為創作提供了便利,但不創新就意味著退步,在作品的創作中,一切的表現方法都是為畫面的最終效果服務的。傳統的技法固然取之不盡。但在現代的創作中傳統的技法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代漆畫的要求,要既能體現傳統技法帶來的高雅,也要適應現代技法所體現的視覺振撼。新的技法在漆畫家的創新精神下連綿不絕,只有在保持并發揚傳統的同時,與現代創新技法緊密結合,融會貫通,才能把漆畫發揚光大。
三、漆畫在題材立意上的推陳出新
在題材立意上,傳統漆畫多以圖騰式或討喜的形式出現,傳統紋樣的運用較為常見。優秀的現代漆畫應試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漆畫的悠久歷史為漆畫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制約,一味的強調技法和“漆味”是現代漆畫的通病,在題材上花卉、少數民族風潮越來越多,似乎這樣才稱之為漆畫,失去了漆所應該有的靈動感,并且風格呆板,作品失去當代美術的參與性。
漆畫題材的創新取決于觀念上的創新,漆畫作者必須放眼國際,走出傳統漆畫的桎梏,并且從漆畫技法所帶來的歡悅中解脫出來,把新的觀念引入到漆畫領域中來。題材與立意的不斷創新,在于作者的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擺脫舊的思想束縛,朝多元化的題材發展。如果只是繼承以往題材,停滯不前,作品只會趨于平庸、膚淺。現代漆畫已經意識到了此問題,現代漆畫題材豐富,意境深遠甚至已凌駕其他畫種之上。在傳統漆文化上注入現代的精神和思想,從創作理念、地域特點和表現潛力這些深層次的根本問題上思索,如何創作出更多的時代精品,汲古而不拘泥,賦予千年漆畫以靈動的時代氣息,才是漆畫家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傳統與創新并不是針鋒相對的。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會貫通才是現代漆畫發展的必然。我國的漆藝博大精深,有著讓世人驚嘆的成就。但漆畫要發展不能坐享其成,必須兼收并蓄,在發揚尊重傳統的前題上勇于創新,拓寬藝術的視野,豐富漆畫的藝術語言。創新不僅是浮夸的外在形式,重要是從根本出發,要包括思想、題材、意境以及材質與工藝等多方面。以創新的精神不斷發掘出新材料、新形式,并與傳統相交融,完成繼承和創新這一艱難的締造,不辜負漆畫獨有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性格。使其作為具有中華民族性格反映的特殊的畫種得到社會普遍承認,并且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科技創新的作用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自強不息與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倫”思想對現代科技創新起到積極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官輕民和重文輕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又是與現代科技創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應通過機制建構與“文化形塑”,構建有利于我國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
科技創新是基于創新主體的文化與價值取向而進行的一項合邏輯與合價值的實踐活動。文化是科技創新的土壤,它潛移默化地對科技創新發揮著作用。這種作用涉及到從觀念、方法、價值等等各個方面。一方面,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促進性的,亦可能是消極的、阻礙性的。另一方面,脫離實際的文化背景進行科技創新,或對科技創新進行理解與評價,既是不可能亦是毫無意義的。本文擬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科技創新的影響。本文所指“中國文化”指的是中國傳統精神形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等;還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儒釋道合一的文化體系。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倫”這一核心展開的。即“重人倫”這一思想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已經成為國人生活的基本準則,進而影響到科技創新活動。但這并不意味著“重人倫”的思想對于科技創新活動而言只有積極影響,而是說中國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都可在“重人倫”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創新活動。這種凝聚力表現為文化心里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而當代的科技創新,尤其是高科技創新,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這需要各領域、各層級的科技創新主體共同協作完成。創新主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創新主體有著共同的目標、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是與當代科技創新的趨勢相適應的。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倡導自強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兑捉洝吩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代人觀察到自然運行的規律,又將它作為激勵人們的準則,即表現出“重人倫”的方面??萍紕撔禄顒涌偸浅錆M著困難與曲折,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創新主體的歷史性和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決定的,同時也說明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的復雜。因此,對于科技創新主體而言,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精神就尤為重要了。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重人倫”思想是與當代科技創新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相適應的。特別是在當代,科技的廣泛應用所引起的各種災害日益引起人類的注意。環境污染,物種滅絕,全球變暖等等問題都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質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傳統文化所倡導“重人倫”的思想同樣要求科技創新主體要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因此,“重人倫”思想實際上是當代科技創新的應有之義。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為文化的科技創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國傳統文化一貫重視教化作用,這亦反映了傳統文化“重人倫”的一面。科技創新的教育功能不僅僅在于它提供的科學知識或強大的工具,還在于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而傳統文化歷來將倫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種程度上說,科技創新的目的就在于擴展人類的視野,提高人類認識能力,即開化人類。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能夠通過教化科技創新主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要求科技創新主體始終將開化、解放人類作為自己的目標。
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消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亦包含這阻礙科技創新的因素。雖然這些因素看似繁雜,但是仔細審視之下便會發現“政治本位”思想始終隱藏在這些因素的背后。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科技創新的消極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通過分析我們將看到這些因素與“政治本位”思想的內在聯系。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官輕民和重文輕技的思想。傳統文化中重官輕民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而科技創新在在古代曾被認為是“奇技巧”。上述的重官輕民和重文輕技容易導致將科技創新置于一種從屬的地位。從而或有人根本不屑于從事科技創新事業,或有人將科技創新事業作為“做官”的進身之階,無論如何,上述思想對于科技創新而言是危害極大的。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中庸之道”?!爸杏怪馈弊鳛槿寮业囊粭l重要的倫理道德標準(亦即指導規范古代官員言行的金科玉律),對于處理人倫關系,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是科技創新總是一種對原有傳統的反思、批判的行為??萍紕撔聝仍诘鼐哂忻半U,激進的特征。因此,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與科技創新的精神相背離的。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森嚴的等級制度。這亦是“政治本位”思想的延伸。中國傳統上一貫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等級關系。在奉行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環境里,科技創新主體日益滋生崇拜權威的思想,進而導致創新主體個人個性和創造性的泯滅。同時它還不利于科技創新人才的公平競爭與進取。
三、構建有利于我國科技創新的文化環境
首先,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就“為何要揚棄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問題而言,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文化的歷史性所決定的。首先文化總是變動不居的。雖然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與歷史時期,保持著宏觀的穩定形態,但是從整個歷史長河,以及微觀層次上,都可以觀察到文化總是處于流變之中。而科技創新又受到文化的根本性影響。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科技創新本身的歷史性是由于文化的歷史性所決定的。始終處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創新主體規定者科技創新事業。鎖業科學認識與科技創新的復雜性與曲折性總是與文化緊密相關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既包含能夠促進科技創新的因素。譬如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等等。但同時亦包含著阻礙科技創新的因素,如政治本位,遵循守舊等方面。因此對于科技創新而言,揚棄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應科技創新之要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揚棄也是文化實現自我否定、不斷演進、辨證發展的體現。
其次,要構建合理的與文化相適應的科技創新機制??茖W技術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的構建性力量,不僅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性知識或能夠讓人類移山填海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既包括科技本身的系統化樣式,還包括相應的科技創新機制。
科技創新機制包含兩個基本維度,即組織和制度。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發生在17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兩大思潮的影響下,17世紀英國成為了世界科技創新的中心。越來越多的人對科學技術發生興趣。但是對科技感興趣只是科技創新體制化的條件之一。而近代科技創新體制化的標志就是以格雷山姆學院為代表的新型大學的誕生以及英國皇家學會的建立。英國皇家學會的誕生,其真正意義就在于它是歷史上第一個為官方認可的科技創新組織。這一方面表明科技創新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所認可,另一方面,表明科技創新一個有共同目標并遵守一定規范的科學共同體的形成。在法國,科技創新的體制化進一步確立了,其標志便是法國科學院的建立。在19世紀,科技創新體制化在德國最終完成,其標志是1826年于吉森大學建立的現代化學實驗室。從上述考察我們可以發現,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新型大學的出現、科學學會的建立以及實驗室制度的建立是科技創新體制化的基本表現。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科技創新組織也越來越豐富。
科技創新機制的制度維度指的是相應的科技政策與法規。這其中又包括課題申請機制,評議機制,獎勵機制等等。各國通過科技政策與法規實現著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宏觀管理,引導,激勵著本國的科技創新。
在19世紀中葉,德國的產品以低質、仿冒聞名。而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德國的科學技術突發猛進。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首先當時德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和深入,一些有識之士倡導成立了國立研究所。因此帝國物理研究所(PTR),德國威廉皇室學會(KWG)等各類研究所應運而生。另一方面,在德國政府缺乏資金支持科技發展的情況下,一批銀行家、科學家等則成立相應的基金會。而現在,遍及德國的各類基金會已經成為資助科技創新的重要資源。第三,現行的匿名評議制度,其雛形亦是在德國形成。近年來,德國通過產權制度、專利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規以保護科技創新主體的利益,激勵科技創新活動。并且在科技獎勵方面,德國洪堡基金會與聯邦科研部聯合設立的兩項科研獎——沃爾夫岡-保爾獎和索菲亞-克瓦雷夫斯卡獎以高額的獎金吸引著國內外的科技創新主體來到德國,投身于科技創新事業。有次可見,科技創新機制對于科技創新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再次,改革應試教育,倡導創新思維,提供有利于現代科技創新的良好教育基礎。教育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與前提。從創新主體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1810年,威廉-洪堡等人倡導建立了柏林大學。柏林大學倡導教學自由,教育與研究相結合,且這一理念很快成為歐洲新型大學共同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說,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就是從柏林大學開始的??梢姶髮W的功能之一就是進行研究,生產知識。另一方面,從上面的例子同樣可以看到,大學的另外一個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大學還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基地。
在當代,應試教育已然不能適應科技創新的需要?;谥R的教育是與當代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相背離的。當代科技呈現出的一個基本態勢就是學科的高度分化與高度融合。這一態勢亦解釋了當下知識爆炸的現象。在當代一個人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所有的知識都所有掌握。因此,倡導科技創新就必然要求對應試教育進行改革。
對應試教育的改革,首先在于改變教育觀念,即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一轉向實際上標識的是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轉向。在英文中,導師被稱為“consultant”或“instructor”,前者還有“咨詢師”之意,而后者則還有“指導者”之意。這表明,在西方高等教育中,教師不再以“教授者”的身份高高自上,而傾向于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討論。
教師與學生的這種身份轉變,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權威。它鼓勵人們提出“異見”,挑戰權威,而科技技術史的發展也表明許多科技創新就來自于這些“異見”,無論這些“異見”在最初提出之時有多么幼稚或離經叛道。由此可見,倡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向實質上是倡導創新思維,倡導創新思維是改革應試教育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