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運動員籃球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籃球意識概述
各個專業的運動項目均有其專業意識,所謂籃球意識就是指籃球運動員在從事籃球實踐活動中經過大腦積極思維過程而產生的一種正確反映籃球運動規律性的特殊機能和能力,是籃球運動員在長期籃球實踐活動的認識過程中提煉和積累起來的一種正確的心理和生理機能的反射性行動的總稱。簡言之,籃球意識就是籃球運動員對籃球運動比賽規律客觀實現的主觀反映。
籃球意識是籃球運動員最寶貴的精髓,一個專業的籃球運動員,其籃球意識越強,他的籃球技能就會越高。因此,在高中階段要加強運動員的籃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
二、增強籃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的有效途徑
1.增強籃球運動員的籃球基本意識
要培養籃球運動員的籃球意識,不僅要讓運動員對籃球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且要讓籃球運動員明確,自己為什么要打籃球,自己和球隊的奮斗目標是什么,明確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籃球運動員,從而使籃球運動員逐漸成長成熱愛集體、熱愛籃球、熱愛祖國的優秀選手。
基本的籃球意識是指導運動員繼續發展的標桿,在心理學上,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所以要培養合格的運動員首先要從培養其基本意識開始,意識改變了,行動才能改變[1]。
2.提高籃球運動員的籃球基本技能
籃球的基本技能有多種,其中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投籃類:跳投、勾手、打板、挑籃、三步上籃、拋投,分為左右手。
突破類:試探步、背后運球、轉身運球(左轉身、右轉身)、后撤步、背后換手、交叉步、體前變向、跳步、急停等。
傳球類:雙手前推、單手拋、撥腕傳球,高吊球、地板反彈球、胸前球,背后傳球、腦后傳球、手遞手傳球等。
防守:滑步、切球、障眼法等。
籃球技能有很多,教師在上課時應著重為學生做講解,比如:跳球,在講跳球的時候,最起碼要教授學生動作方法:雙手持球于胸前,兩腳前后或左右分開站立,上體略前傾。在兩腳用力蹬地向上起跳的同時,上體向上伸展,雙手舉球至肩上方,右手持球,左手扶球的左側方。當身體接近最高點時向上提肘,右臂向前上方伸直,同時手腕前屈,食中指撥球,通過指端將球投出。當講完動作方法時,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練習,讓學生成體操隊形做雙手持球的基本姿勢,按教師發出的口令做起跳、舉球肩上、騰空、投籃、落地的模仿動作。在學生做動作時,教師應該提出明確要求,如:(1)保持正確的雙手持球基本姿勢。(2)蹬地、展體、舉臂三股力量全盛一股向上的力量。(3)騰空時,腰腹背等肌肉群應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上體保持正直或略有些后仰。(4)掌握好出手投籃的時間。
當學生把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要求掌握了,學生的籃球技能才能提升。要使學生掌握全面的籃球技能,教師就要對每一個基本的動作進行以上專業訓練,讓學生在掌握分解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掌握整套動作技能。
3.加強籃球防守戰術心理的培養及訓練
通常情況下,籃球運動員個人在防守過程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防守住對方運動員的進攻。這是比賽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而且個人在進行籃球運動防守的過程中需要善于利用整個場地的情況、在不違反籃球運動相關規則的情況下,根據我方及對方的整體陣形,及時設計出防守的方案,并且善于與戰友合作,從而使得對方處于一個相對比較被動的局面。通常情況下,個人在防守時候,需要逼迫對方到籃球場的邊界部位,利用中線的夾擊在底線進行突破,從而造成對方猝不及防的失誤[2]。
掌握好籃球的防守意識,是目前籃球比賽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無論是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在實際的比賽中都需要慢慢積累經驗,并且將理論用于實際,然后慢慢地提高自己的防守意識和防守能力。在籃球場上,運用積極的防手策略是下一步進攻的基礎,并且在籃球場上通過利用實際的情況隨機應變,轉守為攻。這種能力并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形成的,需要運動員進行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籃球防守能力訓練。
運動員運球中的防守:通常情況下,籃球運動員在運球中的防守需要遵循兩大基本原則:其一,在中路攔截,迫使對方運動員向邊靠,然后出現邊、角運球的情況;其二,堵住對方運動員強手運球的機會,使用弱手運球。并且在堵截的過程中為了擴大防守面積,迫使對方向縱深的方向運球,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使用平步防守姿勢。在對方運動員進行運球移動的時候,防守運動員要集中精力將視線放在對方運動員的手和球上,找準機會,將球搶到自己的手中。
與對方運動員搶球時的防守:在對方運動員不再運球,或者是接到籃球又或者是強盜籃板球落地的一瞬間,防守運動員應該在對方運動員出現分神的時候把球搶過來。在這個時候,出手要穩、準、狠,不可拖拉。搶球的手法一般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直握。出手要快,動作有力,扭拉要突然。
起跳投籃時候的防守:當對方運動員到了自己的投籃區域的時候,要拼盡全力阻撓他投籃,或者是將對方運動員的球打下。通常情況下要找準機會,降低對方運動員投籃的命中率[3]。
4.強化籃球運動員的籃球戰術意識
當籃球運動員掌握基本的籃球技能時,接下來要做的是掌握籃球的戰術意識。戰術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籃球比賽的成敗,因此,我們要加強籃球運動員的戰術意識。
一套完整的籃球戰術是由多種基本步驟配合而成的,在戰術的教學訓練中要使運動員掌握戰術組成的結構特點和配合規律,更重要的是要求運動員掌握運用戰術的時機,知道什么情況下采用何種戰術,明確該戰術路線、位置、職責、運用的時機,參加戰術配合的人數、方向、時間、空間、位置的變化等。同時要在戰術訓練中培養隊員獨立作戰的應變能力與攻擊能力。在比賽中既要有規定的戰術打法,又要有靈活運用與應變的技戰術能力。比如,一個局部配合不能僅限于一種打法,一條路線。一個動作可隨場上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在激烈多變的對抗爭奪中的勝利的概率[4]。
5.提高籃球運動員的作戰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運動員的籃球意識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運動員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運動員在專業的訓練下,在真實的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加上,平時的認知訓練、意志訓練和心理調整訓練等一般心理輔助訓練,可以使籃球運動員的籃球意識結構要素得到改善,這就為籃球意識的強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目的的作戰心理素質的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反應能力和反應速讀,增強運動員臨賽的信心。
比如,在比賽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前教給運動員一些調節心理素質的方法,讓運動員在籃球比賽活動之前進行自我暗示、自我調節的訓練。教運動員借助自己的語言發揮豐富的想象,可以邊想邊說:“我今天心情很好,我能贏得比賽。”等。這樣做可以避開緊張的氣氛,減少很多有關壓力信息的輸入。只有帶著平常心參加訓練和比賽,才能賽出真的成績、真的能力。
總之,加強籃球意識的培養與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其工作難度是復雜的,也是艱巨的,以上幾點內容只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的,內容還有欠缺的地方。因此,一線教育工作者還要同心同德繼續實踐、反思、研究、進步。只有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教學工作才能更上一個臺階,學生的籃球意識才能一步步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1]劉粵.青少年學生籃球戰術意識的培養和訓練[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01).
[2]莊麗霞.中學體育訓練工作分析與發展對策[J].運動訓練學,2012(14).
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易于接近新事物,善于模仿,但目的性不明確,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將來再改就比較困難了。而普遍存在籃球意識不強的問題,如:(1)攻守轉換慢,經常背向對手。(2)漏入后不立即追防。(3)協防缺乏補防意識,看球不看人。(4)快攻快下應人球相連,但往往出現等球的意識誤戰機。(5)缺乏控制比賽節奏的能力,往往一味求快。(6)搶籃板時不背人等。
因此,意識的培養不能靠自然形成,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嚴格要求。
一、整體意識的培養與訓練
1、人隊教育
少年比較活潑好動,對實踐活動比較躍躍欲試,出現對未來的向往,但自覺性較差,目的不清,有時動搖不定。因此,教練員應爭取各方面的支持與協助,通過教育和誘導,使其明白為什么打球、球隊和自己的奮斗目標是,什么。通過組織參加優秀隊的比賽和訓練,幫助分析精彩巧妙的配合和細微精煉的技術動作,使其樹立遵守紀律、有信心、有拼勁、勇于勝利的整體意識。
2、提高籃球理論知識
形成某種意識的功能都是相應的某些知識作為基礎。學習籃球理論知識可以培養和啟發少年運動員的再創思維,使隊員在訓練和比賽中自覺地、主動地完成任務,強調掌握基本技術規格要領,善于學習優秀運動員運用技術的經驗,對基本的攻、防戰術套路的特點和相制約的原則要明確,教練員要根據本隊實際情況和特點樹立起切實的訓練指導思想。籃球理論知識的學習,應盡可能的在比賽和訓練的實踐過程中有計劃地進行。
3、把整體意識與訓練培養同訓練計劃結合起來
整體意識的培養與訓練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應結合本隊實際情況,有統計性的、有重點的列入訓練計劃。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具體要求。例如,人隊時或訓練初期著重培養熱愛打球、熱愛集體、遵守紀律、團結互助的思想意識;比賽時期著重培養責任感、勇于拼搏、善于勝利的思想意識。
二、基本技術運用的意識培養與訓練
1、基本功的訓練是符合比賽時技術運用的基本規定。基本功訓練時,對最基本的動作要領要反復地練。如手指手腕,對球的控制能力、球感等。但單一的技術訓練不能拉得太長,要根據比賽規律逐步過度到與其它技術相結合的訓練。訓練時要不斷地提出問題,設置障礙,使之形成條件反射。對難度較大的動作要結合隊員模仿體會動作的機會使之消化理解。隊員的整個動作有初步的進展后,再進行分解與綜合練習,多次重復提高動作的準確性。
2、大力加強觀察能力的訓練,加強運動員視野能力的訓練。因為運動員必須通過視覺準確地觀察空間、方位和距離。要求運動員在準確地判斷后迅速做出反應,訓練時應注意:(1)加強眼睛余光的觀察能力。(2)技術動作訓練中要考慮有助于擴大視野的技術動作。
3、培養快速反應能力。籃球場上是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運動員針對變化作出較快的反應。教練要設法通過各種信號刺激以及采取多變的對抗條件進行訓練,以提高隊員的反應能力。
4、在全面培養和訓練基本技術運用的基礎上,依球員的特點,有意識發展其特長的技術動作。引導他們練一手“絕招”。如:“神投手”、“控球能手”、“快攻突擊手”等。
三、戰術意識的培養與訓練
籃球運動是一個整體項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必須通過一定的戰術,發揮全隊的優勢,否則全隊水平很難提高。除正確運用技術的訓練外,還要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參加比賽。這是培養戰術意識的最佳手段。
不論在訓練和比賽中,戰術的運用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任務,而且要使隊員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結合實際講解比賽的規律和理論知識,指導和啟發隊員善于判斷和觀察的能力。如“空切、傳切、突分、二打一、快攻、三打二快攻”等。如果結合進行講解與分析,能大大提高隊員對戰術意圖的理解和興趣。
摘 要 本文對大學生籃球運動員厭訓心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籃球 厭訓 心里成因
高校籃球運動員的訓練指的是通過運用有效的訓練方式,對高校大學生的運動潛力進行發覺,提升高校籃球運動員的籃球素質,為高校籃球運動員今后參與到高水平競賽打下見識基礎。但是高校大學生身心正處于較大變化時期,高校籃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時常產生厭訓心理,這對高校籃球運動員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需要對高校籃球運動員的厭訓心理成因進行全方位的剖析,尋找有效的對策。保證高校籃球訓練的作用。
一、 高校籃球運動員訓練分析
(一) 高校籃球運動員訓練時間與次數分析
任何體育運動訓練都需要注重循環漸進,籃球運動也不例外,充足的訓練時間是保障訓練效果的基礎,個人天賦在好的運動員,如果沒有充足的時間,那么也無法完成籃球訓練任務,籃球訓練的目的、從目前高校籃球運動員訓練時間來看,通常情況下每周保證5天的訓練時間,同時每天的籃球訓練基本在兩個小時以上基本完成了籃球運動員的訓練要求。但是也可以看出,每天籃球訓練時間仍然無法滿足運動員的需要。
(二) 高校籃球運動員訓練動機分析
任何活動需要在一定動機的基礎上進行,并且參與動機也不是相單一的,高校籃球運動員參與訓練同樣需要動機。籃球運動員的訓練動機能有效促使他們完成訓練內容,從而提升籃球水平。所以高校籃球訓練想要起到良好效果,那么就必須將運動員的訓練動機作為訓練的基礎,了解運動員問什么選擇籃球,想要從籃球訓練中獲取什么、實現什么目標。從目前高校籃球運動的訓練動機實際請款來看,大多數運動員將個人喜愛當作訓練動機的第一位,同時也有一些運動員將鍛煉身體作為訓練動機。
二、 高校籃球運動員厭訓心理成因分析
從高校籃球運動員的培養模式來看,籃球運動員是一群具備籃球特長的學生,但同樣籃球運動員的培養也需注重文化課程,這也就形成了籃球運動員比普通學生承受更多的任務。并且收到高校籃球運動的訓練時間、教練、訓練條件以及個人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很容易致使學生產生厭訓心里,影響籃球運動員的訓練質量,筆者從高校籃球運動訓練的實踐出發,將籃球運動員厭訓心理的成因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高校人才教育與培養的沖突
從高校籃球運動的開展來看,目前高校籃球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籃球校隊等方式進行。但是傳統應試教育依然對人才培養有著一定影響,學校在注重籃球運動員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注重運動員文化素質的培養,這也就造成了運動員無法將全部精力投身到籃球訓練中。而改善這種現象的教學模式就是“體教結合”,但是目前多數高校病沒有開展“體教結合”的模式,讓學生需要花費部分訓練時間進行文化課的學習,從而降低籃球運動員的訓練時間。長此以往逐漸也就降低籃球運動員的訓練參與度,從而導致籃球運動員的厭訓心里。
(二)籃球訓練內容枯燥
在籃球運動中,專業的籃球運動同業余籃球運動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專業籃球更加注重籃球運動的競技性,并將成績作為衡量籃球運動的指標。而業余籃球更加注重的是籃球運動的健身性以及娛樂性,是將籃球作為一種鍛煉身體的途徑。高校籃球運動既存在一定的專業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業余性。@也就要求高校籃球運動員的訓練要從專業角度出發,將籃球運動員的體能以及心里作為基礎,從而促進學生籃球運動能力的全面發展。由于專業籃球訓練的枯燥性,尤其是籃球體能訓練,枯燥更甚,在加之如果籃球運動員心里較為脆弱,心里承受能較低,那么面對這種枯燥無味的訓練時,運動員身體會本能的對訓練產生排斥,導致籃球運動員心態的失衡,形成對籃球運動的厭訓心理。所謂的籃球運動員厭訓心理指的是:在籃球運動訓練過程中,因運動員的身體或心理無法承受籃球訓練的高負荷刺激而對籃球訓練產生的一種厭惡以及抵制情緒,并且激發運動員對籃球厭訓的現象。
(三)籃球訓練手段單一
在高校教育中,功利主義思想一直對我國高校教育有著一定的影響。高校籃球運動同樣深受功利思想的影響,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加大籃球運動員的訓練量是一種常見手段,這種通過高壓新聯的方式無異于拔苗助長,不僅讓籃球訓練手段單一,同時也忽略了籃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以及個人身體承受能力。這種訓練方式不僅會對籃球運動員的身體造成危害,也會對籃球運動員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形成厭厭訓心理。
(四)籃球運動員個人心理
由于在高校階段,正是學生個人身心變化較為顯著的階段,無論是身體形態,天使個人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都在大學階段趨于成熟。也這是這種趨于成熟的身心變化,也是的大學生用容易唄自卑以及不安等因素困擾。加之大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壓抑,大學時代表現出的抗拒以及反抗意識越加強烈。注明心里學家夏洛特曾認為,抗拒以及反抗意識正式青春期的表現。因此高校籃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厭訓心理。例如教練對運動員的責罵,不但對籃球運動員自信心的打擊,同時也容易導致運動員的反抗意識。又如在高校籃球訓練過程中,由于運動員個人條件的限制,部分運動員可能對某一個技術動作掌握速度相對較慢,這時如果教師不加以輔導,很容易讓運動員產生自卑以及焦慮的心理,從而導致運動員對籃球訓練持有反感以及厭惡態度。
(五)籃球教練員水平
在高校籃球訓練中,教練員作為籃球訓練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可以說教練是組成籃球訓練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高校籃球教練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從注冊制度上來看,高校籃球教練員通常是由體育教師兼職或者通過業余培養而勝任,雖然也會派遣一些業余教練員以進修的方式進行籃球教練的培訓,但是這種培訓更多的集中在業務學習方面,并且培訓時間相對較短,培訓內容也更加注重理論,缺少對籃球運動員訓練的實踐培訓。同時由于籃球教練的缺失,往往籃球教練員需要帶多個班,工作量的壓力導致教練員對籃球運動員的訓練更注重的是結果,不注重過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籃球運動員的訓練質量,當訓練質量無法得到保障時,往往籃球運動員對訓練的重視程度也將變得原來越低,從而形成籃球訓練的厭訓心理。另外,無論是高校籃球運動員,或是運動員家長,他們都希望通過較高的籃球訓練提升籃球技能,從而培養出高水平的籃球運動員。但籃球教練員職業素養以及個人素質的確實很容易對運動員心理產生負面影響,認為籃球運動沒有什么發展,從而給籃球運動員帶來厭訓心里。
三、 改善高校籃球運動員厭訓心理對策
(一) 注重快樂元素,改善訓練氣氛
高校籃球運動訓練內容的枯燥是運動員厭訓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對籃球訓練進行改革,真正實現籃球訓練內容與手段的變革,才能有效消除運動員的厭訓心理。那么在籃球訓練中融入快樂元素是非常有效的途徑。例如,在籃球訓練的熱身時,可播放一些具有節奏感的音樂,以舞蹈的形式進行熱身活動,在籃球訓練的間歇期以及訓練結束后,也可組織一些充滿娛樂性的活動來強化籃球訓練氣氛,從而讓籃球運動員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完成訓練,自助接受訓練,從而消除因為籃球訓練內容的枯燥導致的學生厭訓心理。這樣不但有利于籃球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也是對高校籃球訓練體系的一種創新,進一步為籃球運動員的身心發展提供保障。
(二)強化籃球教練培訓
籃球教練在高校籃球訓練中的作用是無法被取代的。面對當今籃球教練職業素質以及個人素養較低的現狀,高校要運用先進的訓練里理念,建立高校籃球教練員的培訓機制。
首先,地方政府以及體育部門應當針對高校制定籃球教練員培訓機構或教練培訓學校。為高校籃球教練的訓練能力進行培訓,從而提高高校籃球教練員的職業素養以及個人素質。并且高校籃球教練員的培訓應當根據教練水平的不同進行分批次、分段位的培訓,并且要針對籃球教練員的培訓情況頒發培訓證書,同事將培訓狀況與籃球教練員的晉級先結合,從而激發高校籃球教練員自主學習。
在教練員的個人素養方面。學校也應當針對高校籃球教練員的個人素質提供培訓的機會,不僅要強化高校籃球教練員參與籃球相關的培訓,也要強化籃球教練員訓練理論的培訓,還要為籃球教練員提供管理學以及心理學方面的培訓。此外,高校之間也要通過籃球學術討論會以及互相觀摩訓練的方式,提升籃球教練員對訓練只是以及技能和觀察能力的培養。促使籃球教練員掌握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與手段,并針對籃球訓練建立教練員建立制度,提升籃球教對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并通過強化投資的方式,促進教練員參與到籃球訓練的科研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促進高校籃球教練員訓練能力的提升,從而避免籃球運動員厭訓心理的產生。
(三) 改善訓練手段,強化運動員心理輔導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變化較快的發展時期,因此抗拒與逆反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在這個時期,大學生很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對籃球運動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如何在籃球運動員的訓練中,準確的掌握運動員的心理變化,從而消除運動員的厭訓心理則成為提升籃球訓練質量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練員及時與運動員進行溝通,在訓練中掌握運動員的心理變化,針對運動員的心理變化運用不同的手段進行心理輔導。同時,高校籃球訓練也要轉變傳統的強制性訓練觀念,實施人性化的籃球訓練模式,并且在訓練過程中要給予籃球運動員足夠的尊重,用鼓勵訓練的方式代替訓斥,用贊揚的訓練方式代替責罵,從而使教練員與籃球運動員之間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機制,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互相信任的訓練關系。此外要針對高校籃球運動員的訓練抗拒心理使用喚醒以及點化等心理引導手段,讓高校運動員從心理接受籃球訓練。
參考文獻:
[1] 嚴春輝.影響陜西省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發展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3).
[2] 王戈.運動訓練籃球專業學生教學影響因素與改革探討[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7).
關鍵詞: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測試;U17;U15;U14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6)01-0067-08
Abstract:Professional skill test results of male players who attended National U17, U15, U14 basketball match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via paper mining, interview, test and statistics. The overall state for professional skill mastery as well as pros and cons of different age stage were figured out. The professional skill for male basketball player was primarily classified as factors of “basketball steps” and factors of “basketball handling”; furthermore, professional skill feature factors of different ages were analyzed in dynamic view, to unveil objective laws of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d suggestions with regards to the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methods and logistical support, aiming to offer reference for reserve basketball player culture of our nation.
Key words: adolescent male basketball players; professional skill test; Component Matrix; feature factor;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U17; U15; U14
我國男子籃球國家隊在最近結束的長沙亞洲籃球錦標賽中擊敗韓國、伊朗等宿敵并獲得冠軍,然而,通過近年來國家隊在國際關鍵性賽事中的表現可知,中國隊在亞洲絕對的統治地位被撼動不得不正視。球隊持續低迷的原因除了歸咎為隊中姚明、王治郅等主要球員退役而進入新老交替期,隊內年輕隊員大賽經驗不足而導致心理素質欠佳等內部及外部其他原因之外[1],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在失利比賽中過低的投籃命中率和過多的失誤尤為突顯出我國球員在專項技術方面的不足[2],為改善此環節較為薄弱的現狀,在我國運動員青少年時期訓練中應對專項技術能力給予著力培養[3],只有加強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男子籃球競技水平[4]。
2013年4月在山東淄博舉行的全國U17男子籃球比賽、2013年6月在吉林延邊舉行的全國U15男子籃球比賽和2013年10月在四川雅安舉行的全國U14男子籃球集訓賽,基本能夠反映出我國U17、U15、U14年齡段男子籃球運動員的最高水平,按照近年來我國籃球運動管理中心對青少年籃球比賽要求,比賽的首項內容是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中國青少年籃球教學訓練大綱(2012版)》(以下簡稱《大綱》)中所要求內容,對全體參賽運動員進行了專項技術及身體素質的測試。筆者作為裁判員參與了以上三次賽事的測試和臨場執法工作,并對所獲相關數據進行整理,且將各年齡段運動員的專項技術的主要特征進行比較分析,以探求我國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在處于不同年齡階段培養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從而為我國男子籃球競技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特征為研究對象。2013年4月9至16日在山東省淄博市舉行的全國U17男子籃球比賽的福建、湖南、廣東、江蘇、河北、深圳、黑龍江、淄博、濟南、遼寧、山西、新疆、四川、湖北、天津、河南、浙江、吉林,共18支球隊的214名運動員參加;2013年6月2至8日在吉林省延吉市舉行的全國U15男子籃球比賽的廣東、黑龍江、遼寧、煙臺、浙江、福建、阜新、湖南、吉林、江蘇、深圳、天津、河北、首體、太原,共15支球隊的178名運動員參加;2013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舉行的全國U14男子籃球集訓賽的新疆、煙臺、青島、濟南、天津、沈陽、秦皇島、河北、保定、阜新、山西、長春、鞍山,共13支球隊的148名運動員參加。以上賽事共計540名運動員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國內外有關青少年籃球運動員技術訓練方面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測試法
專項技術測試內容包括:全場綜合傳接球、七步后退投籃、全場攻防模擬和六邊形移動4項內容。運動員技術成績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反映運動員完成所測技術動作速度和效率的技術測試成績(以下簡稱“技測成績”),由裁判員測得運動員完成測試技術動作的時長、次數等指標后,對應《大綱》中各年齡段評分標準而獲取其該測試項以百分制為基準的技測成績;第二部分是反映運動員完成所測專項技術動作規范程度的技術評定成績(以下簡稱“技評成績”),由已參加最近全國青少年籃球技術評定裁判員培訓的裁判員按照《大綱》中所要求的五級技術評分標準及扣分要求,根據運動員完成所測技術動作各環節的規格分別給予相應得分和扣分,而獲取該測試項以百分制為基準的技評成績。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測得的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相關成績數據進行一般描述分析、單因素方差多重比較分析(ANOVA)和因子分析,得出體現各年齡段技術水平特征的主要指標及各年齡段成績相互間的顯著性差異系數;并使用R軟件將各年齡段的因子成績狀況以箱線圖(Box-plot)呈現。
1.2.4 訪談法
通過訪談部分籃球運動管理中心青少部專管領導、教練員和資深裁判員,征詢當前對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特征的認識。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測試結果比較分析
2.1.1 測試結果比較可行性分析
按照《大綱》要求,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測試選用了與實戰結合較為緊密的全場綜合傳接球、七步后退投籃、全場攻防模擬和六邊形移動4項內容,其中“全場綜合傳接球”的技測成績反映出運動員在行進間完成規定傳接球動作的速率,“七步后退投籃”的技測成績反映出運動員在逐漸加大投籃距離的情況下原地單手投籃的命中率,“六邊形移動”和“全場攻防模擬”的技測成績反映運出動員完成規定腳步組合動作的速率;運動員各項技術動作的技評成績則反映出其完成所測專項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5]。由于3個年齡段所測試內容完全相同,且測試成績會根據《大綱》要求按照各年齡段評分標準進行評定,并最終都以百分制呈現,因而測試結果能夠反映各年齡段運動員專項技術水平狀況,并可用于相互間比較研究。
2.1.2 以測試項目為中心的比較分析
首先,根據有關數據以測試項目為中心對各齡段運動員測試成績進行比較分析。表1反映了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各專項技術動作成績指標的概況。其中“平均分”指標反映出各組別運動員完成測試項技術的平均水平;“標準差”指標反映出各組別運動員該項成績的穩定程度,標準差數值越高,則說明該組數據穩定度越低;“成績全距值”指該組別運動員某測試項成績最高分與最低分之差獲得最大波動值,該指標反映出該組內成績的優劣分化度;表2反映出將各組成績指標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之后的情況,可了解到各年齡組別的各項成績在兩兩比較中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1)各齡段運動員“全場綜合傳接球”成績比較分析
在“全場綜合傳接球”技術方面,U17組運動員的技測和技評平均成績最低,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速率和規范程度的平均水平低于其他組別;U15組運動員的技測平均成績高于U17和U14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為0.000和0.000),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速率明顯高于其他組別;U14組運動員的技評成績高于U17和U15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為0.000和0.000),但技評成績標準差和技測成績全距值較高,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組別但穩定度較低,且完成該技術動作的速率的優劣分化度高于其他組別;由上可知:U15組運動員在行進間完成傳接球的能力較強,U14次之,U17組較弱;U14組運動員傳接球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較高,U15組次之,U17組較低。
2)各齡段運動員 “七步后退投籃”成績比較分析
在“七步后退投籃”技術方面,U17組運動員的技測的平均成績較高,技測、技評成績的標準差較低,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效率和穩定性的整體水平高于其他組別;U15組運動員的技測的平均成績和技評成績的穩定度較低,技評成績低于U17和U14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為0.003和0.000),說明U15組運動員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效率的平均水平低于其他組別,且投籃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明顯低于其他組別;U14組運動員的技測成績的標準差較高,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速率的穩定度低于其他組別;由上可知:U17組運動員在逐漸加大投籃距離的情況下的投籃能力較強,U14次之,U15組較弱;U14組運動員完成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較高,U17次之,U15組較低。
3)各齡段運動員“六邊形移動”成績比較分析
在“六邊形移動”技術方面,U17組運動員的技測成績和技評成績低于U15和U14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均為0.000和0.000),且技測成績標準差和技評成績全距值較高,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的效率和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都明顯低于其他組別且水平參差不齊;U15組運動員的技測的平均成績較高但標準差較低,技評成績全距值較低,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速率和穩定度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組別;由上可知:U15組運動員綜合運用各種腳步和控制重心的能力較強,U14次之,U17組較弱;U14組運動員在完成各類腳步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較高,U15組次之,U17組較低。
4)各齡段運動員“全場攻防模擬”成績比較分析
在“全場攻防模擬”技術方面,U17組運動員的技評成績低于U15和U14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為0.000和0.000),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明顯低于其他組別;U15組運動員的技測的平均成績較低,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速率低于其他組別;U14組運動員的技評成績高于U17和U15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值為0.000和0.032)且標準差較低,說明其完成此項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組別,穩定度也高于其他組別;由上可知:U14組運動員雙側手在行進間運球、投籃和各類防守腳步動作相結合的綜合能力較強,U17次之,U15組較弱;U14組運動員在完成行進間運球、投籃和各類防守腳步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較高,U15次之,U17組較低。
2.1.3 基于訓練視角各年齡層運動員測試成績狀況及原因分析
1)U17組運動員成績狀況及原因分析
U17組運動員是調查對象中年齡較大的組別,相對其他齡層青少年測試經驗也比較多,但其總體上掌握各測試專項技術的水平卻明顯差于其他組別,說明其在訓練方面值得商榷的問題較多,需給予充分重視并整改。該組運動員僅在投籃命中率方面優于其他組別,其他各測試項技術的完成效果和規范程度均處于劣勢,尤其在體現傳接球和移動能力的“全場綜合傳接球”和“六邊形移動”2項技術總體上明顯差于其他組別,且該組運動員“全場綜合傳接球”“七步后退投籃”和“全場攻防模擬”的技測成績全距值較高,說明其完成以上3項技術動作效果水平的優劣分化度高于其他組別。表明該組運動員對專項技術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攻輕守”的誤區,該組運動員往往已經過一定訓練年限且具備一定判斷能力,其訓練內容也涉及到多種技術和戰術,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判斷投入更多精力于自己所傾向的訓練內容中[5],相對于枯燥的傳接球和移動練習,顯然會將趣味性更高且更能“吸引眼球”的投籃技術納入所謂的“重要訓練內容”,而且出色的進攻能力也對取得教練員認可而獲得球隊有限的“主力隊員”位置有所幫助,因此會導致該組運動員出現偏重投籃練習而疏于其他技術練習和組內技術效果水平優劣分化度較高的狀況。
2)U15組運動員成績狀況及原因分析
U15組運動員在體現移動能力的“六邊形移動”中速率較高,但在完成體現行進間運球、投籃的和移動能力的“全場攻防模擬”中速率較低,可推斷出該組運動員行進間運球、投籃能力較弱,而且尤其在體現原地單手投籃能力的“七步后退投籃”總體水平低于其他組別,且該組運動員“全場綜合傳接球”“七步后退投籃”和“全場攻防模擬”的技評成績全距值較高,說明U15組運動員以上3項技術動作的規范度水平的優劣分化度高于其他組別。其掌握各專項技術水平的優劣分化度較高,說明在訓練過程中對于技術能力處于劣勢的隊員未能針對其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練習,同時也表明該組運動員在專項技術訓練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科”狀況。U15組運動員訓練年限較短,且相對缺乏自我認知能力,因而對自身專項技術的掌握狀況評估能力弱,對于自身掌握較好的項目在訓練中更為關注[5],而疏于對自身較為薄弱的技術和技術環節進行強化練習,導致該組運動員掌握專項技術狀況出現了“移動強、投籃弱”和組內技術規范度水平優劣分化度較高的態勢。
3)U14組運動員成績狀況及原因分析
U14組運動員作為調查對象中年齡較小的組別,但完成各測試項技術的規范程度較高,然而在體現原地單手投籃能力的“七步后退投籃”測試中,技術效果和規范度水平的穩定度都較低,且“六邊形移動”的技術規范度水平穩定度較低,且該組運動員“七步后退投籃”的技測成績和“全場攻防模擬”“六邊形移動”的技評成績全距值較高,說明U14組運動員完成“七步后退投籃”的效果水平和“全場攻防模擬”“六邊形移動”的規范度水平優劣分化度較高。以上成績說明該組別教練員總體訓練目標明確,教練員在日常訓練中了解該年齡段運動員特點并重視對運動員此方面的培養,多數運動員訓練效果良好,且由于U14組運動員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且訓練年限相對較短而缺乏廣泛的動作儲備和豐富的運動經驗,在學習專項技術動作過程中需采用完整動作練習法[6-7],也說明該組教練員在訓練中對技術動作示范中規范度較高,但教練員訓練中對原地投籃能力和腳步動作規范度較低的運動員群體督促程度不夠,且在督促運動員練習薄弱技術方面尚不足。
2.2 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特征因子比較研究
2.2.1 專項技術特征因子的產生
1)因子分析可行性評估
為了進一步探究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的結構和特征,將各專項技術的測試結果進行因子分析。各技術指標因子分析適切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KMO值為0.674,表明4項技術項之間存在較多共同特質,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4項技術項之間相關系數矩陣非單位矩陣,素質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也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過程中,選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默認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選取方差極大正交法對因子進行旋轉。所得統計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從中可看出,技術項指標因子分析過程中,共萃取2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2個因子累計解釋了總變異量的67.366%。
4)“籃球專項步法因子”與“籃球專項手感因子”的形成
表5為轉軸后的因子成分矩陣,由此可知,在因素1上載荷較大的指標有:“六邊形移動”和“全場攻防模擬”。由于以上2項指標更多地反映了籃球運動員組合運用各類腳步方法(如:急停急起、滑步、后退跑、變向跑等)的能力,所以將因素1命名概括為“籃球專項步法因子”;因素2上載荷較大的指標有:“全場綜合傳接球”和“七步后退投籃”。由于以上2項指標更多地反映了籃球運動員通過手部感覺而控制支配球(如:原地肩上投籃、傳接球等)的能力,所以將因素2命名概括為“籃球專項手感因子”。
2.2.2 各齡層運動員專項技術特征因子動態比較分析
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將各年齡組“六邊形移動”和“全場攻防模擬”技術測試和技術評定成績分別相加,可得到各組關于“專項步法因子”的成績指標;將各年齡組“全場綜合傳接球”和“七步后退投籃” 技術測試和技術評定分別相加,可得到各組關于“專項手感因子”的成績指標。繼而將各因子成績狀況以箱線圖(Box-plot)呈現如圖1和圖2,可了解到各年齡組成績的較高分、上四分位分數、中位分數、下四分位分數、較低分和異常值,并可了解到各組成績是否具有對稱性及分布的分散程度。圖1主要表現各組運動員“專項步法因子”成績狀況,其中X1、X2、X3表示U14、U15、U17的技術測試成績狀況,X4、X5、X6表示U14、U15、U17技術評定成績狀況;圖2主要表現各組運動員“專項手感因子”成績狀況,其中X7、X8、X9表示U14、U15、U17的技術測試成績狀況,X10、X11、X12表示U14、U15、U17技術評定成績狀況。
1)各齡層運動員“專項步法因子”相關成績的動態比較及內外因分析
從圖1可直觀了解到以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專項步法”作為評價因子的整體狀況。從技術測試成績來看,各組別整體水平呈現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先小幅上升后大幅下降趨勢,從箱體分布區間可看出,U15組運動員高于其他點位,U14組次之,U17組較低;從技術評定成績來看,整體呈現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降低趨勢,從箱體分布區間可看出,U14組運動員高于其他點位,U15組次之,U17組較低,且由各箱體線段長度看出,各組運動員的技術測試成績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趨于集中,而技術評定成績則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分布的愈加分散。以上結果說明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在腳步技術方面,動作效果水平會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先略微提高再顯著下降,動作效果的穩定度會逐步增高,規范程度及其穩定性會隨著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下降。
究其現象內因,首先,是由于運動員的身體形態逐漸隨身體發育的成熟顯現成人化特征,即身高顯著增長,體重隨骨骼和脂肪的增長而增加[8],且身高、體重對身體素質的影響達到18%~47%[9],而對移動速度造成制約;其次,是由于部分運動員隨著訓練年限的逐漸增加,主觀對艱苦的腳步動作訓練產生倦怠感而疏忽,或因其在訓練中攻防對抗內容比例逐漸加大,而在實戰中較好的身體素質可對專項技術的薄弱產生“非衡性補償”[7],運動員在此訓練中主觀認為只有較好的身體素質才能使其在實戰中占有優勢,而產生“身體素質較重要”的誤區。
從外因來看,教練員在訓練中對于腳步動作的規范程度的不重視而存在督導不利的情況。規范的技術動作是基于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根據人體生理結構采用合理的肌肉發力動作組合而形成的,教練員在青少年訓練中過于強調完成動作的效果,忽略技術動作的規范性,從長遠角度對運動員掌握技術動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都是無益的[7]。然而,在“六邊形移動”和“全場攻防模擬”實際測試中發現,各年齡組別運動員都存在著很多只追求速率而忽略控制身體重心的情況,尤其很多青少年運動員在做急停、滑步等動作時忽略“屈膝”環節而導致身體重心過高,這極其不利于運動員在實戰中身體的穩定性[10],盡管移動速率在忽視腳步動作規范性的訓練環境下短期內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隨著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和其他訓練內容比例的增大,運動員會對腳步技術動作規范度的進一步忽略,導致運動員腳步技術動作速率隨年齡增大而大幅下滑。腳步動作是籃球比賽中運動員改變位置進行攻防活動的唯一工具,直接關聯到運動員的移動能力,在攻防兩端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現代籃球中對防守的要求日益提高[11],而靈活的腳步動作是實現比賽中防守到位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任何年齡階段的訓練中都必須充分給予重視。
2)各齡層運動員“專項手感因子”相關成績的動態比較及內外因分析
從圖2可直觀了解到以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專項手感”作為評價因子的整體狀況。從技術測試成績來看,整體呈現水平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升后降趨勢,從箱體分布區間可看出,U15組運動員高于其他點位,U17組次之,U14組較低;從技術評定成績來看,整體呈現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降低趨勢,從箱體分布區間可看出,U14組運動員高于其他點位,U15組次之,U17組較低。以上結果說明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在手部控制支配球技術方面,動作效果水平會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先提高再下降,動作規范程度會隨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下降。
究其現象內因,是由于部分青少年運動員在訓練中過于注重投籃、傳接球等技術的動作效果,而對技術動作的規范性重視程度不夠造成的。青少年的神經活動興奮性占優,所以處于該年齡階段的運動員的模仿和學習能力較強,因此青少年階段被視為運動員學習專項技術的較佳時期,且在此學習過程中各技術動作處于從分化向動力定型轉變的過程,運動員在此時期形成的動作習慣將伴隨其運動生涯[6-7],所以該時期是技術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尤其對于投籃、傳接球等由手感主導的進攻核心技術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以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為例,它是籃球比賽中得分主要手段之一,該技術通過由腳踝到手指的多個關節綜合發力而完成,全動作過程由“蹬-伸-屈-撥”構成,然而,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因片面追求動作效果或盲目模仿球星動作而造成其技術動作不夠規范,在“七步后退投籃”的實際測試中發現,很多力量較差的青少年運動員在完成較遠距離投籃時,將球引至體后,借助于大臂的力量將球“甩”出,盡管投籃力量增加,但由于破壞了該技術動作的正確結構而導致命中率和穩定度大幅降低,隨著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此問題愈加嚴重[12]。
從外因來看,首先,作為同場對抗性項群的籃球運動,競技水平“漲落”情況發生率為100%[13],即在籃球專項技術水平的提高過程中存在階段性起伏現象;其次,是由于部分該組別教練員訓練觀念落后,“錦標主義”思想過于嚴重,不重視訓練的科學性,教練員往往為了該年齡批次的運動員在寥寥無幾的全國或全省比賽中取得較好的名次,而選擇了對青少年運動員取得短期成績更快捷有效但對未來長遠無益的方法,把更多地訓練時間分配給身體素質和戰術訓練中,不重視訓練內容的均衡性[14],且未能敏銳察覺運動員的弱勢技術并及時調整相應的訓練方案,且在專項技術訓練中,也存在“重攻輕守”思想,將更多地時間分配給了“與得分相關”的各種投籃練習項目,且對于完成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方面不夠重視,導致隨著運動員投籃、傳接球動作規范度隨年齡增大而逐步下降。以手部感覺為主導的投籃和傳接球技術是較重要的籃球進攻技術,準確的傳球和投籃往往決定著籃球比賽勝負的走勢,準確性主要基于合理規范的技術動作結構[10]。此類動作主要由手腕和手指的屈、伸、扣、抖等動作和全身其他肌群綜合發力作用于球體,動作結構相對復雜,因此青少年運動員手部控制支配球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反復和不懈的練習才能得以實現。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我國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整體狀況
從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完成測試專項技術總體狀況來看,年齡層的高低并未與成技術動作的速率和效率及規范程度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完成專項技術動作的速率和效率方面,水平隨年齡段增大而呈現先升后降狀態,U15組運動員總體水平較高,U14組次之,U17組較低;在完成專項技術動作的規范程度方面,水平隨年齡段增大而降低,U14組運動員總體水平較高,U15組次之,U17組較低。
3.1.2 各齡層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優、劣勢專項技術狀況
我國U17組籃球運動員在投籃命中率方面優于其他組別,其他各測試項技術的完成效果和規范程度均處于劣勢,且在傳接球和移動能力較低;U15組籃球運動員移動能力較強,行進間運球、投籃能力較弱,且原地單手投籃能力較低;U14組籃球運動員完成各測試技術的規范程度較高,然而原地單手投籃技術效果和規范度水平的穩定度都較低,且腳步技術動作的規范度水平穩定度較低。
3.1.3 各齡層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優劣分化度較高專項技術分布狀況
我國U17組籃球運動員完成“全場綜合傳接球”、“七步后退投籃”和“全場攻防模擬”的效果水平優劣分化度較高;U15組籃球運動員完成“全場綜合傳接球”、“七步后退投籃”和“全場攻防模擬”的規范方面的優劣分化度較高;U14組籃球運動員完成“七步后退投籃”的效果水平和“全場攻防模擬”、“六邊形移動”的規范度水平優劣分化度較高。
3.1.4 我國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特征因子構成及整體發展狀況
我國U17、U15、U14男子籃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特征因子主要由“籃球專項步法因子”和“籃球專項手感因子”構成。在腳步移動相關技術方面,U14組運動員動作效果水平低于U15組運動員,U17組運動員最低,整體趨勢隨運動員年齡增大而先升再降,動作效果的穩定度會逐步增高,規范程度及其穩定性會隨著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下降;在手部控制支配球相關技術方面,同樣為U14組運動員動作效果水平低于U15組運動員,U17組運動員最低,整體趨勢隨運動員年齡增大而先升再降,動作規范程度水平會隨著運動員年齡段的增大而下降。
3.2 建議
3.2.1 增強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訓練的合理性及指向性
教練員基于各年齡段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安排訓練內容,具備敏銳發現錯誤并及時糾正錯誤的能力,以對各年齡段容易犯錯誤和薄弱技術環節進行有指向的練習。根據測試結果,對于動作效果和規范水平穩定度較低、優劣分化度較高等共性問題應予以充分重視,并通過反復強調和重點督促等手段加以干預;對于我國U17組運動員傳接球和移動能力薄弱、U15組運動員行進間運球和投籃能力薄弱和U14組運動員原地單手投籃技術薄弱且投籃和腳步動作穩定度低等個性問題,應在訓練中進行常態化的“查漏補缺式”練習。
3.2.2 重視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專項步法及手感相關技術訓練的規律性及均衡性
教練員根據我國青少年運動員專項技術訓練的敏感期和發展規律,恰當安排專項步法及手感相關技術訓練。根據特征因子比較結果,應針對步法或手感技術能力較為薄弱的U17組運動員進行針對性強化訓練,避免其技術效果水平因身體形態成人化而下降;加強與U15組運動員的心理溝通,督促其在訓練中保持高投入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其身心發育而引起的步法、手感技術水平發生“習慣性”下降;著力提高U14組運動員專項手感技術能力,應較近側重于運、傳球練習,對于投籃技術以強化動力定型為主要目標。且從整體上對各年齡段專項步法和手感技術規范度方面都需通過常態化自評結合互評等方式常抓不懈;同時,對于訓練內容安排上和運動員個體要求上需注重兩者的均衡,以確保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的專項技術能力全面、平衡發展。
3.2.3 關注教練員培訓及管理
提高教練員培訓內容的科學性,在教練員培訓中從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學力學及運動訓練學等體育基礎學科角度深層次認識青少年的專項技術學習過程,并加入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的理論與觀念,以幫助教練員加深對青少年籃球專項技術訓練的理解和認識;并調整教練員業績衡量指標,使其在績效管理制度下以其向上級訓練組織輸送運動員的數量及質量為關鍵業績指標,促使其將提高運動員技術能力、發掘運動員潛力作為主要責任,避免教練員為迎合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相關政策而苛求實戰比賽成績情況發生。
3.2.4 及時修訂相關制度
對于測試內容和評分標準的修訂,應定期組織多名經驗豐富的相關理論專家和一線教練員就青少年籃球專項技術測試方面內容進行深入交流,通過專業人員集思廣益并結合基層運動員成績普查的方式,修訂相關內容,避免在測試內容設置過程中個別籃球專家陷入自信的慣性思維而完全以個人經驗為主導,同時也避免由于現代籃球青少年群體身體形態及身體素質水平的自然增長而引起測試標準的滯后;對于青少年比賽綜合成績認定方法的修訂,建議將“專項技術成績”、“身體素質成績”和“實戰成績”比例分配為:40%,30%,30%,從而促使專項技術訓練得到重視。
3.2.5 關注青少年籃球運動員教育、營養及醫療問題
訓練部門應在培養青少年運動員專項技能的同時,應關心其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養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情況;并在運動員飲食方面給予充分指導,以保證其及時全面的補充生長發育中所需營養成分;還應向運動員普及籃球訓練、比賽中常見傷病預防和治療的相關知識并提供相關醫療設備及藥品,以對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專項技術訓練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馮鑫.不同心理應激情境下籃球運動員的效率與策略――以26屆男籃亞錦賽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3,36(6):78-87.
[2]周冰.近三屆奧運會中國男籃進攻能力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4):34-36.
[3]于振峰,張振東,張建軍,等.中國籃球競技后備人才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J].體育學刊,2002,9(5):123-126.
[4]劉守旺. 中國男籃發展對策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 2015(2):120-123.
[5]王慧琳,李蘭,張銳,等.對我國少年男子(16~17歲)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基本技術評價模型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12):28-32.
[6]張博,何進良.對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員訓練的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02(3):80-83.
[7]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2000:184-187.
[8]鄧樹勛.運動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6-327.
[9]王成軍. 體格和生理成熟度對青少年男子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影響[J]. 體育學刊, 2014,21(4):130-134.
[10]蘇朋,付降河,賈俊杰.我國U13男子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專項技術特征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4,41(1):182-185.
[11]孫民治.現代籃球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20-21.
[12]李楊,白東波.我國青少年籃球教練員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0,23(3):423-424.
1.訓練手段和方法不科學
中學生籃球技戰術水平的提高是靠不斷的對抗性練習來逐步獲得和完善的。通過技戰術的對抗練習獲得的體能水平無疑會使中學生籃球運動員在真正的比賽中受益。在體能訓練時,要模仿比賽時可能出現的身體動作與供能方式來訓練中學生運動員的體能,這樣才能將訓練和比賽緊密結合起來,保持訓練時體能水平與比賽時體能水平的一致性。
2.要科學地安排訓練內容
教練員和運動員應深刻理解到,高水平的有氧代謝能力是工作、運動和比賽的基礎,也是中學生籃球運動員提高自己比賽能力的根本。而且在我國的中學生比賽中,都在有意識地加強緊逼防守的運用時間及強度。尤其到比賽的后程,不管是區域緊逼,還是半場、全場盯人,體能是破壞緊逼盯人、保證自己防守質量、加強防守反擊的重要條件。
3.在力量訓練方面存在的問題
力量訓練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是當前中學生籃球運動員體能和身體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急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籃球隊訓練器材極其簡單,只有兩個杠鈴和幾個墊子。而且籃球隊只要進行力量訓練就是杠鈴負重。雖然杠鈴負重能增加運動員的彈跳能力,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杠鈴負重訓練以后,運動員的身體會變得強壯,但他們的身體靈活性不會提高,甚至會有所下降。
4.速度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學生籃球訓練隊的教練對專門速度訓練的理論與方法還了解得不夠,訓練中有針對性的方法手段不多。大多數教練員只知道多跑步能提高速度素質,而不知道要用什么具體方法,甚至連一套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案都沒有,在訓練中很難提高運動員的速度素質。所以在比賽中出現了回防速度慢、防守跟不上等諸多問題。
5.耐力訓練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生籃球運動員的有氧訓練以長跑為主,是低水平的有氧代謝,而比賽要求的是高強度、高質量的有氧代謝,兩者之間的差距較大。
二、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解決對策
1.訓練手段和方法
通過各種途徑的培訓學習,提高初中籃球隊教練員、運動員對體能訓練重要性的認識,正確把握籃球運動項目的競技制勝規律,加強對體能訓練科學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種形式提高體能訓練的科學化水平。在各級籃球隊中,建議配置專職體能教練員,并逐漸推廣,這樣有利于運動員的各種運動素質得到均衡發展和相互促進。
2.關于力量訓練
一是提高運動員最大力量的訓練,在這種訓練中一般以運動員自身體重100%~120%的重量,做提重、半蹲、挺舉等,每次3~5組,每周2~3次。用間歇訓練法、重復法進行。二是速度力量訓練,訓練中用運動員最大力量的40%~60%,快推、抓舉、負重高抬腿等,一次做4~6組,每周兩次。三是提高肌肉長時間工作的力量。訓練中用運動員最大力量的80%左右,抓舉、挺舉、負重高抬腿、臥推等,直到身體達到最大負荷。
3.速度訓練方法
第一,要把快速跑動與籃球專項技術動作練習銜接協調起來,確保運動員在運用技術過程中不降低跑動速度。速度練習中專項技術的難度不宜過高,必須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提高速度上。
第二,中學生體能訓練要有針對性。中學生籃球運動員一般的年齡大都在13~17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運動員各項素質發展得都比較快。必須注重增強肌肉的可塑性、可伸展性及肌肉內部和肌肉群間的協調性,發展移動速度練習。在各專項素質訓練的安排中,速度素質應安排在力量和耐力素質的前面,以確保運動員能在較好的體能和精神狀態下完成速度練習。
4.耐力方面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