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特殊學生教育效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全納教育 效果分析 學業發展 社會性發展 態度

      分類號:G760

      1.引言

      全納教育思想起源于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s),在正常化(Normalization)、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體化(Integration)等思想的基礎上由W.Stainback和S.Stainback等學者(1984)正式提出,此后便成為了特殊教育領域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并發表了《薩拉曼卡宣言》,在宣言中正式確立了全納教育的原則。從此全納教育迅速成為世界各國滿足特殊兒童教育需要的主要形式。

      然而伴隨全納教育的不只是追求與推崇,同時也包含著質疑與批判。從90年代開始,一些研究者就開始剖析全納教育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例如,是否所有殘疾兒童都需要和普通兒童在一起接受教育?殘疾兒童在融合環境下是否能比在特殊學校中取得更大的學業進步?全納教育究竟是高高在上的“烏托邦”還是腳踏實地的實踐策略?解決這些疑問,都需要對全納教育的效果進行研究。

      本文檢索了中國期刊網、ProQuest數據庫和ERIC數據庫,獲得了20世紀80年代到目前為止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研究者對于全納教育效果的研究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綜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對全納教育的效果研究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的:特殊兒童的學業發展,社會性發展以及殘疾兒童家長和普通教師對全納教育的態度。

      2.全納教育的效果分析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殊教育研究者就對全納教育背景下不同教育安置形式的教育效果進行研究,以此尋求支持或者反對全納教育的實證依據。這些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包括完全在普通教室中學習的全納教育模式,部分時間在普通教室部分時間在資源教室學習的資源教室模式,以及完全在特殊學校或特殊班級學習的隔離模式。多數研究者通過對比這些不同的教育安置形式下殘疾兒童在學業和社會能力方面的進步,以及調查家長和教師對全納教育的態度中得出結論的。

      2.1學業發展

      學業發展是殘疾兒童發展的核心,同時也是判斷全納教育效果的關鍵。西方研究者對殘疾兒童學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教室中的教學是否能夠滿足殘疾兒童的教育需要方面。

      Baker和Zigmond發現:雖然全納教育為學習障礙學生提供獲取普通教育資源的機會,然而這些學生并沒有接受到針對性的教學。Manset和Semmel對不同的學習障礙兒童教育模式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只有少數研究表明在全納教育模式下,輕度學習障礙的學生在閱讀、語言上比隔離模式取得更加顯著地成就,而多數研究顯示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有的研究甚至表明全納模式的成效比隔離模式差。他們由此得出結論,對于大部分學習障礙的學生來說,全納教育在促進學生學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并不顯著。其他一些研究者,如Salend,Duhaney Peetsma,Lindsav等人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也有研究者將資源教室模式與全納教育模式和隔離模式進行比較。Marston對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研究,研究者將學生分別安置在普教課堂、普教和特教結合課堂、隔離式課堂三種教育環境中接受教育。經過一段時間對這些學生進行測驗發現,在普教與特教相結合的環境下接受教學的學生成績最好。Mills,Cole,Jenkins和Dale也做過類似的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資源教室的效果要好于普通教室和特殊學校。

      也有部分研究者發現隔離教育的效果并不顯著。與在隔離班級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相比,在普通班級就讀的殘疾學生,在認知上會發展的更好。例如,Bucldey比較了在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接受教育的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的學業發展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在普通學校中學習的智力障礙兒童相對于特殊學校學習的智力障礙兒童而言,在語言發展和學業成績上取得了更加明顯地進步。

      到目前為止,關于不同教育安置條件下特殊兒童學業發展的研究并沒有達成普遍一致的意見。但多數研究者認為,在全納教育的環境中殘疾兒童的學業發展并不比隔離環境好。在資源教室模式中的學生由于既能在普通教室上課又能夠在資源教室接受持續、高效的輔導,因此學業表現最佳。可見,全納教育并沒有達到《薩拉曼卡宣言》中所宣傳的那樣能夠滿足所有殘疾兒童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全納教育的支持者也承認,他們提倡全納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在促進學生學業發展,而是基于所有兒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權方面的考慮。

      2.2社會性發展

      社會性發展是殘疾兒童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和融入社會的基礎,同時也影響著殘疾兒童個性的形成。在殘疾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伴接納、社會交往技能和社會行為等方面。

      有研究者認為,融合環境可以為殘疾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提供現實的社會情境,對殘疾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Judith Wiener和Christine Y.Tardif從社會接納、朋友的數量、與最親密朋友關系的質量、孤獨感、社會技巧和問題行為等幾個方面比較了不同安置形式下學習障礙學生的表現。研究表明,在普通班級內接受支持(In-Class Support)的學生比在資源教室接受支持的學生更容易被同伴接受,問題行為也比較少;融合班級的殘疾學生比隔離班級的學生與他們的朋友有更加滿意的關系,自身有更少的孤獨感和行為問題。總之,安置形式的融合度越高,殘疾學生的社會情感功能發展就越完善。Pan和Loft等人在總結了很多關于全納教育環境下殘疾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后,認為在全納教育中重度殘疾的學生在同伴接納、互動和交友等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Boardman的研究顯示,在全納教育環境中,學習障礙兒童在社會接納程度、社會交往技巧和自我價值感方面得到了明顯提高。Granberg,Traci對三位在全納幼兒園的輕度殘疾學生進行個案研究發現,這幾位孩子在社會合作和交往方面都表現出積極地行為。

      也有研究者對于全納教育在促進特殊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作用提出質疑,認為全納教育模式對學生的社會發展有消極作用,包括自信和社會技巧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Vanghn,Elbaum和Schumn評估了全納的環境設置對于殘疾兒童社會功能的影響,發現殘疾學生很少會被正常兒童所接納,并且他們被正常兒童所接受和喜歡的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降低。一項有關全納教育環境中聾人的社會適應研究表明,聾人的社會成熟度比他們的健聽同伴低,聾生和健聽學生之間很少發生互動。

      多數研究認為,普通教室和資源教室為殘疾兒童社會交往提供了現實的環境,為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相互接納與交往提供了機會。全納教育使殘疾學生在同伴交往頻率、獲得社會支持和以及與同伴建立長久的友誼關系、同伴接納、對學校的態度和自我概念等方面得到一定改善。因此,全納教育在促進殘疾學生社會交往方面比隔離環境有更大的優越性,這也是全納教育迄今為止最廣為接受的共識。

      2.3家長和教師對全納教育的態度

      從法律的視角來看,家長是決定他們孩子的安置形式的決策者,在孩子的發展和教育活動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家長也是包括全納教育在內很多教育改革與實踐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他們對于全納教育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納教育的效果,因此了解殘疾兒童家長對待全納教育的態度是非常必要的。Ryndak等人使用半結構訪談調查了13位殘疾學生家長對于全納教育的態度。結果顯示,家長對全納教育持積極態度,他們當中有9位家長感覺到了他們的孩子在全納課程中有了提高。并且,所有的家長都認為他們的孩子在語言、交流技巧上有進步,有很多的朋友和適宜的社會行為。1987年,McDonnell為了了解家長對他們孩子的教育安置形式的滿意程度,調查253位重度障礙的家長。在120個就讀于特殊學校學生的家長中,66%的家長的孩子以前曾就讀于普通學校;在133個就讀于普通學校學生的家長中,73%的家長的孩子以前曾就讀于特殊學校。這個結果表明學生,就讀于普通學校或者特殊學校的家長對于他們孩子的安置形式的滿意度并沒有什么區別,對各自教育安置形勢下的教育質量都比較滿意。Simpson和Myles調查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家長對于讓他們的孩子到主流教室學習的態度時,發現在有額外資源支持的情況下,76%的家長表示愿意把他們的孩子送到普通學校中去;而在沒有資源支持的情況下,只有25%的家長愿意接受全納教育。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殘疾兒童的家長對待全納教育的態度很復雜。家長對待全納教育的態度與他們的觀念和期望有關,注重孩子社會化發展的家長往往會支持全納教育,而注重學業發展的家長則更支持“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務體系”(the 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Delivery Service)。

      普通學校教師的態度同樣對于全納教育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同時,教師作為全納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全納教育的實施效果。Scruggs和Mastropieri(1996)進行了一個關于教師對全納教育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教師認同全納教育的理念,40%的教師認為全納的目標能夠實現,33%的教師認為普通教室是殘疾兒童最好的安置形式。但是,只有28%的教師認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專業技能將全納教育付諸實踐。Bennett等人(1997)在研究中發現,普通學校教師缺乏實施全納教育的‘信心。Cook Bryan G.Cameron David L和Tankersley Melodv研究了50個普通小學教師對于殘疾學生的態度,發現普通學校教師對待殘疾學生的態度與學生殘疾的類型與程度高度相關。普通教師往往更關注那些沒有行為問題僅有教學需要的殘疾學生。然而這些教師對于部分殘疾學生的忽略在本質上不同于在隔離環境中教師對學生的忽視,他們的忽略往往是因為缺乏經驗、專業知識與技能所致。

      總體而言,普通教師對于全納教育的理念大部分是持支持態度的,但如果將殘疾學生安排到他們班級里去,他們的態度則會發生消極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普通教師對于教育殘疾兒童的準備不足所致。

      3.總結與分析

      通過以上對全納教育的效果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全納教育效果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這既是由于研究者本人的研究方法、個人價值觀、抽樣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也是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服務體系、教師素質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根據多數研究者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全納教育在促進殘疾兒童的學業發展方面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結合的資源教室模式更有利于殘疾學生在學業方面的發展。

      (2)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全納教育環境下殘疾兒童比在隔離環境中表現出更積極的社會情感、溝通技巧與行為。

      (3)殘疾兒童的家長對全納教育的態度與他們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有較高相關。

      (4)雖然普通教師對全納教育的理念持積極態度,但由于缺乏經驗、技能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殘疾兒童在普通教室中發展的信心明顯不足。

      因此,無論是全納教育模式、隔離模式還是資源教室模式,他們可能在殘疾兒童的某些方面的發展有比較突出的促進作用。然而,沒有任何一種模式的有效性得到普遍的認同或者能夠滿足所有殘疾兒童的教育需要。對于全納教育而言,它在促進殘疾兒童的不同發展方面,其效果并不相同,它未必是滿足所有殘疾兒童教育需要的最佳實踐方式和最有效的教育安置形式。由于殘疾兒童不同類型之間以及同一類型不同殘疾程度之間差異十分顯著,因此,對于哪里才是滿足殘疾兒童教育需求的最好安置形式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答案。正如考夫曼(Kauffman)等人所言,也許并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能力的多種合適的安置形式。安置地點本身并不是特殊教育發展的核心,有效地教學策略和個別化的教學才是特殊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到目前為止,全納教育并沒有被納入IDEA法案之中,作為美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法律規定內容。決定殘疾兒童安置形式的仍是“最少受限制環境”原則,這種謹慎的態度既符合美國當前特殊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也受到了研究者對于全納教育效果研究的影響。當前,美國IDEA所規定的教育安置形式仍是通過“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務體系”來體現的,這是比較現實的政策,這種服務體系中的任何一種模式對于某一類殘疾兒童而言都有可能是最少受限制環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簡稱LRE),都有可能滿足某一種類型殘疾兒童的教育需求。在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全納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想和發展趨勢,它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腳踏實地的、漸進式的步驟才能實現。

      4.全納教育的效果分析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我國在1988年全國特殊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以特殊學校為骨干、大量附設班與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這一教育格局對我國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普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這一格局顯示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以隨班就讀為例,隨班就讀模式中的“隨班就混”現象十分突出,并且教師的專業能力嚴重不足,殘疾兒童在隨班就讀的班級中得不到專業的幫助,應有的尊重、關注和重視。通過對西方全納教育的效果分析的研究,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效果研究分析的結果顯示,從考慮殘疾兒童學業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兩方面來看,資源教室模式對殘疾兒童的促進作用最為顯著,這很值得我們反思與借鑒。我國隨班就讀的模式之所以出現如此眾多的問題主要就是由于殘疾兒童缺少外部資源支持,教學有效性不足,普通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導致殘疾兒童在學業和社會性發展的滯后和失敗。而高質量的資源教室可以為殘疾學生提供專業化的環境和資源教師的專業服務,彌補隨班就讀的不足,解決所出現的問題。

      從90年代中后期,國內主要的幾個大城市以及一些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就已經進行了創建資源教室的嘗試。但總的來說,我國設立資源教室的隨班就讀學校還很少,并且從目前資源教室的開辦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當前的關鍵在于如何擴大資源教室的規模,提高資源教室的教育質量。同時,我們要充分考慮不同的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差異,有的放矢地建立不同形式和水平的資源教室,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資源教室發展道路。例如,“十五”期間,北京市為了促使本市的隨班就讀工作能夠再上一個新臺階,由市教委投資,選取了20所具有一定隨班就讀教育經驗的學校嘗試創建資源教室。在上海,大部分學校已經制定了實施資源教室方案的規章制度,資源教室工作已進入規范發展階段。而在我國一些教育條件比較差、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由于班級和學生人數較少,這些地區在縣或者鄉級水平上培養一到兩個巡回教師,發展巡回教師輔導制,這些都是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第二,西方衡量全納教育是從比較不同特殊教育安置模式效果的角度出發的,我國研究者也需要實證研究證明我國特殊教育不同模式的效果,作為提高我國特殊教育質量和完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的依據。從當前關于特殊教育發展的文獻來看,我國學者缺乏對于不同教育安置形式效果的研究。究其原因,固然有研究條件的限制,但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我國特殊教育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過去一段時間特殊教育發展的重點在于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普及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至于提高殘疾兒童的教育質量則被置于次要地位,當然更談不上對教育效果的研究。只有重視質量的教育,才會重視效果的研究,質量的提高依賴于效果的反饋,也依賴于效果的證明。近幾年,國家對特殊教育的質量愈來愈重視,各方面的投入也不斷增加。2010年國家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模”。這些都迫切要求對特殊教育效果進行研究。此外,隨班就讀作為全納教育在我國本土化的產物,已成為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主體,在當今全納教育備受爭議的情況之下,其傳播與推廣更是需要有良好的效果作為證明。只有通過實證研究明確特殊教育不同模式在我國真實的實施效果,才能為完善我國特殊教育發展格局提供依據,實現不同的安置模式的優化組合。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范文第2篇

      【關鍵詞】特殊教育;聾啞學生;體育教學

      科教興國,教育為本。近些年,國家一直關注教育體制的改革,著力將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教育改革的實行,提高了我國的教育水平,促進了教育的不斷發展。特殊教育事業的聾啞學生教育是國民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也體現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本文就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難點與解決措施做出一些探討。

      1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難點

      1.1學生理解能力差,在領會教師講授的知識點上存在難度

      聾啞學生因為具有一定的聽力障礙,雖然有的學生借助于助聽器或人工耳窩輔助聽力,但其聽取聲音的效果還是和正常人存在著差異。雖然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會用手語加動作向學生傳遞講授內容的信息,但有的學生由于入學時間短,從小也沒有得到過手語方面系統的學習,因此,教師的手語及動作也不能完全理解。體育教學中涉及到的動作要點比較多,還有就是學生由于聽力的缺陷,影響他們的口語,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上存在困難,這就讓教師也很難了解他們對自己講解的內容到底掌握了多少,這種在溝通上存在的困難,很容易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或者是達不到運動的效果,不能實現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

      1.2學生的心理壓力大,自卑心理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的實現

      一般情況,由于聾啞學生自身的殘疾,如果家庭教育再跟不上,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對于很多事物都缺乏自信心,不敢去嘗試,缺少主動性。體育教學就是一個讓學生活動的課程,讓學生感知體育運動帶給大家的樂趣,但是,體育教學內容不僅有簡單跑步運動,還有其他的一些含技術要領的動作,例如,跳馬、后滾翻,還有籃球中的投籃動作,還有一些武術動作等等。這些動作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親自做才能掌握動作要領,可是有的學生膽子就很小,不敢做,也不想做,克服不了自己的心理壓力,無論教師怎樣做工作,都不想去嘗試。這就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

      1.3學生先天運動基礎參差不齊,對教學內容的分配及組織帶來難度

      特殊教育的班級組成是十分復雜的,不但班級內的人數較少,而且一個班內學生的素質也不盡相同,甚至年齡都有很大的差距。聾啞學生的素質的不同,不僅體現在聽力障礙的損傷程度不同,還有口語表達能力不同,更重要的是智力發展水平不同,這些對教學質量有較大影響的因素的存在,也對從事體育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挑戰。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是結合上下肢的訓練,結合趣味性與實用性,遵照體育教學大綱進行,但傳統教學中是以班為單位進行的,在一個班級內只分為男生與女生有運動差別。但聾啞學生的體育教學不但要注意男女生差別,更要注意先天運動基礎不同為教學帶來的難題。

      2克服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難點的對策

      2.1如何克服學生理解能力差

      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差這個難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克服:首先,教師對動作要領講解在有耐心。聾啞學生和身體健康的學生相比,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是一定的,教師一定要講解時細心加耐心,由于聾啞學生的詞匯量較少,教師講解的語言要盡量口語話,并將動作要領分解,越詳細越好。其次,教師要多進行示范動作。聾啞學生的聽力存在障礙,但眼睛可以看得見,體育教師對于學生的這個特點,應該多用動作示范來講解,這樣學生能直觀的看到動作的要領,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了。最后,讓學生進行動作的示范,建立反饋機制。教師在講解完動作后,可以讓幾位學生進行示范,學生在示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幫助教師判斷學生在理解上存在的誤區,示范動作學生的問題也代表其他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講解更有針對性,學生根據自己的錯誤,改正也就容易了很多。

      2.2通過體育運動項目的鍛煉,提升學生自信心

      體育運動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與發展能力,體會體育教學中的認知與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信念,建立一種“我能行”的信念。這對特殊教育中學生顯得尤為重要。體育動作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立自信心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意志,讓其在反復練習提高的過程中,變得堅強起來。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的走過來,必定讓學生學會什么是堅持,讓學生懂得持之以恒的可貴。體育運動項目中還有許多是集體項目,這些活動項目的開展,讓這些身體上的殘傷的孩子感受以集體力量的巨大,讓他們的團隊意識在活動中培養與建立起來,體現一個集體強大的凝聚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教師一定要對運動要領進行指導,讓學生少走彎路。對開體育課上開展的體育活動要適應聾啞學生的生理特征與心理特征,教師要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進行糾正。教師要注重在活動中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

      2.3合理的組織教學內容,讓每一位學生感受體育的樂趣

      由于聾生智力發展的不平衡性,給教學組織上帶給了一定難度。同一個班里的同學有的智力好,有的智力差,甚至還有極少數聾童智力較差,選擇內容時應注重動作的難易程度,聰明的同學要求加大動作的難度完成任務,智力差的同學則象征性地完成動作,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學到相應的體育知識。例如,在投籃教學中,對于聰明的學生采用三步上籃的教學內容,對智力差的同學采用定點投籃的教學內容,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技能,增長知識,鍛煉了體魄。教學內容的搭配要靈活多樣,科學合理。且學生年齡差距大,運動量的分配要適合學生特點。

      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賦予了學校體育新的歷史使命,為學校體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教育中聾啞學生的體育教育更是承載了培養學生意志,開闊學生視野的任務。在教學存在困難是在所難免,作為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堅定信心,用自己全部的愛心投入到特殊群體的教育事業上。

      參考文獻:

      [1] 李友亭.抓管理,著力使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國教育學研[J].2012(5)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范文第3篇

      關鍵詞:翻轉課堂;特殊教育;聾啞學校;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4-0031-03

      一、引言

      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了一場革命,對教育模式、學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已在全球開始盛行,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的思想理念。

      聾啞生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聽覺和語言器官的障礙,使他們在感知事物的途徑上與普通學生有較大差異,并且他們的思維特點、認知方式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統結構。鑒于聾啞生的視覺補償作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可以針對具體科目及教學內容,讓多媒體技術服務于特教群體。在其他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樣化手段加大對聾啞生的感官視覺刺激,使接受教育者通過清晰、逼真的多媒體資源感受信息化教學,進而啟動聾啞生大腦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達到更深更快理解的目的。

      本文通過問卷分析探究了翻轉課堂的普及情況,并通過具體實踐情況歸納了聾啞學校應用翻轉課堂的有利因素。筆者希望能夠在特殊教育學校課堂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豐富聾啞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模式,促進翻轉課堂科學地融入到我國聾啞中小學課堂教學中。

      二、特教學校聾啞生認知特殊性分析

      聾啞學生由于聽覺障礙而喪失語言能力,這給他們感知外界事物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創傷。導致他們只能單一地用眼睛攝取信息,因此,聾啞兒童常常會表現出緘默狀態。其反應表現出遲滯或異常,其實聾啞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視覺在他們的認知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們的觀察力極其敏銳。

      信息技術推動了各行各業的信息化發展,同時也為特殊教育領域提供了發展機遇。應用信息技術來促進特殊教育已成為國內外的共識。翻轉課堂成為了目前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將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恰到好處地運用于特教領域將會是一大突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調查報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術》的基礎上,2006年又出版了培訓教程《針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們的信息通信技術教育》。《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針對特殊教育需要,立足于教育公平,要建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的可行性

      為了探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應用情況,筆者對山西和河北省內幾家聾啞學校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包括山西聾人學校、邢臺市特殊教育學校、邯鄲市特殊教育學校等。問題的設置是根據老師們對于翻轉課堂的了解程度、目前信息技術水平等多維度結合;聾啞學生的問卷是以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學習習慣、信息技術水平等各方面因素來設計的。

      主要調查對象包括: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語文、數學、英語這四個科目任課教師。并對石家莊特殊教育學校的高三信息技術教師及班主任進行了訪談,通過實際訪談了解學校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及翻轉課堂實施效果。結合各個學科自身特點,并不是所有學科都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問卷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特殊學校的利用情況,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更為可靠的理論依據。

      本次調查計劃發放問卷120份,實際回收問卷109份,其中有效問卷共106份。下面筆者將逐一對本次調查內容進行分析與總結。圖1為任課教師所教科目是否適合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由于從前期的數據中得知,部分任教時間較長的老師,接受新型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困難,例如: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微課程的制作等。從圖1中的數據可以得出:有43.4%的教師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對于特殊教育領域的老師來說,一方面受到教學環境的限制,只能在課上實施翻轉,達不到讓學生課下觀看視頻的條件;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限,既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又要關注整個班級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時注重多維度結合。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較,翻轉課堂的教學效率是否達到了教師們的期望值,結果如圖2所示:

      根據所調查的106份有效問卷的數據顯示:僅有11.32%的教師表示翻轉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并且達到了預期設想;47.17%的教師表示翻轉課堂教學效果較好,還有少部分教師甚至覺得其效果非常差。這并不代表翻轉課堂在特殊教育學校不可實施,只是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這也表明教師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視頻制作、答疑解惑等過程中要注意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是否更有利于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圖3是對該問題的調查數據分析:

      從圖3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58.49%的教師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有利于聾啞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的。在訪談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學生之間的溝通特別少,僅僅局限在課外活動中。

      而在課堂上,只有老師問問題,學生才能和老師有交流討論,學生缺乏主動交流互動的機會。但是通過課上翻轉,我們可以讓學生分組觀看視頻,這樣當學生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先在同學之間進行討論。而有13.21%的老師表示翻轉課堂對學生溝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也有極少數教師覺得會對學生產生不利因素。存在這兩種極端反應,不僅和教師授課方式存在聯系,這也與學生本身的知識水平有密切關系。

      由于各個學校師資條件不同,特教老師們的信息技術水平也普遍存在差異,對于翻轉課堂的特點和優勢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老師們對于翻轉課堂應用時的理解和優勢體現。

      本題型為多選題,從圖4中的數據顯示:很多教師對于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及其優點的理解是很貼切的,45.28%的特教老師認為學生觀看的教學視頻應該是短小精悍,并且42.45%的教師認為教學信息及內容要清晰明確地呈現給學生。約一半的教師認為翻轉課堂的運用可以重新構建學生的學習流程,打破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向傳授型教學方式。通過翻轉課堂,提高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交流。

      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優勢

      1.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近兩年來,翻轉課堂在普通中小學的應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經過實踐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聾啞學生缺乏自主性。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以教師課上教過的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課下完成老師規定的作業,業余時間比較多。將翻轉課堂運用到特殊教育教學中,可根據學科特點,將其恰當地融合。

      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視頻時,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習慣,設計好教學情境和教學環節,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生活、學習等實際情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這些知識對自己有用,并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和毅力。

      特別是對于個別學困生,他們的基礎知識、操作能力、學習自主性都弱一些,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各類學生都加以激勵,同時視頻中的教學內容應適當降低要求,在課堂上交流時,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必要的幫助,促其努力完成學習任務。

      2.有利于分層教學,使學生獲取成功的喜悅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單一的“一對多”教學模式,面對全體學生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要達到的高度也是統一要求的,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效果的多極分化:少部分學生基礎較好,課堂上能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從而獲取成功;而多數學生成績處于中等,課上時間有限他們不能及時地向老師請教,導致一些學習問題一直存在;甚至一些學困生因長期不能達到教師的要求,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很難再堅持學習下去。

      而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困生對于該小節知識點或者內容不清楚的地方,可利用課下時間觀看視頻,進行二次學習。同時,對于那些掌握的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倡導提前預習下一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如果有個別學生有特殊情況學業耽誤,教師也可以將視頻和任務單獨發送給學生,這樣被缺少的課程也可以及時補上,這種學習方法也體現了翻轉課堂最本質的初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翻轉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中,學生很少能夠有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學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機械;而翻轉課堂顯著的特點是學習活動豐富、靈活化和個性化。課前,學生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的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發現問題確定問題,課堂上針對問題進行小組探討,尋求解決策略、成果匯報、參與評價等活動。因此,翻轉課堂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4.翻轉課堂教學能夠促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模式的改革對每一個教師都會提出新的要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顛倒了傳統的教學結構的同時實施個性化教學,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轉課堂除了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之外,還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對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組織能力等方面也提出較高要求。總之,在特殊教育領域順利地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是一個不斷鞭策教師自我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

      五、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睞。對聾啞生的教育教學研究是特教領域近一兩年來的研究熱點,但國內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對翻轉課堂應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通過分析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翻轉課堂應用情況,歸納總結了教學模式的優勢,分析了其教學效果,由于地域不同,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師水平差異,本研究分析情況難免存在不足。

      總之,作為特教戰線上的教師,應該牢記“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把聾啞學生看作是發展中的人,努力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在聾啞類學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要更新教學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聾啞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宏潔,朱S.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8):79-80.

      [2]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2-63.

      [3]王昕,.特殊教育學校培養聽障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制約因素的調查報告[J].甘肅科技縱橫,2012(6):149-151.

      [4]全國特殊教育研究會.聾校教學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15.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特殊教育;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1-0131-02

      1 前言

      在教育教W中應用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趨勢。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擴大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而且能夠提高學校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拓展特殊教育音樂教學的內容,提高特殊教育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有利于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2 特殊教育概述

      要想了解特殊教育音樂教學的特點,首先要對特殊教育進行了解,能夠分析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差異。所謂特殊教育,主要是表現在“特殊”一詞上。特殊教育所進行的教育過程一般是利用特殊設計的課程、教材、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在學校中,特殊教育的主要對象是特殊兒童。特殊兒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特殊兒童是指具有某種缺陷的兒童,兒童自身的生理缺陷、癥狀比較明確,一般包括聾啞、失明、弱智、殘疾等11類特殊兒童;廣義的特殊兒童的含義比較模糊,主要是與所有正常兒童不一樣的兒童的綜合總稱。

      特殊兒童一種是含有疾病,導致自身出現缺陷,如先天聾啞、后天聾啞等;另一種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出現自閉、偏激等情況,導致這類兒童與正常兒童不能夠共同接受常規教育。

      特殊教育音樂教學是針對特殊兒童開展的音樂教學,使用的音樂教材、所選擇的音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方式與常規的教學都有所區分。針對特殊兒童的特點,教師在進行特殊教育時,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實際、具體情況,并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夠將每位教學對象的特點明確地顯示出來,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如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常規教學模式,將相似的成長經歷融合在教學內容中,對學生進行鼓勵,在教學中逐漸培養自信,能夠主動走向社會,通過具體的實踐提高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不斷拓展生活視角、開闊眼界,增強音樂教學的效果。

      3 多媒體技術走進特殊教育音樂課堂的有效作用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動力、源泉,激發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特殊音樂教育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在實際教學中會有所不同。特殊兒童由于自身患有的疾病或者是生理缺陷,會對外界產生很大的抵觸,但他們在懼怕外界的同時,也會對外界產生強烈的渴望,希望能夠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外界的一切事物,不僅是歡喜,即使是悲傷,也希望自身能夠感受。在學生強烈的精神需求下,在特殊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外界的新鮮事物帶進課堂中,通過新鮮事物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學習,通過音樂與外界接軌。

      拓展學生的視野 現代素質教育,要求實現教學聯系實際,在生活中進行學習,又將學習的內容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教學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在特殊音樂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提高音樂的質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感受生活的美好,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激發生活熱情。特殊教育對象由于成長環境、自身智力水平、身體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活閱歷比較少,自身知識面比較狹窄。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實現音樂感知,尤其是對生活中的音樂元素的感知能力較差。針對這種情況,在特殊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完美結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由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能夠將多種生活經驗融合在教學中,將其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大大拓展學生的視野。

      創設真實情境,實現寓教于樂 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增強學生感知能力是很重要的環節。如對于眼盲學生來說,在進行音樂學習時,視力無法滿足要求,但是他們的聽力會更加敏感,對視力進行一定的補充,尤其是在音樂感知上,對音樂的旋律、節奏等更加敏感。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學效果并不明顯,教學模式逐漸僵化。學生長時間接受僵化教育,學習積極性下降,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會隨之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運用現代技術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將學生的聽力感知、視覺感知進一步放大,有效實現寓教于樂。

      4 多媒體技術在特殊教育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改變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特殊教育學生對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但由于自卑或者是自身疾病的影響,無法對外界有具體了解。教師要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創建學生喜歡的教學場景,綜合使用視頻、聲音、圖片等手段,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智障學生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教師在講解新知識之前,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如在講解《十二生肖歌》時,教師可以通過Flash導入十二生肖,并且根據每個動物的特點配出相應的聲音,讓學生進行辨別,提高學習積極性。

      改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創設真實情境,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實現寓教于樂,在實際情境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如在教學《小企鵝》時,由于學生的頭腦中基本沒有企鵝的形象,很少有人見過企鵝,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網絡上找尋有關南極、企鵝的圖片、視頻,然后將圖片、視頻放在合適的教學過程中,或者可以進行課前循環播放,讓學生理解音樂形象,對音樂教學有最基本的認識。

      音樂教學中最基本的認識問題解決后,就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在欣賞戲劇《京調》片段時,如果單獨講授,讓學生反復學習,對于沒有相關基礎的學生,具有較大難度。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戲劇中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臉譜和京劇劇照等以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展示出來,講解其中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5 結語

      多媒體技術走進特殊教育音樂課堂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滿足特殊教育學生音樂需求的必要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強特殊教育音樂教學的效果。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在音樂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特殊教育音樂教學時,先要了解特殊兒童實際情況,分析學生特點,然后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技術實施音樂教學,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表達,增強特殊教育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新“視聽”在特殊學校音樂教學中的整合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3(24):34.

      特殊學生教育效果范文第5篇

      關鍵詞:家訪 特殊群體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價值”教育,是一種充滿溫情的、富有人性魅力的理性教育活動[1]。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許多復雜的形勢,尤其是做好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任務艱巨。家訪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探索,在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1.大學生特殊群體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

      大學生特殊群體,是指由于自身、家庭、社會等各種原因,在學習、生活、紀律、心理等方面處于困難或較差境地的群體。這些特殊群體往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特殊群體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1)經濟拮據群體。也稱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簡稱貧困生)。經濟的拮據使貧困生很難安心學習,心理負擔較重,容易導致自卑、孤僻、不合群、偏激、焦慮,甚至誘發一些心理疾病。還有的學生不能正確面對家庭實際情況,學習不努力,攀比心嚴重。

      (2)學習困難群體。他們多數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動力不足,缺乏進取精神,自我約束力差。有的經常逃課,嚴重者會自暴自棄,違反校規校紀,屢教不改。

      (3)網絡癡迷群體。這些學生晚上上網通宵達旦,白天上課無精打采,甚至索性曠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多科補考,嚴重者導致學業荒廢、留級乃至退學[2]。因連續上網時間過長,嚴重損害身體健康,疾病突發、失去生命情況也時有發生。他們逃避責任、麻痹自我,趨向孤獨、厭學、自私、冷漠,人際關系逐漸疏遠,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甚至出現人格障礙[3]。

      (4)特殊家庭群體。離異或不和諧的家庭給孩子帶來極大危害和不良影響,尤其是單親子女,由于家庭結構變化的強烈刺激發生心理失衡,甚至有的大學生因此而長期不能自拔[4]。主要表現為自卑、逆反、恐懼、敏感、多疑、孤僻、消極情緒明顯。

      (5)心理薄弱群體。近幾年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存在心理不良反應和反映障礙,心理疾病發生率高達30%左右,并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厭學、焦慮、戀家、抑郁、失眠、自閉、社交恐懼等。

      2.家訪在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傳統高校教育過程中,學校是施教方,學生是受教方,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育。特別是高校學生基本離開了家庭在學校住宿,再加上學生已經成人,思想教育工作成為學校單方面對學生開展的工作似乎理所應當。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越來越發現僅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以往的功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缺少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參與因素――家庭[5]。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先生曾說過:“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家庭是學生最早的生活環境,對學生性格的形成、思維習慣的養成和行為方式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作用。很多特殊群體學生與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聯,要想真正解決大學生思想、心理上的問題,就必須促成學校、家庭和學生的良性互動。因此,對大學生特殊群體進行家訪,讓學生家長熟悉和了解大學的管理模式,進一步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配合學校開展部分工作,并提供關于學生成長方面的合理化建議,是高校完善管理體制的一種較好方式。通過家訪,更加深入分析學生產生特殊表現的根本原因,也是輔導員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3.家訪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應該對大學生特殊群體進行大體分類,根據不同特殊群體確定不同的家訪目標,然后制定較為詳細的家訪計劃。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目的性和期望值。家訪前,要認真細致地明確家訪要達到什么目的,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對家訪效果的期望值,并慎重考慮此期望值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同時制定談話提綱。

      (2)了解學生。家訪前要對家訪學生的在校表現了如指掌,以便家訪時能信手拈來,拉近與家長、學生的距離,提升家訪的效果。

      (3)加強溝通。由于大學生特殊群體大多是表現較差的學生,他們對老師家訪多數有抵抗情緒。因此,要事先做通思想工作,端正他們對家訪工作的認識,征得學生的贊同。家訪前必須與家長提前約定好時間,并做好家訪前與家長的電話溝通。

      4.家訪中需要遵循的幾個原則。

      (1)任務原則。家訪中要根據預定的家訪計劃和談話提綱,緊密圍繞事先設定的目的和期望值來進行,通過家訪向家長介紹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生活條件,學校的管理方式,介紹學生在校期間各種表現及取得的成績,等等;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經歷、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對學生的認知、對孩子的教育情況的了解;通過地方政府了解學生家里經濟困難狀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和出現的問題,與家長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制定下一階段學生的教育計劃,收集家長對學校的希望和建議等;注意家訪紀律,不給家訪家庭增加麻煩和負擔。

      (2)藝術原則。不同的學生家長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生活方式,尤其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家庭,家庭特點更富個性,因此在家訪時,談話一定要講究方法,也就是談話要有方向、有目的、講究藝術。在反映學生在校表現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告狀、批評學生的不良行為,一定要從贊揚的角度切入話題,缺點要委婉地指出。這樣,讓學生能夠接受,拉近師生的距離,也會使談話氣氛活躍,場面和諧。

      (3)通話原則。如無特殊情況,多數時間的家訪要三方通話,即家長、老師和學生三者都在場。這里老師一定要充當導演的角色,要講究原則,讓談話氣氛平等、輕松、愉快。消除消極因素,給學生講話的機會,保證意見的準確和措施的切實可行[6]。

      (4)和諧原則。在家訪過程中,不論家長表現如何,絕不能指責家長。在溝通中產生的不同看法,要與家長友好協商,切忌與家長產生直接沖突,要始終保持不卑不亢的語氣,陳述校方的立場和觀點。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急于當場解決,給下一次溝通留下回旋余地。

      5.家訪結束后的總結與反思

      家訪結束后,需要對家訪過程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反思是否達到預定的目的和期望值,有什么好的經驗,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并撰寫家訪小結,對學生的下一步教育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并予以實施。對于沒能達到預定目的和期望值的家訪,要通過電話與家長保持聯系,如有需要可另選時間再次進行家訪。對于家訪過程比較好的案例,除及時總結外,要做好家訪后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進一步鞏固其效果。

      家訪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日常教育和決策中,在溝通中挖掘學生負面表現產生的根源,在合作中尋求解決學生面臨問題的最佳方式,做到了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將家校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重要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通過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校學生李偉(化名),表面上屬于學習困難型,了解情況后才知其除知識基礎差外癡迷網絡,經過多次教育幫助均無明顯效果。通過家訪,才了解到事實遠沒有那么簡單,該同學家庭教育簡單粗暴,家長從不與學生平等溝通,對學生期望值極高,久而久之造成學生有話不敢講,自我封閉,壓力很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負面表現增加,通過網絡逃避現實。挖掘其根源后,在第二次家訪中,教師注重談話策略,將心比心,拉近老師與家長的距離,雙方交換意見,共同尋找原因,探討解決辦法。經過長期共同努力,李偉同學不但戒掉了電玩,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了。可見家訪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其目的不僅僅是推動思想教育工作向前發展,更重要的是讓青年學生能夠在我們的工作中受益終生[5]。

      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看到,家訪在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家訪更多意義上僅是針對大學生特殊群體而言的。即使這樣,它在實際操作中也面臨各種實際困難,例如學生眾多、學生家庭住址在全國各地過于分散、經費等條件限制,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家訪新模式,將登門家訪、電話、信件、飛信、電子郵件、QQ群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進一步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唐道秀.關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真實的存在[J].繼續教

      育研究,2009(5).

      [2]梅松麗,葛魯嘉,寇長貴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生活事

      件和適應性[J].心理衛生雜志,2008,22(3).

      [3]Peter M.Yellowlees,Shayna Marks.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r Internet addic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23(3).

      [4]曹建琴.單親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J].科技創

      新導報,2009(18).

      [5]鳳帥.淺談大學生家訪促進學生、學校和家庭教育三維一

      體化[J].科技創新導報,2008(18).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欧洲在线| 午夜亚洲WWW湿好爽 | 亚洲综合网美国十次|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亚洲高清无码专区视频|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