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廣場;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6-0052-01
現代城市文化廣場的設計應以當地的文化為主要背景,充分展現這個城市的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傳承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使其成為適宜于現代城市生活的環境空間。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居民長期積累和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化活動。在現代城市文化廣場的設計中充分的運用當地的民俗文化,可以使城市廣場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更加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一、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廣場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民俗文化從民眾中產生,同時也服務于大眾,運用于城市文化廣場設計時要時刻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則。例如“放飛夢想――濰坊風箏廣場”中的設計,該廣場是一個以濰坊風箏文化為主的城市文化廣場,它在設計加入了許多草坪的設計,主要利于市民在此放飛風箏。
(二)遵循地方特色的原則
民俗文化受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它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在城市文化廣場中運用民俗文化就要遵循當地的地方特色,要適應當地的民俗風情,突出當地的建筑特色,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
(三)遵循突出“文化”主題的原則
城市文化廣場最主要的內容是廣場文化,廣場文化對當地文化和外來文化起到傳承和創新的作用,為當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聚會和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民俗文化在運用時要突出文化廣場的文化主題,要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展示當地的文化風情。例如在“放飛夢想――濰坊風箏廣場”的設計中,主要突出當地的風箏文化。
二、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廣場中運用應注意的基本要素
(一)建筑
建筑物是城市文化廣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不僅僅要運用到城市文化廣場中去,周圍的民俗建筑,歷史建筑也要進行保護利用,這樣才能做到民俗文化充分當地的運用。
(二)景觀小品
景觀小品在設計時要充分體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同時也要時刻體現為“人”服務的宗旨,要符合人體尺度。濰坊風箏廣場中的小品和雕塑大都以傳統的年畫和剪紙藝術為依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和升華,讓廣場文化的內在品格得到了凝聚、突顯和激發,并讓審美活動激動起來。
(三)布局
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廣場中運用時要注意城市文化廣場中綠化和道路的分布,在分布上以城市規劃為依據,處理好廣場與周邊道路交通的關系,保證行人的安全,使人們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盡情的欣賞文化廣場的場所和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如“放飛夢想――濰坊風箏廣場”設計,在區域劃分時,以當地最著名的龍頭風箏為基礎,把廣場劃分為風箏放飛區,活動休閑區,文化展示區三大部分。
三、民俗文化在現代城市文化廣場設計中的表現手法
民俗文化依附于當地的歷史文化,不同的環境決定了它不同的表現形式,運用于現代城市文化廣場的表現手法也很多,現以“放飛夢想――濰坊風箏廣場設計”為例加以說明。
風箏廣場廣場是一個以風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文化廣場,在古代人們放飛風箏就是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種夢想的追求,夢飛翔廣場在服務城市居民的同時,來傳承濰坊的悠久歷史文化,在設計中充分利用了當地剪紙藝術和年畫藝術等民俗文化。主要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形象的表現手法。廣場的外形就是來源于古代風箏的菱形結構;在廣場內部區域的劃分上,是根據濰坊最著名的龍頭風箏演變而來的,根據龍頭風箏的體形特征進行了演變,利用簡單的幾何形體來進行表現。
二是象征的表現手法。主題雕塑和景觀小品都是根據當地的民俗來設計的,主題雕塑以風箏為原型進行設計象征著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和當地居民放飛風箏的愿望是一致的。
三是關聯的表現手法。濰坊的剪紙、年畫和風箏文化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介紹風箏的制作工藝和風箏歷史時運用了剪紙中的鏤空和年畫中的浮雕藝術。民俗文化是一種傳承文化,是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在城市文化廣場的設計中可以增加文化廣場的特色。
參考文獻:
[1]王珂,夏健等.城市廣場設計[M].武漢: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22-29.
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與載體;現階段民俗文化開發利用有了前所未有良好勢頭,尤其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保護為主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實施,以及各種民俗文化藝術節為主的一系列文化活動,為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應突出幾個方面;制定民俗文化發展規劃;加強挖掘與研究的力度,加強創新;保護與開發并重,突出民俗原生態;努力營造民間民俗文化氛圍,不斷拓展平臺;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加大民俗文化投入,以投入來促進產出,逐步形成產業,形成產業鏈。要合理開發利用民俗文化,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我區民俗文化現狀
總體上講,民俗文化開發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開發程度淺,利用效果低,傳播范圍小,大部分民俗文化處在自生自滅狀態。我區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現為婚嫁文化、喪葬文化、禮儀文化、體育文化、民間手工藝等等,還有其它一些獨特的習俗與制作工藝。目前,開發利用民俗文化上呈現出良好勢頭。
1、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近年,我區非常重視民俗文化工作,至目前為止,已進行了多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全區充分珍視機遇,組織專班,集中力量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現在,第一批確定的與第二批國家公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達17項,建立了非物質文化保護機構,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國家、省、市、縣(區)四級保護體系正在形成,這對民俗文化的弘揚和開發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與旅游結合、確立地域文化名片
民俗文化與旅游、經濟活動等要有機的結合,在國內各地區、旅游風景區舉行的文藝展演,休閑游、觀光游中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包裝與吸引作用,民俗文化充分融入旅游等經濟活動中,豐富旅游內涵,增加地域文化魅力,如西安的長恨歌、蘇州的評彈、傣族的潑水節、揚州的青曲、四川的變臉、東北的二人轉等等已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標識。
3、民俗文化傳承活動蓬勃開展
為了加速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實現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舉辦民俗文化展演活動,開展原生態歌曲大賽,影響巨大的“青歌賽”也加入原生態組別,在各級各類演出中也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區在連云港之春、白虎山文化旅游廟會等大型活動上,也積極開展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節目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為區域性的民俗文化提供展示平臺,在錦屏鎮農村相繼組建了兩支龍獅民俗文化表演團,意在培養新人和挖掘民俗精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俗表演團與市場掛鉤,年收入近50萬元,這樣的表演形式越來越受到眾多人的喜愛,這也充分顯現出民俗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
4、民俗文化的推廣與宣傳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我們文化部門的作用,對民俗文化活動進行深度挖掘、收集與整理,并編輯出版相關刊物,拍攝專題片,在電臺、電視臺相應欄目播出等。同時,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推動民俗文化的發展,開展民俗文化的研究,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會、討論會等。積極開展各級各類民俗文化項目賽事,意在擴大了民俗文化本身的輻射力。今年4月“江蘇省首屆舞龍比賽”在我區順利舉行,全省13個市代表隊同臺競技,各大媒體均有報道,民俗文化的知曉率與吸引力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傳及推廣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開發利用前景不容樂觀
1、民俗文化開發利用的整體影響力不足
在本區雖然民俗文化現象中有個別項目有了一定的聲勢及文化輻射,但是就整體而言,還沒有形成合力,各種民俗文化門類不僅各自為陣,而且又均勢單力薄,民俗文化的整體影響力不足,對旅游的補充和豐富作用不夠。雖然申報項目多,而且也成功申報,但并沒有形成地方民俗文化標識,影響力弱小,影響范圍局限,開發利用還處于空白狀態。就目前“海州五大宮調”的運作情況來看,影響立還是不夠寬泛。
2、基層文化活動氛圍不濃
民俗文化植根民間,在民間的氛圍不濃。鄉鎮一級受人員、經費、場所等因素影響,更兼內容陳舊,表演形式俗套,群眾參與率不高等等,民俗文化的傳承受到很大的威脅,尤其是離開了政府的主導,幾乎就無法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在現代交通便捷、傳媒發達,信息高速、文化多元的沖擊下,民間對民俗文化依戀減少,有的民俗項目已經到岌岌可危的程度。很多民俗文化表演時,除了表演者,幾乎無人觀看,形成“自演自看”,形單影只的局面。
3、指導機構不健全
雖然有眾多的民俗文化項目存在,但是無專業性較強的指導機構,很多民間民俗文化文藝表演團體都處于松散式、放任式的管理狀態,缺少有效的組織,活動不多,民俗文化的氛圍不濃,影響力自然也難以形成,傳播力更談不上。民俗文化停留在無總結、無提煉、無規范性文字記錄的狀態,在操作、對外宣傳、開發與利用上也無“藍本”可循,從而沒有形成民俗文化的基礎數據。
三、影響民俗文化開發利用的因素
1、民間文化人才影響民俗文化的傳承
民間文化人才斷代現象嚴重,民俗文化后繼無人。民俗文化藝術需要一定的藝術積累,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一方面是年輕人忙于生計,一方面是因現代交通、通訊、生產、生活,民俗文化自身吸引力減弱,同時,農村文化、經濟整體性提高,民俗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流行文化的沖擊,風俗不盛,后繼乏人。
2、挖掘、創新、研究薄弱
大多數民俗文化尤其是民間文藝多年停滯不前,創新不夠,就拿“五大宮調”來說,所有唱詞都是一輩輩傳下來的,沒有或較少有新創作的唱詞,表演方式老套,表演內容陳舊,道具寒傖,有的內容距現在最近的唱詞還是清末民初時創作的。民俗文化的創新迫在眉捷。另外,民俗文化研究不夠,開發利用指導性不強?,F在,除了正常的文化部門外,還沒有從事民俗文化研究的專門機構,民間的組織也沒有,從而在民俗文化研究上,也沒有形成一定影響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只是從愛好出發進行探討,而又因為沒有整合力量,各自為陣,無法形成整體推動。民俗文化還沒有系統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沒有成體系的叢書來記載、推廣、傳承。民俗文化的開發沒有動力和方向,沒有指導性。
3、政府投入與社會發展不成比例
現階段,政府尚未在民俗文化上進行大的投入,即使申遺成功,也沒有相關的資金投入,投入也遠遠不夠,同時也沒有納入地方財政沒有進行單獨預算,而各鄉鎮更是沒有。民俗文化是公共文化體系中的內容,必須有投入才有產出,而且很多產出只是社會效益。而在現階段,要打造一個民俗文化的品牌,單靠民間自發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至少,政府需要營造大的氛圍,設定組織機構,指導并幫扶形成文化循環或產業鏈。
四、如何開發利用民俗文化
(一)制定民俗文化開發利用規劃
要真正達到開發、利用民俗文化的留存,避免漫無頭緒,使保護與開發、整體與重點實現很好的結合,必須首先制定出地區、地方性的民俗文化開發利用規劃,一是廣集民智,邀請相關專家、教授、學者及文化策劃、經營機構進行座談,還可以與相關文化科研機構等合作進行。二是搞好結合,在規劃中,要達到四個結合:整體與重點的結合、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原生態保護與創新的結合、長遠與短期的結合。三是突出重點,明確民俗文化開發利用的重點,力爭形成“全區一品牌”。在民俗文化品牌的基礎上,形成整體效應與拉動效應。
(二)加強民俗文化挖掘與研究力度
一是整合研究資源,設立研究機構,在研究機構上,要注重建立長效機構,注重形成民俗文化研究的體系,注重充分借鑒,整合社會資源,并實現與市場的對接。二是大力開展民俗文化普查,由政府安排經費并形成每年的預算,由面到點,由淺入深開發民俗文化普查活動。三是建立民俗文化數據庫,在普查的基礎上,以民俗文化存量、民俗文化人才、民俗文化研究動態為主建立民俗文化數據庫,四是著力引進、培養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在隊伍建設上要打破人事、編制的桎錮,吸納民俗文化人才,充實隊伍。五是推出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穩定現有的鄉鎮文化工作隊伍,打好基礎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在研究中,要著重解決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問題,要讓歷史性、現實性、文化性、生活性充分結合,保證原意又易于推廣。在形成成果方面,可以編印叢書,可以錄制光碟,可以開發旅游紀念品,充分發揮傳播功能,讓研究成果能迅速進入市場與生活。
(三)加強保護、包裝與宣傳力度,突出原生態
一是加強保障,除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要以政府的引導入手,規范民俗文化的傳播行為,不能過濫地開發,促成民俗文化失去原意,造成湮滅,一定要在開發利用中突出原生態,打原生態牌,保持其民族、地域文化獨特魅力。二是強化包裝,民俗文化相沿成習,尤其是一些表演藝術上,在道具的運用,造型的設計,道具的添加,地點及時間的選擇上,依據旅游文化活動的要求進行包裝,以不破壞原生態為前提。不能停滯不前,要依據民俗文化的流動性原則進行創新,要不斷創新內容,使民俗文化能貼近現實與生活。
(四)加強民俗文化氛圍的營造,提供展示平臺
一是必須經常性組織活動。開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動,舉辦各種民間文藝賽事。二是進行民間藝術大師(師、家、傳承人等)的評比表彰,適當經費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評比辦法。三是指導組建各類民俗文化社團活躍氛圍,加強交流,挖掘。四是加強民俗文化公益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民俗文化發展利用的平臺,更新、改造相關表演隊伍的道具、服裝等,將設施完善到城區、鄉鎮、村、組及民間文藝組織團體中,夯實民俗文化重新“流行”的基礎。
(五)整合資源,拓展民俗文化開發利用的銜接點
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并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應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整體推進。一是要與旅游搞好結合,讓民俗文化成為旅游的重要賣點與“軟風景”,相互映襯,要把文化成為旅游的終極目的與包裝手段,由政府出臺一定的聯系機制。二是與教育相結合,強化民俗文化的傳承效果,達到宣傳與培育民俗文化人才的目的。三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讓民俗文化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為“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四是與“送戲下鄉”工程相結合,拓寬層面,服務群眾,使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能與當前工作實現有機的銜接,相互補充。
(六)加大對民俗文化資金的投入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F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XX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XX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F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投資,保護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ravel has become the people's lif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folk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and protect importanc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to bring inspiration.
Keywords: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protect
中圖分類號:F59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民俗,指的是一個地區所具有的獨特的民俗風情,具有歷史的傳承性。而民俗文化則指創造于民間,在民間被認可并且得到廣泛流傳的風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56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在服飾、飲食、建筑物等方面各具特色,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一、對民俗文化商業旅游開發的意義
由于民俗文化以其獨特性、歷史性,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青睞。所以把民俗文化同商業旅游相結合,對民俗文化進行商業旅游開發,發展民俗旅游就有了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發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對于民俗旅游的開發,將會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除了旅游項目本身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游客在當地的消費,以及隨之而來的招商引資等經濟效益。由于我國民族分布及經濟發展等原因,造成我國民俗旅游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的民俗旅游資源分布在中西部較貧窮落后的地區,所以發展民俗旅游對于這些地區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經濟意義。
其次,發展民俗旅游有利于弘揚和保護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大都是經過歷史的洗禮,歷經滄桑而遺留下來的,代表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得很多傳統的民俗文化受到了來自現代文明的沖擊。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民俗文化所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我們通過對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使人們更多的去了解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從而去認可它、保護它。并且當地居民通過發展民俗旅游而獲得經濟利益,也會促使當地居民去弘揚保護民俗文化。
另外,發展民俗旅游能滿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發展民俗旅游將更能滿足人們的這種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質量。
二、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我國各民族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大都是經過歷史的洗禮,歷經滄桑而遺留下來的,代表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見證。我國的民俗文化不僅是我國也是人類重要的人文社會資源。民俗文化表現為該地域的人口、飲食、種族、信仰、歌舞、服飾、建筑物等所具有的特色,它的存在和發展受到當地的原生自然環境、教育、交通、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民俗文化對整個社會環境具有較大的影響。保護民俗文化能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因為民俗文化資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受到破壞后,就很難恢復原貌,有些甚至無法恢復。它具有歷史的傳承性,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受到破壞后,我們就再也無法領略到那個時代的人文環境、經濟狀況、社會風氣等。保護民俗文化,通過對區域民俗文化進行挖掘、搶救和利用,創造一個良好的民俗文化環境,對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還能促進人們道德、審美、知識等方面的發展,更多的了解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增進民族團結。
另外,民俗文化還是發展民俗旅游所必不可少的資源,它對民俗旅游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有利于完善民俗旅游產品的內涵,提高民俗旅游的服質量。如果一個民族喪失了其所獨有的風俗習慣,本民族的飲食文化、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禁忌信仰都受到了破壞,其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其特色性,民俗旅游也就失去了其載體。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文明的沖擊,一些孕育民俗文化的地緣因素正在逐步消失。任何民俗文化的形成總是和一定的地緣因素有關。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日漸趨同,對民俗文化的沖擊也是非常之大?,F在很多具有明顯特色和濃郁地方民風俗的地區,在現代文明沖擊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圍逐漸淡化,現代氣息增強,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漸拋棄,已很難在原有的地域內生存和發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
三、對民俗文化投資開發的控制
對民俗文化進行商業旅游開發,首先要立足于市場,結合本地民俗文化資源的情況,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適度的投資開發。通過對旅游項目投資的前期評估包括投資效益分析、投資環境分析,然后對其進行市場定位,來對民俗文化商業旅游化的投資進行控制。下面以廣西民俗旅游項目投資為例進行研究。
(一)廣西民俗旅游項目投資的評估
1、投資環境
我們從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從國家政策層面上來說,廣西民俗旅游項目的建設符合當前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要求,特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已經把旅游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有這些政策傾斜,使得發展旅游產業會得到國家及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通過發展廣西民俗旅游業,可以促進廣西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產業結構。
其次廣西壯族自治區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民俗特色濃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一、廣西的酒文化豐富多彩,彝族的“稈稈酒”、苗族的過寨酒、瑤族的糯米甜酒等,這些酒文化更代表了廣西人民熱情與好客。二、廣西壯族和各民族的服飾風格各異,廣西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自治區,廣西壯族的繡球和壯鄉服飾各具魅力,獨具內涵,是當地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三、廣西的民謠山歌歷史悠久,各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民歌,就連人們的日常勞作、婚喪嫁娶、過年、收割等,都伴隨有膾炙人口的歌謠,最具代表性的的當屬有“歌仙”之稱的劉三姐。另外,廣西各民族建筑物的建筑風格也是獨樹一幟,壯族的布洛陀的十二圖騰雕像、民族歌圩廣場、朝拜石、風水橋,侗族的風雨橋、鼓樓和苗族的吊腳樓都展現了各族人們的生活習俗以及其聰明才智。
2、投資效益的分析
對任何一個項目進行投資,都必須考慮其效益。對廣西民俗文化商業旅游化項目的投資不但具有很強的經濟效益,還兼具社會效益。首先投資民俗旅游項目,可以極大的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民俗旅游可以增加地方旅游特色,更有利于吸引旅客,帶動客源增長,促進經貿、金融、農產品、工藝、交通、保險、郵電、飲食等各業的發展。其次廣西民俗旅游項目的投資,還有利于搶救、挖掘、保護民俗文化資源,有效的保護傳統文化。通過對區域民俗文化進行挖掘、搶救和利用,創造一個良好的民俗文化環境,對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還能促進人們道德、審美、知識等方面的發展,更多的了解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增進民族團結。民俗文化所代表的優秀的道德觀、文化價值觀、審美觀、生活觀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還是民族地區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美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是在市場調研的之上尋找到主要潛在的機會市場。其主要內容是要去開拓潛在的機會市場,準確的定位是市場開發工作順利和成功進行的保證。對廣西旅游業來說,在充分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還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就目前來說東盟各國是其主要的國際目標客源市場,歐洲可以作為潛在客源市場,南美洲、非洲是則可以作為機會客源市場,這些市場都是需要開發和鞏固的。
就目前的形勢來說,日本以及港澳臺的市場是否能夠保持穩定,會直接影響廣西國際旅游能否成功。廣西的風景風俗人情對韓國、日本、東南亞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而正好這些國家的發展增加了他們與歐盟的合作又會使之更多的了解中國和廣西。此時,再借機降低成本和價格加之良好的宣傳促銷活動有利于盡快搶占歐美和亞洲市場。
參考文獻
[1]《廣西通志•民俗志》廣西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2]《廣西年鑒:2010》廣西區人民政府主辦,廣西年鑒社編輯出版2010年
[3](美)羅伯特•麥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