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九拍音樂教育介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音樂的對象是聽眾,音樂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我的學生是盲人學生,他們在盲校進行各科目學習,在老師、社會、家長的關愛中也是一朵朵吐露芬芳的鮮花;依然能迸射出耀眼的火光。
我在盲校擔任1至9年級義務教育段音樂課教學,下面就選用中小學兩個班級的兩節音樂課的片段來表述。
紅河谷
選自人教版音樂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環球之旅――北美略影第1課時)。
盲校初中三年級學生通過九年的音樂課學習、課外音樂興趣小組的訓練與培養,已形成一定的音樂技能與審美能力,他們對音樂充滿自信及自我參與的渴望。通過聽覺效果的作用來彌補視障不足,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與滲透,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想象力,加深對音樂內涵的理解。
【教學重點】
聽學二聲部歌曲《紅河谷》(加拿大民歌);學生要以自然、流暢、和諧的聲音來背唱歌曲。
【教學難點】
要求初中三年級學生掌握好歌曲中的弱起節拍;體會《紅河谷》單聲部與多聲部合唱的不同意境;二聲部旋律學習時,采用聽記旋律的方法學習,這是音樂課堂中“視唱練耳”訓練的一個深化。
【教學過程】
一、導課
播放老師制作演唱的歌曲《紅河谷》,并隨著歌曲給學生介紹這首著名的世界民歌。
……
三、教學擴展
課堂擴展學習:
1.聽記并模唱《紅河谷》二聲部旋律及歌詞。
2.通過聽賞與演唱歌曲,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互相交流從這首歌曲中所獲得了怎樣的體會?用如同朗誦詩歌般的音調、和諧的聲音,更加深入地理解與表達這首歌曲,從而體現集體合作創造音樂之美的快樂,充分調動音樂作品的流動感與生命力,享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和聲之美。
音樂在空中回蕩
選自盲教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五課。
五年級共有12名學生,三名女生,九名男生(其中有兩位學生五音不全)。這個班級的學生很喜愛音樂;音樂感覺比較好;能進行兩個、三個聲部的演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學習,學唱美國歌曲《音樂在空中回蕩》;結合本課內容介紹音樂知識“弱起小節、見強漸弱”;聽記二聲部旋律,提高“練耳”的深度。
2.情感認知: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體驗自然純樸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讓學生用自然流暢的聲音演唱美國歌曲《音樂在空中回蕩》。
【教學難點】
在學習演唱中要留意弱起小節、漸強與漸弱旋律線的表現;大音程跳進時音準的把握;兩個聲部音準、節奏與和諧的把握。
【教學過程】
……
(三)課堂擴展
1.聽記二聲部旋律;形成二聲部合唱,使歌曲更加豐滿美好。
2.音樂擴展聯想:(根據學生的回憶,演唱一兩首這類風格的歌曲)
【案例反思】
一、兩課后記
1.《紅河谷》
這是一節為長三角特教老師開的一堂展示課。初中三年級這個班級的學生對音樂頗有興趣,聽到老師的范唱開始,那種自我表現音樂的情緒就一觸即發。兩個聲部的速記令聽課老師竟然不敢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音樂的和聲之美表現得令人交口稱贊。
2.《音樂在空中回蕩》
通過二聲部的聽記學唱,將《音樂在空中回蕩》這首歌曲表現地比較完美豐富了。同時,在和諧美好的音樂氛圍中,心靈得到了進化與提升。
二、提高自身的音樂水準及專業技能,給學生更高更美的范例
通過案例反思,深深感到要想做一名具有新的教學理念,具備先進教學手法的優秀特教音樂老師,必須從理論與實踐中提取更多的養分,充分閱讀教育家的專著,用老師的知識與專業能力,培育出有獨特芬芳的花朵。
三、給盲生更多的擴展空間,讓思維插上創新的翅膀
我們的盲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音樂之夢:希望將來長大成為一位“演奏家”、“歌唱家”。作為一名特教音樂老師,要從技能與素質方面給他們提升的空間,給他們創造機會,幫他們搭建各種舞臺,讓他們在“音樂之夢”中找到快樂與尊嚴。
四、注重整合,促使提高綜合素養
學生從小學大學都可能在一個學校讀書成長。因此,我們有時間通過課堂、課外輔導、各類舞臺來提高整合他們的音樂素質與音樂技能,給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
五、始終貫穿柯達伊音樂教學方法,使盲校的音樂教學得到進一步提升
柯達伊教育體系內容非常豐厚,其中以歌唱教學為主要教學內容,能夠使孩子們的歌喉日臻完美。柯達伊的音樂教學體系中注重“基礎――多聲部音樂教學”,他認為“只有人聲――這個人們生而有之的、最優美的樂器,才是使音樂屬于每個人的沃土。”
在周而復始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大多數音樂教師不注重此類教學方法的研究。他們總是沿襲多年的陳舊教學方法,即:發聲、識譜、視唱、教歌、聽音、練耳、節奏、齊唱。然而這種教學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學生早已厭煩,如不改進,音樂教學怎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激發學生興趣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通過器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我校的器樂教學已有十幾年了,它的出現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在課堂上我每次都給同學們布置一些常見的練習曲,如“閃爍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國”、“小白菜”、“小河”等,這些小曲生活氣氛濃郁,同學們吹起來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此外我還及時購進了一些小型打擊樂器,如“手鼓”、“串鈴”、“響板”、“沙錘”、“三角鐵”、“鈸”、“撞鐘”等,每次上課總利用幾分鐘進行節奏訓練,有吹有打,使同學學習音樂的興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學唱“黃水謠”、“采茶舞曲”、“梁祝”時,我讓同學們親自將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過這種練習,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演奏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音樂內涵的領悟。尤其當他們演奏成功獲得教師的夸贊時,他們更是喜出望外,從而擁有了有一種成功感、勝利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此外,我還帶一些其他樂器進行演示,使他們在實際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樂知識。如我在講中國戲曲時,我向大家介紹了京胡、板胡、二胡、嗩吶等樂器,并親自演奏、演唱給他們聽,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體會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黃”?各反映了劇中什么人物?什么^***格?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樂知識。
二、因材施教、化難為易。過去的音樂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和解決識譜能力。堂課上,老師們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決識譜問題,在師生都筋疲力盡后才接觸到音樂作品。這種教法不但沒有使學生體驗到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反而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無味,最終造成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尤其在教五線譜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讓學生在五線譜上標出唱名,結果使得學生到初中畢業也不識五線譜,成了名副其實的“音盲”。
為了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在唱歌教學中,我打破那種“節奏練習--讀譜--唱詞”的教學順序,用先學唱歌曲,后學認歌譜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只要多聽幾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鐘就學會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記憶,再學歌譜就比較順利,歌譜中的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這些難點節奏都不攻自破。有關這些節奏的概念,我盡量講得淺顯易懂,并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鞏固這些概念。如“X。X”節奏,讓學生邊打“XX|”節奏,邊模仿知了的叫聲:三連音節奏,讓學生聽著他們所熟悉的“國歌”前奏部分,打2/4拍節奏,或按2/4拍指揮圖示指揮:我把“XXX|”節奏變為“XXXX|XX”兩小節,讓學生按“咚達達|咚達|”的維族舞蹈節奏讀譜,然后讓學生以鉛筆盒當手鼓,敲出這個節奏句,并請能歌善舞的同學到前面表演舞蹈,電視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畫面,真是人人參與,各顯神通。這些趣味的教法不僅降低了課堂難度,增加了趣味,而且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同時也體驗到了音樂作品的表現力。
三、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欣賞“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課時,我先設置了幾個小問題讓同學在欣賞中找出答案,如: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現了人們什么樣的心情?為什么“月圓之夜人不歸”?為什么“花香之地無和平”?我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時我還把幾個小題分到幾個小組,每組選一名代表大批前面來講,既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此時教師再及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同學真正體會到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寶貴時光努力學習,立志成為將來對祖國的有用之才。
在教唱“黃水謠”時,我運用前后對比方法告誡同學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要自強不息,因為只有強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負,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發了學生長大后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四、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創造都來源于生活實踐,實踐是產生一切創新的基礎。所以在音樂課中應該讓學生充分體現自己,看到自身的價值所在,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學生在學完一首維族民歌后,讓學生根據曲目的節奏特點自己編創幾個小節的節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當一次小作曲家,這既是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梭探,也是對其潛能的挖掘及創造思維的培養。
關鍵字初中音樂;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128-01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由此可見,趣味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也是極為重要的。可是長期以來,我們大多數音樂教師不注重此類教學方法的研究。他們總是沿襲多年的陳舊教學方法,即:發聲、識譜、視唱、教歌、聽音、練耳、節奏、齊唱。然而這種教學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學生早已厭煩,如不改進,音樂教學怎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1借用器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我校的器樂教學已有十幾年了,它的出現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在課堂上我每次都給同學們布置一些常見的練習曲,如“閃爍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國”、“小白菜”、“小河”等,這些小曲生活氣氛濃郁,同學們吹起來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此外我校還有一些小型打擊樂器,如“手鼓”、“串鈴”、“響板”、“沙錘”、“三角鐵”、“鈸”、“撞鐘”等,每次上課總利用幾分鐘進行節奏訓練,有吹有打,使同學學習音樂的興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學唱“黃水謠”、“采茶舞曲”、“梁祝”時,我讓同學們親自將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過這種練習,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演奏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音樂內涵的領悟。尤其當他們演奏成功獲得教師的夸贊時,他們更是喜出望外,從而擁有了有一種成功感、勝利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此外,我還帶一些其他樂器進行演示,使他們在實際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樂知識。如我在講中國戲曲時,我向大家介紹了京胡、板胡、二胡、嗩吶等樂器,并親自演奏、演唱給他們聽,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體會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黃”?各反映了劇中什么人物?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樂知識。
2因材施教、化難為易
過去的音樂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和解決識譜能力。課堂上,老師們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決識譜問題,在師生都筋疲力盡后才接觸到音樂作品。這種教法不但沒有使學生體驗到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反而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無味,最終造成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尤其在教五線譜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讓學生在五線譜上標出唱名,結果使得學生到初中畢業也不識五線譜,成了名副其實的“音盲”。
為了讓學生喜歡音樂課,在唱歌教學中,我打破那種“節奏練習--讀譜--唱詞”的教學順序,用先學唱歌曲,后學認歌譜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只要多聽幾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鐘就學會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記憶,再學歌譜就比較順利,歌譜中的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這些難點節奏都不攻自破。有關這些節奏的概念,我盡量講得淺顯易懂,并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鞏固這些概念。如“×、×”節奏,讓學生邊打“××|”節奏,邊模仿知了的叫聲:三連音節奏,讓學生聽著他們所熟悉的“國歌”前奏部分,打2/4拍節奏,或按2/4拍指揮圖示指揮:我把“×××|”節奏變為“××××|××”兩小節,讓學生按“咚達達|咚達|”的維族舞蹈節奏讀譜,然后讓學生以鉛筆盒當手鼓,敲出這個節奏句,并請能歌善舞的同學到前面表演舞蹈,電視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畫面,真是人人參與,各顯神通。這些趣味的教法不僅降低了課堂難度,增加了趣味,而且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同時也體驗到了音樂作品的表現力。
3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欣賞“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課時,我先設置了幾個小問題讓同學在欣賞中找出答案,如: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現了人們什么樣的心情?為什么“月圓之夜人不歸”?為什么“花香之地無和平”?我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時我還把幾個小題分到幾個小組,每組選一名代表大批前面來講,既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此時教師再及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同學真正體會到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寶貴時光努力學習,立志成為將來對祖國的有用之才。在教唱“黃水謠”時,我運用前后對比方法告誡同學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要自強不息,因為只有強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負,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發了學生長大后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4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小學;低學段;音樂;游戲;教學策略
很多教育學家都曾經說過,小學生天生對游戲保持好奇與興趣,將音樂教學與游戲結合起來,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豐富音樂教學活動。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洛克指出:“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情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筆者從利用游戲創設音樂情境、利用游戲幫助小學生理解歌曲內容、利用歌曲幫助小學生掌握節奏三個方面,討論小學音樂課堂中游戲教法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游戲創設音樂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主動開展的任何活動幾乎都是以自身的愛好為出發點的,只有在興趣這一內在動機的驅使下,他們才會更加認真、積極地從事某項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身心特點,利用游戲導入新課,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在教授《草原上》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在課堂開始之初,用聲情并茂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今天,老師帶著大家看一看美麗的草原,看看草原上都有什么。快活奔騰的馬兒,結伴成群的牛羊,他們都在草原上無憂無慮的生活著。人們與這些動物是彼此的朋友,人們喜歡騎馬,這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人們喜歡擠出牛奶做奶茶、做馬奶酒。在草原上,人們不是住高樓大廈,也不是四合院,而是搭起了蒙古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還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草原上的圖片,讓他們通過觀看圖片了解草原中的景物。小學生都被我的故事深深吸引,于是,我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說:“既然大家這么熱愛草原,那我們來學唱一首關于草原的歌,好不好?”學生興致十分高昂,回答:“好。”于是,我展開了興趣盎然的音樂教學活動。
二、利用游戲幫助小學生理解歌曲內容
很多音樂創作都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單純講述這些知識,會讓低年級的小學生感到云里霧里,使他們不容易理解歌曲中的故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游虬鎦小學生理解歌曲內容,使其明白創作者的意圖,與創作者在心靈與情感上達成共鳴。在講授《拉勾勾》這首歌曲時,由于學生經常在生活中與自己的家長、玩伴等一起拉勾勾,但是他們并不了解拉勾勾代表的是一種承諾。因此,我設計了拉勾勾的游戲,幫助學生了解這首歌曲。在班級中,我會選擇一名學生,向他求助,如果他選擇與我拉勾勾,那么他就一定要做到。比如,我對一名十分調皮的孩子說:“你可以幫我維護好班級秩序嗎?你可以認真聽課,不在教室內亂走,也不要隨便跟同學說話嗎?”這個學生選擇與我拉勾勾之后,就必須要遵守班級秩序。然后,我讓全班同學之間都開始玩拉勾勾。學生都認為這個游戲十分有趣,于是,我對大家說:“大家喜歡拉勾勾嗎?”學生回答:“喜歡。”我再說:“那我們一起唱一唱《拉勾勾》這首歌好嗎?”學生大聲回答:“好。”在教學結束之后,我還告訴所有學生,大家一定要懂得遵守承諾、團結友愛。
三、利用游戲幫助小學生掌握歌曲節奏
節奏一直是小學低年級音樂的教學重難點。實際上,除了特別有音樂天賦的學生,大部分小學生在剛剛接觸音樂教學時,總是無法掌握歌曲節奏。在過去的生活經歷中,小學生總是喜歡根據聽到的歌曲,按照自己的節奏演奏或歌唱,甚至還有一些小學生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演唱世界中,殊不知,他們的調子早已跑到九霄云外了。而節奏是音樂的基礎,它是組成一首美妙的歌曲的基本細胞,因此,準確掌握歌曲節奏,是提高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幫助小學生掌握歌曲節奏,讓節奏教學由枯燥、乏味轉化成形象、生動。在《一對好朋友》的節奏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讓小學生掌握3/4拍的節奏。然而,由于他們之前并未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所以在學習中感覺難度較大。于是,我讓學生以3/4拍的節奏為基礎,介紹自己的好朋友。每當學生叫出另外一個學生的名字,那個學生就要站起來“接龍”。整個游戲過程不可中斷。在游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用手幫助學生打拍子,讓學生在“接龍”游戲中習得3/4拍的節奏知識。
總而言之,教師要利用游戲,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小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教師要利用游戲幫助小學生理解歌曲內容,使他們能夠理解歌曲中的人文情感;教師要利用游戲幫助小學生掌
握音樂節奏,突破教學重難點,使每個小學生都能快樂地學習音樂。
參考文獻:
[關鍵詞]興趣;游戲;表演;發展個性
音樂是表演藝術中的一種。它通過有組織的樂和音所形成的音樂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健康的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喚起人的激情,鼓舞人的斗志,凈化人的心靈,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因此,音樂又是美的藝術。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小學低年級唱游的任務是向學生進行啟蒙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欣賞、表達和創造音樂美的能力。讓他們在多樣的聽聽、唱唱、跳跳、玩玩的教學活動中,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到音樂的實踐活動中去。生動活潑的唱游實踐活動不僅對孩子有熏陶感染作用,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學會怎樣思考,以及怎樣操作的本領。
我認為,音樂教學方法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因地制宜地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生動活潑富有音樂氣氛的實踐環境,提高學習效率。唱游教學的方法有多種,應試教學需要而定。我在唱游教學中基本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孩子們喜歡游戲。游戲是他們活動的形式,游戲是孩提時代的藝術,是小學生的特性。寓音樂知識于音樂游戲之中,正是符合了孩子們的特性,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游戲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學生在游戲中對新知識的學習便產生了特殊的渴求,從而積極地投入到游戲中進行學習。音樂游戲有許多種類,現選擇幾種介紹如下:
1、知識性游戲。
如“編旋律”游戲,目的是讓孩子們熟悉七個單音不同組合的唱法,從而記熟各個唱名。(首先準備七張音卡)
do re mi fa sol la si
游戲開始,教師彈(唱)一個唱名,第一位學生便將相應的音卡取出,在由這位學生選唱另一個唱名,請另一位學生選擇音卡(以此類推),最后由這七位學生一起將新排列的旋律唱一遍,然后游戲又可重新開始。
2、趣味性游戲。
如“猜謎語”,往往能很快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字謎”游戲,山上還有山――出;十張口一顆心――思;一月一日非今天――明;旭日東升――九;等等。
3、有情節、有角色的游戲。
如在進行節奏訓練時,采用“開火車”的游戲。將教室設計成山洞、列車,讓學生扮演乘客、調度員等角色,由“列車”上的一位“乘客”擊拍,拍對了“調度員”就可以允許該列車繼續通行。這類游戲兒童玩起來興致勃勃注意力集中,在音樂能力上得到了發展。
二、律動――引導學生感知情緒
音樂能表現雄壯、優美、活潑、喜悅、悲哀等多種多樣的情緒。律動就是引導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情緒,并通過動作將其表示出來的活動。律動能幫助兒童借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和感情。律動的動作一般比較簡單易學,活動范圍不大,要求動作要合拍,要有音樂性。對初入學的孩子來說,律動更有利于幫助他們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內涵美和節奏美。
如在欣賞《童年叮叮當》時,我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用踏步表示進行曲的風格,用漸輕的擊掌,,漸漸蹲下的姿勢來表示樂曲結束時的漸弱。律動幫助學生解脫學習音樂的困惑,律動讓學生轉動了腦筋,為以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三、表演――發展學生個性
音樂屬于表演藝術,音樂美在表演中產生,唱游也離不開音樂的表演,它是律動的再發展。要孩子們充分地表達歌曲的情緒,最佳的方法是歌舞表演。我編排了《我有一雙小小手》、《幼兒園里好事多》等一些反映孩子天真爛漫、活潑的表演動作。不僅使學生理解和表現了歌曲的主題、體會了歌曲的色彩,而且是他們懂得了生活中的諸如吹號、握槍、踏步等許多動作都可以作為舞蹈的語言,完美地表達歌曲。
在演唱《種太陽》時,學生們已從創編動作發展到自己創設情境和選用道具了。有的同學為扮演“太陽”設計動作,有的扮演歌中的人物,有的扮演南極的企鵝,有的扮演北極的
熊,連椅子也成了孩子們種太陽的的道具等等。當歌曲唱到長大以后能播種太陽,會結許多的太陽送人時,“扮演角色的這些人”還一個勁的搶不停表示高興。這些帶有情節的創造構思猶如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展示了孩子們的創造能力。現在學生已不滿足于徒手表演,而喜歡手持道具來參加表演的色彩。教《賣報歌》時,他們會帶來報紙,表演賣報的小孩;唱《請你唱個歌吧》,學生會將紗巾披在肩上當作翅膀翩翩起舞;唱《潑水歌》時,學生們會去打一盆水表演潑水的這一情境等等。
“游戲、律動、表演”是唱游教學之中的三條基本途徑。這三個方法可單獨使用,也可交叉或聯合使用。
1、律動――游戲。一般用在知識點的認識中。如認識一拍的節拍,讓學生通過感受一一不同的節拍游戲中,引出一拍,再用體態律動方法,做四拍一個固定的動作,讓學生在動中感知節拍。
2、律動――表演。這是一個帶領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語言動作發展為音樂語匯創作的過程。如《我又一只小羊羔》歌曲,從模仿小羊羔的形態到創作為小主人小羊,小羊愛小主人的情境表演。
3、游戲――表演。 一般為揭示課的內容或創設情景所用。如欣賞《喜洋洋和灰太狼》,先玩“狼吃羊”的游戲。通過游戲導出欣賞音樂,這樣學生能將游戲中的情景運用到欣賞中,就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樂曲的不同情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