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形態教材;立體化;電工電子;信息技術;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發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來,引起了國內外眾多高等教育機構、商業資本、互聯網公司的極大興趣,在2012 年迎來了爆炸式的發展,為全球開放教育模式帶來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轉課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運用于美國,研究學者認為,翻轉課堂就是把傳統課堂上課程知識講授的過程移到課外,充分利用課上時間來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號文件),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正式啟動,意圖建設一批示范課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基礎上頒發《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 ]8 號文件),啟動了第二輪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目的在于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普及和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5 ]。由此,MOOC的出現,為我國未來開放課程的建設提供有利的資源和平臺,也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了鋪墊。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電工學”是在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資源共享課程基礎上規劃建設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是為該校三個非電類學科下的20 多個專業在校生以及全國非電類專業學生而開設,是這些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課程。同年“電工學”課程被中國大學MOOC評為獎學金課程,并獲得2017 年度中國大學MOOC“新銳獎”。2018 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哈爾濱工業大學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在“電工學”教學和實驗改革方面與時俱進大膽嘗試,提高了教學效果,深受教師和學生好評,并于2014 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構建電工電子基礎課程研究性教學體系,強化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1 背景和意義
翻轉課堂改革了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學習渠道單一的狀況;有助于實現自主式、探究式和協作式的學習方式;解決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學時少、內容多、問題難于理解、討論互動少等系列問題。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使教學不受時空限制,有助于教師建立多元化教學,使學生們可以自由學、重復學、互學、群學。圖1 為新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示意圖。圖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示意圖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電工電子課程既有理論知識的講授,又有實戰技能的培養,教師和學生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采用理論與實驗相合的方式進行,主要有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線下交流、實驗等多種形式,如圖2 所示。
2 立體化新形態教材的建設
課程教學是高校大學生電工電子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要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在理工科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設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保證。伴隨著以學生為中心混合式教學的展開,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工電子的教學成果之一―――教材的編寫不再拘泥于傳統紙質書,而是與時俱進,緊跟國家精品課、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伴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技術,編寫出多本新型態教材,不僅讓本校學生獲益,更為全國高校電工電子教學作出積極貢獻,讓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獲得了更優質的教學資源、更好的學習效果,更高的學習效率。主要成果列舉如下:(1)2005 年國家精品課“電工學”。(2)2013 年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電工電子實驗系列課程”,面向全校電氣、電子、控制、信息等電類與機械、材料、能源等非電類共計43 個相關專業,3000 多名學生開設的實驗課程,該本課程既包括基礎型驗證實驗、設計型實驗,又包括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實驗。大學MOOC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電工學”于2017 年6 月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累計開課5 次,學習人數達7 萬人,是非電類學科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課程。2017 年被中國大學MOOC評為獎學金課程,2018 年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iCourse課程教材,高等學校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學成果―――電工電子實驗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電子技術實驗教程廉玉欣主編電路實驗教程劉東梅主編電工學實驗教程王宇紅主編電工電子EDA實踐教程李琰主編高級電子學創新實驗教程王猛主編下面以《電路與電子技術(第二版)》新形態教材為例介紹新形態教材的特點[6 ]。在這本變“鮮活”的書中,可以看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工電子課程如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驗式授課。線上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大量關聯視頻和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線上學習資源包括視頻、PPT課件、重點難點、測試題、作業題、討論題。首先打開這本第一頁就有“與本書配套的數字課程資源使用說明頁”,從中可以看到本書配套數字資源網站,用戶注冊后輸入封底的密碼,方可登錄如圖3 所示,學生可以到網站下載、觀看與本書相關的教學資源,也可直接掃描書中二維碼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如圖4 所示。掃描二維碼后讀者會發現:書中的視頻不是簡單的把傳統50 分鐘課堂的內容,劃分成幾個6-15 鐘的短視頻內容,更多的是對教學內容重新構建,優化設計,既保證了每個知識點的獨立性,又兼顧到前后內容的關聯性和整體內容的系統性和風格的一致性。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們線下自學能力,同時吳建強教授作為國家級教學名師,還可以讓學生們一睹名師講課風采和魅力。
3 立體化新形態教材的特點
新形態教材是一本變“鮮活”的書,承載了更多教學內容,基于以上對它的介紹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態教材的編寫對教師要求更高。為此,構建高校體驗式電工電子立體化教材體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1)強化前沿性與先進性;(2)注重應用性與實踐性;(3)立足立體化與系列化;(4)基于線上線下開展混合式教學。基于新型態教材的特點,本套電工電子立體化新形態教材建構的主要特色是:(1)在內容編排和體系設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重構,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既注重學科理論知識的內在邏輯,又大量涉及了電工電子教學的實務與經驗。(2)對教材的展現形式進行設計。根據教師備課教學需求出發,注重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邏輯地將相關教學備課資源進行系統編排,幫助授課老師快速找到課程所需的理論知識、方法實務和間接經驗信息,提供教師對各課程模塊的教學設計所需的各種資源,包括課堂引入、課堂案例、課堂測試、課堂討論、課堂演練、實驗實踐、課堂視頻、課后作業和課外實踐等資料,以互聯網為依托,圖文聲像全方位對學生感官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書中設置邊欄,用于編排二維碼,為體驗式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為授課教師方便、快捷、靈活地備課教學提供最直接的幫助,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授課效果。(3)紙質教材與數字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線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集課內外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多媒體課件、案例集、閱讀材料、網絡資源鏈接指引、實訓指導以及學生實踐成果平臺等。將傳統教材與輔助數字化資源集成于一體,在拓展教學內容,促進了學生主動性學習和訓練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動靜結合,紙質教材變得生動有趣。紙質教材中將教師講課視頻、動畫、彩色圖片制作成二維碼供學生掃描觀看,讓原本靜態的書變得“鮮活”。
關鍵詞:復合材料;工藝設計;實驗教學改革
復合材料實驗教學作為培養鍛煉復合材料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在教學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復合材料成型工藝設計”實驗項目的開展對于提高學生設計性思維、整體工程觀等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本文針對該實驗項目進行了系統性的改革探索,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主式學習,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對于推動材料類實驗教學模式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實驗課程教學設計與目標
本實驗項目主要承接復合材料結構設計基礎、復合材料工學與模具材料設計等理論課程,參考了“上緯杯全國大學生復合材料設計與制作大賽”的競賽方式,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突出自主式實驗教學理念,在課程設置上主要分為:線上開展虛擬實驗教學、線下進行材料力學性能測試及計算軟件教學、復合材料制品設計等三個部分。通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微信等媒介,從原材料選擇,機械性能檢測到制備工藝的確定,再到終端產品的受力分析,師生展開互動與交流。通過啟發式的實驗教學方法,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最終形成復合材料制品工藝設計報告,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了其工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2實驗教學過程
2.1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學習福建農林大學的“木材工業用膠黏劑制備及性能檢測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了解復合材料原料—樹脂的合成工藝與性能檢測;學習國防科技大學開發的“戰機復合材料構件制備與損傷虛擬仿真實驗”與福州大學開發的“活性炭陶瓷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測試虛擬仿真實驗”,了解樹脂基、陶瓷基復合材料制備工藝流程。通過虛擬實驗的學習,加深學生對復合材料原材料、制備工藝、檢驗檢測的理解,為后期成型工藝設計打下基礎。
2.2機械性能測試、有限元分析軟件使用、材料工藝設計教學
學生分組選擇三到四種不同的復合材料進行拉伸、彎曲、沖擊強度測試,如碳酸鈣增強聚丙烯、玻璃纖維增強不飽和聚酯、碳纖維增強環氧樹脂、氮化硅-碳化硅陶瓷基復合材料等。通過對不同復合材料進行測試,使學生了解不同種類材料的機械性能特點與優劣,同時進一步闡述其使用環境要求。結合理論課程中所述知識點,學習復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設計思路、框架及有限元分析軟件的基本操作步驟,給出參考資料,積極啟發、引導學生模仿練習,使學生掌握材料設計的重點與要點。
2.3復合材料工藝設計
在教師給出設計目標與要求的基礎上,學生結合時事背景、應用前沿,以興趣為出發點,以小組的形式自主提出設計選題,選題應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和實際操作空間,于課下完成設計報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通過超星網絡教學平臺、微信群互動交流,不同組同學在線上也可實時分享設計信息與遇到的問題,并展開討論交流。評判標準根據設計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適當調整,同時結合整個教學、互動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情況給出成績,確保實現個性化輔導。通過這種教學手段的實施,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與主動性,在完成設計報告的過程中也起到鞏固知識,鍛煉實際工程思維的目標。
3實驗教學案例
3.1裝配式復合材料層合隔板的設計
當突發公共安全衛生事件時,建立方艙醫院是控制輕癥患者不繼續加重病情的優化選擇,對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避免交叉感染是方艙醫院需要面臨和解決的首要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學生團隊設計了一種裝配式復合材料層合隔板,以便醫護人員進行模塊化管理,觀察和控制患者病情。與傳統隔板相比,復合材料層合隔板具有更優良的防護性能及可重復使用的特點,同時其生產工藝相對簡單,安裝過程進一步簡化,能夠滿足突發需求。圖1裝配式復合材料層合隔板示意圖Fig.1Sketchmapoffabricatedcompositelaminatesdiaphragms造型設計:基礎參數設計,根據市面標準單人床1.2m×1.9m的規格,考慮到一定的舒適性,將隔板的長度設置為3m。隔板高度對于隔板的隔絕效果具有一定的作用,查找相關資料[2-3],確定隔板高度為2.1m。考慮板材國家標準、成本和性能要求,設置鎂合金板材厚度0.11mm,PE板材厚度2mm。使用時,兩塊隔板分別在X方向中心線位置,沿中心線開一個切口,切口深度為板高度的1/2,切口寬度取板厚,兩塊板通過兩個口的十字交叉裝配組成一個十字形隔板。材料選擇:為達到隔板使用要求,我們采用鎂合金板—PE板—鎂合金板三明治夾芯結構進行設計。鎂合金板選用AZ31B鎂合金,抗拉強度高于290MPa,伸長率3%~10%[4];PE板選用高密度聚乙烯板,該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化學腐蝕特性,在潮濕環境下,能夠較好地阻隔水蒸汽并保持良好的電氣絕緣性。涂層材料選擇PTFE涂層,該圖層與鎂合金相容性較好并且具備良好的自抗菌性可減少病毒的粘附,對方艙醫院進行交叉感染管理和控制病人病情具有重要意義。材料成型方式:膠接—輥壓的方式進行層合板成型,同時采用磁控濺射鍍膜法在表面磁控濺射鍍膜PTFE涂層。預處理,首先用角磨機對鎂合金板材,PE板進行工藝切口切削、打磨、清潔去除表面的氧化層。粘合,將PP膠均勻涂覆于兩種板材的粘合表面,初步粘合后,對其施加一定載荷使板材壓實,靜置一段時間。輥壓,調節輥壓縫寬度略小于板材相加總厚度,在一定的輥壓速度下,使試件以鉛錘狀態咬入,保證軋制力的均勻施加排除高分子粘結膜粘結時摻入的氣體。軋制結束后,清理邊緣的過盈PP膠,打磨鎂合金表面層,使用有機溶劑清洗表面,自然晾干。使用磁控濺射PTFE液進行鍍膜,簡易封裝。圖2設計強度及工況結構受力分析:結合板材的長寬高與AZ31B鎂合金板、PE板標準強度和許用變形量,設定鎂合金板的最大許用應力為30MPa,最大許用變形量為0.1mm。隔板在安裝時,其中一端用膠接方式與地面結合,形成一個固定支座。在使用過程中,隔板只需承受自身重力載荷。使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軟件建立受力模型,對其進行受力分析。首先對隔板進行離散化網格處理,根據實際數模的安裝方式,各插件面采用tie綁定的約束關系,邊界及相互關系采用XYZ各自由度下的全約束條件,使用CAE強度分析計算隔板的整體應力、變形,分析驗證其應力是否滿足材料的屈服強度設計要求。應力與變形校核,由于外加荷載可約束不計,只承受自身重量荷載,通過分析計算在水平一個方向1G載荷作用下和在水平兩個方向各0.5G載荷下,最大應力2.8MPa,系統的最大變形0.003mm,遠低于材料的許用最大應力30MPa,0.1mm,因此能夠滿足強度、剛度設計要求。綜上,隔板的設計在力學性能方面具有可行性。
3.2無葉片風力發電機組設計
隨著傳統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量日趨枯竭,相關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加重。風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然而風力發電系統中葉片轉動帶來的噪音污染及對鳥類生態系統的破壞系列問題正逐漸暴露。學生團隊針對這一情況,查找相關資料,參考西班牙VortexBladeless公司設計理念[5],設計出一款利用振動來捕獲風能進而發電的無葉片發電機組。設計原理:風作為一種流體,當以一定的速度吹過無葉片發電機組的桅桿時,會在桅桿周圍周期性地脫落出旋轉方向相反、排列規則的雙列線渦,經過非線性作用后形成“卡門渦街”。當渦旋足夠大時,桅桿產生劇烈振動,從而產生能量輸出。與常規風機發電組相比,其制造成本相對低廉,總體碳排放量降低,無噪音同時土地利用率高等。結構設計:整體外形設計如圖4所示,結構包括,固定桅桿(產生振動)、發電機(磁耦合裝置系統)、圓柱體三大部分。桅桿采用實心設計,并于桅桿尾部設計燕尾槽;圓柱體采取實心設計,并于頂部設計燕尾形榫頭;桅桿與圓柱體連接處采用燕尾形榫頭連接設計。圓柱體與發電機連接處采用法蘭接頭連接設計。圖4無葉片風力發電機外形草圖Fig.4Outlinesketchofbladelesswindturbine材料選擇及成型方式:考慮到桅桿的使用要求,需具備質量輕、強度高、耐候性優良等特點,學生團隊選擇碳纖維/環氧樹脂復合材料[6-7],成型方式選擇RTM成型工藝與噴射成型工藝相結合。圓柱體選擇連續碳纖維增強PEEK復合材料是考慮PEEK樹脂具有最好的抗沖擊抗損傷性能、抗疲勞及耐蠕變特性以及耐環境特性,可滿足其使用條件,制備工藝采用注射成型工藝。承受載荷設計,分析計算:使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對無葉片風力發電機組建立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首先根據其整體結構選擇合適的單元類型,進行參數設置,建立模型;對模型進行單元劃分,將已建好的有限元模型導入結構場中,施加約束固定;對已約束好的模型依次施加重力載荷和風壓載荷,導入分析計算模塊,進行分析計算可得機組迎風面和背風面的壓力云圖以及風壓曲線圖,從而給出額定功率、與風速、振動頻率之間的關系,并可結合計算結果考證產品的可靠性。
4結語
在此次實驗教學過程中,涌現出多種復合材料成型工藝設計方案,相較于傳統單一給定式材料成型工藝設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實驗教學方式,能夠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設計思路,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工程實踐能力。同時,在后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可進一步引入3D個性化打印,將學生設計的模型以實物的形式打印出來,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玉嵐,彭齊馭.信息時代下的“結構設計與實踐”實驗教學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01):13-16.
[2]袁理明,侯國求,羅海兵,等.武漢雷神山醫院結構設計[J].建筑結構,2020,50(08):1-8.
[3]周穎,盧思霏,孫耀南.方艙醫院室內環境的改善方法[J].江蘇建筑,2020(02):12-14.
[4]張超智,王立萍,崔維啟,等.聚乙烯/鎂合金復合材料層合板的制備及輥壓機理研究[J].塑料工業,2019,47(10):92-96.
[5]西班牙發明新型風力發電機Vortex[J].浙江電力,2015,34(06):74.
[6]尹偉濤,于良民,劉方濤,等.聚合物基輕質高強復合材料的制備及發展現狀[J].塑料工業,2018,46(10):12-16.
關鍵詞:職業教育,互聯網,教育形式
Internet技術是發展最快,最迅速,并且也是更新最頻繁的主要行業之一。“Intemet+”本身的含義和核心是將Internet用作整個網絡的重要內容,并將其逐漸分布到教育,文化,技術和社會等生活的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可以有效地改變傳統世界,并有效地聯系和協調不同的行業。由于可以通過修改其傳輸方法或現有內容在網絡上傳輸和存儲大量信息,因此人們可以從網絡上獲取有用的信息和資源以進行學習等,這樣可以使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如今,人們可以通過Internet和信息技術實現網上學習,從而有效地解決生活,學習和其他問題。
1互聯網技術的特點
隨著時間的流逝,互聯網技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間接地促進了許多其他行業的發展,包括教育領域和建筑領域等。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校可以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豐富學習資源。另外,當前的技術正在迅速變化,使得我國許多高校正在豐富和改進教育方法和內容。互聯網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教育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是歷史性的變化。而且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終端技術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人們也可以通過各種移動設備隨時隨地拍照、錄像、搜索和學習。
2基于互聯網的線上教學方法
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利用學院搭建的教學資源平臺,將海量的信息資源,各類教學視頻、圖片、練習技巧與方法等可以通過互聯網很便捷的獲取,這些資源都支撐體育教學改革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庫,積極探索完善體育教學改革模式,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下,探索課前、課中、課后的多元體育教學模式,積極實施微課程、翻轉課堂等形式,使傳統課程延伸到課前、課后,使學生的學習可以打破傳統授課時間、空間限制,通過網絡課程及時得到學習,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教學手段。通過學院創建的互聯網教學資源,可以了解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以及教學方法創新應用的形式,針對面前“00后”的教學對象,應該采取一種和多種組合教學方法等等,通過這種學習,體育教師可以更明確教學方法應用的場景以及組織實施效果,這樣在體育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就更多元、更實效、更能滿足教學對象的體驗感受,從而促進教學對象的學習興趣。利用互聯網搭建師生溝通交流、相互評價體系。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師生溝通。一方面師生體育交流能夠為體育教學基礎信息,了解學生學習需求,體育學習能力,身體素質變化、素質發展實際等情況的掌握,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交流溝通,體育教學實施中哪些環節需要改進,哪些環節需要停止,哪些環節更容易被學習接受,哪些環節更有利于體育教師生組織實施;通過互聯網實現師生相互評價,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利用互聯網建立體育教學中實時監督、指導、考核的新模式。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在于課程實施過程中除了教師講授外,需要學生進行身體練習,這些練習包括肺活量、握力、耐力、速度、爆發力、柔韌等,通過互聯網實現教師對學生課外鍛煉的監督,練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指導,以及考核的新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3線上教學的案例分析
隨著延期開學日期的不確定性和體育課線上教學的推進,其弊端不斷顯露出來。(1)缺乏面對面監督,課堂效果無法保障。線上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運動技術為主,線下的自主練習才是關鍵,而部分學生在自制力較弱的情況下可能出現不認真練習的情況,交作業的時候只是“擺拍”交給老師“打卡”。由于線上教學時課堂老師無法面對面授課監督,只能通過打卡的方式反饋互動式教學效果,因部分學生居家學習能力不強,有的出現了“老師上面播,學生下面睡”的情況。(2)受訓練場地、器材等客觀條件影響明顯。學生在家中線上聽課,受客觀條件制約因素較大,場地過于擁擠、器材不充分等問題嚴重存在。這時就要充分的因地制宜地進行體育鍛煉,而不能因為受到場地、器材的影響就放棄體育鍛煉。要充分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如用樓梯進行臺階練習、用油桶進行啞鈴練習等,最大限度地將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變為課堂資源,以保證線上體育課程正常開展。(3)網絡問題導致授課效果不佳現象。在某些欠發達地區,部分學生由于鄉村網絡不穩定、電腦配置不高等原因,導致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不高,不能按時上課或在上課途中出現卡頓甚至掉線等情況,導致學生線上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三、關于解決高校線上體育教學存在問題的方法探討實際上,這次延期開學和開展線上授課,不僅是對傳統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也是對我國教育整體水平的檢驗。針對大學線上體育教育的多種制約因素和存在問題,要想有條不紊地進行線上體育教學,就應該進行方法的規范和方式的創新。規范線上教學的方法與策略:(1)建立云端服務模式。我國作為網絡教育資源第一大國,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過老師推送云教育資源,學生進行課前自主預習、自我診斷學習效果。同時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可以隨練隨停、隨學隨停,以更加彈性、靈活的方式進行選擇性學習線上體育知識和技能。(3)建立師生互動機制。網絡直播授課雖然沒有群體氛圍,但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學生因本人性格原因造成的不敢發言、不善發言等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采取點對點方式直接向學生進行提問,鼓勵學生采取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回答問題,并對學生體育動作進行專業指導規范,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度和線上教學的實際效果。(3)加強課后檢查督促。授課老師將每名學生的現實表現、課堂活躍度、學習效果、課堂紀律等進行梳理匯總,及時反饋給學院輔導員,由輔導員及時掌握情況并和學生本人溝通,分析原因、加強整改、推動提高。對于自制力較差的學生,不僅檢查打卡情況,更要抽查課堂表現、課后行為,真正督促后進,實現學生整體均衡發展。
4結語
在當代以信息共享為時代主旋律的背景下,此次延期開學和線上教學,不僅檢驗了我國大學教育的線上信息共享能力,推動了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技術革命,還推動各大院校普遍以更廣更深的維度去思考和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新途徑。歸根結底,只有努力培養創新精神,以創新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下問題,努力把可以做的做到最好、做到最佳,才能更好地消融和對沖這次延期開學對高校體育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6.
[2]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03):228-232.
[3]謝幼如,吳利紅,邱藝,張惠顏,李偉.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教學實踐研究:課程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1-7.
[4]魏武華,羅雅過,侯敏,高曉寧,朱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20(03):87-89.
[5]羅儒國.“互聯網+”時代教學思維方式變革:境遇、趨向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9(01):149-156.
[6]苗子蕊,葛耿育.“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17):154-155.
[7]李卓.互聯網+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運動精品,2021,40(01):17-18.
[8]李謀濤.探討“互聯網+”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1,30(01):119-124.
[9]張軍騎,張兆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1):98-100.
[10]易凌云.互聯網教育與教育變革[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