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增強法治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問:您認為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劉佳(重慶市江北區洋河花園實驗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品德與生活》的延續,它仍然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但又注入了新的內涵,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將“法治教育”融入課程,體現了德法并育的教育新思路。全套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空間,均融入了相關的 “法治”元素,除此之外,還將六年級上冊作為了法治教育專冊,有利于較系統地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憲法意識、法治意識,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權利觀念、程序公正等現代法治價值理念。
朱長剛(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我認為新教材主要有三個亮點。亮點一,同樣都強調回歸生活,新教材更加注重主題的聚焦。亮點二,同樣都強調道德養成,新教材更加強化法治教育。亮點三,同樣都強調自主學習,新教材更加注重綜合實踐。新編教材非常注重跨學科的綜合,內容涉及學生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要求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盡可能設計安排有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讓學生在生成性的活動中思考、踐行。
廖思思(重慶市南開中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非常適合新生對于初中生活的入格。如第一課講到小學到中學的過渡,引導學生樹立目標和夢想;再由目標和夢想的實現離不開現階段的努力――學習,進而引出第二課的學習主題。進入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而第三課《發現自己》就正好符合這一年齡階段孩子的需要。
問:面對新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您覺得對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如何應對?
劉佳:面對充滿“法治”元素的新教材,作為一線的教師,最大的挑戰就是自身法治知識的匱乏,法治意識的淡薄和法治思維的缺乏。首先教師自己得主動學習法律知識,閱讀法律書籍,參加法律培訓,傾聽法律講座,讓自己懂法;其次要轉變觀念,崇尚法律,守法并會用法;最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將法律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讓它變得親切而熟悉,要把干巴巴的法律條文與生動的案例結合起來,讓它變得豐滿而生動,在學生稚嫩的心靈中播下法治創造美好生活的種子。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與法制理念樹立情況不容樂觀之間的矛盾
在法律知識與法律理念普及的問題上,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難,難的是法律理念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養成。我們曾經認為普法就對法律條文的傳授,所以在歷次的普法活動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學到多少部法律,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國這種“至上而下”的法律宣傳方式是基于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缺乏和法律意識荒蕪的現實,這種大規模的普法“造勢”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法律感覺相對陌生的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讓他們初步地領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法律條文再背得滾瓜爛熟,而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對公民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也還是于事無補。
2、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法律宣傳內容、途徑、手段過于單一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各種矛盾也將趨于多發和復雜,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知識的渴求也將越加強烈。盡管我們的法律宣傳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有些法律宣傳并不貼近人民群眾,沒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與公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還不夠;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義務放在首位,較為忽視權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傳的形式仍然過于單一,依舊以傳統的“擺(擺攤法律咨詢)、講(講法制課)、賽(法律知識競賽)、考(法律知識考試)”為主,而忽視了公眾對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樣化。
3、全民法制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針對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普法還有差距之間的矛盾。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相對應,針對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的普法仍然有較大差距,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律素質依然不高,在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方面做得不夠,執法違法、執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對社會法律秩序的嚴重破壞,使得一般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固然這不盡是普法工作沒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確實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治觀念淡漠,社會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存在漏洞,社會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決策和管理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解決上述矛盾,使法制宣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1、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樹立現代法制觀念、崇尚法治這一中心,在社會上真正樹立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威
這里面的“漁”和“魚”分別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識和法律觀念、意識。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不能替代法律意識,普及法律應該涉及更深的層次,既要解決普及法律知識的問題,更應當解決法律素質、法治精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動地學法守法的根本保證。為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過程,必須樹立法制觀念這個核心。首先要倡導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動應該倡導法治反對人治,堅持依法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根治權力腐敗問題。同時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府行為受法制約?,F代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和地位,強調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作為社會主體及法律關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著眼于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來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自覺的社會行動和行為,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質疑。因此,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重點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堅持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工作的長期任務,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基本觀念,提高依照憲法和法律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識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轉變,用法治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2、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貫徹和體現這一原則,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目標之一。在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上,應把滿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大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結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往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頒布什么法律法規就一味地宣傳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圍相當濃厚,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就向百姓“強行灌輸”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絕不是我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過傳遞各種法制信息,使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達到“動態”的法治普及。要承認和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對象人群的個體特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普法對象層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適用于公眾的普遍的法律知識、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體等特點,在現代法律理念引導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率先垂范。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秉公執法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并且勝過上百次的說教?!睂ζ胀ǖ陌傩找屗麄冎婪伤x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地強調法律義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權威和感召力,使人們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變被動地接受法律教育為主動地學習法律,使學法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從歷次普法的實際效果看,宣教內容在過度強化實用性的同時缺乏其應有的針對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普法內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養的畸形和社會法治環境的變異。普法教育要以適應于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作為檢驗標準。
3、樹立創新思想,創新普法宣傳形式
形式創新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的實現手段,是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實目標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動中,我們傳統的“擺、講、賽、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公眾對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樣化,普法不應該是單向灌輸,而應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心理特點開展普法,善于開發新穎的形式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增強干部培訓主業優勢,引導黨員干部堅守法治信仰、強化法治理念、增強法治思維。
干部培訓是黨校最主要的職能,要發揮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主渠道作用,把全會精神及時納入整體教學培訓計劃,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更好地用中國化最新成果統一思想、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抓好教學實施。一要出好題。圍繞全會提出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新要求,開發開設相關教學專題,舉辦高層次輔導報告,使學習貫徹工作既體現中央精神又契合干部需求。二要選好人。選派或邀請政治素養高、理論功底深、授課效果好的專家學者作為主要班次專題講師,確保講課質量;遴選骨干教師組織研討,增強學習效果。三要備好課。以集體備課、團隊研討為平臺,先學一步,學深一些,激蕩智慧,砥礪思維,梳理學理依據,探析思想方法,提高教學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豐富學習內容。既要組織學員原原本本學習,深刻領會豐富內涵,又要引導學員做到“三個結合”:一要與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深入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深化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重大任務,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系;二要與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結合,掌握其中貫穿的觀點立場方法;三要與思考謀劃實際工作結合,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增強培訓實效。一要用好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這個看家本領,強化黨紀嚴于國法、國法高于黨紀意識,樹立法律至上理念,引導學員自覺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堅守法律。二要發揮法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作用,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文明,加強對學員的憲法、行政法等法律知識教育,使學員學法懂法、用法守法。三要綜合運用研究式、案例式、模擬式等多種培訓方式,提高學員的規則性思維、程序性思維、合法性思維、公正性思維能力。
強化決策咨詢核心功能,服務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強化決策咨詢功能,發揮資政議政思想庫作用,是黨校爭取更大作為的核心競爭力。要利用黨校學科基礎、人才優勢、學員資源等有利條件,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獻計獻策。
強化問題導向。要鼓勵和支持教研人員樹立世界眼光,立足中國國情,緊緊圍繞如何把握“三個全面”的理論與實踐邏輯聯系,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如何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如何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科研咨詢主攻方向,精心設計決策咨詢題目。要發揮教師、學員兩個積極性,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找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對策研究,切實提高決策咨詢“含金量”。
促進成果轉化。要積極探索“課題孵化、教學轉化、成果深化”的運作模式,強化對包括依法治國相關課題在內的決策咨詢成果的推介和運用。要努力暢通報送渠道,及時報送教師和學員的調研報告、對策建議、理論文章等精品力作,爭取讓研究成果進入領導視野,發揮服務決策功能。要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把相關研究成果及時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推動科研咨詢精品進課堂,提升教學培訓質量和水平。
發揮思想引領陣地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黨校是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在事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問題上,黨校要發揮引領思想、凝聚共識的積極作用。
積極“走出去講”。黨校人要自覺擔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先鋒排頭兵,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黨校教研人員要充分發揮學習表率作用,在學好吃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基礎上,深入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進行宣傳宣講,把中央和省市縣委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要求宣講好、詮釋好,進一步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全面準確領會全會精神,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營造良好的思想理論氛圍。
主動“請進來教”。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干部,作專題輔導報告,進一步宣講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新舉措新實踐和新思路新理念,幫助教師和學員開拓視野、拓寬思路。
>> 論以創新理念優化鄉鎮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環境 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路徑探析 “三訓三強”提升換屆后鄉鎮干部能力 社會治理背景下鄉鎮干部群眾工作能力提升研究 提升鄉鎮干部調查研究能力之我見 芻議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提升農村黨員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對策研究 鄉鎮干部吃香了 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 淺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 領導干部如何提高法治思維能力 淺議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 提高基層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初探 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 鄉鎮干部工程腐敗當警惕 鄉鎮干部為啥不愛讀書? 鄉鎮干部的出路在哪? 鄉鎮干部的出路在哪里 鄉鎮干部的錄用與升遷 鄉鎮干部在忙什么?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②張寧波:“增強基層干部法治思維的路徑探討”,《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③劉啟春:“論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桂海論叢》,2015年第2期。
④王秀珍:“新時期企業工作角色探析”,《經濟研究導刊》,2014年第18期。
⑤穆家瑩:“鎮村干部必須提升法治思維”,《連云港日報》,2015年5月28日。
⑥汪東:“關于提高鄉鎮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思考”,《農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8期。
⑦王廷勇:“淺析制約基層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的幾個因素”,《學理論》,2010年第27期。
⑧彭民?。骸疤岣呙褡宓貐^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思考”,《團結報》,2014年12月1日。
程渭山副主任:建議“六五”普法工作應抓住三個重點。一是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和機關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牢固確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二是重點加強對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法制教育,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牢固樹立公正司法的理念。三是重點加強對在校學生的法治宣傳教育。廣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對他們的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工作。
厲志海副主任:對“六五”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提幾點建議:第一,要不斷調整教育對象重點。除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和青少年等群體外,對農村干部要加強教育,增強他們法制意識、依法辦事水平。相比較而言,農村干部群體較大,增強他們的法制意識對于提升整個農村社會成員的法制素質意義重大。另一個是外來務工人員,浙江這個群體也很大,加強他們的法制意識教育,使他們知法、守法,減少犯罪,這對于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要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法?!胺闪M”既是主題活動,也是工作抓手,要根據不同的群體進行分類指導,不斷創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使宣傳教育工作更加扎實、更富于成效。
丁耀民委員:普法教育要做到入心入腦。普法教育對象是每一位具有生活能力的自然人,要大家自覺自愿的接受法制教育,心甘情愿遵守法律,就必須讓所有的教育內容做到入心入腦。同時要重在實效。“六五”普法即將展開,要將犯罪率、惡性案件的發生與上一輪普法教育相對照,這樣才能清晰地了解普法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