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指對高等院校的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法律基本知識的教育。而大學生法制教育與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學生更側重于理論教育,對于普通公民進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條文的教育,而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則不能簡單的進行法律條文教育,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大學生不會像中小學生一樣簡單的服從家長和學校,而是對許多社會現象進行獨立的思考,他們不僅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對法律單一的認識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討和論證,法律為什么會這樣規定?會給我帶來什么?這些都成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特點。當然對于非法學專業學生而言,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法律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基本法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大學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門法律課程,則可以通過其自學能力得以解決,所以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心應該是提高法律意識和樹立法律信仰。
二、現代學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們認為,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對建立法治國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養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環節,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學校的系統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首先,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徑。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條真理。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傳統,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樓閣。現代教育的系統性、規模性和科學性有組織性等顯著特點,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的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為最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從數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總結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共同犯罪、結伙作案多,帶有“黑幫”性質的團伙犯罪亦有增加趨勢;突發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嚴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較野蠻和兇殘,往往不計后果。這些很多都是因為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御能力較差而導致的嚴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加上法制觀念極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學校利用其自身的優勢,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能夠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認知
現在很多高校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國從1987年就在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程,而后又于1998年設置“兩課”,以及后來的05年課改后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后面簡稱《基礎》),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課改以后,道德與法律結合,壓縮了原有的課程內容,并且很多老師原來要么是學德育的要么是學法律的,其上課也根據自己的專業能力將該課程上成單一的德育課或者法律課程,沒有起到應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內部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有些班主任或輔導員責任心不強,缺乏對學生必要地關心和了解,以至于學生不良行為的發展,甚至淪喪到違法犯罪。另外由于學校管理不嚴,規章制度不落實,對大學生遲到曠課,考試作弊和打架斗毆等違規違紀行為未能及時的處理和有效控制,這無疑助長了學生的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風愈演愈烈。
(二)社會不良現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沖擊
現實生活中很多不良現象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金錢與權力凌駕于法制之上;權錢交易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遵紀守法、熱心助人的人沒有得到褒獎甚至還受到誣賴誤解;還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掙人眼球,甚至還以次成為名人,這一切都讓大學生迷惘、彷徨,導致一些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認知產生錯覺,甚至導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會上對一些現象的誤讀,也使大學生無所適從,很多學生對違法犯罪認識片面,就像藥家鑫一樣,認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難纏進而犯罪。相信權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拿錢買命,無法無天。有這些思想的人還不在少數,這些都是輿論媒體的片面報道對大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誤導,而這些誤導有些卻引導著大學生行為。最后網絡深深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穢不堪的東西沖擊著大學生地視野,這些極具刺激和誘惑力的東西很容易讓大學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毀掉自己,近來大學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網絡有關。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傳播道德規范的重要場所。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部分家長要么過分溺愛孩子,要么對孩子過于嚴厲。過分溺愛的孩子會使孩子過分自我、缺乏磨礪、缺乏同情心和責任心。而過于嚴厲會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長自身素質低下,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新時期大學生法制教育構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基礎》不是原來兩門課程內容的羅列,也不是兩種知識簡單的相加,而是要構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一門新課程。該課程將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領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兩種精神的實質,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等綜合素質。為此,該課程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學科,還要通過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應當提高對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教師要能夠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學生認識到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以道德自覺為目標,而道德的最底線就是法律。教師要建立“整體教育觀”,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兩部分的內容。一方面讓學生懂得自覺地學法、守法、護法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從根本上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學法、守法、護法的自覺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懂得把基本道德義務納入法律規范,有助于人們道德情操的養成。因為如果只靠個人的良心和社會輿論來保障道德要求的實施,顯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利用法律強制手段加強法律的執行環節,才會使道德義務的約束力從“軟約束”變為“硬約束”。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強人們對道德的認同,從而保證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法律意識,使他們對法律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從而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法律,這也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及大學生社會化的必要途徑。也是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和融入社會,更快地實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結果是培養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內心道德標準就會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規范,因為能夠遵守法律的規范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結果則是培養一個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則都是來源于道德,對法律規范的深入理解和內化就是對道德規范的遵循。因此,我們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養良好的法制觀念外,還可以進一步升華為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外,還可以促進良好法制觀念的形成,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統一起來,有利于法律規則和道德規范相輔相成地調整大學生的行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學生的健康。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離開社會這個大環境,而教育者必須學會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把握一切有利機會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改變傳統“課堂說教”式教學,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紀律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如何在社會上保障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利。當然主流媒體也要積極地引導,褒揚楷模,批判錯誤。對社會道德模范大力褒揚廣泛宣傳,而對于少數的不法分子進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會公眾。這對于正處于身心重要發展階段的大學生,給他們現實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網貸;法律風險
一、網貸的定義
網絡貸款,又可以稱之為“網貸”,主要指的是借款人與貸款人雙方借助于計算機商務網絡技術平臺來實現信息的對接,并完成交易、從而達成貨幣借貸目的的一種借貸模式。網絡貸款是借貸方式的一種,其相關流程主要是通過網絡這一平成,因此,簡單來說,網絡貸款也可以稱網絡版的“民間借貸”。作為一種新興融資渠道,網絡貸款在融資模式與信貸理念上呈現出新的變化,與之傳統貸款相比較而言,具有較大的優勢性。隨著互聯網逐漸滲透到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網絡貸款對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變革帶來較大的影響。
二、大學生網貸的優點
一是網貸比一般線下銀行貸款的手續相對要簡單一些,貸款相對方便,無需擔保給大學生提供了便利渠道;銀行在貸款過程中需要很多的手續與流程,其環節相比網貸顯得尤為的繁瑣,并且對個體收入來源還有一定的要求。這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來說不僅內容復雜繁瑣,并且門檻甚高。網貸則可以給這部分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使他們在創業的道路上更加便捷。二是獲得貸款的速度較快,能夠緩解大學生活暫時遇到的經濟壓力,有一些家庭情況不好的大學生難以維持學業,只有貸款這一渠道能夠幫助這類學生延續學業,有獲得大學教育的機會。三是學生貸款的另一好處就是可以獨立自主的支配資金,去創業不受限制和阻礙,有很多大學生想要創業卻沒有資金來源,被迫了去創業的想法,但有了網貸這一優惠政策,給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便利。四是幫助學生們購買一些經濟能力暫時達不到的東西,滿足他們的一些消費欲望。有些大學生支付不起想購買的東西,可以采取網貸的方法,預支來購買。可見網絡借貸有著廣泛、便捷的優點,能夠滿足人們在資金金融流通方面的需求,使向熟人借貸的民間借貸方式走向向陌生人借貸,雙方以網絡借貸平臺為中介,能夠迅速的實現交易信息的互通,從而達成交易。
三、大學生網貸的風險
一是很多不法分子會利用大學生較差的社會認知能力,以及較為劣勢的防范心理,采取各種方式在大學生網貸上做手腳,肆意的騙取或者賺取學生們的錢財,而從中獲得暴利。二是校園貸款會使借款的大學生滋生出一些惡習。絕大多數大學生主要靠父母提供經濟來源,這些經濟來源具有固定的限額,基本滿足學生的日常生活。對于愛花錢、喜攀比、高消費的學生來說,很難滿足其需求,但由于父母提供有限的生活費,會抑制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然而,校園貸款的出現,會使得很多沒有自控力的學生通過貸款滿足自己的惡習。三是借款學生若不能在規定期限內將貸款與利息及時歸貸款人,貸款人可能會采用一些較為惡劣的手段對學生進行討債。貸款人在放貸過程中一般都會讓學生填寫相關的個人信息,當他們了解了學生的個人信息后,一旦出現學生還貸不及時,不法貸款人可能會采取不當的手段如恐嚇、威脅等進行討債,使得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嚴重損害,并且對高校的校園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四是多數大學生并沒有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一旦資金出現問題,則網貸公司可能無法收到還款。很多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所以不能正確意識到違約出現后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與后果,因而很容易透支消費,最終可能進入誠信黑名單,這對以后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五是一些學生可能在消費上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反倒背了一身債。就像信用卡一樣,這也是為何現在銀行規定不滿18歲就無法申請信用卡,辦卡時也有很多限制。但是學生的消費欲望還是很高漲,有些P2P平臺就瞄準了這批資源,大學生變成了互聯網金融企業搶食的目標。
四、大學生網貸所呈現的問題
(一)大學生網貸會使得學生陷入貸款的泥潭里
大多數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其主要的經濟來源依靠于父母的提供。因而,對于沒有固定收入,又經常依靠網貸來進行高額消費的學生來說,其借款的金額與還款的利息就會使得學生逐漸的陷入貸款的泥潭里無法抽身。再加上不能按時還款時所產生的違約金更是讓手無縛雞之力的大學生深陷其中無力償還。所以導致很多還不起貸款的學生背負很大的經濟負擔,因而選擇冒險的方式,拆了東墻去補西墻,最終使自己陷入“連環貸”的陷阱之中。很多大學生由于深陷貸款的泥潭里,使自己產生很大的精神壓力與心理負擔,最后會導致一些抗壓能力較弱、內心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小的學生最后采用犯罪或自殺的極端方式,釀成巨大的惡果。
(二)大學生網貸的騙局較多,致使學生上當受騙
1.不法分子打著給好處費的誘餌來引誘大學生進行貸款一些不法人員經常在大學校園里大肆宣傳學生貸款的好處以及貸款過后多少錢的好處費,從而讓大學生以自己名義在一些校園網貸上進行注冊貸款,說事后會給大學生幾百元至數千元不等的現金作為“好處費”,并且會承諾所有的貸款均由自己來償還。然而一旦貸款成功了,這些社會人員就會在人間蒸發,銷聲匿跡。2.很多不法分子冒用大學生的身份進行貸款很多違法犯罪的不法分子會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并在大學生本人未知情的情況下,以大學生本人的名義進行網絡貸款,并謊稱貸款會由大學生本人來進行償還,之后就不見蹤影,造成大學生背負巨債,無力償還。
五、大學生網貸法律的防范措施
(一)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大學生網貸的監督管理
政府相關部門應針對校園網貸存在的安全風險問題制定相關的政策體系,出臺較為嚴格的監管制度與行業審批,對校園非法網貸進行嚴厲打擊,遏制高利貸行為的出現。另外,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對網絡監督管理體制的構建,加強對網絡信息進行更深入的管理與監督,凈化網絡安全土壤,從源頭上去杜絕和減少一些虛假信息、虛假廣告、釣魚網站等,并防止其在網絡上廣泛的散發,從而為人們營造一個文明、誠信、安全的網絡環境,為學生校園網貸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交易平臺,避免學生受到損害。其次,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相互配合與協調形成一股合力,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校園網貸違法犯罪行為,如虛假宣傳,降低貸款的權限與門檻、設置巨額高利貸陷阱以及引誘學生過度消費等加大打擊力度,嚴懲不貸。
(二)高校應針對校園網貸問題對學生開展相關教育活動
1.高校應營造良好的校風環境,對學生正確的消費觀進行積極地引導良好的校風會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減少不良行為與心理的產生,學生正確的消費理念,也可以作為一種風氣融入校風之中。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引導,大力倡導健康消費、綠色消費以及合理消費,端正學生的生活態度與價值理念,消除學生的攀比心理,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校園環境,從而在源頭上遏制借貸高消費及網絡“高利貸”這種損害學生身心健康情況的再次發生。2.高校應加強對學生進行金融知識的相關教育,增強學生理財能力高校應加強對學生進行金融知識的相關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安全、健康的理財觀念,從而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理財能力的具備是至關重要的,它對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的提高、合理理財以及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獨立生存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可以通過正常的渠道邀請金融行業的相關人員以開展講座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相關金融知識的普及,對學生如何分配、規劃自己的錢財進行積極地指導,從而使學生的理財能力得到有力的提升。3.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其法律防范意識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其資金安全意識,增強其法律防范意識,從而預防大學生校園網貸詐騙事件的發生。高校可以采用法制專家演講授課以及發放相關資料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另外,高校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如校園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等載體,來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自我防范意識。
(三)大學生應加強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認識,正確對待校園網貸
校園網貸是一把雙刃劍,對學生來說有利有弊,所以大學生應加強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意識,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大學生在選擇使用校園網貸時,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選擇合法、信用度高、正規渠道的校園網貸,切莫投機取巧,因小失大。其次,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對自己的消費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安排。因此,大學生應加強自身教育,累積自我消費經驗,將綠色、合理、健康的消費理念融合到自己原有的消費理念之中。同時,大學生可以利用一些閑暇時間多學一些相關金融、理財、消費等知識,并積極主動參加學校以及社會組織的相關公益活動,提高自我意識。最后,大學生也應加強自身對相關網絡、金融、消費、合同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修養,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家庭也應發揮好自身積極的作用為子女保駕護航
大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對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因此,父母正確合理的消費觀是子女良好消費觀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為防止子女出現網貸高消費的問題,父母應秉持健康、綠色、理性的消費觀,為子女樹立起勤儉持家的良好榜樣。與此同時,父母應對子女關于校園網貸的使用肩負好其監護職責,很多大學生都是遠離家鄉去求學,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溝通與交流,對子女的生活與學習以及思想變化上多一些關注,留心子女的生活近況與思想變化。對子女在校園網貸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另外,如若發現子女發生“貸款被騙”、“深陷貸款泥潭”的現象,應采用及時修補以及積極心理輔導等方式,來幫助子女進行積極地應對,切莫采用責備、毆打等極端的方式。
六、結語
一言以蔽之,隨著互聯網逐漸滲透到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網絡貸款對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變革帶來較大的影響。校園網貸作為網貸的一種特殊形式,給當代的大學生帶來了積極與消極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應增強自我意識,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能夠使校園網貸趨利避害發揮出有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芬芬.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
[2]李銳.現代金融企業風險的法律控制——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的法律控制.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