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節能減排行業投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的意愿是影響行為最直接的因素,行為意愿反過來受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基于課題“企業節能減排意愿調查”的研究及計劃進行為理論視角,就相關因素進行實地調查分析,提出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框架,并為江西省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順利進展提出建議。
論文關鍵詞:企業節能減排;計劃行為理論;意愿
1引言
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壓力的矛盾日趨尖銳,為解決該矛盾和確保兩者間的動態平衡,必須有效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強化技術創新,才能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目前,國內外對節能減排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國家部門對各類企業進行的節能減排摸底調查,目的在于明確當前節能減排工作的形勢和任務,根據調查結果開展節能減排研究,制訂促進節能減排的工作思路、目標及政策措施。第二,針對家庭和個人在生活方面的節能減排調查,能夠有效提高公民節能意識,促進節能減排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第三,關于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調查,通過調查,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節能、排污狀況,為企業決策提供有效參考,并促進節能減排相關技術和措施的改進。
這一研究,不僅囊括了大部分以前與此相關的各種調查結果,也獲得了影響企業節能減排意愿的因素的原始資料和數據,補充當前針對企業節能減排意愿調查的空白。
同時,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能為政府的節能減排工作提出建議,并通過研究人員的努力,提高企業承擔環保公共責任的主動性,發揮企業在環保低碳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2計劃行為理論(TPB)
計劃行為理論(TPB),是由美國學者Ajzen和Fishbein在理性行為理論(TRA)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社會學領域研究行為意愿方面廣為認可的一種理論,在各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因其對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這些中間變量的引入,使得態度與行為之間的聯系表現的更加明顯,也同時增強了該理論對實際行為的解釋力和預測力。
計劃行為理論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出發點解釋主體行為的~般決策,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計劃的結果,行為的意愿是影響行為最直接的因素,行為意愿可以由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來預測,其中感知行為控制間接或直接地影響著行為。計劃行為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觀點:
(1)非完全意志控制的行為不僅受行為意愿的影響,還受個人能力、機會、資源等實際控制條件的制約,在實際控制條件充分的情況下,行為意愿直接決定行為;
(2)實際控制條件通過準確的感知行為反映,因此感知行為可作為實際控制條件的替代指標,直接預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預測的準確性依賴于感知行為控制的真實程度;
(3)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的認知與情緒基礎是信念,但在特定時間和環境下,只有少量信念可以被獲取;
(4)個人和社會文化等因素(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驗、人格等)通過信念間接影響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從而最終影響行為意愿和行為。一般來講,行為態度越積極,得到的重要支持越大,感知行為控制越強,行為的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關于節能減排的決策是企業在新經濟形勢下的戰略性選擇,而企業的戰略性選擇行為是企業管理者主體如CEO或由主體組成機構基于內外環境分析的理性決策行為;鑒于TPB理論對主體行為的良好解釋力結合國內企業管理現狀,本文力圖將TPB理論引入影響企業的節能減排意愿因素的分析中,從計劃行為理論出發,提出分析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就相關因素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
TPB認為行為意愿(BI)即主體執行特定目標行為的意愿,反映了主體完成特定行為的意愿強度。就企業節能減排行為而言,節能減排意愿越強,就越有可能推行節能減排活動。
行為態度(AB)指主體對某種行為所存在的一般而穩定的傾向或立場。就企業節能減排行為態度而言,則是指企業對節能減排所持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一般地,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態度受主體擁有的大量有關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可能結果和對行為結果評估的信念影響,對企業節能減排的戰略作用認識越深刻、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越強,對企業節能減排的結果預期收益越好,則態度越積極。具體包括以下可能素:經營目標、經濟風險、消費需求、競爭水平等。
主觀規范(SN)即是主體在決策是否執行某特定目標行為時感知到的社會壓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團體,如:政府,輿論媒體,股東對主體決策行為的影響。就企業節能減排的主觀規范而言,它受企業對重要他人或團隊對其是否執行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意向和期望的信念影響。具體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府壓力、媒體壓力、市場壓力、內部阻力等。
知覺行為控制(PBC)是指主體感知到執行某特定行為容易或困難程度,它反映的是主體對促進或阻礙行為因素及其影響強度的影響。就有關企業節能減排的知覺行為控制而言,它由企業對促進或阻礙行為因素及其影響強度感知的信念決定。具體包括以下可能因素:政策優惠、金融支持、節能技術、專業人才、自有資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協作交流等。
課題選取了46個具有代表性的江西省內企業進行問卷和訪談調研,搜集原始資料和數據,可供深入研究各相關因素對企業節能減排意愿的影響。
通過調查并結合TPB模型分析,歸納出各種影響因素,如圖所示:
依據TPB的觀點,在做出節能減排(行為)決策時,企業的管理者所擁有的大量相關信念,在特定時間和環境下只有少量能夠突顯,這些突顯的信念通過影響企業管理者關于節能減排的行為態度、決策時感知的社會壓力和對可能促進或阻礙節能減排執行的因素與強度的認知來影響企業最終的節能減排行為意愿和行為。
3企業節能減排的TPB分析
3.1企業節能減排中的行為態度
行為態度,指決策者對目標行為所持的積極或者消極的主觀評價,即決策者認為該行為是有利或是不利的。在節能減排決策中,決策者對節能減排的主觀評價更為積極,則越容易實施行為,反之則難以實施行為。節能減排行為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即經營目標、經濟風險、消費需求、競爭水平。在調查中,46.7%的企業認為本單位的節能減排措施對利潤的貢獻率低于5,其余企業則認為貢獻率處于5%到10%之間。同時,74.8%的企業認為競爭對手愿意自主開展環保和節能降耗工作(其中34.8%的企業認為“非常愿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的企業認為節能減排有利于企業滿足消費需求、實現利潤,節能減排行為的經濟風險可控,并且能使企業在競爭力水平上有所提升。
這些因素整體產生的積極影響,能促使企業加強行為信念,對行為的實現將產生正面影響。
3.2企業節能減排中的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該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通常表現為對決策者最具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對該行為的影響作用大小。在企業節能減排中,這種社會壓力反映為管制壓力、輿論壓力和市場壓力三個方面。管制壓力來自政府監督,輿論壓力來自消費者和社會公眾,而市場壓力來自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競爭者和消費者等。例如,2008年江西省相關監督部門對全省18家“千家節能行動企業”和百家重點耗能企業進行節能目標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表揚超額完成任務企業,并通報批評未完成年度節能目標企業,勒令未完成目標企業在限定日期內報送整改專題報告,深刻分析未完成目標原因,并著手整改,管制壓力可見一斑。此外,32.6%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其單位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上級部門要求在當前全世界呼吁“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社會大眾,對于企業的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正從期望向要求過度,同時,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都已不得不接受行業內生存和競爭的壓力,不可避免的向節能減排邁出步伐。企業的重要影響個人或團體中,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企業都承受著空前的節能減排壓力。
3.3企業節能減排中的知覺行為控制
知覺行為控制指的是,決策者在實施行為時所意識到的促進和阻礙這一行為的因素,即當決策者認為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和機會越多,可能碰到的阻礙越少,則知覺行為控制越強,亦即是說越可能實施行為企業節能減排中,影響知覺行為控制的因素概括有,政策優惠、金融支持、節能技術、專業人才、自由資金、制度安排、管理水平、協作交流等幾個方面。
本研究中,被調查企業所使用過的節能技術,技術所屬企業中有93.5%的企業認為節能技術和產品能起到明顯效果,只是效果大小存在差異。65.2%的企業設置了節能減排專職人員,在節能減排上的資金投入54.3%的企業低于100萬元人民幣,而投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l8家(其中包含投入1000萬以上的企業2家),占被調查企業的39.1%。企業節能減排相關制度建立方面,能源計量制度、能源消費統計與報告制度、節能減排考核制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四項制度中,對于其中任一制度而言,大約均有一半的企業已經建立,另外,有36.8%的企業制定了年度節能減排計劃。以上包含了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在知覺行為控制中被促進的方面。
對于知覺行為控制中的阻礙因素方面,本項調查中54.3%的企業不知道實施清潔生產項目方面的申請補貼情況,這意味著監管方與企業關于政策優惠方面的信息并不對稱。被調查企業中,認為節能降耗成本太高、嚴重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的企業占36.8%,認為企業還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資金條件的占43.5,認為環保、節能降耗的相關優惠政策太少的占56.5%,同時,19.6%的企業認為自己未能全面掌握有關環保及節能降耗標準方面的信息,50.0%的企業認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廣交流平臺,無法準確及時的了解和選擇節能降耗技術產品,41.3%的企業認為市場上的節能技術成熟度不高、無法真正讓企業節能,13.0%的企業認為節能降耗投資較大,缺少銀行貸款方面優惠。以上因素的阻礙作用,成為了抑制企業節能減排有效實施的關鍵。
3.4綜述
根據TPB模型,在行為態度上,被調查企業認為節能減排對企業長遠而言影響是積極的,并且在企業決策者的主觀規范信念中,企業因受到各方面的壓力,不得不開展和進行節能減排。在計劃行為理論中,行為意向是導致行為的直接因素,而以上兩個因素加強了企業節能減排的行為意向,然而,在影響行為意愿的第三因素——知覺行為控制中,企業雖已掌握一定可利用的資源和機會,如節能減排的政策優惠、信貸支持、節能制度建設等,但企業切實的節能減排行為仍受到較大的阻礙,如資金不足、缺少更加有效的技術、節能收益較低,綜上而言,企業面臨的問題是節能減排成本過高而所獲得的支持和收益不足,由此得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則是,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機會和支持,破除阻礙節能減排行為的障礙。
4結論與展望
通過以上對影響企業節能減排意愿的因素的分析,要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必須從影響企業管理者感知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控制的影響因素著手。
作者簡介:王琳,博士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會計,循環經濟與財務管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0872110);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編號:10YJA790205);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 (編號:0910BZZ104)階段性成果。
(1. 中南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湖南長沙410208;
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摘要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能源資源的短缺、環境污染破壞等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漸顯著。企業作為節能減排工作的主要參與者,經常陷入節能減排投入成本高、擔負責任大,卻經濟效益少的現實境地。與之相反,政府則可以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享受到企業節能減排所帶來的各項收益和資源保存收益,這將影響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本文構建了一種政府―企業節能減排互動機制激勵模型,可求得政府與企業在節能減排戰略中最優的責任分攤比例,并依據模型測度出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投入和各項經濟、環境效益指標,從而為政府合理分攤企業節能減排壓力提供科學的依據,并使得企業更有動力實施節能減排戰略,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最優。
關鍵詞 能源消耗;節能減排;互動機制;責任分攤
中圖分類號 F019.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6-0102-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18
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在其生產活動中無限制的濫用資源,隨意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已經導致環境不斷惡化。企業的環境行為和環境責任日益受到關注。近年來,國內外許多企業也都不同程度的發生了重大的環境污染事故,比如英國石油公司在今年5月份發生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導致該公司市值縮水超過580億美元。此外,今年7月15日爆發的紫金礦業重大污染事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重大的經濟和環境損失;湖北省崇陽縣青山工業園區湖北吉通公司排放的廢氣以及粉塵導致當地多人血鉛超標。在一系列重大環境事故發生的背后,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再一次被公眾推到了風口浪尖。種種資料表明,自然環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大約有80%來自于企業。既然是企業造成了環境污染,那么它就應該承擔起治理污染和恢復環境質量的責任,這是非常直接和明確的邏輯關系。
但在企業一連串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背后,何以屢禁不止?作為企業自身來講,是否真不愿意積極實施節能減排戰略,從而主動承擔社會環境責任?目前,在理論界認為企業理所當然承擔所有環境責任,此種觀點占據主流的同時,我們應當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企業在實施節能減排戰略中、在承擔社會環境責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節能責任大、經濟效益小”、“有節能責任、無經濟效益”的現象。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但根據一些學者的計量分析, 中國經濟增長還未突破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兩難區間。而且“十五”期間, 惟獨環境目標沒有實現;而2006年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的目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 政府將節能減排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重點, 作為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
基于此,本文從企業與政府合理分攤節能減排責任、社會環境責任出發,構建合理的政府―企業節能減排良性互動機制,以求達到政府和受規制的企業之間環境成本的公平分配,從而使得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都能雙贏,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政府支持―企業節能減排互動機制的理論前提
1.1 資源價值流會計理論
資源價值流會計是一種新型的環境管理會計技術,能夠集成物質流路線及其成本信息和環境損害評價值,跟蹤、記錄并描繪企業物質流與價值流。因此,資源價值流會計以同時減少環境影響和成本為目的。
資源價值流會計從數量和金額兩個方面計量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投入、消耗、廢棄等流量與存量信息,追蹤被投入資源在企業生產流程中的移動軌跡,并根據資源流的去向劃分合格品資源成本與廢棄損失成本,提供資源的物量和成本損失比率,尋求損失成本產生的環節所在,以求實現節約資源、降低污染、削減成本的環境保護效果,同時提高環境保護經濟效益[1]。
1.2 環境責任分攤理論
“責任”包括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二是指沒有做好分內的事而應當承擔的某種否定性后果。當前我國企業節能減排出現的投入產出不協調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節能減排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不高;另一類是節能減排責任、權利和義務分配不合理。如果說前一類問題是生產力問題,后一類問題就是生產關系問題。
從公平角度而言,企業承擔節能的責任越重,理應享受到的經濟收益應該越大。但分析顯示,不同的利益群體所承擔的節能責任、從節能中享受到的經濟利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匹配的。不匹配問題在企業與政府、個人與集體、地方與中央、不同節能利益者之間經常發生;實施節能意味著作為投資者的企業必須犧牲眼前的利益,去換取長期更大的社會和環境效益,然而節能者卻要承擔資金風險、利率變化風險、市場波動風險等額外風險,因此企業要承擔全部節能減排的責任和風險,國家卻搭便車就可以享受到節能減排的各項收益和資源保存收益。因此,由于節能減排的外部性特征,使得企業處在有責任、有投入但無效益的尷尬境地,必然會挫傷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
對于我國現實情況而言,節能減排戰略不但能解決短期能源短缺,也有利于資源持續利用和保護環境。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若把環境問題的解決完全依賴于企業對環境負責的行為,由企業承擔所有的環境責任,從而把維護、治理和改善環境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都統統計入企業成本當中,這種環境成本的劃分或者環境責任的劃分依據應該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企業節能減排行為雖然能給企業帶來效益,但更多的是發生直接的成本支出,這一部分成本支出可以視為企業為改善環境、節約社會能源所支付的社會成本,而企業通過節能減排獲得的效益除了一部分是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更多的是為整個社會帶來的社會效益。這部分效益主要包括節約能源帶來的能源消耗降低效益和社會環境改善效益。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成本效益劃分如圖1所示。
如果在完全依靠市場的狀態下,企業需要承擔全部節能投入和風險,國家則可以搭便車享受節能的效益,故單純依靠市場,企業和國家在節能減排上的責權利很難聯系到一起。
那么由誰來承擔環境退化的成本或環境風險,誰來享受節能減排帶來的環境效益?這是企業節能減排政策面臨的公平問題。因此,政府應擔負起部分的節能減排責任,也就是為企業分攤部分的環境責任。環境保護是目前我國政府社會性規制增長最快速的領域。企業節能減排導致的環境保護成本與責任也應由企業與政府共同承擔。政府節能減排責任分攤的行為一方面可以減輕企業節能減排的負擔從而調動企業節能行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設計一套系統的、持久的、富有彈性的經濟激勵政策來使得政策的執行效率更高、更公平。從而最終實現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公平和帕累托最優。
1.3 外部性理論與節能減排
亞當?斯密曾指出,當個人追求自己的福利時,一只“看不見的手”會導致其他社會成員的福利增加。然而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單個經濟單位從其經濟行為中產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并不相等,這種不相等,市場理論稱為外部性。
外部性理論又被稱為庇古理論[2]。一般說來經濟活動的外部性又分為負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市場經濟理論認為外部性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然而污染企業在“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中往往會使得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在污染治理中的邊際收益,所以,企業的污染治理最優水平小于社會在污染治理中的邊際收益。因此,企業的環境行為至少有三個目標層次:第一,實現企業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第二,實現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第三,實現污染的完全治理,即零排放。下圖2描述的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下的企業環境行為目標層次。
由圖2可知,隨著MC邊際成本向右上方傾斜表示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不斷遞增,然而在治理污染過程中,社會邊際收益MSB線總是會高于企業的邊際收益線MPB。因此企業在節能減排過程中對外部環境污染控制行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位于OC區間段的企業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內的污染治理行為。第二個階段是CD區間段位于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與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相等的污染控制行為,第三個階段為DB區間段的企業污染治理實現零排放的污染控制行為。
事實上我們著重討論的是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兩種情況,第三階段為企業實現零排放的情況。此時治理環境除了產生額外損失以外,社會福利并不會有任何增加[4]。此時的污染治理是超越帕累托最優水平的。然而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企業的技術規模和技術水平、環境政策都遠沒有達到該水平。此外,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能源需求最旺盛的歷史時期。一味的盲目強調零排放并不符合國情。
第一階段表明企業通過節能減排可以獲得收益,比如循環經濟、廢物利用。雖然這種收益是一種能在財務上直接表現的收益,但是由于許多企業受到技術水平的限制,循環經濟水平往往不能達到最優。目前企業的環境行為事實上并沒有獲得全部收益。第二階段又可以視為利益調配層次。此階段企業通過前期的節能減排等行為獲得循環經濟的全部收益后,此時的污染治理雖然能增加整個社會福利,但是企業卻是得不償失的。此時就必須通過協調利益分攤機制來彌補企業在這一層次的外部環境治理中所支付的超越收益的成本,即圖中PECD區域。這一區域表面上是整個社會環境治理的收益,其實往往是由企業虧本墊付的PEM治理成本獲得的。
綜上所述,這兩個階段都要通過利益調配機制解決企業在節能減排行為中由于企業治理環境所付出的超越收益的成本,使其他主體一起承擔環境成本。這種利益分攤或者調配機制可以通過應用環境政策工具,使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能夠被政府承擔。比如排污稅費可以通過產品銷售價格產生的差異,企業將其轉讓給消費者。另一種則是環境治理補貼,它是一種典型的政府輔助承擔環境治理成本的方式。當然還需要進一步科學的界定企業、政府、居民各自所承擔的環境成本比例和范圍。
1.4 政府干預理論
市場機制針對交易雙方的供求而起作用,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如果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就會出現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市場本身不能解決的,需要引入外在力量對其進行糾正,這就是政府干預。
由于市場機制本質是為了處理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而不是為了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必須依靠政府干預加以解決。如果政府干預行為是適度的、科學的,則可以緩解市場機制的某些缺陷,促進效率、穩定、公平三大目標實現。庇古在1920年《福利經濟學》中指出了政府應干預的思路,即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經濟根源是外部效應,為了消除這種外部效應,就應該對產生負外部效應的單位收費或征稅,對產生正外部效應的單位給予補貼。但是對于環境外部性而言,因為達成協議的成本很高,更需要政府的積極干預[5]。干預可采取的形式包括管制措施、經濟懲罰、對采取修正措施者給予補貼等。
節能減排是市場失靈的領域,存在比較明顯的市場障礙。因此節能減排具有公共事務性質,市場機制的作用很有限。據世界銀行一項研究成果揭示,市場力量對實現節能潛力的貢獻只有20%,所以實現節能減排戰略,政府的作用是主導性的。政府必須進行宏觀調控通過制定法規、標準,加強政策導向和信息引導,營造有利于節能減排的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企業自覺節能減排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
1.5 激勵經濟學理論
在企業節能減排政策運行過程中,政府預期也是重要的相關利益人,而政府作為政策制定與監督者,與政策執行者――企業,又存在十分復雜的聯系。二者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政府對企業實行有效的激勵、約束與監督,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一種典型的做法是依據道德風險內部控制原則,讓企業(人)承擔部分風險,這意味著人將通過努力獲得報酬。或是盡量使政府(委托人)和企業的目標相一致。也就是使人的自利行為同時也是委托人希望采取的行為,這一原則稱為激勵相容原則[6]。在節能減排戰略下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為例,政府無從了解企業對節能減排行為的真正態度和努力水平,但可以通過調節資源產品價格、設立獎懲制度等方式,來規范企業行為,使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實現了政府的環境管理目標。
節能減排工程是高度分散的二次投資活動,對生產者來說由于大多數企業的能源費用占生產成本的比重不大,企業生產引起的環境污染成本沒有足額內部化,所以政府的激勵政策對節能減排十分重要,必須堅持監督管理與政策激勵相結合,深入挖掘存量潛力,通過政策激勵和信息引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節能減排效率。
2 政府支持―企業節能減排互動機制激勵合約模型構建
節能減排,前者是能源資源問題,后者是環境保護問題,因此節能減排是與能源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緊密相連的重要概念。雖然節能的概念很寬泛但從節能的方式看,分為直接節能和間接節能兩類。直接節能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能源實物的節約。主要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實現節能。如通過改革生產工具、作業設備、工藝流程或作業程序、改進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采用成熟的節能技術,對設備或系統進行技術改造;采用先進技術更新設備和工藝、使用新材料、推行能源綜合利用等措施減少能源消耗。
而間接節能主要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節能,稱為結構節能。本文主要核算分析直接節能所花費的成本和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在政府與企業的節能減排戰略互動行為中,與企業的成本信息和技術效益相比,政府環境政策是公共信息。在此,企業是人而政府是委托人。因此有必要建立較優的政府與企業激勵合約模型,以實現政府期望效用與企業期望效益最大化。
假定R為企業的一個一維努力變量,θ是一個均值為0、方差等于σ2的正態分布隨機變量,若定義f(x)為產出函數,則有
f(x)Rx+θ(1)
其中x為影響經濟效益的因子。
若定義K為企業因節能減排努力而帶來的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因子(K為大于等于零的自然數),則在式(1)中可取xK,此時有節能減排經濟效益產出函數為:
f(K)RK+θ(2)
若定義L為節能減排努力而給公共環境帶來的改善因子(L為大于等于零的自然數),則在(1)中取xL,此時有節能減排環境效益產出函數為:
f(L)RL+θ(3)
因此,企業的期望產出為:
E[f(K)]KR,D[f(K)]σ2(4)
政府的期望產出為:
E[f(L)]LR,D[f(L)]σ2(5)
由于委托人(政府)在訂立激勵合同時主要關心環境產出水平,人(企業)只關心經濟效益。一般為政府制定一個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或者企業的能源消耗標準,如污水排放量等。再根據企業節能減排實際完成的效果進行獎懲。因此政府的激勵合同S(f(L))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為企業的努力水平R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恰好達到環境標準效益α,此時政府給予企業正常的環境補貼,同時也反映了政府對環境、資源的重視程度,設此時的補貼因子為λ(0≤λ≤1))。
另一部分為企業的努力水平R產生的超出環境標準效益α而得到的超額獎勵。此時,政府給予企業超額環境補貼即為下文中所求的β。
因此,政府對企業節能減排行為予以獎勵激勵是推導的前提,本文將重點求解企業因節能減排努力而取得超額獎勵部分的情況。這也較好的反映了政府在委托關系中對于企業節能減排戰略的風險分攤。
設超額部分的獎勵因子為β(0≤β≤1),則政府對企業的合同激勵S(f(L))為:
S(f(L)) λα+β(f(L)-α)
β(Lα+θ)+(λ-β)α(6)
此時政府的期望效用Ev等于期望收入:
Ev E(f(L)-s(f(L)))
=(1-β)Lα+(β-λ)α(7)
假設企業的努力成本函數為
F(R)0.5?CR2(8)
其中C為成本系數(C>0),C越大那么同樣的努力帶來的負效用就越大。所以企業的實際貨幣收入為:
ω f(K)+S(f(L))-F(R)
RK+θ+β(RL+θ)+(λ-β)α-0.5CR2(9)
對于企業而言,它的效用函數具有絕對風險規避特征,設ρ>0,是絕對風險規避度量值,ω是企業實際貨幣收入,那企業的等價收入應為式(10):
E(ω)-0.5ρβ2σ2(K+βL)R+(λ-β)α-0.5CR2-0.5ρβ2σ2(10)
其中:E(ω)表示企業節能減排的期望收入;0.5ρβ2σ2表示企業節能減排面臨的風險成本。
以ω表示企業的節能減排保留效用,即企業支付的節能減排成本F(C)帶來的機會收益最高值,該最高值可以用行業平均利潤確定。如果企業的確定性等價收入小于ω,那么企業將不接受激勵合同,而努力去獲得保留效用,因此企業的參與約束為:
(k+βL)R+(λ-β)α-0.5CR2-0.5ρβ2σ2≥ω(11)
企業的努力水平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企業為自身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的努力K/C,另一部分為企業獲得環境獎勵而進行的努力βL/C,則企業的努力水平為:
R(K+βL)/C(12)
當β0時,RK/C,企業的努力完全為了經濟效益。故企業的激勵約束為:R(K+βL)/C,此時,政府節能減排激勵政策最優化問題轉化為:
maxEvα,β,λ,R(1-β)LR+(β-λ)α(13)
將企業的參與約束
s.t.(IR)(K+βL)R+(λ-β)α-0.5CR2-0.5ρβ2σ2≥ω
與企業的激勵約束R (K+βL)/C分別代入目標函數式(13),得到:
maxβ--0.5ρβ2σ2-ω(14)
此時,令一階條件超額獎勵為β*,則β*可以表示為L(節能減排努力而給公共環境帶來的改善因子)和C(成本系數)的函數,即:
β*f(L,C)>0(15)
其中,L為節能減排努力而給公共環境帶來的改善因子,C為成本系數。ρ為企業節能減排風險規避度量值,σ2為正態隨機分布方差,通常可將二者視為常量。
此時,企業的最優努力水平為:
(16)
其中,K為企業節能減排經濟效益因子。
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委托――合同中,建立的激勵合約可以實現政府期望效用的最大化[7]。在企業節能減排過程中環境效益L, 經濟效益K,以及成本投入C等因素中,都需經過具體的測度。
依據求出的政府節能減排補貼最優模型,從企業理性角度考慮,當企業在節能減排戰略中會使得自身的努力水平在企業成本投入C、經濟效益K和環境效益L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從而努力改變環境效益L的水平,在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之間尋求自身能接受的節能減排成本投入水平。
對于政府而言,上述模型推導的意義則規定了政府在企業節能減排戰略中應承擔的環境責任,政府通過節能減排政策對函數β的取值進行微調,以此改變企業在實施節能減排戰略中自身經濟效益與政府要求的環境效益之間的努力分配程度,從而能積極引導人努力改變環境效益L的水平。因為在企業努力變量的幾個決定要素中,企業經濟效益K、成本因素C和環境效益L都不為政府控制,所以政府只能通過調整β的取值來影響企業的努力水平。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環境效益達到最大化。
因此,政府在企業節能減排戰略中所應當承擔的最優環境責任水平應為:β*,此時政府應承擔節能減排最優環境責任效益應為:L*β*,企業的最優努力水平為:。政府對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實施激勵政策的過程中,β*作為超額補貼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政府究竟應在多大程度上對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實施補貼以分攤環境責任,關鍵在于測度出β*的取值。因此,下文將具體測度出式(15)中與求解β*相關的環境效益因子L、成本系數C以及經濟效益因子K。
3 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成本投入與效益產出測度
3.1 企業節能減排支付的總成本投入
上述推導中,式(15)中的成本系數C可以表示為:
CCb/Cj
其中,Cb為報告期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投入;Cj為基期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投入。
Cb和Cj分別由報告期和基期能源替代方案改進增加的成本C1,報告期和基期節能減排設備或節能項目投資投入的總費用C2,報告期和基期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投入成本C3,以及報告期和基期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投入成本C4組成,即:
Cb,CjC1+C2+C3+C4
(1)C1能源替代方案改進增加的成本:
C1(Esb-Esj)?Mb?Cs
其中Esb為采用代用品的節能量(噸標準煤);Esj為單位產品原用品的消耗;Mb 為采用代用品的產品產量;Cs為采用代用品單價。
(2)C2節能減排設備或節能項目投資投入的總費用:
C2∑nt1(Pt+Et-Lt)/(1+i)t
其中,Pt為為第t年的投資額;Et為第t年的維修費;Lt為第t年的殘值;i為貼現率。
(3)C3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投入成本:
C3Nr1+Nr2
其中,Nr1為第r個技術研發項目人員工資費用;Nr2為第r個研發項目資金總投入。
(4)C4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投入成本:
C4Eq×Q
其中,EQ為廢棄物回收單位成本;Q 為廢棄物數量。
3.2 企業節能減排取得的環境效益產出
企業節能減排取得的環境效益,可以借鑒近年來國內剛出現的環境管理會計學中的前沿熱點資源價值流會計的思想。
資源價值流會計的核心內容是以資源價值流價值的計算與分析,運用資源流成本逐步結轉方式構筑的方法體系,即資源隨企業連續生產流程或節點流轉,其價值按各工序的主要資源(元素) 的流向含量劃分。同時,間接費用也以此標準分配,從而形成產品或半成品資源有效利用價值與廢棄物價值[8]。其次,廢棄物外部損害價值計算,則以廢棄物物量為依據計算。
因此,借鑒資源價值流會計的核算公式可以求解出式(15)中,企業節能減排后產生的環境效益因子L。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LLvb/Lvj
其中,Lvb為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戰略之后報告期所產生的環境效益,Lvj為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戰略之前基期所產生的環境效益。Lvb的計算公式為:
Lvb∑mj1∑ni1[VRL(i,j)+VWE(i,j)](16)
其中,VRL(i,j)為第j次第i流程資源損失價值;VWE(i,j)為第j次第i流程資源消耗及廢棄物外部環境損害價值。根據企業資源流價值核算方程,可求得VRL(i,j)和VWE(i,j)的值分別為:
VRL(i,j)×QW(i,j)(17)
VWE(i,j)∑Jj1∑Ii1WE(i,j)×UE(i,j)(18)
其中,CM(i, j)為第j次第i流程環節原材料輸入成本;CE(i, j)為第j次第i流程環節能源輸入成本;CS(i, j)為第j次第i流程系統成本;CO(i, j)為第j次第i流程其他成本費用;QP(i, j)為第j次第i流程合格品重量或含量;QW(i,j)為第j次第i流程廢棄物重量;WE(i,j)為第j次第i流程環境影響廢棄物重量;UE(i, j)為第j次第i流程廢棄物單位環境損害價值系數。
式(18)中UE(i,j)一般均難以用貨幣計量,因為這涉及環境損害的許多潛在因素,且因不存在交易市場而無法確定損害單價而使其貨幣計量十分困難[9-10]。由于我國企業環境成本外部損害所需的貨幣計量模式,國內尚未建立起來,故采用了日本于2005年開發的“環境損害定性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即根據LIME方法劃分了地球溫暖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的11個環境領域中的1000種環境物質,以其為評價對象,并求出了單一的貨幣化指標。
3.3 企業節能減排取得的經濟效益產出
企業節能減排經濟效益因子K也可由下式計算得出:
KKcb/Kcj
其中,Kcb表示企業采取節能減排報告期的經濟效益;Kcj表示企業節能減排之前基期的經濟效益。Kcb和Kcj由K1,K2,K3,K4,K5和K6組成,即:
Kcb,KcjK1+K2+K3+K4+K5+K6
(1)K1為采用代用品后的節能收益
K1ΔES+EQ
其中ES為采用能源代用品的節能收益;EQ為提高產品質量的節能收益,且:
ES(Esb-Esj)×Mb×Cj
EQ(EQb-EQj)×(Gb-Gj)×CQb
其中,Esb為報告期單位產品代用能源消耗量;Esj為報告期產品原用能源消耗量;Mb為報告期采用代用品的產品產量;Cj為原用品單價;EQb為報告期生產定額能耗量;EQj為基期生產定額能耗量;Gb為報告期產品廢品數量;Gj為基期產品廢品數量; CQb為報告期生產定額能耗的單位成本。
(2)K2為節能減排設備或節能項目投資產生的經濟效益
K2∑nt1(St+Rt)/(1+i)t
其中,St為第t年的節能收益;Rt為第t年出售的余能所得到的收入
(3)K3為技術研發、生產工藝流程改進產生的經濟收益
K3Er+EL
其中,Er為企業報告期采取節能技術措施的經濟效益收益;EL為企業報告期產品損失額降低的節能收益,且:
Er∑mi1Eti∑mi1(Etbi-Etji)Mbi
其中,Eti為報告期第i種單項技術措施節能量總收益;Etbi為采取技術措施后第i種產品的單位產量的能耗量(噸/標準煤/產品);Etji為采取技術措施前第i種產品的單位產量能耗量;Mbj為采取技術措施后第i種產品的合格品數量;Ctbi為采取節能措施之后的第i種產品的單位產量能耗單價;m為企業采用技術措施的項目數。
EL(KLb-KLj)×Eb×CLb
其中,KLb為產品能源實際損失率;KLj為產品能源計劃損失率;Eb為產品報告期能源消耗量;CLb為采用節能措施之后產品報告期的能源消耗單價。
(4)K4為廢棄物循環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
K4Se+Sp+Sk
其中,Se為用廢棄物生產的產品實現的利潤;Sp為用廢棄物生產而降低主產品成本所獲得的節約資金;Sk為廢棄物運費和管理費的減少。
(5)K5為因節能減排減少的排污費用
K5Sc+Sn
其中Sc為報告期少繳納的排污費用;Sn為報告期多出售的排污權出售收入。
(6)K6為政府補貼、綠色融資貸款利息減免產生的三項經濟收益總合。
在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產生的經濟效益因子、環境效益因子、成本投入因子通過上述公式予以確認之后,即可測度出模型中的超額補貼β*,從而為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尋求補貼依據,同時也可測算出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努力程度,并據此判定企業節能減排的績效評價。
4 完善企業節能減排激勵機制的配套政策
通過企業準確的具體測算,政府既可以進一步規范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可以準確的數據為依據,細化獎懲機制。通過上述公式計算出政府對于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實施的獎勵補貼,使得一方面給予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獎勵能夠足以彌補其治理污染成本。另一方面使對于企業的懲罰要遠大于企業不落實節能減排的受益。
4.1 加強政府管理與市場機制建設
從環境保護角度看,節能減排具有相當程度的“外部性”,不是可以完全依靠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因此,發達國家的節能減排一直堅持加強政府管理和強化市場機制相結合。歐美國家無論實行強制性政策還是實行誘導性政策,其立足點都放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上[11-12]。例如,歐盟成員國實行的固定價格法和固定產量法,對于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作用很大。固定價格法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而發電量的多少由市場決定。
目前,我國的節能減排經濟政策主要是以命令控制型為主真正基于市場的節能減排經濟政策作用還十分有限。
然而傳統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在操作上管制成本較高,且缺乏靈活性,不利于企業的各項技術創新。而節能減排經濟激勵政策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減排的環境目標。由污染者和政府共同承擔污染控制和補救的成本,不但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操作上也具有靈活性,實施成本較低。目前許多歐美國家都盡量減少運用命令控制型的節能減排經濟政策,而以激勵型的環境經濟政策取而代之。我國也應適應全球環境保護的總體發展趨勢,除了運用各項行政方式如如禁止、許可證、生態補償等,還應該積極運用稅收、排放權交易、補貼、成本收益比較等經濟方式進行環境保護。
4.2 完善節能減排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支持
政府制定節能減排政策時可以運用市場激勵機制。市場為基礎的手段主要有污染收費、補貼、保證金制度和排污許可交易制度。這里我們重點探討補貼、排污許可交易兩種典型制度。
政府分攤企業節能減排責任的方式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一,是在微觀層面上,政府對企業直接提供補貼,即通過環境補貼對污染者不污染行為進行補貼。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單位污染減少補貼模型來測算出政府的補貼力度;通過政府以補貼形式資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安裝排污設施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擔污染治理成本。
二,是在宏觀層面上,政府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節能減排激勵政策對企業提供支持。政府可以適當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形式支持企業節能減排行為。例如給予環保產業、生態治理或生態建設產業適當的補貼或采取減免稅,能有效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適當的政府補貼有利于增強環保企業的競爭能力。此外,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正確引導作用,同時設置進入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門檻。引導企業推進節能減排、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將節能減排與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技術水平、完善內部管理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推廣節能減排的積極性。
4.3 完善節能減排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政府還應通過以下手段來促使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首先,應進一步健全節能減排環境立法,加大執法力度。市場經濟建設中,沒有完全零污染的產品,為了積極應對節能減排規定的環境管制,企業必然增加環境成本[13]。但該成本并不會自行消除,只有通過綠色技術創新才能消解。由于嚴厲的環境管制必然會刺激企業尋求節能減排創新路徑,以便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污染。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環保產業發展政策,積極引進先進的環境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引導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肖序, 金友良. 論資源價值流會計的構建――以流程制造企業循環經濟為例[J]. 財經研究, 2008, 34(10): 125-126. [Xiao Xu, Jin Youliang.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Value Flow Accounting:By Way of Recycling Economy in Process-bas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34(10):125-126.]
[2]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 London: Macmillan, 1932.25-32.
[3]朱清,余瑞祥,劉江宜, 等.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層次及其政策設計[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2):157-158. [Zhu Qing, Yu Ruixiang,Liu Jiangyi, et al. Hierarchy on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 and the Polic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 157-158.]
[4]Hontou V, Diakoulaki D, Papagiannakis L A. Multi-criterion Class-frication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 (1): 28-41.
[5]Johnstone 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rporate Behaviour[M]. Elgar: Cheltenham, 2007:122-130.
[6]Brouhle K, Griffiths C, Wolverton A. Evaluating the Role of EPA Policy Levers: An Examination of a Voluntary Program and Regulatory Threat in the Metal-finish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 57: 166-181.
[7]張保銀, 汪波, 吳煜. 基于循環經濟模式的政府激勵與監督問題[J]. 中國管理科學, 2006, 14(2): 137-138. [Zhang Baoyin, Wang Bo, Wu Yu. Incentive and Monitor Problems of Government Based on Cycle Economy Pattern[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14(2): 137-138.
[8]Raymond C, AaronBoot H, Bert haLouis. Eco-Efficiency and SME in Nova Scotia, Canad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 (227): 542-550.
[9]Haxhimoto S, Moriguchi Y. Proposal of 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4,40(3): 185-200.
[10]Huppes G, Ishikawa M.Eco-efficiency and Its Terminolog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5, 9 (4): 43-46.
[11]Binder C R, Hofer C, Wiek A, et al. Transition towards Improved Regional Wood Flows by Integrating Material Flux Analysis and Agent Analysis: The Case of Appenzell Ausserrhoden[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 1-17.
[12]Blackman A. Can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Work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ssons form Case Studies[J].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08, 36: 119-141.
[13]Senden L. Soft Law, 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European Law: Where Do They Meet?[J].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05, 9 (1): 20-28
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Energy Saving andEmission Redu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WANG Lin1, 2,3 XIAO Xu1 XU Jia-lin3
(1. Business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 Hunan,410208,China;
3. Accounting Schoo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一、總體目標
“”期間,全州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節能量34.97萬噸標準煤。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70萬噸以內,在年的基礎上削減0.12萬噸,削減率6.59%;年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目標控制在1.54萬噸,在年的基礎上削減0.19萬噸,削減率10.98%。年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4.4%,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鐵合金33600KVA,水泥熟料8萬噸;不計增量,全州完成削減化學需氧量0.079萬噸,削減二氧化硫0.01萬噸。
二、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為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以產業優化升級和企業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為方向,以工業為重點、企業為主體、技術為支撐、項目為載體,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節能減排監督管理,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咬定目標、毫不松懈、繼續努力,確保全面完成我州“”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三、工作措施
(一)抓好任務分解,落實目標任務
1.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國發〔〕12號)和《省年節能減排目標和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實施方案》要求,各縣、各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本縣、本部門的具體實施方案,分解目標任務,明確工作措施,落實責任,確保年和“”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
2.組織開展對各縣人民政府年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措施落實情況及“”節能減排目標完成進度的評價考核,向社會公告考核結果,落實獎懲措施,并做好考核結果的運用工作。同時,督促各縣組織開展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工作。
3.年全州和各縣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指標公報,年上半年全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指標公報;年全州和各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公報。
4.對未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縣進行責任追究,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到“”末,對未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縣、企業和行政不作為的部門,追究主要領導責任,根據情節給予相應處分。
(二)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5.年,淘汰鐵合金4臺礦熱電爐共15900KVA、水泥機立窯8萬噸、4條1萬噸小造紙生產線。全面完成“”期間我州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6.對未按照規定期限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依法注銷排污許可證、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和核準新的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予批準新增用地,有關部門依法停止落后產能生產的供電供水。
7.對各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要嚴格執行環評、安評、土地及節能評估審查,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國家、省、州有關節能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
(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
8.各級投資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項目審核管理。年內不再審批、核準、備案“兩高”和產業過剩行業擴大產能項目;未通過環評、節能審查和土地預審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
(四)加大節能減排資金投入
9.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支持,用活我州差別電價經費,推動全州節能減
工作。
(五)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
10.著力抓好節能工程項目的實施。完成對年滾動實施的4戶省級100項節能示范項目的核查、總結和績效評估工作,繼續推進年滾動實施的4戶省級100項節能示范項目。
11.進一步加大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力度,大力推廣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礦熱爐煙氣余熱發電、電機系統節電等節能減排技術。
12.配合省級部門做好推進太陽能屋頂計劃工作。
13.按照省研究制定的合同能源管理一系列措施辦法,積極開展我州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改造給予支持。
(六)切實加強用能管理
14.配合省級節能監察機構開展專項能源監察審計。組織各級節能機構對我州重點用能單位年度和年上半年主要產品能源消費情況進行專項能源監察審計,提出超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名單。
15.對能源消耗超過國家、省級單位產品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用能單位,實行懲罰性電價,對超過限額標準一倍以上的用能單位,比照淘汰類電價加價標準執行。超過限額標準一倍以內的用能單位,按照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電力監管機構制定加價標準執行。
16.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政策。對高耗能行業中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淘汰類范圍的企業,嚴格執行差別電價政策,促進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17.壓縮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用電,清理取消各級政府或電力企業對高耗能企業實行的電價優惠政策。
18.按照國家、省的統一安排,在全州逐步推行階梯電價,在保障城鄉居民基本生活用電的基礎上,對超過部分實行分檔遞增的電價政策。
19.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對重點用能企業,按照產值、能效、效益等實施有序用電,在保證合理用電需求的同時,實施高載能行業的生產運行調度,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優化電網運行負荷曲線。
20.加強城市照明管理,嚴格控制公用設施和大型建筑物裝飾性景觀照明能耗。
(七)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工作
21.在建筑領域推廣應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大力推進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工作,有計劃地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22.加快淘汰老舊汽車,加強交通運輸調度,不斷降低運輸單耗。
23.繼續加大力度推進農村沼氣、節柴省煤灶、小水電和太陽能建設。
24.推進綠色飯店、綠色商場的創建工作,加快資源回收站和廢舊物資交易市場建設。
25.創建一批節能示范機關,推進公共機構能源審計和能源利用狀況調查,抓好一批典型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八)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
26.按照的省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年),全面推廣高效節能電機產品。繼續組織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節能汽車、節能電機、節能灶具、節能插座等節能產品。
27.年全州推廣使用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25萬只,重點縣和有條件的縣政府所在地城市道路照明、公共場所全部淘汰低效能照明產品,全州縣級及以上政府機關全部更換節能燈,第3季度組織開展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專項檢查。
28.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組織開展低碳城市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29.建立健全政府優先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完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動態管理,開展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專項檢查。
(九)強化重點耗能單位節能管理
30.加強對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管,落實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積極開展能效對標管理活動和鍋爐房節能管理達標活動。
(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31.按照州人民政府與各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簽訂的節能減排責任書,組織開展年度節能減排專項督查活動。
32.嚴查減排設施不正常運行及嚴重污染環境等問題。確保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按照省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總體部署和有關責任書要求,確保我州重點項目按時限要投產運行,并完善配套管網,提高進水量和污水處理率。加強對重點企業減排項目的管理和監督性監測,確保減排設施正常、穩定運行。一經發現并查實企業污染減排設施存在無故不正常運行或者設施不完善,導致不能正常運行,以及對有關軟硬件系統及運行數據造假等行為,要按照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及有關要求予以嚴厲查處。
33.組織開展對重點用能單位的拉網式排查,嚴肅查處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或生產工藝、單位產品能耗超限額標準用能等問題。
34.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深入開展七彩保護行動。
(十一)推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35.研究制定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辦法、能源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完善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等領域有關節能法規政策。
36.積極落實國家支持節能減排的所得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對高耗能行業生產系統達不到能耗限額標準的企業,不辦理產業政策認定,并限制生產。
(十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37.各縣節能減排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節能減排宣傳活動的組織領導,協調有關部門,認真組織實施“節能減排、全民行動”活動。
能源管理合同在實施節能項目投資的企業(“用戶”)與專業的能源管理公司之間簽訂,它有助于降低企業的技術和資金風向,推動更多節能項目的開展。在傳統的節能投資方式下,節能項目的所有風險和所有盈利都由實施節能投資的企業承擔;而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可以由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進行項目投資。由于我國三十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多數企業和城市發展方式都是處于高耗能階段,所以合同能源管理作為市場化的節能服務的代表機制在當下轉型期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青睞。
從公約到自主減排
2012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8次締約方大會(COP18)和《京都議定書》第八次締約方會議(CMP8)在俄羅斯、日本和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美國仍未加入但第二承諾期得到了延續的結果下于多哈結束。CDM,也就是清潔發展機制要堅決維系的重點就在于決議要求成員國家(尤其是已完成工業革命的發達國家)承擔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導致產生由于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的減排責任,同時,多耗能國家可以通過購買多減排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抵消協議里達成的需要完成的配額。而減排壓力過大,節能成本過高,則是一些發達國家拒絕參與《京都議定書》的最根本理由。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并未達到如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人均每年20噸的碳排放量(我國估計人均碳排放量為每年5噸),但是在認識到人類的生存壞境在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在不斷惡化的現實情況下,我國一如既往地繼續主動承擔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
而自“十二五”規劃到十會議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建設“美麗中國”的腳步也在大踏步地前進。從要求各行各業進行節能減排到進行碳交易的試點,我國對于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也在陸續落實到位。(“碳交易”簡單而言就是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但是要讓碳交易市場活躍起來,需要首先滿足夠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體量以及足夠活躍的參與者積極性,繼而就必須要讓減排行動得到大力推廣,才能使得碳交易的基礎得到夯實。然而,在國際上的碳交易基本框架《京都議定書》都舉步維艱的實際情況也提醒著我們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速度或將進行得較為緩慢。于2008年就逐步建立起來的北京環境交易所的董事長杜少中就告訴記者說,“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并沒有真正開始運作。但是這個市場的期望值很高。”杜少中就認為,“環交所搭建的交易平臺就是希望以市場化的手段來達到全社會進行減排的目的。”如果僅從政府和國際組織方面的倡議框架來推行完成節能減排優化生活環境這一巨大工程確實遠遠不夠,只有激勵企業參與到節能減排的工作中,在各行業自主承擔其相應應當承擔的節能義務的意識形成下,同時對于我國粗放式的發展結構進行調整,才能使得優化生產、生活配置走上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節能服務是實現減排任務的重要抓手
在十報告里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并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重大而緊要任務的框架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張平主任就在2012年12月18日的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上對于2013年“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中提到“要加快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等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一種基于市場的、全新的節能新機制——“合同能源管理”(簡稱EPC)就在市場經濟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而基于這種節能新機制運作的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在國外稱ESCO,在國內簡稱EMCo)的發展就十分迅速。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實質就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的全部成本 。這樣一種節能投資方式允許用戶使用未來的節能收益為工廠和設備升級,以及降低目前的運行成本。能源管理合同在實施節能項目投資的企業(“用戶”)與專業的能源管理公司之間簽訂,它有助于降低企業的技術和資金風向,推動更多節能項目的開展。在傳統的節能投資方式下,節能項目的所有風險和所有盈利都由實施節能投資的企業承擔;而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可以由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進行項目投資。由于我國三十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多數企業和城市發展方式都是處于高耗能階段,所以合同能源管理作為市場化的節能服務的代表機制在當下轉型期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青睞。《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就把“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列入十大節能減排工程;《“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則提出要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業態;國務院《“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交通運輸部《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公共機構節能“十二五”規劃》、鐵道部《鐵路“十二五”節能規劃》均提出: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可以將各個行業領域的節能工作進行服務性升級的市場化手段能受到我國領導層的強烈重視,要求對其進行更大力度的推廣,從側面反映了該機制的可靠性以及可推廣性。不可否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靈活性實際上已成為協助我國進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攻堅時期的重要市場化手段。
“合同能源管理正處于黃金發展階段。”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主任趙明告訴記者。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的一大特點是一個該類項目的成功實施將使介入項目的各方包括:節能服務公司、客戶、節能設備制造商和銀行等都能從節能效益中分享到相應的收益,從而形成多贏的局面。對于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節能服務公司可在項目合同期內分享大部分節能效益,以此來收回其投資并獲得合理的利潤;客戶在項目合同期內分享部分節能效益,在合同期結束后獲得該項目的全部節能效益及節能服務公司投資的節能設備的所有權,此外,還獲得節能技術和設備建設和運行的寶貴經驗;節能設備制造商銷售了其產品,收回了貨款;銀行可連本帶息地收回對該項目的貸款,等等。正是由于多贏性,使得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事實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在1998年登陸的中國。當時,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實施了《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同時在北京、遼寧、山東成立了示范性節能服務公司。”趙明介紹道。運行幾年來,三家示范公司無論在節能項目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機制探索方面都獲得了寶貴經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趙明認為,“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是目前節能服務產業所處的階段。她認為,節能事業大發展不僅在全球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在我國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重視,要盡可能地推行市場化機制,對市場進行培養,節能服務公司將盡其用為節能做好服務。區別于傳統服務產品,合同能源管理業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推銷產品、設備或技術,而是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為客戶提供集成化的節能服務和完整的節能解決方案,為客戶實施“交鑰匙工程”;節能服務公司不是金融機構,但可以為客戶的節能項目提供資金;節能服務公司不一定是節能技術所有者或節能設備制造商,但可以為客戶選擇提供先進、成熟的、適用的節能技術和設備;節能服務公司也不一定自身擁有實施節能項目的工程能力,但可以向客戶保證項目的工程質量。對于客戶來說,節能服務的最大價值在于:可以為客戶實施節能項目提供經過優選的各種資源集成的工程設施及其良好的運行服務,以實現與客戶約定的節能量或節能效益。趙明也提到說,“對于節能服務產業的法律體系規范包括對其財稅、會計事務問題方面的建設仍然有待完善。于此同時,在節能體系的不斷豐滿之時,我國的綠色發展意識也在不斷提高,這樣也使得節能服務公司的宣傳成本在降低,融資能力也隨之提高。雖然較于已經對合同能源管理進行發展近20-30年的歐洲國家而言,我們起步較晚,整體水平較弱,但是從幾年前的‘夾縫求生’到現在的蓬勃發展態勢,節能服務產業進行飛躍式發展正合時宜。”
做合同能源管理要“耐得住寂寞”
作為我國第一批三家節能服務示范公司之一的北京源深節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就見證并參與了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最初的成長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備受質疑,多數人認為這種‘天上掉餡兒餅’的事是不可能的。同時,節能服務在發展初期也經常面臨賬款回收問題,這個問題在行業里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但是逐步地,市場開始接受我們。”北京源深節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總經理劉方就表示說。合同能源管理通常對客戶的節能項目進行投資,并向客戶承諾節能項目的節能效益,因此,合同能源管理承擔了節能項目的大多數風險。可以說,合同能源管理業務是一項高風險業務。這也是為什么起初節能服務公司的客戶不理解合同能源管理這種“天上掉餡兒餅”服務模式的原因。據劉方介紹,源深不僅為其隸屬的京能集團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當下也正在為北京地鐵進行LED燈的全面改造,為客戶方進行發電廠綜合節電改造、燃煤發電機組凝結水節流優化控制等方面進行節能服務。
從本質上來說,節能服務公司提供的就是從能源審計、能源效率評估、節能方案設計,到投資、施工、監測、維護等內容,所以“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的成敗關鍵就在于對節能項目里各種風險的分析和管理。”劉方告訴記者。“不少的同行都有‘耐不住寂寞的時候’,也就是在出現資金鏈問題的時候轉移其業務重點。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合同制的契約服務性行業,如果節能后的共享收益出現拖欠,節能服務公司很容易步入資金鏈斷裂的窘境,如此一來,導致不少的節能服務公司就做起了節能產品,久而久之,反而拋棄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根本業務。” 劉方接著說,“當市場逐步擴大以后,如果各個節能服務企業能對自身優劣勢進行總結,就會發現合作大于競爭。大型的ESCo可以通過平臺的合作實現總體節能量的提高。就節能服務公司的組成來看,現在大部分的節能服務公司體量都比較小,不得不承認,仍然有些企業是沖著政策補貼投入到這個領域的。同時企業也在面臨不少央企介入節能服務市場的競爭,由于很多央企本身就存在對自身工程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等問題,索性不如成立自己的節能服務公司,自給自足。但是要長期的發展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確實要求企業具備較高的技術、項目操作以及風險管控能力,做節能服務的企業需要對發展方向有清楚的布局才能使其得到長足發展。”既然是一種高風險業務模式,那同時也意味著高回報的可能性,節能服務產業在今天正面臨著大批的新入群體,對節能服務本質的清晰認識和對客戶節能項目提供完整服務的操作以及掌控力是劉方認為目前在熱切投入行業時許多企業需要提升的能力。
節能服務的聯動效應受矚目
關鍵詞:節能減排;法律體系;景德鎮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6-0143-02
1 節能減排的意義
1.1 緩解資源壓力的主要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對于各種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資源擁有量與需求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主要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能源消耗量的急劇上升,我國已由前幾年的煤炭凈出口國轉化為了煤炭凈進口國。因此,改變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節約能源,減少排放,是緩解目前我們面臨的資源壓力的主要途徑。
1.2 促使經濟結構的調整
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反過來,節能減排,又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當然,這里主要指國家各級政府建立的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的節能減排機制,通過機制來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保證市場機制仍然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即企業是結構調整的主體,供求關系引導投資方向,價格杠桿和利潤率調節企業行為,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正確發揮政府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在制定市場準入規則,提供公共產品,運用稅收與財政政策調節投資方向等方面體現國家節能減排意圖目標,進而促使社會各主體自覺努力實現節能減排,進而達到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
1.3 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節能減排工作關系到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局,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水平。我國資源雖然總量巨大,但由于人口眾多,各種資源人均水平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對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逐步加大政府投入,突出工作重點和難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把大力降低排放量的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切實強化措施,解決實際問題;調整優化能源結構,進一步減少煤炭消耗量,突出發展綠色能源,推廣高新技術,促進各類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加強宣傳,樹立全民節約意識和節能環保意識,推動節能減排工作持續有效開展,能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 景德鎮節能減排工作的現狀
景德鎮是一個因瓷而興起的城市,自古以來都是以陶瓷生產聞名于世,由于陶瓷生產的特性,使得高消耗、高排放一直是景德鎮市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近幾年,經過努力,能源消耗過猛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十一五”時期,景德鎮市單位GDP能耗下降22.64%,降幅在江西省11設區市中最大,但是,2011年以來,隨著景德鎮市重點項目的陸續投產達產,特別是高耗能行業產能充分釋放,致使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不降反升,出現“報復性”反彈,2011年上半年,全市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47%,節能降耗形勢異常嚴峻。2011年1-9月,經江西省統計局核定,景德鎮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耗量184.11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5.85%,超過工業總產值增速5.6個百分點,能耗增幅列全省第一位。據測算,景德鎮市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78.2%,而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又占到全部工業能耗的65%。前三季度景德鎮市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大幅增加,其中17戶重點能耗企業能源消費總量為160萬噸,同比去年增加39.39%,用電量為146557.1萬千瓦時,同比增加30.6%。能源消耗增速略高于產值增速,17戶重點能耗企業前三季度實現工業總產值229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6.5%,單位產值能耗同比去年同期上升2.09%。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景德鎮市能源消耗總體狀況向好的方向發展,能源消耗結構趨向合理,單位產值能耗存下降趨勢,節能降耗工作初顯成效。但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總體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轉變,與上級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節能減排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3 景德鎮節能減排工作面臨的主要任務
3.1 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項目
嚴格執行新建、擴建和改造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項目核準程序,提高節能環保市場準入門檻,建立相應的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問責制,加大調控力度,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
3.2 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第一,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規定,加快關閉落后產能的力度,尤其要按期淘汰水泥立窯。研究制定淘汰落后產能分年度的具體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對實施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進行公布,接受社會監督;第二,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爭取省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并在市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淘汰落后產能;第三,加大對落后產能的優惠政策清理力度,清理和糾正電價、地價、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優惠政策。
3.3 全面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第一,加大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督促景德鎮市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加快熱電聯產項目的建設,大力推進“以氣代煤、以電代煤、以電補氣”等清潔能源的利用;第二,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和改造,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第三,切實抓好昌江流域重點污染源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工程。
3.4 突出抓好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
第一,對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23戶重點用能企業和9戶重點排污企業全面實施節能減排重點監控;第二,加大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檢查和指導,啟動重點企業與國內外同行業能耗先進水平對比活動,推動企業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節能減排工作管理水平。
3.5 完善節能減排政策體系
第一,運用價格、稅收、財政、金融等經濟杠桿,適時推進天然氣、水、熱力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研究制定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促進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第二,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嚴格落實鼓勵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
3.6 加大節能減排投入
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和社會參與的節能減排投入機制,逐年加大節能專項資金的財政預算,運用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節能減排項目,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
4 景德鎮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法制建設政策建議
景德鎮市政府為了推動該市節能減排工作的有效進行,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這為景德鎮下一步的節能減排工作,真正實現綠色崛起,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貢獻力量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這大量工作中,主要體現在政府的參與與干預方面,通過法規手段來引導規范行為主體行為的情況相對而言是比較少的,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與常態化,利用法規來引導規范企業行為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景德鎮市領導層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前不久市政府辦公會議就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景德鎮市“十二五”公共機構節能規劃》。為景德鎮的節能減排工作走向法規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但筆者認為,僅有一個規劃還遠遠不夠,必須建立一系列具體的相互配套的法規體系,才能使節能減排工作行之有效。
4.1 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為節能減排立法排除障礙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資源壓力越來越大,國家能源安全形勢嚴峻,鑒于此,節能減排工作尤顯迫切,但目前,普通民眾對于節能減排工作在思想認識方面還存有較大缺陷,特別是在諸如景德鎮這樣相對落后的城市,企業以及老百姓節能意識相當淡薄,對于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以及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戰略意義認識不足,這種狀況對于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是十分不利的。法規的頒布實施,歸根到底需要法人與自然人的自覺遵守才有存在的意義,因此,立法工作,必須輿論先行,政府及理論界對于節能減排工作,應該有意識地去創造一個全社會關心、支持的輿論環境,讓廣大民眾深刻了解、理解節能減排對于人類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立法方面,必須做到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是優化立法環境的先導。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立法的力度。為此,首先應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學習,使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節能意識;其次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政府鼓勵節能減排行為的重大政策措施,宣傳先進典型。
4.2 加快地方法制環境建設
(1)把節能減排方面的立法提上地方人大的議事日程。當前,我國關于節能減排的法律已有較多,如《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與《中國節能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等,這些法律規范對于我國節能減排,減低生產能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景德鎮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城市,應以更適合地方地情的規范性文件來規范自身經濟的發展,因此,地方立法機關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應根據地方的具體情況與目標,討論抑或起草該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可以事先成立工作組,就節能減排發展問題進行全市范圍內的抽樣調研,為該方面的立法提供依據。
(2)條件成熟時,可以美國《節能減排法案》為借鑒,頒布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以在全市范圍內的企業中限制高碳產業,對高耗能產品設定強制性的節能標準,嚴格限制不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進入市場;列出排放實體清單,分配給每個部門或企業在相關承諾期的配額數量。這些措施會將產品的資源環境成本內化到市場交易中,嚴格限制碳排放高、污染較重產業的發展。同時,推行一些有關節能方面的強制規范,為了鼓勵企業技術改造,降低能耗,可以規定給予試行新的技術、方法、手段的企業相關支持。
(3)通過立法,向企業及相關組織施加降耗的壓力,在這方面,主要是為了推動企業在生產模式方面的創新,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加強環境法的立法和執法力度,嚴懲破壞和污染環境的企業,強化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通過資源立法加大對資源的保護力度,減少資源的開采供給量,提高資源的價格;通過征收環境稅,增加企業生產的環境成本,約束企業生產的環境污染行為等,促使企業改變生產方式,向管理要效益,推動管理創新。
4.3 增強市民守法意識
保護城市環境,發展城市節能減排需要所有市民的自覺行動和共同努力。廣大市民應提高自身環境保護意識,并將該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通過各類消費行為減少企業的高碳生產行為,同時,依法行使對公共事務的環境知情權,以及受到環境損害時的索償權和環境監督權。政府應盡到及時公開相關信息的義務,健全市場經濟道德體系,建立節能減排信息披露制度和舉報制度,對企業展開全面的監督和輿論指導,強化企業家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引導企業逐步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節能減排”形象,促進節能減排發展。
4.4 完善節能減排監管體系,加強執法監督
第一,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執法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第二,經常性地開展資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檢查,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和污染源的監督,對惡意排污行為實行重罰并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