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專業解說配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實踐證明,許多影視片受到好評其中就有著播音員不可磨滅的功績。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節目之所以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毫無疑問是與趙忠祥的解說分不開的。本來是毫無人性可言的野生動物,卻往往充滿了“人情味”,這一方面是節目編導的創作意圖,另一方面也是趙忠祥在配音解說上進行了很好的二度創作所帶來的效果。著名的經典影片《魂斷藍橋》,這部永恒愛情經典加上劉廣寧、喬榛的配音更具魅力,特別是劉廣寧甜美圓潤的聲音令費雯麗的原聲都黯然失色。好的配音解說往往升華了原片,使其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探討電視片配音解說的二度創作的具體過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外乎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分析原作 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通過分析理解深入體會和感受,達到準確掌握語言含義,清晰把握語言鏈條,動真心,動真情,由衷地,發自內心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題。這里理解文稿是第一位的。一部專題片的解說詞,往往傾注了創作者的大量心血,它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內涵,配音人員如果沒有很好的分析理解,就不能將其圓滿地表達出來。同樣,如果對解說詞沒有充分的分析理解,解說的二度創作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可能使原片得到升華,甚至無法使原片的內容,主題得到充分的表達。對于電視片來說,分析解說詞首先就要分析主題,找到統帥全片的主線。同時要準確把握片子的思想脈搏。這兩個方面是解說的二度創作中最基本的步驟,其它的各個環節都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另外,還要對解說話的語言特色、結構特點,內在節奏等做全面分析。這樣,才能使下一步的創作有的放矢。
確定基調 在電視片解說中,確定基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基調是指解說的基本感彩和份量,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片子的宣傳效果和宣傳力度。播音的基調,實際上是種態度――配音者的態度。態――狀態:是積極的?消極的?贊成的?反對的?歌頌的?貶斥的等等。很多失敗的解說,就是因為基調把握不準,不合適。確定解說的基調,首先要分析解說詞的風格。一般來講,二者是基本統一的。電視片的解說詞風格多樣,或莊重,或詼諧,或質樸,或華麗,或清新,或典雅,或細膩,或渾厚。解說的基調一般要與解說詞的風格相統一。當然,依照解說詞風格,確定解說基調只是一個方面,有許多影片只從解說詞本身看不出風格所在,這要求配音解說對整部片子做全面分析,從片子類型中把握基調。比如《讓歷史告訴未來》,這是部史詩般的巨片方明,林如賦予該片解說以一種雄渾、宏大的基調,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上影廠配音演員李梓作風穩重,踏實,不顯山,不露水,不張揚,好像也不是很會說話。但配出來的人物卻很貼切。配《猜一猜誰來赴晚宴》時就像個老年知識婦女,配《葉塞尼亞》時就像個帶著一股野性的吉普賽女郎,而配《啊,野麥嶺》時就像個農村小丫頭,她配的《音樂之聲》中的瑪利亞,原片的唱和李梓配的對白銜接得那么天衣無縫,好像就是李梓自己在那里又說又唱,非常精彩。
配音技巧的運用 這里所說的技巧,不外乎“停連”、“重音”、“語氣”、“節奏”這四個方面。不論是何種類型的播音員最終都要通過“形之于聲”的表達將播音員對原作的分析,對主題的把握,對基調的設計等等表現出來,對于電視片的解說來講,二度創作的各個方面都要通過語音表達這一環節表現出來,它涉及的是播音技巧的運用。在電視片的解說中,播音員要根據不同的文字內容,對解說詞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輕重緩急,不同的抑揚頓挫,使解說具有飽滿的感彩。另外,有些電視專題片的解說還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播音技巧,來增強解說效果。比如,趙忠祥解說《動物世界》節目時,就經常運用一些虛實相間的氣聲,來表現大自然的神秘。虹云老師是中國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著名的節目主持人,播音指導,在中央電視臺主持《話說長江》、《話說運河》、《萬里長城》、《伏爾加日記》等多部大型電視系列片,她配的《春江花月夜》輕重緩急,時而高亢,時而激昂,聲音、節奏都處理的恰到好處。讓人感覺到春江夜色的美麗和山河的壯美。我們在制作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許進才老師的課件《情感與人生》時,在介紹我國民間藝人瞎子阿丙時,在配音上努力揣摩作者的用意,仿佛在眼前看到一位長者,雙目失明,手拄著拐杖還拿著把二胡,步履蹣跚走在小巷里。在配音的技巧上多采用氣聲,語調低沉、緩慢,隨著情感的深入,語氣如泣如訴,充分表達了作者的主題思想。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專業配音設備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小巧,只要很小的操作空間,就能夠建起一個專業的配音棚,于是,不少人在家中就可以從事配音工作,著名播音員侯波就是其中的一員,在他的家庭配音棚中,可以隨時錄制出具備專業水準的聲音作品,并可通過網絡把他的作品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很多人的紀錄片都是這樣加上他的專業配音的。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專業播音員侯波是如何把錄音棚搬回家的。
錄音棚搭建攻略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錄音設備的價格都不再高高在上,錄音成為普通人也能消費得起的興趣。因此,給自己的視頻作品配上出色的聲音效果便不是一件難事了。侯波介紹說,只要購置一套簡單設備,如話筒、聲卡、話放、調音臺、音箱電腦等,再將“錄音室”的墻壁簡單處理一下,加上吸音材料和反射聲音的材料,一間錄音棚就能搭建成功。
話筒
要錄音,話筒是必備。選擇話筒的標準是能最大化地放大、還原真人聲音的效果,使聲音音質精細、聽起來較飽滿。
錄音時需注意,語言話筒的指向性非常強,錄音時要在話筒的拾音范圍內發聲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當對錄音有更高的要求時,還可采用防風罩,防風罩可以去掉播音員讀“爆破音”時引起的氣流聲音,從技術上美化聲音。
音箱
通過音箱播放聲音成品才能檢查錄音效果,因此還需給家庭錄音棚添置一套能還原真實聲音的音箱。
話放
“話放”即話筒放大器,是對話筒輸入的信號進行放大的設備,雖然并不是錄音的必須設備,卻能對錄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作為話筒的支持設備,話放的功能甚至可以稱為是播音員的第二張嘴,錄音者可以直接通過話放來調節音量、音色,一部較為靈敏的話放價格在五六千元左右。
聲卡
聲卡也叫音頻卡,是將來自話筒的原始聲音信號――聲波轉換為數字信號的一種硬件。
市面上可以選用的聲卡品牌很多,有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的,也有上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對于語言錄音來說,幾千元的聲卡便能滿足一般愛好者的使用要求了,能制作出具有專業水準的聲音。
調音臺
調音臺即調音控制臺,它將多路輸入信號進行放大、混合、分配、音質修飾和音響效果加工,同時還能支持多人同時錄音。
對于家用錄音棚來說,一套占用面積不大、性價比較高的調音臺成本大概幾千元就夠了。
后期合成
前期的錄音錄制出來,還只是半成品,具有專業水準的聲音作品一般還需要進行適當的編輯處理,才能打造出完美的作品。
聲音編輯軟件很多,運用得當,可以根據需要增長或縮短配音的時間,也能提高或降低聲音的效果,還能使音色更加飽滿,更富有感染力。
吸音小貼士
家用的錄音棚同樣要考慮對墻壁吸音的處理。除了吸音板之外,將墻壁包上吸音材料效果更好,纖維、棉絨是較常用的材料,家里的錄音棚也應依據房子的構型來布置。
好的包墻效果要讓聲音聽起來不是很空泛、回聲不是很大,較少有外界對聲音的干擾,但也不能將聲音吸得太干凈了,沒有在空房子里說話的嗡嗡聲響即可。
對房頂也要進行吸音處理,這樣,聲波經過房頂再回聲的效果就會更好。侯波將自己的配音棚中掛上了紅綢子,既有吸音和反射聲音的效果,也有美化房間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金牌調解》節目進程采用了“線性”推進的常規手法。一開場,主持人一段簡要的“開場白”開門見山介紹金牌調解員和調解觀察團;之后,引出當事人,當事人在主持人的提問下進行“訴求”;繼而層層展開訴求、逐步進入調解……但是,觀看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在節目進程中的某個“節點”上,被一段“截取”的現場畫面加上畫外的配音解說“打住”。這是一種“非常規”“非線性”的“復讀”技法,具有較強的視聽吸引力。
筆者以《金牌調解》其中一期《丈夫的家園》為例:節目開場——當事人訴求。丈夫劉先生先說,妻子鄭女士后說……此時出現“截斷”畫面(畫外配音):鄭女士和劉先生是一對來自贛州的再婚夫妻,在外人看來,他們條件相當,再一次的婚姻能遇到這樣的對象,是上天對他們的眷顧,可是當他們懷著對美好家園的期待開始生活的時候,丈夫一次又一次的“主動交代”,讓鄭女士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恐懼,劉先生復雜的情感經歷,讓她深感窒息……回到節目的本體時空上來。(當事人鄭女士同期聲:)不是一個人出現,帶了一個孩子出現,現在還在為那邊還貸……再次出現“截斷”畫面(畫外配音):面對丈夫無法改變的過去,鄭女士心事重重,陣陣疑云不時掠過心頭,丈夫選擇自己究竟為了什么?他究竟還有多少秘密?!為了打開自己的心結,鄭女士主動選擇來到《金牌調解》,她頗為強勢地表示,過不下去就離婚,而劉先生態度誠懇,從不否認自己的過錯,(切入劉先生同期聲:)因為這個是我的原因,不是她的原因。畫面定格、截取劉先生畫面輔以情緒感音樂進行渲染與強調,接(畫外配音):這場看似簡單的調解因為丈夫最終拋出了幾個關鍵性的問題變得撲朔迷離……回到節目的本體時空上來,(當事人鄭女士同期聲:)為什么不這樣好好解決呢?……
以上的節目進程中多次出現過程性的“截斷”,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另外一條軌道上(即“平行蒙太奇”結構),這就是筆者所理解和定義的“非線性截斷”方式。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用來完成“夾敘夾議”,是編導在掌握了現場客觀情形和背景事實的基礎之上,采取“截斷”的方式“夾進”一段“解說”來進行過渡,起到概述、解讀、議論以及適度的情緒渲染的作用,它可以幫助觀眾多角度、多側面、完整地領會和感受人物與事件之間“多元化”的關系和關聯。觀眾不僅不會因為有了這種“截斷式的過渡”而感到突兀,反而能夠把注意力“引領”到順理成章、承上啟下的情境當中去。
《金牌調解》表現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和事,是一檔建立在原生態基礎之上的開放式真人秀節目。這里說的“開放”,完全是“無預期”的話題進入“無預期”的事態進程和結果。作為節目內容生成來說,“開放”是一把雙刃劍,既有“開放的真實”,又有“開放的不可控”。作為負責任的品質欄目,它呈現的不應該只是電視節目參與者的自發心態、自然生活態和自我情感態等原生態,而應當在公信力語態上有所追求和擇取。《金牌調解》在開放式話語空間里沒有“欲擒故縱”,而是見“縱”就“擒”,見“放”就收。這種“收”就是適時“截斷”,進行集束式解情析理,讓“原生態”轉到符合主流的輿論導向上來。
《金牌調解》每期45分鐘的成品節目通常要耗費五六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錄制。不僅在前期頗費周折,而且后期剪輯加工的工作量也非常繁重。盡管這樣,每天展現在熒屏上的《金牌調解》無不彰顯出其高“含金量”:“入戲”直接、開門見山;“演進”緊湊、環環相扣;“節點”明晰、細節犀利;“過渡”自然、承上啟下;“尾聲”圓和通融,既引人深思又令人回味。這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后提煉出來的品質特色。在這個“去”與“取”、“去”與“存”的過程中,節目舍棄和省略的是“原生態”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金錢”“人與情”“人與道德”“人與法理”等錯綜關系中一些當事人身上所暴露出的過多的低俗、粗俗甚至丑陋和險惡的人性表現,而求取的正是當今社會條件下包括人生觀、愛情觀、婚姻觀、物質觀和家庭觀在內的具有積極和主流意義的價值觀。如果說前期錄制過程是一場激烈且緊張的話語交鋒、矛盾對峙的話,那么,在后期制作中,編導不僅需要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對大量“實話實說”的素材進行充分的“凈化”和“過濾”,還要借助“截斷式”手法進行正確而理性的“解情析理”,需要從節目現場那些瑣碎的話語中準確歸納出當事人的心結。在這個歸納的過程中,編導需要設身處地、善解人意地換位思考,這種思考所得出的結論,需要采用一種語境方式呈現給觀眾,這種方式就是“截斷式”解情析理。而“截斷式”解情析理,絕非易事。它要求編導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
一是善于從細節觀察中犀利取證。如,現場當事人的下意識和非下意識情形下的各種語言、動作舉止、表情甚至“微表情”等,一旦發現有利的“細節”,就要進行“截斷”后將之“抽取”出來,作為重要的說理素材“直指心靈要害”。
二要善于準確嫻熟運用畫外解說。如《丈夫的家園》中的一段“截斷式”解說:劉先生也在乎也很了解妻子的感受,只是他的開場有些曖昧,他一邊強調是誰的原因導致了今天的局面,一邊又坦率地承認是自己的過去和今天造成了妻子的心結,這樣自相矛盾的解釋,不禁讓人回想起開場時鄭女士的訴說“他復雜得讓人窒息”……
三要善于站在觀眾角度質疑、設問。如《丈夫的家園》中的一段“截斷式”解說:這個在墨鏡和鴨舌帽的掩飾之下的男人,是真心真意的想解決問題嗎?他“令人窒息的復雜”究竟體現在哪里呢?
四是善于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主觀表述。如《丈夫的家園》中的畫外解說:劉先生主動認錯的坦誠,讓人感到他是一位敢于面對自己的男人,另一方面,對于身邊的這個妻子,他似乎暫時忘記了現實生活中兩個人的種種爭吵,反而給予了高度評價。只可惜,在鄭女士看來,不過都是花言巧語,那種含在嘴里吞也不是、吐也不是的感覺是自己才有的困惑。而這一切,正是丈夫一手造成的。
總之,《金牌調解》在原生態基礎上采用“截斷式”解說的方式,為節目解情析理提供了較大幫助。每期節目45分鐘,在“訴求”“傾聽”“引導”,“跟進”“調解”“回旋”,“截斷”“質疑”“追問”,“議論”“歸納”“解讀”,“探尋”“疏通”“釋懷”的起伏變化中自然流轉、精彩迭生。可以說,在編導和剪輯包裝的精心打磨之下,《金牌調解》在內容上呈現出了厚積薄發的品質氣場。
(一)測試廣告的選擇
首先,為確保測試廣告的公信力,所有的測試廣告均來源于中國公益廣告網。該網站是國內首個以公益廣告為主體,融合影視、廣播、平面、戶外立體、動畫漫畫等多元廣告形態的專業性公益門戶網站,是國內公益廣告存儲量最大的網站。其次,由于兒童形象本身就存在著生理弱勢,與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引發同情心,為確保測試廣告的公平性,筆者自雙方都存在生理弱勢的“扶弱救殘”類影視廣告中選取測試廣告。再次,為確保測試廣告的科學性,筆者在564條公益廣告中,選取廣告主體明確、時長相近、評分相似的4個廣告作為測試廣告,并在專業問卷調查網站上問卷。(廣告A:扶弱救殘類,成年人為主體、無配音;廣告B:扶弱救殘類,兒童為主體、無配音;廣告C:普通家庭留守兒童、兒童配音;廣告D: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兒童配音)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黃合水的特征評價法為基礎,對4個影視類公益廣告進行問卷的制作、編碼和統計。黃合水認為,影視類廣告效果可以通過以下六方面內容進行評價,分別是:廣告語言由模特兒表達(X1)、產品名稱讀音響亮(X2)、畫面與產品聯系緊密(X3)、解說詞的播讀速度適當(X4)、廣告新穎獨特(X5)、廣告具有人情味(X6)。以上廣告特征與觀眾對該廣告印象評價的關系函數式如下:Y=0.56X1+0.36X2+0.30X3+0.57X4+0.23X5+0.28X6-3.10考慮到前兩個測試廣告并無配音,筆者為保證廣告效果評分為正,沒有減去最后的3.10分,其余特征皆以1~5分為評分范圍,將全部被試對每一廣告每一特征的評分平均值代入函數式計算,得出被試對該廣告的評價,分值高為優,分值低為劣。
(三)問卷發放與收集
本文采用的是網上發放問卷的方法,總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問卷90份。考慮到四個測試廣告播放時間有260秒,和在線調查一定要將研究限制在15分鐘內的原則,筆者去掉了回答問卷所用時間低于300秒,高于900秒的問卷,最后剩下81份有效問卷,所以有效回收率為90%。為了減少影響,提高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筆者發放問卷的對象集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發放地點在交大的圖書館,盡可能地減小被試之間的差異度,為了讓被試能夠有耐心做完整份試卷,有償發放問卷。
二、數據分析
(一)廣告A和廣告B特征評價
由于廣告A和廣告B都沒有配音,所以“廣告語言由模特兒表達”、“主題名稱讀音響亮”、“解說詞的播讀速度適當”三項特征無法計入得分。為了使得分為正,兩個廣告都不減去3.10分,將廣告A和廣告B的各項特征得分代入公式進行計算,得到以下結果。廣告A:Ya=3.84*0.3+2.80*0.23+3.75*0.28=2.846廣告B:Yb=4.21*0.3+3.23*0.23+4.03*0.28=3.1343由此可得Yb>Ya,即廣告B特征評分更高。但是如果把各特征平均得分四舍五入后再代入公式進行計算,二者最終得分是一樣的。所以,在同類公益廣告中,雖然以兒童為主體的公益廣告比以成年人為主體的公益廣告效果要好,但是優勢并不明顯。或者可以認為兒童效應在公益廣告中并不突出,與兒童形象相比,廣告的制作和文案更加重要。
(二)廣告C和廣告D的特征評價
廣告C與廣告D的廣告語言都是由模特表達,但是都沒有明確說出廣告的主題,所以“主題名稱讀音響亮”這一項特征無法計入得分,為了方便四個廣告得分的對比,廣告C和廣告D同樣不減去3.10分,把廣告C和廣告D的各項特征平均得分代入公式進行計算,得到以下結果:廣告C:Yc=1*0.56+3.69*0.3+3.53*0.57+2.74*0.23+3.28*0.28=5.2177廣告D:Yd=1*0.56+4.31*0.3+4.14*0.57+3.79*0.23+4.31*0.28=6.2913由此可得Yc>Yd,廣告D效果更好,即在同類兒童公益廣告中,經濟弱勢明顯的公益廣告比經濟弱勢不明顯的公益廣告效果更好。
(三)被試愿意為公益廣告付出的程度
由表3可知,大多數被試觀看廣告A后選擇只是看一看,只有15%的人會付出實際行動(參加相關公益活動或者捐款)來支持該公益廣告;被試觀看廣告B后,大部分人會選擇點“贊”或轉載該廣告,僅有21%的人會付出實際行動來支持該公益廣告,但沒有人會捐款;被試觀看廣告C后,大多被試選擇只是看一看,只有約14%的人會付出實際行動來支持該公益廣告,各項百分比皆與廣告A相似;被試觀看廣告D后,約有45%的人表示會付出實際行動來支持該公益廣告,是所有測試廣告中人數最多的。由此可知,與觀看成年人為主體的公益廣告相比,被試在觀看以兒童為主體的公益廣告后,愿意付出實際行動來支持該廣告的人數小幅上升,但是二者的號召力都比較一般,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公益廣告的人數未超過四分之一。與觀看普通兒童公益廣告相比,被試觀看貧困兒童公益廣告后,大多數人更傾向于付出實際行動來支持該廣告,且人數是普通留守兒童廣告的近3倍,表明經濟弱勢明顯的兒童形象比經濟弱勢不明顯的兒童形象更能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和同情心,號召力也更強。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觀看以成年人為主體的公益廣告和以普通兒童形象為主體的公益廣告后,人們愿意付出的程度各項百分比基本相似,這說明了兒童形象并不是影響人們對該廣告進行評價的唯一影響因素,單靠兒童形象是不能打動廣告受眾的。
(四)被試捐款
在四個測試廣告中,以貧困兒童形象為主體的公益廣告得到的捐款最多,其次是扶弱救殘類的兒童公益廣告和成年人公益廣告,以普通兒童為主體的公益廣告獲得的捐款最少。由此可以認為,以經濟弱勢明顯的兒童形象公益廣告是最能打動人的公益廣告,同時也是最能調動人們情緒,引發同情心的公益廣告。
三、研究結論
下面,我們就從兩個方面談談配音演員在經過嚴格的表演及語言基本功訓練后,如何較快、較熟練地掌握配音藝術。
忠實于原片風格
影片的風格取決于導演的風格,導演在影片中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創作個性,而導演的風格則需要演員通過表演體現出來。
配音演員是在原片演員已經創作完成的形象基礎上進行語言再創作,可以稱之為語言的二度創作,必須忠實于原片的風格、時代氣息、國度差異與語言習慣等。
配音演員的工作周期短,接觸的人物形象多,可以說是兩三天換一個新面孔,在性格、類型和年齡跨度上差異很大,絕無雷同,而且這些人物又是出自不同導演之手,由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且有著不同表演風格的演員扮演,這就要求配音演員迅速而準確地掌握影片風格,主動去貼近所配人物的形象。
配音演員首先要弄清楚影片是國產片還是國外片,是喜劇、悲劇還是正劇,演員的表演風格是生活化還是戲劇化的,這都將直接決定配音演員的語言風格,比如同樣是國產戲,有反映大城市生活的,也有反映偏遠山村生活的。而在大城市生活中,有反映知識分子、學生、干部生活的,也有區域性較強、地方色彩較濃郁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例如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要運用老北京人的語調、語氣進行配音,使觀眾看了覺得熟悉親切,地方色彩鮮明。如果把反映老北京人生活的戲如《駱駝祥子》《龍須溝》的語言換成字正腔圓、四聲規范的標準普通話,那么影片也失去了它應有的色彩。
提高配音質量
要提高配音質量,需注意以下六大要訣:
配音的語言松弛
與舞臺上的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要松弛自然,因為話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縮短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不必要求音調與音節的伸展,也不要刻意追求音色響亮清甜,任何夸張與做作都會失真,因此聲音狀態應依照自然生活。
演員在舞臺上演話劇的時候,對臺詞語言適度夸張是為了使后排觀眾聽得清,因此演員常常會把字音加強、拉長、提高,強調語音共鳴、吐字咬緊、音量放出。但是在錄音棚里有不同的要求:一切恢復到生活中的真實狀態上,這時話筒及調音臺在起決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丁點夸張都會帶來不真實的效果,這就是影視與舞臺藝術在臺詞創作上的根本區別。
配音的聲音控制
用松弛自然的生活語言并不代表廢除基本功訓練,松弛自然不能失去控制,不能四聲混亂,不能吐字含混,必須要強調語言的分寸感,注意語言的規范,有時還要比生活中收斂。
有人會問既然要恢復到生活真實的狀態上,那就別練基本功了,但這就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我們說的自然松弛是相對舞臺劇而言,并非退回到原本的自然生活中去,如果演員吐字不清或地方音四聲混亂或發音位置不佳,分辨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翹舌音等等,甚至連邏輯重音也不懂,怎么能勝任配音工作呢?事實上,配音中所謂的松弛自然是在藝術語言的基礎上,讓聽眾找不著人工雕琢的痕跡,這就像照明師在攝影棚里用很多燈打出一個自然光的效果,是自然的藝術、藝術的自然。
配音前的材料準備
配音前,演員必須了解原片的時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內容,認識原片的風格體裁,分析原片的語言特征,找準劇情發展的脈絡,理解劇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氣質音色,還要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
再好的演員也不能拿過詞來就念,即使你朗誦水平很高、聲音很好,也得和其他角色搭配。配音演員的創作過程同原片中的演員一樣,要熟悉劇本的時代背景、主題思想、風格流派,以找準配音創作中的主心骨。即使是歷史劇,不同的導演可以導出不同的風格樣式,不同的演員也會演出不同的特點,只有通過認真調查,有了豐富的材料準備,才能準確生動地為原片中的角色配音。
配音時的話筒位置
話筒是語言創作的工具,配音演員應學會駕馭話筒。話筒距離遠會造成聲音虛空,距離近則會造成聲音厚重。若大聲疾呼應遠離話筒,若竊竊私語就應調近距離,平時以一尺為最佳距離,特殊效果須特殊處理。
一般人認為話筒的位置是由錄音助理負責擺放的,似乎與演員無關。其實不然,話筒是死的,人是活的,配音演員若是前后左右搖晃,話筒擺得再好也沒用,因此,配音演員必須同錄音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在舞臺上說悄悄話要用氣把音頂出去,讓觀眾都能聽見,可是在錄音棚里就不行了,不僅不可以大聲說悄悄話,有時反而要比生活中的發音還要收斂。因為有了話筒,只要距離合適,多小的聲音也可以放大,甚至連輕抿嘴唇和用鼻子呼吸也會傳出音效來。
配音時的心理調整
在理解原片的過程中,配音演員應先從角色的行為模仿入手,然后跟蹤角色的思想行動由表及里、由內及外地推敲,把握行為邏輯和語言特征,沿著這條途徑進行再加工,形神兼備才能有語言生命。
配音同演戲一樣,要一切從角色出發,配音演員還要向片中的角色演員靠攏,任何企圖表現自己嗓音洪亮、技巧超群的雜念都應拋棄。因為熒幕上已經有一個形象在演戲,你只能順著他的行為邏輯去配音,就連音色、哭笑聲都要模仿,只有把你變成了他,才能實現第一步的形似,即使原片角色的演員在表演上有公認不合理的地方,你也要為他合理化,用你的語言去彌補,只有這樣才能形神兼備。有了這樣的心理狀態,你才能配出有生命、有性格的語言,才能防止聲畫不貼。
配音時的空間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