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1篇

      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術后患者182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1例進行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以護理干預和預防使用鎮痛藥。

      結果:通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3±2.1)d,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平均為(3.3±0.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出院患者對疼痛治療及護理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率達96.52%,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疼痛緩解有效率為50.55%,前者疼痛緩解有效率明顯高于后者(p

      結論:通過對192例骨科手術后鎮痛的觀察及護理,可見采取有效的綜合鎮痛的護理方式,可達到及時有效鎮痛的目的,對患者術后康復有較大影響,且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鎮痛護理 骨科 康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09-02

      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漸深入,醫療護理人員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已經成為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1]。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對于這種主觀的感受進行定量分析是臨床工作必須進行的。我院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術后91例患者給予了相應的治療及鎮痛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明顯增加,改善了醫患及護患的關系,減少了醫療糾紛。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1年2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術后患者182例,男109例,女73例,年齡13~83歲,平均年齡為(32.3±15.7)歲。上肢骨折72例,下肢骨折24例,其他10例。將所有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疼痛評估標準。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是使用一條游動標尺,正面是無刻度10cm長的滑道,“0”端和“10”端之間一個可以滑動的標定物,“0”分表示沒有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背面有“0~10”的刻度。臨床使用時先向患者解釋其使用原理,患者在理解的情況下根據疼痛的強度滑動標定物至相應的位置,疼痛測量尺的背面是有具體的刻度,根據標定物的位置可以直接讀出疼痛程度指數。疼痛分數轉換0為無痛;5疼痛加劇,影響患者情緒和睡眠,伴心率快,出汗、難以忍受;10為劇痛難以忍受。取每天中疼痛的最高分記錄,然后取觀察5d的平均值比較。

      1.3 患者疼痛緩解程度分級標準。Ⅰ級(緩解):疼痛程度可以承受,不影響睡眠與正常工作;Ⅱ級(部分緩解):疼痛明顯,睡眠受干擾,患者需要使用一般性止痛藥與安眠藥等類藥物;Ⅲ級(無效):疼痛程度強烈,患者承受,嚴重影響睡眠與正常工作,需要麻醉性藥物減輕癥狀。

      1.4 鎮痛藥物治療方法。術后第一日觀察術中麻藥消失情況,根據疼痛評估3~4分即可使用鎮痛藥,較大手術和復發性損傷者,鎮痛使用杜冷丁,對于手術較大及多發損傷的患者,鎮痛藥物可使用杜冷丁肌注,根據疼痛的程度,一般1~2次/天,50~100mg/次,疼痛時間較長者可使用3d;如手術較簡單、損傷小或耐受能力較強的患者,可給予曲馬多肌注或者口服,1~2次/天,50~100mg/次。同時結合臨床觀察病情進行用藥。

      1.5 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給予骨科常規護理,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及鎮痛藥物。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5.1 心理護理。由于骨科患者受到嚴重創傷影響,非常關心自己未來的生活質量,因而常常表現緊張、焦慮、恐懼情緒等,所以,作為整體護理中的重要內容,心理護理對患者的康復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醫護人員要用自然、婉轉、友好的語言耐心與患者交流,根據患者不同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談話內容,介紹將提供的幫助,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親切感,從而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1.5.2 生活護理。時刻關注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幫助其選擇舒適的,按摩受壓部位使肌肉放松,減小張力,提高疼痛閾值。告訴患者早期排尿,避免尿潴留和并發癥產生。保持病房清潔、舒適、安靜,減少周圍環境產生的不良刺激。播放音樂、廣播等調節患者的心情,使其轉移注意力[3]。

      1.5.3 疼痛知識教育。通過醫療護理人員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識,醫護人員采用宣傳教育的方式改善疼痛護理質量。通過宣教疼痛的冊子制作,冊子內容主要涉及疼痛評估方法、疼痛和止痛認識、術后康復護理措施和注意事項、止痛的方法和止痛的重要性等,將冊子發放至患者及家屬,其發給患者和家屬[4]。

      1.6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認為P

      2 結果

      通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3±2.1)d,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各項評價指標比較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疼痛評分患者調查滿意度

      疼痛緩解情況

      緩解部分緩解無效有效率

      觀察組9111.3±2.13.3±0.996.52%73180100.00%

      對照組9114.2±2.97.1±2.765.47%32144550.55%

      PP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高齡患者;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

      1.臨床資料

      患者,女,90歲,因不慎摔倒致左髖部疼痛,不能站立5小時入院,查體:T36.4℃ P84次/min R20次/min BP110/70mmHg 老年消瘦病容,神清。左下肢外旋畸形,左髖部壓痛,股骨縱向叩擊痛,未捫及骨擦音,左下肢較右下肢短縮約1cm,左膝、踝關節活動正常,血運感覺正常,左髖關節X線提示:左股骨頸骨折。經討論決定,施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擬定康復護理計劃,術后成立護理小組,認真組織實施護理方案,住院40d后康復出院,出院后追蹤2年回訪,效果滿意。

      2.康復護理

      2.1心理護理 護士應多和病人溝通,給病人介紹手術方面的知識,消除病人的疑慮和恐懼,幫助解決日常所需,同時讓家屬分別陪在病人身旁讓病人有安全感,感受到親人的親情,增加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2.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注意患者意識狀態及血運、動度等情況。24小時內如患者疼痛較劇,可采用藥物止痛措施。

      2.3與制動 保持正確的,做到“三防”,一防:防過度屈曲和伸直,術后在膝關節下墊一軟墊;二防:防內旋,術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內收,兩下肢間放一軟枕,肢體外展,防健側肢體近患側肢體而過度內收。目的是防人工假體脫位。

      2.4創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壓,引流瓶位置應低于患肢,在傾倒引流液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如發現引流物流出不暢,及時排除故障,一般術后72小時或引流量小于50ml/d,即可拔除引流管。

      2.5預防并發癥護理

      2.5.1褥瘡 由于老年人血液循環差,加之術后臥床時間長,很容易在尾骶部、足跟、肩胛部、枕后部等骨突部位發生褥瘡,因此應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褥清潔、平整、干燥,每隔2―3小時翻身一次,并按摩骨突處,給予臀部墊氣圈,其次應加強營養。

      2.5.2肺部感染 定期拍背,鼓勵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做擴胸運動,還可訓練吹氣球,吹水泡,多飲水,必要時做霧化吸入,以防發生肺部感染。

      2.5.3泌尿系感染 攝入足夠的水份,每日攝入2000ml左右(心腎功能正常),保持會清潔干燥,保持便器清潔,每日用0.02%呋喃西林擦試會陰2次,3―4小時如病人不提出排尿,則應主動提示病人排尿,并注意觀察尿顏色、量并記錄,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量。

      2.5.5術后潛在并發癥――脫位

      2.5.5.1向病人和護理人員說明脫位的嚴重后果,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取得病人的配合。

      2.5.5.2指導病人臥床期間術后肢置和搬動方法,以免脫位。保持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足尖向上穿“丁字鞋”固定,兩腿之間放置軟枕或三角形厚墊,以防患肢外旋,內收。術后放置便盆應從健側置入,注意保護患側髖關節,避免置換的髖關節外旋和內收動作。

      2.6睡眠紊亂的護理

      2.6.1白天和病人多說話,讓病人活動,以保障晚上睡眠質量。

      2.6.2指導病人促進睡眠取舒適,睡前減少活動,睡前避免喝咖啡或濃茶水,睡前用熱水泡腳,做背部按摩。

      2.7安全護理

      2.7.1設專人24小時守護,病人身邊不離人。

      2.7.2病人翻身時,一定要將患肢位置擺好,整體翻身,避免扭曲而引起髖關節脫位,防止患肢外旋內收,晚上加床旁護欄,防止病人墜床發生意外。

      2.7.3病人取床邊坐位時,應坐向健側肢體方向,協助病人坐好,雙腿自然下垂,患側腳不可觸接床頭,避免患肢用力。

      2.7.4扶病人坐輪椅時,扶雙拐,健肢著地,患肢不負重(術后6周)。

      2.8康復訓練

      2.8.1術后將患肢外展15°―30°位,6小時過后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屈和跖屈運動,10次/分,一次做10―20分鐘,一天分6次做,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機會,同時教病人深呼吸練習。

      2.8.2術后第1天病床搖升至30°,做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臀大肌聯合等長收縮運動,收縮維持10秒,放松5秒,10個/組,3組/次,3次/日,以保持肌肉張力和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開始被動屈髖屈膝,髖關節活動范圍為25°,膝為40°,逐步增加活動次數。

      2.8.3術后第二天病床搖長至60°,髖膝關節的屈伸練習由起初的被動向主動和輔助到完全主動過渡。患腿輔助直腿抬高練習,增加靜脈回流,防止股四頭肌萎縮。

      2.8.4術后5、6天進行患肢不負重,行走訓練,患腿先開步,重心前移,人的重量分布在拐杖和健腿,健腿跟上,術后6周經醫生看片之后決定是否負重行走。

      2.8.5術后循序漸進的加大運動量進行肌肉力量練習。

      2.9出院指導

      2.9.1術后3―6月不能做髖關節內收內旋和外展外旋及髖關節過度屈曲等動作(如患腿放在健腿上等),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做到“三不”:即不坐矮的凳子或軟的沙發,不蹺“二郎腿”,不側身彎腰或過度向前彎腰,以免發生關節脫位等并發癥。

      2.9.2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的增加活動量,術后3個月內避免髖關節屈曲超過90°。

      2.9.3定期復查,如出再不適或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就診。

      3.討論

      患者系高齡,護理難度大,通過術后周密的護理計劃和正確實施護理措施,患者未發生并發癥,康復出院。出院后追蹤回訪2年,康復計劃實施得當,取得了滿意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謝金萍.人文關懷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8):86-89.

      [2]王肖立.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國醫論壇,2008,23(6):35-36.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3篇

      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 重慶市長壽區 401220

      【摘 要】目的:研究探討無痛護理方法對老年骨折患者疼痛的康復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年8 月收治的200 名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本人同意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對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痛護理理念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康復效果明顯,適合于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無痛護理;術后疼痛;老年骨折

      骨折是指患者的骨結構發生斷裂,其發病多見于老年人或者兒童,但尤對以老年人的影響最大。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骨骼的強度和硬度明顯下降,而且術后愈合時間長,疼痛感強烈[1]。因此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情況,必須及時進行處理,同時做好術后的護理工作,目前常用的老年人骨折術后護理方法為無痛護理。此次研究隨機選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 年8 月收治的200 名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本人同意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痛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現將有關研究做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3 年6 月~ 2014 年8 月收治的200 名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本人同意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100 名患者,年齡在50 ~ 65 歲,平均年齡(55.89±2.19)歲。對照組100 名患者,年齡在53 ~ 70 歲,平均年齡(60.37±1.79)歲。200 名患者中,脛腓骨骨折患者3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40 例,肱骨骨折50 例,腰椎骨折40 例,其他類型骨折共40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理、病程等一般資料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首先進行康復指導,告訴患者術后注意事項,飲食注意事項;其次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防止發生相關并發癥;最后是進行藥物護理,對患者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防止患者傷口感染。

      術后,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痛護理方法,首先醫務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對患者采取鼓勵的辦法,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態;其次是要取得患者的信任,要求患者遵醫囑服用藥物,采用按摩、心理疏導、熱敷等方法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最后,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復環境,保持康復環境的干凈、整潔,保持通風。檢查病房的檢測儀器,及時檢測患者的疼痛情況。最大限度地排除可能誘發患者疼痛感的因素,例如冷刺激。

      1.3 觀察指標

      VAS 疼痛評分標準,總分為10 分,0,無痛;1 ~ 3 分,輕微疼痛;4 ~ 6 分,中度疼痛;7 ~ 10 分,劇烈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數據均經過spss13.0 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 )表示,并用t 檢驗,當 P<0.05 時,表示數據之間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后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對比:術后,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無痛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48h 后,研究組患者輕微疼痛5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15 例,疼痛平均分為(4.30±1.30)分。對照組患者輕微疼痛4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25 例,疼痛平均分為(5.31±1.60)分。研究組患者的VAS 疼痛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對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果

      骨折是老年人常有的疾病之一,其外部暴力因素是其誘發的主要原因,患有骨折的老年人會伴有發熱、畸形、休克等癥狀。

      對于老年骨折,大多數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而且手術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幫助老年人實現骨結構的復位和固定,術后痊愈后,要對手術部位進行康復訓練[2]。

      老年骨折手術方法相對簡單,但是術后疼痛是影響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現階段常用的術后疼痛護理方法為無痛護理方式,基本原理是排除一切外界因素和患者心理因素的影響,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的術后痊愈,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3]。無痛護理方法要求的是細致的護理工作,把患者作為整個工作的中心,一切從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出發,從而達到降低患者疼痛感的目的。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輕微疼痛5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15 例,疼痛平均分為(4.30±1.30)分。對照組患者輕微疼痛40 例,中度疼痛35 例,重度疼痛25 例,疼痛平均分為(5.31±1.60)分。

      研究組患者的VAS 疼痛評分與對照組患者的VAS 疼痛評分對比,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無痛護理理念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康復效果明顯,適合于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利萍. 無痛護理對老年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康復的應用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21):20-23.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分析疼痛護理在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中的作用。方法:對我院2015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收治的192例骨科患者為研究時象。抽取其中96 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止痛方法,其他96 例則組成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實施疼痛護理。比較以上兩組病人在術后早期康復中的疼痛度。結果:研究組患者在術后6h、ld、2d 的疼痛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在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中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手術疼痛,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疼痛護理;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

      疼痛是一種非常的主觀性感受,是通過多種不同因素一起發生作用而產生的,主要涵蓋了心理、生理和環境等因素。一旦人的身體遭受傷害,就會迅即發出疼痛的警告,長時間的劇烈疼痛極易引起術后并發癥,影響到患者術后早期的康復成效。鑒于骨科病人術后都會產生不同程度上的疼痛感,所以為切實降低疼痛所造成的影響,確保手術所具有的療效,應當主動在其術后早期康復中施行疼痛護理,幫助患者緩解或消除疼痛,減輕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感。現以我院所收治的192 例病人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收治的192 例骨科患者為研究時象。抽取其中96 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止痛方法,其他96 例則組成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之上實施疼痛護理。192 例骨科患者中,男108 例,女84 例,年齡最小18 歲,最大62 歲,平均年齡為(41.6±2.3)歲,骨折的類型包括了四肢骨折64 例、盆骨骨折46 例、脊柱骨折54 例以及別的類型骨折28 例。選擇患者的標準為:一是都施行過骨科手術,手術切口大約為15cm,手術時間在1.5h 以上。二是全面實施全麻;三是都自愿參與到本研究之中,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四不存在意識上的障礙。將患者隨機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等兩組,每組96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骨折類型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施行常規止痛法,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施行疼痛護理,具體的措施包括如下六點:

      1.2.1 實施健康教育

      護理工作者向病人講述術后疼痛的有關狀況,讓其切實了解到出現疼痛的主要原因、評價疼痛的基本方法、止痛的相關方法等,運用健康教育宣傳等方式,告知病人術后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癥狀,不必過于擔憂,并依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對其實施更為有效的處理,比如,分散注意力法、自我放松、物理治療等,以求切實降低病人的疼痛感。

      1.2.2 術前心理疏導

      骨科病人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焦慮感與恐懼感等,其心理問題將直接影響到術后的早期康復狀況。為切實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要依據骨科手術病人的實際病情、經濟狀況、受教育情況等,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等相關舉措。醫護工作者要加強和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鼓勵病人勇敢面對并承受手術所引起的疼痛,讓病人的焦慮和緊張等不良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緩解。

      1.2.3 給予早期鎮痛

      糾正病人只有在疼痛的時候才用鎮痛藥的錯誤認識,丟棄傳統的“按需給藥”改為“按時給藥”。提倡口服給藥途徑,應用PCA( 病人自控止痛法),通過患者自控給藥,克服了不同患者對同一鎮痛藥物藥用劑量上的差異,減少患者反復注射的痛苦,并告知病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告知護士[1]。

      1.2.4 術后疼痛護理

      在患者術后完全清醒之后,醫護工作者要用鎮定自若的眼光來注視病人,告訴其手術非常成功,病灶已經全部切除。即便手術中還存在別的狀況,也不適合于馬上告訴病人,如此才能降低病患者在心理上的壓力,更加有利于其疾病之康復。當病人在術后早期康復中由于劇烈的疼痛而失去了恢復的信心時,醫護工作者應當正面鼓勵病人,耐心地聽其訴說,并且鼓勵其投入到康復訓練之中,爭取早期恢復健康。幫助患者保持舒適的,指導病人進行主動與被動的活動,應用局部按摩等手段以降低術后的疼痛度。以前患者在康復中通常使用繩索或者布條,在家屬或者陪護人員的幫助下實施康復鍛煉,但該方法易導致患者手疼,一旦用力過猛,還會產生各類并發癥,比如肌肉拉傷等。所以,建議使用直接、方便的輔助器械進行功能鍛煉。

      1.2.5 其他鎮痛方法護理

      中醫適宜技術的運用,如針灸、推拿、刮痧等,正確評估患者病情,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性質選取不同的鎮痛方法,并觀察療效;中藥(舊傷藥)貼敷護理:初期敷藥處皮膚滲出水分較多,注意用藥期間加強皮膚護理,防止藥物結晶阻塞毛孔,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預防濕疹的發生,一般敷藥48 小時后有明顯的消腫效果,腫痛明顯減輕。

      1.2.6 出院指導

      病人在度過了術后早期康復期之后,應當依據醫囑定期參加復診,并且要明確與之有關的各類注意事項。一旦病情出現了新的狀況,應當第一時間和主治醫師進行聯系。

      1.3 療效判定

      術后6h、ld、2d 與3d,依據數字疼痛分級法來評價病人的疼痛度,0 分是無痛,1 至3 分屬于輕度疼痛,4 至6 分屬于中度疼痛,7 至10 分屬于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通過spss18.0 軟件加以處理,計量資料都以(均數士標準差)加以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 檢驗,P<0.05 即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在術后6h、ld 和2d 早期康復中的疼痛度均低于對照組,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兩組患者術后3d 的疼痛程度比較起來,該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 所示。

      在此基礎上,引入視覺模擬評分法以評估患者的疼痛度,使用本院自定滿意度調查表實施療效評價,分值為0 至100 分。在實施疼痛護理干預之前,研究組的視覺模擬評分是(7.8±1.4) 分, 對照組則是(7.2±1.9)分。在采取了不同的護理干預之后,前者的視覺模擬評分降低至(2.3±0.4)分,后者則為(4.8±1.8)分。兩組患者的評分都比治療之前顯著下降,而且研究組的分數更是大大低于對照組,即P<0.01。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前者為93.8%,后者為74.8%,即P<0.01。

      3 討論

      在醫學上,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疼痛是機體象征的危險信號,疼痛的位置常指示病灶所在,而疼痛的性質間接說明病理過程的類型[2]。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可以說是各類因素一起作用之后而產生的,如切割皮膚、肌肉、神經、骨骼以及傷口牽拉,組織缺血、改變等。大多數患者呈現為急性且較強疼痛,病人機體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諸多病理性反應,比如,血壓的升高、睡眠紊亂、抑郁和免疫能力下降等,從而會對臨床的療效以及康復效果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在臨床中應引入疼痛護理法以降低病人的術后疼痛度,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分析證實,大部分骨科病人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進行活動,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其各項功能的較好恢復,導致病人的生活質量不斷地降低。鑒于當前護理模式的持續更新,疼痛護理在臨床當中也得到了很好地運用。該護理模式不僅針對性非常強,而且對于醫院護理工作者的專業要求也相當高,如此即可更好地提升骨科患者術后臨床早期康復護理的成效。

      骨折后患者的康復護理范文第5篇

      1資料與方法

      1.1評估方法應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腰背部功能狀況,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術后抑郁水平,以及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表(VAS)評價患者術后胸腰背部疼痛情況。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SPSS,美國)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順利。82例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X線片示內固定位置良好,無松動。兩組均無斷棒、斷釘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隨訪時,實驗組的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為14.96±3.3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26±5.21(P<0.05);實驗組的SDS評分為42.24±3.5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7.17±3.38(P<0.05);實驗組的胸腰背痛VAS評分為1.18±0.7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51±1.75(P<0.05),詳見表1。術后3個月隨訪時Oswestry各維度評分比較發現,實驗組在疼痛、生活自理、走路、坐、站、睡眠和社會生活方面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胸腰椎椎弓根釘技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日趨成熟,但手術仍導致較多的軟組織損傷,即“骨折病”,同時骨折后路固定融合節段也較長[1],所以,對胸腰椎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有其特殊要求。據報道,有高達20%~30%的胸腰椎椎弓根釘內固定術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腰痛[2],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及日常活動能力,而術后患者早期康復缺乏嚴格、有效的指導是其重要原因[3]。國內研究[4]發現,術后胸腰椎伸、屈肌群是影響胸腰椎穩定的主要因素,胸腰背肌肌力與手術預后呈正相關。患者術后因缺乏相關知識,常忽視胸腰椎術后的康復鍛煉,導致胸腰背肌肌蛋白合成的減少,椎旁肌肌力恢復障礙,從而影響患者的總的臨床效果[5]。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亚洲an天堂an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永久精品ww47|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成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软件|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春黄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