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G712.0;R47-7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更多的大學本科和高職畢業生進入護理行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大學本科生理論知識強,動手能力差,不安于現狀,基層醫療機構難以留住;高職院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強,上手快,留得住,但基本的理論知識不足,缺乏發展后勁。高職院校如何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他們用得著、留得住、有一定發展后勁的護理人才,值得我們思考。
1高職護理專業的現狀及分析
1.1學生來源
現行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主要來源是普通高中沒有考取本科的高中畢業生。這類學生的特點是文化基礎、綜合素質相對較差,職業能力明顯不足,他們沒有接受高職教育的心理準備,期望值很高,入學后有一種失落感,是在無奈中接受高職教育的。護理專業屬于理科,高職護理專業文理兼收,文科生在初、高中沒有學習過化學和生物,影響了醫學基礎課程的
學習和理解。
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中也有少部分是中職畢業后參加技能高考被錄取或者是“3+2”、5年一貫制的學生,這類學生的特點是文化基礎更薄弱,但心理承受能力、動手能力較強,人文素質相對較高,心態平和,是主動接受高職教育的,因此,這類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學習的主動性較高,但是進入臨床后后勁更加不足。
1.2高職護理專業現行學制
自195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結構的調整,逐步建立了從幼兒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較完整的學校系統,即我國現行學制系統。我國現行學制充分吸收了以往學制的優點,更注重于我國教育實際?,F行學制中雖然有嚴格的學制年限的規定,但是,由于我國教育實踐的變化,這種年限的限制日趨淡化,從而表現了學制的嚴格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應該看到這種學制必定是一種過渡性的學制,因為隨著現代教育發展節奏的加快,未來的學制結構中在教育階段與教育結構等方面也必然做出調整。任何一種學制,都是在不斷的逐步適應實踐變化的需要而發展的[1]。
我國的高等職業護理教育主要是由過去的中專職業護理教育轉化而來,中等職業護理專業學制一般為三年,以招收初中畢業生為主。1998年大學擴招后,不少中職護理專業升格舉辦高職護理,普通高職一般學習年限為3年,這是我國目前??茖哟胃呗毥逃闹饕獙W制,隨著時展的變化,這種學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而必須作出調整。
1.3高職護理專業現行課程體系特點
高職課程開發理念是以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導向為課程開發的起點,將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融為一體、職業標準與專業標準融為一體[1]。在對護理專業人才需求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畢業生未來護理崗位主要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進而歸納學習領域,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符合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素質課程”四個模塊為必修課程加專業選修課和素質拓展課構建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面向護理四大崗位群: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老年護理崗位群。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過分強調技能培養,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重甚至達到了5:5。通過大量調研得知,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動手能力強于本科護生,理論水平相差較大。而現在各級醫院和病人除了要求護生能熟練進行各種操作外,還要求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跟病人進行解釋和溝通,才能有效的減少醫患糾紛。高職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學習的自覺性均較本科生差,現行的3年制的高職護理專業學制較短,同時需要兼顧公共基礎課、素質拓展課,突出實踐課的教學,理論課學時被壓縮再核酰教材有較多內容沒有時間講授。
1.4高職護理專業就業現狀
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期望到二甲以上醫院就業,但是很多二甲以上醫院考慮到高職護生理論基礎差,進入臨床后后勁不足,因此明確規定只招聘第一學歷為二本以上的護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即使招聘部分高職護生,也只能給予合同工待遇。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私立醫院對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需求量很大,待遇也不低,但因為發展空間不大,愿意到這些醫院就業的學生仍然很少。因為定位不準,擇業期望值過高、理想與現實脫節,造成一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等待觀望;一部分學生放棄本專業從事其他行業;一部分學生選擇專升本繼續深造,以期提高學歷層次后能到理想的醫院就業。一方是求賢不得,一方是愁于就業,如此就直接導致社會對護理專業畢業生需求量大,就業率反而不高的現狀。
2 對策
提高入學門檻,對高職護理專業設置準入條件,除身高、長相外,高考分數應高于其他專業。延長學制,改3年為4年,增加時間主要用于理論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在保證技能訓練到位的前提下,增加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權重。
2.1 提高入學門檻
2.1.1 需要健康的身心
社會的文明進步、護理科學的文明發展,要求當代護士在具備一定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
的同時,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繁重而瑣碎的護理工作,很容易造成護理人員體力和精力的透支,護理人員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切實做到 “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提高服務質量[2]。
2.1.2 需要扎實的基礎
目前高職高專的生源復雜,普通文理科學生高考分數都在200分左右,技能生、“3+2”的學生基礎更差,護理專業學習難度大,學習內容多,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均高于其他大部分專業,因此,應該提高護理專業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保證優質的生源,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2.2 延長學制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精神,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發展各種層次的職業教育,結合高職護理專業的特點,可以將專科層次學制設定為4年制,本科層次設定為5年制。
2.1.1高職護理專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醫療衛生機構對護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除了需要必需的技術技能外,還需要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人文素養,這些都需要充足的時間進行培訓和學習。
2.1.2針對文化基礎、綜合素質差,職業能力不足的現狀,3年的學制太短,2年在校學習,1年醫院實習,理論教學時間難以保證。高職護理專業只有將學制延長為4年制才能增加理論課學時,增加部分講授內容,防止知識點的遺漏,達到醫療衛生機構的要求。
2.1.3大部分二甲以上醫院明確規定只招聘第一學歷為二本以上的護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導致高職護理專業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只有延長學制才能提升理論水平,增強后勁,被上述醫院所接受,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2.3 重構4年制高職護理專業新的課程體系
一旦延長學制,就要重建重構課程體系,在課程重建與重構時要求體現“面向農村、以人為本,突出護理,加強人文,體現社區”的原則[3]。
首先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原來的在校學習兩年,在醫院實習一年的“2+1”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2+1+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在附屬醫院(臨床護理學院)進行理實一體化學習(半天理論半天見習),第四年進入其他醫院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次要改革評價方式。在第四學期末進行理論和操作考試,合格者進入臨床護理學院學習,不合格者繼續留在學校理論學習一個學期直到合格后再進入臨床學院,對于已在臨床學院學習的學生每隔一個月測試一次,不合格者退回學校理論學習,直到再次合格后回到臨床學院,形成競爭和激勵機制。整合專業基礎課程并適當增加部分熱鶯脫時;回歸傳統的按臨床分科設置課程,保證專業課程教學與臨床對接,讓學生零距離上崗。增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重,增加專業理論教學課時數。早期接觸臨床,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學生進入醫院早期接觸臨床,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體會角色的轉換,建立臨床思維,提高臨床應用能力 [4]。
綜上所述,現行的3年學制的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亟待改革為4年的學制并重構4年制課程體系,只有延長學制才能有效的改變學生基礎差、動手能力差、職業能力不足的軟肋,緩解護理專業就業難的現狀,培養更加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穎秀.教育法學[M].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56.
[2] 彭B.護理人員面對的壓力及應對措施[J].吉林醫學,2009,14(7).
[3] 劉萍,陳再蓉.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12,8(10),278-280
1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畢節市護理人才隊伍現狀、人才需求狀況、崗位分布、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崗位所必需的專業素質、知識、技能,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體系改革,突出中等職業教育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專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研究內容
國家、省、市護理人才現狀及需求規劃;崗位工作任務;就業崗位及崗位群;崗位對專業的人文素質、專業知識及技能要求;崗位拓展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改革的要求;行業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3調查單位及對象
市縣衛生局、三級醫院、二級醫院、民營醫院、鄉鎮醫院及村衛生室的領導、護理部主任、護士長、護理一線專業骨干進行調研。
4調查方式
個別面談式、問卷式、座談會討論式,會談中使用適當語言和不添加評判態度。
5調查結果
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609所,病床15124張,千人口擁有床位數1.81張,低于全國及全省平均水平,且全省最末位。截止2010年,全市共有注冊護士3218人;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0.4人。同樣遠低于全國及全省平均水平。按貴州省“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畢節市“十二?五”期間應累計增加床位18916張,床位總量達34040張;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1.4人以上,注冊護士總數11760人以上。
6分析
畢節市及周邊地區護理人才需求量較大,僅“十二?五”期間,畢節市護士需求量就比較大。臨床護理與??谱o理人才需求量均大。問卷調查結果綜合分析,90%以上的人認為中職護理專業建設及課程改革很有必要,專業培養目標是理論聯系實際、動手能力突出、人文關懷到位,臨床一線最注重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臨床一線急需理論及技能型人才。明確培養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理論聯系實際,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規范的實踐操作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增加臨床見習,使教學與臨床零距離接軌。對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理論與操作并重;實訓內容要實用,多開展見習實訓;加強??谱o理知識、技能的學習;增加案例分析和討論;加強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的培養;加強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學習;注重心理素質培養等。
7結論與建議
崗位需求定位,培養具有專業基礎和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崗位需要,能在各級醫療機構從事護理工作,整體素質高、溝通能力強、獻身護理事業的理論+技能型人才。培養人文關懷到位、德才兼備、責任心強的系統化、專業化、技能型人才和??谱o理人才。熟練掌握各項基礎護理技術操作、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臨床??谱o理技能操作、臨床護理評估,熟練應用臨床各項護理措施,溝通能力較強,能為護理對象提供專業、優質、高效、人性化的服務。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導,使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訓實習相銜接,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相銜接,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相銜接。
關鍵詞:崗位導向 情景教學 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58
1 引言
教育部在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在醫學高職教育上主要表現為院校合作。基于貫徹文件精神,同時對傳統教育不斷反思,我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充實、完善,形成了以實施崗位導向(occupation),情景(situation)導學,服務(service)導訓的“OSSG”人才培養模式。
2 崗位導向
“崗位導向模式”是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為適應社會經濟對職教人才需求變化,提高培養質量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它的突出特點是把職教的培養方案與未來崗位的職業需求對接,根據行業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構架培養體系,用行業標準作為人才考核標準,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技能明顯提高。這一模式被認為是職業教育獨立于傳統學院式教育的分水嶺,是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校分析辦學的外部環境和面臨的困難,深刻認識到:學校的根本出路應在于服務崗位需求,尋求醫院支持,走院校合作之路。就此,我校與醫院加強合作,讓醫院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使課程更具有針對性;讓醫院參與教學過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醫院接納教師頂崗實習,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讓醫院參與技能的考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讓醫院參與學校專業開發和建設,完善和更新實訓設施。為了滿足實訓的需求,學校努力將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成省內示范性的實訓基地,同時與上海長海醫院、醫院、北京301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軍總醫院、鼓樓醫院等省內外各大醫院合作,建立100余處校外實習基地,充分利用醫院的優質資源,院校結合共同進行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在確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標準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F狀、學生特點、醫院水平、社會需求等諸多因素,以就業為導向,結合醫院的崗位特點和要求,將教學過程的各要素系統、完整地重新“洗牌”,將理論教學貼近臨床實際,對同學在實習前進行操作強化,在實習中進行操作抽考,在實習后提供操作練習平臺,為專業技能嚴格把關。院企合作幫助學生盡早地確立就業方向和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實現“無縫”對接,實現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理論,充分發揮學校、醫院在職業教育過程中的優勢和積極性,相互補充,走出了有特色、有成效的共同培養之路。
3 情景導學
情境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選擇,有教育發展的必然因素,也有技術發展的積極因素。傳統護理人才的培養以填鴨式灌輸知識為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培養目標上沒能明確地定位于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趯鹘y教學的反思,我校推行情景教學,注重內涵式發展,推行將知識、技能與素質教育融為一個整體,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同時并重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以后能盡快融入醫院工作并具有牢固的專業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景導學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設置生動形象的情境,以視頻、flas、圖片穿插其中,激起學生學習情緒,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比如利用電教設備播放視頻創設臨床情境,借助教學工具、EMS高級模擬人等介紹臨床上的治療和護理要點,借助同學們的模擬表演展示臨床癥狀和體征,特別是同學自己設計的情景模擬教學,可以創設虛擬情景,讓“病人”與“護士”面對面接觸?!安∪恕蓖ㄟ^敘述病史,體會疾病的“痛苦”,“護士”通過詳細地詢問病史,進行相關的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提出相關護理計劃,鍛煉和強化了自己的臨床思維??此坪唵蔚摹耙怀鰬颉?,不僅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表演技能,更要求對疾病的臨床表現、診療思路和護理計劃有系統的認識,通過這種角色的互換,學生對患者的疾苦有更為深刻的感性認識,加深內心體驗,在處理病患時更會換位思考,更好地幫助患者解決疾患。情境教學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特征,提高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寓教于樂。
4 服務導訓
更新護理人員的服務理念,把服務導訓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一部分。過去護理人員提供的只是護理技術,而現在注重的是護理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以病人為中心,把病人的需要作為護理目標,把基礎護理與??谱o理相結合,提高包括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水平,注重病人臨床實效,強化人性化的服務理念,注重人性化護理,更好地滿足護理對象的要求。我校在培養護生過程中將這樣的臨床理念滲透到教學中, 通過護理倫理、護理美德、人文修養、職業道德等課程來提高護生的素質,與臨床需求接軌,以期在將來的實習和工作中提升她們護理質量,保障醫療衛生安全,建立和諧護患關系。
“OSSG”人才培養模式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著眼于“精細化培養,高位化就業”的目標,讓醫院參與到學校教學工作中,讓職業理念滲透到學校文化,讓學校與醫院實現無縫銜接。這充分體現職業教育貼近崗位,貼近臨床,貼近實際的辦學理念,充分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要求,這一模式能很大程度地促進護理專業建設和護理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實現護生、學校和醫院的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潘正群,汪洪杰.高職高專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232-233.
[2]張徐寧,季寧東,侯繼丹,史亞明.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5):46-48.
作者簡介:趙彩霞(1982-),女,漢族,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淮安 223300
【關鍵詞】涉外護理 人才培養模式 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221-02
1.關于課題提出
1.1 課題界定:
涉外護理專業:面向國內外護理職場,培養具備國內外護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知識和醫學基礎知識,掌握先進的、國際化的護理理念、護理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練的外語表達能力,畢業后能在國內外綜合性醫療機構服務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國內外通用的專門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這是針對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重灌輸輕啟發、重理論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與精髓。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研究概況:目前,我國涉外護理人才的培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涉外護理本科、??啤⒏呗氁约爸袑?種培養形式;另一種是短期培訓培養模式,如國際護理英語培訓班。為適應國內外醫療市場的需求,我國各大中專醫學院校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開辦涉外護理專業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師資條件、教學方法、學生選拔上各個學校都在進行探索。長沙衛生職業學院認為涉外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臨床護理的通才及涉外護理的專才,即學生必須具有普通護理專業學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素質,同時又具有適應涉外護理崗位的專長,在獲得相關國際資格證書之后,可以在國外從事常規護理工作;寧夏醫學院在課程設置上強化涉外護理專業英語特色,英語總學時達到了1040學時,占課程總學時的25.4%,增設了護理倫理學及多元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為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承德護理職院采取“走出去”提高和“請進來”培訓的方法,“走出去”即派遣多名領導和教師出國考察訪問,實地了解國外有關院校護理教育情況,使自身辦學行為盡可能與國際接軌;“請進來”培訓即讓美、英、澳方合作單位派遣外教來校講學,其主要任務除強化學生口語外,重點是培訓教師。
國外研究概況:在培養護理人才出國就業方面,菲律賓、印度等國家的表現一直非常積極。菲律賓是護士輸出第一大國,他們在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方面已獲得不小的成功。菲律賓官方語言是英語,其護理教育的內容和理念受美國影響較大,整個醫療及教育體系都與美國相銜接,如菲律賓大學的護理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時間與美國護理院校相符。其護理理念、護理程序運用以及護理操作技能等方面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教學方法上常用小組討論、情景教學,戲劇表演、課外活動、臨床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所以菲律賓護士在美國等國家很受歡迎。
1.3選題意義與研究價值: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明確提出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訂單式”培養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走出一條與社會融為一體的發展之路。涉外護理專業就是在該指導思想下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時尚” 專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護理人員嚴重匱乏。目前全球共有300萬護士的需求量。護士在國際就業市場前景良好,但國際護理市場對護士的語言、能力和素質要求也很高。國際護理教育在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訓實習、學生的選拔等多方面都基本成熟,具有許多可學習借鑒的經驗。發達國家的護理教育已經形成了從初級到高級、從繼續教育到正規教育、從預防醫療保健護理人才培養到護理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比較完整的護理教育體系。由此可見。如何培養我國的涉外護士畢業生達到國際護理對人才標準的要求,使之能直接、順利輸送到國際護理市場就業,或是到發達國家繼續專業深造,我們必須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手段、考核評價方式、學生的選拔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涉外護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個性人才,打造拔尖人才,以真正實現與國際護理人才市場及國際護理教育的對接。
2.關于課題研究
2.1 課題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學習可以分為初級學習與高級學習兩種層次。建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適合于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
2.2 研究目標:
以學生為本,通過課程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團隊建設、創新優質生源選拔等實踐活動,構建新的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實現職業教育的“訂單式”培養。
2.3 研究內容:
(1)調查分析現有涉外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的適配度,盡力實現優化;
(2)建立高素質的涉外專業專門教師隊伍,優化其人員構成;
(3)進行針對教材和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實踐。
2.4 研究假設:
(1)建立新的課程模式:“3+1+1”,即:
3:基礎英語及應用能力培養+專業英語+西方文化知識
1:醫護基礎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1:醫護臨床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2)打造優質、高效教師團隊:英語教師+專業雙語教師
(3)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能力目標:英語+專業+技能(EMS)
證書目標:醫護英語等級考試+國際護士執業水平考試+雅思考試(MII)
2.5 創新之處:
目前,我國的涉外護理專業尚沒有形成比較科學的、系統的、真正與國際護理對接的、得到護理界公認的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國內的護理教育沿用醫學的教育模式。呈現出近醫學,重視學生醫學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造成我國護士護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嚴重欠缺。涉外護理專業學生應當具有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的國際意識,具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和習俗的能力,具備國際化知識結構和提高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素質。因此在培養目標定位上、課程體系上、實踐教學環節上與國際護理對接,構建適應國際護理就業市場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突破國內涉外護理專業零散的、不成體系的護理教育現狀,將有利于打造護理特色專業品牌。
3.關于課題實施
3.1 研究思路:
在“尊重個性,拔尖創新”的理念下,認真研究分析本院涉外專業目前的建設現狀,在此基礎上,通過優質生源選拔、課程設置優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師團隊打造等環節的實踐活動,構建科學的、面向市場的涉外護理專業創新人才模式。
3.2 研究方法:
1.文獻法: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掌握目前國內涉外護理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面的現狀及成果,并加以有效借鑒。
2.訪談法:參觀兄弟院校,交流學習,了解兄弟院校目前涉外護理專業建設現狀(包括招生選拔、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設施設備、教學場地等)。
3.調查法: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及教師對涉外護理專業現有課程設置的看法及教與學的結果。
4.歸納分析法:通過上述的調查、討論,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分析如何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模式、改良評價機制。
5.行動研究法:邊研究、邊實踐,按照新的課程模式,帶領團隊全面鋪開教學改革,構建有效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3.3技術路線:
本研究周期2年,即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分為準備、實施和結題三個階段。
3.4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2012.1—2012.4)
(1)查閱文獻資料;
(2)成立課題研究組;
(3)制訂詳細的研究方案,并進行修訂和論證。
第二階段 實施階段(2012.5—2014.9)
(1)現狀考察:市場調查、發放學生及教師問卷以及到兄弟院校調研等,了解國際市場需求現狀,專業建設的基本情況;
(2)理論分析: 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教育理論,分析目前課程及教學存在的;弊端;
(3)建立新的課程模式:“3+1+1”
3:基礎英語及應用能力培養+專業英語+西方文化知識
1:醫護基礎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1:醫護臨床課程(部分科目雙語教學)
(4)建立優質、高效的“英語教師+專業雙語教師”團隊,實施教改;
(5)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EMS+MII。
第三階段 總結、鑒定、結題階段(2014.9-2014.12)
【關鍵詞】課證融合 護理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285-02
高等職業教育是將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證書體系銜接起來,以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標準為核心,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能,并將其貫穿于學歷教育的全過程,以此來組織教學內容和設計課程體系,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1]。
“課證融合”中的“課”是指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證”是指學生畢業后所從事職業崗位要求。 從微觀上講,“課”指專業課程體系,“證”指的職業資格證[2]。“課”的實施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實現學生由知識技能,心智技能向策略技能轉變的手段,而職業資格證書持證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是持證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也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在校期間,考取職業資格證,有助于學生增強就業能力。
1 護理專業實行課證融合模式的現實意義
護理專業目前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職業崗位的需要,以學科體系知識對接未來職業崗位的要求,出現了所學知識與職業崗位需要的脫節。為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充分就業和優質就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勢在必行。
課證融合培養模式,注重學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設計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2 “課證融合”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全面分析護理專業國家職業資格鑒定的內容(見表1所示),結合護理專業開設的課程,重新構建基于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所示。
表1 護理專業學可考取的職業資格證
圖1 護理專業課證融合培養模式圖
3 課證融合模式實施框架
3.1 課程改革
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綜合能力領域,根據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重構行動領域,轉化為課程[3]。在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中),融入職業考試課程內容。該課程學習結束,學生即可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考試合格后,拿到職業資格證書。
課程設置有兩種方式。1.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合到課程內容當中,不另外開設相關課程,如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是護理人員從事護理工作的首要的證書,在課程授課中,將護士執業考試內容分別融入到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學基礎等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中,而不需另外開設相關課程。2.在課程體系中設置資格考試課程。如育嬰師職業資格證,可以單獨設育嬰師課程。學生有單獨的教材,培訓結束,參加資格認證考試。護理人員可以考取的這些證書,均可采取第一種方式,無需另外單獨開設課程。如老年護理員證,融合到老年護理課程中。營養配餐師證,融合到臨床營養課程中。
3.2 職業資格考試要求融入教學大綱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照各門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內容,同時糅合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即課程教學大綱要包含職業資格考試要求,但同時要兼顧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而不是將教學大綱等同于職業資格考試大綱。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即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同時讓學生提前了解該行業的職業資格要求,節約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時間。
3.3 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要根據大綱要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涵蓋資格考試內容。而不是僅僅教授學生考試內容,要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人文素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實踐。教師要及時了解未來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資格考試要求。而這兩者都是在動態變化的,因此教師要據此調整自己授課內容,而不是備一次課講好幾屆學生。
3.4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增加學生動手能力,融“教”“學”“做”為一體,充分利用新的教學手段,設計實踐教學,真正實現課和證融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不能用課堂理論知識同化或代替職業能力的培養。
3.5 對教師的要求改變
3.5.1 備課的難度增加了 原來教師上課,參照教學大綱,講清楚重點難點,學生考試達到60分,就可以了。施行“課證融合”模式后,要求教師要了解相關行業職業要求,同時了解資格證書考試要求,并以此來規范和組織教學,增加了老師備課的難度。
3.5.2 對教師設計教學環節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由于“課”和“證”融合在一起,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精心思考如何能使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不感覺突兀。按照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同時完成考證和職業能力培養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費心思設計教學環節。
3.5.3 對教師行業企業經歷要求提高了。基于職業導向的要求,學生要掌握經典工作過程,進而由經驗層面上升到策略層面。因此教師要具有相關行業企業經歷,即具有雙師素質,這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才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課證融合”。
4 改革評價方法
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由兩個主體來完成:學校和職業證書考試主管部門如勞動部,衛生部等機構。學校考核方式主要有理論考核、過程性實踐考核、學生平時表現等。主管部門考核,主要是學生參加相關職業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職業證書獲得率要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
5 總結效果
我院通過課證融合,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我校學生職業證書取得率達到98%。學生反映,學習目標更加明確,開始理解和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校專家組認為,通過課證融合,優化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有利于學生快速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用人單位反映,學生適應新崗位的時間縮短,工作能力大為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振業.關于高職院校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改革的探索[J].現代企業教,2007,12x: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