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第1篇

      近年來,__區(qū)深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強化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協(xié)調組織黨政部門和群眾團體,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全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成效顯著

      目前,__區(qū)__歲以下的未成年人______人,占全區(qū)總人口的__.__,其中在校中小學生_____人,占未成年人總數(shù)的__.__。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呈現(xiàn)出良好的工作局面。

      (一)陣地建設成效顯著。各中小學校把德育納入課堂教學,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幼兒園通過做游戲、講故事、背誦啟蒙詩歌等形式啟迪幼兒心靈;小學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少先隊活動,培養(yǎng)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中學注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重視發(fā)揮團隊、學生會的作用,著重培養(yǎng)學生互相合作、團結進步的能力和品質。各級充分利用清明節(jié)、“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節(jié)日,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掃墓、宣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了對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二)工作合力不斷凝聚。充分發(fā)揮文明委的協(xié)調組織作用,推動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相應責任。____年,區(qū)委宣傳部、區(qū)直機關黨工委、團區(qū)委、區(qū)教育局等部門聯(lián)合組織了“我心中的中心城”征文比賽;____年,區(qū)委宣傳部、團區(qū)委、區(qū)文體局、區(qū)教育局等部門單位聯(lián)合組織發(fā)起了“未成年人拒絕網吧”宣誓、簽名活動;區(qū)直機關工委、區(qū)婦聯(lián)等部門聯(lián)合發(fā)起了“春蕾計劃”捐助活動,三年內為貧困未成年人提供助學捐款近__萬元,救助貧困未成年人___余名;區(qū)婦聯(lián)組織開展了“十佳小公民”、“優(yōu)秀小公民”等評選活動。

      (三)基/:請記住我站域名/礎保障得到強化。黃河水體紀念碑、天鵝湖、牛莊革命烈士祠、時家村呂劇展覽室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發(fā)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去年全區(qū)僅在中小學校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____萬元;對從事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有關機構,也都落實了必要的工作經費,全區(qū)每年__萬元的精神文明建設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城市各社區(qū)積極設計公益廣告、文明提示語,建設“五小”服務站等,努力改善未成年人活動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通過開展網吧專項治理、提供未成年人維權服務、提供助學服務等各種措施,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僅去年一年,全區(qū)就取締非法網吧__多家。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教育評價機制還不盡合理。學校工作不同程度地存片面追求學習成績、升學率的傾向;部分教師還存在體罰或變相體罰現(xiàn)象;學校思想政治課還存在生硬說教現(xiàn)象。學校過分看重教學成績,不注意研究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fā)揮少先隊、團支部、學生會的作用,隨著年級的遞升,這些曾經對學生充滿吸引力和號召力的未成年人組織正逐漸失去魅力。

      (二)社會環(huán)境中仍存在消極的誘導因素。內容低俗的書刊雜志、電子游戲,強烈刺激著缺乏分辨判斷能力、充滿好奇心、處于成長發(fā)育期的未成年人;隨處可見的洗頭房、網吧、性病廣告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靈;社會上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甚至觀點,也是影響未成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爭奪未成年人思想的重要戰(zhàn)場”,也是影 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消極因素之一。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發(fā)展不平衡。從城市家庭與農村家庭比較,城市家庭抓得比較好,農村家庭就差些;從油田與地方比較,油田抓得比較好,地方抓得相對差些;就城市組織而言,學校、機關抓得較好,企業(yè)抓得差些。近年來,中心城區(qū)一些外來經商創(chuàng)業(yè)者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賺錢、發(fā)展上,疏于對子女的教育管理,導致流動人口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不良,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新的問題。

      (四)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學校、家庭、社會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方法、目的上的差異,難以對未成年人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影響。一些未成年人受家長和諸多社會因素以及消極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比較注重當前利益,存在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一些從富裕家境中、從僥幸暴富家庭中、從溺愛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不懂得用自己的努力換取成功,不懂得珍惜既有的幸福生活。成年人自律意識欠缺,也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五)公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一直以來,中心城區(qū)缺少必要的未成年人活動場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比較少,這些都制約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

      三、對策與建議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身系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努力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xié)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一)發(fā)揮黨委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正面引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黨委政府充分發(fā)揮領導、引導作用,各級團組織要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工作計劃,有計劃、不間斷地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利用各級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等宣傳媒介,使他們成為宣傳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二是加強文化市場監(jiān)管。對網吧、OK廳、游戲廳等場所進行集中整頓,堅決消除影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消極因素。制定嚴格的工作落實責任制,積極聯(lián)合各部門形成完善的責任倒查機制,杜絕不健康的圖書音像制品進入未成年人領域,杜絕未成年人出入經營性網吧、OK廳、游戲廳,從源頭上建立能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社會環(huán)境的管理機制。三是強化未成年人維權服務。與“平安中心城”創(chuàng)建活動相結合,圍繞校園安全、治安防范、交通安全等主題,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識和自護能力,防止他們受到傷害。嚴厲打擊針對未成年人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努力形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和挽救機制,發(fā)揮社區(qū)未成年人維權服務站、法院“少年法庭”等未成年人維權服務組織的作用,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四是做好隊伍建設工作。加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隊伍、文化市場管理隊伍、文化教育設施輔導員隊伍、以及老干部、老戰(zhàn)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隊伍的培養(yǎng)建設力度。重視婦兒委、少工委、青聯(lián)的工作,支持他們以特殊的號召力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貢獻力量。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中國古代倫理道德中休閑的概念

       

      中國先賢們對“休”和“閑”二字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可謂是別具匠心,至今耐人尋味。“休”從人、從木,《說文》解釋為“人依木而歇”,可見休是人勞作之后的短暫歇息;《辭海》中解釋“休”為吉慶、歡樂;《五經文字》中提到“休,象人息木陰”。而“閑”從門中有木,本意指柵欄,通常引申為范圍,多指道德、法度。孔子在《論語》中曾指出“大德不逾閑”,此處又有約束、限制之意;但是“閑”通常同“嫻”,具有嫻靜、平和的意思,表現(xiàn)了一種心境的平和和寧靜。所以休閑組合起來,就可知身體擺脫日常強制性的活動而獲得的一種平靜的精神愉悅狀態(tài)。從上述闡述不難發(fā)現(xiàn),古時休閑的定義與現(xiàn)代社會休閑的含義相差不大,都是指一種精神的愉悅狀態(tài)。

       

      二、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的主要休閑理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文化,仁、智、勇等都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當然,其中蘊含的休閑思想也是極其豐富的。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主要三個方面中,古代的休閑理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老莊的哲學思想的影響。本文將其主要休閑理念概括為兩個方面:天人合一和以“靜”為主。

       

      三、天人合一的休閑理念

       

      儒道思想體系雖然都蘊含著天人合一的休閑理念,但是兩者卻具有本質的不同,這是由兩種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主張不同而造成的。儒家思想主張積極的人人世,努力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儒家想構建積極安定的社會秩序,在安定繁榮的社會秩序中尋求休閑的生活的狀態(tài)。所以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儒家所謂的“天” 是指一種社會大同的秩序,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禮”。要達到的休閑的狀態(tài),必須是與“天”相互融合,只有實現(xiàn)了社會的大同秩序,才能真正實現(xiàn)休閑的生活狀態(tài),正因為如此儒家將休閑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達到建功立業(yè),建立大同社會的真正休閑狀態(tài)。正因為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休閑理念是與大同的社會秩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更多了一種束縛和限制。孔子主張的社會秩序中核心思想是“仁”,并且極為重視“禮”的重要作用,他主張“父母在,不遠游”,并告誡弟子們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遠游是對父母的不孝,遠游就設置在了一系列社會之“禮”的限制之下,也即只有遵循儒家思想的天,才能夠達到自由的情景,享受休閑的狀態(tài)。但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完全不包含與自然合一的狀態(tài),孔子也曾提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的思想,雖然儒家強調積極入世,以建立社會的秩序為己任,但是在事業(yè)不順利之時,也會選擇暫時的隱逸,回歸大自然,這是的天人合一的“天”與道家的思想又有些許的相似。

       

      道家主張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也即以老莊學說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要是強調自我的超脫,其所謂的天人合一即指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最終達到心境的超脫物外的狀態(tài)。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段話表現(xiàn)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遵循自然法則,自然而然而為之。不違背自然的法則,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達到物我兩忘的高尚境界。這樣人便達到了一種至高的休閑狀態(tài),獲得心性思想的提高和升華。雖然儒道兩家對天人合一的“天”有著不同的界定,但是兩家思想最后達到的結果是一致的:達到一種精神的放松和愉悅。不同是儒家要求要在一定社會秩序之下,實現(xiàn)整個社會的共同休閑;而道家則是達到個人思想和修養(yǎng)的整體升華。

       

      四、以“靜”為主、中和為度的休閑理念

       

      單從休閑二字的表面意思來看,休是一種活動或行為的放松狀態(tài),而閑則是代表著內心的嫻靜和平和,側重是人的感覺和思想的純潔安寧。這個字的組合表現(xiàn)了特有的文化內涵,休閑是通過身體的放松,來最終獲得精神上的寧靜和平和。一個長期處于緊張工作狀態(tài)中人,內心也一定是無法得到平靜祥和的,所以古人強調動與靜的辯證關系,認為勞作與休息都不可偏廢,要中和為度。很多古代哲學家的至理名言都包含有一種中和為度的中庸思想,例如《孔子家語。觀鄉(xiāng)射》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記載是“子貢觀于臘”。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段話極為準確的詮釋了中國古人張弛有度的休閑理念。中國古人不僅強調動靜兼修,而且更進一步強調養(yǎng)心調神、以靜為主,強調神對形的支配作用。所以和西方的休閑不同,中國傳統(tǒng)中休閑向往的一種“神的境界”,故多趨向于“靜”。中國古人傾向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來達到休閑的目的,在靜謐遐想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的解放和升華。但是誠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表述的那樣,“靜”往往以“動”為前提,“動”為 “靜”提供遐想的先決條件。

       

      作為與“忙碌”相對應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閑”的明顯的特征就是“靜”。在這方面儒道兩家是殊途同歸的,儒家思想也追求一種“靜”的狀態(tài),這種 “靜”仍然離不開儒家核心思想的影響,是一種“仁者靜”,是一種處于自身情感,但是又在“禮”的限制之下的道德與情感的調和的狀態(tài)。孔孟都要求人們能夠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堅決抵制外界的種種誘惑,不因外界的得失變化而或喜或悲,最終達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恬靜平和。道家追求的“靜”是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之。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他強調只有保持內心的虛空、清凈,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境超然于物外,保持內心的絕對寧靜、平和。所以儒道兩家都追求內心的平靜,雖然方法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的。這更表明了古代傳統(tǒng)倫理道德追求內心的寧靜,超然物外的休閑理念,它們不重視物質的享樂,只在意內心世界的真正平和安寧。

       

      這種以“靜”為主、中和為度的休閑理念,在古人所從事的休閑活動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中國古人在欣賞美景之時是用創(chuàng)造的活動來表達內心的愉悅和快樂,詩歌創(chuàng)作便是文人墨士們主要的休閑活動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數(shù)不清的游記詩歌,文人們欣賞山水之時,總是靜思遐想,寄情山水進而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詩篇。除詩歌創(chuàng)作之外,琴棋書畫也是古人休閑的主要活動,通過從事這些安靜的、怡情養(yǎng)性的活動,暫時脫離現(xiàn)實的世界,達到釋放自己的感情,升華精神世界的目的休閑目的。另外賞花、品茗、飲酒等都是古人喜愛的休閑方式,在平和的狀態(tài)的中達到內心的安靜祥和。

       

      五、結語

       

      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因此對于其中蘊含的休閑理念的探討,不僅能夠豐富現(xiàn)代社會的休閑理論,也能夠為尋找中國特色的旅游休閑道路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和文化根源。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先秦 音樂思想 倫理思想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fā)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zhàn)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zhàn)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guī)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tài)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tǒng)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 ,《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第一個提出較系統(tǒng)的作為倫理學道德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他是儒家的開創(chuàng)者、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先秦,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顯學”;以孔子為宗師,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fā)展的儒家學派建立了一個以“仁”“和”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現(xiàn);墨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是墨翟,與儒家并稱為“顯學”,他們興起聆儒家學派之后,但所持思想觀點與儒家學派針鋒相對,是儒家的反對派。在文藝生活中,墨家認為藝術的美與道德的善是應當統(tǒng)一的,違背道德的娛樂享受應該禁止:法家音樂倫理思想出現(xiàn)于先秦,以商較和韓非為主要代表,其核心觀點是“不務德而務法”,片面強調社會作用,否認了道德的社會作用。盡管法家的“法治”理論并未被完全拋棄,但其“不務德而務法”的原則在以后的封建社會中被否定,因此對后世并無顯著影響。孔子及其前的音樂思想是儒道兩家音樂思想的共同源頭,以老子為最早代表的道家出現(xiàn)于春秋末期,是兼采儒墨而又批評儒半的一個學派,老子和莊子為其主要代表,“道”是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的核心。

          先秦時期豐富多樣的音樂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很有價值、影響至今的音樂理論思想。諸子就音樂倫理思想的論述相互對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堪稱音樂史上思想繁榮的鼎盛時代。因為封建主義宗法等級統(tǒng)治的需要,儒道兩家思想貫穿了2000多年中國發(fā)展史,稱為這個渙映大國數(shù)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響于后世,其重要性遠在其他各家之上。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第4篇

      【關鍵詞】李白;杜甫;鳥類意象;文化內涵;不同原因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1-140-01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而李白和杜甫則是這座高峰上空的兩顆璀璨奪目的雙子星。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像中唐詩人韓愈在《調張籍》中寫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后世常常并稱他們二人為“李杜”,晚唐的李商隱和杜牧雖然詩寫的也很好,但是后世只敢稱他們?yōu)椤靶±疃拧保梢姸嗽姼璧乃囆g成就的確很高。對于李杜的比較研究經久不衰,二人的不同之處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著標志性的顯示,二人有很多描寫鳥類意象的詩作,他們借著這些鳥類意象的文化內涵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抱負。由于思想傾向、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和人生際遇這三個方面的差異,所以他們詩作中的鳥類意象也就不同。

      一、李杜詩歌中的鳥類意象

      通過對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翻查,找出其中涉及的鳥類意象有60種左右,其中鳳凰和大鵬鳥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如《鳳凰曲》:“贏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影滅彩云斷,遺聲落西秦。”

      杜甫一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界的生物。在《杜詩祥注》中有許多描寫鳥意象的詩作。通過翻查仇兆鰲《杜詩詳注》可以發(fā)現(xiàn),杜甫傾力描寫的動物意象多為鳳凰、鷹、沙鷗、燕子、杜鵑、鶻、鵲鎢等。

      二、鳥意象的文化內涵

      李白和杜甫的詩作中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許多吟詠鳳凰的詩作,可見二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們二人對于鳳凰身上賦予的儒家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積極吸取運用,渴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人生抱負。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大鵬鳥自由自在的飛翔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形象展示。在大鵬這個意象中可以看出李白身上儒道思想的雜糅交織。

      三、李杜詩歌意象不同的原因分析

      李白和杜甫二人都喜歡寫鳥,但是寫的鳥類意象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種鳥,側重點也不同。主要有說那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傾向不同。李白雜糅儒家、道家和縱橫家思想。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李白身上不可能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唐才子傳》李白傳中也寫到:“白晚節(jié)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黃老之術即是指道家。說明李白是深受道家道教思想影響的。

      杜甫的思想并不復雜,儒家思想在其一身中始終占據(jù)主導地位,如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到:“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二是李白和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異。關于李白的家族情況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是李唐王朝皇族李建成之后代,有的說他的父親曾任任城尉,這樣的話李白就出生于一個小官僚家庭。無論是皇族后代還是官僚后代,李白身上都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關于李白出生地就更加復雜了,一說李白出生在西域,長于四川,西域由于在關外,又是少數(shù)名族聚居之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很小。儒家發(fā)源于北方,孔孟皆為北方人,從地域文化上來講,四川一帶屬于南方相比北方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較小一點。可是西域由于是少數(shù)名族聚居之地,那里自然是民風彪悍,習武之風普遍,李白擅長劍術可能與小時候耳聞目濡有關。李白的少年時代在蜀中度過,蜀中是道教氣氛十分濃郁的地方,環(huán)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自然很大,道教影響幾乎是隨其一生。杜甫相對李白來講要簡單一些,他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祖上出過杜預那樣的名人,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且又是出生在河南鞏縣,從地域文化上來講,北方的儒家思想較南方較重。無論從家庭還是生活地來講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較為深厚。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范文第5篇

      安樂哲(RogerT.Ames)先生是一位中西比較哲學的名家,其著述頗豐。最近他的《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文明對話叢書”之一,彭國翔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出版,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其中西哲學比較的代表觀點和思想。因為本書匯集了作者不同時期各種論著中的精品,由本人親自挑選,在編譯者的幫助下成為有機的系統(tǒng),讓主題更為突出,也更切近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正如書名所提示的那樣,本書用中西哲學的互相比較來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和道家思想,廣泛涉及到道論、認知、自我、性別與身體、社群與政治、死亡和宗教等諸多方面,其核心是探討個人如何在人際、社會、政治以及整個宇宙的廣闊脈絡中成就一個圓滿的自我。這不僅是西方哲學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儒道兩家也有著共同的問題意識,他們的深思熟慮可以為全人類的繁榮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

      安樂哲先生在本書中堅持了自己一貫的立場,那就是,中國哲學可能也應該成為世界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彼此的溝通和了解,中西哲學比較的進程,已經從早期的類型化比較和概括性歸納轉向了更為精細的解讀和研究工作。我們發(fā)現(xiàn),在附錄中,安樂哲先生指出,為了讓西方人運用中國的哲學術語來理解中國哲學傳統(tǒng),我們(西方人)有必要重新檢討被翻譯成具有提示性的符號的一些關鍵術語本身的意思。所以他對“天”“道”“性”被習慣地翻譯成“Heaven”“theWay“”inbornnature”的做法提出質疑,創(chuàng)造性地將“自然”翻譯為“worlding”,將“知”翻譯為“torealize”,將“誠”譯作“cre-ativity”而不是“integrity”,這樣的翻譯打破了以前我們固定翻譯的程式,也更為鮮活地揭示了這些傳統(tǒng)概念本有的豐富含義。其根本意圖是去除以前漢學研究和翻譯中強加給中國哲學的許多西方式的假設,重塑古典儒學與道家的本來面貌。這一結果,對西方人來說,是一次以核心概念為工具向中國心靈世界更為貼近的有效嘗試,而對中國人來說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它讓我們用西方語言深化和反思我們的既有理解。而這一過程對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來說,是富于啟發(fā)意義的,消除語詞理解偏差的背后,是對各自思想和思維偏見的擺脫,也是雙方進一步學習和借鑒的契機。

      中西互鏡的成果還不僅限于此,在與郝大維卓有成效的合作過程中,安樂哲先生已經發(fā)展出一種體系來妥善地安置和處理中西哲學之間的差異。他借用了懷特海對秩序的“邏輯”和“審美”的區(qū)分,在他看來,“邏輯”秩序是由一致性和規(guī)則性表達的有序化,而“審美”的秩序是由具體性和特殊性表達的關聯(lián)化,前者從邏各斯開始,強調抽象的優(yōu)先性;后者開始于個體的特性,強調具體、特殊的優(yōu)先性。如果說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歷史是一首邏輯秩序的贊歌,致力于從冗雜混亂中找尋理性和規(guī)律,那么,中國哲學傳統(tǒng)則是用美學的感悟和關聯(lián)性思維建構審美的有序。有鑒于此,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一樣,是人類思維發(fā)展的碩果,二者應該彼此借鑒和學習。比起神秘化或西方化中國哲學的進路來,安樂哲先生的這一思路,對提升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對話中的地位重要性而言,是更為基礎而又切實可行的。在本書中,“邏輯—審美”的區(qū)分不僅可以了解中西哲學差異的基本所在,也是找到儒道共同點的有效方法,這一方法,還能用來作為發(fā)掘二者差異的一種手段。在“邏輯—審美”區(qū)分的觀照下,安樂哲先生發(fā)現(xiàn),在儒道之間有一種未被揭示的“共通性”(commonality)。儒道共享了許多“預設”,這些預設在與西方哲學的對照下,使得儒道彼此的差異彰顯出來并得到解釋。通過分析,安樂哲用“會通”和“歧異”概括儒道的異同,他認為,在人格修養(yǎng)上,不同于西方對一致性的強調,儒道都致力于培育人或事物的獨特性和完整性,使用類推法來決定事物之間的恰當關系,強調權威的人格;在思維模式上,與西方哲學不同,儒道都不太關注物質性的宇宙,不相信世界具有單一的秩序,對真理的尋求持冷漠的態(tài)度,他們所注重的是通過直接體驗來獲得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作者將這種思維方式稱為“關聯(lián)性思維”;在自我的概念上,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因為思維的非二元論性質,都不會西方哲學一樣訴諸“一般本體論”和“普遍原理的科學”,而是體現(xiàn)為需要借由“情境化方法”加以理解的焦點———場域模式。在這些會通的觀照下,儒道之間的差異也突顯了出來。“君子—真人”“誠—真”“恕—無”等概念之間的差異,則體現(xiàn)了儒家與道家在中國哲學中所扮演的“陰陽”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中作者所定義的儒家和道家,其時間的限定主要在先秦,有時也涉及兩漢,作者將他們稱之為“古典儒學”和“古典道家”。儒家分析的文本對象主要是《論語》《孟子》《荀子》,道家是《老子》《莊子》《淮南子》。在論述過程中,作者也注意到儒家傳統(tǒng)在后來的一些詮釋中慢慢轉向了邏輯的范式,道家在其后來的道教模式中也逐漸有了入世的傾向,而這一切都是中國哲學從審美范式轉移到邏輯范式的征兆。同時,作者也指出,我們雖然強調儒道的審美思維的特色,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就缺乏邏輯的思維,事實上,它隱含在墨家、兵家和法家代表性的思想家那里以及很多技術進步的背后。安樂哲先生在中西互鏡的道路上不僅重審了中國哲學的精神,也反省了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軌跡。在這一過程中,杜威的實用主義價值的再發(fā)現(xiàn)是引人深思的。西方的超越觀念以及追求本體的傾向,永不停歇地在事物背后尋求適當?shù)膶ο蠛椭R機能,杜威稱之為“人心耗盡不變的邏輯”,但這種邏輯最后的結果就是“哲學的謬誤”。盡管現(xiàn)代西方哲學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向本體論和事實的終極性發(fā)出了挑戰(zhàn),但二元論和邏輯的思維卻總在如影隨形。所以當代哲學家轉而反思語言來避免因最終(thefinal)和超越(thetranscendent)而犯下的“錯置具體性”(misplacedconcreteness)。杜威的實用主義正是反思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一個成果,而同時它也與中國的哲學思想在廣泛的方面產生了共鳴。安樂哲認為,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思維模式,西方人在研究中國時所可能攜帶的理論包袱中,實用主義是干預最少的一種思想。實用主義對本體論的拒斥、對西方認識論傳統(tǒng)的拒絕以及用語言作為核心隱喻來參與哲學討論,不僅有利于排除西方思維方式中的超越主義,也能夠借此從中國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

      此外,本書也探討了一些爭議性的話題,糾正了西方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偏見。比如,中國傳統(tǒng)中是否有超越的觀念,中國儒家是否迫使女性處于卑微的角色,是否有集體主義的傾向,是否有民主的意識等等。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安樂哲先生試圖向我們展示的是這樣一種觀念:世界的多元化才是世界本來的面貌,尊重彼此的差異而又借鑒彼此的優(yōu)點才是文明對話的正確態(tài)度。當前世界上各種文化正處于一個文化共生共成的狀態(tài),各種文化相互交叉也又相互影響。在本書的附錄之一“我的哲學之路”中,作者簡單地介紹了自己多年的為學之路,讓我們這些后學之輩讀來幾多唏噓。歷經13年獲得博士學位、熱暑中與老師蹲在一起研讀《淮南子》以及此后30多年對中國哲學的用力,但愿對學術熱愛的這種“魚之樂”也能借由這本著作,傳達給更多有著同樣用心的心靈,成為“眾樂樂”。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不卡动漫|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av日韩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蜜桃|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