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經濟的特征

      城市經濟的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經濟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經濟的特征

      城市經濟的特征范文第1篇

      近年來,人口與經濟協同發展問題逐步引起學者的關注。總觀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領域的研究成果,雖然我國現有關于區域人口與經濟協調關系的研究相對豐富,但依然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多縱向比較而少橫向比較;二是在選取研究對象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數據選取有待更新。鑒于此,本文將我國十大城市群作為研究對象,選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絕對增量加權指數和不均衡指數對我國十大城市群的104座城市2006-2015年“人口-經濟”發展的空間集聚均衡特征做出比較分析,彌補前人已有研究中的不足之處。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范圍

      通過借鑒國家發改委國上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肖金成(2009)的研究,我國十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承德等10座城市)、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寧波等16座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9座城市)、遼中南城市群(沈陽、大連、丹東、撫順等10座城市)、海峽酉岸城市群(福州、廈門、泉州、寧德等h座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青島、濰坊、煙臺等8座城市)、中原城市群(酉安、銅川、咸陽、寶雞等9座城市)、川渝城市群(重慶、成都、雅安、綿陽等巧座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鄂州、井J門、黃石等巧座城市)、關中城市群(酉安、咸陽、寶雞等6座城市),共涵蓋104個城市,其中地級市100個,縣級市4個。本文便以此104個城市作為研究范圍及對象。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EXCEL表格對我國十大城市群原始數據進行分類、計算、整合。再依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絕對增量加權指數和不均衡指數等方法對我國十大城市群在2006-2015年間的“人口一經濟”均衡特征作出進一步研究。

      (1)比重增量分析法

       

      其中,尸表示i城市人口或是經濟的比重增減變化量;X,.}, , X,.r,分別表示t2和t1年份i城市的人口數或GDP;幾、戈,分別表示t2和t1年份該城市群的人口數或GDP}增量分析法可以通過分析城市人口或經濟總量占城市群的比重變化,來反映城市群發展格局的演變。

      (2)絕對增量加權指數

       

      其中,錢表示i城市的人口或是經濟在一段時間內的增量;oX表示該城市群人口或是經濟在該時間內的增量;S.表示i城市所擁有的行政上地面積占該城市群所擁有的行政上地面積的比重。I值越大,代表該地區的人口要素或經濟要素越向該地區集聚。

      (3)不均衡指數

       

      其中,E表示不均衡指數;n表示城市群城市數目;x}表示i城市GDP占城市群GDP的比重;Y,表示i城市人口占城市群總人口的比重。E值越小,反映該地區“人口-經濟”空間分布藕合程度越高,就說明了該地區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越均衡;反之亦然。

      1.3 指標選取

      為探究城市群“人口一經濟”空間集聚均衡特征,本文選取我國十大城市群所包含的104座城市在2006-2015年間的人口、GDP和行政上地面積總量作為原始數據。其中,為統一日徑,人口選用該年份“年末總人口”(萬人),GDP選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當年價格)”(萬元),行政上地面積選用“全市行政區域上地面積,’(平方公里)。

      1.4 數據來源

      本文統計年份為2006-2015年,數據由原始數據的進一步統計或計算得出。其中十大城市群中所包含的100座地級市原始數據來自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地級以上城市統計資料;3座湖北縣級市(仙桃、天門、潛江)和1座河南縣級市(濟源)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縣級城市統計資料。

      2 計算結果及分析

      2.1 計算結果

      通過絕對增量加權指數法和比重增量分析法分別計算得出我國十大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絕對增量加權指數和比重增量。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2.2 結果分析

      根據人口或經濟絕對增量加權指數的大小將集聚水平分為_5個等級:指數小于0為“I”,即低水平集聚;指數介于0和1之間(包含0)為“11”,即較低水平;指數介于1和2之間(包含1)為“m”,即中等水平;指數介于2和3之間(包含2}為“W”,即較高水平;指數大于3(包含9)為,}V,即高水平。考慮到2006-2015年正值我國“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的兩大戰略發展階段,現對計算結果分階段作具體分析。

      2.2.1 十大城市群人口的空間集聚特征

      通過人口絕對增量加權指數法得到我國十大城市群人口空間集聚格局。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2006-2015年,人口主要向一線城市或省會集聚,其中屬于高集聚水平的城市有上海、廈門、鄭州、深圳、酉安和岳陽。屬于較高集聚水平的城市也以友城市為主,包括北京、沈陽、大連、廊坊和仙桃。中等水平和較低水平的城市居多,分別占城市比例的32%和_57%。從空間分布來看,中等水平集聚的城市以東部地區城市群為主;較低水平集聚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酉部城市群,其中J日渝城市群表現尤為明顯,所有城市均為“II”等級。隨州是十大城市群中唯一一座為“I”等級的城市。總體上,十大城市群人口空間集聚呈“東高酉低”的特征。

      在“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沈陽、上海、廈門、鄭州、深圳為“V”等級;而其他的一線城市,如北京為“W”等級,天津和廣州為“Ill”等級。在此期間,撫順、本溪、丹東和南通4座城市出現負值,表現為低水平集聚。在“十二五”期間,更多人口向二線或三線城市集聚,廈門、開封、岳陽、深圳、成都和酉安6座城市為“V”等級;低集聚水平的城市也由“十一五”期間的4座增加到13座,空間分布上以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為主。

      2.2.2 十大城市群經濟的空間集聚特征

      通過經濟絕對加權指數法得到我國十大城市群經濟空間集聚格局。從總體來看,在過去的十年間,經濟表現為高集聚水平與較高集聚水平的城市均為城市群核心城市,例如表現為“V”等級的城市分別為北京、天津、上海、廈門、武漢、深圳以及成都。另有沈陽、大連、鄭州、鄂州、廣州、東莞等城市為“W”等級。無城市為低集聚水平。在空間分布上依然呈現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

      “十一五”期間,北京、天津、上海、廈門、武漢、深圳、成都、酉安等直轄市或副省級城市表現出高集聚水平;更多的城市表現為較低集聚水平,比例占所有城市的_58%}“十二五”期間,高集聚水平城市依然以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為主,較低集聚水平城市占比依然過半。

      2.2.3 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經濟”空間均衡特征

      不均衡指數可以反映城市群人口與經濟在空間分布上的匹配變化,指數大小與藕合程度成反比,即不均衡指數越小,則說明人口與經濟之間的發展關系越協調。通過對我國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經濟”的不均衡指數的計算,得出結果如下頁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較為明顯的看出,我國十大城市群的“人口一經濟”不均衡指數整體上以2008年為轉折點,表現出先上升再下降并逐漸平穩的趨勢。對比之下,京津冀、遼中南、長三角和海峽酉岸等城市群整體趨勢較為平穩且人口與經濟藕合程度較高。關中、川渝、珠三角、長江中游、中原和山東半島等城市群在2008年波動較大,人口與經濟藕合程度相對較低。

      2.2.4 十大城市群人口及經濟比重增減特征

      通過比重增量分析法得出我國十大城市群各城市人口與經濟占城市群比重的變化,反映城市群區域發展格局的動態演變。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十大城市群人口比重變化為正值的城市多集中在東部發達城市群。其中人口比重增值較大的城市有北京、沈陽、大連、鄭州、岳陽和酉安。中酉部大部分城市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

      通過觀察經濟比重增減可以看出,我國十大城市群城市經濟比重增量為正值的多為二線或三線城市,而一線的經濟比重增量有所下降。比重增量為負值的城市占_53%,且北京、天津、石家莊、上海、泉州等發達城市指數偏低。說明在近十年間,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正在縮小與發達城市的差距。

      2.2.5 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經濟”比重增減的空間藕合特征

      上述結果可以得出我國十大城市群城市“人口一經濟”比重增減變化情況,現將所有城市劃分為4種類型:第一種,P人口>0且P經濟>0,即為“人口比重增、經濟比重升”的同向類型;第二種,P人口<0且P經濟<0,即為“人口比重減、經濟比重降”的同向類型;第三種,P人口>0且P經濟<0,即為“人口比重增,經濟比重降”的反向類型;第四種,P人口<0且P經濟>0,即為“人口比重減,經濟比重升”的反向類型。

      根據這一劃分標準,通過分析得出2006-2015年我國十大城市群“人口-經濟”比重增減的空間藕合格局(見圖2)0

      由圖2可以看出,我國各大城市群中4種類型均有分布。總觀我國十大城市群104個城市,屬于第二種類型的城市最多,說明城市群中的城市多呈現出“人口比重減、經濟比重減”的特征。圖2具體表現為:第一種類型城市包括沈陽、南京、蘇州、杭州、濟南、青島、深圳、成都和重慶等26座城市,比例約占2_5 0}o,多為較為發達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川渝、長三角和山東半島等城市群;第二種類型城市包括鞍山、洛陽、平頂山、孝感、荊州等31座城市,比例約占30%,多為三線城市,包括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中原和遼中南等城市群;第三種類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石家莊、無錫、珠海、酉安、廈門、九江、信陽等21座城市,比例約占20%,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第四種類型城市包括天津、武漢、開封、新鄉、廣州、東莞、中山、漳州、寧德等26座城市,比例約占2.5 %,主要分布在關中、珠三角、海峽酉岸等城市群。

      2.3 比較分析

      2.3.1十大城市群“人口一經濟”空間聚集均衡特征的相同點

      (1)各大城市群人口空間集聚水平以中等水平(m)和較低水平(11)的城市居多。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小城市人口向發達城市轉移,使得發達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但是,這也催生了發達城市的“大城市病”。空氣污染、交通擁堵、住房與教育成本增高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一線城市。在2011-2015年間,各大城市群又出現人口逆流,呈現出人口開始向二三線城市轉移的萌芽。同時,隨著國家經濟增長水平的放緩,發達城市失業率提升,也迫使大批勞動力逐漸離開發達城市。

      (2)各大城市群經濟均向核心城市集聚。每個城市群都以一至兩個核心城市為主、多個衛星城市為輔的形式組成。其中,核心城市多為地區的政治與經濟中心,會產生極大的集聚效應,涵蓋了地區最優質的教育、利技、醫療等社會資源。依據馬太效應原理,核心城市在吸收了欠發達的優質資源后會更加發達,落后城市的人口逐漸向發達城市轉移也會放緩當地經濟的發展速度,城市發展水平的兩級分化會逐漸顯現。

      (3)各城市群在人口與經濟的均衡特征在過去十年表現出一致的趨勢走向。從圖1可以看出,各大城市總體上均為“先升后降”的規律特征。在2008年,我國經歷了冰雪災害、墳川地震以及全球化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惡劣影響,E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了人口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危機逐步恢復常態。自2010年開始,E值趨于平穩并伴有下降的趨勢。這表明在全國范圍內人口與經濟正走向健康的協調關系。

      (4)人口與經濟比重增減的4類藕合類型在各大城市群中均有分布。城市群的發展是由長期的人口與經濟集聚而產生的經濟共同體,人口與經濟的比重增減藕合類型也正是根據P值的正負號來區分。所以,在一定區域內人口或經濟向特定地區集聚,相應就會有地區人口或經濟逐漸疏散,各類型城市總體上較為均勻的分布在各大城市群當中。

      2.3.2 十大城市群人口和經濟均衡特征的不同點

      (1)從城市群之間的比較來看,東、酉部城市群差異較大。東部沿海地區發達程度高,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口集聚。所以以北京、上海、沈陽、大連、廈門等東部沿海地區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的經濟集聚水平也要高于中酉部地區的省會城市。經濟高水平集聚的城市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區,其中京津冀、珠三角和海峽酉岸等城市群集聚等級較高。

      (2)從城市群內部的比較來看,核心城市與衛星城市差異較大。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的集聚水平,都趨向于城市群核心城市要高于衛星城市的規律,其中經濟集聚特征更加明顯。人口和經濟在東部沿海較為發達的城市群中往往向兩座核心城市集聚,例如京津冀城市群向北京和石家莊集聚、遼中南城市群向沈陽和大連集聚、珠三角城市群向廣州和深圳集聚。在中酉部城市群中,往往僅向一個省會城市高度集聚。

      (3)從時間序列的比較來看,“十二五”期間與“十一五”期間的集聚特征差異大。在2006-2010年期間,人口較高水平集聚的城市以一線城市或副省級城市為主,且人口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波動較大;在2011-2015年期間,人口高水平集聚的城市開始向二線城市轉移,人口與經濟發展協調度也逐漸提高。

      3 結論

      通過以上對我國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間“人口-經濟”的空間集聚均衡特征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現為“東高酉低”,經濟集聚水平表現出兩極分化。即人口空間集聚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群較高水平集聚,中酉部城市群較低水平集聚;經濟空間集聚表現為核心城市高水平集聚,衛星城市較低水平集聚。

      (2)欠發達城市在逐步縮小與發達城市的差距。從人口與經濟比重增減變化量可以發現,部分二、三線城市人口或經濟比重增量超過一線城市。

      城市經濟的特征范文第2篇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uman society enters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Environment we live is always showing a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atures.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lso change with a digit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showing new features. In this contex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new design strategy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people's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關鍵詞:信息社會;環境心理;城市景觀;景觀設計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al psychology;urban landscape;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2-0325-02

      0引言

      進入21世紀,信息科技以其迅猛發展、廣泛影響、深刻變革,在經濟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著明顯的主導作用,對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被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滲透和包圍著,人和環境的關系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環境心理和環境行為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為核心的城市景觀設計,在內容和方法上都要根據信息社會人們的環境心理和行為特征探索新的設計策略。

      1信息社會的環境心理特征分析

      1.1 環境心理學和環境藝術設計

      1.1.1 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依據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涉及到工程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邊緣性學科,其中環境心理學是支撐這個專業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環境藝術設計首先應做的工作,應從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營造一種蘊含美感和舒適的環境,洞悉人們在各種環境下的心理特征以及行為規律,把環境設計的各要素科學、合理地融合在一起,營造出同需求相吻合的空間環境。

      1.1.2 環境心理學及環境藝術設計的時代特征由于構成我們生存環境因素總是處于變化發展之中,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也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生存環境的能力也總是與一定的時代相適應,因而環境藝術總是表現出時代性。從設計和環境的形式來看,就是所謂的風格和流派變化。人類從農業時展到工業時代,又從工業時展到現在的信息時代,諸多設計風格和流派此消彼長,波瀾壯闊,理應反映不同時代人類改造環境適應環境能力的發展和進步。

      1.2 信息社會的環境心理與環境行為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廣泛深度滲透到我們生存環境的各方面,以信息技術為內涵的環境各要素,與人類活動各要素相互作用,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信息社會環境。信息社會環境下的人際關系、距離、個人的空間以及人的行為方式與特征表現出了信息化、高效化、虛擬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

      1.2.1 信息社會的環境構成及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從環境構成來看,分為四個層次:人處于中心地位;與人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人工環境;再一層次是社會環境,其中人工環境中滲透著社會環境因素;最外層是自然環境,它以無法抗拒的力量制約著一切環境因素。信息社會的環境也包含這四個層次,但各層次的內容發生了變化。處于中心地位的人是正在享受著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并逐漸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其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達到空前的發達;人工環境是以發達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為內涵,逐漸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虛擬化的人造環境;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的交往、協作關系逐漸變得密不可分,在信息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自然環境逐漸受到人類高智能、高效率的生產活動更多的影響,有限的能源、資源和空間環境與人類無限的占有欲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

      在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和環境的作用是其中的核心和主體。環境心理學認為,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刺激與效應。環境作用于人的過程就是環境對人給與刺激的過程,人受到環境因子的刺激,就要產生改造環境、適應環境心理,從而表現出環境設計的行為,這就是效應。信息社會的環境各要素對人的刺激的信息量和傳遞方式比以往的農業化社會、工業化社會速度要快的多、數量要大的多變化更迅速快捷,各種環境信息通過計算機網絡以及發達的通訊設備隨時隨地都給人提供著刺激,人們不得不應對飛速發展變化著的環境,改造環境的活動空前的活躍,城市的不斷擴張、不斷建起的高層樓房快節奏的工作方式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另外,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還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個人和社會環境的關系也越來越復雜,人的社會性日益增強,從而也影響到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以及人的行為方式變化。

      1.2.2 信息社會的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交通與通信的進步使得城鎮在地理上的分散成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又對環境構成新的破壞。長達半個世紀信息革命,致使電腦網絡覆蓋全球,電子貨幣、電子圖像、電子聲音、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生產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家庭自動化,重新定義了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信息革命使人們到郊外或家里工作而通過網絡到市中心娛樂消費社交,使城市的建設時空關系發生革命性變革,“全球村莊”,“城市解體”引起人類的生活工作模式重大變化,通過現代信息網絡,家庭將重新與工作場所相結合,電子社區、虛擬銀行等的出現改變了過去的人際工作關系,但人們更盼望共享空間、交往場合、更多新類型建筑的涌現,新的城市建筑形式成為新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體現為信息傳遞與信息共享,并且信息量的需求與流動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日益變得頻繁復雜,不管在家庭、飯店、辦公室還是廣場、公園,人們每時每刻都要從周圍環境獲取信息。因此,從個人和社會需要來看,人際距離應當是趨于縮短。但是,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通訊手段又使得信息的傳遞不需要直接的人際交往,電視、網絡、多媒體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界面,甚至網絡技術可以制造出虛擬現實,人們只需在個人空間范圍內就可遠距離順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1.2.3 信息社會的行為方式特征環境心理學要求把心理和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人的行為方式特征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時代的烙印。農業時代人的行為一般表現為緩慢、悠閑、工作效率低下、保守等特征,而工業時代則表現為快節奏、忙碌、高效率、開放等特征。到了信息時代因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信息交流與共享日益劇增,人的行為方式必然表現為更快的節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加開放的思維。焦慮、恐懼等剝奪了人們享受生活的樂趣,“詩意”在“速度”中喪失,“空間”在“繁忙”中消失,因此環境的設計應當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減少人的疲勞、最大限度滿足信息的交流作為首要的內容考慮,為信息社會的環境設計增添更多藝術性與文化性。

      2信息社會環境下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2.1 景觀的時代特征和屬性

      2.1.1 景觀的時代特征景觀,猶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裝點著人類的環境。它們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細琢的人為創造,煥發出不同時代的奇光異彩,成為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它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農業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來設計神圣的景觀,以祈天賜福;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于一切,萬能的上帝成為人類生活和設計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和鄉村的布局形式;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和科學,因為有以人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產生了幾何對稱和圖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甚至于將自然幾何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設計美學,但在工業化過程中,人炸,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和物質能量消耗成倍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這些癥候已使人類認識到其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威脅自身發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進入新世紀和步入信息時代,人類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謀求建立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系,以圖重建已遭破壞的家園;另一方面,信息時代的來臨使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和當下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綜合的理想生存環境空間。

      2.1.2 景觀的社會屬性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并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其必須擁有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具有觀賞作用以及改善環境和使用功能,能夠通過景觀的內涵,將人們的心理反映,諸如移情、情感、聯想以及意境等引發出來,也就是所說的景觀效應。

      2.2 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2.2.1 生態化設計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化設計”一直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熱點,生態設計在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也是各有不同。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生態環境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使其在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的前提下,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統一,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景觀環境。

      生態化設計中,首先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和其文化傳統給予的啟示。其次,應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盡量避免對它們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維護場所的生態環境健康運行。第三,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第四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第五應大量應用綠色科技、綠色能源等技術保護生態環境。在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設計中,把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在生態恢復后變成市民的休閑地已成為一種潮流。材料選用應以能循環使用,能降解再生為主,而且應提高景觀的使用壽命。第六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第七多學科綜合,聯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才能保證一個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創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高質量的景觀。

      2.2.2 人性化設計在人性化設計理念中,首要展現物理層次的關懷,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理層次的需要,其不僅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最為主要的是讓使用人員和景觀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密切與融合,其會大幅度地遷就人們的行動方式,體諒人們的感情,讓他們感到舒適,并不是使使用人員去理解并適應它。在設計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年齡與文化層次的人在活動時的特點,應有鮮明的功能分區,形成一種開敞和封閉相結合、動靜有序的空間結構,表現在設計細節方面,以實現各層次人群的需求。其次要體現心理層次的關懷,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不直觀,難以言說和察覺,甚至連許多使用者也無法說明為什么會對它情有獨鐘。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觀感知過程,在景觀設計中,要讓人觸景生情,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境界”,達到情景交融,成為感情上的升華、結晶,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3信息社會環境下城市景觀設計的策略

      3.1 運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策略設計材料是文明大廈的基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迅猛發展為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新型材料、新型工藝可給室內外環境帶來好處和美感。安全環保的材料和良好的工藝技術進一步保證了安全。呈現出了智能化、系統集成化等新特色。如可視對講、防盜系統,包括像電話遠程關閉家中的水煤氣、照明電,本地聲光報警,遠程查詢家中情況等人性化服務,科學技術的人文思想、高科技產品也正在成為景觀走進各種設計中。信息社會發達的通訊和咨詢方式能夠保證人們時刻關注科研的最新動態,對新材料、新技術的敏銳覺察能力提高,在環境設計中能夠滿足人們追求時尚追求科學的心理需求。

      3.2 以人為本的策略設計景觀設計,應把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人是核心。從功能來說,就是要合理設計、安排、組織空間。空間的設計首先不僅要確保人們在活動時具有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而且應使人們在環境中可以通暢地取得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社會中,人們之間的關系的日趨疏遠同人際交往需求的擴大之間的矛盾要利用良好的空間設計進行解決。換句話來說,就是在空間的安排過程中,應合理把握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的尺度,若有必要,則適當減小人際交往的距離,進而加大人們間更多當面聚會與交流的機會。對人的精神層面需求的關注是以人為本的重要一面。目前,信息社會的審美觀念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體現在景觀設計上就是多種形式的空間形態設計。空曠開闊的空間和光潔冰冷的界面設計,溫馨小巧的空間和自然樸素的裝飾,不同的審美取向需要不同風格的景觀設計,多元化的設計思維必須以人為本。

      3.3 以環境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信息社會環境構成的層次中,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社會環境相比,似乎離我們人這個中心較遠,但它是制約一切環境因素的力量。

      景觀設計應當從宏觀方面來統籌,從長遠觀念來思考,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思維來設計,從以人為本上升到以環境為本,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充分利用環保綠色材料、節能新工藝、減少污染排放、節約型設計的理念來完成設計。把握好空間利用的效率和彈性,最大限度減少空間的浪費,使有限的空間發揮其功能,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增加空間利用的彈性,使得空間的功能具有可變性。

      4結束語

      以上關于信息社會環境下的特征分析及城市景觀設計的策略,需要切合當前社會的正確理念作引導,時代已經毫無選擇地進入了信息社會,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環境心理行為分析方面比較薄弱,如何創造更好的環境、更高質量和更安全的景觀,還需要做更大的努力,進一步探索。

      現代景觀環境中要充分考慮景觀的時代特征、環境屬性,要體現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應始終圍繞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每一個細部的規劃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應只局限在當前的規劃,服務于當代的人類,而且應是長遠的、尊重自然的、尊重人文歷史的、維護生態的、切實為人類的發展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

      [2]陳六汀,梁梅.景觀藝術設計[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3]米切爾,W J.伊托邦,吳啟迪,喬非,俞曉譯.數字化時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城市經濟的特征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經濟網絡 微觀特征 創新產出

      引言

      城市發展推動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創新產出即通過對創新資源(基礎設施、信息網絡、資金、技術等)的優化配置,創新主體(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的分工合作、創新制度(激勵、競爭、評價和監督等)的合理利用,三者協同發揮效應的結果。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調整三者的關系與結構,最終推動創新產出的提高。實踐與理論證明,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發展”,為了獲得城市的持續發展,城市間總發生著各式各樣的聯系。經濟活動是城市間最為活躍的聯系,這一聯系的發生加強了城市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了物質流動、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和資金周轉等創新要素的流通水平。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城市間的經濟聯系愈顯密切,逐步呈現出網絡化的趨勢,城市構成網絡的重要節點,經濟聯系構成聯結兩節點的邊,城市經濟網絡應運而生。網絡中有效的連通性為城市中的創新主體獲得外部知識溢出和創新擴散提供了通道,主體間經由這些通道增強了彼此的交流與聯系,促進技術、資金、人才等內部要素的資源整合,使得嵌入網絡中的城市更容易獲取所需的創新資源;進一步深化城市間的分工與合作,有利于降低創新難度,分散創新風險,節約創新成本,進而提高城市中創新主體對創新期望收益的預期,誘發潛在的創新欲,最終有助于創新產出的提升。鑒于此,研究城市經濟網絡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有關城市與創新產出的研究源于Pred(1966),他指出大型城市的人口規模與專利申請數有較強的相關性。羅斯、鄧肯(1991)研究發現城市規模與城市創新產出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程開明(2010)實證分析得出城市創新產出除資金和人員投入的顯著影響外,還受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城市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宋延廣等(2011)認為教育投入、企業科技投入及政府科技投入對城市創新產出具有明顯促進作用。曹勇等(2013)研究發現城市經濟規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城市創新投入影響創新產出。綜觀以上研究,發現這些研究較多關注城市創新要素(科技人員、資金)的投入及創新環境(城市規模、城市化程度等)對創新產出的影響,而從城市網絡視角探討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略顯不足。

      城市經濟理論認為城市間頻繁的經濟聯系勢必對創新活動產生影響,城市經濟網絡正是城市間強化經濟聯系的產物,以經濟網為研究背景,分析其對創新產出的影響便構成了本文研究的切入點。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Ben Shaw-Ching Liu(2005)指出網絡的結構特征是影響創新產出的重要因素;程開明、王亞麗(2013)認為城市航空客流網的結構特征,包括絕對密度、聯結強度、節點度中心性、結構洞對城市創新產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結構特征又分為宏觀(整體網)和微觀(節點網)特征,宏觀側重對整體(區域、團體等)的研究,而微觀更關注網絡節點個體(城市、企業、個人等)的研究。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經濟網絡與創新產出的關系,切實提高城市創新產出水平,有必要基于微觀視角,分析城市經濟網特征對創新產出的影響。故本文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城市經濟網絡微觀特征(節點度數、節點中介性、節點結構洞)影響創新產出的理論假設,并選取長三角16個中心城市2002-2012年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深入探討城市經濟網背景下,網絡微觀特征對節點城市創新產出的影響,并得出相關結論。

      相關理論及研究假設

      城市經濟網以各節點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為基礎,通過整合創新資源、促進知識流動、獲得溢出效應、加速創新擴散、減少創新風險、優化產業分工和協作等一系列過程影響創新成本、效率和產出。

      城市經濟網絡之所以對創新產出產生一定的影響,離不開網絡結構的作用。網絡連通度促使節點間相互吸引,增加節點內部、外部創新主體間聯系與交流的頻率,有助于彼此人才、資本、信息等資源的流動,推動創新資源由高度集聚向分散均衡發展,共同構建一種平等互利的創新合作平臺。網絡中各節點是知識流動的重要載體,節點之間易發生知識的流動和碰撞,產生聚變和裂變反應,從而促進知識在經濟網絡中最大化的溢出和擴散,進而擴大網絡節點城市的知識信息量,帶動各節點的創新活動,增強創新產出。同時,由于各節點具有不同的創新能量和地位,節點間的關系鏈成為創新擴散的通道以及成為創新在擴散過程中實現增值的價值鏈,節點城市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節點間關系的強聯結度將會提高網絡中創新擴散的速度和效率,使創新可以快速地從一個城市擴散到另一個城市,提高創新產出。

      由上述理論分析可知,網絡結構特征是網絡發揮作用的關鍵特性,也是影響創新產出的重要因素,故本文將從城市經濟網絡微觀特征即網絡節點度數、節點中介性、節點結構洞這三個方面對創新產出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節點度數影響創新產出

      節點度數指網絡中與該點直接相連的節點數目,用來衡量節點在網絡中的核心地位。節點度數越高,表明其越接近網絡的中心位置,擁有的權力越大。城市經濟網絡中,擁有較高節點數的城市,表示該城市與其它城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城市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從網絡中的其它節點獲取信息、知識、技術等資源;從權力角度分析,節點度數高的城市,意味著在網絡中權力較大,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較強,能夠從比自己實力水平高的城市獲取尖端的創新技術和經驗,取其精華之處進行模仿和學習,并通過吸收、消化、改進納為己用從而提升自身的創新水平,進而可以更好地促進創新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1:節點度數對創新產出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二)節點中介性影響創新產出

      節點中介性指某個節點出現在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最短路徑上的可能性,用來衡量個體對資源的控制程度。節點中介性越高,說明該節點占據著網絡資源流動的重要渠道,充當其它城市交流的中介,刪除該點勢必對網絡中的資源傳遞產生影響。城市經濟網中,城市的中介性越高,通過此節點傳播的信息資源和創新成果就越多,擁有對信息和創新成果的控制能力也越強;同時創造的最短路徑越多,時效性越強,縮短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時間,有利于創新思想的交流和加深,從而促進創新產出。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2:節點中介性對創新產出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三)節點結構洞影響創新產出

      結構洞表示兩個行動者之間的非冗余聯系,節點之間的聯系分直接和間接聯系,間接相連的兩個主體之間產生結構洞。Burt(1992)指出結構洞的存在影響知識流的運動和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成為網絡中的斷點,同時伴隨的也是創新的機會,充當主體溝通的橋梁作用。節點結構洞越多,表明該節點網絡的有效規模越大,在資源獲取和信息控制方面擁有十分特殊的優勢。城市經濟網中,城市擁有的結構洞越多,城市受限制程度越低,越有利于信息傳播和創新成果擴散;獲取有效、關鍵的信息和知識等創新資源也相對增多,創新產出也就越大。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節點結構洞對創新產出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研究設計

      (一)城市經濟網絡模型構建

      城市經濟網是基于城市間密切的經濟聯系而形成,構建經濟網絡模型關鍵是對城市間的經濟聯系進行準確度量。目前,通過引入“引力模型”對城市間經濟聯系的測度較為廣泛。考慮到網絡經濟時代,郵電業務量、互聯網用戶數量與城市對外經濟聯系有著緊密的關系;并且交通運輸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城市間的經濟落差對傳統意義上的地理空間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引力模型進行修正,并據此構建城市經濟網絡模型。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R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K為修正系數;Pi、P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市轄區人口數;Vi、V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全年GDP;ED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間的經濟距離。

      修正系數:

      式中:ei、e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郵電業務量,ti、tj分別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互聯網用戶數。

      經濟距離:

      EDij=αijβijdij

      式中:αij 表示城市i和城市j間通勤距離的修正權數(當城市i和城市j的交通運輸方式僅為鐵路時,αij取0.8;僅為省級以上公路時,αij取1;僅為航運時,αij取1.2;僅為鐵路和高速公路時,αij取0.7;同時擁有鐵路、省級以上公路和航運,αij取0.5),β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間的經濟落差修正權數(兩城市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反映城市間的經濟落差,比值大于等于70%,βij取0.8;小于70%且大于等于45%時,βij取1.0;小于45%,βij取1.2),d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間的空間距離(利用“百度地圖”以“最短路程”為限定條件檢索每2個城市市府間公路距離,單位:km)。

      (二)樣本選取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并且長三角中心城市間經濟聯系的網絡化特征已有所凸顯。鑒于此,本文選取長三角地區16個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湖州、嘉興、紹興、舟山、臺州)為研究樣本。

      考慮到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經濟聯系的變化趨勢,選取2002-2012年間11個時點的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2003-2013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上海市統計年鑒》、《江蘇省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以及各市統計年鑒及部分市統計公報,所有數值都以2000年不變價計算。

      (三)變量測量

      被解釋變量。本文選擇創新產出作為被解釋變量。Feldman(1994)研究得出專利和創新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934,兩者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故選取專利數據度量創新產出。雖然選取專利數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但相比其他指標,專利標準相對客觀、變化緩慢;而且比較接近創新的商業應用以及能較全面的反映地區發明與創新的信息。考慮到專利授權量受到專利審查機構審查因素的影響并存在較長的不確定時滯,將其作為衡量指標,可能會導致一定的信息失真,因此,本文選用專利申請受理量(PAT)度量創新產出。

      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即為城市經濟網絡的節點度數、中介性、結構洞。采用社會網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對城市經濟網絡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并借助軟件UCINET6.212進行測度。UCINET6.212可將網絡結構特征變得更加直觀可控,量化測評效果更加明顯,為城市網絡的分析提供便利。將上文中計算所得的城市間經濟聯系矩陣導入到UCINET 6.212中,即可得出節點度數(DEG)、中介性(BET)和結構洞(EFS)的最終值。值得強調的是,本文采用網絡的有效規模來度量結構洞指標,某節點網的有效規模越大,表示該節點擁有結構洞越多。

      控制變量。考慮到影響創新產出的因素較多,本文引入控制變量對解釋變量的有效性進行控制,選取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地方政府科技經費支出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影響創新產出的三個關鍵因素。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支出、科技經費支出反映當地政府在財政資源配置中對教育、科技的重視程度,一般而言,當地教育水平越高,勞動者素質越高,越有利于科技人員的培養;科技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科技創新的產生。同樣,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越能對技術創新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越能促進當地的創新產出,而人均生產總值可以較客觀地反映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本文將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支出(EDU)、科技經費支出(TEC)、人均生產總值(PGDP)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分析中。

      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初始特征

      將以上變量導入SPSS 19.0,對各變量的初始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從節點度數、中介性、有效規模均值分年度統計中,可以得出2002-2012年間節點度數呈大幅增長趨勢,2012年的節點度數均值是2002年的4.68倍;中介性呈下降趨勢,由2.624減小到0.563,減小幅度達78.56%;有效規模呈緩慢增長趨勢,從2002到2012年,增幅僅為12.17%。

      (二)相關分析

      為減少以上變量數據的異方差,將變量取對數處理后進行相關分析。通過引入Spearman秩和分析法,對兩兩變量的秩次大小做線性相關分析,盡可能準確地判斷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如表2所示。Spearman相關系數顯示,節點度數、中介性、有效規模與創新產出的對數值存在正相關關系,系數分別為0.783、0.251、0.229,且都通過顯著性檢驗;教育經費、科技經費、經濟發展水平也與創新產出對數值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由于相關分析只能說明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無法說明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大小和因果關系。為進一步驗證變量間的關系及其顯著程度,將結合下文的回歸分析,對上述變量進行綜合判定。

      (三)回歸分析

      考慮到面板數據相比時間序列和橫截面數據,能夠提供更多的樣本信息,提高模型估計的精度,本文利用以上變量的對數值構成研究所需的混合面板數據(Panel Data)借助EVIEWS7.2進行回歸分析。設定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其中:lnPAT 表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lnDEG 、lnBET 、lnEFS 表示解釋變量,lnCTRL 表示一系列的控制變量。i和t分別表示第i城市和第t年。u為隨機擾動項,滿足u~N(0,σ2) ;β 分別為各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系數。

      首先根據F檢驗分析判斷模型的設定形式(變截距個體固定效應或截距不變模型),即通過計算兩個模型的殘差平方和SU、SR,計算F1 統計量。

      經檢驗,選擇截距不變模型(即混合估計)較為準確,具體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分析結果顯示,方程決定系數為0.947,F統計值為507.376,且顯著(p

      節點度數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系數為0.089,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節點度數對創新產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1成立。由此可以得出,城市節點度數越高,與其有直接聯系的節點就會越多,城市間的聯系越密切。一方面,城市將有更多的機會與其他城市進行技術和知識的交流;另一方面,節點度數越高表明該城市越趨于網絡的中心位置,中心優勢有利于信息的多方搜索,使得城市更容易獲取所需的戰略資源,從而增添創新產出的可能性。

      節點中介性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系數為-0.093,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節點中介性對創新產出具有反向作用,與預期理論存在偏差,即城市節點中介性下降(見表3),創新產出反而有所提高,故假設H2不成立。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02-2012年,隨著中小城市間經濟聯系強度與日俱增,引發網絡中節點城市的中介性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使得網絡中創新資源趨于均衡配置,最終推動創新產出水平整體提升。例如,2002年紹興與嘉興之間的經濟聯系較弱,大部分聯系都在以杭州作為中介城市的條件下發生,隨著兩城市間經濟交流活動的加強,到2006年,紹興與嘉興的經濟聯系強度已有大幅度增加,兩城市間的經濟聯系通過“繞行”行為使得部分聯系已無需再“途經”杭州,從而動搖了杭州作為中介城市的地位,直接導致杭州的節點中介性減弱,而其周圍城市的節點中介性卻在增強。這一現象表明中小城市中介性的小幅增加會引起大型城市中介性大幅下降,最終導致城市的中介性平均水平呈整體下降趨勢。這一趨勢會減弱大型城市對創新資源的控制能力,然而中小城市對資源的控制能力卻有小幅增強,致使資源實現再配置直至趨于均衡發展狀態,從而達到帶動創新產出整體提升的效果。

      有效規模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系數為0.079,在10%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有效規模對創新產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某節點網的有效規模越大,該節點擁有結構洞就越多,故節點結構洞對創新產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3成立。城市擁有的結構洞越多表明該城市在整個經濟網絡中處于控制領導地位,這類城市會較少受到其他城市資源或信息的限制,獲取信息、知識等創新資源的壁壘就越低,從而為創新產出提供有利條件。可見擁有較多結構洞的城市享有信息傳播和創新擴散的天然優勢,能夠使它因其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而獲得更多創新收益。

      結論

      本文以城市經濟網為研究背景,提出微觀視角下城市經濟網特征即節點度數、節點中介性、節點結構洞影響創新產出的理論假設,并以2002-2012年長三角16個中心城市為研究樣本,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對所做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

      分析結果表明:長三角城市經濟網的節點度數對創新產出有正向促進作用,城市節點度數越高,越容易獲取創新所需的知識和信息,擁有的創新機會越多,創新產出的可能性越大;節點結構洞對創新產出有正向促進作用,結構洞越多,越趨向于知識流動和創新擴散的主導地位,為創新產出提供優勢;節點中介性對創新產出有反向作用,城市節點中介性的降低,引起經濟網絡節點對資源控制能力的平均化,帶動網絡中創新資源的配置趨于均衡,推動創新產出整體提升。

      今后,應進一步發揮城市經濟網特征對創新產出的促進作用,通過打破城市間的地區隔離,構建城市間互動發展的多邊平臺,培育和完善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的城市經濟網絡,發揮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擴散作用,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大中小型城市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功能互補,實現城市創新產出總體提高。

      參考文獻:

      1.代明,王穎賢.創新型城市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1)

      2.冷炳榮,楊永春,李英杰等.中國城市經濟網絡結構空間特征及其復雜性分析[J].地理學報,2011,66(2)

      3.王亞麗.城市網絡特征測度及其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0

      4.Krackhardt,D.,Stern,R.Inform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al Crises-A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8(51)

      5.Pred A R.The spatial dynamics of U.S.urban-Industrial growth,1800-1914:Interpretive and Theoretical Essays[M].Cambridge:MIT Press,1966

      6.貝洛克.城市與經濟發展(中譯本)[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7.程開明.城市化促進技術創新的機制及證據[J].科研管理,2010,31(2)

      8.宋延廣,龍如銀.城市創新能力的動態仿真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5)

      9.曹勇,曹軒禎,羅楚等.我國四大直轄城市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6)

      10.Ben Shaw-Ching Liu,et al.DiffuNET:the impact of network structure 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8(2)

      11.程開明,王亞麗.城市網絡激發技術創新的機理及證據[J].科學學研究,2013,31(9)

      12.鄭展.知識流動與區域創新網絡[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13.夏輝,夏光.“三區聯動”創新網絡在城市創新系統中的地位探析[J].中國軟科學,2008(10)

      14.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M].格致出版社,2009.

      15.鄭軍.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網絡結構對創新的影響研究―以樂清工業電氣集群為例[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1

      16.Burt Ronald. Structure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7.王潔方.蘇中南地區城市經濟聯系網絡結構對比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3,27(8)

      18.Feldman M P, Florida R.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

      19.韓會然,焦華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帶空間經濟聯系變化特征的網絡分析及機理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3)

      作者簡介:

      城市經濟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一、對于奇石鑒賞,如何準確把握和理解“意境”和“神韻”的概念

      意:原指“意思;意味”或“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態”等。奇石的“意”,是指鑒賞者與其鑒賞對象――奇石相遇時,奇石的形、紋、色、象以及奇石構圖或淺顯或含蓄,或明晰或隱約,或單一或豐富的物象、景觀觸發鑒賞者產生的某種意象。這種“意”是奇石意境產生的必要條件。

      境:原指“地域;處所”亦或“境況;境地”等。奇石的“境”,是指奇石圖案(圖紋)所展示的某種物象、氛圍、環境以及導引鑒賞者通過綜合思維所幻化和產生的一種由實到虛、由局部到整體的自然景物、景觀圖境。這種“境”從根本上講仍然是一種自然之境,是奇石意境產生的必然物質基礎。

      意境: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1999年版)中有這樣的解釋:“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國古典文論獨標境界,以意識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藝術價值。優秀的文學藝術往往能使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由此看來,“意境”一詞,是從中國的文藝作品中遷移而來,確切地講是從中國古代的詩詞作品中遷移而來的。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有的重要范疇。

      奇石的意境,是由“意”和“境”兩部分有機結合所構成。奇石的意境是石中之境與作者之意高度融合后所體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境”與“意”有先有后,先有“境”后有“意”,“意”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境”,二者相輔相成。奇石天然圖、紋所展示的景物、景觀圖境是產生賞石意境的客觀基礎,即“境”是奇石意境的基礎所在,“意”是奇石天然圖、紋所展示的景物、景觀傳遞給鑒賞者的思維信息,它所產生的是人的精神享受、情感震撼、是奇石內涵所顯現的各種信息和人文情愫的有機結合。從奇石鑒賞的角度講,“境”主要體現于自然景物、景觀的展現, “意”則融合進了鑒賞者的主觀情結,偏向于個人情感的共鳴和文化積淀的應用。意境是鑒賞者在閱讀和感知奇石天然圖、紋所形成的景物、景觀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思緒,是鑒賞者與奇石之間通過情景交融所萌生的一種感悟。

      神:原指“奇異莫測、異乎尋常”和“精神”等。奇石的“神”指奇石的內在精神、氣質,是奇石形體內涵的集中反映。在奇石鑒賞中,奇石的天然造型、形態(包括奇石天然圖紋所形成的各種景物形態)是奇石“神”的客觀基礎。除此之外,在奇石鑒賞中,還涉及到“勢”的概念。所謂“勢”即“姿勢、動勢、氣勢”等。“勢”是奇石造型、形態或圖紋形象傳遞給鑒賞者的一種思維感覺,有時表現為大氣磅礴,有時表現為威嚴高聳等。對應于圖案(圖紋)形象它又表現為一種活靈活現的神態、一種動感。但無論何種“勢”,它總能讓鑒賞者感知一種動感,產生心靈的震撼。因此,奇石的“形”是產生“勢”與“神”的基礎,“勢”是“神”的突出表現。“神”與“勢”依“形”而存,有“形”才能有“勢”,有“勢”才能更加顯“神”,可見“形”與“神”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所謂以“形”寫“神”,生動傳神,形神兼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奇石的“勢”則是“神”的核心、“神”的靈魂。當“形”與“勢”得到完美結合,奇石的“神”就會得以完美表現,一方無“形”無“勢”的奇石,其“神”是不存在的。

      韻:原指“氣韻;神韻”等。在奇石鑒賞中,形的韻味在于天地造化、巧奪天工的奇,紋的韻味在于線條、紋脈的大氣、流暢和律動,質的韻味在于皮的光滑、質的細膩,色的韻味在于單色的清純、套色的明快、對比色的鮮明、組合色的柔和搭配,可見奇石的韻是形、質、色、紋四大基本要素的一種綜合表現。

      神韻:原指“神采氣度”或“詩文書畫的風格韻味”。

      奇石的神韻是無形的,是鑒賞者通過對奇石天然造型、形態(包括奇石天然圖紋所形成的景物、景觀形態),即奇石“形”與“勢”的審視和對奇石“神”與“韻”的思維想象、情感領悟等一系列心理文化活動的感悟得出的一種活靈活現的意象。《觀賞石鑒評標準》將奇石的鑒評要素定性為“意韻”,正是強調了鑒賞者在奇石鑒賞時的心理活動。

      奇石的神韻不同于意境。“神”與“韻”沒有先后之分,二者均是奇石最為重要的鑒賞要素,有時二者甚至是同一的,這就是我們常常把“神韻”當作一個概念來運用于鑒賞奇石的緣故。所不同的是奇石的“形”以及“形”所造的“勢”更多地表現的是奇石的“神”,而奇石的“韻”則蘊藏于“形、質、色、紋”的每一個奇石鑒賞要素之中。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奇石的“韻”就是奇石韻味的一種綜合表現。奇石所展示的萬物形態,潛藏著幻化的各種神韻。

      二、奇石“意境”和“神韻”的構成實質、表現形式及其審美特征

      (一)奇石“意境”和“神韻”的構成實質

      在奇石的收藏與鑒賞中,絕非任何一塊奇石都有意境或者神韻。一方構圖別致、令人回味無窮的奇石,其深遠意境,絕非奇石自身所能表達,更非鑒賞者能隨心所欲地創作;一方自然天成、形態絕佳的奇石,其神韻絕非奇石自身所能言表,更需要鑒賞者在遵循事物自身客觀表現的基礎上,加以抽象、審美方可完成創作。

      意境和神韻的產生是鑒賞者在感知自然、萌生意象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頓悟。意境和神韻的獲得,需要經過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的高度統一,并升華到一種特殊的境界。一方奇石意境或者神韻的展示,有時甚至可以導引鑒賞者由局部到整體、由圖境到想象、由真實到幻化以及超越原有的生活感受、文化積淀和固定的思維境界,在遵循自然界各種具體物象或物境的基礎之上,去發掘和發現大自然所賦予的一種更加自然和諧、更加夸張抽象的人文內涵。

      由此看來,意境和神韻與石俱來、與石同在、由石展示,其構成實質是一種自然創造神奇、自然展示神奇、自然與人類文化完美結合、天人合一、幻化神奇的展示、感悟、理解和表達。

      (二)奇石“意境”和“神韻”的表現形式

      意境和神韻是奇石的靈魂。意境是奇石圖案(圖紋)物象展示或傳遞給鑒賞者的一種導引性思維審美信息;神韻則是奇石天然造型、形態或者圖案物象、圖紋動勢所展示或傳遞給人們的一種具象或抽象的審美信息。面對眼花繚亂的奇石,鑒賞者多有一種合理解讀、發現唯美、讓石友認同并藏為己有的迫切心情,這就產生了如何準確認識和把握奇石意境和神韻的表現形式問題。

      筆者曾留意到“靈璧石意境博深”、“戈壁奇石意境廣闊”、“圖案美與造型美能達到完美的統一才有神韻”等一些論點,此類觀點讓諸多賞藏者如入云霧,對奇石意境和神韻表現形式的判定產生種種錯覺。筆者以為,意境和神韻的表現既包括奇石本身的自我展示,更在于鑒賞者的審美發現。意境和神韻的表現形式是一個十分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有時甚至是只可意會,難于表達。說其簡單,是因為其與石俱在,由石展示;說其復雜是因為意境和神韻的表現只有通過鑒賞者從與石俱在、由石展示的各種信息的合理解讀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生活感受、文化積淀,觸發聯想和想象,引發審美情思,以有限的具體物象,遵循合理的抽象、夸張等藝術審美規律,去發掘生活中的神趣,寄寓真切的情思,表達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對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才能最終形成一種合乎情理的審美解讀、審美概念和確切命題。

      由于意境來源于奇石圖案(圖紋)所傳遞給鑒賞者的思維信息,是奇石圖案(圖紋)物象、景象所顯現的各種文化信息和人文審美的一種有機結合,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其生動傳神、抽象夸張的物象形態和其隱約朦朧、局部概括的構圖特點,總能蘊含一種情景交融的景外之意、圖外之畫和無限深廣的人文聯想和現實生活韻味。因此,意境多表現于畫面奇石、圖紋奇石。如果一方沒有自然圖案(圖紋)物象,或者圖案(圖紋)雜亂、構圖不清,不符合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各種景物、景觀的奇石,其意境是不存在的。

      由于神韻是奇石天然造型、形態【包括奇石圖案(圖紋)所展示的物象形態】紋理所特有的表現形式,它所傳遞和表達的是以“形”寫“神”的審美理念,凡是有神韻的奇石,其自然天成的造型、形態、紋理總能通過師法自然、簡約概括、張揚個性(特征)、大氣磅礴的表現手法,“描繪”出形神兼備、韻味十足的審美境界。因此神韻多表現于天然造型石、具有物象形態的畫面石和文字石的書法韻味之中。一方物象特征平淡呆板、毫無動勢,紋理特征毫無韻律、韻味的奇石,不存在“神韻”這個審美概念。

      奇石的意境和神韻是奇石的精髓所在,在以意境為主的奇石鑒賞中,奇石圖案(圖紋)形成的物象形態所表現的神韻是奇石意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奇石意境的綜合表現形式之一,此時神韻雖與意境同在,但意境仍是奇石主要的審美表現形式。相對于意境,奇石的神韻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審美表現,在以神韻為主的奇石鑒賞中,大多不存在意境的概念,或者此時奇石的意境幾乎已被鑒賞者所忽略。

      (三)奇石“意境”和“神韻”的審美特征

      意境美和神韻美是奇石審美的最高境界。

      意境美是指奇石的色彩、紋理、線條所形成的圖案(圖紋)物象(景象)或具象或抽象、或概括或簡約、或寫意或夸張所表現出的一種綜合藝術境界。

      意境的美學特征集中體現到奇石自然造化神奇,圖案(圖紋)氣韻生動的美好圖景與現實生活各種美好景愿的相對應。

      奇石的審美特點就是致力于意境的鑒賞和發現。奇石意境美的發現,既源于天然圖案(圖紋)物象(景象)的組合,又超越具體物象(景觀)的再現;它既受到再現物象(景觀)的制約和限制,又依賴于再現物象(景觀)的啟發、誘導。只有借助于奇石所展示的各種圖景(更多的是一種局部的圖景),調動鑒賞者的審美情思,通過物我相悅,擴展延伸、化物為情的融合、幻化和統一這樣一個審美過程,采取類似物象對比、合理聯想想象的審美手法,才能達到基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審美藝術效果,才能正確把握意境的審美特征,才能準確發掘奇石優美的意境。

      神韻美是指奇石造型、圖案物象形態、紋理、動勢所表現的客觀物象形態,或具象或抽象、或形似或神似、或張揚或諧趣,并通過鑒賞者合理的夸張和思維想象、豐富的情感領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所感悟和表現的一種綜合藝術特征。

      奇石神韻美的發現,既源于奇石所表現的各種具體物象展示,同時又超越了它所再現物象的制約和限制,只有鑒賞者通過類似物象的對比審美,才能發現和發掘奇石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神韻之美,才能準確把握奇石神韻的審美特征,才能賦予奇石活躍的自然生命氣息,才能幻化出一種與自然和諧統一極具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神韻之美。

      三、“意境”和“神韻”在奇石鑒賞中的具體應用

      從古到今,人類的各種石文化活動,最終都是為了欣賞。離開了奇石的欣賞,關于奇石的一切理論及其文化活動都將變得空淡乏味,這正由奇石的觀賞性所決定。需要說明的是,當代奇石鑒賞中,傳統的皺、透、漏、瘦我們均可歸納到“形”的鑒賞要素之中,這樣看來,無論是造型石或圖紋石,我們就都可以用形、質、色、紋等要素進行鑒賞了。

      鑒賞奇石的意境時,首先要以繪畫藝術的眼光去審視,觀察其構圖是否合理,組合是否得當,紋理形象是否生動,背景圖案是否情景交融、情理統一、相得益彰;其次要觀察其構圖紋理是否協調、色彩對比是否鮮明、純凈明快程度如何,紋理越清晰,雜紋亂紋越少,反差對比度越大,構圖就越清晰,色彩純凈度好,復色或多色組合得當,越鮮艷、越稀有,其色彩的奪目感就越強,就越具有藝術感染力;再次是看其構圖所表現的物象是否傳神,圖紋景象是否清晰自然,雅致流暢,能夠表達特定的意境;四是看其是否具有鮮明的主題,即奇石圖案(圖紋)所表現的物象(景象)所蘊含、所表現的主題思想是否突出,能否使觀賞者情由景生,啟悟心靈,產生聯想,從石中感悟到優雅的意境,這是鑒賞一方奇石是否具有藝術文化價值的最重要的方面。

      因此,鑒賞者只有身入其境,從自然多變的紋理、隱約概括的形象、如夢似幻的景觀、和有限的內容容量,抓住其主要特征,參照對比,真實感知奇石畫面的客觀形象,產生豐富的藝術聯想和想象,將感知到的景物、景觀趨向完整化、意蘊化,最終達到物我共鳴,發現和發掘其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以境孕情,又緣情以造境,最終發現奇石美好的意境。

      鑒賞奇石的神韻時,首先要以雕塑(有時是書法和繪畫)的藝術眼光去審視,看其造型是否得體、是否具有具體對象或美好創意的反映和塑造,其抽象或夸張是否得體、是否符合自然客觀,是否符合藝術創作規律;其次要看其造型、線條美感如何,其造型越優美,就越具有雕塑感,線條越遒勁、越雄渾,就越有神韻;再次是看奇石所展示的物象形態是否傳神,是否具有強烈的動勢,動勢越強就越有神,那些物象形態毫無神勢的奇石、是無法體現自然生命的神韻和意趣的;四是在形似的基礎上看其是否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審美效果,所表現的主題思想是否突出,是否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能否使觀賞者產生心靈的震撼。

      因此,鑒賞者只有真實認知奇石的客觀形體,發現和發掘奇石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絕妙之處,把形似與神似統一起來, 加以思索,與天同創,產生神思之嘆,感悟深刻寓意,才能發現奇石的神韻之美,才能達到鑒賞的最高境界。

      奇石的意境或神韻如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奇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產物,是天然形成的,鑒賞者不僅需從一方奇石的石形、石質、石色、石紋細致審閱,更應運用自己的綜合文化積淀,反復聯想,展開想象,由實到虛,由形到神,由意到韻,逐步升華感悟,才能真正領略其意境和神韻。

      奇石藝術是一門發現的藝術,個人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興趣愛好、文化藝術素養、形象(抽象)思維能力、賞石觀和賞石經驗等均影響和制約著個人賞石水平的高低,決定和制約著鑒賞者能夠達到什么樣的審美層次和審美境界。

      城市經濟的特征范文第5篇

      摘 要: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中心考察稀缺資源配置狀況的學科。城市經濟研究源自區位理論、集聚經濟理論和增長極理論,城市經濟研究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研究,可以歸結于城市經濟的行政化集聚與擴散和市場化集聚與擴散。文章認為這兩種路徑應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階段交替實施,需要關注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邊界。

      關鍵詞: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集聚 城市經濟擴散

      關鍵詞: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集聚 城市經濟擴散

      中圖分類號:F290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072-02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072-02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經濟已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城市經濟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也在向前推進,現擇其要者介紹如下,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之目的。

      一、城市與城市經濟

      一、城市與城市經濟

      1.城市的緣起。城市是人口、資金、產業等的聚集區。一般認為,城市的緣起需要具備如下條件:農業生產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須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他們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產的發展,城市居民必須生產相應的勞務或產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換取所需生活資料;運輸體系的發展,城市與城市以外區域的產品交換必須依賴有效的運輸體系。城市的出現打破了原來經濟發展的平衡,城鄉之間的分野就此開始。縱觀城市發展的歷程,運輸體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會對城市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現代技術體系及運輸體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規模急劇擴大。

      1.城市的緣起。城市是人口、資金、產業等的聚集區。一般認為,城市的緣起需要具備如下條件:農業生產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須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他們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產的發展,城市居民必須生產相應的勞務或產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換取所需生活資料;運輸體系的發展,城市與城市以外區域的產品交換必須依賴有效的運輸體系。城市的出現打破了原來經濟發展的平衡,城鄉之間的分野就此開始。縱觀城市發展的歷程,運輸體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會對城市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現代技術體系及運輸體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規模急劇擴大。

      2.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中心考察稀缺資源配置狀況的學科。城市經濟學屬于地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市場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與稅收(阿瑟?奧莎利文,2007),而我國學者的歸納略顯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間結構、城市住宅經濟、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環境與污染、城市政府(周偉林等,2004)。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經濟已成為一門重要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2.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中心考察稀缺資源配置狀況的學科。城市經濟學屬于地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市場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與稅收(阿瑟?奧莎利文,2007),而我國學者的歸納略顯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間結構、城市住宅經濟、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環境與污染、城市政府(周偉林等,2004)。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經濟已成為一門重要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二、城市經濟理論

      二、城市經濟理論

      1.區位理論。中心地帶理論認為城市體系包括N類不同的產出品、N類不同的市場區域和N種不同的城市中心,級別高的產品在對應的級別高的市場區域被出售,每一城市體系都有以一個主要城市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費用工業區位理論認為,經營者一般在所有費用支出總額最小的空間進行布局,影響工業布局的區位因子分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導致集聚的為集聚因子,導致擴散的則為擴散因子(韋伯,1909);市場空間競爭理論認為,企業在選擇區位時,都想盡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這樣的市場空間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費者的行為和其他企業的區位決策行為的影響(霍特林,1929),而生產者占有的市場空間大小將對其獲得的利潤產生影響(帕蘭德,1935);利潤最大化區位是收入和費用之差最大點,區位均衡取決于兩個基本因素,即對個別經濟而言,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整體經濟而言,是獨立經濟單位數最大化;前者是內部努力經營的結果,后者是外部競爭的結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為,產業區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信息的增加,產業布局逐漸接近最佳區位(普賴德,1967)。出于對市場空間、經營利潤、產業競爭以及經營成本的考慮,各種產業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趨勢。

      1.區位理論。中心地帶理論認為城市體系包括N類不同的產出品、N類不同的市場區域和N種不同的城市中心,級別高的產品在對應的級別高的市場區域被出售,每一城市體系都有以一個主要城市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費用工業區位理論認為,經營者一般在所有費用支出總額最小的空間進行布局,影響工業布局的區位因子分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導致集聚的為集聚因子,導致擴散的則為擴散因子(韋伯,1909);市場空間競爭理論認為,企業在選擇區位時,都想盡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這樣的市場空間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費者的行為和其他企業的區位決策行為的影響(霍特林,1929),而生產者占有的市場空間大小將對其獲得的利潤產生影響(帕蘭德,1935);利潤最大化區位是收入和費用之差最大點,區位均衡取決于兩個基本因素,即對個別經濟而言,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整體經濟而言,是獨立經濟單位數最大化;前者是內部努力經營的結果,后者是外部競爭的結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為,產業區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信息的增加,產業布局逐漸接近最佳區位(普賴德,1967)。出于對市場空間、經營利潤、產業競爭以及經營成本的考慮,各種產業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趨勢。

      2.聚集經濟理論。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討論了集聚經濟對城市形成的影響,在黑格的啟發下,許多經濟學家對城市經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經濟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前者指單一產業集中程度的外部經濟,后者是反映城市規模的外部經濟(胡佛,1990),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形成產業集群(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波特,1998)。新經濟地理理論認為,在內部規模經濟與運輸成本的綜合作用下,企業趨向于將全部生產活動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業的區位選擇又會影響市場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業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魯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學者對城市產業集聚的原因歸納為投入共享、知識溢出、勞動力市場共享、本地市場效應、消費、尋租等(羅森塔爾等,2003)。城市因經濟要素集聚而產生、壯大,城市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提升了其市場潛力,從而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區域經濟增長理論中的階段論認為,任何區域的經濟增長都存在相同的發展階段,即自給自足階段、鄉村工業崛起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轉換階段、工業化階段、服務業輸出階段(胡佛和費希爾,1949),而與此相對應的劃分是傳統社會階段、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羅斯托,1991)。我國學者的概括是待開發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陳棟生,1993),階段論描述了區域經濟增長的結果和城市經濟崛起與繁榮。

      2.聚集經濟理論。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討論了集聚經濟對城市形成的影響,在黑格的啟發下,許多經濟學家對城市經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經濟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前者指單一產業集中程度的外部經濟,后者是反映城市規模的外部經濟(胡佛,1990),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形成產業集群(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波特,1998)。新經濟地理理論認為,在內部規模經濟與運輸成本的綜合作用下,企業趨向于將全部生產活動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業的區位選擇又會影響市場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業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魯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學者對城市產業集聚的原因歸納為投入共享、知識溢出、勞動力市場共享、本地市場效應、消費、尋租等(羅森塔爾等,2003)。城市因經濟要素集聚而產生、壯大,城市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提升了其市場潛力,從而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區域經濟增長理論中的階段論認為,任何區域的經濟增長都存在相同的發展階段,即自給自足階段、鄉村工業崛起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轉換階段、工業化階段、服務業輸出階段(胡佛和費希爾,1949),而與此相對應的劃分是傳統社會階段、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羅斯托,1991)。我國學者的概括是待開發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陳棟生,1993),階段論描述了區域經濟增長的結果和城市經濟崛起與繁榮。

      3.增長極理論。增長理論中的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為了使經濟從低水平的均衡轉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經濟中的許多部門同時進行協作性投資(羅森斯坦―羅丹,1943),但這對資本極度稀缺的發展中國家是難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識地培育增長極,利用增長極的推動效應和產業之間的連鎖效應帶動全局的發展,但需要以創新為前提(佩魯,1988)。循環累積因果論指出,社會經濟的變動是由技術進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傳統等多種因素決定的,經濟發展不是單純的產出增長,而是社會各方面的變化,但首先需要產生一個初始變化,如城市經濟發展,而后產生次級強化,最后產生上升或下降的結果,反過來又影響初始變化,呈現出一種循環累積的演化過程(繆爾達爾,1991)。

      3.增長極理論。增長理論中的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為了使經濟從低水平的均衡轉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經濟中的許多部門同時進行協作性投資(羅森斯坦―羅丹,1943),但這對資本極度稀缺的發展中國家是難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識地培育增長極,利用增長極的推動效應和產業之間的連鎖效應帶動全局的發展,但需要以創新為前提(佩魯,1988)。循環累積因果論指出,社會經濟的變動是由技術進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傳統等多種因素決定的,經濟發展不是單純的產出增長,而是社會各方面的變化,但首先需要產生一個初始變化,如城市經濟發展,而后產生次級強化,最后產生上升或下降的結果,反過來又影響初始變化,呈現出一種循環累積的演化過程(繆爾達爾,1991)。

      這些理論為我們了解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壯大的市場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隨著城市的急速發展,城市病日益顯現,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理論不足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健康城市理念、緊湊城市理論、精明增長理論、理性增長理論相繼出現,引導城市經濟發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間,優化各種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清潔、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

      這些理論為我們了解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壯大的市場路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隨著城市的急速發展,城市病日益顯現,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理論不足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健康城市理念、緊湊城市理論、精明增長理論、理性增長理論相繼出現,引導城市經濟發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間,優化各種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清潔、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城市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經濟研究逐漸展開,至今已取得豐碩的成果。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源于城市問題的需要(陳柳欽,2008)。隨著農村改革的啟動,農村經濟活力逐漸得到釋放,改革重心隨之轉移到城市來,城市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城市就業、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改革等問題,對城市的研究日漸加深,主要體現出版的學術專著增多,研究內容日益擴展,研究手段更為多樣化,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經濟研究逐漸展開,至今已取得豐碩的成果。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源于城市問題的需要(陳柳欽,2008)。隨著農村改革的啟動,農村經濟活力逐漸得到釋放,改革重心隨之轉移到城市來,城市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城市就業、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改革等問題,對城市的研究日漸加深,主要體現出版的學術專著增多,研究內容日益擴展,研究手段更為多樣化,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增強。

      四、我國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

      四、我國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

      關于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兩種路徑的爭論,即以政府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和以企業為核心的市場主導,這與所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路徑的爭論是一致的。

      關于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一直存在兩種路徑的爭論,即以政府為核心的行政主導和以企業為核心的市場主導,這與所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路徑的爭論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我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府層級之間的權力與責任是逐級授予的,權力大小與地方政府的行政級別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行政權力的大小將涉及制度壟斷程度和所覆蓋的范圍,城市作為地方政府發號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級別體系,造成城市建設資源沿行政層級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農?亨德森等,2007)。這種現象在改革開放前以典型的計劃經濟形式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國家取代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設資金的不足,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從農村抽取城市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等資源,并且附以戶籍等計劃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帶有明顯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體意志對資源的配置具有決定性作用,如“三線建設”時期產業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集聚規律截然相反,這一僅有的擴散效應帶有非常明顯的行政化特征;改革開放后,農村改革首先啟動,城市改革繼之,實行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但前期側重計劃手段,采用價格“雙軌制”對經濟增量部分進行資源配置,這種雙軌制逐漸過渡到單軌制,繼續先前的剪刀差和農村稅費等形式推動農村資源向城市的集聚,這一過程持續到上世紀末期。21世紀始,城市經濟的集聚與擴散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基本上實現了社會資源配置的單軌制,城市從農村抽離資源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于產權的未定,政府通過壟斷的資源抽取城市發展所需的資源,對農村資源有選擇性的抽取,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獨占權使得城市“土地財政”現象非常明顯,城市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表現為城市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經濟規模日益擴大,但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經營城市現象,有研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城市化進程行政干預的導向逐步從限制轉為積極推進,中國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發展的顯著績效,但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較高的社會總成本(徐琴,2004)。同時,21世紀開始實行的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政策與上述抽離現象同時并存,兩種相對的力量博弈結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資源等關鍵領域沒有重大突破,城市經濟行政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強化。

      1.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我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府層級之間的權力與責任是逐級授予的,權力大小與地方政府的行政級別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行政權力的大小將涉及制度壟斷程度和所覆蓋的范圍,城市作為地方政府發號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級別體系,造成城市建設資源沿行政層級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弗農?亨德森等,2007)。這種現象在改革開放前以典型的計劃經濟形式實現對資源的配置,國家取代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設資金的不足,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從農村抽取城市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等資源,并且附以戶籍等計劃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帶有明顯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體意志對資源的配置具有決定性作用,如“三線建設”時期產業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集聚規律截然相反,這一僅有的擴散效應帶有非常明顯的行政化特征;改革開放后,農村改革首先啟動,城市改革繼之,實行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但前期側重計劃手段,采用價格“雙軌制”對經濟增量部分進行資源配置,這種雙軌制逐漸過渡到單軌制,繼續先前的剪刀差和農村稅費等形式推動農村資源向城市的集聚,這一過程持續到上世紀末期。21世紀始,城市經濟的集聚與擴散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基本上實現了社會資源配置的單軌制,城市從農村抽離資源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于產權的未定,政府通過壟斷的資源抽取城市發展所需的資源,對農村資源有選擇性的抽取,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獨占權使得城市“土地財政”現象非常明顯,城市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表現為城市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經濟規模日益擴大,但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經營城市現象,有研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對城市化進程行政干預的導向逐步從限制轉為積極推進,中國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發展的顯著績效,但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較高的社會總成本(徐琴,2004)。同時,21世紀開始實行的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政策與上述抽離現象同時并存,兩種相對的力量博弈結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資源等關鍵領域沒有重大突破,城市經濟行政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強化。

      2.市場化集聚與擴散。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為先導的改革激活了市場力量,城市經濟向鄉村擴散,鄉鎮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榮就是明證,隨著改革進程的向前推進,市場力量逐漸強大,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區位條件占優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強力規劃引導只是順乎時勢之舉,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規劃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強,這種人為推動使城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引領作用,城市化推進對第一產業的優化作用、對第二產業的提升作用及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樣需要以城市為載體(張魁偉,2004)。為推動城市經濟平穩發展,必須革除市場化進程中的各種制度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動,只有加快市場化進程才能發揮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效應。

      2.市場化集聚與擴散。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為先導的改革激活了市場力量,城市經濟向鄉村擴散,鄉鎮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榮就是明證,隨著改革進程的向前推進,市場力量逐漸強大,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區位條件占優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強力規劃引導只是順乎時勢之舉,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規劃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強,這種人為推動使城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引領作用,城市化推進對第一產業的優化作用、對第二產業的提升作用及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樣需要以城市為載體(張魁偉,2004)。為推動城市經濟平穩發展,必須革除市場化進程中的各種制度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動,只有加快市場化進程才能發揮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效應。

      五、關于城市經濟的幾點思考

      五、關于城市經濟的幾點思考

      城市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極,且有加速發展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現,這種集聚效應會進一步強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必過于強調政府主導的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效應,或是企業主導的市場化集聚與擴撒效應,現代經濟發展歷程表明,政府與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只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有所側重。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遠超過擴散效應,城鄉差距日益拉大,我們應同時采取市場化和政策手段對這種差距加以平衡。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邊界應如何確定。

      城市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極,且有加速發展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現,這種集聚效應會進一步強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必過于強調政府主導的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效應,或是企業主導的市場化集聚與擴撒效應,現代經濟發展歷程表明,政府與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只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有所側重。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遠超過擴散效應,城鄉差距日益拉大,我們應同時采取市場化和政策手段對這種差距加以平衡。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邊界應如何確定。

      [本文為貴州大學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為貴州大學青年社科基金]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阿瑟?奧莎利文.城市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阿瑟?奧莎利文.城市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趙曉雷等.城市經濟與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趙曉雷等.城市經濟與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偉林,嚴翼等.城市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周偉林,嚴翼等.城市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毛寬,曾剛,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城市管治路徑選擇[J].現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寬,曾剛,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城市管治路徑選擇[J].現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龍.“精明增長”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8)

      6.唐相龍.“精明增長”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8)

      7.呂斌,祁磊.緊湊城市理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08(4)

      7.呂斌,祁磊.緊湊城市理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08(4)

      8.陳柳欽.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動態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8.陳柳欽.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動態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責編:若佳)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責編:若佳)

      存入我的閱覽室

      2.市場化集聚與擴散。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為先導的改革激活了市場力量,城市經濟向鄉村擴散,鄉鎮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榮就是明證,隨著改革進程的向前推進,市場力量逐漸強大,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區位條件占優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強力規劃引導只是順乎時勢之舉,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規劃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強,這種人為推動使城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引領作用,城市化推進對第一產業的優化作用、對第二產業的提升作用及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樣需要以城市為載體(張魁偉,2004)。為推動城市經濟平穩發展,必須革除市場化進程中的各種制度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動,只有加快市場化進程才能發揮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效應。

      2.市場化集聚與擴散。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村為先導的改革激活了市場力量,城市經濟向鄉村擴散,鄉鎮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榮就是明證,隨著改革進程的向前推進,市場力量逐漸強大,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區位條件占優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強力規劃引導只是順乎時勢之舉,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規劃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強,這種人為推動使城市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引領作用,城市化推進對第一產業的優化作用、對第二產業的提升作用及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樣需要以城市為載體(張魁偉,2004)。為推動城市經濟平穩發展,必須革除市場化進程中的各種制度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動,只有加快市場化進程才能發揮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效應。

      五、關于城市經濟的幾點思考

      五、關于城市經濟的幾點思考

      城市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極,且有加速發展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現,這種集聚效應會進一步強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必過于強調政府主導的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效應,或是企業主導的市場化集聚與擴撒效應,現代經濟發展歷程表明,政府與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只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有所側重。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遠超過擴散效應,城鄉差距日益拉大,我們應同時采取市場化和政策手段對這種差距加以平衡。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邊界應如何確定。

      城市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極,且有加速發展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城市群的出現,這種集聚效應會進一步強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必過于強調政府主導的行政化集聚與擴散效應,或是企業主導的市場化集聚與擴撒效應,現代經濟發展歷程表明,政府與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只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有所側重。但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城市經濟的集聚效應遠超過擴散效應,城鄉差距日益拉大,我們應同時采取市場化和政策手段對這種差距加以平衡。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城市經濟集聚與擴散的邊界應如何確定。

      [本文為貴州大學青年社科基金]

      [本文為貴州大學青年社科基金]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阿瑟?奧莎利文.城市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阿瑟?奧莎利文.城市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趙曉雷等.城市經濟與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趙曉雷等.城市經濟與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周偉林,嚴翼等.城市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周偉林,嚴翼等.城市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毛寬,曾剛,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城市管治路徑選擇[J].現代城市研究,2008(4)

      5.毛寬,曾剛,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城市管治路徑選擇[J].現代城市研究,2008(4)

      6.唐相龍.“精明增長”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8)

      6.唐相龍.“精明增長”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8)

      7.呂斌,祁磊.緊湊城市理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08(4)

      7.呂斌,祁磊.緊湊城市理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08(4)

      8.陳柳欽.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動態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8.陳柳欽.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動態分析[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1)(責編:若佳)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XX00视频| 亚洲精品美女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自拍偷区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综合AV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