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治理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公立醫院;會計制度改革;管理理念
公立醫院會計是對城市公立醫院經濟活動的過程、結果作登記、分析和總結,醫院財務會計人員能力大小和業務水平高低對醫院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好壞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城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對管理的要求也更加嚴格;隨著改革的推進,醫療機構的投資形式和主體也日趨多樣化,公立醫院會計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及部分會計制度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醫療改革形式發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更新醫院現有的財務會計制度及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十分必要。筆者在本文中擬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關于醫藥分開與藥品“零”差價
我國城市公立醫院普遍存在較嚴重的“以藥補醫”現象,多開藥、開貴藥以彌補醫院運行經費不足的現狀。醫藥自古一家,單純強調醫藥分開無助于新的醫藥改革。當前,為改變以藥養醫現象,弱化醫院及醫生的逐利現象和不正常的醫療行為,全國縣以上醫院取消了藥品差價,在會計核算上取消了“藥品進銷差價”科目,明確規定藥品“零”加成。對城市公立醫院取消了藥品差價后產生的政策性虧損,必須由財政補助或通過合理調整、提高醫療收費價格來彌補,否則醫院的運行成本會進一步增加。
二、城市公立醫院管理費用的控制
城市公立醫院管理費用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門和總務后勤部門發生的直接或間接費用,并在醫院業務開支中占較大份額。而醫院財務會計部門在核算管理費用時,主要是按科室占用的建筑面積或科室人員數等因素,將“管理費用”分攤到“醫療支出”等科目中。醫院管理費用的多少,主要取決于醫院規模的大小和管理程度高低。因此,嚴格控制醫院規模既豪華建筑和高精尖的醫療設備,控制公立醫院行政后勤人員數量,控制不必要的各項開支,降低并控制醫療服務成本,才是城市公立醫院管理費用控制與改革的主要任務。
三、城市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的改革
當前醫院的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按使用年限計提折舊,雖然反映了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和已經提取的折舊,但醫院的固定資產如房屋建筑物從購建到報廢時間較長,而大量的醫療電子設備價格昂貴、使用周期短(一般為5年)。由于城市醫院人口和病人數量不同,醫院設備使用和損耗程度有較大的差別,形成醫療設備價值回收期和損耗不同,醫院的固定資產是以原始價值來反映,很難了解設備的完好狀態和新舊程度,容易出現資產的虛增。因此,除了會計制度的“累計折舊”和“折舊”科目考察固定資產的損耗狀態外,還應該增加固定資產“投入—產出”分析,對醫療電子設備的日常使用數量進行統計、分析、核算。
四、公立醫院無形資產核算要細化
城市公立醫院作為高知識、高技術密集行業,無形資產表現在醫療技術非專利及專利技術兩方面,如醫院良好的信譽、專家的技術水平及知名度、高精尖技術設備等方面。隨著城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醫療市場準入的放開,出現大量股份、合資和私人醫院,除城市公立醫院的設備、技術等可以合作入股外,專家或醫院優良的信譽和知名度也成為合作資本。因此,當前在城市公立醫院的會計制度中應該對無形資產作更具體的界定和細化,為城市公立醫院無形資產核算提供具體操作與指導。
五、完善專項資金補償渠道,重視專項資金的監管
目前,醫院會計設計上缺少必要的公益類專項資金的監管科目,國家缺少相應、完善的公益性支出補償辦法。醫院主要的公益開支是財政部門的專項資金或專項撥款。許多醫院開展的公安、交通事故“綠色通道”,便利了病人的搶救,但是,搶救費用的追繳發生了困難,醫院出現了大量的欠費現象;而社會公益資金的申請、審核、確認、補償手續十分繁雜,實際補償到位的比例較低,導致城市公立醫院搶救病人并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支出,反而出現了大量欠費和壞賬。因此,筆者認為隨著新的醫療改革進一步推進,在城市公立醫院會計制度中,應單獨設立公益性支出,即政府專項支出資金。同時重視并強化專項資金的監管,及時補償醫院開展的公安、交通事故、無主病人等“綠色通道”搶救后產生的大量欠費和壞賬,從而確保城市公立醫院成本的及時、合理補償與正常運轉。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當前,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改革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也正在積極探索與有效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首先通過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得出完成這些典型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制定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并“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的開發與設計。這樣的課程改革適應并促進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在職業場與教育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然而,在高職院校,特別是在民辦高職院校院校中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實踐還面臨許多問題需要厘清和解決。
一、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實踐現狀
(一)高職教育教學實踐迫切需要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
在高職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學科體系為主的課程教學已不能適應現代高職教學的需要。我們常常在高職院校看到一種現象:輔導員每天如臨大敵,想方設法將學生從寢室“趕到”教室;任課教師每次上課如上戰場,其身形雖義無反顧,但內心忐忑不安;教學督查人員每天健步如飛,奔波于各教室清點人數、統計相關數據,如“到課率”、“學生上課不在狀態人數”等等。更有甚者,有些學校還在教室前后安裝攝像頭,時刻監視教學情況。而我們的學生,很不情愿地坐在教室里,或戴著耳機、看著手機,或微閉雙眼、搖頭晃腦,暈暈乎乎熬過每一分鐘,有的學生干脆將書本一丟,酣然入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究其根源,還是我們的課程出了問題。高職院校師生呼喚一種可以調動激情、釋放壓力、改變面貌的新體系、新課程、新方法。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為師生共同歡迎。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體現出濃郁的教師個人特征
一方面,當前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不穩定,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都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式結構。這樣的人員構成現狀,反映在日常教研教改方面就是:教改研究與實踐很難在一所學校里面持續下去,也很難形成一種制度來加以維系。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更多地表現為教師的一種自主行為。另一方面,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實踐需要教研室在專業層面上進行系統思考,由于“雙師型”教師數量的缺乏以及教研室主任能力水平問題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難架設起連接職業場和教育場的橋梁。因此,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建設實踐更多地表現為教師個人對某一門課程的研究與實踐,體現出濃郁的教師個人特征。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開發主體單一,多元化程度不夠,未能發揮出整體功效
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開發過程中,只有院校管理方面、教師方面作為實施主體,這樣的狀況已遠遠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課程開發主體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需要具有實在的“企業味”,需要行業企業專家的參與。同時,這樣的課程開發也需要具有濃郁的“學院味”,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高職院校、課程研究專家、教師代表、專業評估機構以及學生代表的共同參與。然而,當前在課程開發主體方面多元化程度不夠,還沒有發揮出多主體的整體功效。
(二)教師整體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大多高職教師畢業于普通高等學校,接受的是以學科系統化課程為主的高等教育,大多沒有企業工作的經驗,很難教會學生做企業的實際工作。因此,高職課程的開發事實上演變成了從學科知識中選擇合適內容,按照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加以簡化或壓縮的過程。不少高職教師缺乏基本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對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缺乏對課程、職業教育課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認識以及他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關系的認識,不清楚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基本要求與方法途徑,更談不上具備課程開發與設計的能力。
(三)教學組織中存在的問題
1.人數眾多的成建制班級妨礙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教學實踐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教學組織,教師一般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等教學模式,需要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按照行動導向原則組織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適合于小班化、分組式的教學。但是,現在民辦高校一個班學生人數動輒50多人,在這樣的班級進行工作系統化的課程教學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2.傳統教學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
首先,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教學需要柔性化的教學管理,傳統剛性化的教學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其次,缺乏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實施相關管理制度,缺乏對課程實施有效的監控,難以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
(四)環境條件支撐上的問題
1.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需要企業的切實參與。當前校企合作呈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現象,追求利潤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參與熱情不高,參與程度不深,參與范圍不廣。
2.校內實訓條件與現實企業實際生產存在很大不同。校內實訓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學功能,但不具有真實的開放環境;校外實訓基地雖擁有真實的環境,但又不具有課程實施的教學功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效果不太理想。
三、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改革對策
(一)校企深度合作,為課程開發與實施提供環境支撐
1.將企業請進校園來
一方面建立“校中廠”,實現“校內基地生產化”。同時,高職院校也要主動走出去,建立“廠中校”,實現“校外基地教學化”。例如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將“九號咖啡”、“新創數碼”等企業請進校園。一方面,企業可以借助校園市場獲得一定的利潤,為企業培養后備人才;另一方面,學院實現了教學與實訓場所一體化,相關專業學生不僅能在公司里邊干邊學,還能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學生學習熱情高,學習效果好,教師工作起來更輕松,更有成就感。
2.多舉措與合作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
一方面,學院與企業簽定合作協議,企業將他們需要的人才類型與培養標準反饋給學院,學院為企業“訂單式”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當地行業企業代表、學院管理部門代表、教師代表、課程專家、評估機構代表組成,大家一起將職業場的要求與教育場的條件有機結合,制定出良好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真正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實施。
(二)提升教師職業教育能力與水平,為課程開發與實施提供智力支撐
1.建立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實踐制度
首先,根據專業特點建立專業教師實踐技能考核標準及具體的考核實施方案。另外,學校還應建立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制度,提高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最后,將教師企業實踐的質量(效果)、教師職業技能考核和參加職業教育教學培訓的成績納入教師質量評價與考核體系,作為教師聘任、評優及職稱晉升的依據之一。
2.把好教師入口關
在招聘教師的時候,盡量招聘那些既具有多年企業工作經歷,又掌握一定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的人員。
(三)建立柔性的教學管理機制,為課程的實施提供管理支撐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教學實施需要學院管理方提供相應的管理支撐,需要學院將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服務理念引入教學管理,打破傳統學校管理模式的束縛,找到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平衡點,通過管理變革來實現教學組織多元化、教學管理柔性化、教學評價過程化。
(四)加大對學生在校創業實踐的扶持力度,為課程實施開辟一片新天地
高職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能力、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包括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都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學生通過“行”來鞏固“知”。
大學生在校創業實踐值得大力提倡與扶持。他們在創業實踐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問題,通過積極主動地了解與實踐,最終將問題解決,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進行了有益嘗試:校方為學生提供場所,提供資金、制度以及智力支持,讓學生進入創業園創辦自己的企業,每學年舉辦為期10天的“工商模擬市場”,甚至將學院的部分經營事務承包給在校各專業師生。以上這些做法已經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和遠超預期的效果。
四、結語
經過高職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職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基本轉型后,高職課程將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將在更加科學、系統、精細的層面上構建課程體系,這是高職課程改革的重要跨越。對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開發與實施而言,需要統籌企業、院校、教育管理部門、教師等各主體的力量,需要配套的環境、智力、管理支撐,更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龔永堅,成軍,高職教育“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與實施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2,(1 0).
[2] 高波,王長文,劉敏,高等職業學校課程建設及改革問題的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
[3]張德榮.高職教育推行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1,(8).
[4] 管建慧,蔣阿寧.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模式對教師能力的要求分析[J].價值工程,2013,(8).
[5]傅偉,柳青松,鄧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專業建設內涵探析[J].職教論壇,2010,(9).
[6] 于春霞,李炳詩.解析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幾個關鍵問題[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10,(8).
論文摘要:概念合成理論在語言學界,特別是認知語言學界得到普遍關注,其理論核心概念合成成為諸多語言認知活動的理論模式。本文試圖以該理論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對情感隱喻的意義建構和概念形成軌跡進行探討,以了解情感隱喻的認知特點,論證利用概念合成理論對其進行闡釋的可行性。
隱喻的研究長期以來局限在修辭層次,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隱喻這一語言現象從認知層面給予眾多關注,隱喻的認知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隱喻真正被納入認知語言學領域的主要標志是萊考夫和約翰遜在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為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基本上是隱喻性的[1](P368),隱喻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和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和思考的基本方式,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使我們能通過具體熟悉的事物來理解相對抽象生疏的事物。
當代隱喻認知理論認為隱喻的對象包括人類情感這一概念,對人類情感的研究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課題。情感是人類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體驗,是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心理學把人類的情感體驗劃分為情緒和感情,如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的關系。由于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缺乏物質形象特征和聯系,屬于抽象的概念范疇,因此,為了準備理解生動表達人類的抽象情感,人們經常將它們具體化、范疇化,即隱喻化。由此可見,隱喻在情感的概念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P15-21)本文試以概念整合理論作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談論情感的常規化語言為工具,對情感隱喻這一語言現象進行認知分析,以發現情感概念形成的軌跡和意義構建過程,論證概念整合理論對情感隱喻具有很強的闡釋力。
一、概念合成理論框架
弗科尼爾和特納的概念合成理論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解釋隱喻工作機制的理論之一。弗科尼爾在其專著《心理空間》中提出了心理空間的概念。概念合成理論正是弗科尼爾和特納在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共同提出的。所謂心理空間就是語言使用者建立語言理解時的心理表現結構,通過這種心理結構的激活,人們能構建對某些語言現象的理解。心理結構中的意義要素與現實世界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現實世界的一種間接投射。產生這種投射基礎是人們對存在于不同心理空間中的物體間建立其某種相互聯系的映射。[3](P552)心理空間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時間、可能性、信念、愿望、位置、現實、虛擬等。人們在交談和思考過程中總是通過感知、假象、回憶、理解等心理活動不斷地建立和計劃相關心理空間的有機聯系。隨著心理空間理論的發展,弗科尼爾發現了反映許多語言現象中的一條重要的心理空間的認知操作—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現的心理空間網絡并以各種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間。合成空間產生的基礎就是心理空間的融合,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間有機組合的結果,其實質是人們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活動時的普遍存在著的一種認知過程。一般說來合成空間至少包含兩個屬于不同認知域的輸入空間,和一個能抽象概括兩個輸入空間內容的類指空間以及一個復合空間。兩個輸入空間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射聯系,將輸入空間中的成分和結構有選擇地進入復合空間,形成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區別于原輸入空間的概念結構。[3](P553)概念合成理論認為,隱喻是一種普遍而又特殊的認知過程。其主要依賴于源域和目標域這兩個輸入空間的跨空間映射,進而產生類屬空間和合成空間。由于萊考夫的隱喻理論考慮的只是源域和目標域的單一映射而沒有考慮到兩域之間的互動合成問題,因此,弗科尼爾和特納認為萊考夫的兩域映射模式只是多空間投射的一個特例。相比之下,概念合成理論的四空間映射模型能夠解釋一些兩空間映射模式下難以解決的問題,它能夠對隱喻意義構建過程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描寫,具有強大的解釋力。下文試以此理論對情感隱喻的意義構建及理解進行分類研究。
二、情感隱喻的認知分析
人類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借助某種物質的可感知的東西使情感概念得以認識理解并在意識中固定下來,而且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建立在人體感知基礎上的隱喻來表達的,其運作機制隱匿于語言運用的背后,不易為人們所察覺。現代隱喻理論認為情感隱喻屬于實體隱喻。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跨感知域的情感隱喻化,即通感隱喻;另一種是相對于通感隱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態物化。
(一)通感隱喻
著名學者錢鐘書認為: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往往可以打通交融,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某個感知域里產生的感覺,由于受到某種刺激而轉到另一個感知域,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就是語言修辭的通感,也稱“移覺”。利科認為通感—感知轉移是一個隱喻。在這類隱喻表達中,人們本能地將兩個不同的感知域結合起來,并把它們的相似之處展現出來,通過從某一感官范疇的認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疇的認知域映射來表達思想情感認知客觀世界,其認知基礎是人類感官共同的生理機制和人類共同的感知經驗與生理反應促成的在我們思想概念系統中感知域之間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聯想。在通感隱喻兩域之間的映射過程中,感官特征通常從低級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級感官形式,不同感官之間進行功能轉換,以達到視、聽、嗅、味、觸覺之間的交叉組合,實現對情感概念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概念合成理論認為情感隱喻化的實現是在合成空間中通過概念合成完成的。
例如:漢語中“冷言冷語”、“冷嘲熱諷”賦予言語以溫度(冷熱)顯然是通過各感官之間的溝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產生的隱喻式表達。又如:悲酸、悲痛、悲苦、苦惱、愁苦、苦悶、辛酸、酸楚等,其中酸苦辛都屬于味覺,這種味覺對人們產生一種令人不快的刺激,由這類感官感受所引起的聯想也是令人不快的,自然就和負面情感聯系在一起。再如: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魯迅《記念劉和珍君》)此處用濃黑來隱喻“悲涼”,借助色彩的視覺效果與觸覺上的“涼”相溝通,渲染了陰沉的氣氛,把作者“悲涼”的心境生動具體化了,在表達和理解上產生強烈的效果。我們以下面兩例作為代表進行概念合成分析。
例(1)蓮妮好快活,銀鈴似的笑聲把個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燦爛。(金曾豪《野種》)
例(2)April, April,
Laugh thy golden laughter,
But, the moment after,
Weep thy golden tear.
(William Watson)
如圖1所示,根據概念合成理論,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網絡模式包括4個空間:兩個輸入空間(銀鈴般的笑聲這一情感概念形成一個輸入空間,陽光燦爛這一視覺概念形成另一輸入空間);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結構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明快愉悅感)被投射到類屬空間,而同時,在這兩個輸入空間的基礎上,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現,匹配并有選擇地投射到第四個空間——合成空間。合成空間從兩個輸入空間中提取部分結構,形成層創結構。這樣,這四個空間通過投射彼此連接,共同完成概念的整合,形成對事物的新的認識。這一過程是通過觸發多個心理空間,把“銀鈴般的笑聲”隱喻為“夏日的陽光”從而把“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燦爛”。通過色彩的明亮凸顯出笑聲的熱烈,最終獲得隱喻的表達效果。
例(2)是通感隱喻在詩性語言中的運用。其中的“golden laughter”和“golden tear”是在建立起視覺與聽覺的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通過二者之間的功能轉換以強烈的色彩使熱烈的情感實現隱喻化,語言的解讀更為立體,具有詩情畫意。
(二)實體隱喻
相對通感隱喻而言,另一種情感隱喻是呈現在同一感知域中的,這種情感隱喻屬于實體隱喻,是人類利用自身對現實世界里的實體及物質經驗,將已知概念系統映射到未知領域,以獲得對較為模糊抽象的情感這一新概念領域的認知和理解,其認知途徑是將無形的情感、思想等進行情態物化,表達理解為“實體”,這種實體化過程有多種表現形式。
首先,人們借助自己熟知的身體實體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類情感。
1.把情感引起的人體的不同生理反應隱喻為相應的情感,如“眉開眼笑”、“捶胸頓足”、“歡欣雀躍”、“眉飛色舞”、“怒發沖冠”等。2.用人體器官構成表達情感的詞語,實現隱喻化,如“義憤填膺”、“滿腹惆悵”、“肝腸寸斷”、“心花怒放”等。這種隱喻表達式往往把人體當作一種容器,情感盛放其中,所以會有“熱情洋溢”、“心中充滿悲傷”、“一股莫名的憂愁涌入心田”、“怒火中燒”此類表達,“熱情”、“喜悅”、“憂愁”等情感被當作一種實體化了的“氣”或“火”從容器內噴發出來或流淌其中。我們也以下例為代表分析這類隱喻的產出過程(如圖2所示)。“He was bursting with joy”。此例在心理空間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過程中,輸入的心理空間有兩個,即隱喻的源域(情感與人體的關系:情感的宣泄)和目標域(氣流與容器的關系:氣體受壓膨脹,容器爆炸)。通過在兩個輸入空間中出現的這4個概念:joy, body, heat of fluid, container,我們可以提取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經過空間投射,joy和body、 heat of fluid和con-tainer這兩組相對應的概念組合在一起,以提取的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為橋梁中介,進行概念整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輸出空間:He was bursting with joy,完成了隱喻意義的構建。
其次,人們把抽象情感隱喻為人體以外的具體實物或特定概念,以激發聯想。
如:1.思念凝成心中的一座雕像,永遠佇立在生命里。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3.愛情是一場戰爭。4.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相見歡》)
再次,人們利用空間方位幫助實現情感的隱喻化。這類隱喻的表達方式與我們的生理構造特點和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身體經驗,我們日常經驗中的相關性會引導我們獲得基本隱喻,這類隱喻是身體、經驗、大腦和心智共同作用的產物,它只能通過體驗獲得意義。空間方位概念是相對于人體本身而產生的,人體器官本身就是一種空間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方向性來表述情感隱喻也是一種通過人體器官本身將抽象情感實體化的過程。這類表達方式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直立的姿勢往往與正面的情感狀態相伴隨;低垂的身體姿勢往往與負面的情感狀態相伴隨。如:英語中表達積極正面的情感為上,消極負面的情感為下。這樣的例子有“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His spirits drooped.”,“You’re in high spirits.”,“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My spirits sank.”;同樣地,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式。如:“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反響強烈。”,“他正在興頭上。”,“這個話題提起了我的興致。”,“她現在情緒十分低落。”,“他總是一幅垂頭喪氣的樣子。”等。總的說來,這類隱喻表達式納入到合成空間的是人的身體經驗。 [
(二)實體隱喻
相對通感隱喻而言,另一種情感隱喻是呈現在同一感知域中的,這種情感隱喻屬于實體隱喻,是人類利用自身對現實世界里的實體及物質經驗,將已知概念系統映射到未知領域,以獲得對較為模糊抽象的情感這一新概念領域的認知和理解,其認知途徑是將無形的情感、思想等進行情態物化,表達理解為“實體”,這種實體化過程有多種表現形式。
首先,人們借助自己熟知的身體實體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類情感。
1.把情感引起的人體的不同生理反應隱喻為相應的情感,如“眉開眼笑”、“捶胸頓足”、“歡欣雀躍”、“眉飛色舞”、“怒發沖冠”等。2.用人體器官構成表達情感的詞語,實現隱喻化,如“義憤填膺”、“滿腹惆悵”、“肝腸寸斷”、“心花怒放”等。這種隱喻表達式往往把人體當作一種容器,情感盛放其中,所以會有“熱情洋溢”、“心中充滿悲傷”、“一股莫名的憂愁涌入心田”、“怒火中燒”此類表達,“熱情”、“喜悅”、“憂愁”等情感被當作一種實體化了的“氣”或“火”從容器內噴發出來或流淌其中。我們也以下例為代表分析這類隱喻的產出過程(如圖2所示)。“He was bursting with joy”。此例在心理空間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過程中,輸入的心理空間有兩個,即隱喻的源域(情感與人體的關系:情感的宣泄)和目標域(氣流與容器的關系:氣體受壓膨脹,容器爆炸)。通過在兩個輸入空間中出現的這4個概念:joy, body, heat of fluid, container,我們可以提取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經過空間投射,joy和body、 heat of fluid和con-tainer這兩組相對應的概念組合在一起,以提取的概念one thing burst out of another thing為橋梁中介,進行概念整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輸出空間:He was bursting with joy,完成了隱喻意義的構建。
其次,人們把抽象情感隱喻為人體以外的具體實物或特定概念,以激發聯想。
如:1.思念凝成心中的一座雕像,永遠佇立在生命里。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3.愛情是一場戰爭。4.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相見歡》)
再次,人們利用空間方位幫助實現情感的隱喻化。這類隱喻的表達方式與我們的生理構造特點和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身體經驗,我們日常經驗中的相關性會引導我們獲得基本隱喻,這類隱喻是身體、經驗、大腦和心智共同作用的產物,它只能通過體驗獲得意義。空間方位概念是相對于人體本身而產生的,人體器官本身就是一種空間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方向性來表述情感隱喻也是一種通過人體器官本身將抽象情感實體化的過程。這類表達方式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直立的姿勢往往與正面的情感狀態相伴隨;低垂的身體姿勢往往與負面的情感狀態相伴隨。如:英語中表達積極正面的情感為上,消極負面的情感為下。這樣的例子有“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His spirits drooped.”,“You’re in high spirits.”,“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My spirits sank.”;同樣地,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式。如:“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反響強烈。”,“他正在興頭上。”,“這個話題提起了我的興致。”,“她現在情緒十分低落。”,“他總是一幅垂頭喪氣的樣子。”等。總的說來,這類隱喻表達式納入到合成空間的是人的身體經驗。 [
情感隱喻的實質是用一種概念去影射另外一種概念。在人們的認知過程中,常利用不同對象間某些屬性的相似性引發聯想,從而借助已知去認識或理解未知,借助具體去認識或理解抽象。弗科尼爾的概念合成理論認為,心理空間的映現是人類思維組織的一部分[4]。雖然語言為這種映現提供了相當多的素材,但映現本質上不是語言的,它們存在于概念形成之中。透過情感隱喻表達的語言形式,我們發現概念整合反映了情感概念形成的軌跡,這種整合包括了建立相互映現的心理空間網絡,在此網絡中各概念以各種形式整合成新的空間,使我們獲得對新概念新事物的認知。概念整合作為一個普遍的認知機制制約著情感隱喻意義的構建過程。以該理論為分析框架,情感隱喻可以解釋為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部分結構的映射,即一個范疇賴以得到解釋的概念域是用另外一個概念域來解釋的。情感隱喻的運用不僅是一種概念之間的互相投射過程,不僅是描述情感的一種修辭方法,更是一種思維過程的體現,是抽象概念具體化的結果。它既是人的經驗結構與語言結構之間的自然聯系,又是人的認識思維和語言表達共同發展的結果。本文從概念合成的角度,結合語言實例,對情感隱喻認知與概念整合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分析了情感隱喻在語言運用中的特點及其認知過程。隱喻性語言是語言重要的基本的組成部分,情感隱喻在概念合成理論框架下呈現其清晰的認知過程,正是由于人們普遍的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的身體經驗,才使情感隱喻的抽象概念得以表達。可見,概念合成理論對情感隱喻同樣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和解釋力。
[參考文獻]
[1]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關鍵詞:職前職后融合理念;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兩個層面來理解,這兩點對應于高校的兩個重要職能——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落實到每個教師的工作中會各有側重,但如何對兩者進行協調,是高校提升競爭軟實力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從職后的視角來審視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社會服務平臺的構建對提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并提高針對性。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更好地了解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養更符合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2)有利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內容選取、教學過程組織、質量評價等)。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和行業發展需求,更好地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技能訓練與課程考核更有針對性。(3)有利于提升崗位適應性,使所學與所用距離更近。
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及改革內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職前職后融合的理念,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的角度進行專業課程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設定,各專業核心課程根據職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設定課程的核心能力指標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標尺;同時以職后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載體,從內容選取、教學組織、課程評價等方面對專業課程進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改革重點是構建本專業的專業課程、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
(二)改革的內容
基于職前與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前課程改革內容(1)課程內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學內容選取的有效性——結合職業特點,在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處理好“高等性”與“職業性”、“知識習得”與“職業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在原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對應崗位實際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相應選擇,突出有效性和適崗性。(2)教學研究改革。以職前職后融通的視角,選擇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尋找與職業發展聯系緊密的選點進行教學研究,把握職后人才發展的前沿理念和發展態勢,反哺專業課程教學,以科研促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3)課程評價改革。主干課程的知識及能力評價應與主要工作崗位的核心能力緊密對接。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后課程改革內容(1)以職前課程為原點,每個課程團隊組建一個服務社會的項目團隊。(2)以課程為原點,開發與職前課程對應的職后教育培訓包。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實踐改革內容通過積極參與基地實踐活動,與基地合作進行課程開發,積極參與、指導基地教學研究類課題的申報和實施,基地聽課評課等活動,發揮地方高校的區域服務功能和引導作用。
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與實踐措施
(一)具體實施方案
以本專業主干課程為改革原點,以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為依托,形成職前一門課程、職后一個專業發展培訓項目或一個課程資源培訓包、基地一個項目團隊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體系。
(二)具體實踐措施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前課程改革以本專業主干課程評價改革為紐帶,從職后人才基本素養的角度進行專業課程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設定,促進主干課程內容的有效性改革。詳見表1。能力觀測點檢測的有效保障是:(1)“教學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觀測點”作為課程績效的重要評價指標進入相關主干課程考核方案,并作為本專業主干課程質量的重要考核依據。(2)專業和課程組進行課程質量評價時會重點關注各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
基于職前
職后融合理念的職后教育課程改革職后教育課程改革詳見表2。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實踐改革基地實踐改革詳見表3。
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專業教學改革成效
(一)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建立
本專業從2011年開始以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為平臺,探索從職前職后融合的視角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的建立,目前本專業基本建立了結合崗位特點和要求的主干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為提升本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檢測和評價標準,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社會服務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本專業從2011年開始探索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對應的職后培訓項目的開拓,目前本專業主干課程已開拓與職前課程對應的九項職后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項目。從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項目培訓,培訓浙江省中小學教師1 469人,創收1 175 500元。
(三)以職前專業課程改革和職后社會服務改革為基礎的項目化社會實踐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將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四者進行有效融合,以項目為載體,增強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針對性。讓專業課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會實踐相互促進,在合作共贏中找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從2012年開始,本專業圍繞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項目化”社會實踐全面推行,從基地校本課程開發指導、與基地合作課程、基地聽課評課與教研交流、與基地合作教學研究類課題的申報和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培訓五個方面進行改革實踐,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研究對職前課程的反哺效果明顯
在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研究成果推動下,目前本專業有“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與研究”獲評國家精品課程,并正在轉型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兒童文學”和“古代文學”獲評學校精品課程。教學研究成果詳見表4。
(五)基于職前職后融合理念的教學改革提升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衡量課堂教學改革最終效果的重要標尺是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在中國第三方教育數據和培養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對我校2010和2011屆畢業生畢業一年后的調查中,本專業2010和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位于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的首位。
參考文獻:
[1]劉明星.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基本路徑探析[j].職教通訊,2011(24).
[2]賀敬宏.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探析[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
[3]蔡新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職教通訊,2013(26).
[4]顧準.關于高職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職院校社服務的內涵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20).
一、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1、必須全面提高教師的知識素質。
現代思想政治教師的知識結構是類似于“長方體”的復合型結構――本學科的專業特長(長)、相關學科的知識面寬(寬)、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素質高(高)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構成了新課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具有的知識容量。因此,思想政治教師要從這三個方面不斷充實自己。思想政治教師要具備精湛的業務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科的發展前沿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時高屋建瓴,才能讓思想政治課煥發活力。思想政治課教學還強調相關知識的縱向、橫向聯系,教師只有擁有較寬的知識面,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左右逢源、生動形象。學生有自己鮮活的個性,這種個性還在不斷變化發展著,這要求思想政治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教育學知識和較高的心理學素養,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必須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程理念追求的三維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備受關注的難點和焦點問題,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往往決定著一個人能否成功,能否為社會做貢獻。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向學生傳授學問之道,又要傳授做人之道,注重塑造學生的人格,使其能力全面、心理健康。育人先育德,要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靈魂,思想政治教師要先具有高尚的靈魂。因此,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感化、影響學生。
3、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創新。
新課程改革在繼續深化。新問題層出不窮,要解決新問題,深入貫徹新理念、新教法,需要廣大思想政治教師迎難而上,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念、新教法,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創造出新穎的教學方法。
二、創造良好教學環境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出現“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現象,分數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高高凌駕于學生之上,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學習主體地位喪失,成為被動的盲從者,創造力鈍化。
新課程教育提倡新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引導學生求知的探索者;師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只有創造出自由民主、活躍有序、積極參與、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政治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塑造良好師生關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在平等、尊重、理解、交流的基礎上,創造新型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即新的“你一我”型師生關系,而非傳統的“您一我”型師生關系。在新型師生關系中,師生作為平等獨立的主體參與學習的始終,教學過程中沒有權威的“唯師是從”,只有平等的討論、毫無拘束的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種民主平等、積極參與的意識和氛圍貫徹教學過程的始終。在新型師生關系中,師生可以無拘束地釋放自己的生命張力;師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在選擇的時候,都懂得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師生雙方都能全面、公正、發展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師生之間有你追我趕的競爭,有激烈的矛盾碰撞;包含著宜平等不宜至尊、宜熱誠不宜沖動、宜放手不宜放任、宜創新不宜保守等為人處事的原則和踐行。總之,這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新型師生關系。
四、選擇最優教學方法
這是新課程教育下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而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關鍵在于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